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看了在上海和父母姑姑的片段,对于胡兰成那些破事倒是不感兴趣(赵文瑄长得不错,像曾伯伯)片子从赖雅开头,太奇怪也进度太慢了。
黄逸梵的选角不好...茹萍老师长得太古典太温婉了(有些发型和角度像陈数),就没有黄逸梵还有她的照片那种出走的娜拉的硬气,但是气质和独立倒还在线。
刘若英演技有时绝了,第四集剪头发那个真的不错,但是大体上,演得太文弱胆怯,少女时期还适合,中青年时期真的没有那种孤独傲气,太侧重自闭社恐而不是背后的骄傲冷淡了。
0323打脸了”刘若英说到了点上!
很多人通过照片和传奇故事,想象出来的张爱玲总是孤傲冷漠、高贵刻薄地睥睨众生;她作品里袒露的自我形象,却常是老实木讷、笑点太低、过分客气地一直微笑。
”那刘若英演的真的挺好的,演员功课真的很足。
黄逸梵教女儿真的到现在都适用,看到周冲写张爱玲在择偶上恋父,以弥补缺失的父爱,想了想有点道理。
张志沂傻逼,什么旧情未了,其实就是看不惯前妻离了婚过得还好好的以及爱面子大男子主义呗。
是真的喜欢张茂渊。
张子静真的可怜,从个人遭遇,到个人没有努力去抗争,都很。
她坐在百叶窗的影里已经年岁苍老她的头发、面庞、身体,皱纹扩散爬满一格格的光线她坐在床边,不再关心美貌也不再用着墨浓重的词语电视机里喧扰的是90年代的声音她躺下去睡在阴暗处岁月静好却不是上海——上海,是晴天里的风钻进他的仿缎褂子是公寓楼电梯的空空声是许多年以前红铜色的月亮是电车上的女子模棱两可的美是一袭袍子,她的韶华……都带不走,被船舷的风吹远她离开了上海却在这个他乡冬天的公寓里想起幼时幽深的宅子,亮起煤油灯夏天的傍晚沉淀下来,天空反而亮了下面的房屋墨黑墨黑,是沉淀物人们都睡的很早自己总反复背诵一首《陋室铭》姑姑总温柔的唤我小瑛,小瑛
开始的开始,是刘若英的电视剧封面,氤氲朦胧的,也不知什么年份的片子,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且看一看。
原来是讲张爱玲的,嗯,刘若英演张爱玲,琢磨着是有那么一点像的。
开篇是孤寂的背影和清冷的雪野,张爱玲远渡重洋异国他乡去到美国一个文艺营,那样孤弱无助默默无闻籍籍无名的样子,天啊,不禁在心里惊呼,那可是张爱玲。
展开的是她和美国瑞荷一段婚姻的故事,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头子,第一眼见到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子就心生喜欢了吧,帮她拉椅子,陪她回林间小木屋,带她看鹿,和朋友滑雪板,把火炉生起来,究竟一下他的年岁也足够大胆的。
张爱玲和大她许多的美国人有段婚姻我们是知道的,但很不详尽,在这里我们看到他带她去散步,牵住张的手塞到口袋兜兜里,说就当他是一个美国爹地;把她呆望火炉的脑袋靠在自己的膝头,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并不知道她的盛名,只是直觉地照应她,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淡然的女子,待到读了她的文字,会说“你自己应该知道你是个高手”,这句话严重地打动了我,咯,才华是掩都掩不住的,和没有才华一样。
张爱玲的一生都在讲述和金钱有关的故事,但是直到瑞荷这个温文尔雅的老头子被迫要搬离文艺营,才知她这个阶段竟窘迫至此。
这个文艺营是提供免费的住宿和食物的,因此即便土豆牛肉炖到饲料一样难吃,大家还在一起还是谈笑风生的;瑞荷的申请到期了他就不得不离开,因为这毕竟不是永久免费提供的;瑞荷有过一次婚姻,美丽的女儿寄来的钱足以支付搬家的邮费,但我想,除此之外,瑞荷应该是几乎没有钱的。
而张爱玲呢,则必须要在积蓄花掉之前把自己新的作品卖出去,否则生活也将难以为继,于钱的方面是那样为难,大家小心翼翼文质彬彬地维持着一个文人最后的体面,瑞荷说他是一个国际流浪儿,在离开的火车上打开她给他的小纸条,里面掉出张给他的钞票,那一刻我心酸不已,她的文字幽微、暗抑,却也暗涌澎湃、恣意张扬,难为现实中却如此这般。
故事继续,张有了瑞荷的孩子,一定要去见他一面,于是瑞荷拖着腿疾穿着西装马甲带着玫瑰花去接她,第一时间拥抱且向她求婚。
在小公寓里他们讨论孩子的问题,瑞荷说,我太老了,我担负不起一个孩子,还有一个星期我就要六十七岁了,张爱玲望着窗外,沉吟片刻,说她觉得自己也没有办法一个人担负一个孩子,她同意去做流产手术,可不可以陪她。
我想,那个年代的人们甚至还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生育,还在为养活孩子做着艰苦的努力,而他们竟已经如此客观、坦率地来讨论这个问题,无奈却也干脆地解决,真是文人的率真和超前。
