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喜欢了,以至于一直懊悔怎么现在才开始看。
陈丹青聊起艺术来,真就像一个亲切又博学的长辈在与你家中闲话,可这闲话的内容又是那么的恳切、谦和、有力度且妙语连珠。
在介绍梵高的一期节目里,陈丹青说他最喜欢的一幅梵高作品——梵高早期一幅未完成的海边男孩画。
下一期节目里,他又说,有人问他说了一整期也没有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羞愧地想跳河。
他形容一幅画、一个画家的厉害,他说:“当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好像平生第一次看到绘画,从前的经验、知识通通不顶用了。
”他也说:“我惊呆了,久久说不出话来。
”看《局部》的时候,我也是惊呆了,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很久没有接受到这样有意思又有内容的电视节目了。
看完节目后,我买了《局部》的三本书,内容是节目的另一种呈现形式罢,希望闲来无事翻开,能再发现不一样的“局部”。
看陈丹青录制的《局部》,从头至尾就一个感想:无可奈何。
艺术这玩意,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你不懂审美,不会欣赏,不得其门而入,那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学也学不会的。
艺术观赏,本是一项极端个体化,私密化的体验,这种体验发乎本能,出乎直觉,用语言文字是几乎无法表述与传递的,只能在自己心里憋着。
说马蒂斯毕加索好——好在哪里?
洋洋洒洒,长篇累牍地解释这二者的好处,舌敝唇焦,结果必是煞费苦心,听者读者仍是不明所以;同理,勋伯格的音乐,有些人奉若天籁,另一些人则视之为噪音。
在艺术面前,感官永远压制住了语言。
语言是苍白疲乏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精确描述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其究竟伟大在何处。
当然,学者们可以通过专业领域的考察来论证其历史,学术以及社会价值,但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这一切则是不可言说的。
在适当的时候,在某个特殊的片刻,语言是可以被取缔的。
文学,哲学,科学都需要语言,但是艺术不需要。
当我们废置了语言,我们便进入了艺术。
1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18岁的天才不要小瞧年轻人唱诗班,那种全神贯注,那种精密和神圣感,是少年人和童子最珍贵的一切。
东晋和隋唐是中国绘画的胚胎萌芽期。
5代时期山水画格局扩大。
千里江山图非常的开阔。
每一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
也就是所谓的取舍和概括。
而18岁英年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人在18岁的年龄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
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降生于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18岁干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
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
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李思训,江山楼阁图。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五代。
董源,巨然,荆浩,关仝董源,潇湘图卷,龙宿郊民图。
巨然溪山兰花图。
荆浩,匡庐图。
五代李成 晴峦萧寺图。
北宋刘李 江山小景。
马 踏歌图夏圭 溪山清远图元代王振鹏江山揽胜图。
2 死亡的胜利早期的作品两个历史任务开创力与新工具早期的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
都很幼稚,但是天真。
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
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
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我甚至觉得就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可惜我们常常看不起早期作品。
总是盯住盛期的那些著名作品看来看去。
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博纳米科·布法马可14世纪,乔托的晚期,明早期死亡的胜利。
地狱。
死亡的胜利完成后的几十年发生了黑死病疫情过去后,人们偶然的发现了那幅画大为震惊,就在那幅画旁边狂欢。
你熟悉一个画家,突然有一天站在他的画的面前,那是一种大快乐。
你完全不知道一个画家。
也完全不了解这幅画,忽然给你撞见了。
我觉得更是一种大快乐大惊喜。
好好保留自己的孩子气。
欧洲的湿壁画。
充满了包浆,颜色剥落,岁月的苍茫感。
戈佐里 《博士来拜》位于梅第奇宫的小告解室,是文艺复兴壁画的一个符号。
二战时期轰炸了画了最后晚餐的那个教堂,但是画了最后晚餐的那堵墙,完好无损地立在哪里,而周围一片废墟。
乔托·迪·邦多纳。
安杰利科·马萨乔。
弗兰切斯卡菲利波诺·利皮。
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
戈佐里薄伽丘 十日谈。
3 人民的胜利无论你胜利也好,失败也好,战争最最真实的结果就是无数家庭破碎了。
面对战争不同的立场,国家、民族、个人。
蒋兆和,人道主义画家。
代表作流民图。
大部分青年不喜欢看苦难片。
中国伟大的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不是死亡苦难。
风车小屋的舞会。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你会感动于描述苦难的经典,但很难被幸福的画面所感染。
流民图,1943年完成,展览后被日本人没收,53年时在一个仓库中找到,霉烂,半截已经没了,原作30米长。
文革时被定性为反共卖国的大毒草,差点被销毁,文革后又奇迹般地从仓库中找到。
1979年,中央美院报请文化部批准,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
蒋兆和暮年将其捐给政府,现展览于中国美术馆。
这是一个战胜国对待流民图的态度,憎惧有对日的憎恨,但是不敢面对难民对比格尔尼卡,同样是描绘难民,但是待遇完全不同。
要学会正视苦难4 初学的作品憨,惊讶他有时候这么细,这么聪明憨是一个非常包容,深层的性格难以觉察的内秀中国美术学院,巧手,死路一条?
