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韩国作家导演洪尚秀的电影了,这部2022年的新片还是挺有洪的传统特色的,即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认为的:“洪氏的电影中一切开始都毫不起眼,但后来却像橘子一样剥开”。
一栋四层小楼,四段”话剧小品式的生活对白“,男主与四位女性的片段交流,谁前谁后,孰真孰假,令人费解猜疑,黑白影像,只用中全景长镜头,这些就完成了作者”剥开橘子“的创作与表达。
洪导演美国留学学电影,今年64了,39岁拍第一部长片,至今已完成近40部作品,可谓高产;风格作派始终如一,不愧”作家导演”称号。
可以看看。
IMDB上有他的一些讲话,值得看看: “当我拍完一部电影时,我感觉自己克服了某种障碍。
这对于我作为一个人来说真的很好,我希望我的电影也能给一些人带来同样的效果。
” “[关于他的工作方式] 在拍摄之前,我会尽可能多地观察。
我不想带着强烈的意图去工作,因为如果你带着强烈的意图去工作,我认为你所做的就是重复你过去听到的和看到的东西。
这并不新鲜。
这并不有趣。
所以我试着去观察和回应所给的东西。
所给的东西比我按照意图制作的东西更有趣。
意图对我来说总是很危险,总是千篇一律的——一点也不有趣。
如果我必须按照意图去工作,我就不会工作。
这太无聊了。
这就像我是一个建筑工人,你的整个设计就像一条铁路。
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每天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每天都必须有新的事情发生,这样我才会感到活力十足,想要工作。
”
常秀叔的影片主要靠对白推动人物关系和叙事,尤其后期作品,几乎100%依靠对话驱动叙事。
加之他有意剥离其他叙事要件,使他的影片完全是突然开启,偶然间又合上了大幕,又如被老辣屠夫精湛刀法片下的一小小方猪肉,纵然高级食客也一下无法辨别来自猪的哪个部位。
也正因为洪常秀叙事要件缺失,他的故事和场景调度自带几分悬疑。
言语之外,满是空白与陷阱。
而本片对话更是进化得语无伦次,陷阱密布,粤语叫:九唔搭八。
为我们构筑了一栋荒诞的塔楼。
4楼。
吉英开门。
4楼。
房东金小姐开门。
同一间房,完全不同的门和空间布置。
暗示4楼的生活和爱情均为fake。
天台爱情。
秉洙终于活成了舒坦温暖又自己喜欢的样子:尽情papa,坐拥韩餐烤肉+烧酒+保姆恋人,不用在楼下被逼喝红酒也喝到爽(可谓上一层楼精分一次==lll)。
豪言再拍12部电影。
4楼天台。
常秀叔非常迷恋天台屋(幸亏他没生在香港==lll)。
1996年首部长片《猪堕井的那天》和今年《小说家的电影》都重墨天台。
1996年的洪常秀可能还情同潦倒的作家,如今他追随天命轮回,重返天台爱情。
1996《猪堕井的那天》。
明净阳光下的天台屋躲藏着爱情与杀机。
惊悚悬疑也隐藏较深。
1996《猪堕井的那天》。
不妨对比一下常秀叔的叙事发轫与流变。
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小径,而韩国类型片的巨大发展留给了朴赞郁、奉俊昊和罗泓轸。
这把吉他也四处乱窜。
躺着的是穷画家还是导演也无所谓了。
4楼。
虽处斗室,但是镜头从来不流动也不跟踪人物,房间的空间关系始终是支离破碎的。
罕用正反打,难以辨别空间关系和轴线。
洪常秀电影语言的哑谜使得四层斗室成为迷宫。
3楼。
导演在悖论房间里躺下了。
虽然吐露了宁愿独处的心声,但最终还是期盼男女爱情。
常秀叔是钢铁直男。
哪怕落伍也绝不甩lgbtq+。
话说这张床的空间位置从未交代清楚,后景时髦转椅上放了突兀的一口锅,甚至连房东金小姐所谓室内设计师身份也要一并端掉。
3楼。
房间漏水和4楼卫生间堵水,语无伦次的修理与否争论,同样的悖论房间。
3楼。
高挑的顺熙突然一件男士双排扣suit上身,离奇的后叉高度。
常秀叔暗示我们:3楼生活同样为fake。
2楼。
四支高档红酒大餐。
开启本片最冗长荒唐的对话。
房东金小姐、秉洙女儿、私房菜老板娘加上四楼租客居然全部是艺术家。
私房菜老板娘说看常秀叔(秉洙是常秀叔代言人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吧?
