看完这个影片几年之后,最近发生一件小事,让我又重新回忆这个电影,这部电影励志的地方,不是Liz Murray最终考上了大学,而是用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着原生家庭的厄运,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每天三餐都是很难吃饱,家里付不起水费所以很难洗澡,每天身上又痒又臭,到学校里被各种被嘲笑孤立。
学校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象牙塔,对敏感又贫苦的学生而言,学校甚至是比社会还残酷的一个环境,因为学生时代未成年人很难有选择学校、老师可能性,如果运气不好,在这种环境下上学,那真如苦难沼泽。
在这种家庭学校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人,或许很容易就放弃努力,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继续堕落的生活。
无论是生活在哪个阶层的孩子超越父母都不容易。
富家子弟因为起点高,超越父母同样难。
在没有父母辅助,反倒还要照顾母亲Liz,终于母亲去世以后,Liz才把原生家庭带给她所有的羁绊甩开,自己打工赚学费学习,并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进了一所学校学习,Liz和姐姐Kate是一样的基因,生活在一样的家庭,Kate肯定也挣扎过这样的命运,可是却没有光明的未来。
太多像Kate一样生活在千疮百孔的家,也曾是各种挣扎,却还是走上父母的老路的人。
说一说影片中另外一个人物Chris,Chris是Liz的朋友,Chris的命运和Liz姐姐简直比血亲更像。
Chris一直是跌跌撞撞的求生存,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普通的轨迹。
这三个女孩生活的都很难,但我反对唯结果论,在我的价值观里,Chris就是内外一致的普通人,普通人在社会上生存,有不适的感觉特别正常。
普通人无论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都不会有戏剧性的改变。
都知道谁痛苦谁改变,但没有聪明这个天赋的人,只要是过着普通生活,都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Liz Murray在学习上天赋高,真的不是普通的学商,资质普通的学生可能用两年时间就考上世界级的名牌大学?
再复读三年都未必搞得上一流大学。
如果和Liz这样聪明又努力的人比,普通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
Liz Murray是属于越努力越幸运的人。
她的学业方面不具有借鉴意义,因为根本不能复制。
也有很多像Liz和Kate、Chris一样,只是活着就已经很吃力,却没有放弃希望,过上普通生活的人,我认为更励志。
普通人本身更值得被书写。
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处境、生活的原貌。
Liz最终成功摆脱了这份名为原生家庭的诅咒,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自己的父母。
这已经就摆脱了普通人的范畴,因为普通人的生活里最缺稀缺的就是“逆袭和打脸”。
以前我总说我很难理解这里面丽兹对她母亲的爱,她的母亲吸毒问丽兹要钱不管她们姐妹俩父亲也有问题总之丽兹的父母就从来没给丽兹和她姐姐一个家,电影里面的丽兹睡在地铁里问自己,什么是家?一个房子一张床?电影的最后丽兹的母亲去世了,丽兹说其实母亲在哪我的家就在那.这时候丽兹回忆起了小时候妈妈和她坐在一起从山坡上滑下来的情景,那时候丽兹还很小,妈妈也许还没吸毒吧.前天和同学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同学说她有些人的能量你坐在她旁边就能感受得到.真的,有些人也许对你很好让你很开心,但是却从未完成过连接,她也许从未出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毛蛋总和她妈妈不亲,因为有些感情是隐藏不了的,我能感觉到你是不是真心对待我,就像阿甘对珍妮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因为感觉是骗不了人的,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自知之明,阿甘懂的不多,但是他知道什么是爱.所以有些人太聪明了,聪明得计算着什么是对她好的什么是对她不好的,他们比阿甘聪明很多,但是她们不懂什么是爱.
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转动。
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更强些。
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起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是因为他们的出身?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
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老师: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
)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
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每一分潜力呢?
——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层膜,无法穿透。
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麼这麼不一样?
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麼不一样?
