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生物界永恒的规律,也是文艺作品里深刻的命题,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过程凝炼出来,再结合个人的情感取向将其表达,书籍、音乐、影视均是如此。
《来福大酒店》正是一部讨论“病”与“死”的电影,原定上映日期是今年的端午,也许是考虑到观众对这类“沉重”话题的摇摆,片方把上映日期改到了6.28。
之前在影院看到该片的贴片时就很感兴趣,黄轩的形象倒是没有很意外,但是角色的特质和他以往饰演的反差很大,就小瘪三内样,有点意思。
上映后第一时间看完,才发现惊喜更多。
1.群像再就业的劳改犯李清让(李三青,黄轩饰)外刚内柔、重情重义,孤身一人经营着酒店的老板马小琳(柳岩饰)泼辣但坚韧善良,孑然一身的傅老,省吃俭用的毛会计,痴呆的爱梅……即便是着墨不多的人物也有鲜明的特质,令人印象深刻,揪心且动容。
老舅不愧是最会唱rap的演员(bushi),阴险狡诈、小人得志的恶霸形象诠释得很好,举手投足的痞气浑然天成。
2.巧思“来福”一词在汉语的语境里代表着美好的期许,因为它过于简单直接,所以人们使用得很频繁,从而显得不特别,甚至有点老土。
但片方选择这个名字却有一些巧思,既是“life”的谐音点明其与生命相关的社会议题,又是对酒店里所有人最真挚的祝福。
不说“欢迎光临”,也不愿你“下次再来”。
3.生命力这所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其实就是一个“病友之家”,医疗资源紧张导致很多人看病困难,来福大酒店正是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歇脚喘息之处而存在。
在这里,大家互帮互助、相互鼓劲,即便生活中各有各的不幸,但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
常言道“近朱者赤”,看着身边同病相怜的陌生人都能咬牙坚持,顽强求生,很难不会被触动。
电影里说“不怕死,怕的是等死”,确实,坐以待毙不会出现奇迹,只要愿意再坚持坚持,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不会那么遗憾。
有关生命、疾病、死亡的电影很多,但不消费他人之难的作品却少有。
《来福大酒店》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举重若轻”,用一点小幽默来缓解其沉重的部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加之电影本身就没有过于侧重苦难,而是着重刻画普通人是如何在逆境相互救赎。
愿你我不屈命运,尽兴而活!
以为是聚焦医院旁边生态系统、病友之家盈利还是为爱发电的「药神」级别的社会议题,结果从头到尾贯穿主角行为动机的线索竟然是他爹!
东亚人一生都囿于与原生家庭和解、被家人认可的牢笼。
语文考试班级第三,爹给了一碗芝麻糊,好家伙这就记了一辈子,以至于之后谁给一点小恩小惠就倒贴。
见义勇为坐牢十年,出来第一件事儿就是戴上爹优秀教师留念的停摆手表,硬说「就算是坏的表一天也能对两次」。
没人接应自己走回家,爹以他为耻,不仅闭门不见,还因过于激愤昏倒入院。
给爹凑了几百万手术费,爹醒来连个正眼都不看,就这还舔狗一样陪床当护工。
用最滑稽的方式(没错就是相信某国法律)不断证明自己洗心革面,只求爹爹再爱我一次。
结局白底黑字滚动写着在他接受调查期间他爹死了,您猜怎么着?
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不是大哥你是什么很贱的人吗?
真的别太爱了。
没啥说的,祝东亚人早日摆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谋杀式捆绑、绞杀式共生与自杀式贡献!!!
