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看了心中有鬼—打着鬼片的名义可讲的是爱情故事,不想对电影做什么评价。
没觉得它多好看,不过是看看就算,但是里面的一段台词很喜欢,是曼丽说给君初的一段话,找出完整的放在这。
我需要这样一个男人 * 有点害羞,但曾在分别的街头,大声说我爱你。
* 言而有信。
* 从来不迟到--我迟到他不生气。
* 拥抱很久、很紧--每次我起身时几乎是需要慢慢推开他。
* 睡得比我迟一点,醒来早一点。
* 朦胧醒来轻呼我的名字--没有呼错。
* 记得我的日期、鞋号、密码、最怕的事。
* 我很怕虫子,见到虫子大声尖叫他不会笑我。
* 笑起来很像个坏蛋--其实不是。
* 不舒服时,请假带我去看医生,回来路上买冰淇淋做奖励。
* 开车绝不喝酒,让我系上安全带。
* 帮我做家务,每天。
边做边聊天。
* 常常帮助别人,不为什么。
* 答应我:永远不。
然后永远不。
* 一边吹口哨一边修马桶。
* 说: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 白煮蛋的黄可以给他吃。
* 雨天散步,背我过积水,说:你还可以再胖一些啊。
* 吵嘴时不会一走了之。
* 错了会认错。
* 我说笑话他笑。
* 逛街时我看中同一款式三种颜色的裙子,他说:都试一遍好了。
* 试鞋时,他把我的卡通袜叠叠塞进上衣口袋。
* 常常说,有我呢。
* 事情过了才告诉我,轻描淡写。
* 指甲整齐干净,喜欢我替他剪指甲。
* 我做的菜他每样都爱吃,要求明天再做。
* 小孩子都喜欢他,常常在楼下玩一裤子泥回来。
* 轻轻拧开我拧不开的汽水瓶。
* 忙时给我订机票,让我带父母一起出去玩。
* 告诉我--24小时随时打电话。
* 去义务献血,回来笑嘻嘻掏出一块“福利饼干”给我尝。
* 我喜欢赤脚,他在副驾驶位脚下铺一小块羊绒毯。
* 留言时画一个小老虎头当签名。
* 与人争论听上去像是解释。
* 教我滑旱冰,扶着我跑了快一千公里。
* 送我的花是盆花,替我浇水。
* 和我下棋,允许我悔棋。
* 他其实很早就对他的父母说起我 * 喜欢运动,带我去招待女宾俱乐部。
* 穿十年前的牛仔裤仍然合身。
* 他养了一条大狗,他的狗喜欢我。
* 我不辨方向,他体内有指南针,说:”跟牢我。
” * 吃我吃剩的东西。
* 我失眠时他陪我聊天。
* 比我高,我取不到的东西让他取。
* 重大的事情和我商量,比如明年的投资计划、周末野餐带不带烧烤架,晚饭吃大白菜还是小白菜。
* 站在商店的洗手间外面等我。
* 我感冒了,他还是会用我的杯子喝水。
* 和大人在一起像大人,和孩子在一起像孩子,和狗在一起像狗。
* 钱不会多到要别的女人替他花。
* 喜欢我,从未犹豫,从不和别的女人比较。
* 必须非常合心的东西才会买--买时从不问价格,然后用很久很久。
* 火车站接我,早到十分钟,带一盒蓝莓酸奶。
* 我买给他的东西都合他心,不转送他人。
* 身上的味道很好闻,但他自己不知道。
* 对女人有风度,也有距离。
* 很少叹气。
* 真的可以随时找到他。
* 和他在一起不怕死--也不害怕活下去,活到很老 电影里的台词没这么长。
其实很早就在报纸的副刊上看到过这些文字,真的是细细的读过,然后念给宿舍里的姐妹,大家当然都很喜欢——呵,宿舍长还剪下来读给她男朋友听(两个人离开校园就分手了,四年的感情,唉……)。
这样暖暖的文字的确吸引人,不过结尾的那句话总觉得悲壮了一点。
其实最喜欢的是这句:和大人在一起像大人,和孩子在一起像孩子,和狗在一起像狗我还真是个奇怪少女这个年龄,还是可以做少女的吧
