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梗概:机器鸽发的信号可以控制所有带视讯耳机的人和生化人的意志成为好肯统一体,发动恐怖袭击。
Bri暴走,获得三管药,先后打了两管。
Olympus为反恐接管了全球卫星,被好肯黑,全球暴动。
肚腩、Bri、Bri的强化人造人去好肯老巢,天空之城里打黑客帝国的章鱼,进入中心发现好肯的中控是没有死的姗德(波塞冬多年以前好肯研究中心科学家),给她打了剩下一管药,暂时清醒的姗德请求肚腩把自己爆头了。
啊啊啊我只想写个短评,可是短评写不下:(尽管我对华丽画风美丽女主和激烈动作场面一贯欣赏……吴宇森大人,或者说由于吴宇森大人的存在,鸽子再次似乎进入了主线剧情……然而十足鸡肋。
葬礼实在太美国,直接在棺材上盖一美国国旗就齐活了。
似乎触及了多元化的问题,可仅停留在用语言描述和僵尸片的老套,故事呈现实在算不上深刻。
后面又是天空之城又是黑客三的,反派boss一出我觉得好像寂静岭boss和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合体。
考虑到原著的年代,还有黑客导演是看着日漫长大的,这些稍微可以忍。
子弹从boss眉心射穿大脑之后还留了好几句话的遗言,自由意志太伟大了,不但管生死,还管死后。
副本的出场和其与原本的见面俩镜头还算有点趣味。
苹果核和奥林帕斯公司到底什么关系?!
去年公映的。
但是,看了也有些时日,所以,印象同样模糊。
比较清晰的是,吴宇森成为监制后,影片沾染了许多吴氏气息。
比如,开场流畅而耍帅的动作场面,暂停、慢镜、持枪造型……由不得人不想到“英雄本色”。
最搞的是,又有白鸽在枪林弹雨中惊拍着翅膀。
时钟,走到了2138年。
按2105出生推算,迪娜都33周岁了,可一点也没见老。
呵呵。
还是动漫好。
看着Angelina Jolie,不复古墓年代的丽影,就能体会我的心情了。
剧情是老套路——人类面临新的危机,迪娜再次投入战斗。
结尾大反派的章鱼造型,实在是恶俗。
不过,我这个非技术派,也看出了CG运用的进步。
视效确实剽悍。
一流的机械设定,二流的人物设定,三流的情节。
这个是2004年的时候我对《苹果核战记I》的评价。
没想到过了四年,这个评价还是没多少改变。
士郎正宗的机械设定,没说的,我觉得甚至比《攻壳机动队》里面的还要出色一些。
(不过该片中动力装甲的特点是驾驶员的两只小手是露在机械人的腹部外面的,虽然是很让人印象深刻,或许还有减少整体体积的考虑,但是我总是担心相互打斗的时候驾驶员很容易受伤。。
)机械人的光影和打斗场面一如既往的流畅和华丽。
当然,CG 效果的确比04年的时候有了提升,那时的缺点是机械的表面过于华丽,用技术术语来说就是环境反射过于明显了,以致于虚假。
过了4年,人物动作还是有牵线木偶的感觉,尤其是表达一些比较微妙情感的举手投足动作,显得十分的机械和僵硬,看来人物的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技术已经到了一个死胡同了。
要想再进一步,非得再研究出更新的技术才行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95年由押井守监制的《攻壳机动队》,那时CG技术还不完善,所以完全是手工绘制,但是人物的动态却很自然,虽然比较简约。
还有,《黑客帝国动画版》中,森本晃司制作的那个寻找小猫咪的短篇《Beyond》,虽然同样是日式的动漫风格,但是人物的动态逼真到无以伦比。
后来看了花絮才知道,是找真人模特拍摄过,然后一帧帧的手工进行描绘,所以很多很微妙而自然的小细节都保留下来了。
人物的卡通设定比I有所提高,但是人物的脸部显得很僵硬,怎么看都象树脂材料的假人。
人物的头发还是一片片硬邦邦的。
雅典娜是越来越年轻了。
动画版的时候是一个老太婆,果核I的时候是一个半老徐娘,II的时候看上去也就是30多岁的女强人吧,发型也好看多了。
好莱坞式的的情节实在没什么说的,没有哲学的深度,也没有让人流泪的感动。
想想当初在看《攻壳机动队》95电影版那个震撼啊,现在这个看完以后几乎没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
原来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叫电影的老师说,什么是悲剧,简单的说就是:好人杀死坏人,不算是悲剧;坏人杀死坏人,不算是悲剧;坏人杀死好人,也不算是悲剧;只有好人杀死好人时,才算是悲剧。
按这个标准看来的话,这片子确确实实是一部悲剧。
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坏人出现。
全都是好心办坏事好人而已。