看完电影一直在琢磨,为啥黄轩演的李三青不太“可爱”。
明明这种底层小人物是可以很容易引起共情的角色类型。
想了半天,感觉上是细微之处不具备让人喜欢的因素。
大学生在校园里的时候,是可以通过眼神区分出大一新生和别的年级学生的。
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第一年的应届生是可以很明显的被识别出来的。
一个在监狱里呆了十年的重刑犯,出狱之后,与这个社会的隔阂不仅仅是微信、手机这些身外之物。
还有眼神、行为举止、谈吐……很多细节。
而电影刚开头时,黄轩给出来的刚离开监狱的李三青,太自信了。
他刚离开监狱时的背影,走路姿态太“油腻”了。
监狱里不具备养出这种姿态的环境。
即便他入狱之前就是这样睥睨天下的走路,但是10年的监狱环境足以把他这种步态纠正成监狱里规定的规矩十足的姿态了。
他应该中间设置一段时间的缓冲区,找到他原来的心态,才可能恢复原来的步态。
刚从监狱出来,心理上还应该延续着监狱中的惯性,具体可以看一下范伟老师给出的从监狱出来之后的状态。
其实,能看到黄轩或许是观察了一部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
但是,不确定他观察的案例是否过于单一。
导致他给出的李三青不像是离开主流社会十年的犯人重新走进社会,而更像是被拘留十个月的小流氓离开看守所。
而他回家之后,对他父亲和妹妹态度过于强横了。
他入狱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与父亲妹妹无关。
从他父亲妹妹对待他的态度来看,很显然他父亲和妹妹也不太可能频繁去监狱探视他,他父亲应该是根本没去过。
十年的分别,如果李三青爱父亲和妹妹,至少在眼角眉梢细微之处让观众看到他的爱。
可惜,除了剧情里设计的所谓“埋在心底的父子情”,观众看不到角色对家人的爱意。
李三青出狱之后找工作找不到,马小琳压价,然后李三青跟马小琳怒吼。
李三青明明之前被人拒绝很多次,也知道辣椒捡垃圾那么辛苦一个月也就一千多,对比之下马小琳给出的条件不好但也不差。
他没有理由跟马小琳吼叫。
说白了也不过是看马小琳是女人好欺负。
他不接受马小琳的条件是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条件?
哪里来的自信?
不是黄轩的粉丝,对他本人也不了解。
但是从黄轩对角色处理的风格上来说,他本人的性格好像也不是那种“细腻、严谨”的风格。
所以他的表演从大方向上好像也是很用心。
但是,在一些细微之处,就完全空白。
但是,这就会导演角色只具备“粗壮的骨骼”,但是缺少“丰满的血肉”,进而导致角色“不动人”。
观众只有在大起大落的情感冲突之处才会动情,而很难在一些细节处会心一笑。
电影整体效果而言,柳岩做了自己该做的,刘洋(辣椒)和张哲华(河北)有惊喜,宝石演反派也中规中矩。
但是,编剧没有生活,导演对故事的掌控能力不足,黄轩努力了但创作效果欠佳。
敢于尝试,各种镜头语言的使用。
就足见一个年轻导演的野心。
很多镜头都很漂亮,有种摄影的感觉。
下了很多心血,看得出来。
黄轩的演技自不必说,在这个电影里可谓是鹤立鸡群。
不好的地方还是在剧作的层面。
尤其柳岩最后去跟人家儿子讲和的桥段,可能完全删了,最后都打在字幕里,整体上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然而那样处理,就会略微有一点讽刺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个所谓有点现实主义的喜剧就会更加深刻一点。
既然技术上已经做了很多尝试,练兵,那剧作上为什么不能再进步一点呢?
就让那老太太的儿子黑化下去,不要洗白。
既然要现实主义,就直接现实一点,就是有坏人,没进监狱的人比进了监狱的人还坏,这样所有人物的动机将会更加神圣化一些。
最后说一句,女人老得真快啊。
岁月不饶人啊。
《来福大酒店》,在初看片名的时候,我其实并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只知道影片剧情估计是围绕这个叫做“来福”的大酒店展开的。
但当我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才真的切身理解了,当初有位超前观过该影片的朋友跟我聊到,说:“真心觉得《来福大酒店》这样的好电影不要被埋没,希望上映后能有很好的票房成绩,让更多的人看到。
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有很棒的社会意义,故事讲得也好,所以它值得!