5 巴黎的青年奥赛美术馆这幅画配的镜框,这个镜框挂在什么房间,这个房间在什么建筑里,这个建筑在什么街道和什么城市里面,一切的一切都会决定这幅画的文化气息展厅还原文物的年代和文化背景。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诞生时代氛围与文化土壤,一去不复返很少有人能够捕获到那一闪而过的灵光巴齐耶,组织群像,造型,光影6 谁养艺术家印象派在当时是前卫艺术,不被人认可那么现在的各种前卫艺术??
古代多数的艺术品都是定件,是交易,很少未画完,很少为自己画现代文明,富裕家庭超多,需求变多,画家开始画完后等待客户来买,不仅仅是定件。
画廊画家开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梵高,海边的小男孩提香,裸女画哈尔斯,琵琶演奏者安格尔,《让·皮埃尔·吉尔伯特肖像》莫奈,妻子凯米莉和儿子7 未完成的绘画未完成,不完美,有一部在那,非常有意思印象派,光线,色彩,户外,当场画完,不像古典主义一幅画慢慢琢磨,个把月讲究的是才能,经验,状态笔触,颜料,涂抹,覆盖,本身就是美感,不仅仅是为了画出那个要画的对象绘画自由,媒材。
我画的是画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印象派提出的问题一幅画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前卫艺术家,活在未来,现在不可避免要受委屈。
品味的转变需要几代人塞尚的画通常都是没有画完的,颜料没涂满,还能看到铅笔稿,因为他根本不在乎画完这个概念,永远处于打开的状态。
均衡一幅画,配了框子,挂墙上就死掉了。
没有挂上墙,还能无穷无尽地画下去8非正式的魅力你这幅画画的和我不太像?
太太,你会慢慢的像这幅画。
毕加索每幅画最近完成时,最拿不准的事情,就是他该不该罢手。
他没办法对自己确定这幅画画完了。
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有个规则在那画画,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文人画,态度,绘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不要把绘画当真,你画这幅画的心情要比这幅画重要,无所谓画完不画完,逸笔草草,恰到好处,无穷无尽的一个享受,一个高级的游戏。
高贵的闲人,把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带进了绘画中。
所有的的非正式,未完成,都属于天才。
普通人的只是拙劣
1、国画没有光源之说,2、国人对痛苦记忆,多选择闭口不提,比如蒋兆和的画(他眼神真好看)3、梵高的憨劲儿有意思4、陈丹青说话有意思,即使讨厌都是一样的语调5、国画多为多点透视、西方多为单点透视6、好喜欢巴齐耶的画,纯净美好7、男画裸女带有欲望,跟女画家笔下的画作区别很大 8、大家都看到了,而最先表达出来的,便是艺术的进步9、对贝托鲁奇电影画面的解析,让视觉享受递进一层10、湿壁画是个新认知的种类11、有些作品看着会走神,有些作品看着会惊叹,还有一些作品,看着会静穆12、所有雄强的艺术、饱满的艺术、聚精会神的艺术,从来就是不知道他方,不管他方的。
我们活在现在,现代人不免比较,我们活在一个比较的年代13、古埃及、巴比伦、还有兵马俑,是坟墓的艺术,只有古希腊是人的艺术14、放弃画画的杜尚简直是个传奇15、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
1⃣️0⃣️ 《民国女画家》陈丹青先生说起民国女画家的时候,嘴角带着一抹温情的微笑,然后缓缓地、缓缓地说着话,话语如同暖阳之光,不同于之前的冷寂静谧,它从窗外洋洋洒洒、正大光明地浸入我们的躯体与思想。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民国时代可以说是女性崛起的年代,从林徽因、宋氏三姐妹、陆小曼和杨绛等等,这些女人从外貌亦或是智慧都独具韵味,这些女性追求平等、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强烈。
我们也能感悟到她们的倔强,感悟到她们如何义无反顾地创造生命,仿佛为当初战争年代的灰暗里加添了希望。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次提到两位中国女画家,一位是上海女子关紫兰先生,明艳的长相养出来一团静气,这团静气在画笔中也得以晕染开来,下笔颇有胆气,画笔纵横涂抹表现出娴静艳丽的欢愉气息。
