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算是一部心理层面刻画丰富的英雄电影。
人总是被自己的命运操纵,人也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束缚,,“绿巨人”即是如此,李安总是在这些神话、漫画人物的身上加上普通人的性格和处境,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理念藉此传达给观众。
如同那些最古老的传说,一个天命之子身上带着神的血缘,深深埋藏着神的力量,直到有一天他猛然间接受了自己半人半神的身份,一个英雄就此诞生。
无论如何,这些英雄的传说始终带着命运的痕迹,而英雄历来也不能诸事如愿,他还是要受到命运的束缚。
“绿巨人”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力量无法抵抗的,但他最终还是无法得到自己的爱人,这就是成为英雄的代价,也是英雄孤独的命运。
“别让我生气,你是不愿意看到我生气后的样子的”,影片结尾之前的这句对白是“绿巨人”系列漫画的经典台词,也在影片结尾正式昭告了超级英雄“绿巨人”的诞生。
布鲁斯终于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接受了“绿巨人”的身份,但这个英雄的诞生却是因为屈从了自己的命运,做了自己命运的俘虏,李安就在这种矛盾当中完成了英雄的制造过程。
这是种典型的东方式的辩证哲学,也难怪不少西方观众和影评人大叫难懂呢。
愤怒,是“绿巨人”的力量来源,是他本我力量的体现。
也使他丧失理智和智慧,成为怒气驱使的超级破坏者。
李安在影片中抓住了这个带有寓意的情节元素,再一次把普通人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带给影片中的超级英雄。
谁能不愤怒,无论谁愤怒的时候都会被怒火蒙蔽了头脑,“绿巨人”是一个普通人幻想中的形象,他能在怒火中成为英雄和破坏者,而这个宣泄了所有观众情绪的家伙,其实只是大众想象下的一个可怜虫。
就像是在片中布鲁斯所说的:“知道我最担心什么么?
每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当他向我袭来时,我会完全失去控制,…… 我喜欢那样。
”这就是“本我”的最直接体现。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是欲望。
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它的唯一要求是活的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是求的个体的舒适、生存。
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按李安的话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绿色巨人,如何去控制它、战胜它,这正是我想在片子里思考的。
”在影片中,在平静下来之后的布鲁斯,他能够很平静的思考自己所预见的问题。
他能够与贝蒂讨论自己发生变异的原因。
他找到了作为布鲁斯的自己,他的自我得到回归。
“自我”原意指“自己”,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为本我服务,但是与本我的不合逻辑和非理性额的初级过程是 对立的。
本我和自我的强大冲突,使得布鲁斯痛苦,备受折磨,倍感难过。
在影片中,当“他的父亲”打电话,布鲁斯质问他“你对我做了什么”之后。
当他得知自己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后。
他曾经说过“不,你不该那样做。
我要把那种基因分离出来,我要把他们消除掉,我要在他们造成危害之前消灭他们。
”。
然而他的豪情壮志轻易的被“他父亲”的一句话所击败,似乎也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你和你的朋友贝蒂一定很想那样做,可是你真能消灭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吗?
我看不能。
”以及电影最后,“他的父亲”去看望他,要求他的回报,给予他力量时。
他无力的回答:“随你怎么想好了,我不会跟你走”、“别干了,别干了,别干”、“我宁愿死”以及那声大吼的“你走……”都体现了他的痛苦,以及“超我”的约束、规范力量。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在影片中,布鲁斯的痛苦有人就是因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相互作用相互牵扯。
超我的目的是抵消本我潜在的危险攻击性,原则冲突时显而易见的。
作为中介或缓冲因素,自我在超我、本我和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自我一方面要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这三者的要求,又要抵制他们的过分要求。
维护自身的自主性和安宁。
当本我和超我威胁到自我的控制的时候,一个人就会感到焦虑。
自我被削弱,自我力量被耗竭。
或者说,当自我的调节不成功,本我或超我一方变的过于强大时,它们之间的冲突就可能击垮我们。
这也就是布鲁斯感到痛苦的原因。