”
这里咱不剧透这部电影具体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不给没看过的小伙伴剧透。
只是浅聊一下,看完影片后我个人的真实感受,以及影片给我留下的比较深刻印象的片段。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直观的真实感受,一句话表达就是:二刷依然是,笑着笑着哭红了眼。
我因为第一遍看的时候,就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整体表现,为此我还特意去二刷了一遍。
但一般来讲,多数电影,即使剧情设定很戳人,但当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说实话,情绪也不会再产生特别大的波动了,相对会比较理性且平静的看下去。
然而这部电影不同,我在一刷过后,在知道了所有剧情和关键情节都记忆犹新的情况下,再看这部电影,我在搞笑的部分依然会笑的前仰后合的,而戳人泪点的地方依然眼泪无法抑制地往下流。
比如,黄轩饰演的李清让,刚“出来”的时候,家中遇到困难,联系所谓的兄弟朋友借钱的时候,没有人帮他。
让他发自心中的感慨道:“现在这世道,有钱才有脸,有脸才有一切”。
也正是因为自己走投无路和这样的想法,引出后面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的根本矛盾点。
而现实中,也确实会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不是他们想要如此,而是现实环境和人际关系将他“逼迫”成如此。
而他本人,表面假装一身反骨,实际上也只是想要得到身边或者在意人的认可而已。
再比如,酒店里住的一个孤寡老人,他临走前看到久违的录像带中留有的自己“老家”和早已不再世的父母的画面时,喊出“爸、妈,我想你们了”那一刻,真的很难不泪崩。
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戳到我的泪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在看完后,静下心来时,回想一下,之所以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的我特别容易共情,是因为,一是演员们的演技很棒,二是因为看到有些情节的时候,会很容易引发我对自己过去和未来相关境遇的联想,不由得产生难过的情感。
你要问,前面说了这么多的好,难道这部电影拍的就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了么?
其实不是的,电影到近结尾时,有一些戏份我觉得处理的有些牵强,再加上个别配角的演技有些过,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和出戏。
比如,闹事儿的家属结尾突然反水,还有主要劝闹事儿者的那个大爷的台词。
但是瑕不掩瑜,电影整体的呈现还是非常棒的,整体的大的故事和背景也很发人深省。
我也真心希望这样的好电影和让人笑着笑着就能哭出来的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最后期待电影票房大卖!
P.S.影片中,黄轩和柳岩的对手戏是真的很好看,而且黄轩和柳岩二人的演技也是真的棒!
期待他们有更多好作品的呈现~
又是癌症。
看了《来福大酒店》几分钟之后,牙疼一般地想到这四个字。
不是抱怨,而是哀叹,和切肤地疼痛。
癌症,一人确诊,全家阵痛。
《来福大酒店》之前,刚刚看过李庚希跟彭宇畅主演的《我们一起摇太阳》,两个顽强抗争的年轻人和他们拼命乐观的家庭。
《来福大酒店》两位主角则是以不同的方式跟癌症和“来福大酒店”联系在了一起,
看电影之前,知道主演是黄轩和留言,又知道电影叫《来福大酒店》,以为是建筑谋杀的故事(刻意屏蔽掉了相关的宣传和物料)直到打开这部电影,看到“来福大酒店”盛名之下,是一个那么接地气的旅店。
现实主义没跑了,但没想到现实到这种地步。
黄轩饰演的李清让,牢狱十年刚刚刑满释放,柳岩的马小琳则是前癌症病人,兼《来福大酒店》的女老板,泼辣精明但依然是个善良的好人。
一个患过癌症的人理应跟别人不同,马小琳生病后丈夫跑了,留下她和孩子。
