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I#Preview 看完电影后我的感受是…我一定被祝福了!
太过瘾了!
没想到影片能把自我,潜意识,记忆,荒诞等多种元素融合成一种极为舒适的风格。
目前是今年看过的新片中最喜欢的,也是想再二刷的电影。
在我看来的故事用一句话总结——变成母亲的男主在男权社会下“无可逃脱”的一生。
以神话故事看则是带有男性性器的厄勒克特拉为了“父亲”弑母后也并未逃脱自己内心审判的故事。
电影是伯格曼式的内核表达,爱无能的传递感很强,风格上极其贴近于《雏菊》所展现的内心世界。
影片所有的影像在我看来只有两类表达,博内心的恐惧和“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外物”。
整个故事结构看似一个归家之旅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宿命感太强了,我觉得与其说是“归家”不如说是是“溯源”,追溯恐惧的来源,像是一种从自我到潜意识再到集体潜意识的剖析过程。
看到快退的时候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但当展示快进时预示着这一切早已发生,而这一切也都是博的内心,不同于厄勒克特拉被阉割的状态,我认为博就是一个带着男性性具的女性。
故事开始时,博已经是最自闭的状态,父亲的死亡让他从小没有接受过“父权”的洗礼(这像极了在柏林看的《男气管制》……这名字改的),强势的母亲让他不断怀疑自己,母亲或死亡或虐待儿童(他哥或他)至他在接近成年的年纪被领养到一个死了长子还有个不受重视的女儿的父权家庭(也可能是孤儿院,因为在照片中并没有成年的博),他在家庭中无法适应也近乎窒息,而男性身份则造成了小女孩的嫉妒直至另一场死亡,最后男主的精神状态就到了开场的一幕,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开场也是结尾。
都是自闭的表达。
第一幕,公寓代表的自闭。
男主听从医生的建议吃药,但是没有喝水导致他大量的潜意识涌进了他的自我,当一切离去,他想到了他母亲的死亡,否认这一切他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浴缸),而他潜意识中的母亲就如那蜘蛛一般把他赶走。
第二幕,寄养代表的父权。
回到了男主在寄养家庭中亦或者整个父权社会的表达,在这个社会中他的身份被认可,父亲在讨好这个身份,因为他死去了一个继承者,他希望一切能得到继承,而母亲则像是一个观察者,她不能插手这个社会的运行,只能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只有当不被重视的女儿“死去”她才真正的展现了崩溃,那粉色与蓝色的对照就再明显不过了,即使博作为男性也一直呆在粉色的房间内,而长子的房间则是蓝色的,当女儿邀请男主一起粉刷蓝房间时被拒绝,而最后是吞了蓝色的染料而死。
第三幕,森林代表的否认及渴望。
博否认他父亲的死亡,他是多么渴望得到父亲的“洗礼”,这里他给自己编了一个故事,也是对照着他父亲的故事,一个合乎情理并且带有极强“男性”表达的故事,他在故事中费劲努力回到了自己“儿子们”身边,三个儿子的表达也非常到位,我隐约记得左边的打铁的,中间打架的和右边记不太清了。
第四幕,家代表的恐惧与父亲的“真相”。
回到家中他看到了“母亲”的死亡,他变成了他的母亲,躺在床上被曾经最接近他的女性“插入”,并且她死在了自己的身上,也是对照自己母亲。
母亲的出现让他崩溃,一定要知道真相,而真相就是一个极端“父权”的父亲,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加父权表达。
而他的“哥哥”,感觉也可能是他的曾经也在旁边。
他最终忍受不了“母亲”对他的嘲讽而做到了“弑母”。
第五幕,斗兽审判场代表的集体潜意识。
孤舟上的自我摇摇欲坠,面对着曾经做的“错事”他的集体潜意识的批判让自我无法存活。
视觉上,镜头大量的俯拍和仰拍用于展现内心的状态,搭配着缓慢的推焦,伯格曼感很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仰拍的缓慢推焦,搭配着华金的演技,太棒了。
还有摇镜头所带来的凝视感,运镜也十分精彩,整部电影大量的运动镜头用于故事过度,还对于角色所处环境展示有很大帮助。
构图上很对时候用于表现对照关系。
跳剪很对时候用于展现时间的流逝感,但搭配特写镜头达成的效果更像是一种不稳定的精神状态的展现。
森林中的画质感也非常好。
听觉上更多的关注了音效,很大程度帮助建立紧张的情绪。
很多时候使用POV音效效果很好。
小细节,“寄养”家庭战死儿子的战友大量于父亲对照出现,基本代表着父亲内在形象的具象化展示。
片中男主一直认为所有人都是母亲安排的意味着他潜意识对母亲控制抵抗的体现。
博回家过程中小孩在玩船,被拽走后船翻了也预示了结尾。
“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过于安静的Beau从“洞里”向外张望,伴随着Mona的焦虑发作以及医生的一巴掌,Beau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向来人都把初生时的大啼看做生命的希望与活力,而我们只看到三个大字:“Beau is afraid”。
这是导演Aster的第三部长片,在票房爆炸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之后,A24给了Aster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预算,于是这个擅长在血缘中制造奇异诡谲的导演拿出了一部长达三小时的“nightmare comedy”,不论你是在影院一边如坐针毡一边移不开眼,还是在家里瞪大瞳孔破口大骂,love it or hate it,但这永远不可能是一部你没有任何感觉的影片。
导演在映后采访中说:“I just really wanted to make something strange。
”是的他确实做到了。
马丁西科赛斯说他“开辟了恐怖类型里的一亩新田”,而同样擅长在电影里制造诡异氛围的奉俊昊在看过《Beau is afraid》后盛赞这是“这几年以来最震撼他的一部影片”,并像个粉丝一样在后台追着Aster合影。
当有好事记者问Aster,为啥他这么喜欢拍“母子”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句这样的回答:“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
”“Why is Beau afraid?
”还记得我们每个人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吗“妈妈”。
在语言中,神话用某种特定叙事作为框架和范式,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神圣“象征”,“妈妈”正是所有人类面对的第一个“神话”。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每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哲学家都竭力分析解读这个“原初神话”。
“俄狄浦斯情结”正是老祖弗洛伊德对这个“原初神话”的一种精神分析,这里不在赘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但是有必要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说明。
Aster在疫情期间说过:“我想拍的就是一部弗洛伊德式的《奥德赛》”。
按照弗洛伊德第一次在《梦的解析》中提到的这个概念,“俄狄浦斯情结”简单的说,是指在性别意识刚刚萌发的时期(4-6岁)的男孩的潜意识中,同时有着一种对母亲的性冲动和想要取代父亲的一种敌意。
在这部电影里,Aster对这种情结进行了一个Twist。
恰恰相反,电影里的性冲动和取代父亲的冲动是由母亲指向孩子的。
注意Mona这双手,博的出生即落入魔爪对于观众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认为那条恐怖的街区,和一路上发生的奇异事情,都是来自于Beau的精神疾病所产生的妄想,观众是通过一个精神病人视角观看这个世界的。
后来我们才发现,Aster在底下埋着更深层的东西。
从Beau看到的Mona房子里挂的照片里可以得知,Beau所住的街区充斥着为Mona工作的人:原来这个邪恶混乱、充满危险的街道,并不是Beau的妄想,还包含着Mona的症状,它象征着Mona要给Beau打造的精神脚镣。
“外界是危险的,他们都想害你,只有你妈妈爱着你”,Beau所处的任何外在环境,都由他妈妈Mona操纵着,这种极端的控制欲,也是一种病症。
《佯病症》是2013年Aster拍摄的一部恐怖喜剧短片,片子没有任何台词,以那种温情的迪士尼/皮克斯配乐作为背景,给我们讲了一个恋子、被控制欲支配的母亲,脑补孩子上大学后离开自己最终建立自己家庭后,陷入恐慌,于是下毒想让孩子没法去大学报道结果最终害死孩子的故事,这与《博很恐惧》的内核几乎一模一样。
《佯病症》剧照 实际上这种病症在现实世界中也层出不穷,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维基百科:指照顧者故意誇大或揑造受照顧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或精神問題,甚或促成該等問題的心理疾病,最常见在病患和子女之间发生。
这种极端的控制不仅给带来了Beau哭哭啼啼,总是一副无辜受害者样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精神疾病,而后他的精神疾病和Mona的这种变态控制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与Beau一起看到的这个诡异又令人窒息的世界。
换言之,这是两个精神病视角下的世界。
Beau症状的根源是Mona的症状。
其实在影片一开头,Mona分娩时那种抓狂的状态,Aster就已经提示我们了。
