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美莲达>/
与剧情无关。。。
2004的Chloe颜值正值顶峰状态,一向高品位的衣装在影片中也展露无遗。
角色是纽约城中小演员的太太,平时兼职教授音乐课。
所以剧中的装扮是偏成熟的小主妇。
特别喜欢一出场她的这件缎面衬衫,沙金色衬着她中长的金发很顺眼。
配上包臀修身的半裙,很显她优点的一套。
第二个出场是三人一起在中央公园。
一点点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
只有她穿的是淡色的一套,浅粉色三粒扣西服白色衬衫,卡其色直筒阔腿裤、潇洒青春感十足。
这种粉色绝对不好驾驭~
接下来是短袖的雪纺衬衫配上斜对条纹的半裙。
这套很贴合音乐老师啊,把头发盘起来也很漂亮。
这场对黑人钢琴师眉来眼去的戏中她穿的是有点暧昧颜色的无袖连衣裙。
服装都剧情的推进确实是有帮助的。
最后一场戏中是特别清爽干净的一套搭配。
的确Chloe好适合穿衬衫,简单的白衬衫也被她穿得很好看,也很无辜的感觉,让人对她讨厌不起来。
春天了,准备把衬衫都找出来!
我小的时候据说是个乐天派,总是笑个不停,后来青春期转型没转好,成了一个性格阴郁的人,反正青春期那会没事就哭,母亲大人见状就说你要是实在难过就去睡觉,老哭的人命苦。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又无数遍想起这句一语成谶的话,哭的美莲达哭着来了哭着走了,神经质,坐牢,要死要活,谁也不知道她如何能够摆脱不幸。
笑的美莲达笑着来了,然后找到了真爱,去过幸福日子了。
问人们喜欢喜剧还是悲剧,这个选择是各有所爱,问你要过悲剧和喜剧的哪种日子,大家就都晓得趋利避害。
可是人生有如艺术,很多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活出了个悲剧人生,如果我们知道哪里错了,如果我们知道有什么方法,谁会在不幸里坚持,可见所有的觉悟,劝解都是马后炮,从头来一遍,还是会活成一个模样。
所以,也才有伍迪艾伦在那喋喋不休罗里吧嗦的反复讲着人生的阴差阳错,还有人爱看。
美莲达是剧中主角,可是也不能忽略她突然闯入的两个家庭因为她的到来发生了什么,不管闯入者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两家都已婚姻破裂为果,看来论及战斗力,二者都一样,婚姻总如静物一般在那摆着让人来破坏,无论是好的或坏的力量,婚姻都催拉枯朽一碰就碎成了渣。
恨嫁族到是应该仔细观赏伍迪艾伦的电影,急吼吼的要嫁要娶,你知道你要去哪吗?
做好准备了吗?
不过就算你活的不幸也没关系,比你不幸的人有的是,在下着雨的周末晚上,任何人的故事都可以拿来闲扯一番,人生,无非是那么点事,你自己也可以把自己的看做是一出好玩的戏。
悲剧美莲达的性格和她被吸引的东西总是不相匹配,实际美莲达并没有接受自己,还是理想化地生活,所以她爱上作曲家的那一刻,悲剧已经开始,只是凯西加速了这件事的到来。
喜剧美莲达更加幸运,遇到了合适的人,接受了自己,不再理想化。
总的来说,在这部剧中,是命运弄人,还是人的性格改变了命运,其实说不清楚。
而且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性格和命运的互相作用,美莲达的生活可能会有更大的变数,美莲达也只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缩影。
电影只是列举了两种情况供大家参考。
人的一生,时而哭,时而笑,无论是悲剧或者喜剧都不重要。
因为我们既能控制,却又不能控制,重要的还是走过这一遭。
周末晚上如此清静,一人坐在宿舍,想安心地看部电影。
既不能太无聊,又不能太沉重。
我选了伍迪.艾伦的《双生美莲达》。
结果,我没有失望。
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两种不同的色彩和气氛,交叉着进行,处理得一点都不混乱。
对白很多,却不嫌罗嗦。
女主角Radha.Mitchell很有表现力,尤其是扮演灰色美莲达的时候:眼神飘忽不定,始终充满着疲惫和惊恐;生活的每一点小变化都能让她无所适从,一说话就紧张,声音颤抖,反复强调着自己的失败、痛苦、自卑、绝望,以及软弱,完全不能控制情绪,也从来听不到旁人正在帮她分析问题;还要不时地吸一下鼻子,显然曾经有过吸毒的历史;双腿晃来晃去,掩饰着精神和体内的双重无力,让人觉得她随时都可能突然崩溃…… 但伍迪.艾伦无意唆使你必须跟她一起绝望下去,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好心地cut:是的,情况很糟,但这不过是一场讨论……你看,人们都在交谈,偶尔喝一口香槟……如果愿意,我是说,当然,我们也可以喝着香槟,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只要你愿意……呵呵。
粉红那一半的故事,最引人发笑的是美莲达的邻居,那个笨蛋丈夫!
