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了解零式战机吗?
”—“不太了解诶……”—“老式零战啊,那是一种优秀的战斗机,回旋半径短,加速性能好,武器火力强,航程非常远,持续时间长,其他单座战斗机只能飞几百公里的时代,零式能轻松飞过1800海里。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二战老兵,对于这个曾经是自己最忠诚的伙伴的眷恋。
当一度被称为“二战神话”的零式战机逐渐走下神坛,我们先来聊一聊二战的历史。
很多人都在骂日本人无脑,和美国打太平洋战争是慢性自杀。
殊不知战前美国对日本施行的资源封锁,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进口资源,再强大的飞机大炮,都是破铜烂铁。
而且日本也确实有所依仗,不是它的坦克大炮,也不是它庞大的航母编队,没错,就是被称为无敌的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零式战斗机,还有极高素质的飞行员。
零战,是那个年代日本飞行员精神的寄托,也是老百姓安全的保证,更是日本文化,武士道精神的载体。
灵活,高火力,远航程是它的优点,护甲薄是它的致命缺陷,正如同在战场上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不知疲惫,只会疯狂战斗的日本武士一样。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电影,很多人看完都会说这是一部赞颂军国主义的电影,赞颂特工队自杀式攻击的电影。
我称这种人为“看片费电系列”,你们好自为之。
这部电影所赞颂的是什么,是敢于为大日本帝国牺牲,不怕死的精神吗?
很显然不是。
恰恰相反,这是电影男主所嗤之以鼻的。
影片中男主的同学拿特工队与自杀式人肉炸弹做比较,说他们都是一群“被国家洗脑,疯狂无脑爱国的人”,这也确实是现在普通大多数人的误区,甚至日本人自己,也觉得他们前辈的“神风特工队”跟公车炸弹一样,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恐怖袭击行为”,而更多人认为武士道精神,就是自杀式的进攻,和进攻失败后的剖腹自杀。
而这部电影就是向你慢慢展示,解说你们的前辈不是一群无脑爱国搞恐怖袭击的疯子,而真正的武士道,什么是真正的神风精神是什么!
在战争年代,无条件服从命令,为国家英勇牺牲貌似是很简单的,理所应当的事情。
简单到不需要思考它的正确性。
而男主宫部恰好就是个非常“理性”的人,身为一个军人,宫部把家庭、妻子、儿女放在第一位,而服从军令放在第二位。
他说:“我一个人战死,对国家来说貌似没什么影响,但对我的家庭来说,却是天塌一样的灾难,为此我会不惜一切活下去。
死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活下去。
为了你的家庭,爱你的人,为了一句“无论如何,我会回来找你”的承诺。
当所有人嘲笑他,对他冷眼相待的时候,当战友飞机没有燃料,想与敌军同归于尽时,他当即下令返航,战友却中途坠海被鲨鱼包围。
其他人事后骂道“你让他死的不够英勇”,身为老师不让自己的学生上战场,却被学生们嘲笑“临阵脱逃才被贬到大后方”,无论别人怎么对他,他的信念从未改变,就是要活下去!
不够英勇能怎样?
牺牲的人多我一个就能拯救日本吗?
但慢慢的,他却陷入迷茫。
没有人想死,他的学生们也不会知道国家只需要他们加入特工队去自杀。
随着他从越来越多的恶战中活下来,他却越来越愧疚,每多活一次,就要多目送一批兄弟牺牲。
自己的活,是不是用他们的死换来的?
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
只能飞到混战的最高处俯视战局,然后临阵脱逃吗?
战争的残酷,让他越来越受不了这种方式,这也是他后来加入特工队的原因,也是他把活的机会留给战友,那个说“战后想为其他人做点什么”的人,既然自己已经回不去了,就让自己的死有意义,让他代自己回去,遵守承诺,把承诺传承下去。
有人帮自己照顾家庭,没有了后顾之忧,最后一次踏上战机,反而有一种解脱,一身轻松。
他会不会还考虑到,自己在战场的“胆小”的坏名声,影响到妻女的正常生活?
战争对自己身心上的影响会不会波及家人?