而Mona的疯狂,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小时候没有得到爱,于是下决心要把爱都给孩子,但这种所谓的“爱”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
除此以外,这种病态还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
贯穿全片Mona一直都在陷害Beau,给Beau制造各种问题,这种行为看似是控制,其实也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Mona不仅在陷害Beau,还一直要通过这种陷害让Beau承认,他并不爱她,这是由于小时候就缺爱的Mona因为这种缺乏,实际上潜意识内心最深处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为了让这种潜意识里的信念得到释放,她只能不断通过陷害Beau并让Beau自己承认,这种“陷害---承认不爱”的方式是一种强迫性的存在。
然后我们看到,爱没有传承,病态却以相反的方式传承下去了。
人在子宫里时,需要是被即时满足的,这时候的“我”与母亲是一体,由一根脐带连接在一起,此刻“我”的主体性尚不存在。
出生后,我们才与自己的主体性一同诞生。
Aster在映后访谈上说:“家长和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沉重的关系。
一开始,我们与某人通过脐带链接在一起,直到脐带被剪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像这种关系根本不可能真正剪断,一辈子都不可能。
”
对于Beau来说,这根若有若无的脐带仍然随时绑在他的脖子上,博的身体是出生了,但他的主体性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似乎从未出生。
而对于Mona来说,剪断的脐带就像剪断的爱,出生就意味着被抛弃,这种带着恨意的巨大主体性,又让Mona变成了怪物。
绝大部分东方家庭出生的孩子看这个电影应该都有一丝莫名的熟悉感,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人真正是有着完整成熟的人格,大家或多或少在性格上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都来自原生家庭。
我就自认为我是一个软弱且有依赖性的人,主体性是存在缺失的,没能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展开,我非常清楚这跟在我爸名为“爱”实为“控制”的成长环境下成长脱不开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我身边很多人的家长身上有Mona的影子,很多同龄人对新生孩子的那种“爱”也透着一点过度的味道,这种实则来自自身某种缺失的投射,可能对小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想要摆脱它,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意识到它。
后记1.在Beau那间小小的屋子里,才能找到的那一丝乏味的稳定,象征着Beau贫乏的主体性。
这种空间上的比例,同样也是Beau内心秩序的比例,这里有着99%的恐惧。
这1%的稳定也随着钥匙的不翼而飞而被侵入破坏,在访谈里Aster提到:“在更早的剧本里,Beau最后在Mona屋子的桌上发现了自己房间的钥匙。
”2.Elaine在船上莫名亲Beau,又给Beau明信片让他等她,肯定都是Mona收买要求去做的,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是Mona的员工。
幼年Elaine是Mona一颗重要的棋子,通过让Beau去等待一个“虚假的希望”,压抑着他主体性欲望的释放。
3.Beau其实一直都有获得主体性的欲望,第三幕的森林舞台剧便是这样一种想象,博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后,戏剧性的获得了虚妄的一世,这一世里所有事件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但不同的是在这个想象空间里,他的视角变成了自力更生、娶妻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虽然一切被巨浪打翻,暂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最终通过一场奇遇寻得孩子。
打破这种想象的是Mona给他设置的最终枷锁,“你爸爸是死在我身上的,他遗传给你的病会让你在高潮时死亡。
”这最后一层枷锁事实上将Beau在精神上完全“阉割”。
“原来我根本没有建立家庭(主体性)的能力。
”4.Beau试图掐死Mona那一刻,那是Beau意识到这辈子全是骗局后,主体性(生之本能)的最后挣扎。
而Mona假死后Beau坐船进入审判湖,我理解这一切仍然是Mona那种强迫性的所设之局,直到最后一刻,Beau呼吸终于平静下来,也不再求救。
他似乎意识到,死亡是脱离这种永无止境的强迫性循环的方法后,通过接受死亡(摆脱依赖),他终于找回了主体性。
Aster访谈里说过:他想做出一种博尔赫斯式的环形叙事湖像不像Mona的羊水?
船的形状像不像Mona的“洞口”?
开头是新生,是从洞口出来,结尾是死亡,从船翻下湖去。
“妈宝”男主离开“子宫”再回到“子宫”的寻找与毁灭......开头第一段中有很多透露结局的片段,要对应的截图太多就不放了。
以下严重剧透!
- 贯穿始终的圣母雕像代表男主所向往的无私母爱与安宁。
最早在心理医生那就表明了男主对回家见到母亲的抗拒又感到愧疚以及想要母亲死但是又不希望其发生的共存心理。
说到不矛盾可共存的时候男主一直是在思考并非表现出坚定的荒谬感和愤怒 第一段恐惧独立(离开子宫/母亲)。
也主要表现了男主的性格,无法独立处理事情也没有主见,凡事都希望有人帮他做决定。
被赶出公寓,恐惧的是自己要独立做选择,到了外面的世界后安宁没了圣母雕像破碎了。
第二段恐惧得不到无私的爱。
被当成替代品,沉溺幻想中的家庭。
男主被救助的家庭夫妻是男主母亲雇来测试男主能否坚定回家的。
但过程中男主是幻想这里是自己寻找的归宿,在这家女儿表现出威胁时,男主藏起安放在床头的圣母雕像,表示他在这里感受到了无私的爱与安宁生怕失去。
可惜这对夫妻因为孩子离世而把情感寄托在男主身上导致自己女儿的自杀后又把错归结到男主身上。
女孩的嫉妒与这家人的变化让男主最初认识没有无私的爱终于离开。
第三段恐惧自己幼稚(没有性经历)。
男主遇到一个孕妇后把象征对无私的爱寄托的圣母雕像送给了她,这是迄今为止男主认为最接近会给予自己无私的爱的人。
他幻想自己有着传统男性叙事的英雄事迹,但到头来发现自己还是个处男(孩子)。
过程中也出现了儿时的回忆,从小被母亲灌输一旦性高潮就会立刻死亡来控制他,让他恐惧性欲。
第四段恐惧母亲(被支配与恋母)。
经历了性爱终于成为剧中意义上的成人。
父亲在家庭中是缺席的或者是在孩子出生后被抛弃的,母亲把额外的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
母亲家的墙上都是男主小时候的照片和一张男主得知母亲死亡时担忧的被监控的照片。
只有年少时“乖巧”版男主与表现爱母亲时刻的照片 偶遇童年喜欢的女孩(回忆中明确了女孩家里很穷)对方表示为他母亲工作,他母亲还欠她钱最近一直借酒消愁。
应该是已经答应收钱死在男主面前,知道自己将会以多年的美梦变成男主今后的噩梦与死亡而借酒消愁。
那句上周之前应该是指上周答应了这个交易。
母亲想要他对性生活充满恐惧,收买他儿时喜欢的女孩为自己工作
发生性关系后发现女性死在了男主面前
母亲甚至是抱着睡袍并安排好佣人来的,说明她准备好了一切 终于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见到了母亲,母亲一上来就表达了不满。
母亲为小时候男主送自己的礼物和前一年送辅导员的一样而生气、为他小时候不喝母乳而生气,怀疑男主逃避自己而花钱让佣人送命来骗男主回家等等行为都能看出母亲对男主畸形的占有欲。
心理医生的记录“在我想要自己的东西或做自己的时候,她会觉得那些改变在针对她……”,“她很爱对我表达爱意但如果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回应他就会觉得不感激甚至是伤害……这份爱是有条件的。
”都应证了母亲爱的畸形和男主对无私的爱的向往。
男主回忆中可以看出男主的恋母。
最初是一个洗澡的镜头,通过眼前的水流明确了是男主的主观视角,这时他眼中为他洗澡的是同龄的女孩,但走出镜头的却是他的母亲。
应该也是对应了他把母亲幻想成他喜欢的女孩,也解释了遇见她时在“以故”母亲的房间发生性关系,是两人在男主心中的一次重叠。
男主的主观视角
走出来的是母亲(之前看母亲为别人,现在也看自己为别人) 另一个自己在询问父亲时被关进了阁楼,剩下的是被分割后的自己,内心在向往但表面只能摇头否认。
(为什么不是真的兄弟又长得和男主小时候不一样。
1.我觉得之前表达母亲的控制欲之强已经有好几段了没必要通过揭秘一个大事件来再次强调;2.之所以两个他长得不一样,是因为照片中与遇见女孩回忆中的他是母亲所爱的“乖孩子”,而反抗的他是作为已经被分割与被压制后的他,所以是不同的另一个形象,以及阁楼中看到的另一个男主就是这个不同形象的“反抗心”,随着男主发现真相也由陌生形象变得与男主自己一样,意识到并非儿时兄弟而是自己。
)
阁楼上被囚禁的代表反抗心的他 阁楼中的“父亲”是他自己生殖器的同款,是男主被压抑的性欲与对母亲依赖的结合体。
这时破窗而入的“战争英雄”是男主意识到自己的恋母不愿接受幻想着有人能进来打破。
出去后强烈希望不知道这些,大喊自己是孩子,试图再次找到无条件的爱。
在母亲强烈谴责男主对自己爱的未响应后,男主终于察觉到了母亲与自己双方畸形的爱与恨,找回了丢失多年的反抗心加上感到羞恼失手杀了母亲。
眼神完全变了一个人 因极度愧疚与逃避面对畸形的爱让他义无反顾冲向他所向往的代表无条件爱的子宫(悠长隧道中充满水的洞穴),内心磅礴的谴责声化作审判他的观众(也隐射现实中的观众会吃着爆米花喝着饮料指责他妈宝,场景活像一个电影院)轻易将那唯一为自己辩解的声音抹杀,最终自杀在洞穴里(子宫),回到了也得到了最初也最适合他的安宁区域。
对应子宫的洞穴与对应电影院的看台和光束 还有很多细节不清楚,希望看到的各位救救孩子!
