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偶然看到片子,上周排片多一些,可是一直没赶上,这周再看的时候已经只剩倒数三天。
匆匆赶了火车到周边还有排片的影院去看。
两个多小时,引起的思考太多太多。
此类题材拍到这种程度值得鼓励。
太难过了,真的太难过了,是那种难以自持的抽泣。
想到国内的事件,有多惨烈,家人有多撕心裂肺。
他们都还是那么年轻,生命才都刚刚开始有了一点点光亮,就陨灭了。
拍电影讲故事和事实其实都是这样的,一直都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可是不知道哪一刻不牢防突然就会发生些什么。
高危的行业对于个人本身对于其家人相关的种种牺牲,都是难以平衡的。
无解。
可能真的就是那句What can I live with, what can I die without吧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也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英雄就能得以慰藉。
R.I.P. 愿所有离开人世的你们在另一个世界有快乐。
“Only the Brave”,被翻译成“勇往直前”,多少有点煞风景。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观众这里,电影的哲学意味被过滤掉,徒留一个“西方主旋律英雄片”的苍白印象。
此片导演约瑟夫·科金斯基,生于1974,年芳四十三。
该导演乃一技术狂人,张口3D,闭口CG。
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创:战纪》,就像一个长达两小时的电竞游戏解说。
第二部电影《遗落战境》,硬科幻,汤姆·克鲁斯领衔主演。
阿汤哥未卜先知,知道导演这哥们是技术狂,自己的戏份都会被奇技淫巧的机器人和特技抢走,于是干起老本行——耍酷,除了在泳池的那场激情戏中莞尔一笑,通片冷酷到底。
这片倒也不负所望,得到一个冷冰冰的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
从虚拟现实的《创;战纪》,到硬科幻《遗落战境》,再到现在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勇往直前》(Only the Brave),约瑟夫仿佛被改造的“网瘾少年”,一步一步,从虚拟走回现实,从天上走向人间。
Only the Brave出自希腊酒神俄尼索斯的那句“Only the brave enjoy noble and glorious deaths.”这句话是个切口,挖下去可一窥此片内核,而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胸怀大爱”“舍己为人”“不煽情,显得真实”什么的,只是老掉牙的最浅显的东西。
勇气,自古希腊时代,就是一个哲学命题。
苏格拉底曾说:“我们到底未能发现勇气是什么。
”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善是一种知识,而他不知勇气为何物,就将勇气排除出善的领域。
他的徒弟柏拉图爱老师更爱真理,提出不同看法,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勇气视作与灵魂紧密相关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乃是“护卫者”的重要品质。
何谓护卫者?
简单来说,就是武装起来的贵族,高贵和优雅的代表,在护卫者中,又产生出智者,将智慧附丽在勇气之上。
说白了,勇气是一种“贵族精神”。
到近代市民社会,勇气这种“贵族精神”随之变形,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个人,以及接受技术训练的专业人士。
电影里的“格拉尼特山高手队”消防员就是如此,勇气之于他们,更像是一种“职业技能”。
而“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消防领域的精英部队,某种程度上,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出类拔萃、引以为傲的身份认同,这种骄傲,接近“贵族精神”。
勇气作为一种贵族精神,不同于那些大言炎炎的“嘴炮”灌了几瓶雪花后吹出来的天花乱坠的牛逼,勇气是一种信仰,需要用血来喂。
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地承受痛苦与死亡,来自于对高贵与卑鄙的选择。
勇敢者的行为,乃是为了高贵本身,不是为他人,也不是为集体,更不是为这主义那主义。
北岛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奔驰疆场、马革裹尸的战士一直勇气的最突出代表,在希腊语中,勇气一词为:andreia(丈夫气), 指的就是军事方面的含义。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歌颂勇气的主旋律群戏电影中,主角多为男性。
消防员扑火,犹似战场厮杀,所以我们也称其为消防战士。
在电影《勇往直前》里,每个救火队员都是平凡人,却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队长埃里克是个工作狂,性格偏激,不善交际,他生生把妻子逼成女强人,一切靠自己,连出了车祸都不告诉他;布兰登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瘾君子,一个小混混,曾因偷窃被所有人鄙视,女友意外怀孕,激起他作为男人的斗志,义无反顾加入消防队。
其他队员也是如此,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问题,但他们有个共同点:无一不热爱生命。