而关紫兰的后半生大隐隐于市却也不掩她侠情柔骨的另一面,她施以援手资助恩师的孩子上学,鼎力相助恩师的家人归国,那层美丽的外表下流淌着人类的高尚品德。
人至暮年的她成了穿行上海弄堂间的妇人,偶尔爱去铜仁路喝咖啡,每月会去理发店修饰自己,嘱咐子女在她去世后洒骨灰到西湖,这样可以每年到西湖旅游,正是这样淡泊的态度成全她与世界一次坦诚的相知相惜。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曾经名噪一时的关紫兰先生这一生也给我们启示,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即使是独一无二的也需向统一退让,即使是自由的也需向规则妥协,即使有着孤独的魂魄也需亲近群体,这才是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另一位民国女性画家丘堤先生,她不同留学日本的关紫兰先生那东洋路数,而是典型的法国路数,受到法国留学的丈夫影响,她掌握了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画作有一种素简的气息,旧日的温良恭俭入了画魂,笔者偏爱她的《栀子花》,浓淡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风格使得物体有一种通透感。
看着《静物之二》光线洒在物体上面,让我们卸下生活的铠甲为《静物之二》里的物件和阳光停下来,感受到了一股佛的慈心。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期视频是最喜欢的,她们带着积淀时光的风雅碎步,轻轻叩响笔者的心门,相信这期视频会给你沉淀浮躁的内心,让你看到另一端日子的艰难与温情。
1⃣️1⃣️《徐杨的功德》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当我们的目光被它吸引的时候,再去看还有一副画也存在着重大的意义,这就是徐杨所绘的《乾隆南巡图》,每一个笔触都铿锵有力,那些风光、壮观的画面,不过因为是宫廷画师徐杨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流下了想象不到的汗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这副画全凭画家的高超记忆力和精湛技术,描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让当时的“人间天堂,盛世繁华”的苏州城盛况出现在世人眼里,这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作品,真实反应当时社会风貌的纪实风格画卷。
中国拥有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一份情感的寄托,这样的画卷给后世遗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历史。
嘿!
从室内到户外,换地盘了!
哈哈哈!
豁然开朗!
1⃣️2⃣️《讯息与景别》话说陈丹青老师提到画家卡帕奇奥眼睛不安分的时候,笔者不由得联想到疫情前那个无比快乐看着各路无名帅哥的自己,不安分的眼神也是捕捉美的眼睛,画下神明赐予世界的丑陋与美丽,即使是猖獗的丑陋,经过画家的神来之笔在观众眼中也只有满纸诉无尽的美丽,如火如荼地怒放,跃然纸上的智慧与美丽让后人的眼眸触及心灵并且重读信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卡帕齐奥的透视法,永远设定观众在现场,从观众的位置看出去,远远望去有很多人游荡。
而说到透视法,中国的长卷画与散点透视、移步换景相关,其“旷观”视角在古代好比纪录片的写实角度,然而这样“旷观”的角度就此止步于徐扬和王希孟,这样的美术史秘密就永远遗失了,去世的艺术家就此永远沉默了。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不知为啥陈丹青先生在乌镇老宅前莫名流露出一种羞涩的感觉,乌镇也是很喜爱的古镇,尤其是晚上的乌镇夜色很迷人,暖黄色的灯光,那种暖色让人驻足留恋,早上那么多人瞬间消隐在低垂的夜景里,乌镇,按照旷观角度东栅的原生态文化底蕴、西栅的繁华喧嚣,如果是卡帕齐奥的透视法那就是亦或是泛舟在迷离的水乡上,遇颇有雅兴的船家即兴哼唱,亦或是找家有热气腾腾的小饭馆儿,惬意的吃着美味佳肴(记得光盘!