没有想过要为这片子写评论,只是短评容不下我的唠嗑,所以就开始点开页面。
其实想想,看了那么多的片子,真正写评论的几乎没有,总是想着时间还很长久,未来还有好多时间来酝酿,那些喜欢的或是惊叹的片子,只看一遍,是怎么都写不到骨髓的。
或许是对电影有着过于执念的情感,用了太过认真的表情,不愿用轻佻的姿态亵渎,当然,或许是有些自负了,自以为是。
似乎扯远了,回归正题。
如开头所说,并不是想写评论的片子,怎么开来都没有让自己写评论的理由,即使都还算是喜欢的演员,但这片子也只能说是刚刚好——或者,还称不上自己之所定义的“好”,但很多事情就是无缘由的,正是因为无缘由,才能恒久。
好吧,又没能就事论事,我是擅长跑题的人,我忏悔。
开始谈影片。
影片打着恐怖片的旗号,不过也是爱情片的体质。
当然,这也正是自己可以毫无顾忌点开播放的原因,其实一直以来都不会看恐怖片的,即使看的片子多么的杂乱无章,什么样的片子都有涉猎,但恐怖片的确是少之又少,对“鬼”这种超自然力的东西总是接受无能。
但国产恐怖片基本是不用担心的,感谢伟大的审查制,让国产片中不会有真正的恐怖片,当然,也要感谢大学里死气沉沉的专业课,用写一片关于鬼片的论文题目,让时刻徘徊在昏睡边缘的自己也了解了些皮毛。
影片一开始营造试图用明丽的色调来营造轻快的氛围,在大概五分钟还是几分钟的时候急转而下,开始灰沉。
其实说实话,刚开始那几分钟还是无比喜欢的,那色调和感觉,着实有小小的惊艳,范冰冰的大红色连衣裙,配着老上海灰黄却并不暗沉的建筑,还有那绿,真是美极。
骑自行车那段感觉最好,让人一度想到罗马假日。
喜欢的还有开头的那段用色,不知道是当时拍摄时就是那样还是后期有加工,这是一部开起来就好像能感知季节的片子,明明是明亮的阳光,却好像没有温度,或许是秋天拍的?
这也不得而知,当然,也自然是不会去查证的,如果是无意为之便罢了,只能说天气很眷顾,但若是后期制作的话,那想到做到这点的人,确实是值得赞叹的。
当然,按照传统的解读也没有什么不行,不过是有些高大全有些应试罢了,譬如说用不真实的明丽,来暗示接下来的急转而下,但还是喜极了这段。
看上去那么充沛饱满的阳光,却又好像那么遥远,那么不真实,明明应该是美好的氛围,却没有温度,总感觉有总淡淡的伤,或许是因为知道这是部“鬼片”范同学会死掉所以看这段时时带着有色眼镜产生了心理作用?
谁知道。
片子还是老式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相爱,结果女主死掉男主无法自拔日夜沉溺于回忆中不愿醒来,当然,这时候还要来一个善良无辜且巨爱男主但不被男女接纳的苦情女二,然后男主在女二的关怀下走出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当然,这是鬼片,自然不会这么顺利的进行,死掉的女主总是要变成鬼这片子才有鬼可以讲下去,于是红裙子的范爷变身厉鬼,因爱生恨,最后爱恨不分。
当然,国产鬼片是不能真的有鬼的,于是一切只是女主口中的一则广播剧。
结尾续上开头,本以为最后也会想开头一样,使那则广播剧成为谶语,但导演没有用这种看似玩味有技巧悬念式的结构安排,倒更让人生出几分喜欢,最后范爷和黎明一起巧笑嫣然,奶茶淡淡的落寞却也透着几分温暖,这样的结局倒也恰到好处。
总的来说,这片子没有让我喜欢,也没有让我惊艳的片段,但也并不是讨厌,只是淡淡的一部片子。
谈得上喜欢的地方不多,开头算一个,再便是中间插入的大年三十刘若英和黎明初识的那一段。
不得不说,确实是喜欢这片子的摄像的——或者是后期?