我猜这也许是他不想回来的原因之一(纯属猜测)。
每部电影展现反战主旨的方法不同,《拯救大兵瑞恩》开头展示诺曼底登陆,沙滩上明显的残破肢体,让大家看到伟大胜利背后的可怕。
有人批评《永远的0》中宫部在偷袭珍珠港时,只片面的为2、3架坠毁的零战的飞行员哀叹,却忽视了数千惨死的美国水兵?
难道你要让一个日本飞行员同情美国水兵?
那男主岂不是变成了圣母?
电影这样拍就太假了吧?
还有人说片尾宫部驾飞机俯冲撞向美军航母,面带笑容,是对军国主义大无畏精神的赞颂。
而我认为,男主从一开始的坚决要活下去,到后来的颓废、迷茫、愧疚,以致不想活下去,正是对战争残酷性,对人性的摧残的展示。
在这里,神风精神不再仅仅是自杀式撞向航母,而是,没有人想死,却把唯一活下去的机会留给战友,特工队的人不是狂热的疯子,相反都是想活下去,却由于战争的摧残,国家的强迫而活不下去的,可怜人而已……我觉得电影想讲述的,除了零战情怀,对爱人的承诺,在战争年代坚持活下去的信念这种反战主旨,还有如果每个人都像宫部那样,就是如果每个人都以家庭为重,每个士兵都以家庭为重,在想慷慨就义为国牺牲之前,在国家元首们想发动战争之前,想想自己的家人,那么就不再有牺牲,也不再有战争,世界就和平了
看到豆瓣的评分,本以为是部二战题材的对战争反思的大片,可是看完以后五味杂陈。
心里说不出的纠结。
这是部反战题材电影吗?
好像是,但又感觉别扭没理顺前,就去看了下评论。
有三种声音一种是,这是部人文关怀的反战电影,主人公为了活下去见妻儿不惜背上懦夫胆小鬼的骂名,在战争中努力求生存。
反映的是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第二种是,这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洗白的电影,日本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日本的民族性让他们就是这样,和平年代温和,战争年代癫狂。
第三种是,这既不是反战电影,也不是洗白电影,只是反映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大车轮里身不由己,还有悲欢离合。
看了那些评论,我感觉。。。。。。
更混乱了,好像都有道理。。。
可是我就是谁的观点都不完全赞同。
说是反战,男主貌似是不惜背上胆小鬼骂名也要努力活下去见妻女的好丈夫,(不认为二战的日本是正确的正义的,好像是我唯一认同的算反战的点)但是后面那个从头到尾抽烟却没得肺癌的老头透露的情况是,尼玛,为什么他飞机上见不到弹孔,因为别人根本打不着他。
什么脱离战局,是因为那些技术不好的战友太笨老被人追着打的满身是洞,看到他优雅完好无损的机身,小心眼诋毁他罢了。
男主低调谦虚不解释,彪悍的技术不需要解释,高尚的品格不屑解释。
他到底有没有打下过飞机,电影里没交代,也许是为了保证他的光辉形象,毕竟双手染满鲜血的英雄,再光辉也会带着恐怖主义色彩。
抽烟老头后来觉得没必要为了已经注定失败的日本白白牺牲性命了,我突然想,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的另一种反思,日本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只图一时杀戮而热血沸腾,一到失败就想着保全自己,不能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人而失败的。
真正的特攻队精神是为了战友牺牲自己,为了大义牺牲自己的无畏精神。
抽烟老头最后也是醉了,为了保护战友决心拼死也要护送男主去特攻。
也就是想到这里,我知道我为什么纠结了。
为战友,为兄弟拼死保护,这没错,很感人,反过来,拼死也要送战友去特攻,自杀式攻击。
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是保卫自己的国家,无可厚非,抽烟老头都知道日本必败的大局已定,男主不可能不知道,他为了保护学生这一点说的通,但是电影里交代的是,男主发现自己的飞机引擎有问题,才和学生交换的,那也就是说,逻辑上,如果没发现那个飞机引擎有问题,他还是会去特攻,那他再报名特攻的时候,他就没考虑谁去照顾她的妻女?
他那时候是放弃不管怎么样都要回到妻女身边的承诺了吗?