),亦或是石桥上看着灯火辉煌的建筑。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以眼画美景,以笔写美景,以心记美景,这个场景从未离开过。
第十画:民国女画家二十世纪初,女权文化萌芽,出现了几位女性艺术的先驱。
例: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与乌莱):《情人·长城》→《艺术家在场》中国古代女画家:赵孟頫的太太管道升、文征明的玄孙、秦淮名妓马守真顾眉…民国女画家:关紫兰:画中有闺中女气,但下笔的胆气毫不造作,画风受东洋影响。
丘堤:法国路数,相对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静物画出手简静,带着一种素心,画中可见“物性”,不修饰不渲染,恰如其分,不温不火。
第九画:瓦拉东母子巴黎画派:二十世纪初十九世纪末,印象派影响之后的巴黎画派画家,有偏于野兽派的,有偏于立体派的,也有自成一派的,风格百花齐放。
例:德朗:横跨野兽派与立体主义;马尔凯:集印象派之大成。
瓦拉东:她的时代还没有女性艺术一说,她的风格十分本色和野性。
当时男性画家笔下的女裸体常被定义为泛爱的欲念的符号。
她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描绘女裸体——没有尴尬也没有暧昧,只是在私密的场合观察另一个女人。
瓦拉东也画男裸体——带着某种儿女对父兄、母亲对儿孙的亲昵的目光,但就其爱上儿子的朋友一事,画中是否有欲念还不能妄断。
她的静物画也很优秀,没有风格的自觉和野心干扰,她的创作都十分单纯。
郁特里罗(瓦拉东之子):他画遍了蒙马特高地,画中白墙的丰富色彩也影响了吴冠中。
第八画:非正式的魅力“绘画何时停手,是否有规则?
”:毕加索为收藏夹斯坦画的肖像画了一百多遍。
佛洛伊德,二战之后有名的具象画家,他画画的覆盖程度、量感、覆盖程度是毕沙罗的几十倍。
但他却说过一句话:“每幅画接近完成时,我最不能确定的就是什么时候应该罢手。
”毕加索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顶着规则在画画。
而从梵高开始,每个人都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吴作人:“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什么时候画,也要知道什么时候不画。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印象派同期后期欧洲其他艺术领域打破规则的“自由”表现:雕塑:布尔德尔、马约尔,关注石头泥土木头本身的质感;音乐:圣桑、德彪西开始玩音色和音符;文学:波德莱尔、马拉美醉心于调理字与词。
中国画:中国的工笔画和西洋画一样,都有一个完整的规则。
而文人画(士夫画)则不同,逸笔草草,恰到好处。
他们是拿着朝廷俸禄的文人,把一种新的态度和闲情带入了绘画。
书法:中国历史上非正式的书法作品反而高于正式的书法作品。
这和欧洲是很不一样的。
第七画:绘画的放纵“未完成”的艺术: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梵高《海边的渔夫》巴比松画派:柯罗户外作画,同一个景别画两张,一张写生,一张带回去慢慢画。
这已经是印象派的铺垫了。
印象派:管状颜料出现了,户外作画开始流行,笔触和颜色自由了,绘画被放开了,艺术家懂得和媒材玩了。
“一幅画怎么才算画完”是印象派提出的颠覆性的话题,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柯罗看不惯印象派,梵高也看不惯野兽派。
可见艺术趣味的改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然而什么才叫“画完”呢,毕沙罗和塞尚常一起作画。
毕沙罗喜欢不断堆砌颜料追求完成感,而塞尚的每幅画看上去都可以再继续画下去。
塞尚在作画的过程里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追求普桑的“均衡”,因此非常注意边缘。
他不在乎自己的画有没有画完,永远处于打开的状态,展现出了绘画的过程。
他的理念之后也渐渐影响了立体派、抽象派。
十九世纪是一个转折,人们发现了“一幅画可以不画完”,以及“一幅画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第六画:谁养艺术家画的完成度:蒙娜丽莎是一张过度完成的画。
哈尔斯的《微笑的男孩》虽然潦草但是具有完成度。
艺术的角色:十九世纪前艺术是服务行业,是作为高级装饰物存在的。
艺术家画的也都是订件。
例如达维特为拿破仑画加冕礼。
浪漫派的阶段艺术家的角色改变了,艺术的功能也改变了。
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的画家开始做历史陌生的事情,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意志。
继而出现了艺术家“self-employ”的形式。
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在艺术的供求关系中产生变化,他们可以作为经纪人参与艺术买卖。
第五画:巴黎的青年作品与环境:赋予一个作品与之匹配的展示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莫高窟的壁画脱离了洞窟的语境就会失去几分原有的味道;教堂的壁画脱离了原有环境画面的意思就会打折扣。