瑞荷说,但我们能生活一起,能够彼此容忍也是一件难得事情,花五毛钱从街上买回一个破落的台灯,张睡在沙发上居然也能把她抱回到床上去,他也会得罪她,嫌她写的东西迎合大众,张爱玲说,我从来不拒绝用写作换生活,他不屑,可是他不明白她可是张爱玲。
然后有一天,张坐在门口的台阶,对瑞荷说,她的母亲过世了,这部剧呢,情绪上处理得极淡极冷静,可是我懂得,这样愈是平淡着的东西,愈要花了功夫去洗练。
又然后有一天,张收到已故母亲寄过来的大箱子,摩挲箱子里的物件,往事无从回避,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开启了她的童年,和曾经。
演张爱玲父亲的是寇振海,因此也就觉得仿佛并没有那么可恶,他那个时代和背景的人,心里总惦念着名声,虽是离了婚,可也一辈子都在和张爱玲的母亲纠缠,也因此后来这个家族被张爱玲翻了个底朝天完全容她不下;演母亲的是茹萍,看着那么眼熟的,原来是康熙大戏里的苏麻喇姑,因此怎么也入不了戏,苏麻喇姑总是一副苦哒哒的样子,完全没有那种洋派的气质和做派,说到带着一箱子古董东飘西荡的时候,我的心思完全随着古董俩字而去;倒是姑姑的打扮、谈吐还蛮搭,也是从姑姑这里开始,才觉得这剧的好来,后面再回顾过来。
刘若英演张爱玲呢,一开始的确是太为怯弱畏缩了点,她那吃饭的样子我完全是看不下去,哪里有千金小姐的教养和张爱玲的乖张呢,但是想一想大约是为了如此表现吧,毕竟是寄人篱下的孩子,又那么小。
一直到张从香港大学辍学回来居然找她爹要钱之前,都没有个张爱玲的样子,看着觉得很是啰嗦,那些个典故,我们读者该是烂熟于胸了,因此佣人何干出现的时候,我老是想着书里的八宝床怎么没见着,还有那个化掉的柿子呢。
但到底是回了上海,张爱玲已经发表了她的《我的天才梦》,强悍地在各大杂志投稿、连载,命中注定的诸般,就要来了。
终于赵文瑄登场,真是始料不及又理当如此的模样,于是他们初见之欢、文字之合。
看到十四集还没有到达他们最美好时光,这里作为观众竟有点饕餮在前不忍举箸,又仿佛买到心仪的衣裳却压了箱底,想要再正式一点、再隆重一点,踌躇不前、东张西望起来,而剧里刚好穿插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电影的片段,突然间觉得各处精巧,交相呼应,不禁拍案叫绝,疯狂截起剧照起来。
赵文瑄在这里演胡兰成,他又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演振保,又或者他还演了那个我最爱的小太平面前被揭去面具的薛邵,一瞬间《长相思》的曲子就在我耳畔响起,但我完全不能把他看做是片中的谁或者谁,他就是赵文瑄,那个笑起来牙齿好好看的男人,他还养猫。
《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片段里,插入了一个长长的表现旧公寓的镜头,我恍然醒悟张爱玲本人可不就住着公寓,电视里完完整整地表现过她自己和赵文瑄第一次坐电梯的情景,电梯每到一层,传出英语的嘈杂、乐器的声音,各自不同,停到自己那一层时,咣地一声停下来——《红玫瑰与白玫瑰》里,该是详细地描摹过一番的,又搬到这剧里来。
而我正在感慨张爱玲送赵文瑄到玄关时案台上那束红玫瑰,衬着翠绿马甲的她恁是好看的时候,《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女人等在门后听电梯里情人的到来,墙上一瓶玫瑰,这剧,这剧中剧,还有这剧里剧外的故事,时光交错呼应起来。
真是妙不可言,这剧里为张迷们埋了无数彩蛋。
我甚至回想起剧初张爱玲到文艺营,瑞荷问她你的东西怎么这么少,她该是非常仓促窘迫的,寒春夜半写作依然穿的是丝绸的睡袍和刺绣的拖鞋,剪裁极为合体的大衣配贝雷帽,带手套;每一次瑞荷,都会买花。
她去找苏青投稿,穿一宽大的罩袍,苏青的小孩子跑来跑起,就是我们熟悉的画像和掌故;第一次赵文瑄送她出来,讲你这么高怎么可以……我本是知道这是自传,里面多用本已写就的句子,可是当我听到“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被念将出来,还是起了浑身的鸡皮疙瘩。
真是一部神奇的剧。
这剧里有咖啡有茶,第一次见面的茶水添了又添,小火炉上烤着白果,书房里挂着一幅画,她讲,山色就跟昨夜的梦一样的远;
好不容易熬到了清晨,经过卖油条的早餐摊,看着那油条在锅子里滚来滚去,心中怅然,满怀思念;
他去回访她,窗外下着雨,他们抄诗读诗,追忆声名显赫的大人们,第二次见面已经讲到画眉,夜里回家了还要再写信,哦,天啊,天啊,这样的温吞酥麻,怎么叫人不沉沦了去。
然后他再去找她,然而并没有遇到,是张爱玲有意的回避吧。
但是和炎樱看完电影出来的刘若英穿得真干练而漂亮,而她包裹严实的黑色丝绒短袍里的衬里居然是桃红色的,她穿着白色的打底,夹层是那翠绿的绣花刺绣马甲,真是别致,而下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我更讶异地发现这件黑色的袍子居然可以把衬里翻出来穿,它是两面的,哦,天啊,真不愧为张爱玲。