勇气之彰显,就在此处,不贪生怕死、“面对死亡放声大笑”什么的,属于被神话了的烈士,“贪生,但不怕死”,才是真实的勇气。
当个人作出“贪生不怕死”的选择,勇气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高贵情操,实现了它自己,根本不需要什么“最美的逆行”为它加冕。
若没有个体意识上的知行合一,“最美逆行”这种溢美之词更像是居心叵测的鼓励,劝别人做炮灰,让自己得便宜。
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曹操观毕大笑:“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勇气既然是选择的产物,有一点“存在主义”的味道。
无独有偶,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蒂利希,就写过一本书,名为《存在的勇气》。
在这本书里,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所谓存在的勇气,就是一种“自我肯定”,就是让包括人在内的每一存在物,成为他(它)自己的那种努力。
作出这种自我肯定,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有来自“非存在”的威胁。
“非存在”不在别处,它就包含在“存在”之中,并通过“存在”彰显出自己。
也就是说,“存在”是生命,“非存在”则是死亡,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它包含在生命之中。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引用了这一哲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生之勇气,正是死之勇气,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无怖畏——这就是勇敢的真谛。
3月30日下午5点,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
689人参与实施灭火作业,可想而知火情严重。
着火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
地形复杂、坡陡谷深,通讯不便,都给这场灭火作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3月31日下午,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失去联系。
噩耗在第二天被确认了。
愚人节,多希望这是一场玩笑……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力无法阻挡的灾难已经屈指可数。
为什么区区一场山火,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
也许,《勇往直前》这部电影能够给你答案。
中外影评网站均给出高分,惨痛的真人真事改编。
2013年6月28日,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爆发森林火灾,涉及数百万平方米。
亚利桑那州政府出动250名消防员赶到现场灭火,并安排直升机进行空中洒水作业以配合扑救。
19名来自“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消防员,被林火吞没,英勇牺牲。
山火的可怕之处,在《勇往直前》的讲述和画面中,你我可以体会一二。
电影里,领队埃里克在一次训练中,特意让新队员最后一次好好看一次山脉的风景。
因为,在那之后,消防员眼中将不会再有森林、灌木、村庄……一切都会被被三个可怕的字眼取代——“可燃物”。
山火必须扑灭,是因为山火威胁着附近居民的财产和生命。
但山火和一般火情有着根本的不同。
曾经参与过至少三次山火扑救任务的知乎用户@鸢海,结合切身经历聊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山火极难扑灭。
一方面,山火燃烧的面积太大,火力太旺,温度极高,人力就连靠近火源都非常困难。
就算扑灭部分火源,若不能及时拉平火线,扑救的部分也会马上死灰复燃。
其次,是隔离带预设难度大。
为了防止热风把可燃物四播,隔离带至少要百米以上。
但是,很多森林山高林密,地势不平,大型机械很难操作,靠人力预设隔离带几乎不可能,或者几乎毫无价值。
最大问题,还是风向。
风向一转,前功尽弃不说,消防员很容易被“包饺子”。
用“蔓延”来形容山火,是不恰当的。
一阵强风刮过,风带来氧气,火借风势,山火会飞。
森林里的可燃物源源不断,烧起来几天几夜、甚至上月都有可能。
几个月前,加州坎普发生山火,大火延绵燃烧长达两个月无法扑灭,导致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烧毁1.4万多栋建筑。
如果遇到火龙卷,更是只能听天由命。
再说新闻里说到的“爆燃”。
发生山火的森林,往往气温偏高,空气湿度很低,枯萎的植被积落在地或者挂于树枝,在发生火灾之前,已经变成了一把把极易点燃的干柴。
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一个小小的火星,就会引发“爆燃”——一个瞬间,所有枯枝落叶,全部化为火海。
扑救山火的消防员,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进山的。
在火场里,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和意外哪个先来”。
最后,因为“山火面积大,难以根除,而且容易死灰复燃”,必须由人确保灭火,人力不可缺少。
直升机等大型机械,对山火来说也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人工降雨更是条件苛刻,往往不现实。