假如世上没有这么滑稽的人,也许会少掉很多笑声,挺可惜的呢。
据说,在美国,“伍迪.艾伦”已经成了“神经兮兮”的代名词:“Don't so Woody Allen!
”的意思就是“得了吧,别神经兮兮的了!
”而我今天刚在豆瓣上看到一则关于《门萨的娼妓》的评论,里面说到,伍迪.艾伦会周伯通的双手互搏之术。
这个说法有意思。
《双生美莲达》这个标题总让我联想到那部著名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两个同名为维罗妮卡的女人分别在波兰和法国承受着自己的命运。
她们之间被某种神秘的宿命感牵连,她们的生活也成了历史的剪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
电影中镜子和镜像的大量使用也让我们感叹电影在时空错位与拼接上的巨大力量。
《双生美莲达》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可以被称作“美莲达的双重生活”,但它的风格和它所讲述的故事与《维罗妮卡》完全不同。
《维罗妮卡》像是一次严谨的镜像理论实践,而《美莲达》则像是电影与立体主义擦肩而过、短暂回眸时碰撞出的那一点零星的火花。
伍迪·艾伦的两生花出现在两个彼此隔绝的虚构时空中——美莲达并非现实世界中的人物,而是两位故事讲述者脑海中虚构出的女性幻象。
这幻象先在故事讲述者那里成为了语言的所指对象,进而被伍迪·艾伦投放在大荧幕上,被赋予了短暂的肉身与生命力。
这两位美莲达成了悲剧与喜剧的缪斯——如飞蛾扑火般,她们用短暂的荧幕生命演绎着悲剧与喜剧的艺术力量。
《双生美莲达》开场在一个伍迪·艾伦十分钟爱的时刻——纽约的雨夜。
几个老友模样的人坐在一家小餐馆里激烈地争论着悲剧与喜剧谁占有艺术的高地。
一个人认为悲剧直面现实,因此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贡献更出色的票房成绩。
而另一个人则认为正因为悲剧触发了人们的痛苦,观众才会选择喜剧,因为他们希望逃避现实。
这样的争论永远无法达到一个定论,于是另一个人决定用一个失败女性的故事去测试悲剧与喜剧的运作机制。
这其中,人物对入侵者的态度反应了悲剧与喜剧截然不同的机制。
在两段彼此隔绝的故事空间中,美莲达都是个十足的入侵者——她毫无缘由地突然闯入原本气氛融洽的家庭聚会或宾客宴请中,并由此改变了两个家庭原本的生活状况。
但悲剧和喜剧对入侵者角色的反应机制却大不相同,这使得人物的命运也出现了极大的不同。
在悲剧版本中,美莲达突然闯入了Lee和Laurel的家庭聚会中。
家庭聚会上的成员对入侵者美莲达表现出了惊讶和心理上的拒斥,尤其是Lee,他坐在餐桌旁背地里说着美莲达的坏话。
由于无路可退,美莲达只好暂住在Lee和Laurel的家中,于是背景人物对于美莲达的拒斥逐渐演化成了被动的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悲剧版本中,不仅美莲达作为侵略者出现,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侵略者——我们随着摄影机的运动不自觉地强行进入了美莲达的内心世界。
影片在15分17秒左右进入了一段很长的独白。
在这段场景中,美莲达坐在窗前的桌子上,悠悠地叙述着自己的情感创伤。
这时镜头逐渐推进,从中景逐渐过渡到特写。
在这个过程中,人物的意义开始凸显,美莲达开始大于背景而存在,我们也随着镜头的推进进入了美莲达的内心世界。
这种双层意义上的入侵其实也正应和了影片开头时一位老友为悲剧所做的辩护——悲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观众与悲剧人物心贴心,没有距离。
同样是入侵者,在喜剧版本中,美莲达受到的待遇要好得多——她享受着前情铺垫与软着陆的双重保护。
在喜剧版本中,美莲达不再是那个左右徘徊、不请自来的老熟人,而是在自家门前低声啜泣、楚楚可怜的年轻女性。
这样的前情铺垫立刻唤起了我们的同情心——你看,这位妙龄少女需要帮助,谁都不应该拒斥她。
随后,吞食了28片安眠药的美莲达到Hobie和Susan的家中寻求帮助。
此时的Hobie和Susan正在宴请重量级宾客,这位宾客将直接决定Susan能否成为一位真正的导演。
美莲达的入侵并没有使众人拒斥,因为这组人,尤其是家庭的男主人Hobie,是典型的伍迪·艾伦式角色——倒霉,话痨,聒噪,擅长制造混乱并让混乱的场景发挥最大的喜剧效果。
由于喜剧版的美莲达有独立的住所,且没有破话女主人Susan的导演大计,因此她越发成为了一个可爱的人物,Susan甚至主动为美莲达安排相亲对象。