比如之前公寓里的蜘蛛代表什么?
那个疯了的“战争英雄”为什么一开始在丛林里控制男主行动而后面又似乎要救男主有什么隐射等等......
定位到母亲豪宅,柱形墙上挂满了Beau男孩时期的照片,唯有一张例外,那是就是此时我们看到的Beau的模样——或许,将此影片全权视为意识流的表现,也一点不为过。
无论是凭直觉,还是凭线索,我都嗅不到一丝一毫“真实”的味道,除却Beau儿时那些零星恍惚的影像。
简直废话!
也许“你”会这么说。
这是A24,是Cult,谈的就是“超现实”,干嘛扯什么真实...emmm,虽然但是,我猜“你”也从未考虑过,既然创作者用如此多的手法试图“混淆视听”,将关键信息抽离后又不断抛出线索,那自然是埋藏了一条抑或是几条拨开云雾的路径,期待有人走进作品最根本的思维脉络。
我在说什么呢?
哈,自然是小小的cue一下那些结束了短暂的“瞻前顾后”并开始大谈阔谈诗和远方的“文艺工作者”。
这些朋友擅长对电影各层次的信息进行杂糅,主打一个“意”“实”不分,只求行文“声调迷人”。
不过,纵使我的吐槽欲望如此强烈,却还是放弃了“没脸没皮”地跑到人家家门口“撒野”,说到底,还是怂了,心甘情愿地屈从于在我脑袋瓜里嗡嗡作响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过,脑回路十八万的我又最终把脑筋转了回来:面对大众对电影作品五花八门的解读,“一千个哈姆雷特”真的说得过去吗?
电影终究不同于纯文字作品,作家可以凭“一己”之力邀请任意读者自己个性化的幻想世界,但电影创作者没法如此“肆意妄为”。
鉴于其多部门合作的属性,一套内部全员知会的逻辑注定必不可少。
或许,我们这些码字人在“大施拳脚”的同时,应该尽可能考虑让自己的“小蚂蚁们”靠近那个逻辑,如此,也能有效避免“谈的天花乱坠却无法很好解释某个路人关于某个镜头的基本提问”这样的尴尬境地。
如此大放厥词,我自己又何德何能?
不敢当,我只是一个对各种Ctrl+V式的“妈宝”描述感到格外别扭的小透明。
废话停止,说正题。
继续看向豪宅里的照片。
当Beau望向另一面墙,我们看到一大堆MW公司的商品广告图片,几乎每一张广告图里面都有年少的Beau。
没错,男孩Beau正是这些商品的“御用代言人”。
这一细节将引发一系列细思极恐的问题:Beau真的有离开过母亲掌控下的环境吗?
从开篇到结尾,那个出场时长最长的中老年形象的Beau,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有理由猜测,最为真实的Beau·本Beau,可能根本就没有在影片中露过面。
真实的Beau年龄未知,形象未知,甚至于生死未卜。
全片都在用一种写意的手法,展现出一种游离的、跳跃的、恍惚的、挣扎的意识。
看到有朋友将这种表现唤作“梦境”,但我更倾向于“意识”这个描述。
因为这些与Beau的个人经历关联至深至切的画面,在我看来,还是同兼具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梦境影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有一类人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图像,此病唤作“心盲症”;那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脑海中的画面超乎寻常的丰富”,其重点表现于精分、焦虑、双向、抑郁等症候群。
基于个人经历,我觉得本片非常接近于对此类意识状态的模拟。
当然,这也是颇为主观的个人小感悟。
下面谈谈自己对片中部分意象的理解,以及对Beau和母亲关系的猜测。
在此感谢某博主的拉片,我也是从Ta所梳理的布景细节中受益匪浅。
我说自己反感“妈宝”之辞,是因为由扭曲畸形的精神施压造就的行为决策“失能”,和“妈宝男”对母亲的那种颇为“坚实”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完全是两码事,我从来不觉得“妈宝男”会有什么自主反抗的逃离意识。
Beau害怕的从来都不是“失去母亲”,他害怕的是“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是Beau的这段意识奇幻之旅的“主标题”。
在这趟奇幻之旅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情绪,他的想法,他的冲动,他并未只是木讷的呆在原地。
这些感性的部分促使他迈出脚步,无奈总是碰到各种匪夷所思的障碍,仿佛开启的每一条行动线,都是炼狱模式。
当然,这趟奇幻之旅的发生地是大脑皮层,对应到那个从未露脸的真实的Beau,他的表现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大概率,只有听之任之。
意识在呐喊,但意识也只是意识,万念终是一个“空”。
下面是“母亲”对Beau说的话——你的一整个人生,都在询问那些你碰到的蠢货:“如果我这么做,可以避免这个,或者让那个发生吗?
”好像你生来就没有“选择”的能力。
你任由事情发展,但无所作为。
你让别人为你完成。
你觉得这样自己就能把自己撇干净吗?
You spent your whole life going aroud, asking every half-wit you could find, “If I do this, can I avoid this, or will that happen,” as if you were born without the mechanism to choose. You let it all resolve itself in the abscene of you. You make everyone do it for you. You think that makes you innocent?此处的“母亲”同样是Beau意识的一部分。
不过,既然“母亲”不是母亲,此番言便很可能与真实的记忆有所不同。
这番言论可能并非出自真实的母亲,我倾向于将其视作Beau最为强烈的“恐惧”之一:由母亲亲自“揭穿”真实的Beau在“乖巧”背后的本质。
但是请注意,这一场景之所以会存在,说明这番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了“本体”的认同。
下面是Beau咨询“心理医生”时的“录音”——当我开始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始干自己的事情,她会认为我的这些变化是在针对她,然后变得非常生气或是伤心。
她会让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过,直到我停止才罢休。
When I was just starting to like my own stuff and do my own things, she’s take all those changes very personallly and get very mad or sad, and make me feel bad about it until I stopped.所以在你断奶的过程中,她会把你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视为背叛?
So, through the weaning process, she took your displays of automomy as a betrayal.没错。
你什么意思?
Exactly. What do you mean?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她会给我很多的爱,但是如果我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回敬她的爱,她会认为我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好像我在试图伤害她。
Well, like, she would give me lots of love, but if I didn’t give it back to her in the exact same way, she saw it as me being not thankful, and like, trying to hurt her.所以,爱是有条件的?
So the love was conditional?是的。
Yes.啊,这对你而言是好事,博。
Ah, this is very good for you, Beau.“Beau”与“心理医生”的这段对话是意识的另一部分。
“Beau”在脑海中找到了一个倾诉对象,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小心翼翼地做着辩护。
在这段“录音”中,“Beau”以一个无辜者的姿态表达着自己的委屈,而“心理医生”这个角色,替他说出了更为犀利的评判:“她会把你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视为背叛”、“她的爱是有条件”。
这样的表述看似一语中的,可但凡细品,你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具体而言,当“医生”得出了“他认为这是背叛”的结论,“Beau”先是肯定,又瞬间回过神来,紧接着问了一句,“你是什么意思”,表示“Beau”对“Betrayal”这个语意如此强烈的表述有着些许的迟疑(“你是什么意思”也是Beau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心理医生”继续“引导”,而此时的“Beau”也鼓起勇气说,母亲总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伤害自己。
“Hurt”是这段对话中出现的第二个语意强烈的词,只不过这次是由“Beau”亲自说出。
紧接着,他对“心理医生”接下来“爱是有条件”(当然也委婉了很多)这一结论,没有表示出异议。
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和“录音”这两部分,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对立关系。
在两段截然不同的POV中,自己口中的对方行为均显得极为极端。
不过,大概是因为此处的“母亲”真的太过强势了,以至于这两部分已俨然变成主动和被动的“控诉”和“申辩”,而很多人会因此受到“败犬效应”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同情“Beau”的遭遇。
但是,请注意,切勿偏离“题设”。
“母亲”也好,“心理医生”也罢,他们都是Beau本体的意识产物,是Beau本体基于现实和主观感受幻化出的极端碰撞。
这就是意识的复杂之处,矛盾之处。
不过,这对母子在现实世界的相处状况,或者说相处表象,真的有这般极端吗?