他自己无法合理的调节成为心里那个强大的“魔鬼”的冲击和经过自己意志控制、约束的“自我”的生活面目。
也就是“他父亲”所说的“可怜的人类”。
“超我”抵抗着“本我”的强大的力量。
让人感到焦虑痛苦。
在影片最后他颓然的坐在两个电极中间,等着他父亲的无力状就反应出了,它的无力,痛苦。
李安没有赋予绿巨人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形式”,让他去“救人”“救美”,而是让他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打破一切常规,运用暴力去破坏、去释放。
就是的绿巨人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
不过在影片的最后,他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法,他承认了自己“绿巨人”的身份,他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他隐居在了一篇绿色的密林深处,继续他的研究。
他做到了自己救赎。
“他做了自己命运的俘虏”,这也就是他的悲剧之处。
和很多好莱坞影片一样,爱情,成了拯救一切的天使,拯救了愤怒的“绿巨人”,也拯救了“绿巨人”破坏力量之下的受害者。
可是布鲁斯对于贝蒂的爱,在我看来更像是对于从小缺失母爱的布鲁斯的母爱的补偿。
贝蒂张开双臂拥抱布鲁斯就像是等待闯祸的孩子归来的母亲的形象。
而“绿巨人”也总是在无比的愤怒破坏中突然温顺地伏倒在贝蒂脚下。
而且做为女友,贝蒂并没有想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对于男友是百分百的支持信任。
她多次打电话给父亲,因为跟他在一起“我感到害怕”。
她把拯救了她的布鲁斯送到了他父亲 那里 长期的镇定。
她作为女友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她爱的人找到过去,战胜恐惧。
她所依靠的是强大的武力保护,而她所要对抗的却是她深爱的人…… 当她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要即将要对布鲁斯所作的事时,她只能漠然。
虽然李安如此设置这个任务的态度,不同于以往的好莱坞女友那样,永远的相信,毫不质疑的相信,但是无疑是这个任务显得更为真实。
话说,我们都是正常人,都会害怕不是么?虽然李安的这部《绿巨人》作为一部1.6亿美元制作成本,同样价位的宣传费用,一部用天文数字打造的电影,票房和评论都不甚理想。
但是做为人文气质颇浓的李安所要反应的,“如何去控制、战胜每个人心里的绿巨人”的具有深层心里刻画和研究的心理分析电影还是很有味道的。
「You know, Consciously you may control it, but subconsciously, I bet that's another story.」「You're nothing but a superficail shell, a husk offlimsy consciousness, ready to be torn off at a moment' s notice.」「Think about all those men out there in their uniforms, barking and swallowing orders, inflicting their pretty rule over the entire globe! Think of all the harm they've done! To you! To me! To humanity!」
所以美国人真的不会喜欢这样的绿巨人吧,走进电影院想看一部传统的特效漫威电影,结果被一个披着绿色皮囊的巨人灌输了两个小时东方哲学,而且最后发现superhero竟然这么悲剧。
突然想到张黎拍的《武动乾坤》,观众以为是一部逆天改命的玄幻爽剧,结果是披着玄幻皮的哲学命题。
这种对于自我表达的追求和讨论,是像李安和张黎这样的导演很难放弃的吧。
李大师真的很执着于展示人的困境,人与环境、与他人、与自我的格格不入,十几年前的他也还是喜欢讨论父子关系、父女关系,绿巨人是非常“李安”的电影。
很喜欢的几个镜头,当bruce第一次变成绿巨人,摧毁了实验室,撕毁一切之后转身,蓦然和父亲第一次对视;晚上躲在树后和女友对视。
这两个镜头都没有对话,镜头节奏很慢,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彼此靠近和试探,以及用眼神交流。
心怀怒气的绿巨人在这个号称是自己父亲的人和自己爱的人面前,努力想要维持最后一丝清明和尊严,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无害。
另一组很喜欢的镜头是bruce出逃之后在沙漠峡谷间飞跃,天地间感受到力量带来的快感和不受束缚的自由,就像他说的,i like it。
从bruce到绿巨人的过程,也是他探索与自我关系的过程,是从外在到内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中探寻。
影片中有很多画中画,可能是为了匹配漫画感,其实个人觉得不是太有必要,而且转场显得有点土气。
不过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漫威电影,恐怕也是唯一一部把superhero的内心一点一点剖开了给人看的电影。
在复联已经完结的现在再回头去看绿巨人,就会想,到底有谁是自愿变成superhero的呢?