这二十四集的剧,就是她的一生,相遇、绽放、凋零,而必将进行下去了。
这片子老叫我想起来《人间四月天》,同样是用缓慢的语速娓娓道来,故事的主角都有一支生花妙笔,写得清别人,道不明自己。
若说徐志摩是中国新诗的鼻祖,张爱玲可算是文学青年,尤其是文学女青年的祖师奶奶。
我个人是喜欢刘若英的,但实在是无法夸奖她演的张爱玲。
奶茶有种温和恬淡的气质,因此每次她做艳媚态或是冷漠状时,我都替她不好受。
她演张幼仪演得极好,也很适合,在《上海往事》里我也老是恍惚看到张幼仪,甚至有几次看到了刘若英本身,实在是大不妥。
可是赵文瑄,呵,活生生一个胡兰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几个字形容他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赵蜀黍的英俊儒雅自不必说了,难得的是本人写得一手好字,剧中胡兰成写信,近镜头推进不用替身。
——哪里光写字不用替身,连张爱喜欢的“笑起来嘴角的这个涡”都是天成。
我还专程查了查,胡兰成是双鱼座,赵蜀黍是双子座,真是连星座都符合。
24集的片子,从追忆往事说起,有一半篇幅是关于童年和少年。
这部分对于一个刚看过《小团圆》不久的张迷来说真是煎熬,急得不行;直到,一个不够张爱玲的张爱玲,遇上了比胡兰成还胡兰成的胡兰成。
“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满山遍野都是今天”。
有些句子看到后就想写出来与别人共赏共勉,这一句我却有私心藏起来。
是意外至极的惊艳,惊得不知说什么好,满心都是被道尽心事的感慨。
满山遍野都是今天——可不是么,在他身边真是岁月静好,玻璃窗隔住了风声雨声世俗人声,他睡时听他打呼,他醒时与他斗嘴,真是满山遍野,都是今天,只有今天。
胡兰成在武汉喜欢上小周,这一段是我顶不爱看的。
临别前他对小周说什么他们之间是定了的鬼话时,我气到按了暂停骂人;到在温州时,爱玲让他选一个,他又说一堆,我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
——我知道自己好笑,但有什么办法呢?
私心喜欢一个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
第一次读胡兰成的文章,就是他写张爱是民国的临水照花人的那篇,文字是真的好。
有才,又嘴甜会讨女人喜欢,见了他低到尘埃里,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近几年朱家姐妹被广大文学青年所追捧,我是在她们未如此走红前就读过她们的书了,印象是文字是美的,且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也就如此而已。
当代文字好的女作家真有不少,席慕容干净唯美,亦舒骂人最痛快,相比于朱家姐妹,我个人反倒更爱张晓风多些。
后来偶然得知,朱家姐妹是胡兰成的女弟子,才明白那似曾相识是自哪里来。
再回看她们的书,好似不断撞见胡兰成。
胡兰成说自己是吃张爱馋唾水的,文字里左一句是她的,右一句也是她的,朱家姐妹师从胡兰成,更是躲不过这命运的了。
朱天文在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散文里不光引用了张爱玲的话,而且还说“有关红楼梦的考据,我只看张爱玲一人的,而且还未看,已百分之百相信,看著不懂,真不懂的,仍然相信。
另外一位宋淇也看看,因为和张爱玲是好朋友。
”——看到这句我不禁笑出来。
张爱真是文学女青年的祖师奶奶,就连这些成名成家的曾经的文学女青年,也无法免俗。
对文字的天赋,许多人都有,区别是成名的作家们多些,你我之流爱文之人少些;但对文字的天才——远的不理,近代以来,用胡兰成的话说:自我认人认事以来,天才只见过你一个。
后来,天才老了。
在少女时,母亲常担心她无法生活,却没想到她还活到很老,最后的岁月,她是一个人度过的。
我坚持认为她对赖雅的感情是感激占大半,绝不是爱情。
她感激他爱她,感激他对她好,感激他给她现世安稳——其实她也不过就是要这么一点,当年写在婚书上的,也不过就是这个;而爱情,就像她在雨中说的,是再也不能爱了。
爱过一个那样脚底板会响的男人,还怎么爱得了别人。
临终的时候,她想起儿时的自己背《陋室铭》,想起在上海逛菜市场,听到胡兰成唤她“爱玲,爱玲”,听到姑姑叫“小瑛,小瑛”,她浅浅笑一下。
上海,是她的天堂,而她在上天堂之前,居然再没回上海。
——这文章写了好久,但因为不知道怎么结尾而一直放在那里。
现在来看还是不知道,于是只好放一段对白。
没办法,我不是张爱,所以我的不会写字也是可以原谅的,是吧?!