如先前所述,Beau儿时那些零星恍惚的影像是我认为值得参考的“真实部分”。
游船上,是母亲Mona率先提到了另一个孩子的存在,将Beau的注意力吸引到Elaine身上。
当她询问Beau的想法时,Beau没有明显的表态,一如全片所揭示的那样,反倒是母亲对Elaine的评价很高,“像这样的女孩,漂亮,自然,自信,沉稳,很好的男人才配得上她,不过,你就可以。
”
“像这样的女孩”,Mona的表述明显包含了她自己。
这一情绪是我在这段奇幻的意境之旅能够瞬间理解的东西,也让我有更大的把握确认这段影像的真实性。
本质上,Beau的“意识之旅”就是将现实中的隐匿的情绪以极端的形式无限放大,用极其主观的方式为观众呈现永远无从表露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影像充斥着主体的想象,对自己及他人的解读是纯粹的个人思维产物,具备误导性,又有理可依。
观众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会针对不同片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但是相互之间观点又很容易产生分歧。
但是怎么说呢,“意识“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量子纠缠”。
本体Beau在扭曲畸形的精神施压下演变成了无法做出行为决策的“失能儿”,这究竟应该归罪于谁?
源于过度保护原生家庭,还是说消失的父亲?
源于将与母亲未能达成的和解延伸至下一代?
以上属于对Mona的诘问。
“扭曲畸形的精神施压”会不会来自Beau自己呢?
我认为母亲会这样想,所以我不作为?
我害怕事情发展成最坏的样子,所以我不张口?
她问我喜不喜欢这类女孩,我不知如何作答;她在商场里大声呼唤我的名字,我害怕一旦自己出现,她又会怪我冒失不懂事......
孰是孰非,哪能一概而论。
“扭曲畸形”在单纯的自我立场的“庇护”下开始悄无声息地生长,而双方在隔着“屏障”的交涉下,又将“恶性循环”进行到底。
下面谈谈我对几个意象的理解(我看也没啥人谈)。
我曾经一度认为“被关在阁楼”是Beau本体的遭遇,但是JJ怪超现实般的存在又在“刺眼”地提醒我,不要被“母亲“的一面之词所欺骗。
所以,我还是更愿意相信Beau本体其实并没有被母亲关进阁楼,且是从来没有过,阁楼上的一切是Beau本体最为黑暗的想象之一。
洗澡的镜头中出现了两个Beau,是那个臆想中的叛逆且勇敢的另一个“自己”,因为大胆询问母亲父亲消失的真相,被关进了小阁楼。
小阁楼上有什么呢?
在这一极度黑暗的想象中,有一个被囚禁的“父亲”,当然还有那个因反抗被束缚的“自己”。
成年后的Elaine也是想象的产物。
我先前推测,真实的Beau年龄未知,形象未知,现如今看到儿时明明年纪相仿的二人竟在成年之后有着如此大的形象反差,我又再次确定了一推测。
至于Elaine为什么会死,自然是因为那个源于母亲且深深扎根在Beau心中的恐惧,必须要以一种方式应验。
作为意识的主体,“Beau”又怎么可能在做爱时死去?
但是“诅咒”务必要应验,以这种“迁移”的方式。
关于被车撞上后留宿在外科医生家。
受伤后的“Beau”被安排在了女儿Toni房间,而叛逆少女Toni并不受父母重视,甚至在父亲口中变成了little asshole。
Toni是同Beau截然相反的存在,她的危机感来源于父母将爱给予了更为“可怜”的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
怀着对死去儿子的思念,医生夫妇对可怜无助之人施出援手,包括同儿子一同服役的Jeeves。
当Toni愤怒地大喊,是“Beau”夺走了自己的一切,我意识到,Toni的设定也许正是本体Beau对自己一如既往“乖巧”行径的一种反思。
这种“乖巧”或者说这种“可怜无辜”的样子,会不自觉地吸引来别人的关心。
不仅是吸引,说“过度吸引”,甚至是“过度侵占”,似乎也不为过。
至于Toni的遭遇,代表着本体Beau在潜意识里设想的的另一个可能性,一个过于叛逆、失去关心的孩子会怎么样?
答案就是,会自杀。
紧接着Toni的母亲Grace进来,焦点又回到了“Beau”身上。
“Beau”破门逃跑,在此情节中自然是为了逃离追杀,那挣脱开意识流,实际表达的含义即,本体Beau对由自己的“不作为”引发的悲剧感到了巨大的恐惧。
再到结尾。
不论这股意识流在大脑皮层中的经过了怎样匪夷所思的碰撞,包括“反抗”在内的无数种可能,最终还是被“审判”全全吞没。
“Beau”所有的attemption,在审判台上被赋予了最糟糕的解读。
而这样的“审判”,本质上就是“自我审判”,台上的判官,台下的看客,依旧是意识的产物。
暂时回到先前讨论的那两方POV。
他们在本质上是对立互斥的,放在你我的社会,人们必然会为此争得不相上下,但在Beau的意识里,在母亲拿出遥控器、“心理医生”开门走出的那一刻,母亲方POV便“狠狠”占了上风。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在那段“录音”中,原本“批判”母亲的“心理医生”,却在结尾感的时候突然“倒戈”,“Ah, this is very good for you. ”于是乎,我们又再次深切体会到感受到“母亲方”控诉”的实力压制。
待到结尾,这种压制将达到顶峰,意识的呐喊在寂静的湖面不会有回声,而且他也没打算呐喊。
他只是一遍遍喊着“妈妈帮我”,只是在无限恐惧中,随船沉下,淹没于湖心。
而我们未曾谋面的Beau·本Beau,万念终是落得一场“空”。
PS:还有部分小细节没谈到(写不动了。。。
),如果你有疑惑,不妨试着按照上文的的思路去理解,也许能得到答案;我觉得本片在某种程度上和扎克·施耐德的Sucker Punch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很讨厌和别人讨论原生家庭,就像电影里母亲质问的那样:“你知道我为了生你受了多少罪?
我很努力的把爱挤给你,但是你竟然敢埋怨我?
” 当子女的面对这种问题,没办法回答,父母有爱么?
有,但是效果怎么样,就像那秋风刮过,不但留不下啥好东西,反而一股凌冽之气。
不良的家庭关系就像父母和子女中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一个有爱不会爱,一个想被爱却感受不到爱,彼此都很受伤。
感同身受不必多说,就怕有些人曾经不管经历的有多痛,将来不经意间就制造出多少痛。
就像博的母亲那样,她从自己家庭中就没感受到爱,所以她再怎么努力的往外挤她的爱,那也是很有限的。
我很佩服A24惊悚片的脑洞,总是不那么循规蹈矩。
刚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一个奇奇怪怪的脑洞,类似于«香肠派对»的剧本就像嗑💊嗑出来的,后来我觉得男主角塑造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精神状态有点问题的人,我分不清他看到的到底多少是他幻想多少是现实,因为太荒诞了,所以我把那些画面全当成是主角精神有问题的情况下理解和接受的现实环境。
我能感受到他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怪事下的无措,(当然这些无法理解的事情感觉大部分人遇上都会方寸大乱)我觉得他的认知和处事能力都在一定消极的影响下。
他被外科医生“收养”,收养的这里我觉得很奇怪,他处于一种被照顾又是替代品的状态,同时被户主女儿的仇视,里面有女儿跟闺蜜介绍他说的是“哥”,但是被他否认只是父母的朋友,这点我有点印象,所以他不想通过他人替代来获得感情,也无法通过他人获得情感满足。
他被迫逃离这个家之后,在森林中遇见了一伙人表演了一个失踪老头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故事是通过他人表演的影子,慢慢变成了他幻想的他父亲的故事,因为他一直处于父亲缺失的状态又无法像母亲寻求答案,童年的困惑不会随着长大而缺失,会成为心底最深的颜色,他把他幻想的故事信以为真,我们很容易肯定自己的幻想,同时感情缺失的孩子也很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感情需求。
可以说前面的一切都表达了他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扰,然后这种隐晦的冲突已经形成后,他的母亲死而复生了,斥责他的一切感受都是源于他的不知足,否定了他受到的精神伤害,并且再次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试图让他变得更加弱小,更加无助,这样他就会臣服在母亲的脚下,亲吻母亲的腿,告诉母亲我错了,我愿意做一切你想让我做的事情。
干涉,权利,占有,然后控制。
一个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利的母亲对她的属下她的所有物她的掌中宠物独有的爱。
是不是听起来就毛骨悚然?
