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历史上,我们被侵略,文物被剥夺,现在我们站起来了,我们有权力要回我们的文物,体现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对此感到骄傲;②小玉壶虽不是文物,但它凝聚着手艺继承者和中国非遗的美好、坚持不懈的精神,且被外国工作人员看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手艺正在被世界看见和认可;③国家衰弱时,文物被掳去;国家强盛时,文物能被追回。
文物的遭遇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有弱而强的变化。
真的有人看这种剧看出爱情了?
磕也只能注定悲剧吧……一个文物,一个人,自古人鬼殊途。
非逼着要磕,也没有cp感。
人从头到尾,没说是甜宠,主旨还是给文物送信。
啊,为什么,一定要扯上爱情?
短视频没说爱情,评论就飞了满天满地的爱情。
是结婚率太低了,某些人魔杖了吗?
不看电视剧,真的是被短视频的短快培养了不能静下心来欣赏的不耐烦,但也有电视剧老说爱爱爱爱的缘故。
还有说立意正,不应该这样糟蹋(殊不知流量已经糟蹋多少剧了,还是电视上播)。
想起周末看《年会不要停》,觉得很不错,立即去小红书翻大家的看法,有个人就说:里面的梗,太低级,互联网公司都不会这样用。
——实际什么对齐颗粒度,闭环这些,就是互联网公司为了体现出与实业公司不一样的档次创造的吧。
是否好用贴切不说,但废话效果拔群是肯定的。
按这位评论的意思,用互联网公司的梗就应该从上至下都是互联网,写医疗剧也是从里到外都不能少了医学常识。
就如那些说《逃出》一个滑稽的甜宠短视频,配不上正光大的外流文物回家这种正经题材。
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看没看过抗日喜剧《举起手来!
》,抗日题材,严肃,可这片子是,喜剧。
也许只有那些评论的人才是真正有品位,受过高等教育,其他人都是庸俗不堪,来世界凑数的吧。
他们一个人能翘起整个地球,一个人能让文物回家。
只会敲键盘的东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员团结的是广大工农人民,而不是蝙蝠侠蜘蛛侠。
我只觉得敢选这话题,敢做,它就是一步,比停留原地强。
网络短剧里的五星极品,我对短剧一直以来的印象就是奇葩狗血做作演技差,mv还能看个稀奇,其他的根本不看。
被推荐这个才发现原来短剧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居然可以这么好看。
念家书那里我真的看哭了,心酸啊。
大英博物馆800万件藏品,摆放的几乎是我国最顶级的技术,精美绝伦。
我国自己的博物馆有些都比不上,希望能回来。
可是想要带回来花钱太多了,国家的钱我更希望用在民生上面,好纠结。
家书没有提到需要回来,这真是打动我了。
真懂事啊,更难过了。
这剧故事很棒,构思精彩。
五分鼓励加油本来只是写了个短篇夸一下,结果看了长篇剧评发现这么多人批判,男凝物化都出来了,我就蹦不住了,必须说几句。
首先女主幼稚不独立的问题,奇怪了女主为什么要选成熟的,小玉壶很灵气很可爱。
女主不太独立我看的时候觉得问题不大,虽然拟成女性,但她本来就是个玉壶,器物依附人类不是很正常的。
说两人之间是爱情也挺牵强,我没看出两个人有爱情。
一个太幼稚一个太成熟,一个是人类一个是物品。
没说过爱慕没聊过未来,怎么就是爱情了,小玉壶说回去博物馆就回去了,男主也没有挽留,这是爱情?女主舍不得的说家国,她对男主没半点暧昧可言。
什么感情这个点很重要,很多人看到一男一女感情好的就觉得是爱情,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也被大肆宣传。
好像只能有爱情一样。
也不看看本质他们种类都不同,爱p。
说兄妹朋友感情都比爱情靠谱,女主开头不就点题了,“家人”啊。
她遇见的不是男主,无论是老人还是女人,就算遇见少女小孩,只要对方有点良心,这个故事照样像现在这样发展。
男主没有不可替代性。
缺点不是没有,真正的缺点是短片开始两人不说话的意念交流,就不是口型对不上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口型,非常出戏。
女主没有身份怎么给她买的票,这些都没有拍出来。
结局我也不喜欢,女主的声音一出就糟糕。
本来是个意味深长的结局,结果来个he团圆结局,破坏了意蕴。
但是归根结底瑕不掩瑜,很好看
偶然看到推荐,搜了下。
前几天豆瓣还没有标记,只有零星的讨论。
今天又刷到“央视六公主”提及,想着豆瓣会不会就可以找到标记了,果然。
最后一集大结局真的飙泪。
小玉壶,远赴万里回家,只是为了给大家送信。
“下一站,瑰葭路(归家路)”● 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 唐大马,我是来给您送信的。
信上写“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跑着跑着,我便会想起几百年前,我们相约一起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佛祖爷爷,罗汉爷爷让我跟您说:“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乃众生法相,重逢,皆在一叶菩提之间。
”
"你真的要回去?
