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子
Le fils de l'autre,别人的儿子,继子,另一个孩子,另一个儿子,The Other Son
导演:罗兰娜·利维
主演:艾曼纽·德芙,儒勒·斯楚克,布鲁诺·波达里德斯,帕斯卡·埃尔贝,Areen Omari,麦赫迪·德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年份:2012
简介:当约瑟夫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服兵役时,发现自己不是父母的亲身儿子,在他出生时,他与约旦河西岸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的小孩亚辛换错了。因这一发现,两个家庭的生活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发现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各自的身份、价值和信念。 本片围绕着巴以冲突这个历史悠久而且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展开,本该互相敌视的两个家庭阴..详细 >
宗教、民族,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问题。挺好的一个故事,但是看到最后,感觉有点平淡,开始还好,越到后面越没有感觉了。囧。
选材很精妙,民族冲突在人类普世情感中也会让位。但我想现实一定会更艰难,虽然电影以温情团圆结局草草收场了。。
不了解巴以冲突和宗教历史背景真的看不懂的电影。虽暗潮汹涌但依旧太平淡。
迟到一年的佳作
巴以家庭,飞毛腿换儿子,18岁困惑,亚伯拉罕的儿子已实玛利和以撒,千年恩怨一根大麻飘散。墙外黑洞洞阴森森。
兄弟
三星半,被洗脑了一样的喜欢看宗教冲突片。。。真是才知道巴勒斯坦人也能在特拉维夫溜达。。。为什么我不能去,魂淡!!!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两个家庭生孩子的时候互相领错了孩子,若干年后又想换回来
狗血的开始,温吞的结局。一对争吵厮杀了大半个世纪,新仇旧恨纠缠了数千年的宿敌,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平静的坐下来好好对话?莫过于阴差阳错让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分不清彼此,即所谓换位思考。可为了不踩雷谨慎的维持政治平衡固然安全,但似乎刻意回避了现实的偏狭和残酷,显得是那么天真
我们要学会理解爱~
巴以冲突为背景,宗教矛盾交织,挺好的一部电影。很多细节描述的也挺到位的,从敌对到交融。ps,我个人觉得每家的继子无论从长相还是体态上来看都是亲身的吖!!!
42,以巴冲突严重儿子被换错后果很严重,双方很纠结但也不是谁的错只是天意,只有接受现实接受彼此共建美好未来。。。
用平和方式描写了尖锐的冲突有点深入浅出了,白左的美好幻想是不是没看过海的人都对海滩有种特别的情感
其实全文我都不知道说的是啥语言,但是突然发现看此类电影更有意义。每个人都是个体,每个生活环境又决定着每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民族和血液这么激进我是头一次感受到,总觉得我大天朝的都是伪激进,无法真诚。
结尾不好,选材很棒,但我觉得矛盾点少,还缺乏深掘
涉及种族、宗教这一类著名的宿敌,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关系,并不会排在图西族与胡图族,波兰与乌克兰,中国与日本之后,如果说后三者在现代语境中尚被掩盖,巴以冲突可以说是袒露的现在进行时。但“换子疑云”这个故事尚有一个喜剧的结尾,不是简化为一个被民族主义的戾气所主导的悲剧,电影内嵌的一个条件乃是充要条件:两个家庭都是巴以社会系统中相对的上层阶级。只有上层阶级才可以认识到巴以冲突的本质是“你是谁”、“你来自哪里”,和血缘的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被结构化为一种什么样的亲缘的身份。巴勒斯坦意识形态驯化中对犹太人的仇视,逻辑上不堪一击,而以色列现代文明较之阿拉伯文化的优越感,也同样会被真相所刺穿。上层阶级具有这样的理解力,可以去包容这种价值系统内部的分裂,换成中下层,则是无法自处的。我认为是教育带来的好处。
除了以巴背景,还有什么?
抱错孩子是件大事,要是发生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就更是大事。
多少外界标签贴上但你只是你 有什么好选的 别把生活过的狗屁不通就行
不单单是抱错的问题,更多的是信仰,民族,血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片子由法国来拍其实还蛮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