马小琳一定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至暗时刻,那时候,建在医院旁边,收费亲民的来福大酒店和当时的老板大姐给了马小琳安慰,为马小琳托底。
后来老板去世了,马小琳幸运地康复并接手了来福。
来福大酒店住的都是些,自己或亲人随时面对着病痛折磨甚至生命离世的人,这些人的柴米油盐摔打摩擦比其他人有着更高的浓度。
马小琳就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地在店里穿梭,琐碎又元气十足地跟大家切磋比划。
来福大酒店不只是癌症病人和家属,还是这个泼辣精明的老板娘。
有了她,这家店才成了来福大酒店。
跟马小琳一体两面的人物,是年轻小伙李清让,看古惑仔长大,信奉侠义精神和暴力解决一切问题。
某一天李清让带着朋友们在街头嘚瑟的时候,遇到一伙不讲武德的流氓欺负一个女孩,于是出手相救,并在冲动之下出手过重致人重伤,得到一点见义勇为的成就感和牢狱十年。
十年后出狱,李清让曾经的优秀教师父亲身患重病亟待手术费15万元。
人家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清让但凡还有一点古惑仔精神,又在里面改造了十年,自然要证明自己,是有孝顺的能力和心情的。
但是难啊,一个有前科没啥特殊技能的人,学坏一出溜。
李清让答应了老熟人,拆迁团伙头子王达基的条件,拿钱,然后到来福大酒店卧底,找黑料以要挟马小琳答应拆迁。
马小琳和李清让,两个经过事儿的硬核选手,不论是彼此的朝夕相处,还是跟病人及家属的日常渗透,都足以让他们看到病友之家的意义。
可是矛盾是现成的,来福大酒店的存在对病人病属意义非凡,但总有人觉得碍了他们眼。
有一个病人因为服用药物致死,李清让在这里又充当了一个间谍角色。
李清让该怎么选择,马小琳再次面对背叛会怎么做?
因为来福大酒店聚集在一起的,不只是李清让和马小琳,还有他们的同事和那么多困境家庭,也有可能是你我。
所以我们愿意看着这些人团结起来,打败癌症之前,先打败黑势力。
来福大酒店,平安是福,万事如意,笑口常开,都来福。
本片真的称得上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佳作,虽然披着喜剧的外壳,但是几乎处处都是泪点。
影片聚焦于关爱关注癌症患者,用暖心、善心和爱心给予病患者们温馨。
所呈现出的人间温情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且丝毫不俗套。
本片还重点描述了男主心理的变化,从最开始只为了获得大量钱财,到后来逐渐唤醒良知,愿意发自内心地和酒店女老板一起照顾呵护患者们。
这种循序渐进的人物心理变化反映出了影片中两波人的矛盾,也让人感受到:爱心是钱财利益无法取代的。
从本片中也能看出黄轩演技的足够精湛,极好地融入进了角色。
此外柳岩的演技和表现也很可圈可点。
这应该是三个电影的综合影评,《走走停停》豆瓣评分比如《来福大酒店》高,我只能认为是胡歌高圆圆粉丝比黄轩柳岩粉丝会评分。
《照明商店》算是惊悚片,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个人觉得照明最感人,来福好看,没有说走停不好,同等都是好,都是后劲很大,引发思考的那种。
真的不止6.2分,我打10分
本来打9分,对黄轩路转粉+1分
来福所讲述的出狱的工作问题和大病的关怀还蛮尖锐的,那些对于生命意义的小细节,就是会很动人。
走停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颓废的生活,那种那就这样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松弛。
照明展示了临终灵魂的故事,立意完胜!
(前面惊悚部分有点拉胯)影片都有父子和解的内涵,但也压得很深,几乎没有对话,甚至都没有父子面对面的场景,但镜头语言会一直带着我去感受那种无言的爱,渴望被看见,渴望被认可。
只不过,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电影几次让我泪流满面,我们内心渴望的安全感,那种生命力给予治愈的救赎,生命一场,时间有限,我们在人生路上走走停停,我们有很多的梦想,我们没法去保证每件事我们都能做成功,我们也没法保证我们最希望被认可的人不会误解,我们也无法预料意外来临之前,我们是否还有没说完的话,没来得及表达的爱与和解。
电影始终是美好的,如果离开我们的人真的可以在一个空间维度跟我们好好告别多好,或者,我也可以相信,离开,但爱一直在!
