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NYFF2019
剪辑思维得按照叙事逻辑而来,这样才会觉得好看。
如同女主与教授朋友的密集对话一样,不能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只是他让人安静下来,时间在这里并不重要。电影的环境更像是70年代的中国。。。。
导演理应属于剧场,而不是片场。
不知所云,空洞乏味,导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太可怕了,观感的煎熬直逼第一归正会,我为什么看个修自行车看得这么带劲。全程除了中间一段没有配乐,甚至鲜有对话,都安静得可怕。因此音效惊人,所有细微的声音都被放大,伴之以情绪的外泄,但是镜头总是狭窄地指向局部或者远远地看,所以情绪都在屏幕之外。摄影机几乎没有动,动也是精细地相对静止,这就是传说的ppt电影吧,所有运动、情绪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中间有打破这个框架但很快又回到里面,就像突然的发泄还是归于沉默。丧得不行,将错就错的售货员神来之笔。
柏林补片-夏娜莱克。夏娜莱克已经从对影像虚假的觉知(回避电影中的死亡)发展到对真实的影像呈现(排演状态、对表演的表演),同时依然以声音来主导电影的节奏。情节的展开以场景为单位,未尝不是一种对观影经验的“间离”。
有点没看懂
…dein Gefühl geht mich nichts an
开头小动物们戏剧性的一幕还是很抓人,一只狗吃掉一只野兔,驴子看着发生的一切。随后电影引向讨论表演艺术创作,放入大段性冷淡式的对话,女主角认为应该先有Opinion,而不是experience,而另一位女士则拒绝当个妻子,因为她要无限接近“孤独和被爱”的状态。大部分人物精神面貌犹如空壳,对白空洞,使影片达到很强的间离效果,像是一首模仿布莱希特的平庸诗歌。亲近自然的男生或许代表导演真实想法,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一笔。整体上,它想探讨的这些话题却过于浅显,再加上不出彩的视听,让电影显得矫情了许多。
是有调调但看不下去啊……
布列松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这么多的固定镜已经不止是闷了 里面的寓意看得也是不明不白
d
2.5。有点不知所云的文艺,静态镜头穿插戏剧表演,女主也是有着难以理解的苦闷愤怒。厨房情绪爆发时不懂,俩小孩厨房的反应倒是动容。@hkiff2019
3.5 铺开了梦境,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5 布列松《温柔女子》续篇——《躁郁妈妈》。前者属于看的懂但不好看,后者属于我基本看不懂了,但.....还蛮好看的。
HFA schanalec in person. i think i'm in love with her.
0/100。2020年第一部一星电影。其实柏林导演是给的没问题的,这部电影确实表明了安格拉·夏娜莱克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但这部电影错就错在导演过于狂妄自大,搞得我都完全不知道这故事在做什么。家庭里面吵一吵,暧昧之中吵一吵,买自行车要吵,讨论演员要吵,更是直接让一群孩子们演了十几分钟的《哈姆雷特》(这个虽然很无聊但是是我认为这电影我唯一看的明白的地方了),简直就是对于观众的羞辱。另外更是加入几个动物的意象,让整个故事更显得莫名其妙。总之这就是部你看的时候昏昏欲睡,看完了再也不想想起来的所谓“高级”作品,令人作呕。 @2020-03-04 23:10:48 @2021-12-23 01:06:10
声音系统是美妙的,但失去魅力的符号阻滞了对于影像外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