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物种起源》诞生过程的电影,在看之前心里觉得这一定是一部晦涩沉闷的片子,但看的过程我很投入,甚至纠结。
达尔文这样一个超越时代很远的伟人必定是痛苦的,因为太超前,所以不被接受。
在那样一个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简直就是挑战上帝,藐视宗教,有谁能接受我们跟猩猩是亲戚这样的事情?!
这其中最纠结的还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精神依托,如果没有了上帝,那么人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天堂,思念便没了根据。
于是达尔文迟迟不敢完成进化论,不是他害怕下地狱,而是怕失去。
他妻子说,“你要和上帝作战,我们都知道失败的是你。
你难道真不在乎,我和你可能会永生永世分离吗”?
这样的话太纠结太心痛,人们一向赖以慰及的死后依然还能相见的天堂之说,现在自己要亲手去证明,一切都是假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科学与宗教的对战,更是精神寄托的抽离。
但我依然震惊,震惊那些老外居然这么相信上帝,即使是那个时代!
袁腾飞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相信,我们国家有佛教有道教,我们的信仰是一种手段,不管是达到政治目标,还是精神目的,我们始终不会对此深信不疑,但我们敬重诸神。
可我发现外国人不是,他们是真的相信上帝创造了他们,不像我们都知道女娲造人,但没人会当这是真的,而他们真的相信,神啊!
直到现在美国居然不引进此片,只因大众不信进化论!!!
OMG!
外国人的脑子一定是方的!
(想起在另外一部电影里看到的,方脑袋居然说中国人什么都吃,这里暗指无宗教无信仰,这样的人怎么值得信任,擦,因为我们的脑袋不是方的!
)由此可见,达尔文能在这样的方脑袋国家里写出《物种起源》是有多么不容易啊,俺真是要老泪纵横了。
因此在结尾时,他妻子终于没有毁了这本伟大著作时,我竟然感动到流泪爱的力量啊,小达子,好在你娶了个好老婆此片拍的不错,虽然是伟人的传记片,但一点都没有要歌功颂德的意思,让我完全感受到达尔文当时写这本书时的痛苦的纠结
我看到我们是应该有信仰,好让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心中充满依靠和充实。
但是当我们理性面对世界的真相,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的幻想图景,我们需要敢于面对和认识真实的复杂的未知世界。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宗教作为信仰的标准答案,但是传统习俗的宗教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和荒谬。
我们是需要信仰,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信仰而不是廉价的盲从。
但是不管我们多么理性,可怜的我们依然面对无尽的黑暗和无知。
同时无法抑制我们自身汹涌的冲动和伤感,我们不可能像观察狐狸吃掉兔子那样平静理智的面对孩子的离去。
但即便如此,这样我们也不能选择廉价信仰,我们不选择放弃思想。
BTW,贾母是对的,不能用养鸽子的方法来挑选老婆。
BTW,大女儿和小女儿的争宠BTW,水疗法、甘汞和放血,幸好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BTW,那个时代达尔文可以周游世界,华莱士就可以从东南亚寄信给本土,这是怎样的大英帝国BTW,小猩猩的演技真是不错BTW,从物理学的角度,进化论是生物界的薛定谔方程。
BTW,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什么可以统治地球,这个影片其实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
在这部电影里面达尔文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己的回忆与臆想出来的和女儿的对话当中。
此时的达尔文痛失爱女,又遭遇到自己的研究即将推翻人们的信仰的巨大变革中,他内心的苦闷达到了极点。
女儿安妮是几个孩子中最聪颖的一个。
她有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研究自己的兴趣,最爱听爸爸讲关于科学的故事。
她为了支持父亲的理论情愿被恶毒的牧师跪在岩砂中,这表明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一种倔强和执着。