《来福大酒店》与国产现实题材佳作《我不是药神》有着相似的样貌,:由一个因金钱而窘迫的人,引出一个群体,经由这个群体他渐渐找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通过现实与人性的反复拉扯,最终他选择以牺牲自己的方式,达成与新价值的融合,程勇如此,李清让亦如此,但,《来福大酒店》绝不是“药神”的仿制,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刑满释放的李清让——重新做人,来福大酒店中的病人——延续生命,他们几乎有着共同的心灵标识——新生,包括李清让的两个哥们、酒店老板马小琳,都拥有着同样的标识,故事也一直在围绕着“新生”内核展开。
最终,来福大酒店重新开业、李清让沐浴下阳光下,“新生”有了现实具象。
对李清让而言,新生之路并不平坦,刚出狱,十万元的手术费就砸在面前,与社会的脱节、案底的存在、技能的匮乏,这十万块钱就像一座山,愚公移山固然可行,但卧病在床的老父等不起,李清让需要的是快钱,这就促使他答应王达基卧底来福大酒店,一次为了金钱和亲情的卧底,在来福大酒店氤氲着的新生浓雾中,渐渐走了样,直至达成自己的新生。
其实,撬动李清让的东西有很多,但最终令他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保护来福大酒店的,除了赎罪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来福大酒店存在意义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就是影片独特生命力所在,它没有站在道德高点去评判医疗的昂贵,也没有刻意夸大患者的苦难,它有的就是以平视的角度去印证“来福大酒店”存在的必要,这种心平气和式的现实题材创作方式,是《来福大酒店》给予这个夏日的一抹清凉。
一部内容是生老病死的电影,拍摄不好就容易用力过猛,要么刻意买惨,血淋林地揭开伤疤给人看,要么生硬煽情,配乐一起就好像导演用力按着你的头说“快哭!
”。
这部电影难得地克制,在生活化的展现中,一切情感都水到渠成。
不需要戏剧性地展现生离死别,不需要cue观众眼泪的饱满配乐,一碗黑芝麻糊,一句“我想做好孩子”,一个阳光照进房间万籁俱寂的镜头,就足以让人泪奔。
在这部电影里终于get到了黄轩的演技和颜值。
黄轩的气质带一点文气,一开始觉得不够“社会”,在表演凶狠时是狠的,但不“演”时又透出一点斯文,似乎不符合他从小混社会、因暴力伤人劳改十年的身份。
但偏偏是这种自带的“文气”和演出来的“痞气”的微妙结合,让李三青/李清让这个人有了独特的魅力。
如果没有那一点“文气”,只有“痞气”,李三青这个人便不成立了。
(回来的路上又想,李清让的父亲是中学老师,他身上带点文气,再合理不过了。
)偶尔会因为看脸而走神——好凌厉、有锋芒的侧脸!
现在导演们都扎堆拍犯罪题材,拍摄黑暗与血腥,但偏偏是这样平凡温暖中带泪又带光的电影,才能让人看到希望。
现在排片已经不多,过几天新电影上映,估计排片更少,推荐去看。
PS. 电影里原创歌曲很好听。
7.6二刷,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影片开头李清让出狱后重新进入社会,有一个从地下通道走上去的镜头,应该是在致敬谢飞导演的《本命年》。
李清让被送锦旗后不好意思地挠头,接过之后又大摇大摆地背着锦旗到处走,像孙悟空背着金箍棒。
非常喜欢这一段。
傅爷给他们仨求的护身符,辣椒和河北都挂在脖子上衣服外面,李清让的看不见。
后来发现原来他也戴着,只不过塞在了衣服里面。
傅爷去世后,他也把护身符戴在了外面。
“一块破表,一天还能对两回呢。
”影片高潮,对抗强拆,墙上的时钟正好是九点,是李清让父亲留给他的破表的时间,是“对的时间”。