当然从来没明牌==lll)的电影要笑到满地打滚。
有趣的是这台mini在2022《小说家的电影》和2020《逃走的女人》都出现过,车主都是金敏喜。
1楼。
又一台mini车的出现帮助解密。
至少证明顺熙和秉洙根本不认识。
爱吸烟的饭小二就是常秀叔请的一托儿。
1楼。
洪常秀是得多喜欢mini车啊。
本片中的mini车就是梦想终结者。
这一台比楼上那台得早两代吧。
片尾,秉洙钻进车里打着火又立马熄火钻出车关上车门,好像刚到的样子和刚好经过的女儿打招呼。
如此压缩时间的诡异行为在全球电影新思潮中也是大流行,同时预示和女儿的谈话并不真实。
地下室。
好彩在这里用了正反打,地下室故事的fake暴露无遗。
女儿座位身后的门不见了。
地下室。
话说房东金小姐整日收到租客的邮件,她自己的房间又在哪?
她住地下室吗?
她的房间成为本片最大的谜团。
1楼。
唯有独处吸烟的男人才是真实的。
唯有首次拜访塔楼是真实的。
吸烟导演的冥想又将开启一个同样的循环。
和不相识的女子甚至素未谋面的女子恋爱是每个男子的梦想。
你突然离开,再回来时,或30分钟以后或经年。
洪常秀告诉我们,对有些人你还得等。
空间和时间的压缩变异在本片有一个极致显现。
今年稍早的《小说家的电影》已有端倪。
场景和爱情可以fake,但是情绪和人物状态是真实的,导演越老越想多papa是真实的==lll,导演自黑自嗨是真实的,对济州岛的向往和再拍12部电影的梦想是真实的。
炫技和对自己电影语言的尝试解构是真实的。
洪常秀的创作也处于全球电影新思潮之中,本片可能受西班牙语超现实主义恐怖类型某些无限死循环题材影响较深。
设想一下,如果抹去长存的爱情温柔底色,四层塔楼的循环有些让人不寒而栗。
即使洪常秀这种狭义的电影作者,如果真想再拍12部电影,转型跨类型是必然路径。
有朋友问,哥,你不是说虚实无界的电影语言全球大流行吗?
是。
但如果不留痕以判别虚实,技法就不存在了,也无法服务主旨。
比如英国女编导Joanna Hogg同时期的作品《永恒的女儿》,就同样使用悖论空间的技法表达母亲根本没有参与本次同行,以寄托女儿的无比思念。
Joanna Hogg那么巧和常秀叔同龄,60岁后才以《纪念品》系列扬名。
延伸阅读:朴赞郁的流变-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97470/朴赞郁的流变-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99466/朴赞郁的流变-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00979/
洪尚秀,俨然是当代极简主义大师,继承小津安二郎和布列松的衣钵。
但唯一未在他的电影里,实现“极简”的是台词。
正是凭借漫长、随机甚至到冗余、无聊的对话,洪尚秀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为何要在影像与文本间制造如此大的背离?
或许为了背离两位现代主义大师定下的规矩,并应和侯麦已经做过的改造。
无论如何,洪尚秀都将“废话”变成一种个人的风格。
问题在于,过长而缺乏意味的对话,在多次运用后,让人颇感疲惫。
再加上主题的雷同、形式的单一、演员的重复、片目的繁多……都让洪尚秀的电影变成自我沉溺之作,从而减损魅力。
洪尚秀需要继续做减法。
当影像已然简到极致,何不在文本上做文章?
不要让演员不一刻不停说话,让“留白”的魅力显露出来,情况是否会有变化?
小津说的电影以“余味”论英雄,在理。
在《塔楼上》,我们似乎发现这种倾向:人物不再进行过度无意义的对话,场景得到精心安排,表演得到适度克制,浮现出一种恰到好处之感。
虽然没有突显“空白”,但“余味”已经有了,表现在不同时空的转场上。
洪尚秀若能更进一步,突出建筑/空间/环境这些要素,而不是将演员从环境中抽离出来,进行特别表现,情况会有变化吗,会好很多吗?
