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梦半醒的人生

Waking Life,浪族色彩,梦醒十分,梦醒人生

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尔佩,肯·韦伯斯特,威利·维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1

《半梦半醒的人生》剧照

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2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3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4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5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6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3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4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5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6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7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8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9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20

《半梦半醒的人生》剧情介绍

半梦半醒的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青年学生维利•维金斯(Wiley Wiggins 饰)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各色人等:从开着船形汽车的司机到大学教授,从性感的金发美女到癫狂的眼睛男,从引火自焚的金发男子再到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团体……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谈论着人生、理想和哲学。而维利不发一言,俨然一个极具耐心的聆听者。 本片由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采用DV真人拍摄,并用软件将其“动画化”。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亦在片中出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度恐惧真实的北方新霸王花交响情人梦你在月夜里闪耀光辉我能预见成功率现场清理人第七季布道家庭第一季会计刺客命运九重奏欢乐满人间2加油!同期酱庚子风云死亡夜线半泽直树2宠爱决战南京夏目友人帐第五季烈火雄心3思春少妇穿越爱情线最高任务神秘来客暴力苏醒芝瑟笑着活下去妻子的选择摩登女郎呼啸山庄缘路终点站

《半梦半醒的人生》长篇影评

 1 ) 感受-自指的梦-电影

前言-预言(童年,种下的因,梦和现实的界限开始模糊)前言-愿望(流星、愿望、超越平常体验的来自更大世界的不可逆的引力)第一个梦-少年第一个梦-旅途、列车上朦胧听到的音乐(被拉上了一轨列车,困惑的开始,脱离母体带来的不安全感,单向性的时间,自身的成长,少年。

音乐是时间的具象,是人类对于时间最直观的感觉,某种创造随着低沉的古典乐一起走到终结,或开始了)第一个梦-排练(梦是现实的演练,还是现实是梦的演练?

戏剧感的爵士音乐,“do a bit slightly out of tune”)第一个梦-现实(你到站了,被抛向彼处,毫无经验但有一些好奇,电话线仿佛脐带,联通了你和你当地的朋友,一个黑色眼影的姑娘穿着一身黑,坐在画面正中央,宛如命运女神,你回避了如此强烈的眼神,就像自己的秘密被看穿了。

莫名其妙被好心人劝上车,但他开始像你倾售价值观:“少说些套话,行程是不需要旁白的”,而他做的恰好相反,呱啦呱啦说个不停都是些肤浅表面的东西,急于表明自身立场显得“独特”,就像他的车,就像大众传媒,虽然不会放过任何宣传自己的机会,但他懦弱伪善不敢做出任何实质有帮助的行为,一个一直沉默的乘客决定了你该下车了,“3streets 2blocks 1corner”,321,你该滚了。

也许只是让司机闭嘴,去哪?

他不会关心,就像一个只关心自己利益的政客。

【事实上,导演不仅把自己演进了电影,还把电影本身演了进去,Linklater 饰演的乘客就是导演,这整个难以醒来的梦的导演,演员(也就是观众,我们大家都是那个青涩的小伙子)是自愿参与的,只要你还在看,你就无法醒过来。

】第一个梦-命运(朦胧长大的青年的你,遭受现实重击。

没有方向不会独立思考的那个“你”,死了,而且死的很没有尊严)=================================================第二个梦-梦(新灵魂吸取了教训,你来到了大学学习知识)第二个自己-存在与责任(存在和责任都是物质层面的,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概念,都应该被施行而不是做脑力体操。

“做出选择,承担责任”,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自己看成众多因素的牺牲品”【体制、种族、父母、性别等等】,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这是你的责任,了解这一切也是青年的你的责任。

)第二个自己-创造、语言与感受(“创造来源于不完美”,语言可能起源于超越自我,想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欲望,重点不是单词的发音或拼写,这种符号系统,或者更深入一些,是“让不同的人达到同感”,仅仅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人类还渴望着被理解,还渴望着超越,你又对自身多了一层认识)第二个自己-过场(主人公进入教室、敲门拜访、穿行不息得追逐着知识和不同的见解,学习着概念,积累着,他的眼神不再是迷惑着,变得在消化在思索,他开始有点小小的自信)第二个自己-新人类(在过去,进化是“群体性”的、为了“生存”的、“竞争”的、“被动”的,而现在呢,我们可以观察到,进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爆炸性不可预测的方向,也越来越偏向个体自发的需求,在此形成的新人类又成为新的进化螺旋的开始,直至到达某种顶峰,甚至可能改写当下视为公理的规则,也将赋予我们更良好的品格。

有些理想化,但谁知道未来呢?