说清楚山火,再说回电影。
《勇往直前》在中外平台都获得了极高的口碑。
每个观众在走进影院前,都知道,它将会表现那场注定的悲剧。
可敬的是,它并没有用灾难场面煽情。
在死亡到来前,它不厌其烦刻画的,是这支消防队的人物形象。
英雄的日常生活,并不伟光正。
新人布兰登,加入消防队前,是个小混混,一个偷窃犯。
前女友不喜欢他,宁愿分手当单身母亲,也不愿让孩子认这个父亲。
得知前女友怀孕后,他决定改过自新。
加入消防队的第一次拉练,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老队员们欺负他,开他玩笑,他都忍了下来,直到成为一个优秀的消防员,赢得队友们的尊重。
领队埃里克。
有技术有智慧,会抢在前面为大家争取利益,是最好的队长。
同时,他也性格古怪,脾气倔强,除了消防队和妻子,几乎没人想和他交朋友。
老队员麦克,喜欢泡妹子,爱欺负人。
但在布兰登证明了自己之后,两人不计前嫌,还成了室友。
他在布兰登第一次把女儿接回家过夜时,帮忙把家具全部包上保护垫。
布兰登被毒蛇咬伤,他特意杀蛇为布兰登报仇。
电影花了一个半小时,徐徐铺展他们的性格和故事。
将他们,从一份“英雄”名单,还原成我们身边那些可爱但也有一些缺陷的普通人的一份子。
凉山30烈士,亦该如此。
他们有家,有爱人,有朋友;他们是孩子,是丈夫,是父亲……
缅怀,愿烈士安息。
选择清明节假期推送这篇文章,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清明节正是一年中野外火源管控最难的时段。
祭扫、焚烧秸秆、燃放孔明灯……大部分人只知传统和玩乐,却不知在中国,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都是人为原因引发。
在缅怀烈士的同时,条姐也想呼吁大家:清明节进山入园,一定要注意森林消防安全!
进山不带火,入林不吸烟!
一点火星,可能就是一片火海,可能就是一条条年轻的生命,和无数破碎的家庭!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加州大火的相关新闻,一直关注的电影博主提起了一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Only the Brave,是根据2007年亚利桑那森林大火中牺牲的消防队伍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查了一下电影信息,演员阵容太强了!
Josh Brolin、Jeff Bridges,还有我非常喜欢的Jeniffer Connelly,以及还有点青涩但是演技已经很好的Miles Teller。
导演是后来导了Top Gun: Maverick的一位后起之秀,还是去年口碑不错的灾难片Twisters(龙卷风)的编剧。
这部电影在IMDB 得分7.6,豆瓣8.3,在灾难片里实属高分。
看下来觉得这个评分实至名归。
兼顾了大场面、戏剧冲突以及真实性,还加入了很多山火以及山火救火队的相关知识。
影片的高潮在最后二十分钟,尽管知道是灾难片,但我并不知道亚利桑那那次山火的任何信息,所以结尾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但煽情的情节点到即止,非常克制,这种有留白有取舍的处理方式既有技巧也有温度。
再加上主演们强大的个人魅力,这个片子用很平实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上可以九天揽月,下可以五洋捉鳖,面对凶猛无常的山火,却还需要消防员们用血肉之躯去灭火,很多时候甚至是徒劳的,那种悲怆真的让人感到很难受。
最近加州的新闻也让人很难过,不提政治立场的左右和对错,只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够在这种巨大的灾难中给那些勇敢的血肉之躯提供更多的保护。
让我为之动容的场景,自然是在影片的高潮和结尾:当我看到马什在结尾面对熊熊烈火时的恐惧,当我看到布伦丹听到消息后在车里的抓狂,当我看到杜安打完电话后在车里哽咽,当我看到那19具烧焦的尸体…… 他们是英雄,也是人,他们会为了工作而忽略了亲人,他们会因为吸毒盗窃而锒铛入狱……但这就是真实的他们,正是这份真实,才让你我更能感受到他们的伟大。
英雄不是面对灾难勇往直前就能造就的,英雄是在生活琐碎中炼成的。
马什面对火焰的恐惧,面对爱人的温柔,面对自己的过去,面对生孩子问题的逃避不过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但他在烈火中迎难而上,直面过去的勇气才是成就他的英雄品质。
英雄也会害怕,而害怕却给予他们强大的力量。
这两天被困家里连续看了两部关于消防的电影,一部是《勇往直前》,一部是《烈火英雄》我最喜欢看军事题材的电影,我把消防与纳入了这个范围里,尽管他们已经退出现役,但他们依然是我最尊敬的战士。
所以我对这类题材的电影的有自己衡量度。
先说《烈火英雄》《烈火英雄》在2019年的八一建军节上映,我一直没看,直到我发现家里的电视可以免费观看才看的。
之前我问过我一个消防退役复学的同学,问他看了没有,我想等他的评价完我再看。
他说没看,看了预告片说这部电影一点也不真实。
我一直没看的原因是我也不看好这部电影,从演员来看,我就不喜欢,我不觉得这群演员可以胜任这部电影,怕这群演员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扮演不好消防员这个角色的。
看完之后觉得,演员的演技并没有拖电影的后腿,可以肯定的是导演和编剧们的能力不足以拍好这个电影。
《烈火英雄》消费了这个题材,选择在建军节这天上映,原本是一个献礼。
但很可惜,你们讲不好这个故事。
一、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开头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自黑,看了开头就引起我的反感,为了突出主角在电影后段的表现,就一定要用这个故事手段来铺垫吗?