——真是哽咽的日色。
但是这里没有壮丽的过去,只有中产阶级的荒凉,所以是更荒凉,更空虚的空虚,是上海劫后余生的面貌。
——如果劫后还有余生,一定是为了来见你。
——见着了吗?
——不能逼视。
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
场景: 电话铃响了, 张爱玲挪步电话前, 拿起电话坐下来“喂” 电话是林式同打来的, 张爱玲已经猜到,因为他总是这时候打电话来 …… 林:明天我要到上海出差,你有什么要我带的吗?
爱玲:上海,恍如隔世……上海 画面慢慢浮现)张爱玲的背影悠闲地穿过上海的街道 恍如隔世 上海——张爱玲的故乡,张爱玲的创作的源泉 张爱玲的名字与上海总存在某些暧昧 的确,上海是张爱玲心目中那一抹最刺眼炫目的颜色,是最热烈,是最温暖和亲近的,甚至超过了爱情,离开上海,便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动她心底的冷漠,这个天才的照相师最擅长拍上海的风情,她的感情全部在这里。
那个“恍如隔世”里,张爱玲的思绪在上海: 因为在上海有胡兰成: “见到他,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来出花来。
” “你到底是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 在那个清晨胡兰成最后一次抱她,而她面对无法挽回的事实,惟有泪流满面,在哽咽中却叫得一声“我兰成”!
不是缠绵悱恻,而是清坚决绝。
再那残冬,她与他黯然相别。
张爱玲没有妄言,她一点一点地萎谢了。
因为上海有她熟悉的生活和人: 在她的大量散文里,张爱玲总是以上海“小市民”自许。
她的前半身,除了在天津住过两年,在香港住了三年,一直都在上海。
如同她向她的读者所公开宣称的,即使有些故事的背景是香港,她写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
因为她是为她们写作的。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她认为上海人聪明,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摸鱼,但从不过火。
她深爱这个都市的景象和声音,气息和风味…… 上海成就了张爱玲,还是张爱玲成就了上海,已经无从分辨。
但战乱中的“孤岛”必定成就了一段海上传奇。
伴着煊赫而没落的家世,张爱玲在这里度过不幸而昏暗的童年,在这里与胡兰成结下一段孽缘,在这里创造了文坛神话。
数十年过去了,上海繁华依旧,只是张爱玲不在,不免留下一声叹息,再也没有那样与上海气质融为一体的文人了。
故事开始在上海,“恍如隔世”后,结束在上海……
主要看了在上海和父母姑姑的片段,对于胡兰成那些破事倒是不感兴趣(赵文瑄长得不错,像曾伯伯)片子从赖雅开头,太奇怪也进度太慢了。
黄逸梵的选角不好...茹萍老师长得太古典太温婉了(有些发型和角度像陈数),就没有黄逸梵还有她的照片那种出走的娜拉的硬气,但是气质和独立倒还在线。
刘若英演技有时绝了,第四集剪头发那个真的不错,但是大体上,演得太文弱胆怯,少女时期还适合,中青年时期真的没有那种孤独傲气,太侧重自闭社恐而不是背后的骄傲冷淡了。
0323打脸了”刘若英说到了点上!