这个逻辑上说不通啊。
OK,我突然又想起来,电影里那个叫大石的小哥握着照片说,那个把娘儿俩从黑社会里救出来的人是谁呢?
我脑补的情景是,导演哈哈大笑的说,我早知道你们会这么想,所以来这么个神秘人我就可以解释,他是男主一早找好的可以照顾他妻女的好朋友,大石小哥是意外的双保险。
这样逻辑就通了吧。
恩,好像是通了诶,但是,导演啊导演,你这样绕晕我有意思么?
那OK,以此为前提,我们再理一遍,男主找好了可以托妻献子的朋友好在他死后照顾他家人,大石小哥是意外,但算是双料保险。
所以,男主还是要去像回家了一样跳上飞机去自杀,是为了什么?
就是看不了学生一个个死,精神崩溃了,想一死了之?
那他为了家人要努力活下去的精神呢?
男主到底是为什么要去死啊?
导演肯定又笑了,这就是我的英明之处。
就因为怎么都说的通,我谁都不得罪。
喜欢人文关怀的,男主可以是看到太多学生的死,精神崩溃,想要一死解脱,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说我军国主义复燃,我就用这套逻辑来反驳。
军国主义的人会认为男主在宣扬他们的神风精神,为了国家战友大义不惜牺牲的武士道精神。
右派不会觉得我给日本抹黑。
安倍甚至会看到抹眼泪。
导演OR编剧,你太厉害了!!!
你照顾了所有人的需求。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棉里藏针,细思恐极。。。。。。。
直到清晨松乃送男主出门的时候我都觉得这是部温情电影,可是到外孙跟同学为了关于特攻是不洗脑后的恐怖袭击翻脸,我突然觉得味道不对了。
接下来仿佛就是为了找反驳现在日本年轻人“错误”认识的证据。
(将认为二战期间的日本认为是被洗脑的一代的年轻人拍成只懂享乐的蠢货这样真的好吗?
)男主是真善美的化身,就是太过完美,反而让我觉得逻辑不通。
对了,本人不是愤青,我相信日本不是人人都是极端右派。
我只就电影来说,我是单纯的看电影,本不想扯上政治目的关系什么的,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他想传达某种和政治有关的东西,让我很不舒服,不吐不快。
先不说神风特攻精神带不带政治目的,他是恐怖自杀袭击还是武士道精神,单说导演拿亲情牌,兄弟牌是为一种杀人方式做装饰,我表示接受不了。
这不是一句恐怖袭击是针对贫民,而特攻是针对杀人武器能解释的通的。
作为近年少见的日本战争电影,《永远的0》在中国观众眼中的评价可以说两级分化。
一些人认为,该片在对人性的颂扬和对战争的鞭笞上十分到位;另一方则认为该电影是给二战日军招魂,毫无应有的反思。
实际上,中国观众对日本二战电影的观感注定是复杂的,很难期待有更好的结果。
但是在批评声中,有一种声音是十分有趣的。
这种看法认为:《永远的0》即使披着反战的外皮,也毫无反战的诚意。
因为片中所描写的都是日本军人及平民,在战争逆境中和投降后蒙受的苦难,这不是反战而只能算“反战败”;同时,片中完全没有描述二战受害国人民的苦难,可以说毫无反思。
怎样判断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恐怕首先要厘清,何为反战电影。
反战电影的大部头,当然是在美国。
美国60年代的反战运动正是近代最重要的反战文化源流。
反战电影中的代表作,如《野战排》《现代启示录》,都是这场运动的直接衍生物。
即使在一些更通俗和商业化的美国电影中,反战元素也是一种常用的砖石。
在《第一滴血》(1982),《拯救大兵瑞恩》(1998)甚至是《神奇女侠》(2017)中,我们都能看到反战元素的运用。
那么先来审视第一个问题:反战电影可以聚焦于描写己方的苦难吗?
《第一滴血》中,主角的战友A,在越战中受落叶剂影响,战后死于癌症;主角的战友B,在其面前被越南人的手雷炸碎;主角自己,退伍即失业,还被小镇警察肆意欺凌。
《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曾经是和善的家乡教师,现在强忍着厌恶亲手杀人,在结局时中弹身亡;主角瑞恩,家中的挚爱兄长全部战死沙场;其他队友,基本都痛苦或无尊严地死去。
《神奇女侠》中,一个情节是进入战区前的特写,英法军的伤残士兵表情木然地被运走;另一个是在战区里的无名法国小村,最终被实验性毒气弹一炮夷平。
很明显,以上这些,全部都是描写己方苦难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反战电影必须要描述敌国或受害国的苦难吗?