一开始就煽情,来博同情,这类电影肯定不会是好电影。
而且我觉得在电影开头的任务处理就有问题,队长的作用更多指挥,而不是冲进火场炫耀能力,来个隆重登场。
不过这也是军事题材一直的通病,指战员的“指”和“战”一直都是混淆的。
为了突出主角的光环,突出人物的形象而对人设进行偏离事实的改设,这个让我看的不满。
而且在二次发生险情的时候应该是第一时间去组织队伍抢救伤员和再次灭火,不是在搞内部矛盾。
这个开头有点让人不再想往下看了,这个故事开头都不好。
二、家庭副线这部电影我就分成两条线,一是主线,主要是描述消防员;第二条是副线,主要描写的是消防员的家庭。
而这条描写家庭的副线我可以说在毫无价值,完全看不到这些片段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电影是想要借助副线来表达出家属们的对消防员的支持和消防员对家庭的愧疚,体现军属们为了家庭的不易和辛酸的话也是可以的,但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这条线毫无作用。
三、把普通群众写的过于冷漠这个是我非常不满意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要把群众写的如此冷漠。
在一个抓猪的片段里,一群人在嘲笑消防员笨拙。
我想有些人的确是不懂得尊重人,但绝不是一大群人都如此。
而且在家庭副线里,一群人把一个孕妇挡在门外,我觉得也是过度的把人性冷漠化了。
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良知的,这种丑化大部分人来衬托一部分人的手法真的很低级。
而且,消防员的伟大我觉得不需要做衬托,更不需要用比较来体现。
四,不合理的地方太多电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用消防队扑灭港口的油罐区的情景,但我觉得能看的就只有从55分钟开始到江立伟的牺牲的片段可以看的,其余的都是充数的。
但在这能看的片段里也是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我想也是导演强加进去的,例如在火场里摆人墙,这样做有意义吗,不得不怀疑编剧和导演的脑子是不是也被火烤过。
在作战的时候欧豪和杨紫在打情骂俏也是看的让人心烦。
而且穿着鞋子跳进海里也是厉害极了。
结尾就不用说了,那个书记说一句发动总攻大火就灭了,完事了!
一个非常潦草的结尾,我只能说导演和编剧们说,你们是真的不懂中国消防,也没有能力拍的好消防这个题材。
我查了一下陈国辉导演拍过的作品,什么全城热恋、全球热恋、新娘大作战等等。
事实证明,他的确拍不了这种电影。
而在看烈火英雄之前,我还看了《勇往直前》。
这部电影我很喜欢。
一开始我在某音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某个片段,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还以为只是一部励志电影,讲述一个问题青年的自我救赎。
我没有看简介就直接就上网看这部电影,看不到10分钟,我就断定这部电影不是讲励志青年的,是讲消防队的,因为我看到这支队伍在灭火的场景做得非常真实,导演在背景和色调上非常用心,如果不是讲消防的不会如此得细致。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这电影讲好了这个故事,讲好了“格拉尼特山高手对”的故事。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不用煽情也能让我动容。
而烈火英雄一开始就煽情反而让人觉得这电影不行,因为这题材根本不需要煽情,而是要观众去了解消防的真实模样。
这部电影里也是分两条线来描述,一条是救援线,另一条也是家庭线。
两条线可以完美的融合起来。
有真实的血肉感情,有妻子,有女儿,有社会责任,也有家庭的责任,很平和的描写这些事,一点也没有造作。
更让我喜欢的是这支高手队对于救火的态度,全程下来都是整支队伍在一起作战,一起为成为先锋队而努力,我喜欢这样的团队。
我也喜欢为了救火而着魔的老大,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团队的精神所在。
而在烈火英雄里有几个内讧的镜头,这我完全想不到导演安排这些镜头是干嘛用的,带节奏、拉仇恨?
