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之一:影片虽然由美国华纳公司拍摄,但在忠实原著的原则下,演员全部起用英国的著名演员,而摄制组成员竟有800位之多,群众演员达到上千人。
拍摄资金本来是1亿美金,但为了让影片更忠实于原著,所以影片最终投资超过了1.25亿美元。
而影片中著名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是英 国建于1093年的牛津大学的杜汉大教堂。
神秘的古零阁银行是澳大利亚驻英国的官方机构。
牛津神学院成了影片里霍格沃兹的医院。
而英国伦敦动物园也为影片的开场戏提供了全部场所。
如此精良庞大的制作,是近年少见的。
魔法之二:影片由于是美国华纳公司出品,所以制作方特别邀请了世界上名声最大,曾获5次奥斯卡奖、18次格莱美奖的著名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
这位《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星球大战》系列的作曲者,这次创作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全部音乐,那神奇而诡异的音乐与影片中的魔法世界十分贴切,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也已经由国内的华纳唱片公司引进了。
这部电影其实完成的很好,不管是原著中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都完整的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其实要说到天马行空的想象,第一个要说的就是The Vanishing Glass了,那个哈利和蛇交谈着玻璃就消失的场景,以及那条蛇爬出橱窗的场景乃至于达力掉进去后玻璃恢复的场景,不得不说对小说中这一情节做了一个完美的还原。
第二就是Diagon Alley了,当海格拿着那把粉色雨伞敲击墙上大王砖头后,Diagon Alley就那么忽然的出现在了哈利眼前,也就那么突然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时候我和哈利一样在感慨,一样惊叹于Diagon Alley的出现。
第三就是The Joueney from Platform Nine and Three-Quarters了,明明看着是一堵墙,却在勇敢穿过去后就能看到那列开往霍格沃兹的列车。
第四就是The Sorting Hat了,明明就是一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帽子,却能够根据每个小朋友的血脉,性格以及想法而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学院。
第五是Quidditch了,那是一场骑着扫帚在天上的比赛,那是一场可能有生命危险的球类运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尤其是看着哈利几度跌落扫帚。
第六是The Lerrers from No One了,那个通过它可以看到自己心中最渴望的人和事的魔镜。
第七是The Man with Two Faces,奇洛老师和伏地魔共用一个身体,两面都是脸,坦言之那个场景出来的时候我被吓了一跳,觉得有点恐怖。
序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魔法的梦,梦里自己如哈利一般,挥舞魔杖,所向无敌。
天生被赋予使命,受万人期望,携一身正义,命中注定的救世主,伟大的英雄。
不,还不够,还要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初试飞天扫帚便惹众人惊叹,只要提起姓甚名谁或亮出闪电伤疤,就有人艳羡追捧,即使无意于此,也是享尽风头。
不仅如此,还需得有三两好友,情谊无上,两肋插刀,出生入死,共历风雨,不离不弃。
然后最终打败黑暗,成为一代传奇。
不知有多少人,在被窝里捧着书,跟随哈利上天入地,心潮澎湃,可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便终于知道——我们终究都不是主角。
谁没有一个英雄的梦呢?在幼时,似乎一切都是无限可能,我们坚信自己生来不凡,或许哪一天就脱颖而出,让所有人惊呼,追捧,可后来才知道,多数人,就算进入了霍格沃兹,也只能如同在书中连名字都未曾出现的学生一般,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
多少人,为了衬托主角而生。
初看《哈利波特》,是在似乎已经久远至极的小学,当时年少,约莫是天生缺乏想象力,被那复杂的人名物名地名魔咒名看得晕头转向,堪堪罢手,只读了前三部。
直到大学了,才偶然记起,找来电影看,顿时被震撼,不得不说,电影在一部分程度上超越了原著,在此必须要向整个剧组致敬。
然而我依然不是一个哈迷,我只是一个路人,甚至连《哈利波特》的路人粉都算不上。
整部电影,整部书,我只喜欢一个人。
德拉科·马尔福那个自私,狂妄,懦弱,外强中干,目光短浅又自以为是的小魂淡。
一前五部的德拉科只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熊孩子。