""嗯,我得回去。
""你想清楚了吗?
你花了这么大力气才回到家。
"“嗯。
”"那你会让大家逃回来吗?
""张永安,我们不会。
大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
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
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
请不要怪我满身泥泞,那是我漂泊在外年复一年的厚厚思念。
之前看网友说,小玉壶自拍一直开闪光灯,是因为游客拍文物都是开闪光灯的,以为拍照就是这样的,很细节。
“张永安。
谢谢你,这是我小小世界里,最开心的一段时光。
”
为自媒体时代难得的良心打五星!
“他们说,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
”“他们说,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
”“他们说,遇到家人就安全了。
”小玉壶是2017年被送去大英博物馆收藏,是属于和平年代送去的,不是被盗掠而走。
所以只有它才记得回家的路,也只有它才能承载着回家送信的使命。
她承载着大家的期盼,却是唯一不能回家的,只有她是我们主动送过去的。
而我们发现小玉壶出场时,脸蛋是脏兮兮,这也是创作者的精巧设计:在大英博物馆里,很多中国文物都没有被好好保护,很多文物在陈展时随意挤在一起,有的甚至没有保护罩,游客和参观者可以随意触碰甚至毁坏这些展览的文物。
还有小玉壶说自己是一“盏”而不是一“只”玉壶,还强调自己的名字: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因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只有编号,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是多么地美。
只有我们浸染在中华文化里长大的中国人才懂得,它们的名字有多么优美、浪漫。
当记者张永安带着小玉壶来到自己的房间时,小玉壶惊叹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种惊喜和感叹让我很心疼它,它是经历了多少磨难,才会如此小心翼翼。
因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太多了(当然这些都是从各国抢来的),地方小,东西多,导致了展柜过于拥挤,不同类别的文物都堆放在一起。
还有小玉壶往张永安购物篮里放好多茶叶,这并不是小玉壶很爱喝茶。
而是因为在古时受限于运输工具,中国这些瓷器在被运送的途中为了避免打碎,然后就放很多茶叶,以保证茶壶安全。
小玉壶买很多茶叶是无时无刻都在为回家做准备啊!
