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种主题简单,一路有思考,不会太复杂的片最后部分似乎在说,即使是到了地狱,别放弃,努力争取,会“起死回生”的但最后的那几帧画面,实在无耻,呵呵是一个心理学网站推荐我看的,不错
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自杀的人是罪恶的,他们的灵魂会去往让人闻风丧胆的地狱中受苦。
”地狱,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存在,几乎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灵魂去到地狱中去。
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但是,他出生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中,自杀就会下地狱的观念深入心底。
但是,尽管面对这么恐怖的下场,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杀。
安德里亚斯来到地铁站,站台的情侣正在亲吻,他感觉不到欣慰,只觉得人生无聊。
于是,下一秒,他自杀了。
电影没有过多的交代安德里亚斯的生活中都遭遇到了什么,也没有刻意地突出强调安德里亚斯悲伤欲绝的心态。
导演只是用了一个很独特的镜头。
当街头的情侣抱在一起亲吻的时候,周围都是浪漫且温馨的氛围。
而唯独他,脸上没有丝毫的情绪波澜。
镜头
最喜欢的是一个细节,男主发现传来悠悠提琴声的那个石墙上的裂缝,那个裂缝的特写尤其像一个女人的阴道口。
在渐渐拉近特写的镜头下,里面传来丝丝光亮,充满了未知的美好。
男主开凿墙壁,慢慢深入,像回到母亲的子宫里,无忧的婴孩时期,传来的另一边孩童的笑声,飘香的味道,都是小时候美好事物的回忆堆砌。
而墙的那一边,是他急切等待的另一场新生。
被执法人拽出来的男主手里拿着一块美好世界的面包,贪婪愉悦的表情,和周遭灰色的混乱都隔绝了。
感觉是非常典型的北欧片,冷色调,少台词,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其淡漠的,几近残酷,在其中,人类所担任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庞大机器中的零件。
关于电影提出的哲学性问题,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倒是让我想起了许久之前为了写影评而看的第五季节。
除了在冬季结束后,大地进入了超脱四季之外的第五季节,一种近乎绝对性的静止笼罩了村庄。
这两部片子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这种静止感。
这种静止是一种强迫性的静止,为了营造静止的氛围,生物被停止了生长,人被无法再死去,死后的那个社会也被强制性维持原状,有叛乱者出现就要流放,然后被找来新的人替代。
其实有时候想想,现实不也是如此。
但总又觉得,这种想法或许只是因为我主观上的想要维持一尘不变而产生,但或许这种主观想法又是由大环境影响呢?
唉,人和社会真是难以理解。
其实电影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配乐。
男主从铁轨中爬起来时配的索尔维格之歌实在令人感动。
所以当即从床上爬下来翻出小提琴拉了一遍。
夜晚承接同學的戲飛, 去了看超完美地獄THE BOTHERSOME MAN, 的確不俗, 可以拍出人在現今社會異化的情境. 有一天你突然發覺自己來到一個完美的社會, 差不多樣樣事都會得心應手, 好工作, 好居所, 要美女一泡就上, 切斷手指可駁回, 跳進路軌也不會絡火車輾斃. 但就是差了一點點, 你只可以談一些商品世界的東西, 談傢俱catalog, 談室內設計, 但一說起奇怪的夢境, 即使天使美麗溫柔可愛的女人會立令你收聲. 於是主角開始不滿足了, 在club的toilet聽到奇怪男人的談話, 他開始尋找那個缺口, 那個完美世界的漏洞. 在地底不斷的挖掘, 就差一點可以成功之際卻被人捉回流放. 與matrix不同的是, matrix還可以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可以讓你去找回, 但在超完美地嶽裡, 這就是真實, 或許根本沒有真實, 只有比超真實更夢幻的城市, 大家都很快樂, 你也應該很快樂. 那個洞穴的意象我參不透, 可能是plato的著名寓言吧. 不過電影卻是好電影, 深刻問了一個問題, 你不覺得現在的生活有問題嗎? 在這個商品充斥, 人際關係都是倚靠商品維持的生活方式, 你不曾有一刻想過逃走, 跳軌嗎? 電影令人聯想起卡夫卡, 冷酷異境, 是否因為北歐人才可以拍得這麼深刻和有味道?