正如JK罗琳所言,德拉科的外表下并没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善良正义的好孩子,甚至应该说,是我们从小到大最讨厌的那种人。
洋洋自得,仗势欺人,同时又骄傲自大,当然,作为一个典型到分院帽无需犹豫便喊出斯莱特林的马尔福,他又有一种狡猾式的小聪明,像他的家庭一样,把见风使舵的本领发挥到极致。
他讨好该讨好的人,拉拢能拉拢的人,也毫不手软的捉弄嘲笑招惹自己看不惯的人。
一如他的父亲卢修斯·马尔福。
但由于幼稚和一部分的目光短浅,他往往选错了对象,朝着不归路越走越远。
坦白说,如果有人喜欢前五部的德拉科,那一定是因为汤姆·费尔顿的演技和颜值太棒,生生把一个鼻孔朝天目中无人的二世祖小少爷演成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傲娇少年。
把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演得受人欢迎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把一个配角反派演成这样的一个可爱样子,我只能说汤姆简直是天生的演员,那招牌式的撇嘴挑眉,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无比动人,一举一动,就连匆匆闪过的几个镜头也极其给人印象深刻,甚至要压过三个主角的风头。
他一点都不完美,全身都是毛病,要说优点,也只能是部分课程和飞行术确实不错,可成绩却还是被他所瞧不起的赫敏压了一头,这对于他来说是莫大的耻辱,毕竟,从小就在一个宣扬纯血统的环境里长大,在曾经那个小小的圈子里,自以为自己就是王者,是高高在上的人,到了学校,却被打击到体无完肤。
被哈利在众目睽睽下拒绝了他的握手,像是被狠狠甩了一巴掌,更别说哈利处处出风头,让原本众星捧月的自己人气远远不及,他怎么可能不记恨,不嫉妒。
于是针锋相对,为难挑衅。
对赫敏的厌恶不仅来自于她是哈利的挚友,更是因为她比自己成绩好,从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开头几章他和父亲的对话里明显可知,即便马尔福家宠溺孩子,但还是对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各方面要求较高,而赫敏作为他们家一向瞧不起的麻瓜,却成绩比他强,他讨厌赫敏,说白了也有嫉妒和不服气的成分。
至于罗恩纳威,一个是父亲工作中的死对头,一个是与自己家族立场相对家族的人,德拉科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让他们不痛快的机会。
但是作为一个反面角色,他出的丑和他捉弄的人一样多。
第一部被哈利拒绝交朋友,捉弄纳威却反而把哈利送进球队,打小报告却把自己一起被罚,最后还在遇见危险时吓得高声尖叫,落荒而逃。
第二部洋洋得意进了球队,却在众目睽睽下摔了个大跟头,丢尽脸面,其中还穿插了电影版里刻意添加的撕书店的书页和偷拿休息室里别人东西的没有教养的行为。
还有最怂的第三部,挑衅鹰头马身有翼兽,却被打倒在地,倒在地上嗷嗷叫唤得像个小姑娘,在雪地里被批了隐身衣的哈利捉弄到逃跑,在赫敏这个女孩子的魔杖下紧闭双眼瑟瑟发抖,被一拳打中脸,还威胁跟班不能告诉别人。
第四部,挑衅哈利被变成白鼬。
第五部,在其他人都开始锻炼魔法为将来的战斗做准备时,他却还是没有一点儿长进,当了乌姆里奇的走狗,在一众学生里耍威风。
全部都是丑角的色彩,一眼望去全然是作者与导演的偏心,若说一二部里的小德拉科还是傲娇式的可爱少年,那么第三四五部几乎都是为黑而黑,不把一切丢人可笑的小丑角色占尽死不罢休。
是的,他连主角们的对手都算不上,他的角色只是一个跳梁小丑。
如果没有汤姆的颜值加成,只能说是怂,有了汤姆的颜值加成后,也只能说是怂萌怂萌的,更何况,以我的审美,只觉得一二部里有圆嘟嘟小脸蛋和尖下巴的小德拉科可爱,对后来的扮相毫无感觉。
那么,为什么还是喜欢他。
因为他让人感到真实。
二或许有人要笑,马尔福这样的家庭哪来的真实?
分明在魔法界都高高在上,属于上等阶级。
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粉丝是冲着所谓“铂金家族”“纯血贵族”的名号来的,但我从来不承认马尔福家所谓的血统。
JK罗琳也曾提起,马尔福家族在最早是与麻瓜社会来往密切的,只是后来形势改变,善于经营的马尔福家族立刻调转了阵营,以纯血自居,因而那些高贵啊,血统啊之类的形容,完全不适用与马尔福家,更何况所谓纯血,种族之类的字眼,本来就是个伪概念。
显而易见,JK罗琳在伏地魔身上影射的是希特勒的形象(极端宣扬种族主义,自己却是个混血),而两次巫师大战,又和一战二战何其相似, 虽然我极其讨厌所谓政治正确,但是对于上至每个人种,下至每个个人,生来在人格上平等这一点还是坚持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比谁高贵?
风水轮流转,谁知下次到谁家?
马尔福家从来都不是贵族,他们只是富裕,嗯,富的流油,可他们的富裕也离不开他们家族善于钻空子,两面三刀,见风使舵,利益至上的特质,与他们无论何时都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有关,说白了,他们的钱来的可都不像哈利家那样光明正大。
所以,抛去富裕家世及所谓纯血血统不提,我们很少有人是天生被赋予期望的哈利,或是百科全书式学霸赫敏,但应该有不少人当过德拉科。
谁没自私过?
谁没有过与别人针锋相对的熊孩子时光?
谁不曾胆怯懦弱?
又有谁没有骄傲自满过,自以为是过?
谁又没有一次次怼人不成反被怼,被别人修理过?
