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描写内蒙古电影和内蒙古演员七十年的发展,很详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
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影片还是陌生的,这些年经济交通发展很好了,去内蒙古和西北旅游的机会也多了,一路听到腾格尔和韩红关于内蒙西藏的歌曲,心潮还是很澎湃的,尤其是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或是沙漠,感慨祖国山河的壮丽。
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还是陶冶心智的。
电影是可以传播正能量的,那一代电影人是有情怀的,是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好的电影总是令人难忘!
令人感动!
当代国产垃圾电影充斥的电影院,反映人性卑劣的电影,向上亿人们包括青春期的年轻人心灵传递的是些什么,真是值得深思!
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在人生宝贵的岁月里,耽误了我们许多周末美好的时光,但毕竟时间宝贵呀!
电影院这部片子排的很少,说明商业娱乐化的头脑里,缺乏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观众的尊重,也缺少对新时代、新机会出现的敏锐性。
我惊喜的看到《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反映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良心电影,获得大众的喜爱,看来好的电影内核是一致的,是传承的,也是大众期待的。
之所以打五星,是发现大众口碑很好的豆瓣评分在5.5分,太不公平了,看来电影院不排片导致看得人太少了,感觉至少在三星以上,6分以上应该没问题。
值得一看,您不该错过。
星期五言:日前,由崔永元编导的这部反应蒙古电影70年的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正在某些院线低调上映着(比起《我不是药神》,0.5%的排片说低调不为过吧)。
说实话,作为电影级别的纪录片它算不上优秀,甚至有些粗糙;而且电影始终没有脱离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以及综艺节目的氛围。
可仔细想想:那种集体式的回忆,那种综艺式的讲故事结构不正是一种“中国特色”吗!
更何况片子为我们展现的那些珍贵的电影胶片足以弥补这些缺陷了!
「作为电影发烧友的崔永元」早在十年前就在一篇采访里得知崔永元是个超级电影发烧友:他不仅搜集那些老胶片,还收藏各种型号的摄像机(好像还建了个摄像机博物馆)。
更别说他给央视策划的那个《电影传奇》节目,其涉及到的中国电影史料更是让人瞠目。
你很难想象一个央视主持人凭一己之力为中国电影作了这么些事情。
▲《电影传奇》分集海报然而,毕竟他的那些《实话实说》、《小崔说事》太有名气了,其电影方面的事情自然也被大众忽视了。
直到最近的那些娱乐新闻以及这部《你一定不要错过》的公映……「若不是这部电影...」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能知道曾经的“蒙古电影”竟独揽了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能知道中国的电影艺术家在上个世纪能拍出那些连“斯皮尔伯格”都看傻了眼的“马戏”;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更不会知道那些特技镜头到现在都让美国西部片制作者望尘莫及;
▲蒙古电影中的马戏再者,若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哪还知道那时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是如此专注,在如此低成本的制作费用下是如此的不要命!
想想现在的那些院线大片动辄上千万上亿着实可悲。
那些电影热情早已成了过去。
由此你便不难感触到片中于洋导演颤抖地说出“想想曾经的那些战友都走了,我都八十多了”这话时的悲伤之情了!
「“抒发情怀”与“卖情怀”的差别」刚开篇提到过,这部纪录片没有脱离央视综艺节目的氛围——所有被采访的艺术家是统一坐在采访舞台上述说电影的,这也难免让被采访者陷入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形态偏向中;再者这种情感可能会被舞台所放大,叙述者会不约而同的顺向一个方向(构不成多角度)。
▲电影中的老电影人接受采访可换个思维,至少这种情感是真实的,试想,那个时代的电影从事者若没有这种意识形态(或者说信仰)的统一,又怎么会拍出那些凝聚力感染力如此强大的电影;再者,那时若没有满汉各民族的互相信任,又怎么会让这些电影在国际上声名显赫!
(要知道,那时的电影演员可没有片酬这个概念的,他们完全凭着热情)如此情怀能通过一部纪录片抒发出来自然没什么坏处。
反观当下那些以融资盈利为目的,靠搜罗社会热点、喊口号赚大众泪点的电影,其对社会的反价值不言而喻。
「谈谈这部纪录片的不足之处」如果这部纪录片能够更多角度客观地对那些电影做出点评,甚或有点反面观点,是不是会更为年轻人所接受?
这是其一。
如果能对那些历史上的国产电影再多些专业上的解读(比如说摄像、调度、剪辑等)是不是会更有趣一点?