在很多次达尔文给他的孩子们讲关于科学与自然的知识时,孩子们都无知的望向他,只有安妮懂得父亲在讲什么,这也使达尔文对她特别的疼爱更造成了安妮死后他长期的臆想与精神不振。
女儿成了父亲的知己,支撑着他的精神。
她一直引领这他直到那本巨作的出版。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挺不错的符合我的口味。
嘿嘿此片把一代伟人平凡化却让人们更能体会他的不平凡。
讲伟人就该这样讲,把他从神人的宝座上拉下来,推进凡人堆里,让人知道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时候。
这是宣传教育的好方式,与某些策略相似,欲擒故纵、假道伐虢,都是洞悉了心理,遵循了事理,借用技巧有效地达到了目的。
《造物弄人》改编自达尔文第三代玄孙兰道.凯恩斯的传记小说《安妮的盒子》,全片用达尔文的记述与回忆展开这位伟人的生活一角,即第一部长篇巨著《物种起源》诞生及撰写前,达尔文的情感与生活。
不觉乏味,是因注重了世俗化的故事情节,而不是从理论演讲稿的字里行间找伟人的形象。
原著传记小说是影像的蓝本,但也不得不说乔恩.阿米尔是手艺精湛的工匠。
他能一直用平常心分析真实人物的心理,不甘于停留在表面上,进而把握住传记电影忠实于真相的主心骨,并执导出让人感动又有所思考的影片,做足了功课,拍出精品想来是水到渠成的事。
尤其,开场那段亦真亦幻的生物群舞,彩蝶纷飞,让人印象深刻。
看过此片,心中符号化的达尔文会有血有肉地走进脑海。
不会再捧着表姐表弟近亲结婚的故事卖弄,也不会认为他是个长着聪明脑袋的怪物,会了解到他虽然爱生物爱科学,但他更爱妻子还有孩子们,他就像任何一个伟大的父亲,麻烦的丈夫,出色的劳动力,没有变异。
离世的小安妮出场与退场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照相机的发明,为小女孩儿留下了最后的倩影。
从此以后,安妮存在于虚幻里,化作一种精神力量伴随在达尔文的身边。
当然,对于安妮的死因,也必须承认它在剧中起到彻底激化矛盾的事实。
它贯穿始终,揭示从逃避到正视,达尔文陷入信仰基督教与研究生物科学的水火间,痛苦挣扎与勇敢战斗的过程。
在表现达尔文心灵孤独与质疑自我时,有条不紊地拍摄出了他的恍惚无助,无形中笼罩的恐惧气息,带着常人能理解的情绪,虽然那是伟人预见事实时短暂的怯懦,是科学家颠覆整个认知体系前的惊惧,但对旁观者而言没有理解上的障碍。
而达尔文的妻子艾玛,电影在刻画她时,则用一种超越从属地位的视角,把一个母亲、爱人、表姐、虔诚的基督教徒等多重身份的女人,以爱的名义有情有义地塑造了出来。
而詹妮弗.康纳利会说话的眼神,随着波动的剧情,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位女性。
还有一妙处,也有隐喻的成分,艾玛最后向达尔文妥协时所说的话,恰好带出了当时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子,对科学界先锋人士及家人,远离上帝,得不到上帝的宽恕,绝不是值得炫耀、心安理得的事。
若说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被悲伤、愤怒包裹着,其中小安妮最喜欢听的悲伤的故事,有关一个叫珍妮的红毛猩猩的故事,那段是最轻松快乐的片段。
我知道那是严肃的实验论据,但画面生动活泼得只叫人心情愉快,不知不觉想起那个泼猴-孙大圣。
没有丰富的剧情悬念的传记电影,能讲出如此动人的故事,转化掉晦涩与愤怒,用温婉的节奏,像不惊动晨露的晓风,真是不容易。
来自方舟子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ccs.html839年1月,30岁的达尔文与大他一岁的表姐爱玛结婚。
达尔文此前曾对是否要结婚犹豫不决,在笔记本中写下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加以比较。
排在结婚好处第一条的是“孩子”。
结婚当年年底,达尔文夫妇有了第一个儿子。
此后一直到爱玛48岁,他们共生下了10个子女。
其中有3个夭折:二女儿玛丽仅活了3星期,小儿子查尔斯在2岁时死于猩红热,大女儿安妮在10岁时死于肺结核。
后来有人把达尔文子女的夭折归咎于近亲结婚。
这是没有道理的。
在达尔文的时代,儿童夭折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当时的英国,大约五分之一的婴儿没能活到1 岁。
即使是10~15岁的儿童,死亡率也高达千分之五,是现在的25倍。
猩红热在当时对儿童是一种能够致命的常见传染病,达尔文的朋友、后来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托马斯·赫胥黎也有一个儿子三岁时死于猩红热。
至于肺结核,在当时更是医院不予收治的可怕的不治之症,在死亡原因中排在第一位。