反正我都有。
我们永远都不是救世主哈利·波特。
我们却都曾经是熊孩子德拉科·马尔福。
当然,我们有的也只有其中一个两个毛病,德拉科却把毛病都占全了,这也确实难得,简直是一部行走的反面教材。
我喜欢上德拉科的那个瞬间,是在第一部中,德拉科被罚与哈利他们一起去禁林寻找独角兽,他害怕无比又强自镇定,小脸都扭曲了,嘴上还兀自强硬说,我才不害怕,谁知下一刻遇见了怪物,于是一下子白了脸色,满面惊恐,尖叫起来。
然后一溜烟拔腿就跑。
反应快的出奇。
想到卢修斯·马尔福几次从危险中脱身,还有后来第七部终极大战时别人打得热火朝天,马尔福一家子人却默默离开的潇洒背影,我想,对危险的敏感程度和逃跑的飞快速度可能是马尔福家的祖传法宝,立身之本。
屏幕前的我一下子笑出声来,乐不可支,无法自拔。
太怂了我的小魂淡。
太可爱了我的小魂淡。
在他被吓得屁滚尿流的一刹那,我一下子成了德拉科一生粉。
可能只是我的特点,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作品,我都对那些神人圣人一样的主角喜欢不起来,说实话,在我心里,主角们根本不是人,而是神一样的存在,不是讽刺,是真的这样感觉。
每个人都不会讨厌善良勇敢正义化身,但他们终究太完美,即使作者努力想强调主角们的接地气,还是感觉有一层无形的阻挡,让我无法对他们热爱。
正如甄嬛传里,我不爱完美的眉姐姐,也不爱人生赢家甄嬛,却独独喜欢卑微凄凉的安陵容。
小魂淡有时候确实欠打,尤其是自己没什么防备,还要去招惹三人组,那张嘴贱到谁看了都想打他。
可他似乎真没做过什么大的坏事。
当然,不是因为他有多善良,而是他有贼心,没贼胆,正如他在密室那一部中说希望赫敏被杀死,但我猜如果真的让他推波助澜去杀死赫敏,他又完全做不到,毕竟,他只是一个喜欢过嘴瘾的熊孩子。
而且,心底还是有一些良知的。
比起三人组,小魂淡的日子过得尤为舒畅,没有什么劫难,被父母宠爱着,从书中看,成绩也应该可以,嘴甜易讨老师喜欢,家世好又有钱,在斯莱特林里妥妥一个小霸王,后来还当上了级长。
无忧无虑,又怂又贱。
正因如此,在第六部的时候,没办法让人不心疼。
三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落入地狱。
那个没心没肺的小魂淡随着父亲的入狱,被击碎在空中,灵魂消散,一去不复返。
最先的应该是地位的一落千丈,从人人羡慕的小公子,一下子沦为囚犯的儿子,外界的一切反应暂且不提,谁也不知道德拉科在知道消息的那一刹那是什么样的神情。
他的山倒了,半个世界崩塌了,他一直以来最崇拜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天空,他的骄傲,一直以来把他护得周周全全不受半点伤害的人——突然,就这样倒下了,连什么话都来不及说,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未知,茫然和慌张。
不是哈利循序渐进式的受到压力,德拉科的黑夜来的猝不及防。
当他还没有从父亲的入狱中反应过来,伏地魔又让他去刺杀邓布利多。
让一个学生,去刺杀一个校长。
让一个初出茅庐的还没成年的青年,去刺杀一个被誉为最伟大巫师的老人。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那时起,伴随德拉科的背景色调,就再也没有了阳光。
这样的对比令人感到心惊,因为在这之前,他是最轻松的人,是只为这次成绩没考好就懊悔不已,给死对头波特嘲讽两句就暗暗得意,满心满脑都被一些幼稚的,无知的琐事所缠绕的的人。
而在这之后,他一夜间背负了使命,责任与仇恨,瞬间成长起来,这种成长伴随的痛楚可想而知。
影片中,他比起之前的意气风发,似乎瞬间憔悴了许多,他个子拔高,愈发显得身形瘦削,他的面容终年笼在阴雨里,死气沉沉,和第之前里脸蛋鼓鼓下巴尖尖天真傲娇的模样和后来少年时玩世不恭得意洋洋的模样差的太远太远。
他沉默了,他黯淡了,他长大了。
当然,即使心疼他也不能否认他中二青年式的蠢,比如他在火车上说的那些话,德拉科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优秀的生意人,甚至一个优秀的政客,因为他确实机灵聪明,反应迅速,可他连自己都认识不清。
他以为自己可以应对一切事情,却被现实的困难狠狠甩了一巴掌,他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心狠手辣食死徒,跟随主人走向荣光,却在重重压力下都做不到杀人。
他脸上的漫不经心的笑容没有了,眼里年轻生动的光彩没有了,他郁郁沉沉,努力硬起一张脸,想伪装成大人一样的稳重,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也为他的家——可还是被颤抖的声音出卖了他心中的不安。
可还是被他笨拙应付别人时的尴尬出卖了他自身的幼稚。
可还是发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
可还是……终究还是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厉害。
他确实成熟了,如若是放在以前,他不会发现披着隐身衣的哈利在偷听,可是他发现了,不仅如此,还打了哈利一个猝不及防。
朝哈利踩下去的那一脚,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次捉弄嘲笑,而是恨,怨恨,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挑衅的孩子,他父母给他构建的象牙塔碎裂了,他的避风港起了狂风骤雨,他的安乐窝,他的家,他的马尔福庄园,一切一切都坍塌了他当然不是最惨的,他父母双全,家世富裕,童年快乐,有着无数人难以企及的一切,可当他从第六部开始再也没有展露过一个笑脸的时候,只让人觉得无比的压抑。
他不是哈利,他没有同伴,没有谆谆教导的老师,没有父亲的朋友时时相助。
他的母亲,最爱他也是他最爱的母亲,也只能通过立咒的方式,让斯内普来保护他。
一次又一次徘徊在黑暗的走廊,一次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面对沉沉的黑暗,彷徨无措,一次又一次挺着脊背在人前走过,又一次又一次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发出崩溃的悲泣,再咬着牙把呜咽咽下。
一个人。
还是一个人。
没有同伴,没有朋友,所有辛酸,自己一个人承担。
四邓布利多说:“德拉科,你不是一个杀人的人。
”德拉科被人人叫救世主的哈利,也不是自始至终都站在正义方清白刚直的正派人物,他的世界从他的原生家庭里就沾染了灰色的印记。
不是邪恶的黑色,也不是正义的白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马尔福家族从一开始就从未坚定不移的站在某一方,而是摇摆不定,看风向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正因为摇摆不定,所以既没有反派的狠厉疯狂,人性毁灭,可怕又强大,也没有正派坚定的意志与顽强的生命力,宁死不屈,信念永存。
做什么事情,都隐隐约约有种缩手缩脚的劲儿,正如德拉科在刺杀邓布利多,颤抖着魔杖迟迟不敢下手之时,旁边的食死徒轻蔑的话语。
“他没胆的,就像他的父亲那样。
”他确实没这个胆子,不仅仅是因为恐惧,还因为内心的斗争,谁能轻轻松松杀一个人呢?