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不想多说什么女主角不是很惨,父母吸毒,看起来好像很惨兮兮的,其实呢,比她惨的百倍千倍都有就她努力过吗事实上,比她努力千百倍的人有的是,但是没有她幸运而已,于是他们深陷泥潭。
硬要说励志,我怎么觉得她很虚荣自私,当然,其实她没有错,每个人都是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可是有些人的评论实在目不能睹,什么义无反顾的追梦人,什么什么,上升到一定高度了。
不就是,很简单,为钱途而已。
和她流浪的女孩,她其实一直都觉得自己本不应和她们一个层次而已,自己不应该和她们一样低贱。
是的,在她高贵的心里,她们,姐姐和流浪女是低贱的,她们沦落到今天只是她们没有去争取。
我是跳着看的,我看不下去,如此“作”的女主,总是用一副惨兮兮的目光深情得盯着观众,好像在说,我是多么惨,我到今天又有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我看似悲惨的家庭,我又有比较好的成绩,所以,我就应当上大学,从此走向漫漫贵妇路,忘掉过去不堪的一切,包括那个姐姐,以及好朋友,当数年之后,提到她们,叹息一声,都是她们没有争取,而我,blabla我只是意淫一下而已,你可以觉得我神经,但别跟我吵,很烦的在我看来,这哪是励志片,生存环境不顺,缺爱,脑子比较笨需要后天拼死补拙的人别看这片了,会毁三观的。
就像流浪女说,我怎么上得了哈佛,我只能去卖肉。
不过就算卖肉,你也得漂亮。
其实就是想说,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怎样就能怎样,虽然不愿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有必要拿一部片子意淫今后自己会怎样出人头地吗。
不过,承认现实不代表可以不用去努力,不去努力,那结果只能是自甘堕落。
女主好像上哈佛也是特殊录取的,没看出理科头脑怎样,只是矫情的少女文学素养比较高而已。
感慨一下,同人不同命,就当我羡慕嫉妒恨好了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延期了一个月的2020年高考正式结束。
无数对未来怀抱梦想的莘莘学子,将通过高考走向理想的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但是,现实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并不。
最近,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新闻,就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行为,令大多数人都感到出离愤怒。
原因在于,高考本应是维护社会公平、保持阶层流动的基本途径。
对于贫苦出身的人来说,考试是撇去一切外在条件,完全靠自身实力证明自己的机会。
无数寒门学子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跻身名校,从此改变人生境况。
如果连这唯一的机会都被剥夺,那么很多人生将只剩绝望。
所以维护高考的公平,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如今,很多人说“寒门难出贵子”。
出身底层的孩子,读书考试本就比家境优越的人更艰难。
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很多人还要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在这种条件下奋发图强,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总是有人能突破重围一飞冲天。
每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励志故事。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以上这段独白,来自电影《风雨哈佛路》——风雨哈佛路导演: 彼得·勒文编剧: Ronni Kern主演: 索拉·伯奇 / Makyla Smith / 凯莉·林奇上映日期: 2003-04-07(美国)片长: 104分钟
《风雨哈佛路》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贫民窟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考上最高学府的励志故事。
这部电影堪称最励志电影top10,豆瓣评分8.1。
很多身陷低谷的人,都曾从这部电影中获得向上的力量。
影片改编自美国励志演说家莉丝·默里畅销全球的自传《Breaking Night》。
书中描写的就是她本人的真实经历,莉丝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无业还吸毒,15岁的她曾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之后,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后来,她还多次获奖,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见。
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风雨哈佛路》,一度引起轰动。
莉丝·默里 Liz Murray回忆起童年,莉丝说父母把她们的福利金,花在可卡因和海洛因上,而她和姐姐却在一旁挨饿——“我们那时吃冰块因为这样我们会有”吃到食物“的感觉。
我们把一条牙膏分成一人一半,当作晚饭吃。
”从这段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莉丝不幸的童年。
她不仅出身贫寒,还有完全不称职、只会制造麻烦的父母,这无疑是双重打击。