再者,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的“电影纪录片”(而非文献教育片),是否在整体架构上以及某些细节上再严谨一点会更好,比如说电影用了两个主持人是否妥当;比如说在崔永元拿出他那个珍藏的“剧本”时,是否可以像“伊桑·霍克”读莎士比亚剧本那样代入特写一下(而不是拿出来晾晾就完事);还有“老电影片段”与“崔永元给一排观众放映胶片镜头”的交叉剪辑是否能和电影整体性更吻合一点…
▲崔永元收藏的电影剧本「谈谈纪录片的“真假”与“美丑”问题」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一部纪录片的好坏根本在于它是否真实。
而这个真实分两个层面:一是被摄对象的真实度。
被拍摄者是否会受到摄像机的感染而掺入了表演的成分;是否存在导演为增强戏剧性而破坏了事物的真实性...09年的那部《归途列车》我认为就存在这类问题!
二是叙述者以及隐藏在镜头间观点的公平性。
比如说只演被摄对象的优点;一味的美化镜头的构图;比如说硬把被摄对象和一些美好事物捆绑在一起产生蒙太奇效果。
2015年的《我的诗篇》是典型的例子……试想,一部纪录片如果拍的跟类型片一样的完整、戏剧化、美轮美奂,那还叫纪录片干嘛!
然而,说以上问题可能还为时过早,毕竟纪录片能在中国院线上映已经是罕见的事情了。
毕竟那些国际上拿大奖的经典纪录片如《沉默的世界》、《然我们一起迷失》、《华氏911》、《马龙对我说》等对中国大众还是闻所未闻的。
如此看来,纪录片的大众化普及任重而道远。
撰文:太虚宫
说实话,对于这部排期少得可怜的文献纪录片,完全是因为老崔才走进影院的。
客观的说,这部片子单从架构、剪辑、特效等因素来说是略显稚嫩和尴尬的。
但当你打开老崔的内蒙古电影的时间长卷时,你便会被它深深地吸引着。
它为我们展现了内蒙古电影人的坚守与执着,展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勇敢、豪迈、豁达、坚毅与纯良。
老崔为这部纪录片赋予了浓浓的情怀,它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民族团结的来之不易,理解了天上草原于这个马背民族的深沉与厚重,理解了时代变迁下这个民族对人与自然的彷徨与思考。
它试图在探索着那个永恒题--“我”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黑白光影中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您一定不要错过》。
很久没走进电影院了 崔老师参与的电影 为了支持他 才来到影院,果然没让我失望,辽阔的草源,奔驰的骏马 和二位主持的介绍 老艺术家们的对拍摄场景的回忆,一幅幅画面 真的难忘 感动!
蒙古老一代演员真的敬业 对事业如声誉和生命,现在的都是秀秀 扭扭 替身一堆 ..抠图 还有就是崔老师 喜欢他正真 善良 正义 ……。
另外看了很多是水军 甚至 没看电影乱评分的。
这个评台,看来已没参考价值 。
我看电影从来不跟别人走,也不看什么评分,好不好看,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另外每个人的口味及思考角度不同,素质不同,对同一个电影的评价也会不同。
原标题:陪我妈去看这样的电影 我是有多孝顺…嗯,我刚刚也去问了一下我妈,我妈也觉得片子拍的粗糙不走心,跟电视似的。
也觉得我答应陪她去看这种片子是真爱了。
说我不孝顺的人可以闭嘴了。
陪着去看而被孝心绑架说此片好看的确实是孝顺,愚孝。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号称是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
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更是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看完还不能骂出声...尴尬至极(︶︿︶)那些说什么崔永元一股清流的人请问那股清流是脑子里进的水流出来的吗!???
能不能不要把没头脑当作情怀去鼓吹呢?
请大家明确一点 对这部片子的欣赏到底是对老电影人的欣赏还是对本片制作方的欣赏呢?
纪录片制作者是不是只要拿到好的资源好的素材随便拍拍都能拿大奖呢??
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我也就呵呵了 拍成这样实在是对不起老一代电影人 浪费了珍贵的老电影资料 狂一点说 如果电影史资料给我剪都不会那么差 要说什么有情怀 也不能光有情怀没有脑子没有专业精神啊!