谁能?
抛去所有光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刚刚成年的孩子。
在最后的最后,大战开始,我看见了德拉科的选择。
他的选择是什么?
是波特这一方,还是伏地魔这一方,不,都不是,他永远都不可能是哈利这一派的,这是他生来无法选择的事实,但是,当影片中他的父母卢修斯和纳西莎叫他过去时,他眼中的犹豫,当伏地魔拥抱他时,他无声的抗拒,都代表着他心中自我意识的彻底觉醒。
从此,德拉科不仅仅是一个马尔福,他更是德拉科。
他从小被马尔福式的思维灌输着,他的父亲是他的一切行为准则及榜样,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无意识的模仿者他的父亲,包括一切观念及思想,他被塑造成一个标准的马尔福,一个标准的斯莱特林,他被保护的太好,也被教育的太彻底,直到他需要自己去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直到他被哈利从火场中所救,生死一线的时候。
他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他终于有了一个独立的人格。
那么,德拉科最终的选择到底是什么?
不是黑,不是白,他真正选择的是他的家,他的家人。
无论何时,一家人永远并肩而立,不离不弃。
当决战之时,纳西莎牵着德拉科匆匆离开,而卢修斯在后面仓皇憔悴又警惕的张望一眼,又快步向妻子和儿子踉跄走去的身影,简直是对这家人堪称完美的写照。
如之前所说,对危险的敏感程度和逃跑的飞快速度可能是马尔福家的祖传法宝,立身之本。
可以想象,如果最终伏地魔胜利了,马尔福家也不会倒下,卢修斯将会巧舌如簧的粉饰自己落跑的行为,眼神坚定到自己都能骗过,再巧手安排,玲珑周旋,过不了多少年,马尔福家族又是一条好汉。
他们自私,他们自私至极。
他们心中可没有什么天地大爱,什么正义邪恶,而是只有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瞧瞧,为了儿子纳西莎可以欺骗伏地魔,而一找到儿子立刻就想要走,连犹豫都没有,连面子上过不过得去也不管。
那时,德拉科已经比母亲的个子还要再高,可跟在母亲后面,被母亲牵着走的时候,他就像一只乖巧的小猫,终于找见了主人,于是停下了张牙舞爪,虚张声势,放下了一切防备与利刃,只想依偎在自己的港湾。
他只是个普通的,刚刚成年的,被宠溺娇惯着长大的孩子啊。
他只是德拉科·马尔福。
后记德拉科终究不是主角。
他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最先是一个小小的小魂淡,后来成了自作聪明的小丑,再后来,也不过是一个拯救不了世界,也拯救不了自己的普通人。
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小时候总以为自己就是未来的英雄,后来发现,只是个路人甲。
我到今日短短的人生里,也有过如德拉科相似的处境,生活中,学习上,众叛亲离。
各种事情层出不穷,分明情绪已面临崩溃,还得强颜欢笑把所有委屈隐藏起来,装出个泰山不动的样子。
具体如何早已不想再提,只能说那是我最孤立无援的时刻,那段时间没有一个人给过我一点点帮助,我自己一个人面对所有事情,所有压力,所有委屈,所有挣扎,像个幽灵一样,独来独往,沉默了又沉默。
所以心疼德拉科,就像是再心疼当时的自己。
能打动我们的人物,除了真的是无比生动的人物形象,更多的还是与自己有共鸣,一点点的相似都足以让我们感动,正如我从来没有这样喜欢过一个虚拟的人物,除了犬夜叉里的神乐,神乐代表着我另一个追求,就是对自由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偏执,以及对毁灭后万事寂静万物皆空的那种向往。
说实话,我不喜欢同人文里完美的小王子式德拉科,更不喜欢所谓铂金贵族式的自我高潮,我只喜欢那个被宠坏了的傲娇小魂淡,被捉弄的幼稚的怂包少年,还有那个一日之间沉默压抑的憔悴瘦削的身影。
他不仅让我后来心疼,更是满足了我一切渴望。
我想要有一个像德拉科一样的快乐的童年,可以有底气的喊我爸爸怎样怎样,可以炫耀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疼爱,可以被宠成一个没心没肺的小魂淡。
我还想要在学校的时候,没有人欺负我,没有人嘲笑我,就算要我去欺负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欺负,还想要像德拉科一样有许多许多的爱。
看吧,我就是这样的阴暗自私,只想着自己,可是如果要我真的重来一次,我一定一定要好好的过,让别人不好过无所谓,反正我要好好过。
可我们终究都不是主角。
我终究还是软弱,平庸。
我也不可能再来一次,被宠成一个小魂淡。
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以后的生活,我要好好过,尽我所能地好好过。
8.17也许是我期望太高了。
9.0的电影真的很少。
对于剧情的设计,大家去对比一下《看不见的客人》我觉得情怀不值钱,看的影视剧要让我有动力重新看一遍,而不是在满脑wtf中和所谓的情怀一起高潮。
我今年25岁了,不太想看很多没有什么内涵的东西浪费自己的时间。
有人回复我,我觉得很惊讶,因为豆瓣好像从来都不具备社交属性。
其实我觉得点评一部电影,要站在这部电影的背景下,一部爆米花片只要情节刺激就行了,一部要表达情感的电影要带着观众一起浸入。
但是不论如何,剧情都要合理。
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辛苦打字还是最多给自己看,因为好多电影的情节看过后都想不起来了。
解释一下我提到的这些问题,比用“大家都没发现,就你发现了”这种伪逻辑疯狂秀自己的智商来的有效的多。
院长把关系到整个世界的魔法石托付在一个魔法都不太会用的一年级孩子身上?