像莉丝这样出身背景的女孩有很多,她们很可能成为流落街头的不良少女,重蹈父母吸毒的老路,甚至沦落风尘。
但莉丝告诉我们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对命运说不的故事。
莉丝·默里和母亲姬恩影片中饰演女主莉丝·默里的是索拉·伯奇(Thora Birch),她6岁时就曾经获得过表演奖,曾凭借主演《幽灵世界》获得了西雅图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她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高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莉丝·默里。
值得一提的是,《水果硬糖》中的小红帽艾伦·佩吉(Ellen Page)饰演女主小时候的姐姐 。
电影在莉丝平静的娓娓道来中展开,她的第一句话是她非常爱她的妈妈,她决不会忘记她的爱。
尽管她不仅吸毒、酗酒还患有精神分裂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母亲姬恩为了抢家里的存款买毒品,和两个女儿扭打成一团。
父亲每天只是沉迷电视智力答题节目,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当姬恩从女儿手上拿到钱,她便疯了般地冲出门买毒品。
而饥饿的莉丝只能在垃圾桶里找东西填饱肚子,此时她只有8岁。
莉丝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地在校园中玩耍学习。
但她浑身散发难闻的味道,头发里还有虱子,遭到同学的排挤。
莉丝不愿意去学校。
尽管聪慧、热爱阅读的莉丝,即便长期不去学校上课,依然能在考试中拿到100分。
莉丝的确有着学霸的潜质,但是当她兴高采烈拿着成绩单给母亲看时,等待她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母亲得了艾滋病。
糟糕的家庭环境加上莉丝长期不去学校,她终于被社工强制送去了收容所。
收容所里全是不良少女,每天就是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而莉丝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呆就是7年。
直到15岁,她终于从收容所出来。
此时的母亲依然没有戒掉毒瘾,且因身患艾滋病已经时日无多。
莉丝的父亲更是不知所踪,曾经的公寓因为拖欠房租被政府强制收回,她和母亲、姐姐只能寄住在外公家。
此时,莉丝母亲小时候曾遭遇过外公性侵的可怕事实也被发现。
仿佛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发生在了莉丝身上,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像幽灵般挥之不去。
这次回来后,莉丝只能乖乖去上学。
回归校园的她,不再是曾经那个浑身发臭、头发里有虱子的小女孩了。
她在收容所里学会了洗澡,衣服虽是二手的也算合身。
莉丝不再被同学嘲笑歧视,但她依旧需要克服内心对学校的阴影。
莉丝在学校中结识了女孩克里斯,两人因身世相似很快成了朋友。
一次因将好友克里斯留宿在家,被外公赶出门后,15岁的莉丝离家出走,与克里斯开始了流浪街头的生活。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莉丝依然手不释卷。
当身边的伙伴都在抽烟喝酒打闹时,莉丝总是在一旁默默捧着书阅读。
莉丝身上这种不甘堕落的精神,仿佛与生俱来。
正是这种精神,在逆境中悄悄牵引着她。
而母亲的去世,成了莉丝人生的转折点。
没有棺材没有墓碑,母亲的遗体,被草草地装进一个木箱埋掉。
母亲死了,父亲进了收容所,对莉丝来说人生再无牵挂。
看着身边的伙伴,整日混迹街头无家可归。
被毒瘾和艾滋病折磨而死的母亲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结局。
莉丝明白这种生活没有未来,她决定回学校,这是她唯一的出路。
她需要一个机会推自己一把,让生活变好。
重回学校念高中也不那么容易,因为莉丝已经辍学多年。
但她的聪慧使她在临时参加的升学考试中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莉丝申请了一所不错的高中,她没有回过去的贫民窟学校。
在面试时,她坦白了自己的身世。
她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爬出她出生的那个环境,她渴望一个更好的世界。
莉丝的坦诚和聪慧,打动了老师。
原本要几天后才能接到录取通知,破例在当下就录取了她。
入学时需要监护人出席,莉丝来到收容所找到了疯疯癫癫的父亲。
莉丝的父亲,更像是徘徊在天才和疯子之间的那种人。
沉迷电视智力问答的他其实知识渊博,莉丝的聪慧好学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可惜他终究不是个好父亲,不曾真正照顾过这个小女儿。
而且他也患上了艾滋病,分别时他对莉丝说:“我搞砸了,但是你可以做到,好好上学。
”
莉丝没有辜负这番鼓励,她的刻苦和聪明换来了优异的成绩。
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功课。
随后凭借班级第一的成绩,获得免费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在哈佛校园里,莉丝看到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那些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令她心生向往。
同时也给了她未来的方向——她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想要实现这个愿望,不仅需要优异的成绩还需要一大笔钱,上哪儿弄这笔钱呢?