这样的软着陆同样起到了保护人物的作用,美莲达在喜剧宿命的滋养下将越变越好。
关于悲剧与喜剧谁更牛的问题,影片最终也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本身或许就是无解的。
悲剧版美莲达以自杀未遂的绝望和无法抑制的抽搐结束了自己的荧幕生命,我们从她的眼泪中或许能够读到情感的无偿和生命的无意义。
而在喜剧版本中,美莲达与离异的Hobie终成眷属;他们的爱情故事定格在结尾那个甜蜜的吻中。
悲剧使我们学会同情,喜剧让我们怀揣希望。
正像悲剧版中的美莲达所说,不管是开心的眼泪还是伤心的眼泪,它们不都是眼泪吗?
不论悲剧还是喜剧,它们不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吗?
不论哭还是笑,它们不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吗。
One tragedian holds that life is a comedy as the aspirations of human beings are always ludicrous and irrational. People watch tragedies to get themselves elevated. One comedian argues that there is nothing funny about living, everyone go around once and when it’s over it’s over. The essence of life is tragedic instead of comic. Therefore, tragedy confronts; comedy escapes. Then given the same material, the two playwrights make up totally different stories. Of course, one is pathetic while the other is romantic. Personally, I perfer the comedical interpretation. Human is dust, made of dust and returning to dust in the end. So we have to search for humors within the frame of tragical elements. One cliché says that your attitude determines the life you lead. I think that’s what the director tries to convey to the audience. The director, Woody Allen, is a big shot in Hollywood. But I do not have the taste for this kind of film, in which the director explicitly wants to tell you something big or profound by using a witty plot. For me, a good film has more than meets the eyes. When you are watching the film, you do not realize the existence of the director. You are totally immersed in the story and sympathize with the hero or heroine when, suddenly, the story turns out contrary to your expectations. Then you realize the existence of the director and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 implication of the film.
其實是一個簡單不過,甚至算是老生常談的故事。
同一套的人生際遇,兩種不同觀點會帶出不同的效果,可以是悲慘也可以是愉快,在乎一個人怎樣去看待。
一個Melinda,難得朋友為她張羅合心意的男人,約會前她總是覺得天快榻下來,緊張得不得了,總是要喝酒吃藥解愁。
同樣,面對愛人被搶了更加要生要死。
Why can't she take it easy?