)第二个自己-回到住所(构建出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重新获得了安全感,音乐响起,个人认知上了一个崭新的层次,超越了从前的自我,你现在不局限于你个人的体验了,可你还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第三个自己-禁忌和死亡(飞翔只能持续一会儿,最终我们回到现实,触及到了不可避免的禁忌,一个老大哥开始唠叨一些过去你能感觉到却没有能力表达的“社会黑暗面”,死亡、国难财、财阀政治等等,这些似乎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些被固定的未来,就像即将来到的老大哥的死一样压在你的心头,老大哥践行了自己的反抗,他走了,但给社会给你都留下了一个问题。

你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你发现自己的命运与他人息息相关,你已经是社会人了)第三个自己-超验、共同遗产和本能(音乐响起,一对青年男女在性事完毕后,也许回忆起了高潮时那种世界大同的感觉,谈论起了濒死体验,而由谈论引发的猜想又导向自身,我还是“我”吗,也许更准确的问题是,我是“我的感知”吗?

前世,转世,“somehow i mean reincarnation is just a poetic expression of well collective memories really is. ”,我们继承下来的不只是这一世的体验,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体能够记忆那时(细胞记忆?

),这种数十亿年的趋利避害形成了一种天生的“本能”,这种“本能”是超验的,无论时间距离。

很好,你发现,潜意识里、本能里,“你”不仅与“他人”息息相关,“你”就是一个“人”,整个人类群体似乎就是一整个生命体)第三个自己-自由意志(我们真的比牢狱中的囚犯更自由吗?

嘿,清秀的主人公认识到人类大同似乎又回到了学校,倾听着困扰着一个科学家(?

)的哲♂学♂问题:刨去基本的经典物理规则、数十亿年的记忆所灌制的“本能”、文化家庭背景,我们还剩多少选择的自由?

【以下有不熟悉的内容,总结下教授的发言】如果这些物理规则是如此不可违抗,那么我们所谓的历史,所谓的发展不就是必然的结果吗,一切就像规则的叠加 1+1+1 这样运作下去了,一切都是可以被计算的?

经典物理不行的话那么量子力学呢,教授觉得如果我们的“自由”是基于一种完全无序的机制的话,那还不如第一种一眼看到头的未来呢(经典言论“上帝不掷骰子”)。

有没有真正基于“我”当下觉知从而做出选择的不受以前经验也不受经典物理规律影响更不是一种抽风似的毫无逻辑关联做出选择的那种自由?

这位科学家似乎想要证明这种可能性。

)=================================================第四个自己-潜意识与主人格之争不谈那么不自由的自由了,退一步,我们承认有这种主人格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但是潜意识仍然在暗处伺机而动。

哪个会占上风呢?

现实中一位公放大喇叭发泄自己对于体制不满的中年男子似乎同样渴求着自由,情绪随着面部的充血也直线上升直至高潮,和性欲相通的本能似乎完全主导了他。

“从负面出发的问责,就只是我们对虚无自愿的顺从罢了。

一旦你承认了那冲动,这种认同是会传染的,它毫无限制得繁殖着这种认同。

如果你认同了某种冲动,那就准备迎接那所有的吧。

”老人似乎永远不会让冲动主导局面,他应该有着严于律己的一生。

黑人说 :“当下的主流反而就是从边缘、从深渊去探索那些触及核心的隐秘,接受自身的脆弱,品尝、感受那种独特,汲取其中的养分,你的主人格和潜意识间的分界模糊了,尝试去达到一种更大的和谐,而借助这种体验从而进一步打开个人和宇宙连接的大门,在此间你感觉到的每分每秒都不再是空虚无意义的了,在此,自我、协调与独一无二从最根源生出。

你就是它,珍珠居住在蚌肉一般,你可以感觉到宇宙仿佛是一个生命,而时间就是它的心跳。

”感觉已经入禅了,自然的高峰体验绝对是无比美妙的,思考分辨是不是主人格什么的都已经太慢了,你只能感知。

)=================================================第五个自己-作为个人所经历的时间对人格的塑造(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根本没有啥共同性嘛~几乎每四年人体的细胞就全部更新了一遍,我和小时候的我还有啥相同?