奖学金让莉丝看到一线希望,于是她尝试申请各类奖学金,但金额远远不够。
只有《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才能让她念完大学。
她再次抓住机会,用四个月的时间写出文章,并得到申请奖学金的面试机会。
她甚至没有一件面试可以穿的像样的衣服,只能借姐姐的外套。
当对方问她对过去的流浪生活感到遗憾吗?
她回答——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为此感到幸运。
正因为那些无家可归的经历,让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都被抛弃,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没有后退的路。
我要尽我所能地努力,看会发生什么 。
最终,莉丝成功了。
如愿以偿进入了哈佛大学,还在纽约时报得到了一份工作。
她有了自己的公寓,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据说,现实中的莉丝·默里在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
但在2003年,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她离开哈佛,选择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专业。
在父亲死于艾滋病后,于2008重返哈佛,并在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如果《风雨哈佛路》仅仅只是一个电影,人们可能会嗤之以鼻,感叹电影就是电影,现实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然而这确实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以至于它是如此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可能。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莉丝就属于那种输在起跑线上的人。
生于贫民窟,母亲酗酒吸毒,患有精神分裂症。
莉丝在收容所生活了7年,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
莉丝辍学乞讨度日,无家可归……然而,贫困以及原生家庭的阴影没有令她堕落,莉丝拒绝顺从命运的安排,凭借顽强的拼搏和聪慧的学习能力成功逆袭。
也许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人生。
下次自怨自艾时,请想想莉丝·默里吧。
也许你拿到的这副“牌”,不会比她更糟了。
*本文作者:RAMA
首先我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很励志 告诉我们努力是会获得相应的收货哪怕你一无所有 同时也很适合天朝的老师向他的学生们炫耀教育的重要性 乃至帮助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孩子跻身Ivy这是一部矛盾的片子片子的开头导演先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无情冷酷和现实 却给了我们一个童话一样的结局 既然如此 何必自己树立一个观念在自己推翻?
同时再喊一些莫名其妙的口号和故作深沉的名言警句?
整篇不知所谓的用极为低级和没有技术含量的手法描述这个故事 平铺直抒 没有起伏 没有高潮 甚至没有商业卖点它的感动和好 仅仅是建立在一个好的剧情上 却没有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其次说演员妈逼的!
面瘫的小姑娘可不是悲伤地小姑娘!
你他妈的有个面部表情会死啊会死啊!
最后为啥它的评分如此的高?
估计是各位孩子 在内心深处 莫不有一点对Ivy的向往和期待结果这就成为了意淫的法宝
“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电影的一开头,故事的主人公莉兹(LIZ)如是说。
镜头里,是一张平静的脸,没有愤恨,没有落寞,有的只是内敛之下的坚韧和“生活不会更糟”、“永不放弃”的处世哲学。
莉兹·莫利,出生在纽约贫民窟里的一个不幸家庭,父母亲都是瘾君子,而且双双染上了艾滋病。
她在8岁的时候就开始卖破烂,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
她被同学嘲笑、欺负,所以她不愿意上学,她辍学。
父亲不管她,外公不收留她,所以她在被她称为“疯人院”的教养所里呆了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
之后,她流浪,和她的好朋友克瑞丝(CHRIS)一起,乞讨,露宿街头,到便利店偷一些吃的东西。
如果她的母亲没有那么快的死去,那么莉兹的人生轨迹或许会有不同。
她母亲的死让她明白了,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莉兹母亲下葬的那一幕拍得很平静,没有人哭,没有人大叫,只有莉兹躺在母亲的棺木上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候,她的脑海中闪现了她和母亲坐在滑板上滑过草地的快乐而又美好的回忆。
莉兹说,“当时你是那么健康,我们是那么快乐。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
”在影片的至始至终,莉兹对于母亲,只有浓浓的爱,而没有一丝怨恨。
我一直认为正是这种爱的心理才让莉兹能够从正面去接受生活,去理解生活,去重新生活。
改变从她进仁爱学校开始,在老师大卫的支持鼓励下,莉兹惊人的潜力发挥了出来,当然,更多的是惊人的毅力,在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在期间还要打打零工的情况下,莉兹硬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课程。
优异的成绩让她踏上了波士顿的旅程,让她见到了哈佛,那所美国最伟大的学府。
哈佛,给了她更多的梦想。
“这世界就像一层薄膜,每个人都看得透,但却冲不破。
他们终日徘徊和埋怨,却不敢抬头看一眼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 “现在,我离这层薄膜很近,很近,近得可以摸到,我觉得我可以冲破它。
”“为什么不拼一下呢,看看到底会怎样?