在成为superhero的路上,他们每个人都失去了生命中宝贵的一部分,大多数时候,他们也并没有其他选择,其实这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会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李安的视角看的是月之阴面,阳光下的阴影,不那么讨喜,但是永远存在。
作为科幻动作片来讲,李安导的不算是最刺激、火爆的,他走的是探索绿巨人家庭关系和内心的路线。
本片情感戏份很多,对于绿巨人的童年往事、内心创伤,有很深入的挖掘。
李安把重点放在表现科学博士布鲁斯无法控制变身以后的怪物,他内心的情感挣扎。
作为普通人时,他内敛、深沉。
变身于绿巨人时,他愤怒、狂躁,破坏力极强,意志都无法控制深压在内心的恐惧和怒火。
李安镜头下的绿巨人,他有脆弱情感,不敢面对的回忆。
他对自己无法控制的超能既爱又恐惧,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的惨痛经历不愿意忆起,总在逃避揭开旧时的伤疤。
布鲁斯内心的伤痛使他在愤怒时分裂成出另一个人格“绿巨人”。
绿巨人,受到愤怒的刺激,破坏力会越变越强,唯有平静下来才能恢复成正常人。
绿巨人用暴力发泄着情感的压抑,还隐喻着对社会管制强烈的抗拒不满和对自由力量的向往。
那是被隐藏起来的自我的释放。
只有对绿巨人充满理解和同情的贝蒂能让他平静下来,即使是变身以后,绿巨人还是能在看到贝蒂后恢复冷静与理智,因为只有贝蒂能从内心深处去帮助他找回逃避的记忆,治疗内心的伤痛。
只有贝蒂在他对军方和城市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以后,张开双臂拥抱他、安慰他。
这段很是感人。
一边是对爱人的疼爱和关怀,一边是无法救赎爱人灵魂的无奈。
单纯作为动作片来讲,李安加入了大量的情感戏,内心戏,削弱了动作片的视觉震撼效果,使影片稍显节奏缓慢。
即使如此,这仍是一部有着李安自己风格的作品,对于科幻动作片是另辟蹊径的一种尝试。
结尾部分的特效很喜欢。
父与子的激战,怨恨与亲情的矛盾,父亲吸收儿子的能量,用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拯救儿子。
布鲁斯最终接受了自己内心的“魔鬼”,不再挣扎于消灭他。
接纳对于创伤的灵魂就是最好的疗愈。
恐惧和愤怒,是每个人情绪中的一部分,排斥和害怕,只会让他成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可怕力量,只有接纳他,才能够与他和平共处,李安的绿巨人,想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为了迎接复联4,复习了下可以算是同个系列,人物设定都被直接引用,但拍摄时代最早的的绿巨人(2003),漫威重现辉煌的钢铁侠,要到2008才上映呢,所以严格来说,这是一部不在漫威宇宙(无限传奇22部)中却情节人物想通的电影。
当时如果给这部电影评分,也许最多就是三星四星的样子,因为那时对超级英雄片的定位,就是纯爆米花片,用来爽的,满足声色的刺激。
这部电影却是李安一贯的冷静克制风格。
所以看下来,觉得还不错,情节合理,条理清晰,Bug不多,特效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也算很好了,要动作有动作,要感情有感情,结尾韵味无穷。
然而,就不是太爽,没有达到看超级英雄片的期望,反而有点失落感……。
这有李安和超级英雄片之间的相性不合的原因,但我觉得更大的原因在“绿巨人”本身,说白点,超级英雄是我们的理想代入,谁不想像钢铁侠一样富可敌国,技术先进?
像雷神高大威猛,长生难死?
像美国队长英俊帅气,择善固执?
像黑寡妇美艳动人,永保青春?
像蜘蛛侠屌丝翻身,变异逆袭?
大不了像洛基法力高强,邪魅狂狷也行呀?
鹰眼差了点,至少也算帅。
但有人想当绿巨人吗?
变成毫无理智的破坏狂,变身结束光溜溜?
大概只有当我们遭受委屈,才会希望变成绿巨人,反抗权威吧?
然而,我们肯定更愿意当个高富帅,没人敢委屈我们。
所以诺兰的黑暗蝙蝠侠虽称深沉啥的,但其实是个高富帅、霸道总裁,历经磨难而成长,最后和猫女偕隐江湖,实在是人生理想大赢家呀!
所以我们可以很好的代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帅气聪明高大强壮善良坚毅的富n代。
然而,在16年后,在经过22部漫威系列的洗礼后,在2018年基因编辑真的被疯狂科学家用在人身上后,回头再看这部电影,却觉得颇有清新脱俗,鹤立鸡群之感。
首先这部电影全面探讨了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经过基因编辑的人繁殖后代会有问题吗?
万一产生“怪物”后代,我们有权“人道毁灭”吗?
在军方和资本家的压力下,技术会用到什么地方?
当人可以永生不死时,还愿意为后代牺牲奉献吗?