上面三部电影,后两部自不用说,描写受害国也只会讲友方,没有描写敌方。
而就说《第一滴血》,基本对越军或平民的苦难未置笔墨,但并不妨碍其鲜明的反越战主题。
所以有人提出上面两条要求,来当作反战电影的标准,可见他自己是不太了解反战电影的。
诚然,如果日本战争片中加入《紫日》那样刺刀刺杀中国平民,或者《南京南京》那样当街强暴女性的情节,可能会让这些中国观众表示满意。
但是值得怀疑的是,这样并不会增进影片的反战效果,而只是满足他们的主旋律审美习惯而已。
一个典型的反例,就是《那年那兔那些事》漫画中对越战争的描写。
其中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越南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平民财产损失惨重,越军在中方炮火下死伤枕藉等场景。
然而当我看到这一段时,下面的网友评论没有一条是对战争的厌恶。
实际上大家可以想象到,都是一些“干得漂亮、越南猴子活该、我兔威武”等反应。
那么,如果一部日本作品里专注描写中国人的苦难,对日本观众能起到多少反战教育,可想而知了。
要传达反战思想,首先要描述“你视为同胞的人是战争的受害者”,这才是教育的正道。
所以说,如果一部日本电影诚心表现反战主题,那它很可能就是用《永远的0》这种方式来呈现。
至于某些想看到反法西斯电影的观众,我只能提醒一句:反战是白左的一种小众爱好,跟你们反法西斯的道德高地是不能比的。
请不要把两种德性不同的文化混为一谈,谢谢了。
好几年前看的,因为安倍晋三采访时说看过后非常感动,特搜来看看,典型的日式反战片,装的自己好像是受害者…然后过了几年被山上彻也一发入魂,扯的有点远,不过这片子属于强行煽情,好几年前看的,因为安倍晋三采访时说看过后非常感动,特搜来看看,典型的日式反战片,装的自己好像是受害者…然后过了几年被山上彻也一发入魂,扯的有点远,不过这片子属于强行煽情
如《公民凯恩》一般透过一个个的采访,追述,导演给年轻的观众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一个在英雄主义至上的残酷战争时代中,一个勇于爱着家人,爱着年轻生命的王牌飞行员的故事。
在这段追忆中,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组织能力,给观众勾勒出一个“萤火虫”般的人,在漆黑的战争地狱中,照亮着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部极端的反战电影,也不是为神风特攻队的队员进行洗白的故事。
这是在描述灾战争时代的普通人的求生的故事。
“我的祖父是怎么样的人?
”在跟“祖父”一样的年龄,“我”展开了关于我先辈的探访之旅。
在一众懦夫的骂名中,“祖父”身边,受其感染的幸存者,给“我”讲述着一个真正的勇敢者的故事。
在为国献身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木有被热血与个人英雄主义冲昏头脑,勇于为最珍重的人保存自己性命。
他以高超的技术、强壮的身躯只求保存自己。
因为他有爱着的家人。
“他”在作为教官,除了给年轻学生进行飞行教学外,尊重每个年轻人的作为士兵的荣誉,也尽力阻止那些被送死的学生,尽力保存空中的的每个年轻学生。
同样被他保护的学生们,也报以同样的爱与尊重对待“他”。
但是,这样的“他”,为什么还是参加特攻,并明明可以存活,却无法活着回到真爱的家人身边。
特攻是什么?
就是现在的国际恐怖主义吗?
特攻攻击的是人,还是杀人的武器航母?
还是单纯的被英雄主义冲昏头脑的狂热爱国者?
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反思、回望这段历史中的特殊的他们吗?