《勇往直前》拍摄时非常注重消防队灭火的专业性,尽管救援操作的镜头并不是很多,但也能从中看出专业两字,我非常喜欢这点。
在一部消防电影里,专业一词是非常重要。
消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一点也不能马虎。
消防队员们必须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应对各项突如其来的险情,而在以往我看过的电影里,我都没有看到电影可以突出专业这一特点。
反而都很乐于花大功夫在人物的塑造和场面的调度上,以为用最大的力气去塑造一个高大尚的人设,打造一个恢弘的场面,制造逼真的特效就能得到观众们的赞赏,这想法很幼稚。
在《勇往直前》里,我并没有看到有多大的特效,就最后的山火是特效外,应该就没有了。
但这个特效比烈火英雄里的火真实多了。
这部电影不需要用什么高大尚的特效来吸引观众的,全篇下来也没有什么恢弘的场面,我觉得靠的就是用心去将好这个故事,这才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这部电影用心到每一句台词,里面很多我喜欢的台词。
消防员是一个高危的职业,每次出任务都伴随着生命危险。
对于消防员,我们听得最多得是牺牲两字。
虽然是在看电影,但面对这些镜头,看到消防员的牺牲谁都会难过。
在《烈火英雄》的原型里是只有一名消防人员牺牲,但我联想到的是2015年的天津海滨新区爆炸事件,那场事故造成了99名消防员牺牲,还没包括其他参与救援的公安和群众。
在《勇往直前》,相信大家看到那19名消防员牺牲的场面心里肯定也会难受。
2013年6月,美国西部发生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尖刀部队被派往灾区,因高温大风使火灾迅速蔓延,全队消防员于救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殉职。
再看《勇往直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9年四川省凉山森林火灾。
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造成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体会到那大火笼罩天空的感觉是那样的恐怖,那些被困的消防人员在牺牲前显得是那样的无力。
那灰暗的场面,那些消防员的遗体,那医疗队的报告,痛哭的消防员,这些场面是那样的揪心。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那19名消防员活着多好。
电影有好坏,但消防员是正的伟大!
我喜欢军事题材的电影,并不是喜欢看电影把军人和消防战士们拍成英雄,只是想每部军事题材的电影都有它的意义。
他们的意义是真实存在,所以电影也应该是真实的把他们描绘出来,不要随便去消费这些可贵的精神。
中国的很多电影都是缺乏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如果可以把这点做好,《烈火英雄》那么好的题材的评分就不会是那么低。
我还是非常希望,中国能多出几部想《勇往直前》一样的电影,别看这个名字起得确实是一般般,但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和借鉴的好电影。
我爱看电影,从电影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思考,这是我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
这部真实的英雄片,所有的英雄都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你我。
有生活的一团糟,有吹牛打屁的懒散,也有迫于生计选择这份职业的无奈,但无论怎样,面对自己的工作他们从未选择逃跑。
最欣赏的一幕是他们对着熊熊大火谈笑风生,开起大火的玩笑,影评里有人嘲笑这是美式的不敬业,而我却觉得这是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在何种环境都坦然面对的正向价值观。
前奏堪长平淡,告诉我们他们并不想成为英雄,他们想成为丈夫,想成为父亲,想成为儿子,想永远和家人在一起。
但是最后,无情的大火还是夺走了所有人的生命。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珍爱家人。
为全世界在火灾中失去生命的每一位消防员致敬
没有苦大仇深,正是这些真实且日常的细节,让我们迅速认同这群人——这群后来被称为英雄的普通人。
一如本片编剧肯·诺兰所说:“他们斗志昂扬,不屈不挠,但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会疲惫,会恐惧,也会互相开玩笑。
”导演甚至选择了去戏剧化的方法处理那场真正的灾难。
他们躺在岩石上调笑着彼此,就像过去出任务一样。
但我们依旧会为他们的逝去感到心碎。
他们不再是报纸上报道的为保护人民殉职的英雄消防员,而是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7岁,最年轻的,只有21岁。
反正邻座的那个女孩是哭着问我借纸巾的,我哭着告诉她我自己用完了。
《勇往直前》也许只会让你哭一次,但是这一次的力量可能胜过千千万万次的刻意煽情。
cr阿德
好吧,我本来是冲着詹妮弗康纳利来的。
这应该算是美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电影了。
所以我并不喜欢。
而且在整个影片的第1个长镜头。
本以为詹妮弗演的是半头白发的老救火队长的女儿,谁知道竟然坐在了他的大腿上。。。
我的女神啊。
徐娘如此半老?