近亲结婚既没有给达尔文的子女带来更高的夭折率,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没有夭折的两个女儿和五个儿子都很长寿(67~93岁)。
大儿子是银行家,二儿子是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三儿子是植物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四儿子是工程师、皇家地理学会会长,五儿子是科学仪器设计者、剑桥市长和皇家学会会员,可谓个个有成。
只有2岁夭折的小儿子根据达尔文的观察记录以及从照片判断,当是当时还不知道的一种遗传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愚)患者,但这显然是由于爱玛是个超高龄的孕妇导致的:45岁以上的孕妇生下唐氏综合征婴儿的概率高达30分之1。
达尔文把他的子女当成了科学观察的对象,一出生就开始详细地观察和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中收集证据用来证明人类的情感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必定是经过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
在他看来,孩子的夭折也是一个自然事件,并非上帝的安排。
医学也许有一天会发现疾病的自然因素和治疗方法,但是宗教对此毫无用处。
爱玛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面对孩子的死亡,特别是她和达尔文最宠爱的大女儿安妮死亡,和当时的多数人一样,从宗教信仰中寻找安慰:希望安妮能上天堂,等自己死后与她在天堂上再见。
但她也不能明白上帝把安妮从她身边夺走的目的何在。
她珍藏了安妮的一些遗物,放在一个书箱中。
它们至今还在达尔文后人的手中。
达尔文此前已向爱玛明确表示过,虽然他曾经是剑桥神学院的学生,但是他不相信基督教。
他仔细推敲过基督教的教义,发现没有证据和理由能够让他接受基督教。
但是他还和爱玛、子女们一起上教堂参加礼拜仪式。
在安妮死后,达尔文彻底地告别了基督教,不再参加礼拜仪式,星期天把家人送到教堂,自己则留在外面等他们。
安慰他的,只有安妮留下的美好回忆——在安妮死后一周,他写下了一篇安妮回忆录。
安妮究竟得了什么病,当时并无明确的记载,其死因也只简单地写着“发烧”。
但是从其发病过程和症状看,现在一般认为安妮得的是肺结核。
在当时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真正治疗肺结核。
实际上,当时对绝大部分疾病都没有真正有效的药物,流行的药物大多含汞、砷等重金属,或者是鸦片之类的毒品,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能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在安妮患病后,达尔文根据一位名医的建议,每天对安妮进行“水疗”,例如用湿布包裹患者全身,猛烈揉搓5分钟。
在家中治疗无效后,达尔文把安妮送到了那位名医的疗养院,在其指导下进行水疗。
一个月后安妮就死在了那里。
在安妮生命的最后几天,达尔文日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写信向因怀孕留在家中的爱玛汇报情况,留下了详细的记录,读之令人心酸。
安妮死于1851年。
当时医学界对肺结核的病因一无所知,有的认为它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有的认为它是一种遗传病——这让经常患病的达尔文更感到内疚。
事实上当时对传染病的病因都一无所知。
26年后,德国医生科赫发现炭疽杆菌,首次证明传染病是病菌引起的。
在读了科赫的论文后,达尔文评论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我对自己说,如果能够证明传染病的起源,那将会是科学的最大胜利;而我现在很高兴看到了这一胜利。
”5年后,科赫发现了结核杆菌。
1921年据此出现了能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
但是一直到1944年链霉素的出现,才有了真正能够治愈结核病的药物。
孩子是父母能够得到的最好礼物,而孩子的夭折也给父母带来了最大的痛苦。
我们应该庆幸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出现这种痛苦的可能性,这是达尔文时代的人们所难以想像的。
它确实算得上是科学最大的胜利之一。
2007.11.18.(《中国青年报》2007.11.21)(XYS20071121)评论请去:http://www.xys-reader.org/blogs/fangzhouzi/?p=6773
造物弄人啊!