如果没有,反思反思你是不是也变成了这种“母亲”。
最后的批斗大会简直就是另一类的恐惧了,每个想摆脱家庭精神控制的孩子都会有这种困扰。
就像我之前看过的那本作者用事实举例写的关于家庭问题的书中有个案例,一位试图摆脱父母控制的女人,她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她非常想解决问题,但是在治疗途中差点放弃,因为治疗过程是让她明白父母在哪些方面对她进行了不良的行为,结果她刚认清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了。
母亲去世的悲痛让她愧疚,包括之前心理医生告诉她问题来源于她的父母这种行为也成为了她愧疚的根源。
但是事实是,悲痛过去后,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亲人去世的悲伤无法解决长期家庭不良关系下造成的影响,她仍然会被生活中糟糕的情绪影响,处理不好事情,所以她继续回去治疗了,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原因。
提这个事例是想说,追究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是想一味地责怪父母,其实更多的是想解决问题。
有问题的父母总是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上,承认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为了这个孩子还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汗水,付出和回报不成对比还反被埋怨,确实难以让人接受。
但是因此就否定孩子的良知,否定孩子的认知和人格,否定他对自己的一切负面想法,希望孩子继续臣服,甚至不服就审判他,斥责他,贬低他,让他到死都良心不安。
是很让人恐惧的事情。
博很恐惧吗?
是的,他哭着,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掐住一直喋喋不休攻击他的母亲;他母亲难以置信的眼神,到最后还在质疑为什么自己要被这样对待。
那条鸿沟,一个在岸这边,一个在岸那边。
我看完也觉得心里凉嗖嗖的,希望你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
一部比较纯粹的惊悚心理片。
结构很工整,整个风格即诡异但又觉得好像没有看过类似画风的,还蛮有趣。
第一章:主要带出一个患有严重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的人在生活中的心理状态。
多疑、妄想、行为失常、暴露癖,表达的内容太满了,不太分得清哪些是幻觉哪些是真是发生的。
男主的惊恐症发作主要动机来自于要去见母亲,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属于扭曲的恋母情结。
一方面可以看到他的强烈心理抗拒,一方面又因为抗拒带来罪恶感,以至于跑到浴缸里想要模仿回归母体的状态。
最后赤身冲出公寓应该是自我毁灭式的表达,他冲撞到马路希望死亡的驱动以逃避见母亲的事实。
第二章:男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精神趋向于正常化,但是会发现他的环境充满着不安的和危险的因素,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是他内心的投射作用,一方面也是在隐喻他潜在的、类似的成长环境。
这个诡异的中产家庭有一个死去的儿子,男主的到来某种层面取代了这家去世的儿子,可以看到男主和女主人一种很诡异的恋母情结关系,即使两人年龄甚至不差,这里说明男主的人格可能未发育健全,仍然对母亲角色有变态的依赖性。
这家的小女儿的角色是极度缺位的,感觉是在一个男性主导的家庭成长,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缺爱,导致最后要用很极端的手法死到来博取家人的关注。
女儿失常的引爆点应该也是男主的出现后被取代的关爱带来的失衡的爆发。
第三章:更倾向是男主的个人幻想,男主长期处于一种性压抑状态下,导致他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在他的环境中,父亲的角色和功能是完全缺失的。
导致他对于两性关系一直处于压抑和恐惧的状态。
但是这里,在回归森林的自然环境中,他的性压抑得到了一定释放和放松,以至于他开始幻想自己如果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的。
演出最后开枪的那个追杀者是幻想出来的,其实就是男主的第二个人格,用一枪打破了男主的妄想时间。
第四章:回归原生家庭的现实世界。
断头的母亲(包括话剧里的圣母也是带着面具的,这两处都是对母亲形象的投射),直接把母亲的形象都要抹去,够狠。
对照希腊神话的俄狄浦斯。
和母亲的对白,让真相大白。
这个极端控制欲,长期PUA自己孩子、极端的母爱的形象玥跃然而起。
男主在房间和初恋试图sex的行为可以理解未他对母亲权威和绝对权力的一次反抗,在做的过程中他一边享受一边大叫im gonna die,可以看到母亲给他的阴影还是很大的,最后初恋真的die了(到底是真die还是男主自己幻想出来的不得而知),做爱就会死得到了印证,也可以看到男主对母亲这次的反抗失败了。
然后就是母亲突然出现的场景,男主又回归到了唯唯诺诺的服从状态。
阁楼的那场幻想大戏很有趣,开枪人突然出现(男主内化的一个人格)把penis打死了,这里应该是想表达的是男主又回到了自我阉割的精神状态,因为从小到到大每次反抗母亲后他都会受到惩罚,反抗失败后继续退回到服从状态,也预示着男主的彻底精神失常和崩溃,并回归到极端忏悔和极度自我阉割的状态。
结局,这里的表达让我想到拉斯冯提的那部《此房是我造》的结尾。
是宗教化的表达。
《此房是我造》的结尾引用了但丁神曲中坠入地狱后和魔鬼对话。
那么beau在海水中央(成功回归母体,也就是通过自杀走向死亡)就是加缪的《局外人》一样的存在主义的表达。
男主的所有自发行为都被安上了对母亲不敬或者罪行,并被进行道德审判,审判席上的观众可以是男主的所有人格也可以是所有客体世界。
他人即地狱,没错,beau实在在是太善良太敏感了,以至于他一直活在对客体的评价体系和母亲的煤气灯效应中,以至于从来没有建立起健康和独立的本我。
最终就是走向人格的失常和自我精神毁灭,最后随着在水中消失成功回归母体状态完成自缢行为,知道死亡,他都是带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自我审判,但其实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纯纯的不健康家庭的受害者。
这片最大的问题,个人认为是把梦境、想象和现实发生的情形结合的不好,太割裂了,也没有给到观众足够有效的线索做分析。
看完会感觉很精神不适,个人没有耐心,跳着看完的,感觉导演拍这部片儿是在投射自己的心理的一些状态,蛮私人主观表达的一部作品。
影坛新贵&网红大厂&业界头号炸子鸡,A24。
又双叒叕来放大招了。
以往战绩,虽然票房惨兮兮,但架不住人家是奖项收割机。
横扫七个小金人的《瞬息全宇宙》,上映两个月票房只有3千万,被同档期的《刺猬索尼克2》各种碾压(豆瓣5.6分,票房1.6亿)。
主打的就是一手高端局。
新作更是请来一向选本挑剔的奥斯卡影帝“凤凰叔”华金·菲尼克斯,A24不惜斥3500万美元巨资打造,是建厂以来成本最高的项目(《瞬息全宇宙》的两倍)。
当年凭借《皮囊之下》《女巫》《机械姬》打开局面+站稳脚跟的A24,算是拍恐怖片起家。
而本片导演阿里·艾斯特,无疑是A24旗下最精心栽培的头号种子。
比起用廉价的“Jump Scare”来唬人,阿里更喜欢用生活化的细节来塑造惊悚氛围。
当观众沉浸在日常片段中时,再用窒息诡谲的压迫感来一手四两拨千斤,瞬时唤醒内心深层的恐惧。
血腥猎奇的情节,让人头皮发麻的视觉冲击,裸露等大尺度桥段,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个体或群体行为,都是他的标志性符号,接连三部作品在美国都被评为R级。
2018年, 他凭借《遗传厄运》将恐怖片这个陈旧类型玩出了新花样。
不仅自己一炮而红,还大大加速了A24这家年轻制片厂的飞升。
2019年,他趁热打铁拉来还不是“黑寡妇”的皮妹,一部张牙舞爪的“北欧传销团建”《仲夏夜惊魂》奠定了邪典大拿的地位。
蓄势多年,《博很恐惧》 有着《遗传厄运》与《仲夏夜惊魂》完全不一样的套路。
小明着实欣赏这种用于推陈出新,绝不偷懒复制炒冷饭的鬼才。
回到本片,相信各位看到片名必然心生疑问。
谁是博?