也许只有 DNA 和对自我的认同保存了下来。

)黑猩猩:我们做的不过是一件又一件重复的事情,甚至是重复“重复”这件事情,因为单调,因为数得清的选择酒吧,无聊故事,“良好的武装是对暴行最好的防御”,无聊到死,你为什么不去死,结果死了两个。

广告歌曲中的歌词“Now i'm free to see the world”第六个自己-梦,you're your own remixer,构建自己的宇宙lucid-Louis,关灯,控制梦境第七个自己-电影holy mom ent第七个自己-感觉一个感觉总比时间快一步的人,一个活了两倍年龄的人第七个自己-礼仪机制发心,我们需要真实的情感,从心底涌发的,你不是一个其他,而是我想要和你交流的你,不是谁都行,只是你。

表演与生活表演是什么?

表演就是生活。

你只能在事件上、或者表情或者什么别的表面上去模仿,梦里的人物将自己想了解想知道想说的按做梦人的暗示说了出来,但这不对,做梦人已经知道了这些,那为什么还需要梦呢?

为什么会做梦呢?

梦又是什么?

这里不需要什么科学的解释,这里的梦更多是自指的,而非身体上的一种机能或冲动,我想弄清这对于我有什么意义,而不是做出什么普适的解释,参与者和观察者-永恒的矛盾测不准I would say that life understand is life lived.这也是一个自指,但这种永恒的矛盾能够得到解释吗,或者至少给出一个自洽的假说也行啊,爆炸头说了一个他的认识:“And as one realizes that one is a dream figure in another person's dream,that is self-awareness.”分明可以感觉到,在这种解释下,宇宙、自我、记忆、梦开始循环起来,谁是第一个造梦者已经不重要了,一切都在循环,而片中的小伙子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导演脑中诞生的、真实的虚幻。

梦境会将你自己显示给你as the pattern gets more intricate and subtle,being swept along is no longer enough.而在此时,船长和那个政客就像两个先知是你定义了你自己,就像你感知了你的梦境,时间是怎样作用在你的身上,梦已经对你说完了暂时要讲的,你得给它一个回应了。

梦境就像你置身的音乐,你在其中,你能感知那音乐,但你却又不是那音乐,你是舞者,你随着那音乐起舞,或者你又“看穿”了音乐的动机,随着自身的节奏起舞,但无论如何,你得回应那音乐,而不是伫立在原地,一切虽然不像机器那么精确的反应,但那是氛围的调动,味觉的协调,虽然慢一些,但是,是整个的,不在任何别的地方别的时间,就在此时此刻,氛围,回应。

时间-幻觉-难以醒来的梦-死亡-预言-结局在最后一段,导演把所有要素都推到了一起,导演将自己也塞进了这个梦中,作为全知的观察者,他告诉了他的造物一切的真相,幻觉,他也告诉了了他的观众相对的真相,电影。

wake up, you know you should, it's easy. 小伙子回到了哪里呢,又会被谁捕捉进梦境还是开始了自己的造梦之旅呢?

无从得知,但亲爱的观众们,你们该从梦中清醒了。

导演一开始就把影片的宗旨亮了出来,“重要的不是画笔的多少,而是那些颜色和线条,也不是套话,不是框架,不是系统,就是感受”。

所以,无论有没有看懂这部电影不重要,其中的乱七八糟的理论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感受,这部电影有触动到你,这就够了。

 2 ) Waking Life

青年学生维利•维金斯(Wiley Wiggins 饰)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

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

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

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各色人等:从开着船形汽车的司机到大学教授,从性感的金发美女到癫狂的眼睛男,从引火自焚的金发男子再到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团体……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谈论着人生、理想和哲学。

而维利不发一言,俨然一个极具耐心的聆听者。

本片由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采用DV真人拍摄,并用软件将其“动画化”。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亦在片中出现。