老实说吧,第一部看得让人着实痛苦,极度枯燥的剧情,似曾相识的桥段,无聊的打斗,要看完相当的痛苦,第二部倒是流畅了起来,起码能一气呵成地看掉,尽管开头是0分之前看到有影评说,这一部有吴宇森指导,于是出现了鸽子,我很纠结这个,不会说打开教堂大门然后就一堆鸽子飞出来吧,实际上看了后我想说“鸽子你个头”,只是在城市上空有鸽子飞过而已,这很多城市都有的吧,正常到不得了说回故事开头,无非就是主角的个人Show,只有他们射人,而别人哪怕是主角们站着不动也是一颗子弹都射不中他们的,然后配上渣到不行的咆哮歌曲作背景音乐,让前面的战斗大大的拖低了整体的水平故事方面,来来去去都是那样的了,没有惊喜的地方,但描述起来还是有一套的,非常的流畅,气氛渲染也很好画面比第一部有进步,尽管人物的头发看起来还是有些纠结战斗依旧没什么亮点,比第一部略好制作公司为什么老是拿圣经和神话的人物来命名,盖亚、雅典娜、波塞冬……总的来说还是要比第一部好,要是你不大在意剧情的话,还是不错的总体评分:5.1/10.0(评分修正,原4.6)布里艾诺斯不是机器人来的吗,为什么失去控制的时候头部青筋勃起,而且头部外面不是金属来的吗……太诡异了发现耳机有问题后官方发布的措辞太坑爹,能收回来才怪最后的大战比一开始的战斗好不到哪去,除了主角之外的人都挂了,剧情需要,还剩下一个为主角们开飞机的副官,然后,明明无力的主角被困住,下一个瞬间就斗志全满推开超重的设备站了起来,而女主角也是毫无障碍地突破Boss的攻击成功注射疫苗,之前还被Boss打到起不来的...实在太无语了为什么老是打完Boss建筑就要倒塌...为什么每次战争的结束都在黎明,当人们胜利时,天就亮了,然后人们看向天空...
第二部比第一部画得更为细腻,可惜却丧失了第一部对角色深入地刻画,流于表面的花哨。
不过无愧吴宇森的风格,标志性的暴力美学比比皆是。
唯一的亮点只有CG制作真的比前作有进步,三维的卡通式渲染比前作更自然。
看这片子其实主要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士郎正宗先生的各种设定,可以说,在这片子里,士郎系的科幻设定都表现得很好,而且也忠实于他的漫画,而在细节上有更细致的表现。
至于内容方面,可真的算是没啥可说了,其实我觉得这片子里面迪娜、布里艾诺斯和特雷斯的三角关系才是最吸引人的卖点,虽然以迪娜那种大咧咧的性格是很容易知道这个三角关系的结局不会有什么意外,但是这卖点也处理得太过平淡了。
而关于什么视讯耳机控制人,这个也太俗套了。
有不少的情节有抄袭和雷同的感觉,最明显的是最后决战的哪些寄生虫,攻击方式跟MATRIX中机械章鱼如出一辙,就凭迪娜他们最多十个机械装甲居然能够扛得住,真觉得有点不平衡。
而那整个赫肯实验室,一个巨大的由方块组成的浮岛,结合了天空之城和天煞的巨型外星人母舰特点的东西,其设定简直不适合出现在那个时代舞台,或者应该说不是地球人的科技产品......对比其前集中的多脚炮台,我还是喜欢多脚炮台多些,而这个也更加“士郎味”而不是“Matrix味”。
记得有人说押井守同样改编自士郎先生原作的电影《攻壳机动队:无罪》中北方都市的科技太超前了,现在可以说,苹果核战里面赫肯实验室做得更过分,我相信大部分士郎迷都很难接受这一点。
好像只要是吴宇森的片子都会有鸽子存在,很不幸的在这部戏中也出现了...
《果核2》犯了第一部同样的错误就是画面超一流,剧情九流的毛病。
似乎编剧一直就是《果核》的软肋呢。
但就画面讲,确实没的说,人家投资方砸了不少钱的。
将功抵罪,以好抵差,综合说来还凑合吧。
当初看《苹果核1》就被牛逼的特效镇住了,实在是太华丽、太真实了。
由此想到国产影片的特效,真实的场景下的CG总显得像是动画,而人家的动画已经看起来跟真实的场景一样了,这个差距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弥补。
2比1更进一步,效果更加牛逼,已经闪出了摄人的光辉,所以叫牛逼闪闪。
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刻画得更加细腻,就连一块手表都纤毫必现。
这一方面体现了日本动画技术的高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人做事的认真态度。
效果究竟有多牛逼,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来看吧,毕竟我的语言就连看片时十分之一的感受也描绘不出。
不过这部片子,除了效果牛逼、画面惊人之外,其他方面就实在乏善可陈了。
就拿最基本的剧情来说,也是老套得可以。
看过几部此种类型的影片之后,就会发现本片中的危机和悬念实在小儿科。
这件物品一出现,你就会知道它会成为被坏人利用的工具;那个人物一出场,你就能看出他是反面人物;最后战胜Boss的依然是被用滥的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Boss心中未泯良知的被唤醒。
不过这样也好,正好可以忽略剧情,一门心思关注精彩的画面了。
只能说这绝对是一次动画和科幻迷的盛宴,流畅激烈的动作场面,毫不吝啬的枪支弹药,已经被无数次模仿的时间静止试的镜头语言,科技有福于人还是人类的掘墓人的永恒探索与反思。
总之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也释放了太多,让我们在一个多小时里也做一次哲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慢节奏
3.5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
3.5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北影节英嘉
#Cannes2023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