《塔楼上》至少证明了洪尚秀在突破自我方面有所思考,而他所找到的方向——空间,是合适且恰当。
另外,我们还发现洪尚秀原先招牌式的推拉镜头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固定中远景镜头。
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更加可能是深思熟虑的设计。
洪尚秀开始变得像站在旁观者视角的生活观察家了,而不是强行为观众提供价值,自娱大于他娱的批评家。
如果单独从电影的角度,只能说是一部矛盾的内心世界对比,导演想通过这样的矛盾对比反应什么?
我想每位看官个人的空间想象都很大。
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很了不起。
如果从常规拍摄角度,就如印象派画家一样,只是在画布上画上了一笔灰色半圆,如果这个画家是一位大画家,那么这幅画解释起来,就比较丰富了,各种映射,含义,都出来了,如果这位画家只是一位刚刚学画的学生,只能说在发泄心中的无知!
从这部电影中,其实很多影评都是过分的表达,单单从这部片子来看,只是导演想拍一部内心世界矛盾体现而已。
更多的时间空间都交给了观众。
通过两段不相干的臆想或者想象片段,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感情、工作、内心寻找的归途!
之间的各种矛盾交织,叛逆冲突,以及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矛盾,色彩和黑白,成就和颓废,信仰和无神论,吃素和吃荤,有车和没车,抽烟和不抽烟,等等!
各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短短一栋三层小楼,正是世界的微缩代表。
从失意画家到私房餐馆,从去买酒到买酒回来。
整部电影全场充斥着矛盾和对比。
至于故事情节啥的,导演只是给予了观众一个巨大的发挥空间。
那里有感同身受的一切!
有几处与我的敏感发生关系的地方:1. “Jules”向初来乍到的导演女儿讲解艺术家房主的“习性”,用平静而觉察的口吻说出“她喜欢顺从的人,她喜欢吓到人的感觉,她装作强势但内心敏感,她说你好其实是希望你对她好”。
他看似顺从,但他的顺从却能被自身表述为对她的了解与掌控,并将她作为客体告知与外人。
在密闭的白色墙壁内,这样的关系令人感到萧疏而高纯度的恐怖。
2. 女儿微醉后,言语的袒露和笨拙,是通过她直接将所听到的归纳式道理,作为对话中的台词,而表现出来的。
同时又通过她直接吐露出自己内心里,不完备、惊人的观察和指射而显现。
她一面说着,会尊重与顺从;一面又突然说着,“我不会像某人一样背叛你的”。
其中的信息量,就像突然僵硬的面部一样,无法遮蔽,但又并不造成尴尬的停滞。
对话信任着阅历与身份并不平等的双方,在唐突与逃避间不平衡的残酷。
有许多不会被双方同时察觉到的不适。
3. 与已停止作画的画家谈话时,有一段关于恐惧的对话。
导演突然问她,你害怕吗。
她说,有许多骄傲的时刻,好像做这件事情就能证明自己,但其实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恐惧,也因此相信上帝。
转而问回导演,因为在她通过电影对导演的理解里,觉得他无所畏惧。
在导演说他也害怕时,经历了一两秒的停顿,画家突然捂脸哭了。
导演问她为什么哭了,她说只是流泪。
她突然开始哭的这一瞬间刺痛了我。
当这个世界以另一个具体的人的方式贴合你的时候,会出现时空消失的时刻。
所有努力紧绷的闭合在温暖而摇晃的试探里轻轻开口。
这一刻,真的会无缘故地流泪的。
并没有太多做作的渲染。
只是在平淡中问一句为什么哭了,以及在听到答复后继续默默地贴合。
这样的对话是真实存在的。
为如此细腻的捕捉与呈现感到满足。
4. 女儿在第一段叙事中以去买酒而离开的背影做结,再未出现;又在最后一段叙事后提着买来的酒回来。
一去一回就像整个时空只在一个下午,这样的感觉也出现在父亲第一次出去又回来后的连贯感。
像彗星来的一夜。
房主说好久不见,头发又白了一些,直到说起女儿已经不在这里学设计才知道这不是故意的戏谑,而是真的已经到另一个午后了。
时间的模糊让人可以不断出走又回来,并无太多声嘶力竭的控诉。
而人物确凿的变化又被隐秘地叠加,好像这一生真的只是可控或被控制的小屋里,不大不小的一个玩笑而已。
一支烟的功夫,他完成了关于自己人生的美好幻想。
剧情梗概一个饱受行业赞誉但家庭生活一团糟的男导演带着5年未见的女儿去塔楼拜访以前的设计师朋友,希望女儿能在她手下做事。
饭后,这位朋友带着父女俩参观了这栋小楼的每一层,并提议将顶楼半价租给导演。
之后,导演突然接到电话去见了电影主席,留下两位女性尴尬地喝酒聊天。
他很久才回来,打算在楼下抽根烟:生病的主席、黄了的合作、爱喝葡萄酒且不断闯入别人生活的女设计师、可以半价入住的塔楼…抽着烟,他开始把自己带入楼中每一层的生活里。
1、为什么是抽烟时的构想?