不过,我幸亏没有把他直接删掉。
我一直觉得主旋律电影的好与坏取决于人性的真实。
否则这类电影比文艺片更容易出戏。
人性的真实。
就是你有身临其境的同感。
面对哪怕生死的抉择,真正内心的独白里。
似乎也只有华山一条路。
人性的真实。
就是在大灾大难大生大死的跟前。
真的并不是多么崇高而是最底层的人性甚至兽性的最本质的袒露。
但是,如果说人人都是范跑跑,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哪怕是动物在生死抉择的时候,要么爆发,要么灭亡。
人性的真实。
就是每个人性,不止一面。
人类很难有好人和坏人来二元区分。
救火场上的英雄,私下里讨论着泡妞的龌龊。
无论多大的争吵,哪怕女人把男人丢在高速公路上,独自开车回家。
只是一句。
I'm yours and you are mine.女人就瞬间被融化了。。。
然后。
再来一场疯狂的性爱,一切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也许这就是爱吧。
而男人的爱却更加简单。
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受过伤,一起脱过光。
一起奔向火场。
想不成为兄弟都难。
上大学的第1天辅导员说人生中真的信能过的要么是同学要么是战友。
还是有道理的。
大火烧过来的时候,感觉像有一百辆火车从身上压过,那道银白色的屏障在山火面前就同其他“可燃物”一样脆弱。
与我们期待的相反,大火燃尽后的那片焦土中,没有人能站起来。
2013年6月,美国西部遭遇极端高温,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因雷击引发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
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资格的镇消防队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尖刀部队被派往灾区。
因高温大风使火灾迅速蔓延,全队消防员于救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殉职。
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不算冷门的消防题材遇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关痛痒的森林火灾,《勇往直前》与一般概念上的灾难故事片不同,它讲述的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抗,主题贴近生活又显得十分边缘化。
没有再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它选择了歌颂集体主义,纪念那场真实的悲剧,告诉我们什么是消防员精神。
一部主旋律商业片在感染力上能做到如此成功除了因其改编自真实事件,还在于它将叙事重点分为两部分。
这种救火任务中穿插着休闲生活图景的段落式叙述,给予了影片一种踏实的节奏,在显得专业、可信的同时聚焦消防员真实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他们一同成长、互相理解的快乐让人有多温暖,逝去的痛苦就有多深刻。
从牺牲时间到牺牲生命,消防员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无路可退,逆向而行。
燃烧的熊运用了复调蒙太奇作为梦境般的意象在影片中频频出现,它让埃里克感到恐惧,也看到了极致的美丽。
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 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搞清楚什么是你赖以生存的,以及你可以抛下什么赴死)如同埃里克对山火“宣言”时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欲,它象征着一种不惧挑战、向死而生的精神。
可惜当埃里克选择了为阿曼达改变,走出封闭自己的盒子后,却没能走出那场火灾。
最近复听牛姐的《My All》,感觉十分符合阿曼达失去埃里克后的心境,她的坚强真是令人心疼。
I give my all to have我愿付出我的一切Just one more night with you 换得再与你共聚一晚I risk my life to feel我愿献出我的生命去感受Your body next to mine你拥我入怀的那一刻Cause I can go on 因为我无法继续Living in the memory of our song活在我们如歌的回忆里I give my all for you love tonight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换得你今晚的爱ps:向死而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死神找上门,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也不畏惧死亡。
很高兴参加了提前点映,还真没关注今年有这么一部片子出来,居然还是遗忘和创战纪导演的作品,内地拿进来包装成商业灾难片,据说还剪掉了不少情节,这可够鸡贼够操蛋的,我之前没做功课,结果看完才知道是部真人真事的主旋律英雄挽歌片,整的心情挺沉重感觉挺遗憾的,愿他们安息主怀吧!