里面他找了漂亮老婆又和美妞劈腿,不知道他们做爱是不是也像喝热巧克力一样"没味道"?要是没有感觉为什么他切断手指知道疼?导演假设的这个世界是不成立的啊
冰岛/挪威的电影。
电影开始和结束都是大巴带我们驶向未知。
片头,大巴载着男主来到一个理想世界:工作难度压力小,工资待遇高,老板好,甚至妻子对于出轨都完全包容,最后,甚至自己不会死去。
《超完美地狱》,描述的就是所有美好的社会形态体现,这样的社会就是一座监狱,囚禁了你,让你忘记真正的快乐。
有时候我也在想,假如我真的很有钱,我真的会很快乐吗?
假如我没有道德和伦理的束缚,我真的会快乐吗?
假如我长生不死,拥有完美的爱情,我真的会快乐吗?
有的东西会失去,才显得珍贵。
假如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替换,仿佛刺激感就会减退。
影片后段,男主打通隧道,香气四溢,连将死之人(老人)都寻味而来。
一生的无限满足的“快乐”竟然被食物的香味引诱。
男主在这个世界中,也确实获得了快乐吧。
就像是我们也总是被物质的金钱,姣好的面容所心动。
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东西,我们无法参透过程的美妙,保质期也更加简短。
试想,我们真如片中的女二那样,为了生计发愁,为了住所担忧,会不会忆苦思甜在片中的“地狱”生活至死?
片尾曲柔和叙事。
我反复听了几遍,打完这段字。
虽然不喜欢片中的世界,但不可否认,很近的未来,人类就是沿着这样的线路发展,生育率越来越低,高福利高素质之下,失去了热血和希望。
⭐ ◀ ▶ ⭐ ⭐ ⭐企圖「自殺」的【Andreas】莫名來到了一個超現實的「灰色城市」,這裏幾乎可以滿足一個「人」對「生活」原地「躺平」的一切外需條件,宛如一個趨於「完美」的「天堂」!
隨時間的不斷影響與同化,「A」漸覺此地也許並非「天堂」而是「地獄」,猶似「楚門的世界」,瀰漫著一種無盡詭異的「秩序感」,所有的「情感」都已消亡,所有「人」的「劣根性」盡皆根除,對話基本上只圍繞著「室內裝潢」展開,人們遵循統一的規則按部就班,「食物」索然無味,「酒」也了無醉意,情侶們眼睜睜的接吻,「性愛」只是沒有「高潮」的「活塞運動」 …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沒有「墮落」的城市,所有違背這座「城市」對「完美」界定的事物都將一併遭清理並加以修復!
「A」因「內心」的空虛和「人際關係」的機械、疏離而深感痛苦與惶恐,他打算通過「二次自殺」來進行「逃離」並展現他對「生活」的意義和對這個「世界」的感知;「A」試圖透過一個位於「地下」的看似是世界起源的「裂隙」(陰道)來洞悉「另一個世界」(社會)的「真實」,這對「A」來說是一種「新生」,而對將「幸福」視為唯一「價值觀」的「城市」來說則是一種「禁忌」,「A」要麼「隨波逐流」,要麼遭「放逐」!
電影構想了一種理想的「社會烏托邦」願景,一種「日常如地獄」的「存在狀態」,有意對當下沒有「人情味」的「個人主義」和極端的「物質主義」進行批判,或許我們身處「世界」,已經是億萬平行宇宙中最「理想」的一個?
🍁 Den brysomme mannen 🍁楊斯·連恩 ★ 男 ★ 挪威 🔥 39 N🔴 2006 🔵 挪威 / 冰島🟣 2025 ▲ 5月 🟣 ➊ 🟣 25🟣 線上 觀影 🟢 55 inch🟣 Ⅰ ≈ 95分鐘【24幀】🟣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在人死之后,会被送到一个世界。
这里的人不老不死,被地铁来回碾过也不会受伤。
他们的生活和生前的世界一样——上班工作,和同事聚会,去夜店寻找艳遇,和小女友同居……只是,在这里你闻不到烤甜饼的香味,品尝不出咖啡的苦涩,喝一晚上威士忌都不会醉,也听不到孩子的哭声。
如果送你去,你愿意么?
很多人求之不得的要去那里,可住在那里的一些人却宁愿牺牲一切,去听一声孩子的啼哭,闻一缕面包的香气。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Andreas在很早之前就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世界的不同寻常——听到酒吧男人的抱怨,尝试自残证明自己不老不死不受伤,追到生死交替的边缘…在一切都指向“地狱”这个方向之后,Andreas却大跌观众的眼睛,他没做出什么反抗和挣扎,反而开始积极的融入到这个世界中——他主动加入同事的饭桌,参加聚餐,找美女搭讪,开始脚踏两只船的繁忙生活,生活一度变得很滋润。
真正开始反抗的时候,是被自己的爱人抛弃之后,心情灰暗到极点,活着已经了无趣味,可是去求死死,又死不了。
好像失意的人总要找一些事情做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然就会被自己折磨死一样,这样游荡到那个酒吧男人的窗前,Andreas终于能找到事儿干了——这个世界太过痛苦,要寻找过去的世界。
所以想到,这样的人,其实都是软弱和想逃避的人。
自己被女友甩了,是谁的错呢,反正不是自己的,女友的? 好像也不是,毕竟是自己很傻很天真的以为这是一段两厢情愿的感情。
那这满腔的郁闷到底要归咎在谁身上呢?