构想最后男导演说要下雨了。
他去找电影主席时没有这个天气征兆,回来时才有(女儿出门买酒时没带伞,遇到他时多了把伞)2、为什么二楼至四楼的生活是构想,只有一开始的拜访、地下室内容是真实的?
(1)视角转变:拜访和地下室情节是全知视角(女儿向“舞台”左侧离去暗示第一幕真实世界的结束,男导演从“舞台”右侧走来预示第二幕想象世界的开始)而二至四楼的生活几乎全是男导演单一视角。
(2)二至四楼的生活全是基于拜访时男导演获得的信息建造的。
比较明显的:看三楼时,女设计师直接推门进去并表示她一直都是这样,还帮小情侣拿快递。
对应之后她直接输密码进门放快递(快递还被她拆了)她还说这楼住的是一对情侣,在国外生活过。
对应之后男导演与顺熙以情侣身份搬进来并讨论去国外玩。
看四楼时,女设计师一直输密码一直错,好不容易才进去。
她说:这里住着一个画家,人很好但没钱,开始的太晚,他要去济州岛了。
对应后面女设计师质问男导演不应门还换密码以及男导演最后说要去济州岛(欣然接受女人买肉买烟买补品也可见经济状况)(3)拜访时出现的人物(主要是女设计师和男服务员)在之后的2-4楼剧情中全都是同一套衣服和装扮,说明时间没有真实流转。
3、这是怎样一个生活构想呢?
二楼的他是一个光鲜的食客,一位颇具名气且深受女性欢迎的单身男导演。
他和曾是画家的美女主厨顺熙(当然顺熙还是他电影的超级粉丝)在餐桌上畅谈电影、艺术、宗教。
拜访时女设计师点了瓶普通的葡萄酒庆祝导演获奖,设想里顺熙直接送店里最贵的葡萄酒,还开了四瓶。
当然他也会酒后吐真心(光鲜背后脆弱的自己):找懂艺术的投资方太TM难了,我恐惧的事情太TM多了。
但这不妨碍顺熙眨着真挚动人的眼睛:“导演你的电影对我来说是最好的。
”三楼的他是“一对情侣”,进入了真实的“塔楼生活”。
没有形而上的谈文论道,只有柴米油盐和中年男人的无力、疲惫。
出问题的身体、停滞的事业、要上涨的房租、漏水的房间、关于饮食习惯、见不见朋友去不去国外的争论。
还好他可以选择逃跑:对不起,我很爱你,但我还是适合一个人。
四楼的他是一个落魄的电影人,但他将怀着满腔热情去济州岛开启他事业的第二春。
也许是顶楼阳台的自由诱惑吧,之前略接地气的构想到了顶楼完全飘了。
尽管他年近半百,落魄潦倒,但他有着他这个年纪罕见的“旺盛生命力”,他还有个完美的“妈式伴侣”:给他做好肉吃,买好烟抽(对比周围女性都让他少抽烟)给他喂上好的补品;赞他的床上功夫;听完他孩子气的上帝言论会亲他头说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
更妙的一点是:她是时不时过来播撒爱与丰盛的又会赚钱又会持家的翻版女菩萨,所以他还没有同居烦恼!
他终于能畅快喝自己喜欢的烧酒,而不是永远也喝不完的葡萄酒。
他可以大谈上帝不怕被笑话,更何况他还有了上帝的指引:只要去济州岛他就能再拍12部电影!
而所有的恐惧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多么美妙的生活!
多么仁慈的上帝!