 3 ) 离开把手,我就会飘起来

有些道理就是很难传播——因为人们只传递自己认同的东西。

有些道理就是不大可能被大多数人认同,于是,即便它再有道理,再怎么有用,也不是很容易传播。

所以这个电影也被埋没,因为它涉及的观点太多太泛乱,每个人滔滔不绝,像拿着一大桶水对着男主角泼洒着他们的论点,但论据却很少,这样的谈话很难让局外的人产生认同感。

大多数人只不过看着整部电影里多数是不太感兴趣的对白,看完就完全忘记,继续他们半梦半醒的人生。

但是抛开观点不算,电影的表现手法真的打动了我。

导演的这个想法是开创性的,真希望会有新的作品能向这个电影致敬,这个手法真的值得再用。

 4 ) 半梦半醒

不好意思,我看本片的时候也半梦半醒……大量的对白,恍惚又不太连续的画面……当然,和看片时的精神状态可能也有关。

并不是说影片不好看,至少不是不好。

只不过确实有点催眠的效果……很切合影片主题……我想先说一下它的动画效果(是的,这是一部动画片)。

第一眼觉得,哇靠这画得真像啊。

然后我马上就警觉了,这不能吧,肯定是拍真人再去做效果的吧。

但是它又时不时加进一些变形、迷幻等效果。

于是我一直关注着画面,直到July Delpy(“Celine”)和Ethan Hawke(“Jesse”)出现,发现了脸熟的——这也“画”得太像了,一定是真人拍的……然后我又重新将时间轴拉回前面,关注对白内容。

插说一下,“Celilne”和“Jesse”是来自《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角色——严格地说,拍本片时还没有《Before Sunset》——但是情景上似乎在其后,因为此二人上床了,醒来依然在继续着不休而无甚边际的对白。

(少量截图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766171/。

)“人的肉体死去6到12分钟内,大脑仍在活动。

而梦境意识下的时间比醒时几乎长无限多。

”“我醒来,10:12。

又睡。

做了一个长长的复杂的貌似好几小时的梦。

然后再次醒来,发现才10:13。

”“就是如此。

所以6到12分钟的大脑活动,简直可以就是你的一生了。

”……“过去40年间,全球人口翻了一倍,如果你真的相信自负的灵魂永恒论,那你的灵魂也不过50%的几率超过40岁。

如果要达到150岁,那就只有1/6。

”“你想说啥?

轮回不存在?

还是我们都是帮年轻的灵魂?

或者我们中有一半是轮头一回的人类?

”……说到我将时间轴重新拉回前面。

这片本身对话就多,又深奥、有时晦涩,一不留神顾着看画面,你就根本不理解它在讲什么。

原来就不大好懂的影片……我不大肯定我明白了它想表达的东西。

但是很多地方的谈话确实很有意思。

主要好几段关于梦境和现实的,正如同前面提到的,这是本片的主题。

这种既像实拍又是动画的画面风格本身就是表现梦境的上佳手法,看起来不是真的,又绝对像真的……片中主角不断地醒来,又不断地发现其实还在梦中。

这样的情节乍一听挺恐怖的,但影片中并非如此,而是有趣有深意得多。

尤其结合若干段对话中关于梦的阐述,你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假醒”会有自己的猜想和看法。

片名《Waking Life》也很值得思考。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36883702.html

 5 ) 。

林克莱特目前的三部动画片,几乎都在视觉层面达成了混沌感——线条笔触的抽动、变形、扭曲,以致人物形态的变异。

初始观看很容易被绘画转换形式吸引,但大部分观众应该很快疲劳——场景大都简易得似乎缺乏想象力,更多地是在重复不太流畅感的画面。

所以,是否视觉的建构并非林克莱特的主要侧重?