然后才想到:原来这一切都是社会的错啊!
被这样的人反,社会也挺悲哀的。
电影的开头,Andreas自杀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了吧。
于是,地狱的市长一脸迷惑:我们这里没有烦恼啊,人们在这里都很快乐——为什么你不?
是啊,这里的人有工作,有娱乐,有爱情,有性生活。
但是没有烦恼,可我们偏偏是喜欢自寻烦恼的人。
电影的最后,Andreas被带到不知道是什么的地方。
其实巴士也很为难,到底哪儿能容的下他呢?
他用自杀的方式逃离了人间,以极度反叛的精神逃离了地狱。
我想等待他的,一定是天堂。
其他的关于这部电影的闲言碎语:* 这是一部属于北欧的电影,不光是因为两个主要的外景地选在了北欧——挪威的奥斯陆和冰岛的雷克雅未克。
还有整部电影的基调:奥斯陆的冷漠,冰岛的荒凉,地狱里人的沉着冷静不为所动,都带着北欧人的气息。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 电影里,地狱与现实的转换地带是在冰岛拍的——这个真正的生与死的交叉地。
站在雷克雅未克的郊外,望不尽的荒芜土地,阴沉沉的天空,远处连绵的黑色群山,没有一丝生的气息,那是一种关于死亡和绝望的美感。
* 虽然奥斯陆的阴沉天气,和奥斯陆人的清冷都和电影中的人很像。
但得知地狱外景地是奥斯陆的时候我还是大吃一惊,因为——奥斯陆真没这么干净!
还记得中央火车站的一坨屎么?
http://www.zhangxiaoxi.net/
这是一个无法让你感到快乐的地方。
食物没有味道,喝酒不会醉,缺少明亮的色彩,甚至连做爱都索然无味........安德烈斯勇敢的切掉自己的手指,痛~可是第二天又好了。
他去卧轨自杀,被火车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痛~可是没有死。
当他发现一直和他偷情的女同事,对他并没有特别的爱意,他失望,感到苦涩。
正如周围那些有着冰冷微笑的人们,那个世界,只有他们才能安然生活,他们感受不到快乐,所以选择僵硬的微笑。
安德烈斯和另一个发现真相的人在即将破墙而出的时候被抓住。
一个选择沉默的妥协,另一个选择沉默的反抗。
影片的最后,当安德烈斯踏上一片寒风遍野的冰原时,所有的希望被破灭,一如此片从头至尾无所不在的冰冷感,如果你不接受虚伪的假象,那么你只能独自面对彻骨寒冷的真实。
其实在自杀的那一刻,这个结局已被预定。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争取你还想要拥有的,争取不到,也不必难过,因为这就是活着啊
21世纪版《美丽新世界》,没咋get到导演想要表达的,这部冰岛的电影似乎也符合了我对冰岛的想象(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冰冷),总感觉是套了个科幻电影的外壳在反思冰岛挪威这种高福利社会中那种缺乏激情(音乐,孩童,味道的丧失)的丧,物质条件已经丰足但是缺乏对应的温情,就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部分镜头拍的真有点罗伊安德森的味道,算是挺有新意的可能拍成短片更好
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活着的时候不管不顾只想死。死了以后又总贪念活着的时候的美好。
你还想怎样呢?!!
欧洲人,我不懂你。
死不一定是解脱
一部超突梯,怪到不行的一部片,看本片之前,最好不要吃任何東西....
人总是不满足
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看了大家的评论,还是没有明白挂在栅栏上死掉的人是隐喻什么。最后巴士的摇晃在隐喻什么?电击和心肺复苏?非常多隐喻,可惜很难懂,包括那间天花板挂满灯泡的地下室。
特不喜欢的一类
不太理解,也不认同多数人的理解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 我怎么可能抵抗的了
没意思 删掉 删掉 看别的
生日片单☑️2024.10.21
额…
奇怪的片子还是法国人拍得好
永生也是一种诅咒。
看不懂
还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