”所以,莉兹申请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
在申请奖学金的座谈会上,莉兹以她的经历打动了所有的评审。
她说,“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爱我妈妈,我相信她也爱我,虽然她常常忘记这一点。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呼应影片的一开头)……我可以寻找各种理由使自己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很聪明,我可以改变我现在的生活,改变我的一生。
我需要的只是这个机会。
”当被问及“觉不觉得可怜时?
”莉兹这样回答到,“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
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莉兹做到了,她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成了第六届纽约时报奖学金的获得者,她进入了哈佛,在哈佛,她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我并不简单地这样认为。
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励志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奇迹。
对母亲的爱,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莉兹始终不放弃生活的原动力。
正是爱让莉兹觉得生活还有希望,还值得她去奋斗,去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没有这份爱,而只有怨恨,就如同“莉兹的好友克瑞丝的怨恨那般”,那么恐怕就不会励出什么志了。
当然,它是一部励志电影,电影的原名很能够说明这一点:HOMELESS TO HARVARD(无家可归上哈佛),的确是励志啊。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周日下午在央视一套看了之后,感动至今,遂写下上文。
http://blog.sina.com.cn/yanglili82
"I didn't ask why, why is this; I knew why. I accepted it. I just put all my energy to get out." ---Liz曾经一度的茫然,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如何的生活。
心里渴望成功和幸福,可是长路漫漫,却不知如何到达。
把对生活的种种不满都化为满心的不在乎,笑对一切风雨,看轻挫折与不顺。
然而,在这不恭的心态里,忘记了去反抗,忘记了努力去争取,以及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
只是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内心纠结与找寻一切的真相。
渐渐中了生活的圈套。
而今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错了。
挫折和逆境不是用来看轻的。
不要因为自己可以承受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有多么悲壮,有多么伟大。
其实,它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接受它们,然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走向更好的生活。