一幅作品与它原生的环境相辅相成造就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气息。
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根据展品的文化背景布展。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示的中国绘画,因为布展空间与中国画不相衬,他们调整了灯光,让环境极暗、光线聚集在画面上,使得画“孤立”、与周围隔绝,观众也就被引导着忽视环境去直面画作本身。
印象派早期:巴齐耶最有名的是《巴齐耶的画室》,现存于奥赛美术馆,从中能看到印象派诞生的时刻。
巴齐耶参军后29岁就去世了。
他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不仅擅长造型和光影,而且善于组织场面、画群像。
他在19世纪同性恋文化备受打压的情况下画了许多青年男性肖像,非常坦然。
他的画明亮、均衡、温和,非常健康。
第四画:初习的作品梵高早期:18811883有一种画好在“憨”。
米勒1875年逝世,梵高在他去世六年左右开始临摹他的画作。
他早期在荷兰也画了许多下层劳动人民。
摄影家桑德的人物摄影作品也有这种“憨”的感觉。
珂勒惠支,表现主义画家,和蒋兆和一样,都有着卓越的技巧,画悲天悯人的主题。
但他们都属于“巧手”,而梵高与他们都不相同。
第三画:人民的胜利蒋兆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画家,主题常常是可怜的受苦之人,著名的作品有战争时期1943年的《流民图》,其中人物描绘、历史意义、道德重量都首屈一指。
第二画:死亡的胜利意大利壁画:戈佐里是十五世纪非常著名的壁画家。
然而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圣墓园中,还有两幅布法马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死亡的胜利》、《地域》,他活跃在13世纪乔托晚期。
油画方便传播,而欧洲最好的是湿壁画。
湿壁画是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抹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
现在许多教堂里都有留存。
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已经出了一连串画家。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二战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教堂炸毁了,而壁画却有幸没有毁损。
早期艺术的魅力:幼稚天真但精力饱满、元气淋漓。
各种文化、各种文明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根基都在早期作品。
早期艺术具有原创力;工具的创新也在早期;新主题和新工具又互为因果。
例: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文艺复兴早期壁画北魏壁画-中国早期壁画【龙门石窟(武则天时代)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比较】贡布里希:美感需要导引和学习。
而艺术最重要的是直觉、是最新鲜的感受力、是可贵的无知。
第一画:千里江山图国画历史: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的风景画早了近千年:隋:展子虔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传世的只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现存于台北故宫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北宋:刘、李、马、夏,山水画气格越来越大,路数越来越多,但青绿山水画这样歌功颂德的形式仍是主流。
年轻的画家:《千里江山图》20米长手卷,作者王希孟18岁为宫廷所作,现存于故宫。
委拉斯凯兹也是少年进宫,二十岁做宫廷画家,六十岁才得到爵位,因此在《宫娥》中郑重地把自己的形象地位画了出来。
米开朗基罗雕刻圣母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候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也在20岁左右。
绘画靠手艺,眼光。
眼光包括观察之眼和经验之眼。
观察之眼是不可教的,这就是所谓天才的天赋所在。
年轻时的艺术家充满好奇心,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千里江山图》的“开阔”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自称格局的一幅画。
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取舍和概括。
而英年的王希孟则忙着做加法。
北宋末年:张择端也属皇家画院,画出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一幅是世俗繁华的史诗,一幅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这两幅巨作都成于北宋末年,看不出亡国之兆。
不久金人入侵。