搞不懂,只觉得这片子的成色是自己喜欢的,带着距离感的美——当然,说的并不包括中间那段闹鬼的情节——或者说,很多时候其实觉得中间那段真心bug多多不好看,很多恶俗的情节和幼稚的设置,不过也都不想细谈了,要做紧扣文题的写字人,SO,只写喜欢的片段。
回归大年三十的话题。
其实说起来还是喜欢他俩这样的相遇设置的,黎明总是适合这样的温柔角色,反倒是比和范冰冰在一起时有些活泼的样子更让人觉得喜欢。
当然,这样活泼也没有不好,像之前《玻璃之城》里年轻的港生,也是喜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喜欢他不那么活泼的样子,譬如《大城小事》,譬如《伤城》,譬如《梅兰芳》,总觉得这应该是个温柔得寂寞的人,总觉得这种温柔里面应该有种落寞的伤,温柔温暖,但有哀伤,不重,只是淡淡的,淡淡的,若有若无,但你知道,那它一直都在,一直萦绕。
刘若英也是喜欢的,这里面的她感觉更加小巧?
不知是不是打光的原因,看她的脸,总觉得细腻美好。
其实以前对她是无感的,甚至在《粉红女郎》的时候还是有些些不喜欢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倒也喜欢了这种调调,《我的美丽与哀愁》?
或许。
但具体情节倒记不很清了,只是那歌一直都在。
其实刘若英还是很适合这类江南水乡的感觉的,温婉的碧玉气质。
大年三十这段拍的很美,倒不是说情节怎样出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那灰姑娘爱上王子的情节还显得有些恶俗,但那大雪纷飞的镜头,刘若英扎着麻花辫穿着看似乡土的大红色花棉袄加红色围巾,在灯畔,在街道,在水边,在雪中,静静地看着那个突然出现在生命中的男子,那温柔的样子或许他自己并不知晓,但已经深刻在她的脑子里,心里。
这画面,太美好。
太美。
太好。
看这一段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一个同学写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他人生命中的碧池,当然,用在这里或许有些过了,但其实实质一样,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伤害着他人或者被伤害,无论我们是多么的不知情。
黎明没有想过这一面会让刘若英记他念他那么久,他自己根本就忘记,她与他而言,不过是生命中最普通不过的过客,温柔只是习惯,而她却把他的习惯拿来认了真,夸大到无以复加,以至于将自己毫无保留的葬送。
他没有错,她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体味到的点不一样,错的是,你以为的一切,在别人看来,不过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一瞬,仅此而已。
而细想起来,范冰冰和黎明的这一段也是同样有些悲戚的,“即使世界变了我也不会变”,真的不会变吗?
做出诺言的时候我们的确是用了真心,的确是发自肺腑,也确实是那样坚信,但脆弱的人啊,我们总是忘记,生活本就不是你所料定或者计划的样子,生活永远是充满变数和无奈,就像你不愿娶,不爱,但那又怎样,最后还是要屈从老母亲的愿景,你可以不爱她,但你不想忤逆母亲,生活就是有这么多束缚和牵绊,生于斯,怎可能如此自由毫无牵绊全凭内心所想所念所期待过活?