近亲结婚导致他们的女儿患上了先天性疾病。
因为心爱的女儿的逝去,一心要否定上帝和灵魂的达尔文,倍受病痛和幻觉的困扰。
一方面,他极力痛恨上帝的存在,不相信上帝造出了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自己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在女儿的幻觉里不能自拔。
他在否定上帝的同时有深信不疑的认为上帝在折磨他。
伟人也有脆弱的时候,达尔文几乎被击溃了。
他们用一种叫做水疗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但效果欠佳。
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为了女儿,他跪在上帝的面前,恳求上帝放过他的女儿。
但这并没有用,上帝依然带走了她。
达尔文这无依无靠的灵魂还要寻找慰籍,但是科学只能让他越来越疯狂,心里你越来越无依无靠。
医生在治疗时问他,他是否有信仰。
精神的疾病还需要精神的药物来治疗。
没有信仰就无法痊愈。
这又是一个悖论,造物弄人。
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灵问题的问题只能用心灵的钥匙来解开。
科学在这方面最终是无能为力的。
科学的问题靠科学来解决,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精神的问题还要靠精神来解决。
女儿的死让科学显得虚弱无力,科学不能挽救人的生命,只能稍微延长而已。
人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信仰。
无论那信仰是人还是上帝。
分享卧轨的火车的单曲《魂断记 (Sad,Infinite And Dazed)》:https://y.music.163.com/m/song/434659011/?userid=5352210&app_version=8.0.20(来自@网易云音乐)该隐杀害兄弟亚伯分起因和经过:亚伯从事牧羊,该隐则务农为生。
(创世记4:2)后来,该隐和亚伯分别向耶和华献上供物,当时他们也已长大成人了。
亚伯是个牧羊人,他献上“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脂油”。
该隐所献的是“地里出产的蔬菜”。
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
耶和华跟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
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上帝并没有强迫该隐改弦易辙,因为该隐是有自由意志的。
虽然这样,耶和华却毫不迟疑地向该隐指出,他放任的行径可以导致什么后果。
他警告该隐说:“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
它必恋慕你。
”虽然耶和华责备该隐,却没有认为他已无可救药。
刚好相反,上帝告诉该隐,他只要痛改前非就可以获得奖赏;上帝也表示,该隐是能够克服这个难题的。
耶和华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
”论到该隐充满杀机的暴怒,上帝说:“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然而,该隐对上帝的劝告充耳不闻。
他把亚伯带到田间去,在那里把亚伯杀了。
后来,耶和华问该隐,亚伯在哪里,该隐说:“我不知道!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该隐在杀死亚伯之前和之后,都不肯“行得好”。
他宁愿让罪操纵自己,结果被上帝逐出人类家庭聚居的地方,在大地上流浪。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
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后来,上帝为该隐立一个“记号”,也许只是颁布一条严肃的命令,禁止人为亚伯报仇而杀害该隐。
773. 2010-3-5 Creation(2009),造物弄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巨著,还是划时代的思想著作。
它的诞生第一次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生物学研究演变成极为重要的生命科学。
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处在基督教会的宗教思想主导之下,达尔文惊人的发现和理论在保守派和宗教势力分子眼中无疑是异端邪说,达尔文被视为是“谋杀上帝的人”,从根基上推翻了上帝创世说的《物种起源》则成了“魔鬼的《圣经》”。