除了到处出现的“福”字元素,笑脸元素也出现了不少次,李清让家里墙上贴的笑脸,李清让送小琳回家路上商店窗户贴的笑脸。
李清让跟父亲告别,父亲给了他一串钥匙,第一遍看时没明白,第二遍发现钥匙扣里贴着全家福,李清让的脸没被父亲抠掉。
看到有人评论“前半段还行,后半段崩塌”,我的看法正相反。
第一幕中规中矩,反而暴露了导演功力不足,很多地方如果换个更有经验的导演,会更有张力。
中后段故事展开后,变得流畅自如。
我喜欢故事后面很多人说的“崩塌”和“疯狂”,非常有力量。
(当然,看短评发现很多人看片时好像没带脑子。
)“一身匪气,一身正气。
”最喜欢这个评论。
黄轩演的李清让,就是有种“反差感”,有时执拗凶狠,底色却温柔善良。
这种反差感,对于过于死板的观众,一定难以接受。
对于我,这种反差感给了人物最大的魅力。
哦对了,还有“清让”这个名字,“上善若水,当仁不让”,我喜欢。
7.25补充:关于《来福》,关于李清让,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却一直没来得及写。
看新闻说黄轩写得一手好书法,就理解了他身上自带的那股文质彬彬的气质。
这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
关于李清让,我简直能写出一部人物小传。
电影里出现过全家四人合影,却从未提到过母亲。
大概从小丧母,想在父亲身上渴求关爱,但父爱沉默如山,从不表达。
对爱的渴望落空,变为反认同,既然做得好也得不到夸奖,那干脆做得坏,这样父亲的沉默严厉便合理了。
可他内心还是想做个好孩子啊。
离开来福的那段时间,电影里只给出了些许片段。
可以猜想,李清让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一个把人烧成灰的工作,他自己内心也早已心如死灰。
本来,李清让是在哪里都可以和人打成一片的,在这里,却封闭了自己。
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饭, 一个人醉酒,一个人回到出租屋。
李清让的矛盾性在于,他本来应该是养在温室的一种花,却被扔在了野地里,但没有枯死,而是肆意生长。
虽然在野外长得不错,但还是渴望有一个遮风避雨的雨棚,有人施肥浇水剪枝。
那种文质彬彬和痞里痞气的混合,是他最大的魅力。
他给我的感觉,像是一块碎掉的钢化玻璃,虽然碎成了一片一片,却还是坚强地黏在一起。
完整的玻璃太透明太无趣,碎掉的钢化玻璃,每一条纹路折射出不同的光线,却仍可透过玻璃看到对面,令人着迷。
黄轩和柳岩还挺有cp感的…为什么国产片拍社会题材总是一股悬浮感,不架空自己都不信是吗
故事普通,情感真挚,黄轩演得真好。
很不错的关于救赎的商业片,不煽情,不说废话,每个节拍都很到位,这对中国电影来说,好好讲完一个故事比什么都重要。老舅你真的,太狠了哈哈哈哈哈哈
俗套的故事
很特别的现实题材电影,有病友之家的点点滴滴,也有亲情的羁绊和牵挂,但讲得不沉重不煽情。住在来福大酒店里的,不是看病的就是陪着看病的。那么个破旧又简陋的地方,其实是许多人的家。它给予的归属感来自相处后的信任,不是血缘亲人,却是临时家人。性格泼辣但心地善良的马小琳,跑去当卧底的“热心肠”李清让,还有傅爷、毛会计、秀梅等等,一群性格各异、鲜活生动的小人物,有酸涩有尽兴。很喜欢李清让给傅爷洗澡那里,老爷子感叹有儿子真好,俩人开起玩笑,一个说“五块钱一声”,另一个接“我买二百的”,带着生活气息的幽默。黄轩演技是真的顶,那个收锦旗的镜头,带着些不好意思,边挠头边笑,看着干净又明朗。
“拉米苏,提着吧”对不起,我笑点低了。不一样的黄轩,是帅的,看得出O男有在努力变A,笑。煽情很硬来。
柳岩演技撑起上半场戏、编剧作死下半场戏
emmmm非得中间让人家女性角色少化点妆真是很无语,完了又是父父子子那套真的很腻,哪怕你稍微深层一点地去讲此地养老困境老年人歧视也行啊,或者符合男主身份的出狱人员就业和歧视的系统问题一类的,非不,诶非得着重在爹的approval上。就明明酒店老板都是女性了,视角偏偏土成这样,最后一个act什么鬼?你以为你韩国片呢?又土又不知所谓的…情节还各种冗长,看到无语至极