有些脚镣,我们是永远都无法放开的。
看这段感情的时候会想到金三顺里的柳熙珍,请原谅我的跳跃性。
柳熙珍和振轩曾经爱得那么深,但却最后他还是和别人在一起。
不是他们的感情不真实不坚韧,她为了他可以一个人忍受着病痛心痛离开,他因为她的离开而变得爱无能,但他们最后还是没能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在你缺席的日子里,爱已经慢慢淡了,时间是最伟大的造物主,就算我们曾经爱得那么浓烈那么认真,但你不在,一直都不在,也就慢慢镀上了金色,变成了遥远的温暖的偶尔想起来还会疼一下的疤,但也差不多就这样了,不是我们不爱,而是那些爱已经是过去了,它们被框定在叫做“曾经”的定语里,成为美丽而略带哀伤的回忆。
而生活里还有那么多的人间烟火琐碎繁杂,那美丽而骄傲的爱情,也便就是这样了,曾经的轰轰烈烈要死要活,也便就这样了。
所以,抛开所有的妖魔鬼怪,黎明最后还是会慢慢从范冰冰的故事中走出来,在他身边的现在是白月光,无论朱砂痣曾经是多么浓烈多么疼痛,最后还是要回归现实,回归人间烟火,回归生活,不是不爱,而是,那些已经过去,而我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以上,或许有些远了,有些背离初衷了。
或许是对国产鬼片没有太高的要求,以至于几部JUST SO SO的片子还是觉得有可圈点之处,包括之前的舒淇的那部姐妹花和范冰冰二次曝光,甚至是笔仙也会从种种诟病中找到一些些闪光点,或许这也是审查制度带来的一些福利,因为没有高标准高期望值,所以看完后倒也满足。
整个电影看过,一言难尽地感想交织在一处不知从何说起,就像影片的叙事方式,不断插入错乱时序的情节,最后解开故事的扣子。
片子还好,黎明也还好,只是老了。
范冰冰的清纯美艳胜任女鬼无出其右,刘若英饰演娴熟的传统女性恰到好处,黎明的演出我无法客观评价,自认为虽无点可圈但也中规中矩。
只是可以替换黎明的大有人在,不是独一无二的,便不是成功。
若不是自己心里藏了这许多恶心,大概是不会发这么多无聊的感慨。
所谓感同身受,没有身受哪来的感同。
扪心自问,我像那个鬼一样被欲望焦灼得张牙舞爪,最后一无所有。
我们不会没有欲望,那么只好掩饰欲望。
我们无法忘记很多事情,那么只好留着不要和没有把握的人分享,陶冶自己,成全别人。
影片开头、中间贯穿了女主角朗诵广播剧的情节,最后的镜头告诉我们,原来这个片子是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那个广播剧的内容。
广播剧的剧情以悬念收尾,而电影男女主角的爱情,仍然在现实中继续,也可以说是刚刚开了个头。
有鬼的广播剧中娓娓到来了两段真挚的爱情,一段阴阳两隔,一段刚有了萌芽却不知是否会重蹈覆辙。
原来鬼和人一样有无法抑制的欲望,给它一线曙光便要拥有一整天的太阳。
最后欲望击碎了女鬼在男主角心重挥之不去的爱,另一个善良而无辜的女人三三宁愿用生命和身体成全,赢得瞬间的现世安稳。
戏中的男主角无法深爱自己的妻子,却在奔向女鬼的那一刻对她有了记挂。
过去的人,始终是过去了的。
爱情经不得时间的考验,哪会有什么永恒。
一次大年三十的意外相识相处让三三刻骨铭心,在男主角心中却没有丝毫印象。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珍贵的记忆,和我们一起成就这段记忆的人大抵会不知道他以成为我们心中的主角。
所以还是不要说破,大家彼此尴尬,往日的美好也会黯然失色,落得在别人心里一样一文不值。
永远埋给自己,随时可以重温,所以,我们轻易不要说“你记得吗,我们……”有鬼便要有恐怖,恐怖了我的不是阴宅的清冷,不是配乐的悚然,而是情节的紧张。
我倒认为阴冷气氛的铺垫有些肤浅和多余了。
原本明艳四射,又何必要画蛇添足挂个牌子说“我是大美女”呢。
广播剧里的男女主角与现实中的男女同样名字甚至经历同样的爱情,只是现世中的那份爱,遭遇好得多,黎明走向范冰冰,刘若英看着他们,心里怅然,也有些解脱。
想看这部电影好久了,看了后并没有想得那样好,但却是另一个风格的情绪。
红色的女郎,白色的淑女,黑一般的男人,那个年代里,这三种颜色弥漫交织组成一张张旧照片,流成一抹岁月的伤痕。
片子颜色太昏暗,多半情况下是在猜测,就一直在找鬼在哪啊,什么时候出现呢,收音机还是后来才知道的之前一直就不知道是什么,于是就一直以为鬼不会出现了,只存在人们心里,谁知最终还是现身了。
都说世界上没有鬼,只有脑中构想的鬼影,有些东西不能够想象和虚构,就例如感情,曼丽虚构着她的车祸和未来,倒是让我同情君初好可怜,爱的太过,伤害了无辜的人也不再乎,真的可以这样吗?