尽管如此,达尔文的科学思想的传播并未遭到阻止和扼杀,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出版的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乃至世人皆知的常识。
影片所讲述的,就是达尔文是如何完成这样一部影响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作品,以及在撰写过程中他生活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相较于其他传记电影,达尔文的生平和《物种起源》的起源对我有着更多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他对生命起源的探究是自然科学界无以伦比的成就,而创作《物种起源》的过程也必然充满了故事。
没有让人失望地,影片在艺术性和纪实性中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平衡。
编导并未如我所预期地细致还原了达尔文做研究的细节和写作的过程,并且低调地回避了达尔文理论和宗教理论的直接交锋,基本上只有片段的闪现和表面的情景观察。
但是看起来这样的处理并无不可,毕竟与其把功夫用在记录学术研究上不如更多地描写人物故事,电影需要有剧情性格,不能拍的像Discovery一样。
于是影片更多的着墨点在于达尔文的历史事迹:达尔文有一个聪慧的大女儿安妮,她是爸爸“天马行空”故事的最忠实听众,然而不幸地染上了据说是猩红热或是肺结核,终究治疗无效去世。
安妮的去世让达尔文承受巨大的悲痛,从那时起他彻底和宗教划清了界限,因为万能的耶稣救不了心爱的女儿。
另一方面,达尔文和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妻子之间存在严重的精神隔阂,共同话题十分缺乏,安妮的去世更使两人的分歧达到了最大化。
婚姻问题造就了达尔文精神世界的孤独,乃至他一度患上了幻想症,常常对着脑子里的安妮说话。
达尔文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也并不是斩钉截铁地有所坚持的,他心中最大的顾虑和担心,就是真理对上帝的顶撞,真相对人们的冲击。
达尔文是一个学术界的天才,却算不上一个杰出勇敢的科学斗士,畏手畏脚的达尔文若不是在莱尔、胡克、赫胥黎及格雷等科学家的鼎力支持和鼓励下,著作也许不会写成。
就连《物种起源》写好后,达尔文都将它的处置权交给了身为基督徒的妻子爱玛,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爱玛选择的是将手稿焚烧而不是同意出版…… 电影中的情节设计或许有戏剧性的虚构成分,我宁可相信真实中达尔文会留一手。
从故事中可见这位科学伟人实际上有着非常脆弱和懦弱的一面,尽管过着如贵族般的田园生活,投入在伟大的学术研究中,但内心里却一直饱受着天人交战的折磨。
影片看到最后是令人感动的,我感到体内的血液在澎湃跃动,不能说是为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功所感动,而是为人类对于未知真理的探索热情所感动,即使历史上没有达尔文这个人,之后的某一天也必然会有另一个人谱写出一本大同小异的《物种起源》。
人类这股探索的热情将永不止步,人类的大脑和社会的发展也会一直因着这股热情才不断地进化演变。
Darwin: Thus, from the war of nature, from famine and death, the most exalted object we are capable of conceiving, namely the production of higher animals, directly follows.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关于达尔文夫妇的小八卦:· 达尔文的妻子爱玛实际上是比自己年长一岁的表姐,两人一共生有10个孩子。
身为大科学家的达尔文先生居然也是个近亲结婚者。
· 片中达尔文夫妇的扮演者保罗·贝坦尼和詹妮弗·康纳利也是现实中的夫妻。
两人的表演非常棒,这是一次完美的casting.影片选在2009年上映有着特别的意义:刚好是纪念达尔文的诞辰200周年以及《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相信所有对达尔文感兴趣的人都会从本片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且,作为传记片它是十分好看的。
P.S. 好久没去教会了,真想把这片子带去给那帮教友看,考验下他们的属灵度量……(这一段开玩笑的啦!
啊哈哈哈 XDDDDDDD)
最近在看《传播学史》第一章是讲达尔文先生对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之前对物种起源也有些肤浅的了解,但是在看完达尔文先生的简介后便对此人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网上搜出了此片《造物弄人》1、是不是思想的巨人都要经历与自己的搏斗?