这位标题大男主,其实来自导演十多年前自己上传网络的一部短片。
博打算回家看老妈,但是因为接连遭遇水逆般的厄运(包括钥匙被人偷走)而导致行程无限推迟。
这跟长片版的人物和主线完全一致。
导演阿里曾在访谈中透露,《博很恐惧》其实就是《博》的转世。
这种意识流电影一直是自己最想尝试的题材,刚出道的时候必然没人敢投风险如此之高的项目。
阿里只能先拍前两部长片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当类型的掌握和风格的塑造才能被肯定后,A24才敢砸这么多钱给他。
本片虽然剧作让人叹为观止,但意识流+弱情节+三个小时的片长,对大部分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场难以忍受的折磨。
《博很恐惧》是一部概念先行的作品,只要摸到门路必然别有洞天。
而开启一切的钥匙,导演早已在访谈中抛出。
主创曾在幕后特辑中亲口承认,全片就是一场“卡夫卡式”的旅程。
故事极其简练非常直白,就是主人公博(Beau)很害怕(Afraid)。
长达179分钟从头至尾都在呈现一个内心的恐惧状态,他焦虑、不安、徬徨、迷惑、发自自身深处的惧怕。
导演以启程前、旅途中、抵达后为关键节点将文本分为三个段落。
搭配截然不同的场景设计、调度、呈现方式,文本背后更是塞满了各种电影、神话、文学伏笔,彼此交织成一个庞大的“史诗恐怖片”。
卡夫卡式(Kafkaesque)是由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作品延伸而来。
最典型的代表,《审判》的主角一早起来竟被无故逮补,必须面临一“锅”莫名其妙的罪名和一场异常纠结的审判。
其后便专门代指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主角一般遭遇各种令人沮丧、循环往复且不必要的遭遇,仿佛被推入一个无法挣脱的迷宫。
影片开头,博原计划在父亲忌日这天去看望母亲,出发前却钥匙被偷、公寓被占,一系列“怪力乱神”打击之下,打起了退堂鼓,随后陷入了一连串无法控制的灾难之中。
逃出公寓的博在大街上被一台货车撞飞,故事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罗杰医生的家。
这对看似温柔和善的夫妻,背后却隐瞒着美好社区的虚与委蛇。
其中处处可见导演对迈克尔·哈内克“冰山三部曲”的致敬,其中《班尼的录像带》以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展现了逢迎背后丑陋腐烂的关系,对中产阶级的家庭伪善做出冷暴力式的批斗。
逃出魔窟后的博在在森林经历了一段奥德赛式的返乡奔丧旅程。
奥德赛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统称《荷马史诗》),用倒叙的手法把奥德修斯十年的海上历险,放在他临到家前 40 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将“返乡”的价值发挥得最大化。
片中采取“戏中戏+打破第四面墙”的形式,用一场虚实结合、如梦似幻的“启示录”话剧,反映了博内心真实渴望。
这个段落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真人+动画的手法,观感相当惊艳。
负责作画的是智利影人乔奎因·科西纳(Joaquín Cociña)和克里斯托弗·列昂(Cristobal León)。
二人曾于 2018 年共同执导定格动画《狼屋》,美术风格奇幻诡异让人坐立难安,跟导演阿里如出一辙、一拍即合,这才促成了本片中的强强联合。
从《遗传厄运》到《博很恐惧》,母子关系一直是导演永恒不变的核心议题。
母亲这一身份在阿里的作品中一直非常重要,这次虽然换了一种方式,但仍在诉说“恶意的遗传”,并且在之前的基础上解构了亚瑞阿斯特对伊底帕斯的“恋母”情结。
片中从始至终不断反复出现“水”的意像,显然,导演在用“水”来暗示母爱。
开篇博在羊水包覆下诞生、随后在心理医生门前看鱼缸、室内的各种海洋画作、停水的公寓、必须配水吃的药、喝下的油漆,在海上漂流的小船等等等等。
满溢的爱太过浓烈,让人压力山大,难以喘息。
导演把博的出生和死亡都呈现在银幕上。
单出生这一幕,寥寥几笔将母亲的强势、极强的保护欲、本能的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
婴儿初降人世,第一个学会的情绪,居然是恐惧。
孩子必须献出自己的泪水,才能让母亲放心。
这跟世界上所有的亲缘、情感关系一样,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丝丝病态。
博更是如此,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她母亲给的压力,宛如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
影片最后,一场审判将故事推至高潮。
这部分导员引入了后设电影(meta-cinema)的概念,后设电影必须经由“欣赏者重新构建”,简言之欣赏电影的观众也是电影故事的组成部分。
上文提到的《隐藏摄影机》就是经典的后设电影。
导演压根没有交待摄影机放在什么地方,是谁从始至终一直关注着一切,到最后最后才发现,窥视者其实就是影院里观看电影的观众。
《博很恐惧》最后的一场戏,设置在一个巨大的水上体育馆内,四周座无虚席,观众通过场馆中心的LED巨幕欣赏着博的“种种罪行”。
不难看出这一场景与电影院的相似之处,正如导演阿里解释的那样——这意味着我们一直在像博的母亲评价博那样,从头至尾评价着导演阿里。
某种层面上,戏里戏外就像一面镜子,两两映照、交相对应。
导演阿里为了请到心仪的演员出演,不惜软磨硬泡花了6个月时间才让华金点头签约。
2018年,凤凰叔为了小丑一角,狂瘦24公斤。
这次为了塑造博,华金不惜疯狂增肥,“人间气球”实至名归。
片中动作戏爆款冲破玻璃门、从阁楼跌落等几乎都由华金亲自完成,浴室坠物桥段,更是不惜赤身裸体在浴缸里打了整整一天,也让这位奥斯卡影帝突破从影以来最大尺度。
某种程度上看,《博很恐惧》更像是一个命题开放的申论式电影。
纵然我在这里絮絮叨叨一大堆,但相信各位小伙伴看罢,一定会生成一份仅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或褒或贬,无关对错。
亦真亦幻,请君入局…
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概括了这部3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男孩在路边水池认真摆弄自己的小船玩具,男孩妈妈匆匆跑过来严厉呵斥把男孩拉走,小船留在了水池里,没一会就翻进黑色水底。
壹、其实这是一个测试博显然从小就被培养成这样,在母亲的控制下他变得矛盾麻木且空洞,不知道他会不会困惑,面前这个明明看上去应该是最爱他的人,做的事情却都让他感觉到惊恐受伤。
整部电影他似乎是一个空瓶,外界给他什么,他装满什么。
他会在公寓里对着突然出现的流浪汉惊恐,会面对母亲突然离世的消息呆怔,会因被追杀而恐惧,会因母亲的撕心裂肺而疯狂解释恳求道歉。
然后这一切行为似乎不像是他自己说的,像是一种路线规划,有点随意的那种。
所以全片看下来会觉得这个剧情如有似无,三个部分的转换像是三个节奏不同的关卡。
没错,这部电影宛如一个游戏,设想一下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主角在一条线上运行,再去看看结局,前面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理解。
因为,这只是一个测试,能看得到是心理咨询对话的盗录、医生家78频道的监控,看不到的会是什么呢?
是混乱异常街区中不断求助的流浪汉?
还是医生家反复推迟时间的医生?
或者是在母亲葬礼最后出现的初恋女孩?
回看电影的种种细节,可以看到母亲的控制渗透在各个角落,大到开头的出现的社区公寓,小到里面的家电和速食产品,全部都印有母亲的“大W”公司logo,在影片的最后也明示了该公司开发某种精神药物用于控制孩子。
所以我推测其实整部电影就是一个针对博的长期服从性测试,所有的人或者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导火索快速测试一下博是不是将其母亲放在第一顺位,所以我们看剧情的推动往往是博惊恐地乱跑,然后遇到很多立刻识别出他的人,配合他推着他进行下一部分的测试。
贰、控制和审判但是很明显,人是控制不住的,医生家的妻子若有似无地暗示博不要做罪人以及明示其行为都被规划好了,森林里照顾博父亲的管家说漏嘴了一些真相,测试里总有一些意外的部分。
但是很快,女儿狂喝油漆而死,管家原地爆炸,母亲的控制像是一个影子,紧紧追杀吞没着一些真实的东西。
最终博知道了真相,尽管哭喊求饶,但是面对母亲一遍又一遍自我牺牲陈词滥调的指责,他还是紧紧掐住了他母亲的喉咙。
最后审判在我看来像是在博的内心进行,就像开头从子宫出生,博开船返回一个宛如子宫黑色的有水山洞,在这里博终于做出了一定程度解释,关于种种测试的结果,但是面对盖棺定论试图自证是何其困难,他显得无比困惑,面前这个明明看上去应该是最爱他的人,却用各种细节拿来证明他是一个母亲的爱居心叵测的有罪之人。
这种矛盾在最后一刻才爆发开来,博说我不想死,谁来帮帮我,此刻已经没有机会向外去寻求帮助了,所以这一刻其实是博在问自己,我自己觉得母亲是爱我的吗?
我真的不爱我母亲吗?
如果他爱我并伤害我然后我也伤害了她,那我还爱她吗?