同一个女主人公,两个故事,一个悲剧,一个喜剧。
DVD的封面颇见巧思,左边是纯净的白,右边是阴暗的灰。
占据封面上半部分的是一张脸,左边脸色健康,金发红唇;右边脸色苍白,一滴泪滴落,封面的下方也有一滩泪渍。
片名Melinda and Melinda在封面中间,左边是端正的黑体,右边是白色边角卷曲的字体,暗示着女主人公的命运。
女主演Radha Mitchell的名字也跨中间,两个故事的其他主演分属两边。
女主演Radha Mitchell在两个Melinda的人生中都有不错的表现,转换的游刃有余。
最近刚看过也是她主演的Man On Fire,印象还很深刻。
导演在两个故事间的剪切也恰到好处,很好的平衡了两个故事。
然而由于篇幅所限,两个故事都无法完全铺垫展开,结果悲剧不可悲,喜剧不可喜,两边都不讨好,导致了片子的主题也没什么说服力。
片子的主题无非就是应当积极的面对,同时降低期望值,不要太在意结果的老生常谈。
(”Life can be a comedy or a tragedy, it all depends on how you look at it. “, “When you less hope it, it just happened like a bang(响指声)。
)其实道理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用新颖而打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导演只做到了前者。
几个人在一起吃饭,饭局上几个人讨论各自对悲剧与喜剧的看法。
席间有人讲了个故事的开头,然后争论的两个人分别把它发展为悲剧和喜剧……这就是《双生美莲达》的序曲。
电影的开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师让我们续写的作文,那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这部电影选择了这样一个讲故事的方式,其实已经决定了电影拥有开放性结局的命运。
而“开放性”跟“不确定性”一样都是我所钟爱的东西。
同样的主角、同样的过去、同样的开端但最终发展为截然不同的结局,当问号伴随着电影结束后缓缓升起的字幕在我脑海中开始浮现的时候,我发觉我只能把原因归结为:心态决定命运。
主角美莲达是个非常敏感的女人,她出场的时候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以及一段夭折的婚外情。
她神经兮兮地打断了对别人来说很重要的晚宴,但在讲述自己因何如此神经质的时候,却在两个故事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态。
在悲剧的故事里,她极力地抑制住内心的焦虑与悲痛,假装镇定向她的朋友罗拉夫妇讲述了自己曾经的过去。
而在喜剧故事里,美莲达在面对自己不堪的过去时侃侃而谈,坦然淡定的态度让人强烈地感觉到她坦率、自然的个性。
影片开始不久后这个小小的细节其实为美莲达今后不同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再来看看电影中这两个不同的故事。
事实上我觉得喜剧的故事缺乏必要的细节看上去比较单薄但轻松有趣;悲剧的故事虽然令人不快但充满细节,底蕴十足。
古语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没想到乌迪艾伦在一部电影中竟然二者得兼,不分彼此。
喜剧故事中晚宴中的主人赫比夫妇后来给美莲达安排了一次“相亲”。
他们打算介绍一个单身的牙医给美莲达以期帮助美莲达走出困境。
没曾想相亲不成,赫比反倒爱上了美莲达。
赫比发现自己爱上了美丽的美莲达后,一直在担心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自己的妻子又能跟美莲达在一起。
当他绞尽脑汁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当导演的妻子跟她的制片人在家里偷情。
奸情被撞破后,妻子提出了与他离婚并说已经爱上了制片人。
赫比欣喜若狂立即答应了与妻子离婚并马上约美莲达一起吃烛光晚餐打算在餐厅向她表明心迹。
没想到美莲达已经有了艳遇与另外一个人堕入了爱河……一无所有的赫比此时像当初的美莲达一样陷入了困境。
这时候美莲达与她的新男友对赫比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次轮到他们给赫比介绍女朋友“相亲”了。
当赫比带着美莲达给他介绍的女人回家的时候,美莲达却紧张得躲在门外偷听赫比家里的动静……这时候一切都明了了,美莲达居然也爱上了赫比。
赫比打开家门,然后二人在赫比家中互诉衷情,故事圆满而终……不知不觉中我给大家复述了一遍这个故事,但我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陈侗在《速写问题》中说过的一句话:“生活的奇妙性有时就是在这样的被颠来倒去的关系中不知不觉地显露了出来……”其实生活的“幽默性”也是这样显露出来的,所以这个故事很好玩。