本月初又看了一遍《黑天鹅》对其中女主角与自己心灵斗争以及在斗争时产生的种种臆想印象深刻,本片也有类似的情节。
达尔文总是幻想到他已经死去的女儿,从而回忆到当年他们在一起时与女儿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而他想象到的女儿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的化身。
他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次的对话,他在挣扎要不要告诉世界:本没有god to be or not to be他在这边缘2、婚姻对于他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在书中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样,达尔文探究了幸福婚姻给不受干扰地从事某种革命性理论研究带来的那种一成一变的安全感(米勒和范卢,1982)。
但是显然,婚姻带给这位思想家的并非安全感。
在他的物种起源已经基本成型时他那信仰上帝的妻子却成为了阻碍他发表自己观点的最大阻力。
或许中有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像马克思先生的玛丽一样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才会带来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吧影片中冷漠的妻子以及那些不解的眼神,让人徒生一种悲哀。
我为达尔文先生过早的陷入一段婚姻而悲哀。
3、伟人身后都有支撑着自己的朋友赖尔,那个戴着眼镜的帅叔叔,把"生病"达尔文从床上拖起,也将他从犹豫中托起。
“是的 你是有无数的敌人,但是你要知道,你还有朋友!
”如果没有那些更加勇敢的朋友作为达尔文的后盾,他的思想或许还要过上很久才能从之于众,当然影片中也提到了,华莱士先生用20页纸简单的叙述了物种起源的精髓,这也是促使达尔文重新站起来发表自己观点的重要因素。
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有很多站在达尔文背后的人与他通信,与他交流,甚至争吵才有了那本厚厚的《物种起源》。
志同道合,多么美丽而又遥远的词语。
ok·啰啰嗦嗦就是这些from:Eve
各方面都做得很用心,除了有些部分灵异地有点过外,影片对达尔文内心世界刻画的很深刻,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影片中表现的达尔文对女儿、对妻子的爱,让人十分动容。
影片感人至深,主演夫妻档功不可没,两人的默契是不可能单单通过“表演”就能达到的,达尔文夫妇从隔阂到理解,整个过程含蓄又充满情感,两人演绎地非常棒。
整部影片场景、服装、音乐都十分出色,总之是一部有情感力量的作品。
夫妻间也会有形而上的裂痕啊
达尔文的纠结最动人。
Jennifer弹肖邦了!
2010.2.10 于襄樊。我喜欢朴素的爱情故事,对彼此淡淡的执着的信念般的爱。这是生活的支撑,也是幸福的根基。我会站在你身边,即使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我知道这份爱没有错。
好象加了特别滤光的镜头 开头对生命自然的记录酷弊了
在十七世纪对抗上帝那部著作产生的经过以及孩子渴望被爱的心灵,水疗法
我在看WWE 班里放的 无聊。。
因为真理的诞生都充满了革命性,世人都无法理解生命的残酷在探索者身上应验是多么的无奈,成就伟大背后是难以逾越和释怀的自我。将传记拍得颇有故事性和文学性已很难得/欧那个年代微微的光好梦幻温馨~男女主是夫妻耶~1.如此优雅,如此细腻2.科学与宗教3.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无法治愈你
英国拍的传记老这么搞,前半段极度无聊,后半段煽情到不行。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怎么老演神经质科学家的妻子
海报很美好,电影很糟糕
理性与信仰的纠结与重生。。。2012.4.3
伟大的诞生,总是曲折。
达尔文的故事。居然是夫妻档。不过俩人蛮配的。游离余凡间的赶脚。
以独特的切入点聚焦一部伟大专著的诞生,对于现在基督叫仍占统治地位的许多西方国家而言依然有现实意义
Creation.LiMiTED.DVDRip.XviD-ALLiANCE
就是为了看那夫妻俩才去看的
鲜明的英国特色,性格演员+文学气质。中段沉闷和琐碎了点
你會相信這場關於進化論的狂想曲嗎?。
非常温情,没有变成科学怪胎片。当代入现实中时候,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