这电影没拍好,但这电影的豆瓣评分至今还有7以上。因为这电影的下限比较有保障。下限来自初始设定,来自它为自己选定的基本盘。这电影的基本盘是:“底层的善意彼此抱团互助、共同对抗无量资本”+“法律意义上的罪人们重建道德认同、找回社会价值”+“医疗焦虑和死亡困惑前的民间自救与心灵安放”三大公式,再说简单点,“善与恶”+“生与死”+“罪与罚”三大母题的交叠。怎么看都是很管用的故事起点。但节奏与细节都讲得不太好,该起来的戏剧高潮和情绪仿佛一个都没起来,结尾的疯狂大和解几近一文不值。资本这个万能的反派代言了一切人间的狰狞,权力则悬置在永远安全的外挂区域,在你被逼入绝境前事不关己,在你需要终究裁决时猝然空降、宣布迟来之正义也是正义、为民做主的国家和政府其实一直在场。
剧作上特别规规矩矩的一部电影,但整体上没有一点亮点。很多时候一部电影,优点要是足够亮眼,缺点再多也无所谓,怕就怕四平八稳。这电影的成色要是搁三四年前,也许还能卖个2亿3亿,但现在市场比以前残酷了好几倍,这个质量就完全不能打了。
1 健康是真的很重要,就像要是得了尿毒症,三天两头地透析,就生生地被栓在了一个地方。 2 要提高生活质量,开心地活着比痛苦地拖着要强 3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4 劳改犯也是人,若能好好给机会,社会才会更安定 5 让硬汉流泪的不一定是拳头,也可能只是一碗芝麻糊 6 黄轩演糙汉也是挺好的 7 有人说这片抄《我不是药神》啥的,我觉得要能抄得好那也是本事
再见阿郎+向日葵。
全是套路,像是把《我不是药神》喂给AI,添加安宁疗护、刑释人员歧视两个关键词后写出来的剧本
别再美化暴力了我真球球🙏,福利院老板如此良善内核也很梦幻,“人们对待老弱病残终究善孝”和“女人一旦走上绝路就会去卖身”并称电影编剧两大搞笑却不自知的漂浮幻想。
No.1920这是给出来的人看的吧...
黄轩演的很用心 奈何剧本铺垫不够 没有感受到来福酒店是一家人的感觉 最后和他们打官司的患者儿子转变也很突兀 这年头剧情片有个扎实的本子太难了
细想下,其实故事原创度高,黄轩表演很不错。导演稍显稚嫩也自恋,开篇普通有点套路,像习作,但是半小时越往后越好,导演把控能力不错,叙事也有自己的章法,作为电影处女作完成度还行。不是随便弄的,给新导演加一分吧
很喜欢这部温情的片子,全员在线的演技水准也让故事更加可信可亲。尤其让人惊喜的是黄轩,好像很久没在影院看到他主演的非主旋律的片子了,这次演了一个流痞小混混,竟然也非常贴脸。宝石老舅也表现的非常出色,他在演戏方面也许真的是有天分。结尾也许过分理想化了,但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那么一抹亮色,对么?
“来福大酒店”应当是一种精神,而不只是一幢建筑。一开始就能发现电影的框架非常老套简单,中间哭点笑点倒是挺不错,但是后面反攻那段剧情简直弱智,档次一下子拉低了。大结局如果是酒店被拆,主角机智团结收集证据制裁了坏人,然后振作起来另找地方开新的病友之家,我会更喜欢。不过挺适合家人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的,还是值回票价的。3.5星,多的半颗星给黄轩,确实演技炸裂,柳岩和老板角色很适配,也加分。演坏蛋头子的那位大哥演技也很好,老演员们也都演得很动人。唯独那个叫什么哲华的演技好烂,好几处情绪根本没给到位。
救人的本心却造成了伤人的结果,三青的过去满是意外和乌龙,可亲人的态度却是比判决结果还伤人心的存在,原生家庭的困扰是三青以暴躁示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