最后分享几张有共鸣的截图,洪导的片子真的很适合下酒。
本来只是想写个短评的,但我还是话太多了…虽然不能完全懂,但里边有三段感触还挺深的。
1.提到到底在家里的是人真实的面貌,还是在外边的是人真实的面貌。
大概几年前我就与电影中有了同样的想法,我认为家以外的我与家里的我一样都是真实的我,都是我的不同部分。
家以外的我,甚至反而比家里的我更加全面和真实,而家人是最不了解我的。
2. 提到资本对艺术的影响。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感觉我都快哭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虽然我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也没创作过,以后也不一定有机会创作,但假如有一天我能这样做, 我一定会非常非常珍爱我的作品。
对于我来说,我的作品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更加重要。
我的作品本该表达的我的思想,如果要受到任何外力的阻断,都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我才曾那样激烈的与导师争辩了论文题目。
代入到艺术家的视角,如果我的电影被资本要求不断改来改去,我真的会非常生气。
电影中提到, "对于他们来说 一部电影的意义,纯粹就是为了赚钱。
拍一些真正的好东西 反而是完全无法原谅的。
" 对于不关心艺术和人文价值的人来说,为了钱是无可厚非的。
但一想到世界上没有任何途径,可解决艺术家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焦灼,我就会有一些没有资格的忧愁。
因为我希望,世界上至少还有一些东西,是不为了钱而存在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是关于亲密关系与孤独。
影片中导演也许是因为对另一方的期待过于理想化,轻易地对第一段幻想关系中的另一方感到失望,有了“我还是适合一个人生活”的想法,但后来毫不意外地还是幻想进入了另一段亲密关系。
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我想,对于任何一个诚恳的人来说,我们都会对此感同身受。
亲密关系并不简单,现代人多少人维持着的都只是“互相陪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是一个有感情洁癖的人,或者是一个无法欺骗自己的人,大抵会像影片中男主一样,不断的在“一个人独处”与“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中不断挣扎 。
去年影坛票房最受瞩目的不是《壮志凌云:独行侠》就是《阿凡达:水之道》,不过最引人热议的也许要数《瞬息全宇宙》。
这部天马行空的作品不仅在刚公布的奥斯卡提名中一马当先,还在漫威电影外开拓了“平行宇宙”这个主题的表现力。
然而,没有人会想到的是,这个在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屡见不鲜的设定竟给韩国导演洪常秀带来莫大的启发,并由此创作出一部具有平行宇宙意味的作者电影《塔楼上》。
在八九十年代,曾兴起过一种新潮的叙事手法,当年看过《盲打误撞》《罗拉快跑》《滑动门》《一个字头的诞生》的影迷相信会对这种结构津津乐道。
这种故事往往分成两段,先后呈现同一位主人公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后出现不同的命运结局。
以实验电影起家的洪常秀将这种叙事结构升级改造,不再重复展示给观众两种选择的人生,而是将这些选择导致不同的际遇无缝衔接起来。
影片开头男主角带着女儿拜访女房东,透露他和女房东多年未见;男人因公事驾车离去后,却是走路回来,从他和女房东的对话,发现两人已熟络好一段时间。
这种失控的断裂感暗示着这极可能是主人公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发生的故事。
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平行时空的实验,绝对有赖于片中那座建筑物的特殊设计布局。
这栋建筑物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用途:地下室、餐厅、工作室、卧室、天台。
影片展现主人公逐层向上的生活场景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情节,在相似却存在差异的空间环境以及前后相悖的人物关系中,这个剧本暗示了男主角在人生关键阶段做出不同选择后所引发的迥异结果。
由此,这种空间结构的特性使“机遇扭转命运”的类型故事得以垂直化上升呈现。
洪常秀对此类型的突破还不仅于此,情节在结尾部分无意中衔接上初始的场景,形成一个无缝的环形结构,仿佛一切都没发生,主人公还是最初的样子。
据此,整个故事(从男主角因公事中途离去,直至最后返回碰见女儿)似乎也可看作是主人公的一场白日梦,多个平行宇宙里发生的情节对应着他心血来潮的幻想;随着楼层每上升一层,似乎给他带来越趋圆满的人生际遇感。
除了入睡和喝醉酒这些顺手拈来的镜头之外,洪常秀还用汽车和电子门锁等物品来标记现实与幻梦的分界,再以标签式的黑白影像与楼层的变换抹去这条界线,给人一种半梦半醒的观感。
尽管洪导演重拾早期的实验叙事乐趣,但是这部新片和他去年柏林获奖的《小说家的电影》类似地,仍然摆脱不了一种强烈的自传意味,继续借此剖白自己对电影创作与生活的看法。
从男主角与女性友人的对话内容,逐渐道出一名艺术片导演创作上的艰辛,在找拍摄资金时常常遇到困难,即使在小有名气之后,也不得不与朋友保持疏远的关系,同时也提及疫情对导演带来经济上的冲击。
除此之外,婚姻中的外遇这种反复出现的情节更像是洪常秀的一种自嘲(印证了他与缪斯女神金敏喜的关系?