万一,哪怕只有万一,伏地魔得到了这个魔法石后果是什么?
谁来担这个责任?
然后他说这是他安排的?
wtf?
像不像你老师把题讲错了,然后说这是他故意讲错的?
下棋的时候,要不要这么生死离别?
又不会真的死人,大声喊“no”有用吗?
这种用力过猛真的好看吗?
建议看一下《琅琊榜风起长林》中长林王和萧平旌的离别,那段真的是好看的离别,长林王声音不大,但是字字打在你心头,萧平旌难过的几乎说不出话,唯有泪如雨下。
今天是2020.8.16第一次看哈利波特系列,在苏州独墅湖邻里中心看的3d。
其实期待很高,因为久负盛名。
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在情节设置上要合理,不能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就强行煽情抑或是强行做一些让人惊讶的事情。
这部电影的开始部分引人入胜,用小男孩推搡哈利以及在楼梯上方跺脚,和要求生日礼物的数量来表现小男孩的骄奢淫逸。
但第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男孩看到这么多生日礼物,第一反应是大声询问/斥责到底有多少件,得知只有36件甚至比去年还少了一件的时候勃然大怒。
首先,他在家里予取予求,30多件的东西在总量上不会比去年少,甚至体积比去年还大,所以正常的反应是很高兴,在一件件拆开看过之后,数数量的时候发现不够再发怒,看到这给我的感觉是他好像知道数量就很少一样。
猫头鹰送信的段落很刺激,很新颖,这段很好看。
海格送哈利上学,这9 3/4的车站也太凑巧吧,要是那时没有人正好去霍格沃兹,哈利要怎么进去呢?
另外被普通人看见了怎么办?
巨人的那个情节,老师斗不过三个小孩用一个简单魔法就能打败的大块头吗?
后来知道那个巨人是那个老师故意放进来的,但是校长在,学生为什么要往外跑?
往外跑不是增加了遇到巨人的概率吗?
另外老师们应该是清楚他的实力的,就察觉不出有猫腻吗?
巨人这段,女孩撒谎感觉牵强附会,我知道导演是想表达女孩的敢于担当和他们三人友谊升温,但是影片一开始就说了,个人行为是要上升到学院的,那么为什么不如实说?
去上厕所不至于扣分吧?
比赛这一段,抢到金色小球就能赢,事实上小球也并不难抢,那么比赛的方向应该是兼顾甚至主要帮助seeker找小球,并且阻止对面拿小球,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始狂轰球门。
这段我觉得也很奇怪。
魔法石这段就更令人奇怪了,暂且不论银行和一条狗哪个更安全,小孩们都察觉到海格说漏嘴了,但是为什么海格自己没有察觉到?
小孩们去找老师说魔法石要被抢,本着宁可信其有也要去看一眼吧,而且校长刚走,说不定有端倪呢?
还有下棋这段,无故煽情,又不是真会死,牺牲一下能咋地?
就算剑劈过来,你从马上跳下来不就行了?
之后就更邪乎了,反派在那照镜子,没找到魔法石不应该疯狂地找吗?
跟哈利墨迹这么多干啥?
肯定是装一波好人啊,万一魔法师在哈利那呢?
一个老师实力肯定碾压哈利,看到魔法石在哈利那抢过来就行了,为啥要杀他?
而且掐他脖子,不抢石头吗?
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挺多的,不过小女孩真的好看,可以用精致来形容。
如果不是某一天在电影频道瞥了一眼,我想我可能要再错过这个系列好久好久了。
其实我从小就对这些东西有逆反心理,你们觉得好看我偏不看,越火的越不屑,也可能是因为对题材不感兴趣,小学好几年结业仪式学校都带我们去电影院看哈利波特,而那个时候的我只会和旁边的人在座位上偷偷玩老虎棒子鸡(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好好看??