补充: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但画品气格都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最近在看陈丹青的《局部》,网络视频,共16集,目前第一季。
不好说这是个什么类型的节目,脱口秀似乎也不确切,作为“秀”,他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差异;叫文化讲座又没那么系统和正式,漫谈式的格局,又总是从一个话题展开到另一个话题。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定义的非类型化节目,却意外地具备了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公众人物,不论了解多少,我们通常总会有自己一个或直观或理性的认知,但对陈丹青,我心中却一直怀有一种不确定感,因此也无法有自己的评判。
他的社会知名度与其说来自作品,不如说更多来自他的公共行为,比如早年间尽人皆知的辞职风波,而一以贯之的老愤青做派更简直可以说是他的招牌了。
我在美院上学的时候他还在校,在东三环那个著名美术院校小小的原址里,你时常会邂逅一个穿黑色立领学生装的人迎面而来,圆眼镜后面一双愤世嫉俗目不斜视的牛眼,步伐总象是去赶着干一件什么要紧事似的,此人就是陈丹青。
从他身旁经过,你能感觉到一小股煞气和焦虑,这是属于他的气场。
画作见过几幅,在校内外各种大小展览上,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大约鉴赏力还是不够,也只会在看到署名时恍叹一声而已。
校内讲座听过一次,规模很小,没有明确主题,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基本还是批判现行艺术教育制度大骂英语考试之类的,有两件事印象深刻:抽烟与骂娘,但南方口音的粗口,说实话有点儿怪怪的。
很惭愧,作为一名美术生,我并未对陈丹青的画有过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也是少有阅读,看得最多的恐怕还是网上流传的各种视频,讲座访谈之类的,还有一个跟韩寒的对谈印象比较深,他似乎有点儿把自己当成鲁迅了。
还是说回局部吧。
第一讲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当时一下觉得震惊了,瞬间竟有电光火石之感。
时空倒转穿越回某省某市某校某系的一间小黑屋里,三十多个人围坐在一起,随着幻灯机切换的咔哒声,墙壁上呈现出无比真切夺目的流光溢彩,那是中国美术史的作品鉴赏课,而让我最深深记住的,就是这个名字,王希孟。
“此画创作时作者仅18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去世时年仅23岁。。
”,眼前一片青绿山水明媚,学习委员的声音都因此变得充满磁性无比动听,我瞬间感动了,不知是为作品还是生平,也许兼而有之,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最容易为这种传奇打动。
而到如今我已两倍于王希孟的年纪,却依然没有做成过一件也许在18岁就该做成的事,在漫长无为的岁月中,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王希孟淡忘的呢?
貌似在讲画意旨又象不在画,他后来又讲了我喜欢的梵高,讲了我认识却不了解的《流民图》,讲了一直被我误解的杜尚,还讲了更多我从未听闻的画家和作品:徐洋、瓦拉东、安吉利科、民国女画家……看似随意的选题实则煞费苦心,以冷僻的画家或名画家的冷僻作品切入,牵扯出无数相关信息,这是他的眼界与学识;以他的视角和取舍帮你在某处开一个小孔,带着你从这些小孔中一窥艺术世界的万千精彩,这是他的趣味与手段。
“他总是越过故事主角的肩头,张望远处正在走动的人。
”这大约是他自己的方式,也是“局部”的释义。
节目平实的节奏彰显着巨大的用心:一幅幅作品精美逼真的呈现,适度的现代科技的融入,最加分的是音乐,严丝合扣,张亚东不只是个人名,那是品质的保障。
透过陈丹青干瘪得近乎枯燥的语调,你仍然可以感觉到他的悲悯与慷慨。
这实质上是一档门槛较低的大众美育普及节目,而真善美在当下的社会已如蓝天般稀缺,恶趣味,却如雾霾般长期驱之不散。
我也终于明白,不管是原来的老愤青还是如今好脾气(装的也罢)的娓娓道来,陈丹青也只是在做他自己而已,节目本身已如良师益友,与其妄加评判不如多看几遍。
最近在看陈丹青的《局部》,其中介绍到了瓦拉东母子,之前只是在看关于欧洲美术史的简要介绍,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印象派……之于艺术品对于我大多是知识谈不上动情,看不懂欧洲宫廷,宗教艺术画,就是画风很细致,更看不太懂印象派,如毕加索,马蒂斯,如果有喜欢的,应该是修拉的《大碗饭上的星期天下午》和雷阿诺的的各种市井舞会的系列。
今天听陈丹青讲瓦拉东,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人,看到她的画,甚是喜爱,色彩狂热但不混乱,太喜欢了,还有他的儿子郁特里罗的街景画,说不上为什么喜欢,就是看过后会有一丝丝触动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郁特里罗
去年开始接触画册,期间越来越觉得各个学科的内容是相通的,自己太孤陋寡闻。
开始接触了解后,发现天地真是如此浩大,同志还需努力。
有网友评论陈老师的见解有个人喜好的倾向,我倒觉得,无所谓,或者很正常,想想我们的老师们或者周围人的言谈举止不也是带走个人偏见的么,这或许才是我们观照世界的合理方式。