),而女儿的角色也引出了家庭关系的思考,因缺乏沟通,子女对父母不甚理解,家里和外面哪个才是父亲真实的个性面貌。
不过,最意外的是,此回导演对宗教信仰花了不少笔墨,刻画出一种游走于质疑与笃信之间的暧昧态度。
这个鲜于出现在此前作品中的话题是否会成为洪常秀接下来的灵感与话题?
让我们拭目以待。
塔楼上是一部结构很工整的电影,房东在领父女上楼的时候,分别对应了之后男人的三段人生,然后女人与房东来到地下室,总的论述一个人,对家人与对外人,每一面都是他自己。
之后就是分说。
二层展现了对外人的一面,三层展现了对家人的一面。
四层人的两面合一了,又有在家小心翼翼,乐于锁门,又有梦见上帝,要去济州岛拍电影,内外合一了,对应了房东在地下室对女儿说的,每一面都是自己。
可能是看洪尚秀的电影多了,习惯了他在讲一个故事时突然结束,乐于期待电影中的奇幻环节,每一次都很精巧。
最后结尾可以理解成男人在幻想中经历了后半生,回到了现实,类似吕洞宾黄梁一梦的故事。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明显的从二楼到四楼,男人作为一个电影导演逐渐落魄,而人也往往是会在落魄之中,看见真正的自我。
这是第二次被洪常秀深深吸引。
把四层没有电梯的楼房设计成一个时空迷宫,浓缩地在两小时内展现了导演数年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二楼的餐厅,导演带着女儿来拜访老朋友,希望作为室内设计师的朋友能够收下女儿这个徒弟,这时候他扮演的是父亲和朋友的角色,更加接近于他的社会属性,承担着应有的责任。
但中途的一通被投资人叫走的电话为我们展示了导演隐藏的一面,首先,被迫中断的谈话显示了他在工作中的被动局面,而女儿和设计师的谈话则体现了女儿对父亲社会角色的不理解以及家庭关系的紧张。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二、三层(餐厅和女老板的家),重新到访塔楼让他结识了二楼餐厅的女老板,并最终成为了男女朋友,此时他的身份更加轻,从家庭的责任羁绊中彻底解脱出来,只是“简单”地扮演一个男朋友的角色,但却依然是被动的。
作为导演,收到了国外的电影节发来回顾展的邀请,却因为影展不报销女友的机票而被迫拒绝;每天生活在家里,吃着健康的食物,放弃工作,却因为女友要见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朋友而无聊伤心,他好像还是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了。
于是发生了下面这个有趣的时空处理,导演躺在床上的固定长镜头,画外客厅的声音交代了女友终于回来了,而导演的声音也一同传来,两人展开正常的对话(可以理解为此时的声音是躺在床上的导演的回忆,也可以理解为此时和女友展开交谈的人是导演的面具,而房间里的床则是导演的心房,真实的他就躲在这里,两者之间分裂的语言相映成趣)一个在毫无保留地表达着爱,而另一个则坚决的准备离开。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阁楼和阳台,这时导演彻底成了一个单身汉,只有一个年龄比自己大的姐姐做情人,此时责任已经在他的身上彻底消失,他几乎成了一个巨婴。
每天在家里睡觉,等着姐姐上门,带来好吃的,顺便一起做爱,没有什么再需要努力,只是大口地喝着酒和纵欲就能得到姐姐的夸奖,一切如此幸福。
但却依然没有逃开被动的局面,即将开展的约会,再一次被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所打扰......
如果说随着楼层高度的上升导演身上背负的责任就越来越少的话,那结尾中,当他再次来到楼下并奇迹般遇见第一个故事里的女儿的时候,则象征着又一次的循环到来,这次又要怎么逃呢?