曾经无比享受空战的“武士”的嘴里,告诉“我”,他所听闻,真实所见的“祖父”是怎么的人。
为什么宿敌般的“她”放弃了生的机会。
在对决中,不仅仅输了给“他”,还激励我不战胜“他”之前,绝对不能死。
武士对特攻的这种十死0生的作战方式,进行批判。
而这时候的“他”与曾经所认识的“他”,完全不一样了。
“他”一次又一次的在战场上,亲眼目睹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战死。
“他”质疑着这种送死的行为,质疑未能为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己。
“我的存活是建立在他们的死亡之上。
”“我应该如何做?
”“他”究竟多少次,手握家人的照片,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产生提问。
但那一天,“他”蜕变了,浑身散发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气息。
但是作为坚定的勇士,尽管被招募,也绝对不参加特攻。
最可能成为特攻的个人主义者拒绝了特攻,最不可能的“他”,却主动参加。
武士决定要守护这样的宿敌,但是却在战场上,追丢了“他”。
我明明决定要追着它到最后,但是他却消失在我眼视线之中。
“他”在出击前,坚持要旧式的战机。
那以后特攻也再也没有进行。
(这一段的调度,与表演,充满了戏剧性,两位演员的表演,台词功力都好厉害。
武士魂燃烧)“他”坐上飞机的眼神,并不是求死的表情,而是要回到家人身边的眼神。
最后访问的是“我”的外公,原来守护了“祖父”的是爺ちゃん 。
爺ちゃん伤愈后,再次见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不一样了。
因为爺ちゃん的同期,“祖父”的学生们已经一个个地永远地失去了生命。
爺ちゃん最后被选中成为特攻的同时,也有“祖父”的名字。
在此刻,爺ちゃん才开始认真的思考生命,国家的未来,以及未来的孩子们如何讨论这场战争。
而未来的国家又将如何。
这是多少在战场上挣扎的人的所思所想。
在踏上飞机前,“祖父”发现引擎故障,跟爺ちゃん提出更换战机,刚刚出航没多久,爺ちゃん的飞机出现故障,“祖父”让他回去,结果并没有回来。
爺ちゃん根据“祖父”的遗愿,寻找到生活困苦的祖母与母亲,并跟她们一同活着。
“活着的人,应该做的是,不愧待逝去的人,好好活着。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故事,只是深藏心底,不曾提及。
这就是在战争中活过来。
还有十年,大家可能都会忘记这件事,借此,告诉大家。
这是导演要拍这部电影,要向当代的年轻人说这个故事。
那个以染血的刀,拯救这对母女,丢下一袋钱喊着“活下去”的“武士”,究竟是谁,“他”是真正的浴血武士。
时隔十年再次看这部电影,感慨万千,不仅是我的电影阅历有了不同,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10年前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明显的反战电影。
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不同。
很多人都提到日本人是反战败而非反战的想法。
确实。
从日本大多数二战的相关的影视内容来看,表达对二战反思最多的着眼点就是我们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家庭离散,吃不饱穿不暖,炮火轰炸,被上层当蝼蚁一样消耗,战后又被美军欺负等等之类都是受害者立场。
对中国人,真正的受害者来说这种表达的观感太奇怪了。
你们这些不都是自找的吗?
日本人苦,中国人不更惨?
如果德国人拍的尽是这类电影,欧美舆论估计也是愤然难平。
说到底日本人在文艺作品中真正反思过自己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吗(当然一部分日本人还是有的,比如nhk拍过不少纪录片,但不是日本主流作品和大众思想,大众是逃避这些反思)?
日本将东亚变成了怎么样的人间炼狱?
你们为何发动二战?
国家机器怎么将全国人绑上战场?
为何日本人陷入狂热?
大屠杀,人体实验下日本人的心态?