而这些知识对于12岁的小玉壶是不懂的,我想都是小玉壶口中那些经历过战火与波折的“叔叔伯伯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告诉她的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200多座博物馆里,存放着大约167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
这还仅仅只是官方记录在册的,辗转流落到私人手中的藏品,预估可达10倍。
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要知道,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藏品,也只有约180万件,在海外流失的文物大约相当于10个故宫博物馆。
这些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都是英国人偷盗抢夺的见证,也是近代中国百年苦难的伤痕。
可这满屋瓷器的背后,不知多少兄弟姊妹在漂洋过海中,粉身碎骨。
为了偷运,被硬生生切割的巨型壁画,龙纹琉璃墙壁上的清晰裂痕,断手无掌的隋朝佛像……
看到有人说这是本质上是男凝甜宠剧,我想说一说:其实我看的时候有过希望小玉壶遇到的是女孩子,然后跟着回家的想法。
但是如果真这么拍了,就不可能重点被放在文物回家这方面,还要宣传个什么双女主,麦姬之类的话题,以国内的环境,怎么也不可能成为主旋律的声音,甚至可能压热度。
如果是小正太遇到小姐姐跟着回家,也是个不错的设定。
但小玉壶本身的第一眼给人感觉就清清亮亮剔透可爱,交给女孩子演,更符合形象,同时后续传家书等细腻场景也很自然。
也很有可能演员资源有限,能找到符合小玉壶设定的演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这个小玉壶真的又可爱又灵动,我这个老阿姨都想放怀里rua一rua。
大环境就是意识形态的成长还需要空间和灌溉,所以我觉得,把握住流量密码,同时宣传了文物回家的意识,变相做了科普,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我不求一日能通罗马,但求每天离罗马更近一步。
如果有一天,我们对作品的判定不再需要考虑打拳与被打拳,借用某种流量密码宣传一些应当被刻烟吸肺的正向意识形态,那就算是一个大进步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愿称之为一群不关心文物的表演型人格显眼包的年度哭错fen(二声)笑话。
“家人!
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 九月五日,在《逃出大英博物馆》最后一集上线发布后,这部短剧在抖音的累计播放量已突破了2.5亿大关,其同名话题的点击量更是达到了11.3亿次。
《逃出大英博物馆》势如破竹的爆火令大众看到了好作品的诞生,同时也流露出媒体人创作的真挚。
(以下简称《逃出》) 《逃出》是由自媒体创作者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毅然前往英国所精心拍摄出来的剧情短片,该片讲述了一位中国记者陪伴我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并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
预告片一经上线,便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迅速出圈。
跌宕的剧情,煽情的音乐,精致的服化均令影片呈现出了精美的制作效果,同样也吸引许多观众在评论区留言期待正片的来临。
如果用传统影视的制作标准衡量,那么《逃出》在镜头拍摄、演员表演方面的确还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但是,两位主创经过反复的推敲、细致的构思,耗时3月最终拍出了观众爱看、愿看、甚至反复看的文艺作品,这不禁引发了我们媒体人的思考——在这个内容为王的生产时代,我们又该如创作出大众喜欢的文艺作品呢?
一、细节打磨实现出圈 n刷了《逃出》后,才发现本片埋藏了多处伏笔以及后续剧情的暗示,其中的细节铺陈与精细化处理更是十分可圈可点,而玉壶精所表演的一系列行为其实也另有深意。
许多观众在欣赏夏天妹妹所饰演的玉壶精后,均被其用心设计的台词语言与肢体细节所深深打动。
“是盏 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当玉壶精听到记者对自己不恰当的量词形容后,玉壶精急忙辩解。
因为中国的每一个文物都拥有着自己的独特姓名,但在大英博物馆拥挤的展柜中这些文物却只有冷冰冰的编号。
而玉壶如此重视自己的名字,同样也是对自己来自中国、代表中国这层文化身份的尊重与重视。
玉壶精在跟随记者来到超市后,将购物篮中塞满茶叶。
很多观众不理解这个行为的含义,其实古代在运输玉器瓷器时以防路上颠簸导致容器损坏,其里里外外均会装满茶叶来达到减震的目的。
而玉壶精拿来各式各样的茶叶也是为远行回家做好了准备。
作为文物,玉壶精担心下雨淋湿却不怕闪光灯照射,很可能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对于游客拍摄的管制相当欠缺,玉壶等文物已经习惯被开着闪光灯的相机拍照了,所以并不会对此产生抗拒。
而害怕下雨不单单只是考虑到作为文物本身不能淋雨,同样也有玉壶精对于信件打湿的恐惧。
二、小短剧蕴含大情怀 除了众多细节的铺陈,这部自制短剧打动观众更多的还是其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情怀表达。