)后来的某天在电影频道看了一点,主要还是被小演员的颜值吸引(丹尼尔越到后面越让我心痛…捂心口〒_〒),然后,我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就像霍格沃兹对哈利他们一样,一只猫头鹰,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带我们感受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一部无疑是让我感情最深的,我们跟着几个小主人公,领略了霍格沃兹的魅力。
不管是大块头的海格还是百宝箱一样的对角巷,不管是毒舌碎碎念的分院帽还是会在门口和你说话的墙画,都这么的让人着迷。
说实话第一部的内容和节奏都非常好,短短两个小时,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这个世界,还把魔法石的故事讲的很清楚,说实话一开始我真的没觉得奇洛教授是坏人,还一直误解斯内普…想说的太多了突然也不知道想说什么,反正真的很喜欢第一部了,带我入坑,看了电影看了书,他们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罗琳给了我们一个梦,我们始终可以相信,真的存在一个这样的魔法世界,我们走在路上可能就会和一个魔法师擦肩而过,然后我们也不会听到他们的腹诽,"哈,麻瓜",不过这样也很棒了(*ˉ︶ˉ*)
有这么一批90后,甚至是00后。
他们读书的时候,时常会盯着窗外幻想。
幻想着,有一只猫头鹰会送来一封信。
那是一封来自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收到的话,就可以去到英国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乘坐着专列火车入学,然后成为一名巫师了。
可惜,霍格沃茨每一年的招生数量非常有限,毕竟具有魔法天赋的人并不多见。
绝大多数人直到长大成人,也没有盼来猫头鹰的降临。
那也只能是留守麻瓜世界,通过电影来一睹魔法世界的奇妙瑰异。
而有幸能进入到霍格沃茨的,则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
最受关注的,当然是那个打败神秘人的男孩,哈利·波特。
神秘人是谁?
噢,他的名字不能随便说出来。
这里只说一次,他叫伏……伏地魔。
1999年11月,就有人千方百计开始寻找哈利。
直到2000年9月29日,全体霍格沃茨新生来到车站的那一天,哈利·波特的真容才首次公开露面。
原来,他在现实里叫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早在1999年的剧集《大卫·科波菲尔》中,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有趣的是,大卫·科波菲尔正巧是一个著名魔术师的艺名,而哈利未来的院长麦格教授,现实中的玛吉·史密斯,其实也参演了该剧,早早就知道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在丹尼尔出现之前,麻瓜世界只能通过小说,去想象哈利的样子。
多得魔法世界的宣传大使JK·罗琳,她创作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惊艳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6月26日,小说在英国出版,麻瓜们才发现有这么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存在。
制片人大卫·海曼在小说还未广泛流传之前,就有了要把哈利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想法。
大卫·海曼曾在华纳兄弟公司任职,所以他找来了华纳的好友,看华纳有没有兴趣买下版权。
华纳立马拍板,不仅与罗琳达成了合作协议,还买断了整个IP的影视版权。
这使得其他好莱坞制片厂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短短三年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成为了风靡全球的畅销书。
华纳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开始推动电影项目。
在寻找小哈利的同时,另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排上了日程。
那就是决定谁来当导演。
这个人将决定霍格沃茨将如何呈现到观众的眼前。
一开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华纳的头号目标,不过这位大导演对魔法世界并不感兴趣,婉拒了邀请。
另一位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则对哈利·波特的故事充满热情,他主动请缨,并免费写了个剧本,希望能成为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导演。
他曾执导现象级的《小鬼当家》系列,对于儿童向的片子十分擅长,这无疑是他最终打动华纳的主要因素。
编剧方面,曾自编自导《一曲相思情未了》的史蒂夫·克洛夫斯在1999年与罗琳进行了会面。
也就是这第一次见面,两人就确立了合作关系。
史蒂夫·克洛夫斯对原著小说的理解令罗琳折服,哪怕他不是一个一味迎合观众的人。
相较于天马行空的奇观异事,他更注重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他过往的作品中,家庭是一个主要的元素。
这使得哈利在德思礼一家的境遇得到了凸显。
由于哈利长时间住在压抑的楼梯间,他幼小的心灵遭到了可怕的折磨。
他只能通过一些奇异的想象,来对抗残酷的现实。
这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非常核心的一点,魔法世界不仅仅是奇妙的体验,更是一个被黑暗童年笼罩的男孩的救赎。
当猫头鹰送来入学通知,海格闯进大门,哈利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噢,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看不见光明的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
感觉应该就像是,一个失明的人突然看见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虽然多数人都无法真的去到霍格沃茨,成为巫师,但看着哈利去到魔法世界冒险,一些在现实中不如意的事,也逐渐变得云淡风轻。
久而久之,魔法世界不光拯救了哈利,也拯救了千千万万的麻瓜。
史蒂夫·克洛夫斯对家庭戏的成功描写,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德思礼一家成为了《哈利·波特》粉丝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
有人觉得德思礼一家人其实并不坏,也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单纯的坏,是哈利童年悲剧的帮凶。