三三是个不曾存在的人,只有主人公才有着这样的权利把配角安排的如此凄惨,丽曼是自私的。
有的人活着的时候亦如魔鬼。
曼丽是个播音员,君初是个导演,在君初决定向曼丽求婚的那天,曼丽死于车祸。
之后君初被迫娶了三三,但无法接受她。
曼丽的灵魂盘旋不去,她教三三怎么和君初相处,怎么让他忘了她。
曼丽说:和他在一起,不怕死,也不怕活下去,不怕活到很久很久……她爱得太深,但爱终究是自私的,原来她只是想借三三的身体回来罢了。
成功后,曼丽问君初:我和三三,你到底选谁;君初回答:我再不让你离开我最后,三三把戟插入了自己的胸口,我想这不单单是为了阻止发狂的曼丽,也有梦想的破灭后的决绝吧多年前的飘雪的除夕夜,被困乌镇的君初遇见了三三,一起吃了年夜饭,三三永远记得那一天,并自此祈祷成为他的妻子三三说:对一个十四岁过后,就独自过活的人,那画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晚饭后,丈夫在灯下看书,妻子做着家务,我梦想的家,在那一刻,就都实现了。
虽然我知道,你根本看不上我。
我想,三三其实并没有爱上君初吧,她只是太渴望家庭的温暖。
最后,故事回到了车祸发生之前,只是这次车祸没有发生,曼丽完好地出现在君初面前此时的三三看着君初和曼丽,苦笑着慢慢离去,她的祈祷自然也没有实现。
编剧过于残忍,他最终成全了曼丽和君初的爱情,却忘记了三三对家的渴求。
我是去了电影的拍摄地后 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的觉得电影有些无聊 配乐满吓人的电影的拍摄地还是很不错的天下银坑种满竹子阴气很重 依然有绿油油的感觉......今天似乎看见她一脸凶相戒指戴食指据说这种戴法在酒吧里是寂寞寻找一夜情的意思恩 呵呵戒指迟了一年永远不来的戒指你的手上是不是本来属于我的那一颗?
曼丽和君初,连名字也很登对;他们是一对相爱的人,却错过于一场命运的玩笑。
三三,导演安排她做一个多余的人,连名字都是。
是人跟鬼的故事,但在现实中,感情中出现了三个人,总有一个是要活在另外的时空。
如果世间相爱的人都可以彼此忠诚地守护,就不会多一个人出来吧。
柏拉图在《对话录》里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
智者果然有其过人之处,他让尚处单身的大家倏地温暖起来:原来我们一开始就不是孤单的,不过是暂时的分开,最终还是在一起……只是那个分开的过程,有长有短,有平淡有曲折,也凭空多出很多故事来。
做了鬼的曼丽对三三所做的种种,不过是一个女人对于自己愿意守护的感情的捍卫,她嫉妒,她报复,她使用鬼的伎俩,都不过是爱情中人的本能的反应;三三甘愿卑微地讨好,忍耐退让,这一切也不过是她一个人的爱情,纵使低到尘埃里开出了花,君初看不见。
至于君初,倒让人觉得恨恨的,凭什么被两个女人爱着,无论哪一段爱情,君初的表现都没有让我满意,他没有坚持到底,只是懦弱逃避;没有干脆利落,倒是两颗爱他的女人的无畏的心全被他伤。
虽然说在爱情里,当事人没有输赢,但君初在这场戏中,却不折不扣是个可怜人,有点像茨威格笔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爱无能的男人。
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男人对于女人的呵护,只剩下《天使之城》里的尼古拉斯*凯奇?