别忘了,公共知识分子们都是带着自成体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的,因为这是他们认识、解剖、建构生活或者说自我的渠道。
对风格不喜的前辈不妄加评判,对喜爱的画家画作那掩藏不住的雀跃兴奋,对知识学术的严谨负责,对被忽视轻看的艺术存在的尊重与捡拾,对大众的友善而温厚,对艺术的敬畏和玩味,陈先生的拙雅,让人欢喜感动。
每看一集,知趣,安然。
像听美术史一样听课,做笔记。
【第一期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风景画早了上千年。
隋的展子虔(北周末隋初《游春图》),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台北故宫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虽然也可能是后人临摹的,但目前说就这么一张。
他还画过另外一幅画,是以大孤山小孤山作题材,苏东坡曾经拿李思训的画做过一首词。
现在只剩苏词,不剩李画了。
唐以后,短短的五代,出了董源(南唐,《潇湘图卷》)、巨然(南唐,《溪山兰若图》)、荆浩(后梁,《匡庐图》)、关仝,再过六百年,董其昌落笔提款,动不动就拿这几个前辈讲道理。
到了北宋的刘(刘松年)、李(李唐,北宋,《江山小景》)、马(马远,宋,《踏歌图》)、夏(夏圭,北宋,《溪山清远图》),山水画的气格越来越大,路数也越来越多。
【中国山水画的一场意外】这一期讲宋徽宗年代王希孟二十米长的手卷《千里江山图》。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许多大师都有专门的研究,专门的本子,但是很少看见专门谈论王希孟的著作。
民国的一位叶恭绰(1881-1968)似乎写过一个画论,里头专门有一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是关于《千里江山图》的。
这幅画现在还在故宫。
王希孟在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先看手卷终端的一篇题识: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另一位少年天才委拉士开兹】委拉士开兹20岁被皇宫召进去做宫廷画家,给菲利普四世画了一辈子的像,差不多到了60岁才得到了公众主管的位置。
他在晚年著名的大画《宫娥》当中,特地穿上这件有爵位的衣服,腰里面别了一串钥匙,很郑重地把自己画出来。
【对“孩子”的概念古代和现在完全不同】尼尔·波兹曼(美)《童年的消失》今天,我们在一切领域只划定成人和儿童的区分。
而在农村,有些孩子叫父亲就直接叫名字,这在美国更普遍,跟兄弟一样。
【艺术史上的杰作多是年轻人做的】在一些工艺要求特别精密的手艺中,只招十四岁以下的小徒弟,过了十四岁心不静、不纯了。
过了十八岁,孩子就转向智力。
法国的兰波十九岁就不写诗了;莫扎特、圣桑,身体还没发育就已经开始作曲;米开朗琪罗雕刻《圣母和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时期也就是20岁上下。
绘画是手艺,手艺第一,手艺之上,眼光第一。
眼光分两层,一是观察之眼,一是一边画一边判断自己的画,是经验范畴。
观察之眼不可学不可教,也就是天份。
【十八岁好比崭新的电影】十八岁的感知是全息的。
整体地看隋唐的绘画(李昭道,唐,《明皇幸蜀图》)加上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画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胚胎和萌芽,是童年期。
早期文艺复兴(桑德罗·波提切利《春》)的意思非常像隋唐的画,一股子少年人的稚气、秀气、灵气和英气。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李成,五代宋初,《晴峦萧寺图》)格局扩大,气势雄浑(董源,五代南唐,《龙宿郊民图》),用墨慢慢老熟,但是宫廷仍然热衷青绿山水画。
当时的青绿山水也是一种歌功颂德,是主旋律题材。
《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千里江山图》开阔得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一幅画。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即取舍和概括;十八岁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十八岁干事其实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清明上河图》vs《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是世事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论画品、气格,到底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溪山草堂》)、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
《千里江山图》中则是十八岁的美少年,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这幅画。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记于2020.2.5)【第二期 死亡的胜利】【无知的好处】意大利比萨斜塔旁边有个圣墓园。