二战后右翼势力怎么死灰复燃,美国怎么影响日本,太多太多值得表达。
这些反思在主流文艺作品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些表达都太少了。
战争下都是受害者确实也是个角度,但在上面表达欠缺的情况下,作为中国人自然会对日本人表达自己也是受害者的内容反感。
最珍惜家庭的宮野,最終卻選擇放棄生命。
不過其實這也並不費解,他換了一種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讓更多生命意識到自己的可貴。
轉眼間離二戰已然過去80年,那一代在戰爭中成長的人們幾乎全部過世。
但是硝煙散盡,人類社會中的創傷依然存在著。
我們反對的並不是某一場戰爭,而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所有戰爭。
从哪讲起。
144分钟的片子够冗长,也足够让人想起一些相似的记忆。
1948年的6月,长春这座北国春城迎来了春夏之交。
闷热的天气和明晃晃的太阳把焦躁的士兵几乎点燃。
城内的粮价一直飞速上涨,围城才没多久,就开始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
林文华是国民军一名普通士兵,他心里惦记着离驻军不远的家人,而他自己却也好几天吃不上饭了。
开会的时候上头说,不久就会有援军到达,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
进入到7月,太阳烧灼的火辣辣的疼,城内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死尸,野狗们吃的肥头大耳,又被捉去宰杀。
城中能吃的树皮、沥青都成为了人类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林开始慌乱,最小的妹妹已经死去了,他却不敢从军中拿一点米给家里。
上头提出口号:人人种地,日日练兵。
兵还好,有粮,一定优先他们吃。
民呢,林家已经只剩下母亲和二弟了。
论城内,哀鸿遍野,却也不准出城;城外,敌军铁丝网严密把手,切断一切供应。
林只是一个小兵啊,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当初当兵也是稀里糊涂被抓了壮丁,但是他不想和中国人打仗,他说,他每打一枪,都像是对着自己的兄弟开枪一样疼。
于是在这座弥漫着尸臭的城,林做了逃兵,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弟,奔赴上了逃亡之路。
现在耄耋之年的外公并没有对我详细说起他逃亡的细节。
只是,那种“要活下去“的眼神,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今天看这部电影,那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说,要不是宫部先生对我说”要活下去“这句话,可能我不会有女儿。
镜头转换,那个年轻的女儿泣不成声。
我突然觉得命运之巧妙,如果外公没有活下去,就不会有妈妈,就不会有我。
而这一切,在那个战火频仍的年代,那些被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血冲昏的人,他们懂吗?
这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片。
这是一部反战片。
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面对过去那些把生命交付国家的行为,都会像片中年轻人那么想:被洗脑的自爆行为,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他们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更多地关心起自己。
这是现在的日本,崇尚人,比崇尚国家更重要。
然而,在那个年代,把“家庭”的责任凌驾于对“国家”的义务之上,无疑是“懦夫”。
这样一个懦夫,却最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外孙问外公,“他不是无论如何都想活着回去么?
”,老人说,“我也不清楚,这也不是靠语言就能讲清的,他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妻儿的生活被破坏。
”他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爱惜每一个生命。
他们说,最后一次作战时看见宫部,他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胡子拉碴,眼神涣散。
我猜,那是见惯了生死之后心灵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他怀疑做着一切的意义,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发起者高高在上的鼓吹对国家的仁义道德,却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的命运‘、家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我们战争的那些年,会不会也存在宫部这样的人,他们不愿意战争,只希望在家人身边过完平安的一生。
然而,战争是命运最残酷的绞肉机,情感和肉体无不消失在齿轮中。
1948年,外公满脸血污的钻出铁丝网,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年幼的弟弟,还有这座城逾60万的无辜生灵,他们为了什么而死?
只提苟活,未知原因,当时的时代不是一人的时代,是整个日本右化,举国的民意,部分人的意见不能称之为绑架,只说宫部苟活,最后的特攻还是明显认可了那举国疯狂的举动,虽然思想不同,依然去保护那种思想,那个日本,行为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为了那个军国的日本,本质上的激励当今的日本人去维持保护那个全右菌国的日本,用看似“新”的思想去维护那个旧的日本。
只要本质没变,那个日本就还是那个日本就像“新”的北洋海军无法维护该灭亡的旧清王朝一样,用“新”的一切的表象还是无法维护“旧”的体制的,这么拐弯抹角的排电影不知道改说日本人聪明还是笨。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要说我没有想到战友的死,那肯定是在骗人---老布什在裕仁天皇葬礼上说的。
其原著作者 百田尚树 是小日本右翼分子,曾经公然在日本街头演讲时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是“蒋介石在1938年捏造出来的政治宣传”。
他还曾多次否认慰安妇问题。
不仅如此,格外崇尚“日本民族主义”的百田尚树还曾多次怒骂美国,称美国在二战末期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和给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才是“大屠杀”,更呼吁日本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个“耻辱”,结果气得当时美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发言人都出面抗议了。
日本右翼分子、电影原作者 百田尚树 宣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实际上,百田尚树的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在他的成名小说以及电影《永远的0》中最为凸显。
他的故事背景几乎完全避开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战争罪行,而是围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打得节节败退的大背景展开,这样他便可以从一种“日本才是战争受害者”的无耻角度去展现他对战争那虚伪的“反思”, 而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军人也因此被“洗”成了是“为了家人而努力活下去”的“英雄”….. 讽刺的是,百田尚树的套路还真“忽悠”了一批中国人。
在中国的豆瓣网上,不少国人就以为这是一部“真心反思战争”的日本电影,并打出了高分,更有人歌颂日本是一个“从未停止自省的国度”…… ( 摘自《环球网》——原标题:安倍晒出新年假期要读的三本书,却被中国网友发现了大问题!