很显然这些问题没有回答,但是没有回答不代表没有结果,审判给出了结果,毁灭,最终博也死在黑色的子宫里,他没有办法处理这些问题,又或者说,他宁愿自己没有出生过。
叁、我爱你,但…我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感觉到压力了吗,如果没有那恭喜你通过了测试。
“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约翰·威尔伍德别管是谁说的,我在网上搜索的,如果你感觉到了不适,那么姑且看一下这句话。
为什么会有诞生于爱意的黑暗,因为有些爱不是爱,或者说,有些爱需要代价,再或者说,不是爱是期待,是命令。
在博的妈妈那里,爱一直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不来看望我,说明你不爱我,我会把你的信用卡停掉。
以至于到,如果你不听我的,让我难受,你就是辜负了我对你的爱。
我以前写到“对于一个命令,你不去服从,就是不考虑发令者的感受,这真是可笑。
”(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 Fantastize的回答)这种期望的力量在家庭里俨然变成了一种束缚,这种束缚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个人性质的自私和怨恨。
母亲说爱博,而博住在破烂的瘾君子公寓/被关在阁楼,母亲住在豪华别墅。
母亲说爱博,父亲可以只是一个畸形的吊状怪物藏身阁楼,而博则被一则关于性器官的谎言蒙蔽到不敢发生关系。
母亲说爱博,明明有资源派人开专车接送博从公寓到自己豪华别墅,而博需要订机票赶飞机收拾行李旅途奔波。
很显然,母亲满足的不仅仅是某些自我牺牲的苦楚,是一种伴随着“我之前付出过我过的不好,所以你不能过的好,你要对我付出”的占有欲控制欲。
这种占有欲往往来自于巨大的怀疑和畸形的不安全感,不管是对于不信任事物的过度解读,还是对于某些命令达成的反复证明。
从这个角度来看,博母和博一样都是空心的,博可以容纳别人的情绪,而博母没有办法自己消化情绪,必须要把自己情绪依附于别人的行动。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博母甚至恨自己的孩子,原因只是孩子没有按她自己想的方式满足她的情绪需求。
肆、毁灭和循环家庭里的毁灭还出现过别的电影里,绕不过去就是同导演的《遗传厄运》。
遗传厄运 (2018)7.32018 / 美国 / 恐怖 / 阿里·艾斯特 / 亚历克斯·沃尔夫 加布里埃尔·伯恩在《遗传厄运》里我认为更多是母亲的视角,从上一代到这一代再到下一代,这里面的母亲既作为女儿又作为母亲,并且她面对的更多是生活氛围的痛苦以及罪恶过去的荼毒,一如片名“厄运”,一种高压家庭,悲剧命运的毁灭推动。
而在本片中家庭的整体被减淡了,几乎变成了博和博母的二人关系,这里不仅可以立刻识别出博母的自私本性,更多也可以窥探出博的毁灭和自我毁灭的源头。
在得知她的母亲控制了他的一切之后,博首先是出自本能地害怕和道歉,但是在接受了更多指责辱骂,他掐住博母的脖子,开始了毁灭。
上文说的,博像是一个空杯,他可以承受别人的情绪,但是他上一秒是妈妈是爱我的道歉,下一秒则是妈妈是恨我的愤怒,博没有办法处理如此扭曲的情绪,意识到这是母亲对自己的灌输,并想停止这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套流程反过来其实就是最后的黑色山洞审判,博先是解释和愤怒,然后是求助和道歉,最后是淹没和放弃挣扎,他没有办法自洽,也没有办法理解,最后更没办法继续面对之前的一切,他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回去,于是他回到回归来时的地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
所以其实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概括了这部3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男孩在路边水池认真摆弄自己的小船玩具,男孩妈妈匆匆跑过来严厉呵斥把男孩拉走,小船留在了水池里,没一会就翻进黑色水底。
家长的责骂和打翻的小船到底对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呢?
控制和自私到底是怎么在家长的内心阴暗处生根发芽的?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影片给出了体验,3 个小时速通博的一生,你为谁开心为谁难过?
生活在家庭中的你我,在什么时候感到开心感到痛苦?
这些都来于哪里?
是否一接触就隐隐作痛?
去搞清楚吧,你是选择承受倾盆,还是自行裁酌。
你伴随着你母亲惊恐的吼叫和责备出生,成长路上遇见各种奇葩和暴力,他们让你疲于奔命、无家可归、找不到归属甚至破坏你辛苦建立的一切。
你恐慌地逃离却发生了车祸般的惨剧。
你进入另一个氛围以为终于被搭救,却身陷更多的责备、虚伪和监视之中。
你周围人让你和她们一起演戏于是你就演了。
你的母亲虽然不说但心里总觉得自己为你付出了所有你还不断向她索取。
你好不容易遇见个女孩给她买礼物你妈还嫉妒。
你妈告诉你只要跟别人做爱你就会当场去世而且这是遗传。
你爸已经被逼到小角落多年无法翻身,带着巨大的无法被满足的性欲。
你妈一直说你,内心深处你真的想掐死她,然后头也不回地走掉。
你走了很远最终还是要受到社会的审判和指责。
直到你早已脆弱报废的生命小船说翻就翻。
你妈又嚎啕大哭她失去了孩子。
等等这些就是你一辈子要经历的恐惧时刻。
179分钟的恐惧,焦虑和无助,哪有我们一辈子的这些时刻多?
A24yyds!
7.7 / 10「你幻想过你母亲的死亡吗?
」《博很恐惧 / 宝可噩梦》在上映之前,就因为这条令人出戏的TW「译名」,被公众讨论。
但是,相比电影译名热烈的讨论,对于电影内容的讨论反而少了很多。
这绝对不是因为电影本身不值一看,只是...电影所涵盖的信息量太多,让人无从谈起。
——————————无剧透推荐:跟以往的 A 24 电影(《瞬息全宇宙》、《鲸》)一脉相承, A 24 再一次用超写实的手法探讨「亲子关系」。
电影邀请到对「诡异」题材颇有心得的导演 Ari Aster ,用「惊悚片」的手法,细腻地通过四个段落,来呈现一位妈宝是如何面对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全片充满隐喻,如果你是艺术片爱好者,那非常建议你到电影院欣赏这部电影。
但电影的呈现手法也许会让一部分对「暴露画面」敏感的观众不适,需要谨慎决定。
——————————微剧透影评:正如前文所说,这部电影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元素和隐喻,所以本文也只能探讨一部分对于笔者印象深刻的内容。
《博很恐惧 / 宝可噩梦》的「宝 / Beau」,其实是主角的名字。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宝」在接受心理谘商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开头的这一幕,就已经「预告」了整部电影的剧情梗概——注意,只是「剧情」。
像我们大部分人的梦一样:日常生活中一段有张力的记忆,很容易被我们的大脑扩写成绵延一整晚的噩梦。
在梦中的第一个场景,是宝待在家里,之后宝的住家却阴差阳错地被流浪汉鸠占鹊巢,最后宝逼不得已赤身L体地出门被车撞。
在这段故事里,我很容易地就联想到了「婴儿出生」的过程:成千上万的精子攻占卵子,着床子宫,最后婴儿「逼不得已」离开安全的子宫、赤身L体来到莫名其妙的世界。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童年时光——在安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被推着进入光怪陆离的成人世界。
下一个阶段,宝被接到了一对白人夫妇家里。
在这段故事里,虽然也可以解读成「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但导演想强调的内容可能更聚焦在主角「宝」的故事身上。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宝的妈妈虽然未曾出现,但却是宝身上的一团沉重的乌云,一直影响着宝的行动和想法,电影中也时常会出现宝的妈妈名字的缩写。
导演的意图很简单——宝虽然独立生活,却一直活在和母亲畸形的关系里,虽然眼里没有母亲,但是全世界其实都有母亲的阴影。
但如此亲密的母子关系,并不健康,宝惧怕母亲、仰赖母亲、痛恨母亲,宝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
这部分内容映射在宝的第二段梦境里——他想要被无私地爱着,没有回报、没有威胁的、理想的母爱——甚至父爱。
这样理想的关系具现化在一对照顾宝的白人夫妇身上。
但是宝很快就发现,白人夫妇的爱,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出于他们对自己亡子的愧疚,这是一种补偿。
跳出电影来看,这种对于子女感情的「代偿」,依然存在现实世界的亲子关系里,放大来看,不只是孩子之间的「代替」、「竞争」,也可以说是——很多父母利用自己的孩子去弥补自己的心理需求。
电影中的宝虽然察觉到了,但仍然很享受这种关爱。
但是宝依然恐惧,宝的恐惧很真实——这世界上真的有这样无私的爱吗?
我真的值得被这样无私的爱着吗?
经历过传统东亚家庭洗礼的大部分人,一定能明白这种感情:比如某一天不需要写作业产生的「不真实感」,对于亲密关系不放心的「不安全感」,这来自于孩子从小被灌输的畸形亲密关系理解——我爱你是因为你的成绩、你懂事、你听话,爱是一种具象行为的交易。
以至于很多人 第一次在成年人的情爱中,无法适应这种无私的爱。
宝的恐惧很复杂,他期待无私的爱,但他又不相信,所以这份爱里,充满了诡异的桥段。
最后,宝跟大部分人一样,亲手验证/试探了一些事,让爱自己的人无法继续爱下去了...
宝在一个孕妇的指引下,逃往了第三段梦境.......树林中野生的话剧舞台。
构成噩梦的要点是什么?