比较反类型,没有多少救火场面,生活和感情也不温不火,最后体育馆一幕蛮好。
主旋律童话,满满的俗套。
结尾实在太残忍…水火无情,人在天灾面前是如此的脆弱无助,所以更该对这些以命相搏在一线奋战的勇士心怀感激与敬畏!遥想兴安岭大火,伤过的痛会更加刻骨…记得在东北林区工作那阵,每到春秋防火期进山的路两边挂满禁烟标语红旗,若是被逮到在户外吸烟不但要罚款还会被行拘,现在觉得这处罚真心不过分
我是来致敬的 无论是那30位年轻的救火员 或者这部电影里的原型 你们都是鲜活的真实存在的英雄
真实事件改编,一群糙汉子平民英雄
队长一立flag就知道必定难逃一劫,只是没想到会牺牲那么多人,然而评论区很多人称赞的不煽情,在我看来却恰恰是缺点。结尾二十分钟过于克制,也太仓促,几乎没有情感释放的空间,只是一一放上原型的照片和年龄,让人差点以为是纪录片。整部片子都太平淡了,前面部分又太冗长,模糊了重点。
与《烈火英雄》相比,此片同样落脚人和家庭,其实背后的价值观也是主流而保守的,但不唱高调、尊重自然、敬畏灾难,人物更加生活化、有弧光。剧本创作有套路,每个情节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不过对队员日常生活的描述有些重复了,叙事效率再高一些,简练一点就更好了。
剧情其实很流水账,感动人的是这个真实事件本身,Jeff Bridges真的是毁容级演技。
有剧透。看得热泪盈眶,拍摄引导情绪的手法真心强 也可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原因 以至看到最后队员介绍那里是锥心的难过。前一个半小时零零碎碎地交替描述着救火和救火员生活 我觉得这是与商业片的分水岭 它直观地告诉了观众这些英雄其实也是和我们普通人无异 接地气之余让结局的悲壮之情更加浓厚。说实在的我没记得住几个人的脸 不过主旋律的电影真拍得好了 我们才领会到 英雄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两个人。另外 十几个人的牺牲已经是911之后最多的了 不得不感叹美国在安保问题上真是个优秀。最后 向所有无论外国还是我国的用自己生命保障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走在第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并不懂评分这么高是为啥,情节没有吸引人的点,在影院都睡着了。。。
看之前没被剧透,从燃烧过后的一片灰烬到真人真事,眼泪就没停。去戏剧化的高潮一直是这类电影最戳我的处理方式。到最后,想起那年在911纪念馆听那些录音,有位老妇人说,我看到他一边疏散我们一边向大楼里跑去,我对他喊你快回来,他回头说“这是我的工作”,他看上去只有十几岁。
以前看的消防片都是楼房灭火,这部科普了野区灭火截然不同的队伍编制和作业方式。电影也和恐袭波士顿一样,多线细腻展现了队员们的个人生活,殉职的时刻是反高潮的,只用远景一笔掠过。结尾看到真人照片也蛮伤感的。詹妮弗康纳利老了更好看了
一个灾难片拍得跟剧情片一样,前期铺垫100分钟,然后最后一次森林大火的营救行动感觉莫名其妙的就失败了,太突然了。节奏不行,细节不行,感觉很一般。
这么好的题材拍得如此平庸
其实是个偏生活化的行业片吧,也并没有看到什么救火的场面,只是大量生活场景,直到最后的结局,还是平淡了些。感觉是一支并不优秀的团队,最后的牺牲也是莫名其妙地愚蠢。不过那个迎接死亡的场面还是能触动人心的,不敢想象他们在遮挡布下最后的时刻是怎么度过的。演员表演很好。
题材很好,人物刻画不够
除了摄影和音效,没亮点
这是一部缺乏节奏感的电影。
太磨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