很多人通过照片和传奇故事,想象出来的张爱玲总是孤傲冷漠、高贵刻薄地睥睨众生;她作品里袒露的自我形象,却常是老实木讷、笑点太低、过分客气地一直微笑。
”那刘若英演的真的挺好的,演员功课真的很足。
黄逸梵教女儿真的到现在都适用,看到周冲写张爱玲在择偶上恋父,以弥补缺失的父爱,想了想有点道理。
张志沂傻逼,什么旧情未了,其实就是看不惯前妻离了婚过得还好好的以及爱面子大男子主义呗。
是真的喜欢张茂渊。
张子静真的可怜,从个人遭遇,到个人没有努力去抗争,都很。
前几日看完《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
很早以前的电视剧,不知道什么原因,去年底才拿出来播,还改了名字,叫《上海往事》,辜负了如此美好的名字。
剧集的叙述是极其平淡的,没有任何的戏剧曲折,甚至不能算是讲故事,只是娓娓道来,诉说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只是回忆而已。
有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生命细节,以及来自张爱玲文字的生活感受,也许这样才最好,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评判,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这不是好看的电视剧,但至少是一部很有味道的传记。
刘若英的演绎也不功不过,十分淡然,柔美,知性,孤独,世俗,但是终究少了些张爱玲的傲气。
奶茶始终过于温润,没有张爱玲的那种凌厉和孤傲。
不过很喜欢她念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柔中带刚的坚韧和沉静。
人的一生何其的漫长,从出生到死亡,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直到垂垂老去,张爱玲一生的时间都在写着,不停地写,不管周围的世事变迁,人情冷暖。
张爱玲翻开母亲那个古旧箱子里面的那张相片,伴随着三宝作的音乐,钢琴丝丝入扣地铺垫,尘封的记忆就开始如同一扇大门一样徐徐开启,迎面而来的,是一阵回忆的淡然气息,带着岁月的余香,满目沧桑,余韵悠长。
然后时空的交叠,文字与现实的交错,张爱玲的平实而又传奇的一生在荧幕前展开。
张爱玲的童年是惨淡的,母亲是她唯一的希望,是她童年时期的救赎,她是如此渴望着跟着母亲生活,可最后发现,与母亲也是无法完全亲赖的。
这样的家庭造就了张爱玲的孤傲和清高,自私还有冷漠,才会写下“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童年的记忆显得冗长而又艰辛,如此的遥远和压抑,其实一直在期待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邂逅,等待“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欣喜。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也没别的话说,也只是轻轻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那个让张爱玲写下如此文字的男子该是怎样的?
那个让张爱玲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的男子该是怎样的?
赵文瑄演绎的胡兰成是儒雅俊朗的,眉目分明,才华横溢,有着旧日文人的浓浓书卷气,成熟稳重,又有着孩子的纯真。
张爱玲和胡兰成,是一种知己式的相知相许,有着对彼此的尊重和欣赏,“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很喜欢他们倆的对手戏,对白有着十分文艺的书卷气息,在谈话的内里是有着欢喜和爱情的。
对照着看胡兰成写的《民国女子》,别有一种巧妙的感觉。
胡兰成不是专一的男人,滥情。
但是,对于每个女人的喜欢却是真的,只是没法长久而已。
所以,对于张爱玲,确实是倾心的。
而他要的,也是不牵绊的爱而已。
也许,和胡兰成的爱情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张爱玲再也没有了激情。
正如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说的,“我是不会再爱别人的了,我自将萎谢了。
”所以在美国与瑞荷的恋爱与婚姻更多是寻求一种慰藉,一种对温暖的需索,这是张爱玲一生都缺少的,在美国孤立寂寞的张爱玲需要一个依赖,需要一个家。
在瑞荷去世之前,生活虽然拮据琐碎,但至少是有依靠的,也会有略微的幸福。
但瑞荷死后,不停辗转在汽车旅馆里面的张爱玲,闭门不出的张爱玲,在公寓里面孤然死去的张爱玲,心中是有不忍的,终究是残忍的现实。
在原声音乐里钢琴的流淌下,写下的这些文字。
不是张迷,但准备回头找她的作品来读。
发现去看时是看的最后两集了,她独自在美国,杂着银丝的短发,灰色的居家服,蹒跚的抱着好几个满满的袋子走进公寓,颤悠悠戴上眼睛,拿起张,笔;说话似乎无力很轻,但是清楚有力,走得慢,动的慢,脸上也是慢悠悠的淡淡的表情,没有再见到笑,在回忆时偶尔的一奴嘴感慨于这样一种“淡”。
以前,看她的小说,是红玫瑰与百玫瑰一起漂浮而动人,读她的散文,淡然而又有趣。
而现在我看到的,是绝对的“淡”了,如其中有人说的“隐士”。
一点知道她的生平,想是十里洋场的灯光闪过后,青春过去后,沉淀了最后,阳光和煦的温暖中,《陋室铭》和妈妈的呼唤中,睡去,红玫瑰白玫瑰一起漂在海中看起来还是很美若看到的不过是剧情,我也相信几分黛玉的出家,也是这样理解刘若英演的好,有神似,几张为人熟知的照片也是很是相似,这样的张爱玲很美丽。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
那一天,是我的19岁生日,也是我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或许,因为这样的巧合,才记住了这个名字,才知道了这个奇女子,开始在寝室床上的书架上摆上了一排读她的小说、散文.......或许因为《色戒》的缘故,想起了看连续剧《她从海上来》,开头的好几集显得如此漫长,以至于让我怀疑自己这次居然没有了要一口气看完连续剧的毛病。
但是,心里明了,其实,自己只是在期盼着看到那一段爱情的来临,而旧病是不改的。
看着胡兰成手里揣着写着张爱玲地址的纸条坐在黄包车上赶去她家,我傻想着,此刻的他,可曾想,这一晤将会铸就一段旷世奇情、会改变一个奇女子的一生呢?