甚至还有一种现实化的解读,认为魔法世界只是哈利的臆想,猫头鹰来的时候小哈利已经崩溃,弗农姨夫不得不把他送到医院。
霍格沃茨的真身就是精神病院。
在那里,哈利才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慢慢走出了阴影。
那么整个故事就成了一次精神治疗了。
奠定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情感基调之外,史蒂夫·克洛夫斯的加入还影响了配角的塑造。
第一次见罗琳的时候,他就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最喜欢的角色不是哈利。
罗琳原本以为他会说罗恩,谁知竟然是赫敏。
不过也符合罗琳的预期。
书名说是说叫“哈利·波特”,但整个故事绝不是哈利的个人故事。
没有罗恩和赫敏等配角“抢戏”的话,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恐怕就会是另外一番命运了。
寻找罗恩和赫敏的过程相当顺利。
现实中的鲁伯特·格林特和艾玛·沃森分别很清楚自己就是罗恩、赫敏,华纳轻松地在找到哈利前,就发现了他们。
几位主要教授的寻找过程波澜不惊。
罗琳亲自找到了斯内普教授和钥匙管理员海格。
他们在现实中分别是艾伦·瑞克曼和罗彼·考特拉尼。
奥斯卡影帝理查德·哈里斯在孙女的威胁下,现出了他的另一个身份——霍格沃茨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
“卢平”大卫·休里斯差点在哈利一年级的时候应聘上了黑魔法防御术的教授,但原著故事并非如此,所以他还是在第三部中出现。
最终这个具有诅咒性质的职位还是落到了正牌的“奇洛教授”——威尼斯最佳男配角伊恩·哈特的身上。
找到所有魔法世界的人员后,克里斯·哥伦布率领全剧组开始了艰苦而有趣的拍摄。
他的任务是,将魔法世界,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得益于之前拍儿童电影的经验,虽然一众小巫师们基本上都没有拍戏的经验,就算有也不多,但在克里斯·哥伦布的调教下,都演出了巫师原有的味道。
再加上《诺丁山》、《英国病人》的艺术指导斯图尔特·克雷格,为《星球大战》、《夺宝奇兵》等经典打造配乐的殿堂级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等其他幕后高手的助阵,《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制作可谓是画龙点睛。
2001年11月4日,影片在英国正式首映。
11月16日,北美公映。
哈利·波特,从魔法世界一下子火到了麻瓜世界。
全球累计9.8亿美元票房,既满足原著粉丝,又满足普通观众的品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波魔法浪潮。
得益于罗琳不懈余力的创作,这股浪潮持续了整整十年,随着故事的推进,其热度有增无减。
共8部小说,10部系列电影,“哈利·波特魔法宇宙”已经成为了相伴我们左右的神奇世界。
哈利·波特的故事完结了,但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再一次回到大银幕的时候,向往魔法世界的麻瓜们知道,哈利他们并没有离开。
也许,以后哈利的事情会被翻拍成剧集,毕竟电影的篇幅有限,很多魔法世界和霍格沃茨的事物,麻瓜们都还未有幸看见。
只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经定格了魔法世界的模样,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是另一种现实了。
后来者如果要翻拍,大概就只能依样画葫芦。
否则,魔法世界就会失去原初的味道。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奇思妙想的对白,构建成了一个看似虚拟,实则美好与震撼并存的魔法世界。
影片从现实角度出发,从理想角度去诠释新的世界,因此在这个世界里,哈利可以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成长,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哈利与罗恩和赫敏意外结缘,因为魔法石的出现,让三个人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坚固。
因此当他们发现两位教授的奇怪之处,便开启了寻找魔法石的计划,而此时的哈利也是获得了万般宠爱,这正是罗琳笔下创造魔法世界的起源。
斯内普教授主修魔药课,每次见到哈利都不怀好意,而奇洛教授是霍格沃茨黑魔法防御术教师,在原形毕露之前,一直都是和善的人,于是当魔法被还原,那些在魔法之外的真相,友谊,爱与勇气,似乎都在成长的旅途中迎刃而解。
正所谓世界原本没有善恶,只有得到权利却不利用它的人,因此挺身而出对抗敌人需要足够的勇气,而坚定立场更需要勇气,因此罗恩与赫敏依然一如既往的帮助哈利指点迷津,而此时哈利一直痛恨斯内普,并制定所谓的谋杀计划,因此在真相大白之时,哈利终于领悟了斯内普对他的重要性,这也是他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利与罗恩和赫敏的共同努力,最终为格兰芬多学院赢得了荣誉,同时也为自己的魔法学校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个人评分:10
刚刚重温了一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喜欢魔镜那一段。
哈利在无意中发现了厄里斯魔镜,并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独坐在魔镜前等候,希望能再次与父母相遇。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却告诉他: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镜子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
但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
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
有时候会想,如果厄里斯魔镜真的存在,我们会不会忍不住去寻找它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好想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渴望的东西,甚至是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那种渴望。。。
关于 厄里斯魔镜 ,邓布利多对哈利说的话:But remember this, Harry.但记住,哈利。
This mirror gives us neither knowledge or truth.这面镜子给予我们的并非知识或真理。