15世纪的戈佐里,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小告解室《博士来拜》,是整个文艺复兴壁画的一个符号。
木心:“元气就是孩子气。
”【陈丹青发现壁画新大陆】14世纪,博纳米科·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活跃于乔托晚期(对应中国明早期,对照文人画,文征明《携琴访友图》,沈周《三棵梓树图轴》,唐寅《松溪访隐图》)西方艺术史有两三万年,绘画史有两三千年,但是西方绘画史回溯到文艺复兴,也就是13世纪开始讲。
(相当于我们讲到魏晋唐宋这般古老)【油画不是欧洲最伟大的画】欧洲最好看的是湿壁画(原意是“新鲜”,先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对应于中国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但是工笔重彩画传世太少;湿壁画在意大利太多了。
湿壁画:《报佳音》,弗拉·安杰利科,圣马克修道院;《圣像》,圣彼德·保罗教堂;《最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
意大利:乔托,安吉利科,马萨乔,弗朗切斯卡,利皮,戈佐里,基尔兰达约(拉斐尔的老师)。
到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布法马可的画是轰炸后的碎片修复的。
二战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屹立于战火,没有损毁。
《死亡的胜利》上面画着棺材、死人堆,画着贵族的男女在游冶、在宴饮、在树林中,上端是天使。
布法马可画完几十年,欧洲发生黑死病,过后庆生时在画旁狂欢。
薄伽丘《十日谈》几次提到布法马可,说他是调皮鬼。
《地狱》画着油锅、毒蛇、巨兽在吞吃下地狱的人,还有大群的圣徒、判官、军队,杀头和将要杀头的,妇女纠结成一团十分恐惧。
【早期艺术的独特魅力】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各文明各种文化都有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每个画家、每个画派也都有自己的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死亡。
早期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任务或者说历史机会。
一个是新的主题。
素材一样,但主题不一样,尤其是形式不一样。
所以早期作品再幼稚,它有原创力。
一个是新的工具。
湿壁画到乔托这儿有个新阶段。
新主题新工具互为因果。
到布法马可这儿湿壁画非常壮观。
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即“元气淋漓”。
中国敦煌壁画,唐宋的敦煌壁画最好看、成就最高,如果要论元气淋漓、动人、想象力、生猛,我们会喜欢北魏的壁画。
——龙门石窟(唐)与云冈石窟(北魏)艺术最要紧的是直觉、本能、最新鲜的感受力、可贵的无知。
贡布里希: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
【中欧文化的巨大差异】尸体、棺材、屠杀,西方各种艺术一再出现的主题。
罗兰巴特: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中国的传统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
(记于2020.7.18)
如果我们的大学里多几个陈丹青多好。可是,我们的大学里连一个陈丹青都容纳不了。悲哀!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太浅了
看不懂艺术,也看不懂绘画,但这个说话还挺舒服的。
看理想三部曲里最喜欢这个~不做作。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这种艺术的东西对我来说太难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如今再回想他的解读其实浮于表面,个人感受远大于画面分析,精巧包装下缺乏理论内核支撑。陈丹青绘画功底如何暂且不表,艺术批评的活儿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吧。anyway,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入门消遣。
还不够局部。听陈唠嗑,有的靠谱,有的不靠谱。主要是希望借此多了解几幅画、几个画家。还可以吧。
不是我的菜
就这?里头有用的信息估计还不如一本中央美院美术系教材呢,陈丹青“我折腾《局部》是为了在梯子上看壁画的一瞬,不是为了大家”,播给观众看赚观众钱不为观众您还是拉倒吧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陈丹青仿佛想起什么讲什么,随性得让人欣喜
本人艺术修养不足,看不下去
看了4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陈先生~赞
对我来说太难了……
有关美术史及名画欣赏的浮光掠影。值得赞的是丹青老师的态度蛮谦逊
陈丹青有点东西
陈丹青讲艺术听着得劲儿
完了我对陈丹青印象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