那相见甚欢、相知相惜之情,看得我心里也柔软万分,却也才知,原来,这甜蜜竟也是不足一年的。
一年,在人生命中是何等的短暂,不过一瞬,却足以教人一生不忘、成永恒。
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说,“我是不会再爱别人的了,我自将萎谢了......”而这男人,自是到哪里都可以找到那份替代的。
天真多情,竟也令人不忍责怪。
而女人,再独特,也是尘世女子,为情为爱都是没两样的。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有时想,那些情情爱爱,放在浩瀚尘世,是何等的微尘渺小不值一提;可是,世界再大,也是别人的,于自己何干,于自己于每一个个人,一段情,即可是一生的所有。
再说回来,这世界再大,也无非就是一个个的人,一段段的情、男人和女人罢了。
如今看这剧,就像是把自己曾经对张爱玲的碎片般的点滴所知像珠子般一颗一颗的串了起来,终于完整了的。
想来也是编剧王蕙玲的好,将张爱玲的一生遭遇与她的文字细密缝合起。
而她的童年、少年时代的遭遇,也让我想起了《滚滚红尘》中的那段关于玉兰的故事;她去温州看避难中的胡兰成却见到了范秀美,在《滚滚红尘》中也有类似一段......想来,大学时代读的小说和散文几乎是都不记得的,也未曾读懂的,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心里这才会多了一份懂得,想必如今再读她的文字,会是不同。
其它的都已忘记,只唯独记得这篇《爱》,短篇集翻开的第一篇,或许是也因有份懵懂好奇在,那寥寥数语、短暂相逢,竟是一段爱情,只是一句,哦。
你也在这里么...... 那扶着桃树的女子,和那桃花瓣里生出来的孩子......很喜欢剧中的一些细节,因为读的书都忘了,想来该是取材于她的文字的:一个便是当老式电梯经过一层又一层上升时,传来每一层不同的声音,钢琴声、吵架声、广播声........ 看见她坐在电车上,周围的乘客聊着天,东家长西家短,都是故事,我不禁要笑,那也是我喜欢的,倾听。
尽管剧中张爱玲童年时代的故事让我有些惊讶难以置信她竟有此等遭遇,但也还是觉得有些长,而刘若英在此时怎么看也还是觉得是刘若英,直到胡兰成出现。
:P 剧中很多的声音让我也回想起很多关于童年时代上海的回忆,那些飘荡在弄堂街市的声音。
也最喜看张爱玲与胡兰成初见时的畅谈,才思泉涌,连我这“观众”也受益匪浅。
而当她处于与瑞荷的婚姻中时,一封封信中满是生活拮据而生的琐碎、对每一分钱的开销的算计,真是让人不忍,我想我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残酷生活现实”,而最不忍也便是看到苍老孤苦的晚年张爱玲了...... 散乱的,一些感受,自己的文字也是越来越没条理逻辑的了。
就这样吧。
我在胡兰成的故乡嵊县(嵊州)分三次看完了《她从海上来》。
24集,节奏静缓一如张的小说,直看得春夜寂寂、四壁敞亮, 先生问我,为何叫她从海上来。
我猜是隐指上海,又增添一些波谲云诡的效果,暗合张爱玲奇幻的一生吧。
编剧很审慎,差不多是情景再现了。
台词几乎就是张胡二人见诸笔墨的素材的连缀,连道具如张欲送小周的布料,蓝底上浮出叶子的花样,都有据可查。
刘若英与其他人等的表演亦很收敛。
只是苏青与我想的不同,似乎太过小巧细致,伶俐有余,凌厉不足;这样的苏青,年轻还有看相,如果老了、缩了,还搬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岂不凄厉。
胡兰成的扮相并不让人讨厌,眉宇开阔,身形劲朗,可能比实际要高一些。
因为他在送第一次回访的张走在胡同口时,曾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推测起来,大概他并没有高出张的相称感;而且,这扮相不像江浙人——少小时往往精明紧凑,年长些又常常圆头圆肚有暴发气,总归是轩昂不起来。
这个自以为书念得不错,文人相夸是汪精卫“文胆”人,初始时面对张的奇思相炫,失了言语上所有的技巧:论乐府诗、观高更的画、描摹人生世相,一一领受爱玲的开光,只有惊羡的份。
惊羡很快混作惊艳,拙拙地恭维张,倒有几分赤诚。
因为深觉张的再嫁像李清照的再嫁一样,吃了大苦头,我劝自己坚定——这与双方都是一场真正的爱情。
否则,张爱玲这一辈子,太悲苦了!