我小时候还挺喜欢看崔老爷子拍的电影人生的,这电影有监制吗请问,真的不如电视节目电影人生啊!!
ps:在一个国营的电影院看的片子(全市仅有的排片)散场时发现进了中老年人专场,我大概是全场最年轻的观众吧。。
我怀疑很多老年人是退休职工单位赠的票呵呵呵pps:居然有人来私信我找我撕逼,我郑重申明,如果从你的豆瓣主页上看到你这辈子只看过崔先生这一部片子的话,我拒绝和你交流。
本片打5分4分的人,不说全部,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围笑)动辄说这个电影有良心“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片子的情怀∪・ω・∪”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觉得这部片子增长了你们的见识,让你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内蒙古的电影的人: 你们想增长这方面的见识是好事,但没见过世面孤陋寡闻的情况确实有点严重了。
几部内蒙老电影拍的好,和这部纪录片也没有什么关系。
你们可以多看CCTV6,这种老电影的展播不是很多吗。
新大头儿子》和 你一定不要》错过的排片居然那么多我也是服了┗┃・ ■ ・┃┛
可怕的特效 你们感受一下
抓个说我是水军的人出来示众 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电影 连个头像都没有 还好意思说我是水军?
一部纪录片,一上来就是科幻镜头宇宙星空神马的,在暗示这其实是部科幻片?
然后崔教主说起一部神秘的跨改朝电影,前边还没啥,结果一说到新疆西藏还没有解放,就感觉这货掉粪坑里了,一部电影就这么成为肮脏的政治工具,看了两分钟以后突然转到讲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猪栏琪琪格,集编导演三位一体,整了一部金银贪,截取的片段红果果的为当朝执政党吹法螺,然后又是很突然的讲起另一部电影,两个大男人毫无廉耻的在那清唱起来,噪音。
爆 肛 神马的一定要用简称,才显得很亲切跟它很熟的样子,下一步电影是鄂尔多斯羊毛衫,没头没尾的看了两分钟不知所云,又忽然提到双王,以为要重点讲讲这二货呢突然又转到烧锅炉的音乐人啊福,听了一段原初版的敖包相会之后骑士就过来挥舞荣誉,几个老不死的家伙互相吹捧,被禁的嘎达梅林也突然窜出来表演了一个猛男被枪毙死在河里的过程,有爆头哦。
接下来狂吹阿巴亥如何如何牛掰,枪毙老公的戏你们多看看哈,吹完了人吹马,腾格尔居然还演过电影,马拉着尸体绕着湖逛了几圈都没达到目的,反倒把马累死了,汗。
接着吹整体,近四十年生产一百部电影,平均一年不到三部有什么好吹的,这时候的背景音乐哪个老惨配的音量,放那么大干嘛,怕人听清楚了还是咋地。
一个手上戴着两枚钻戒的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回忆冬龟英雄里不亚于成龙的无替身摔马镜头,吹真人特技还是要看布鲁克,又是牦牛绳又是蒙古扣,七十米悬崖敢直下,这里可得使劲吹,给了十分钟来吹,接着聊额吉,彪悍的民族彪悍的女汉子,正说着老木如何不好演吧啦吧啦的突然又说到马去了,最后二十分钟乱得像一盘散沙东拉西扯不着调不知所云。
总评一星0分,片名毁作品系列的代表作,明说是盘点内蒙电影70年还容易引起关注,起个什么不要错过的破名字,垃圾。
盘点电影这种事作为电视栏目来播就是了,偏要弄成电影放到电影院来骗钱,还可耻的失败了,活该。
既不按类型归类也不以音乐为序列什么马呀额吉呀胡乱的来,按时间顺序来就来吧,穿插了一大堆偏离时间线的东西,片子又多,走马观花的匆匆而过,给主持人打光要打出里红痣那种浑身散发神光的样子,特么的有病。
总觉得自己不够专业,不够眼界,所以只在朋友圈偶尔发几句观后感。
但这部竟然烂到我特意注册账号来不吐不快。
首先这里只说电影本身,想扯老崔反抗强权或者民族大义的请出门右拐。
其次这里只说我作为阅片4000+非专业电影爱好者和付费观众的观影感受,想教我人生道理的请出门左拐。
观影前期待:虽然老崔不是专业资深电影人,但大师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背景,加上纪律片的影片类型。
让我对这部影片还是有着不小的信心。
但是内心脑补水准,柴静《苍穹之下》非专业观后感:至于逻辑是否混乱,是否能算合格的纪录片这样的问题。
我甚至都觉得没必要讨论。
作为一部电影,画面里竟然出现讲述者竟然多次反复的去看镜头外的提词板。
这tm是网络直播吗?