)
披着二战外衣的家庭情感电影
我還真的看了,就覺得吧……主題是反戰沒錯,但是我還是看得非常非常不舒服。
国家,家庭,生命,这些有冲突的时候如何抉择,要搁在以前,这好像根本不用抉择。对于普通百姓,战争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悲剧。宫部一开始就明白的吧,对他来说保住自己的生命是为了爱人和家,保住战友的生命是为战后祖国留住人才,无论结果如何,战争本身就是悲剧。虽然这是日本人拍的,主角是
从片名就能感受到对二战皇军的敬意,最后那个标准神风自杀式俯冲,简直能把小日本的战斗欲给燃烧起来!说是反战,却总在体现皇军的勇猛;说是反战,却无时不在提醒着人们-像男主这样舍国家为小家的战士是多么英雄无比。明明军魂附体,但片子却拍得走心,也确实挺感人,捶胸为何我们拍不出! 3星推荐
故事要是不靠很傻逼的孙子展开的话 4星
宫部惜命,因为他有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感和对妻女的牵挂。宫部惜命,因为他觉得明明有那么多值得献身的事业,为何要死在战争里。可他最后为何坐上了零号机?因为他找到了可以替代自己并且更值得活下去的人。惜命不等于怕死,宫部从来就没怕过死。即使死掉也会回去,哪怕转生也要回去。他守住了诺言
争议那么多,实际上却拍得很矫情。
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没觉得感动。讲的是国家意志如何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但问题在于,国家意志可不可以被代表?
想活下去的不只是你们啊!
老反战败了
雖然有一個反軍國主義的主角,導演也有試圖提出一些反思,但是也無法否認影片整體的確有為戰爭洗白的嫌疑。不過拋開具有爭議的部分,影片其實可圈可點,煽情方面是山崎貴的擅長,敘事和節奏都不錯,由點到面地呈現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不過空戰的部分則顯得有些寒酸。
7分。主要是2h之后的感情戏太恶俗了,什么“第一眼就爱上了”。2014-09-01标记,呵呵。 http://dajia.qq.com/blog/437539087758725
看了两小时十五分钟的电影 出来心心念念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哇那家伙好帅叫什么啊 结果卫总说 是刚田准一啊 还自豪地补充 苍井优的前男友!…又不是你前男友自豪个头啊!三浦纯麻的那一银幕没有演技的脸 看的土拨鼠眼也要瞎了。。[那个时候的人们 大家都有着这样的故事]
永远去死
日本二战片水平一向很高。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意高大坚毅。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男人的大和》及本片都是如此。回忆体的多重视角。男主角坚信战死很容易,但为妻儿活下去更重要。所以最后更显悲壮。片尾略狗血拉低了电影的档次与震撼效果。特效不错。四星半//有幸已当面向山崎贵表达对电影的喜爱!
我还清楚地记得2012年我初看原著的感动,转眼已是13年年末。不多说什么了,原著和电影都是杰作。
巴嘎雅鹿
再怎么好,价值观有问题,导演也是极端右翼分子。粉饰战争。
还以为是《O的故事》的续集……故事、场面和阵容算新日片里出类拔萃的了,可基本上还是”我们日本人好惨啊“的老调调。真心反战的电影,还是要数《在飘扬的军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