Believe there is something better waiting for me.Focus on what I can do to make it happen.
女主角反复提到自己患了艾滋没有记忆的母亲,和患了艾滋没有感情的父亲。
女主角不耻于提到家庭,是因为自己已经是裸体上街,没有啥可掩盖与粉饰的了。
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只能保证生存,顾不上礼义廉耻了。
这只是通常情况下,但是某些早早成熟,天赋异禀的能人猛士,就是超脱在通常情况下,超脱于一般人以外。
这部片子是老片,从我高中老师推荐时候看起,断断续续,片片断断的看了5、6遍有余。
刚开始的时候用来励志,渐渐的变成了发泄情绪的一个渠道。
有点像自己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看看有人确实过得比自己还惨,而且最后经过些波折也雨过天晴,郁闷感顿时全消。
前几天看这片子,忽然觉得有些新的感悟,跳出乌鸦变凤凰的局限,我忽然觉得,我已经不再把这电影单纯的看作一部励志小电影了,虽然,它其实只有这个功效。
世界上有两种人能成大事,出身特好和出身特别不好的。
出身特好的资源丰富,人脉广阔,但凡不是阿斗,有些自尊心自信心,比芸芸众生更容易成事一些,更何况有经验丰富的老子打了前阵,没有基础,光是听老一辈革命先烈讲讲故事,也能站好一班岗。
出身特不好的,羞耻于自己的出身,比别人更有成功的欲望,成事的决心。
由于资源的匮乏,只能比别人更加努力更加拼命更加忽视一切情情爱爱、休闲娱乐,而拼命的在匮乏的大环境中汲取养分。
就好像沙漠中的沙棘,只有靠不断努力伸长的根须广布在贫瘠的沙土里,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沙棘的根须已经遍布了整片沙漠。
而处在中段的各位亲,可能更多的生存在地球的底层。
每天想着怎么发财,但每天仍旧按部就班的生活,亦或是生存。
拿着不同不痒的工资,实际上背负着全天下最高额的赋税。
如果没有虏妻杀子的恶势找上头来,恐怕一辈子一个P也不会放。
如果有人问起最近过得怎么样,回答得最多便是:“还行。
”嗯,确实还行。
能活着,但不能说活得多好。
有一个朋友分期付款念完的中专,还是夜校。
学的计算机维修。
现在在南方一家500强做总监。
早期,朋友问他家里情况,他总是耻于回答。
现在,他倒是坦然应答,说当初我要是跟你们详细描述,你们肯定当我要借钱所以哭穷呢。
其实,我家真就那么穷。
我怎么好意思开口。
现在每每想起这个朋友,再加上多年的所见所闻。
很多年轻企业家的崛起都和不安于现状有关。
而往往他们的现状跟一般人的现状不同。
那不是生存质量优劣的区别,那是生与死的区别。
如若当时问起他们过得怎样,是绝对答不出“还行”的。
那一小撮人,抱着最强大的羞耻心要摆脱现状,摆脱自己的困境,如同溺水的人一样,要浮上水面,吸一口空气。
他们羞耻于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出身,更大的是羞耻于自己的无知。
所以他们拚的比别人狠,干的比别人卖力,甚至有些变态,有些畸形。
甚至人格有些不健全,但是,很显然,这样做是有成绩的。
这样的积累,让他们从羞于谈论自己的境况,飞跃到不屑于用“还行”来回答“最近过得如何”。
我的评分都是感性评分,我看电影不看节奏不看引申义,只看它带给你心灵的感动或者收获有多大,对于我来说有意义的电影就是评分高的电影,让我从其中有所得,有所感动改变或者意识的电影。
昨天下午一直断断续续看到了晚上,因为其间穿插着一节课和一个让人蛋疼的校园网,所以有些情节可能记得不是那么细化了。
很多人说liz演的太冷,但其实是坚定。
liz的生活显然一团糟,我们儿时面临的绝望与痛苦显然在她的生活中都放大了很多倍。
亦或者看这部片子的你并没有过类似的童年经历,但是我想告诉你显然liz的表演更加真实,当苦难轮番袭来时,你要做的没有夸张的表情,亦或者是根本没有时间去痛苦,因为she is my baby。
面对双亲都是瘾君子。
数次在选择时显现理所当然的自私将liz抛弃不顾的的局面时,一个小女孩,她每次最初的时候必定是不知如何去面对的,可渐渐的面对的多了,也就没有必要去有表演的夸张了,是不是麻木无表情坚定眼神更为合适?