作为一部电影,在几个素材拼接的时候竟然不能做到音量的相对统一。
多处出现部分内容音量过大,高音刺耳的地步作为一部电影,讲述者遇到语言磕巴、嘴形对不上竟然也能剪进成片之前的国产院线烂片如果还停留在主创盲目自信或者片方投机取巧的阶段。
那这部片就是在赤裸裸的嘲讽观众的宽容度以及钱包。
随便一条抖音视频都拍的比这认真。
抛开能力不说,至少这几个问题但凡对电影还有起码尊重的电影人都能做好。
很简单的道理啊,要想谋取非法利益就不做科学家了做华姨一样的上市影视公司老板,做明星。
要想谋取不义之财就不拍文献纪录片。
像华姨一样拍色情暴力片,拍太监穿越片,僵尸还魂片,拍美国,日本,韩国故事片,最不能容忍的是渣人拍了这些渣片导致很多人看渣片学会了做渣人,学会了说渣话。
诋毁崔永元老师的文献纪录片先摸摸良心问问自己配不配。
观影日课之《您一定不要错过》十部电影。
东归英雄传 1993悲情布鲁克 1995黑骏马 1995成吉思汗 2000嘎达梅林 2002天上草原 2002季风中的马 2005额吉 2010告别 2015八月 2017一首诗歌。
九月 · 海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电影是谈不上的。可说是内蒙古电影宣传片,把影像资料和纪念内蒙七十年的片段剪在一起。片段倒不乏精彩,看了会想着上豆瓣去找找原片。民族精神有力的。话说回来了,要按电影市场来说的话,郭德纲拍得,我拍不得?如果网络大电影跑男相声小品都无法避免的话,还不如来点这些呢。
对嘎达梅林,悲情布鲁克的一些场景印象深刻,马背上的画面很有魅力
挺小崔
陪妈妈看。她好像中途睡着了,倒是我—没看过蒙古电影,对导演的认知也是听过名字而已—这样的我 居然乖乖地看完了片子 真的想表扬自己
老爹五十年代人,一听有王心刚(当年的帅哥偶像)马上拉着我就要去看。这部纪录片展现了蒙古民族的文化风情,人文品质,还有内蒙古电影人的技艺和精神,内容还是非常丰满精彩的,很多画面令人感动。不过纪录片整体剪辑逻辑不太条理,更像访谈节目,制作略为粗糙,更适合在电视上看。
我擦,1945年,诺门罕战役?就这么严重的历史错误,还能放映?磕了
浪费题材与素材
冲着崔永元去看的。说实话,这种纪录片不是商业片,一般人是没有兴趣看的,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很珍贵。我们往往着急去拥抱未来,却忘记了记录那些逐渐消失的东西。崔永元为保护一些历史遗产付出了很多,应当受到尊敬。
嚼过三遍的甘蔗渣
粗制滥造的纪录片
一部向经典致敬的纪录片。讲述老一辈艺术家对电影艺术的探索、民族的激昂和狂野,也讲述了时代变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黑骏马》、《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经典片段让我有了把内蒙古七十年电影全部拿来看的冲动。作为纪录片不算高水准,但是能开阔视野、盘点经典、展现情怀已经足够了。
主要是被前辈电影人的精神和专业水平感动到了…纪录片还是制作有些糙…
文化是中力量,需要传承。
客气点打个3星。 纪录片本身制作得实在不咋地,但片中介绍的内蒙古老电影都很不错,有些片断真的能看到热泪盈眶。印象深刻的、最喜欢的是《悲情布鲁克》,四个草原好汉在夕阳下边骑马边饮酒,策马奔腾,豪情万丈!那一幕实在太有感染力了!有机会会去找来看看!
这海报的视觉传达 这slogan 不说是电影 还是个纪录片 我怕以为是个人脱口秀综艺了.....
没有精良的制作但也不影响去推荐看,这个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人比崔永元更热爱更想去保护中国的老电影了。看了之前的那些实拍,眼泪控制不住,那个年代的艺术家真是伟大,反观现在除了为了票房其他都是狗屎。
满满的回忆,竟然有近百分之三十的一星,评分5.6,这斗的厉害。
不推荐可以看一下。喜欢电影的可以看一下。
冲着崔永元去的,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记录片,比较真实感人。
蒙古电影还是要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