(但也不可否认部分的视效也是奏效的。

)相较之下,《阿波罗》有明确主题、呈现内容清晰直白,故《半梦半醒》与《黑暗扫描仪》构思创作的出发点要更为接近:它们没有实质的内容表达,只有语气片段的构成(也在影片中直接坦白)。

细分其中主导观看的对话语气,大致有两类:第一种,有意地让对话陈列产生沉浸感,像是kramer电影中的访谈片段,引导性地创建舒适的对话氛围进而触动观众,机制比较基础。

第二种,随性的、不带有表现性的语气输出,它更接近人物日常状态下语音的发出,看似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在这样对话强度较高的听觉式电影中,它便变得突出(《黑暗扫描仪》相对更多。

)第二种对话语气使得观看某种程度上高于第一种的沉浸式,它让电影变得更加,更加随性自由。

 6 ) 深浅之间

人生可深可浅,思想可深可浅。

许多时候我们听太多的故事,却慌乱了自己的生活。

其实这部片子一直没有看到结尾。

每次都是差结尾。

想来这部片子应该是没结局的。

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我们总有许多东西不能理解彼此,我们只是聆听者,会思考的聆听者。

或平庸,或极端,或浮华,或平静。

许多时我们处在梦与醒之间。

每次看我都没有往太深层次去思考,而是喜欢那一段判断你是否在梦里其实只需要一盏灯及其开关的情节,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深的思考,偶尔的深刻的东西也只是为了不让我们在现实搁浅。

 7 ) 《半梦半醒的人生》

这些并非极深的哲理,使用了演讲的方式来料理,虽然有时也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但其中深意却已为我们所理解!

真人拍摄,动画呈现,形式非常独特;哲学电影,梦的解析,内容非常深刻。

非常特别的片子,将拍好的真人场景再由动画制作室改成动画。

全片充满荒诞又不乏现实感的诗意,以及大量关于梦与现实、生活、存在主义、死亡、自由意志、社会规则、电影与文学、集体记忆的对白。

 8 ) The story of moving from the "no" to the "yes"

And then she tells me that actually this is the narrative of everyone's life. That, you know, behind the phenomenal difference, there is but one story, and that's the story of moving from the "no" to the "yes." All of life is like, "No thank you. No thank you. No thank you." then ultimately it's, "Yes, I give in. Yes, I accept. Yes, I embrace." I mean, that's the journey. I mean, everyone gets to the "yes" in the end, right?感触太深。

这部电影的台词本值得一读,我就是来分享个链接的:http://wakinglifemovie.net/

 9 ) 二看的梦境

活在梦境看似是一种解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悲剧,但却招致了精神上的彷徨。

首先说说我认为的这种表现形式。

导演不容易,将这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杂糅在一部不长的电影中,野心很大。

但是私以为还是不算好。

第一,电影承载的内容过杂,主线与结构很难看出来,更别提只看一遍的电影观众。

第二,这种每种观点的只言片语很容易造成两种极端:对于对这种哲学科学类问题平日思考较多的观众而言很幼稚,会造成整体印象的失分。

对那些并不太在意这些形而上学东西的观众而言却会形成吊书袋的印象。

第三,既然作为商业片,制片方与观众互有利益需求,又何必整这些虚的东西忽悠观众。

整部片子更像是导演的呓语,一种隐秘的自我观照,何必作秀或自欺。

导演有这功夫完全可以扩充电影内容,作为地下或私人表现在他的小圈子内共享。

不过这种表现形式也有好处,观众或多或少都会有相似的看法,也算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内容很隐晦,能真正看下来并完整的理解的人很了不起。

导演的态度就是,看懂算了看不懂拉倒。

千人千面,也不一定对电影中的观点有什么特定看法。

这部电影可能是欢迎过度解读的。

发现了许多以前没发现的东西。

 10 ) 不敢妄加评判

在我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它们的真正指向之前,我不敢说这是好还是不好。

但确实唬住我了。

我只感觉主人公迷茫的心境很像我。

我们不舍昼夜的探求宇宙的本质,就像蚍蜉感知树的信息。

哪有那么容易,必定要经过冲突对撞,无力挣扎,关于世界,社会,科学,政治,宗教,艺术,历史,当人脑中一片杂乱不知从何捋起的时候,就会变成导演的前后不搭的呓语。

再看看再说。

《半梦半醒的人生》短评

受不了一堆形而上学的空谈阔论,昏昏欲睡的沉闷片。

3分钟前
  • alang
  • 很差

建议未满20岁、没有毕业、没有浅显的了解过一点哲学、没有苦闷、没有精神衰弱史、没有经历、没有怀疑过自己、没有怀疑过人生,的人,不要看。p.s所有的“、”代表或

6分钟前
  • 怪瘦
  • 推荐

作为纯叽歪的电影,做到这份上也不算差了。但是光叽歪实在是太碎片,简直对不起电影这中表达方式啊!有本事你别光倾听,你辩论啊!