尽管新的困境不断出现,但liz选择了坚强,她没有像姐姐一样妥协,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在期末考试时坚持在老师与同学的鄙视中完成试卷。
换句话说,她有一个信念:不放弃自己。
在于她遭遇相同的同伴劝她别做梦的时候,在她被接连抛弃的时候,在她失去母亲无家可归去学校申请时做出努力和老师谈话的时候。
看似迷茫,但都决定了就没有做出改变,这也许是liz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一切的对生活的不如意,都是自找的。
这句话没有偏激,没有绝情,而是自己渐渐在大学之后领悟出来的。
以后不用去抱怨生活不好,不好就去改变,一切由你。
我想也许这个道理是这部电影的最核心思想。
如果liz没有改变,也许她就和那个用烟烫自己的小女孩一样了,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流连失所迷茫到最后。
其实真的是这样,成功和改变未必难,只是都需要很大的努力与坚持,有些时候你准备得充分了,自然水到渠成,舍我其谁。
那天看一个同传说自己学英语奋斗历程的帖子,相信他没有liz的天生聪颖。
不过他很努力,也许他自己不知道,尽管在当天考试的时候出了一些小插曲,可他还是通过了考试,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准备得太充分了,我看了他的学法,觉得那批考试中再没像他那么学的了。
所以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他被录取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但这位牛人在经历时也许就像liz 说的,做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结果,但我别无选择,我只能尽力去做,看它能否给我带来改变。
我没有退路。
所以没成功,是你努力地不够。
有个和我很好的小妞,也蛮优秀,但和对象久了对方渐渐的很不在乎她,接二连三做出寝室女生都表示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开始还劝合。
后来都太气愤,直接劝分。
可她还是放不下,接下来的就是在寝室每次吵架,然后哭,我看她每天都活的很不快乐。
我只觉得这样都是自找的,没有谁离不开谁,你不去对自己狠心点那就继续不快乐下去吧。
坚强点,去改变。
看前面的评论有人说liz'的处境简直让人绝望甚至自杀。
是的,但是她活下来了,而且后来还因为她的坚强而过上很好的生活,不再颠沛流离,不再担心公寓租金,一切自食其力。
前阵子看一个帖子,lz遭遇了入室抢劫和强JIAN,但她现在过得很好。
因为在遭遇罪犯时她心里想的就是只要不死。
所以她在自己分外紧张的情况下也智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前提是那个罪犯在她之前作案也都经常杀人。
可见不是善类。
你也许说楼主那么怕死一定也不在乎强暴这件事,是的帖子里她只是不断的在向我们传递正能量告诉我们要乐观坚强。
但是帖子是事发两年后她才发的。
可见她用了两年去平复与接受的事情一定是她很在乎并且很阴影的事情。
有时候哪有那么多的怨天尤人,想想你的梦想,低头去努力好吗?
没有什么难是走不过的,坚强点。
你也有与liz一样的明天的。
至少这部影片给了我感动与力量,对我来说是个成功的励志片!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作为励志片,却把叙事重点放在了贫穷上,女主角在顿悟到穷人的孩子只有靠读书翻身之前也过的浑浑噩噩,之所以能进哈佛全靠一个好脑子,完全不具有鼓舞人心的意义。此外,有那么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还无条件的爱他们,这姑娘是圣母投胎吗
听介绍说不错,看了以后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我感觉那个人并不是通过多少努力得到的,感觉她很容易就成功了
好励志的故事,但拍得有点潦草。开场不错,特写的来回切换和整体暗调都创造了一种不安定压抑的氛围。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Chris在Liz妈妈棺材上写的那些字,特别是划掉写错的名字的时候。演Liz的小姑娘太冷了,让我无法认同这个角色。后面拍得都好流俗,没啥出彩的地方。
对我而言,一点都没被打动,更没起到励志作用~
ellen page就出来了好一会儿啊
很感动
感动。。。
因为中文配音 实在没法入戏
好励志啊真的
拍得没有太激动人心。不过还算激励人吧。
她上哈佛是因为她智商高天分好。不是因为风雨过后有彩虹。什么玩意儿。
绝对励志的。。。。感动啊
表演有些部分过于煽情 朋友和老爸的问题没处理完全末 对刻苦学习的关键问题描述不足
电影一般 经历很励志
其实没有多励志,女主的成功有太大的特殊性。而且看完此片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她从绝望的境地中挣脱出来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最后她站在讲台上说,如果可能的话,她宁可用这份“成功”来换回她的母亲。说到底,这只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环境真的可以磨砺人的品质,但是这部片子不知道在拍什么
总感觉太过理想化了··尽管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但是拍的···
书比电影要好 因为书中可以忽略掉努力的部分 而电影中直接忽略 就令人觉得突兀 莉兹是怎样从母亲死后得到启示 自发努力并摆脱过去周遭糟糕的环境的 连一个镜头组都不给 这样直接拿到纽约时报奖学金 难免让天才论抬头:虽然导演的本意 大约也是如此——父亲的天才基因才是重要的 但这并非原书想要表达的
我自己就永远做不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只能膜拜。
前60分鐘和後20分鐘完全是兩個故事,哈佛路不風雨,風雨的是苦難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