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本片以文物为切口,通过玉壶精这个具象载体,表达民族情怀中所蕴含的深切感情。
这情怀不仅是漂泊在外的中华文物对于家乡的眷恋与想念,同样也有对未来能够堂堂正正回归祖国的期盼与向往。
《逃出》这部短剧采用了拟人化的叙事策略,借用玉壶精的口吻诉说出我国流失在外的文物渴望归家的执着。
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方式不仅为原本毫无生命力的文物赋予了新鲜活力,同时也让文物抽象的心思变得更加具象。
而创作者也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表达了出来,从而令观众对在外文物的思乡情绪更加感同身受。
预告片发布的当天,关于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的词条便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
当晚,环球时报发表社便发声要求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掠夺来的中国文物。
随着片子的爆火,更多人也加入到了呼吁英国返还中国文物的队列当中。
当一部影片将自己的内涵理念用视听语言成功呈现出来后,这部片子无疑是优秀的。
但当一部影片能通过主旨情怀调动一个群体的民族情绪与家国情怀后,那么这部影片无疑是成功的!
文物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今朝吾辈对于历史的沉痛记忆。
这些在外文物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却仍能激发着中国年轻人的生命热忱,引起他对祖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加深刻的爱。
就是因为这份爱,大家才能变得更加勇敢;也是因为这份爱,支撑着大家站出来勇敢发声。
国人慷慨的情绪也通过文物这个载体深深流露,我们郑重要求:一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来的文物必须物归原主!
三、向“温度、态度、深度”踏步迈进 在《逃出》成功收获大批的粉丝追捧后,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媒也纷纷发文对其点赞,其中暗含的不仅仅是对于作品本身制作、表达层面的夸奖与赞许,同样也是对媒体人真诚创作这份赤子之心的嘉奖与褒扬。
2021年前,煎饼果仔还是一位以展现颜值为主的视频博主,直到后来才逐渐涉足中国风短剧。
在看到网友“想看到一部拟人化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的故事”评论后,煎饼果仔倾听观众想法,立刻以“等我”二字留言。
至此,煎饼果仔便与夏天妹妹共同开启了《逃出》这部短剧的创作历程。
一句“等我”,是对观众的态度交代;停更三月,是一部饱含温度的作品诞生。
奔赴英国的期间,两位主创飘洋过海拍摄了一部免费播放的三集短剧,这仅仅只是为了遵循一个网络承诺么?
不,这既是承诺,又是自媒体人渴望创作出精品的坚定与热忱。
而Cctv6电影频道也关注到了《逃出》的剧集热度,指出该片因立足现实而引发强烈共情。
从剧集的出圈也能窥见到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骄傲,同时也对流失在外的文物表示了深切的关切。
夏天妹妹穿着青绿色汉服在伦敦街头拍摄时,旁边有许多外国人驻足观看,那时的她心中所想可能并不局限于仅仅演好一个玉壶精,更多是想将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譬如中国的柔美、华夏的气韵以及历史的渊源展现给外国友人。
正如官媒所评: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他们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对媒体行业的热爱,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为文艺作品创作的旅途开拓更加广阔光明的道路。
反映时事热点,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创作态度才是当下媒体应当学习的。
面对当下的传播形态,媒体人被赋予了更多自由创作可能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加重大的时代责任。
我们应利用好自身的才华,运用好这份独属中国人的浪漫,发挥出媒体人的激情热血,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价值、充满社会意义的文艺作品。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是时代的象征,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言:“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
在我们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高后,我们也期待着,终
私认为,越是高端的题材,越是要拍的用心,用了文物回家的这个话题,却拍成这个样子?