8分钟前
  • 狼PP
  • 还行

陷在梦里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起码他的梦能给他思考和真相

12分钟前
  • 吴异.nova
  • 推荐

What the fuck are you talking about?!

13分钟前
  • 王熊
  • 较差

画面一直晃的我晕,而且没看懂,太哲学了我消化不了!!!

14分钟前
  • 永远的驼儿姐🐫
  • 较差

搞笑,竟然看到了before sunrise里两位说着很无聊的东西

18分钟前
  • ltwdl
  • 还行

#SIFF19# 如果有人想赞美电影的实验性,那么请便。但我一直认为,电影如果排成这样,我不如去读书。电影话唠一点,讨论点人生啊哲学啊都毫无问题,问题在于目的是以影像的形式去展示传达这些思想,而不是让观者产生观影障碍。这动画,我真的要看吐了。

22分钟前
  • 新治
  • 很差

非常特别的片子,将拍好的真人场景再由动画制作室改成动画。全片充满荒诞又不乏现实感的诗意,以及大量关于梦与现实、生活、存在主义、死亡、自由意志、社会规则、电影与文学、集体记忆的对白。虽然中间差点也“半梦半醒”了,但还是要强力推荐!爱思考人生、钟爱哲学的友友必看!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能让人疯掉的好片子

24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这种话唠片必须是美国制造。我太佩服自己的眼力了,主角就是年少轻狂里内个做作的长发小子。

27分钟前
  • 推荐

正巧在读摇摇晃晃的人间,起初总把二者的名字混淆。仿佛一本林克莱特的学术灵感集,却没有被holy moments包裹的感觉。之于闲谈深,之于严肃讨论浅,从符号系统外的感受力到个体的独立与知觉,从生物的自我重复到无穷的飞跃与超验的轮回,最终指向源头性的uncanniness。故事嵌套,启迪层进,营营役役的言语者遵照共时性似地预见着当下的真实或者说梦游本质,至少灵魂上的面对面达到了。

29分钟前
  • Tatjana
  • 还行

浸润漂浮在奇妙复杂纠葛多元化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观念感悟中,穿梭于梦境与现实之间,如梦如幻、真假难辨、虚无而又实际。。。从不同的视角,围绕时间哲学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瞬间与永恒、历史与现实、生命意识与价值意义的探讨。色彩归纳般的画风,也是其迥异于其它动画片的特色。

34分钟前
  • 漩涡之外
  • 还行

看的头好晕,不知道是不是又在发烧。死掉也挺好的,确认灯关不掉之后,在马路上裸奔,歌唱,跳舞,做爱。

36分钟前
  • 獨頭繭
  • 较差

very special.很有风格的片子。

38分钟前
  • 白熊启动子
  • 力荐

林德莱克擅长捕捉一天二十四小时微妙的瞬间。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像是人的一生在一天当中的缩影,一个高度浓缩的思维空间。看电影的感觉就像是直接去喝浓缩果汁,甜味以体会不到,只留下苦涩的难以名状。他也可能通过一连串的弄满哲学和诗意的际遇,让每个人的自我存在产生质疑。

42分钟前
  • 天然
  • 推荐

喜欢写散文请去写散文。Literally看不下去的一部片子。

44分钟前
  • 橱柜里的猫。
  • 很差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选择CG动画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题材,在我看来,片中大多数场景和画面甚至可以忽略掉,光听一下那些谈话就足够了。也许读读剧本更有感觉,不觉得画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个题材用真人电影或者真人动画可能会更有感觉,那样才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本片我猜是前期真人拍摄然后再CG重新绘图。

48分钟前
  • 私享史
  • 较差

非常不喜欢的风格,话痨程度跟伍迪艾伦有他妈一拼。文艺没有意义

4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大爱!大爱!大爱!

53分钟前
  • 爱哲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