Men have wasted away in front of it,even gone mad.太多的人在镜前虚度光阴,甚至因此发疯。
That is why tomorrow, it will be moved to a new home.这就是为什么,明天它会被搬去别的地方。
And I must ask you not to go looking for it again.而且我必须说,请你别再寻找这面镜子了。
It does not do to dwell on dreams and forget to live.人不能虚度时光于梦中而忘记生活。
成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觉得这段话说的很有哲理啊
这是一个开启了十年魔法世界的序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凭借将魔法融入满是梦幻的奇想,在一群懵懂可人的小演员中以满载欢的剧情乐呈现着正义与友谊的珍贵,它虽未有后篇越发暗黑高深的剧情,却以一份最为淳朴的简单,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的力作。
童年时代的记忆,哈利波特无疑是那个时候的超级英雄。
魔法石作为这部系列电影的第一部,担负着更加沉重的期待。
不过,电影的成功无疑为这一IP甚至演员都又吸粉不少。
男主悲催的遭遇,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魔法学校的转折,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自奇妙的魔法世界起,观众的荷尔蒙完全被调动起来,在这样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留下一段童话般的记忆。
虽然有血腥,有危险,但更多的纯洁的童真和美妙的魔法,让哈利波特几乎勾起了每一个观众的童年回忆,也扎根于像我这样的童年
真心觉得一般,可能看过书再看感觉会好点
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电影 还是书好看
68/100 魔法石这一集我是先看书 再看电影 然后玩了游戏,让我记住剧情的居然是风评最差的游戏。美国根据电影ip改编的游戏虽然是流水线产品的水平,并不用心,somehow却让我牢牢记住了剧情,直到今天还记得魁地奇赛和智斗三头狗。
身为哈迷的我《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最爱的三部是《魔法石》《阿兹卡班的囚徒》和《死亡圣器(下)》 。—— 第三届北京电影节《哈利·波特》八部连映。2013.04.19:去看《哈1》时,先是搞混地铁站口,出错;而后打的赶过去,还是错过电影的开头;刚坐好,没想到才看几分钟,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幸福;···快乐;···掌声不断;···激动不已。—— 2020.08.20:难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身为哈迷的我也再次来影院“会见”熟悉的朋友们、“参观”向往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了。看完后,意犹未尽,好希望能像2013年北影节那样把后七部也一并在影院重温一下。
这样的童话故事有点意思,至少平时童话看得少挺新鲜。只是先看完第七部,再看第一部,有点疑惑风格的不一样。PS:哈利虽然父母双亡,但是血统逆天+富二代,明显开的爽文男主的剧本,而罗恩这样的穷小子,只能努力的活成配角的模样😭,和郝敏一样妥妥的工具人。而且这电影虽然叫魔法石,但这颗石头居然在2/3的时候才出现,如果说第一部要介绍背景,还是叫魔法学院更合适。
雖說電影永遠比不上原著吧,但英國人做事總是靠譜的。
24-10-11二刷:小丑鹅长成白天鹅的故事,马尔福就是年幼版高司令,最凶恶的保安居然养了一只猫?一部看完了想去上学的电影,不过配乐真的好吵啊!如果霍格沃茨只是哈利在楼梯下漫长的大梦一场,该怎么办?
我对这堆小孩的魔法完全不感冒
没创意没剧情没惊喜光有个名气在那,“魔法世界”一个这么大这么尽情发挥想象力的题材框架就装了这么点东西?全六部剧本的用脑量还不及辛普森一季里的一集。喜欢这个系列的孩子是要多缺乏想象力啊!好了我看过了,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回事了,完成任务!
哈利波特的10年影视化之路也见证了21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景观——作为伴随青少年成长与阅读口味发展而动态发展的文学创作与影视改编。作为最低龄化倾向的首部,无论是魔法世界、怪物和反派的设定,还是最终决战前的「过关任务」都符合低龄儿童的口味,从角色设定上无论是罗恩还是赫敏、甚至马尔福和那威各具特色,反而是哈利波特作为「天选之子」充满「主角光芒」事实上除了萌之外并没有多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第一次看还是初中的时候,对于电影不依照书,大面积的删除愤恨不已,到大学才发现,原来这一部算是很好的了。。。
在戴老师家看的。大一。唯一看过的一部哈利波特。
还是..提不起劲..这个..想象力很丰富么?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守夜人》
第一次看哈利波特,我好幸运,还有这样精彩的八部电影等着我!
这是一个开启了十年魔法世界的序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凭借将魔法融入满是梦幻的奇想,在一群懵懂可人的小演员中以满载欢的剧情乐呈现着正义与友谊的珍贵,它虽未有后篇越发暗黑高深的剧情,却以一份最为淳朴的简单,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的力作。
我是来看大胡子海格、德拉科小盆友、以及斯内普教授的,猪脚们闪一边去!!
历时十几年,我总算看完了第一部哈利波特,这种开挂小孩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电影居然还长达两个半小时,这两个半小时里我太痛苦了。
先看的电影才去看的书.随大流...觉得第一部就是Introduction...而且结尾有些草率...
我是个普通的人,以至于完全无法共情于他。甚至到了打boss,也是迷迷糊糊就获得了能力,他的一切都是出生时就决定了的。我嫉妒。可是我嫉妒又能怎样,只知道跑到这里打一星。哈利波特全程就会抿嘴眨眼,跟个呆逼似的,最后说他勇敢无畏。我反而觉得赫敏才是真正勇敢那个,并且也用坚定和勤奋为自己的勇气做好加固。就好像在银行里把犹太人比作妖精,这本来挺有趣,可是当全片下来都在告诉我,有些人只要抿嘴眨眼,管他平时有多无所事事,那也叫大智若愚,他也能备受关爱而不可质疑。因为这一切出生时就定下了,就好像那个用嘴讲剧情的弱智黑帽子说的,无需真正认识,只需加以评价:又一个xx家族的。
第一部是比较平庸的,各方面都中规中矩,而剧作则比较差劲,拖沓冗长,更神奇的是,在如此冗长的片长中,仍然有诸多细节不够完善,这个片子能享有如此声誉,原著功不可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