我觉得不在于恐怖的桥段, 而在于无法结束/挣脱噩梦的无力感。
话剧舞台上,是宝的人生经历——不只是宝过去的人生经历,更有未来的预告。
其实在宝的上一段梦境里,宝就已经通过闭路电视窥视了自己的一小段未来,但在这段梦境里,他看到自己「完整」的人生走向。
像是在青年时期的人们,已经被一眼望得到尽头的人生烦透,期盼一个答案,一个人生最终的解答。
同时,我们也能从这段梦境里,看出:宝开始对自己的诅咒试探,隐约期待着对母亲的忤逆和冲突。
电影最后一段,宝回到了母亲的大房子,与自己的初恋SEX,并完成了「S死母亲」的宿命。
对我来说,这段的情绪是最强烈的,他充满着「伊底帕斯」(恋母情结)的隐喻。
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依德从「恋母情结」的分析中开始自己的心理学探索,而「恋母」也是佛洛依德认为奠定一个人性格的重要阶段。
和大家想象得不同,佛洛依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恋母/恋父」的阶段,而成功渡过这一阶段,有助于孩子完成「独立意识」的培养。
但显然,电影中的宝没有成功地渡过这一阶段,这使得宝对母亲既依恋又痛恨。
在这段故事里,宝与自己的初恋SEX(之前宝被母亲告知,SEX就会死亡,如自己的父亲一样),这使得宝害怕SEX的同时,却又痛恨自己无力奔赴所爱之人。
其实,现实里具有恋母情结的人当中,就有类似的行为动机存在——有一部分有严重的Virgin情结的男性,因为潜意识里惧怕会与自己的母亲做爱,所以抗拒与非Virgin进行SEX(只有非Virgin才能验证女子 100% 并非母亲)。
换句话说,这些人害怕正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又潜意识地暗示自己与异性的关系,是和「母亲的爱」高度相似的。
电影的最后,宝亲手S死了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这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宝通过SEX,来隔绝了亲密关系中自己与爱人/自己与母亲的不同,从母子关系中独立了出来。
这同时也代表了对母亲的背叛。
所以在电影的最终章,宝乘着小船重新经过阴道般的洞口,回到子宫,面临审判。
检察官旁的母亲义愤填膺,自己的代理律师却早早「阵亡」,宝夹在“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母亲窒息的爱”之间,全然无力为自己辩护,最终只能将躯体「重归母体」。
——————————電影花邊:《寶可噩夢》是 A24 目前為止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達到了 3500 萬美金。
《瞬息全宇宙》製作成本為 1500 萬美金。
電影原片長度達到了驚人的 4 小時... 感謝剪輯師,我們看到的是 3 小時版。
這部電影本應是導演 Ari Aster 的處女座,電影劇本出自他 2011 年製作的短片。
Ari Aster 自己解釋這部電影是“猶太人的'指環王', AKA 你媽讓你去買個東西。
”XD🎥片長:179min⭐IMDB : 7.2🍿爆米花指數:71%🍅爛番茄指數:70%——————————#宝可噩梦#电影#影评#A24#Beauisafraid#
edit: 去听反派影评这一期收获超大!基于老钟日常的恐怖片罢了:每天确认一遍我的小孩对世界足够恐惧吗;你爹只提供了体液;你敢谈恋爱你就完蛋了;你的秘密学校心理老师都转达我了;你不回家我☠️给你看。
赶脚就是精神压迫亲子关系用一惊一乍贼夸张的遭遇和投射来表达,要么是我分心了没看出中途那家面善心恨收养家庭的超能电视机有没有解释如何超现实了但实在是导演哪来的自信觉得观众能观赏一个巨婴吃瘪三小时?这窒息式家庭关系我们中国人倒是耳熟能详觉得十分写实(查了下他是犹太人啊难道文明古国都这通病?)很难认为欧美大众能get啊。其实他的片子里的人一直很欠揍只不过第一部够恐怖,第二部够美丽,这部没有糖衣了外加每个人都那么欠揍,太难了,只有小剧场动画那段很好看然鹅那段是外包给《狼屋》的那俩智利动画家的,我现在不期待阿里艾斯特的新片只希望那俩智利导演能有钱拍新动画...
你伴随着你母亲惊恐的吼叫和责备出生,一路上遇见各种奇葩和暴力,他们让你疲于奔命、无家可归、找不到归属甚至破坏你的一切,你被追赶着直到撞车。你以为终于被搭救,却身陷更多的责备、虚伪和监视之中。你周围人让你和她们一起演戏于是你就演了。你的母亲虽然不说但心里总觉得自己为你付出了所有你还不断向她索取。你好不容易遇见个女孩给她买礼物你妈还嫉妒。你妈告诉你只要跟别人做爱你就会当场去世而且这是遗传。你爸已经被逼到小角落多年无法翻身,带着巨大的无法被满足的性欲。你妈一直说你,内心深处你真的想掐死她,然后头也不回地走掉。你走了很远最终还是要受到社会的审判和指责。直到你早已脆弱报废的生命小船说翻就翻。你妈又嚎啕大哭她失去了孩子。等等这些就是你一辈子要经历的恐惧时刻。A24yyds!J88
也就能唬到一些阅片量少的人
看完之后不仅是Beau is Afraid,简直是beaucoup is afraid。看之前是博很恐惧,看之后是我很恐惧。心情就像华金撞了车之后躺在地上被人捅手掌的那种感觉。华金你还好吗?答应我演一个不那么痛苦的角色了好吗?
不仅博很恐惧,我看完我也很恐惧。从现实切入,但逐渐进入纯粹的意识流,一切现实假象皆是博内心的写照、创伤的映射,从来就没有别的地方、别的家庭、别的树林,只有自己的浴缸、镜子、大海。
经典5幕:公寓、医生家、森林、妈妈家、刑场湖。类型:惊悚1、惊悚2、治愈1+惊悚3、治愈2+惊悚4、治愈3+惊悚5;视觉色彩体系:灰米白、粉蓝、深蓝绿、棕橙、黑;音乐美术随着主题杂糅。老酒装新瓶,不过风味还需时间沉淀
我的好大儿aka妈宝历险记aka华金凤带你走进巨婴世界。为了让巨婴养成精准怪罪到母亲身上,编剧直接把父亲写成丁丁怪???呵呵。。。阿里写了段强迫症患者、写了段精神病医生家庭、写了段成长类儿童剧,又写了段病态亲子关系,bingo!你获得了《博很恐惧》。。。巨婴aka妈宝,精神疾病的一种,祝大家早治疗早康复。(舞台转场挺喜欢的,加一星)
three hours of my life watching not so crafted oedipal complex
老年博的奇幻漂流之妈宝的多元宇宙
也就是部短片量
我很尊重导演的自我表达,不代表我要喜欢导演的自我表达
扑面而来熟悉的锈湖感,荒诞之外又是深深的自省。
我be like关晓彤大喊:到底什么是真的?你告诉我什么是真的?
《楚门的世界》之妈宝男版,中间奇幻的事情好搞笑啊,那对好心夫妇跟女儿的角色我还没太明白啥意思。挣不脱的铁链被妈妈握着,“我这一生原本就是个笑话”。博恐惧的是家庭,他一直想逃离但像大多数人一样又无法真正逃离,妈妈的阴影无时无刻不笼罩住他,这一路回家的冒险经历像是几十年内心的缩影,最妙的是戏剧舞台那一段,台下的博看着别人演绎自己的一生。博很恐惧,直到死之前还在叫着妈妈。
因为恐惧所以逃亡,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的恐惧确实被制造出来了,但是观众看到的只是不同的恐惧的行为和面貌,而无法捕捉到这种面相下情感的变化,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看不到任何对于恐惧的分析。于是博只能不停奔跑,用身体来讲述每次外界环境变化后内心被动产生的诸多变化,至此似乎也就不难理解导演向弗洛伊德发起的种种求助,比如父亲形象的变形,以及面对当代亲密关系的爱无能。只是这些恐惧仍然太过自我(白男)中心主义,以至于哪怕最后整场逃亡和迎向都变成戏剧被观赏也基本看不到或许尚存的自嘲,以及看到变成猪的华金在大银幕上抖动还蛮恶sin的。
妈宝男仅仅是焦虑了一辈子,我们观众可是焦虑了整整三小时啊(🐶)
当代象人,至少需要二十年来扭转口碑
3.5 好于《仲夏夜》但仍远低于《遗传厄运》。设谜和解密几乎割裂成了两部电影,前者仿佛嗑入了大量考夫曼、林奇、柯南伯格的电影后形成的一种癫狂的内心影像,将噩梦根源与潜意识深处进行外化。但又处理得过于奇观化、节奏过快、设定过飞,构建全程都无法令人跟着他的脚步,无法走入他的内心,只能旁观想“这拍的都是些啥....”。解密部分倒蛮不错的嘞,艾斯特重新回到家庭母子关系的爱恨,家人间无法真实面对的羞愧、永无止境的互害,以及遗传的绝望锁链。几段撕X戏很是精华。看完不由感慨:2023了,还有人愿意投钱拍这种血亏电影,也真的令人感动呢。
魔幻,抽象,第二人格,精神分裂,惊悚,恐怖。只是想看一部好看的恐怖片,居然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