于是又点上了一支烟,站在楼下,仰望天空,期待着此刻被“格外需要”的上帝,再次显灵。
#HIIFF# 直男癌晚期能不能收一下…
进入塔楼,在楼中游荡,一步步往上走,一扇扇门关起来,走出塔楼钻进汽车,从外面的(导演)形象到家里的(父亲&男友)形象…奇妙地由设计师想到了如沐爱河里那位隔壁的女人和坚固如堡垒般的房屋。再拍12部电影嚯?导演加油
SSIFF| 三个韩国人聊着天喝完了四瓶红酒,还要去取威士忌,影院内的欧洲人都笑了,你们对亚洲的酒文化知之甚少啊哈哈哈。
7.2/10。①中年电影导演男主和三女性(想来此学室内设计的男主女儿、室内设计师、男主的女影迷)来到一塔楼并在塔楼反复上下,过程中交谈聊天关系升温。②影像风格和《逃走的女人》一样(除了没推拉焦),但过曝的摄影比较莫名其妙(问题同质于《小说家的电影》),扣0.2。③有人说塔楼一层/底层是现实,上面楼层是男主的美好幻想;也有人说底层到顶层是角色关系的逐渐升温。两种都有可能(也可能两种都是)。但1.这些都是简单的小设计;2.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洪对塔楼一层到顶层到底对应什么表达地不清晰很模糊,所以并非多有效的空间设计。④试图通过模糊时间流逝的叙事方式营造似梦似真的氛围(同质于《引见》,但比后者情绪冲击小+和后者类似,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主题表达有点被损害)。
洪常秀的平行多重宇宙,再次回复到早期的实验叙事结构。将90年代常见的“不同选择通向不同人生”的叙事升级改造,借助片中建筑物的特殊设计布局,将这种类型故事予以立体化呈现。既可理解为男导演不同选择导向迥异的命运,也可看作是他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回想。和《小说家的电影》类似地,这部也摆脱不了强烈的自传意味:创作中难找到资金、成名后与朋友的疏远、婚姻中的外遇,甚至是宗教信仰问题,都在简练轻盈、梦幻的氛围里娓娓道出。
6.0/10.0。可以肯定的说,这并不是洪尚秀第一次使用自己最拿手的时空置换。洪是少见的低成本男女电影高产者,这也给其他导演指明了一条小品的拍法。但代价就是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观众永远会知道他每部电影的轮廓。如果说这部小品缺少的部分,那反倒是时间跨度过久,以致于失去了在细微处迸发的洪氏力量,留下的无非又是一个老文艺男人的回顾自慰。
权海骁越来越像毕福剑了。
@2024-06-03 18:57:13
多么浅显的经验,不是吗?
怎麼回事啊! 本來對空間的利用有期待,現在我就能記得我解讀出了「老男人還是最需要像燒酒一樣的『居家』女人,紅酒般的女人或許是短暫的,而威士忌一樣的女人才是永遠得不到的」(。 ⬅️真的不能怪我吧,老男人性化女的之心路人皆知的年代
虽然看过很多部hcx的电影,但也有欣赏不来的。
实在看不懂这类韩国文艺片
这是一部完完全全“意在言外”的电影,什么所谓的结构根本不重要,或者说剧作结构还稍微值得一提。洪尚秀想表达的是,电影本身拍了什么一点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些没拍到的(或者说他故意藏起来的东西),包括整个时间片段中被快进掉的部分(这些部分是过程,其中发生了极其重要的事,而被拍出来的部分是结果),在一些场景中只有对话却没有进入镜头的人物(最典型的就是权海骁喝醉之后躺在床上,听到外面两人出轨对话的片段,这是一个最明显的意在言外的plot)。所有最核心的碎片都被洪尚秀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却恰恰构成了电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加巧妙的是,他呈现出了最次要的部分,片子却仍然看起来很耐看、有料。
密闭环境下三段时间的交互很有意思,就像塔楼的螺旋楼梯,叙事结构与场景(建筑)形成呼应关系。叙事主要通过人与人的对话,这已成为导演的风格,他自己也在电影里调侃了这一点,还蛮有意思的。个人感觉相比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我更喜欢这部。
喜欢一个人在家播放老洪的片子当白噪音
有时最爱如今的老洪,带着小作坊玩影像玩叙事结构,剧本中加入些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选择的路未曾实现的目标,在自我审视与超我之间不断徘徊。塔楼能将时空坍缩挤压到一处,在不同的思维阶段里游走。这是自由的创作,所以,观众也是幸运的。
我不喜欢😄在当代 moma 看了一大半困了一小半,然后赶紧去谈挣钱
very intense
房东从未换过衣服,所以。。
虽然只是谈谈情喝喝酒的日常,通过几幕间巧妙的转场和整体闭环一下子就值得玩味起来。第一部洪留给了韩国文化院观影活动那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