可是导演要尼古拉斯是个天使。
不管怎样,隔了很多年回想起天使手中的刀划过虚幻的手指,心都要碎了。
然而电影终归是电影,不过能看到一部让自己愿意看下去的电影,也还是件不错的事。
大弟说男人都喜欢范冰冰,女人都不喜欢。
我不是男人,但是忽视想必是不喜欢的最高境界了。
熬夜又刷了遍心中有鬼,其实就是把心中有爱用有鬼的形式表达出来...大陆片的限制在,所以结尾还是用假恐怖片来收尾,我总结了国产假恐怖片基本有这么几种套路收尾:1、全片讲的天花乱坠、精彩纷呈,最后直接镜头一转,主角换了一身装扮出来说,这是我创作的小说/剧本/故事等等,很戏剧化的收尾。
2、前面挖了很多鬼怪的坑,最后大反派突然自曝,说这些都是他设计出来的,全都是人为,通常这类影片的黑手,就是之前挂掉(假死)的一个角色,感觉是有意让观众反转一下,打个措手不及。
3、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了,就是用精神病患者的世界和现实来穿插,这类难度比较大,很多国外的高分片用的就是这路,国产假恐怖片很难达到这种功力,然后因为前面坑挖太大,最后只能匆匆结尾了。
我觉得,《心中有鬼》这部打着恐怖片旗号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爱情片,它想表达的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两种女人之间,男人该如何选择?
一个是如花似玉,为爱痴狂,但占有欲极强,爱得很自私;一个是温柔体贴,默默付出,为了爱人可以牺牲自己。
这样的主题,完全可以拍一部爱情片,不过也许这样的片子太多了,导演和编剧觉得难以吸引观众,于是为其穿上恐怖片的外衣。
可是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人还是那一个。
影片中,幽暗压抑的大宅院、初入豪门的女主人、阴阳怪气的女佣人,这些元素像极了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瑞贝卡)》。
神秘的房间、现身的女鬼、停不了的收音机,这些也是我们在其他很多类型片中已经熟悉了的。
除去这些,这部片子中的恐怖元素就只剩下了突如其来的音乐和一惊一乍的表演了,可是这能算是恐怖吗?
如果算是,那么我们小时候躲在别人即将途径的拐角处突然跳出来吓人一跳的恶作剧就得算是恐怖分子的所为了。
至于将故事的讲述人与故事中的人弄得夹缠不清、真假莫辨,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
而影片的结尾则有点儿故弄玄虚了,反而冲淡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悲情意味。
虽然对于看惯恐怖片的人来说,它不够恐怖,但是该片的气氛控制得很好,那种克制的、怀旧的感觉很迷人,特别是闪回的片段让人很温暖。
尤其是在全片压抑的氛围中,片段的温暖才更加可贵。
我想,这应该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前面那道选择题的答案。
片尾的那段钢琴曲很是优美,饱含深情。
另外说一句,范冰冰实在是很适合演女鬼。
看《心中有鬼》是我假期旅行途中在一座小城市里看的,票价只要十元。
偌大的电影院没几个人,我一个人坐在前排看一部貌似恐怖的电影,呵呵,挺好玩的。
刘若英不行
爱你成魔
喜欢电影的画面----朦胧感的清晰、浓烈,黎明还是适合小资情调的配角,喜欢里面的小情调,虽然情节有些荒诞凌乱,但始终觉得,这是用肆意的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剖析了每个人心中的鬼,喜欢奶茶这样无声无息甚至是胆怯唯诺的小资表现情调。。。
每次看到范都会让我想起葫芦娃里面那个蛇妖。。。
无聊的一点不惊悚的惊悚片。
故事逻辑不通,最后的结尾值得加一颗星,范爷原来最适合的是女鬼的角色。
不太好....
现在只记得,奶茶在街对面回头的那个镜头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看这种片!而且还觉得蛮好看的!
蒙太奇式的手法,很跌宕起伏!
纵是她不好,你娶回家也不对。
好看的赤佬片
演技派
因为内地审查制度的问题,本片只能叫做心中有鬼而不是有鬼,所以最终你会看到所有的惊悚和恐怖都是主人公的心理问题从而使整部影片的观赏性大打折扣。黎明的表演总是过于温吞水,这在所谓的恐怖题材里有点不搭调。当然您要是考虑到本片一部文艺片的话就会理解黎明温雅迟钝的原因了。
冲着范爷去的
画面好美 刘若英好美 总是对找黎明拍电影的导演有点不解
诶~
刘若英不错。
一看穿红衣服骑车的范冰冰,就肯定之前看过这部,只是之间太久了不记得情节了。
书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