转而又想张决绝时的话--“我就算不爱你,也不能再去爱别人,我只有自当萎谢”--能让她这样透彻的人透彻见了底的,于她怎能不是一场真正的爱情!
十七岁时她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
--一语成谶。
时局一变,胡的乱世开始了,他在张的面前却机巧起来。
在武汉生出个小周(顺德),在温州又冒出个范先生(秀美),哪里是逃难,分明“驿路桃花”;而且还有对张说,非但要对张说,还说得花样百出,“以为但凡我喜欢的,爱玲也是喜欢的”。
哪个女人会脱俗到与别的女人分享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私欲的借口漂亮得令自己都感佩了。
张爱玲虽然不需要,也没有,但她是欢喜用自己男人的钱的——在她,因为俗气,所以真实——但是,想来她虽不伸手到胡的口袋掏钱用,却也绝不会愿意万一哪一天伸出手去,在胡的口袋碰到另一个女人的手吧!
实况却更糟。
张爱玲的萎谢子情感的挫败始。
败在目无下尘的张看来根本提不上筷子的两个女人手里。
这种中间隔着胡兰成的从未正面交锋的挫败,是致命内伤。
张懂得“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但她没有实现的机会;她的聪明远在胡之上,她想要胡给一点人间烟火的供奉,胡偏不能——许是不敢给。
结果,张要的自私的完全的爱,在胡那里就变成“亮烈难犯”,好像张一直在示强。
张是一直在示强的。
但小周和范——非但她们,绝大多数自视卑贱的女子——都天生懂得示弱。
小周向胡先生问了半句“张小姐……”便哭了,泪淋淋地坐在江堤边,对赶来的胡赌咒盟誓“我再也不问张小姐了”。
那样令人催藏的乖巧,由不得胡股掌间不多了爱惜;况成事之后,其母还亲嘱小周“要知恩”。
逃难的书生,在乱世的温柔乡里,倒做起了真命天子,保不定红袖添香时,把眼前人当了小周后呢!
范(秀美)的示弱,是枕边上的“三娘教子”:人家上海的张小姐,大家闺秀,这般对你,你不能没了良心!
——当然了,从武汉到温州,在钱上一向看得紧的张爱玲,克扣了自己,源源的把汇票寄过去——教子毕,她便自弃地把肥暖的白胳膊搁在寒素的蓝印花布的被外,也由不得胡不拢被以示敬赖。
张呢?
她一开始强撑着,避开胡论及小周的津津话锋,这多少让胡扫兴,或者又让胡刺激,越发有邀张共赏之意。
写了《武汉记》,留于张的案头。
张惨然意识到自己的颓势,还在示强——拿出一块料子,蓝底上浮出叶子的花样,托胡转送小周,“答谢她对你多有照料”。
这已经不像张的为人。
送出礼物,似亲实疏,其实却是在确证身份,乃至名分。
胡的回答却是——不必了。
她也是个明理亮烈的人,轻易不受人东西;况你轻易不买这些,买了必是自己极爱的。
——公允已经不对,按照张对感情的要求,有个薄彼厚此才是对的;又还替小周作主回绝了张,就更不对了,他替小周做主,显见得对张就客气,也就生分了。
胡返武汉,又远遁温州,张觉得他在难中,多少事,欲说还休。
但是内中琢琢磨磨,定是磨出了鲜红的肉刺来,所以追至温州,她还吃着千里之外的醋,强令胡在自己和小周之间作选择。
殊不知,小周已是陈年老醋了。
她又是强撑着示强,对前来送餐的范先生致谢,谢她对胡多有照料。
范得体地应对着。
过分的得体,分明是吃准了她的底,才有的;分明是一个愚笨的人将计就计的可气的聪明。
直至一直与张对坐的胡对送餐来的范诉说自己腹中疼痛,范依然是得体地、恰如其分地问询。
张却是在这一瞬间满面苍凉。
——这分明是前事的重演。
张爱玲再也撑不下去。
最后去范与胡的居处小坐,她有了她唯一的一次示弱。
她漫不经心无话找话:“刚才我看你绣的,你绣得真好。
”这是在夸范秀美呢!
范抢答道:“我这是打发时间。
平日里听胡先生讲张小姐,说是什么经了张小姐一夸,便是好的。
我今日是明白了——” 这个笨女人!
一砣金没有贴上佛面,糊在自己头上人不人鬼不鬼,充了呆头神!
话到一半刹了嘴,这半句话象退色的旧春联,没头脑的喜气,挂在半空,断了。
镜头里似乎有胡兰成一个眼色,那叫“厉色以止”。
她让自己的愚笨,像挤在鞋帮子外的肉一样肥叽叽地现在两个聪明人面前。
——她的话太多了。
她太大意了。
她原本明白她攀不起张爱玲的夸奖,更不该越了矩,敢去夸张爱玲。
但是,她胜利了。
这一次,张没有再自欺地嗔怪胡说:你是别人对你一好,照料你,你就要去爱别人的。
当初说这话时,张还是为自己留有余地的。
现在她离开了来时觉得有胡兰成在,便像含着珠宝在放光的温州,面对滔滔黄水,一路珠泪。
不堪其情简直变成不堪其辱,何其惨烈!