接下来说说悲剧故事里的细节。
悲剧故事里,美莲达对音乐家艾力士木桑一见钟情。
可是“一见钟情”这种东西本来就很不可靠。
更何况这时美莲达的好友罗拉也在场。
罗拉是个音乐教师,开过音乐会,对古典音乐有着颇深的造诣。
影片开始时小李说罗拉在听音乐会的时候会随着乐曲的旋律哭得一塌糊涂,而后来艾力士带着美莲达听他很喜欢的音乐会时遇见了罗拉,这个音乐会刚好就是总能让罗拉哭得一塌糊涂的那个。
与艾力士交往时美莲达总是患得患失,她竟然神经兮兮地把自己杀了人、做过牢的事情告诉了艾力士,艾力士想方设法替她开脱,美莲达却把一些细节甚至自己杀人、坐牢时候的心态也描述得很清楚。
美莲达有一次外出回到罗拉的家中时发现罗拉的丈夫小李偷偷藏了个女人在家里……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我认为这些都是悲剧结局的伏笔。
在这些细节的支撑下,悲剧故事的最后大家的生活都乱成了一锅粥,但这一切看上去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于是,“悲剧”的气息与底蕴就在这些的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了出来。
伍迪艾伦显然想在电影中想借讲故事的方式探讨生命的本质,但我无意探寻这种本质是什么。
我一向认为对“终极问题”进行思考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不过,看完这部电影我却难以抑制对伍迪艾伦叙述这个故事时采用的方式的喜爱之情。
我喜欢“鱼与熊掌”兼得的方式,我喜欢开放性的结局……换句话说,我喜欢伍迪艾伦。
comedy &amp; tragedy,买一赠一,太值了。最重要的,woody讲哪种故事都没少掉那一直存在但偶尔现身的“没来由”,无论是生活还是情感,于我,这最为动人,也最诗意。
你看,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生活就是悲喜交加的。单身,工作,求职,恋爱,外遇,每一件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都在制造反差,同样的名字,相似的境遇,因为遇到的人不同以及自身的态度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一个是充满各种喜剧元素,一个是带着强烈悲剧色彩,伍迪·艾伦用一个“双面美莲达”就能把悲喜这件事讲得明明白白的。
各种感情纠葛,各种出轨,伍迪的片子里没有对错,只有状态。双生美莲达,一悲一喜,悲喜相通,“这时对那时错”。
当心点,生活不是你擦神灯许愿许出来的。
中规中矩,Radha Mitchell演出有彩,法瑞尔还是一副作样
应该是他唯一有黑人主要角色的电影吧。
这部我觉得算众多伍迪艾伦电影里,不太值得看组的电影。
本来觉得挺无聊的了,最后深化了一下主题,就还可以。中途真的有点脸盲,一下直发一下卷发,穿插进行,卷发是悲剧,直发是喜剧吧。前面压根没懂了(无奈)
非常作家电影的一部
大家都在出轨,看得我好疲惫。
impressed.
同样的故事开头,一个走喜剧风格,以喜剧收场,另一个却发展为悲剧,两个故事在影片中交错进行。本片中,伍迪·艾伦继续探索了他一向热衷的主题,即个体在道德、身份、亲密关系和嫉妒中的挣扎和各种反常的爱情关系。伍迪无疑想在本片中玩一把悲剧,不过我还是认为他的喜剧效果更佳。
活着是悲剧还是喜剧?
两条线的悲喜交加看的有点混乱,加上本来就很混乱的人物关系,众多明星出演倒也算看的过瘾,当年的史蒂夫卡瑞尔都没几个正脸镜头,如今都已成大明星
看不下去了
最后有人说出moments of humour do exist,I exploit them. but you know,they exist within a tragic overall framework时,我觉得还是挺感动的,也许是伍迪艾伦许多年来的领悟,他放在了一个这么死板对称的故事里,喜剧的人在破坏着周围的人的生活,而悲剧的人又靠周围的人一层层的去包裹,融入的这个过程,就好像吞下一口奶油蛋糕,像故事的悲喜那么华丽,但滋味全视乎当下。
呵呵,有点午夜巴塞罗那那意思,同样出色。why so serious ?
DVD放了6年才拿出来看,看完觉得还不错,但是现在又什么都不记得了。
感觉这部电影最大的警示意义在于,不要妄图去拯救那些所谓追求浪漫和活力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朋友”,作死的人自有后果,而靠近这些人会变得不幸。当然,无论有没有这些朋友,男人都不会安于平淡的婚姻,哪怕自己再无能都依然会有蠢蠢欲动的心思。
两种观感酝酿两种命运 悲中有喜 喜里渗悲 结尾的总结有些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