小成本短剧,不是遮羞布,不是粗制滥造,演技尴尬,的借口。
豆瓣多的是高分小成本制作的神剧,看看别人怎么拍的吧。
这校园MV水平的剧,真的别吹了。
我们现在的要求就这么低?
只要套上有高度的外皮,就是不管拍的多烂就要硬夸?
不夸就是格局不高?
就是不爱国?
况且这个题材,成龙的电影里都多次有涉及,当年《十二生肖》 立意很好,却被网友骂惨,这剧尬成这个样子,网上却各种夸夸夸。。。。
不让说一点缺点,无语死了。
对这种剧的无底线纵容和吹捧,直接的结果就是会有无数的类似披皮蹭话题的烂剧横空出世。
确实蛮标准甜宠,从甜宠的角度看,挺好看的,他很懂当下的甜宠套路——俊男靓女,男主把女主捡回家,女主卖萌,女主鼓励男主追逐曾经的梦,女主的治愈笑容之类的。
在宣传文物的角度看,也确实流于表面。
不过这个小短剧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善于调动观众的情绪,他大概知道观众看什么会比较容易激动,比如说我自己在看第一集女主喊“家人”和第三季众多文物一起说“家国永安”时就很感动,但是打动我的不是别的,正是对于对于祖国的热爱,这部分情节正是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爱国之情。
更加能煽动人的,是一水的弹幕。
看着滚滚而来的好评和对男女主的夸赞,看着视频的你也很难保持住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顺从的加入欣赏赞扬这部剧的大军。
总的来说,其实我看的时候体验还不错,毕竟无聊看看无脑甜宠剧还是很舒服的(虽然看的过程中会有些许对女主只会甜甜的笑有点emmmm虽然她最后背着包袱来给其他文物送信,传递相思之情这点很让人动容,但是还是感觉女主的人物设定不够独立,有种只能依附的感觉,让我不太爽),至少看着很轻松,而且无脑看时没有察觉到有什么很大的逻辑漏洞。
至于被诟病许多的“幼女设定”,“挂文物皮卖甜宠肉”,“被盗文物拟人化是否消解了其原本的严肃性”这几点,我持保留意见吧(其实是看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点。。
我是无脑看剧的。。
)。
有批评的声音挺好的,因为这样或许能推动后续出现更多以“文物”为主题,但同时又没有上述问题的好作品出现。
无意中刷到,被恶心到了。耍帅和傻白甜的人设加做作低幼的表演,有气无力没有重点的网络剧配音,拙劣的脚本,无聊的剧情,强行低级的煽情,对文化粗陋的理解,加上脑残的弹幕,我体验到的只有肉麻+愤怒。
其实后半段做得还挺好的。
我看第三集出来还有什么脏心烂肺说男女之情
某十年的玉壶精:SM、X交、凌辱、捆绑、残体。
看了片段就觉得太肉麻了实在是……即便是剧情设定,但这样人格化文物不会很突兀吗?让文物自己爱国也很搞笑……如果这样,能不能拍个片子,国内的老建筑蹦出来说,请不要把我搞死。这不就是张译那个归途之类煽情片的翻版吗?(还记得被迫去看电影的我看得是汗毛倒竖,如坐针毡)……
最后小玉壶带回来的一封封信也太好哭了!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这就是短视频时代审美催生出来的东西吗,好可怕
那么好的创意感觉被浪费了,一般
哈哈哈,多一星给好结尾……女主有点像蔡卓妍啊……
立意不错。
非常好
蹭热点之作罢了,其实矫揉造作,主题很好,其他全不好🙂
中午在沙发上打了个盹,梦到以前在英国买的一个水晶杯变成了娃娃,一副智障儿童的表情说我要回家。把我吓醒了。
粗制滥造。
【6.5】这个竟然有条目。
课上老师问,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想了想,还是山河无恙。
✨都给第三集
流浪地球拯救人类生命,流浪玉壶拯救人类文明。
这片都可以上豆瓣了吗
拍了央媒都不敢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