何其决绝!
胡兰成,的确是别人对他好,他就要去爱别人的。
这种爱,固然有大难中死亡阴影下最原始的贪恋,但这一点在张爱玲看来,怕也还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可是,要夸大了难世把他的“驿路桃花”在现实的世界里摆摆平,终使她这“海上奇葩”无可容量了。
——现世安稳他许是给不了,但岁月静好却是他不肯给!
我妄自揣想:张爱玲遇人不淑,所托非人啊!——她不知道这个聪明人,虽然读了些书,却依然是个穷饥的乡下人,他是穷饥到了骨子里啊!
刘若英演的太柔了 没有张爱玲的那种英气和果敢
编这个戏的,写本子的,演的,其实都在做一件不讨巧的事,稍不留神就要被口水淹死。不过……其实真的挺好的。
虽说是谁也演不了张爱玲,但刘若英实在是太不合适了,再搭上炎樱更是十分做作。刘若英身上的气质是台湾女性的一种文弱,或许能演演所谓文艺片。但那种“弱”跟上海女人的嗲是两码事。那种“文”也不是书卷气,更不是文人风骨。最不幸的是她那种轻飘飘的口音口气让整个剧的氛围都轻浮起来,连带的严晓频也不对劲了,姑姑的语言是简洁中带一点点不刻意的诙谐嘲讽,严本来是完全可以驾驭的。赵文瑄确实够风流儒雅,不过我在想王志文如果矮一些应该是最为合适的胡兰成。其实他俩身高也差不多,王志文还瘦一些,而赵文瑄的健硕身材实在太适合西装了一些,虽然他穿长衫也不难看,但少了那种人在袍子下虚伶伶的意思。这是对比着看的,赵的表演是好的,换掉刘若英他还会更好。
从2007年第一次看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重看一次,任何一个女演员来演绎这个角色都不太讨好的,喜欢张、胡二人的所有对白。
张爱玲其文是一码事,张爱玲其人则是另一码事,张迷粉丝就更是别的一回事。这部剧演的玲不似玲成不像成格局低视野浅还能如此高分。。顾影自怜太掉价了。。
刘若英演不出张爱的另一面精明和孤独,赵文瑄没有演出那种坏来
刘若英太呆了,演不出张爱玲的清冷孤高。倒是姑姑特别符合我的想象。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刘若英的气质不适合诠释张爱玲,看下去渐渐发现,或许是曾经对张爱玲的理解有误吧,真实的张爱玲想必就是这个样子。赵文瑄扮演胡兰成过于帅气了,胡兰成这个男人太可怕。非常文艺的一部剧,三宝的音乐很棒。
配合着《小团圆》看,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大概归功于考究的剧本和导演丁亚民。刘若英演艺生涯的巅峰,在旧家庭里受罪、赴美为生计奔波、与胡温州决裂几部分都演得极好,虽淡化固有印象中人物的凌厉与傲气,但全然捕捉到想象中爱玲柔肠百转的细腻,就只是不喜欢跟胡相知相恋的中段(Maybe对白太大明宫词式的矫揉)。那些台词、文字由她读来自有一股特殊的舒服,与才情的气质。公园路现在基本一个月会踏足十来次,想来这里竟曾是Eileen情断心碎之地,神奇之余亦感慨感怀。为马上的上海行铺垫啦。2024.04.24-05.16太与众不同的剧本。这一次看更深刻亦更动容了。天生的天才,传奇的人生。刘若英基本已是Eileen附体了。2025.04.06-04.17
和妈妈一起看的。
刘若英不适合
喜欢在上海的公寓电梯的镜头表现,每上一层就是一段身边人的故事。
明知没人能演得了张爱玲...可仍狠不下心视而不见
为这精致的画面和对白,为那个时代的好与坏和现在如此相似,为赵叔,值这个分了。看着看着,心静下来。
两年前看的电视剧了。念念不忘。
编剧真的厉害;赵文瑄演的胡兰成让人厌恶不起来;只是奶茶太温吞太钝,远没有张爱玲那么伶俐。早些年看了这剧,后来又看《小团圆》,今年复看剧,忘不了伏案写作的张。多年以后异国他乡午夜梦回仍是他,梦见他和他的孩子,白日里想到的也是他的鼻子。张爱玲是真的爱他。如果胡兰成果真如赵文瑄,我觉得也可以理解。
后半段太一般
看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一点张爱玲的味道都没有,压根演的就不是她,是刘若英吧。就算拍的再好,也没意义。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还是挺尊重事实的,只是有些地方衔接的不太好,需要知道的人才能明白吧,节奏太慢,不过确实是这个调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