这部电影对绿巨人这个悲剧人物也刻画得很深入,可以说为之后的漫威宇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集集的成长后,绿巨人也越来越被我们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了。
所以,绿巨人虽然不算成功,但至少为以后漫威宇宙的辉煌,确定了一个比较人文细腻的基调,把超级英雄当“人”来拍,述说他/她成长的故事,在22集的积累后,仿佛他们都是陪伴我们十余年的老朋友了,这才有了复联4的票房爆发。
多么忧伤的故事呀上面的怎么怪物怪物地说个没完是人呀有血有肉的人呀无论是小的时候还是长大了还是变成绿巨人的时候什么时候不比那些手握武器的军人和将军更像一个人李安说起故事来真是不着急女主角的黑头发黑眼睛老头子的中山装真的很眼熟
实在是有点难以想象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导演才能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将这样一个普通的故事讲的足够的吸引人。
在我看来,李安尽力了。
尽管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但李安已经是在表现的足够好的情况下,才将它抬到了不属于它的这一地步。
母亲被父亲当面杀害,父亲又被抓去坐了几十年监狱,出来后化身究极变态要夺回班纳身上的力量,女朋友又算是敌对阵营。
自己变身后又是一个让人恐惧的绿色大块头。
当以上种种debuff叠加在一个人的身上的时候,这个人竟然不仅不黑化,反而在变身后内心里想的是竟然还是不伤害人类。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绿巨人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守护地球的复仇者联盟成员,但是当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依然是让人感觉人物的成长与剧情的发展十分的割裂。
而且局限于电影篇幅的长度,当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述班纳是如何成长为绿巨人时,那就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给他塑造出一个合适的对手,因此通篇下来的打斗场景也让人有点索然无味。
不是被人类的战斗机像蜜蜂苍蝇一样的蜇,就是被他爹像个战神一样化身雷电单方面掉打。
看完这部电影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下一部电影《无敌浩克》做了前戏铺垫,能够让无敌浩克简单直接的一开场就安排上反派的塑造。
不再去花费大量篇幅解释浩克是如何而来。
简而言之,于我看来,《绿巨人浩克》是李安导演很努力的,将一个只值3分的故事(仅限于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内容),展现到了6分的程度。
故事不好,讲故事的人再厉害,也说不出一个花来。
不得不说这部剧我看的非常难受,我想,没办法我终究还是一个俗人。
作为一部奇特的,文艺超级英雄片或者说伦理超级英雄片,绿巨人浩克给人一种深深的违和感。
东方人实在是复杂的。
古龙曾声称,卧虎藏龙的作者王度庐,是对其影响最大的武侠小说作家,其次是金庸。
侠客毕竟不是超级英雄,王度庐也罢,金古梁也罢,他们笔下的武侠,或者说中国人心中的武侠,是有浓厚的底蕴和人文内涵的。
不吹不黑,武侠小说对社会人性的思考,远远超过超级英雄。
如果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只是打啊打啊打,我们会斥之为烂片,然而超级英雄片不会。
我想不出超级英雄电影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情节,就是不断的打架,而我们看的也很爽,超级英雄电影也并没有因此而不好看。
我觉得我可以比较轻易的并且理所当然代入李慕白、玉娇龙的感受,而无法代入绿巨人。
或者说对于超级英雄而言,我压根没指望代入他的感情世界,作者和导演也没指望我代进去,好好看打架就可以了。
文以载道这种臭毛病,不是想克服就能轻易克服的。
所以李安的这部作品才显得另类,显得失败。
这不是李安的失败,也不能算是超级英雄的失败,只能说明这俩真是玩不到一块去啊。
我不喜欢影片中类似漫画切割的镜头,多此一举。
还是更喜欢李安拍文艺片内涵片,冲着绿巨人原版漫画去看这部电影的的确会非常失望,这几天一直在重温marvel和DC的电影,这一部看来看去都索然无味,不能因为导演特色使然而去评判或者宽容影片,在我看来李安就是拍砸了,这没什么,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我觉得他拍的人物故事感强的片子就特别棒。
在大多数“很失望”的评论声中,总有站出来说“我操棒极了你懂不懂电影内涵”的好评。
我想说,李安是个细腻敏感的导演,他能拍卧虎藏龙,能拍少年派,这只有他能做到, 但细腻也需要用对地方,对于浩克,内心的纠结,挣扎,不愿面对回忆,不愿面对真实的父亲,这些细腻之处,李安都表达到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悲悯之心、孤独又恐惧的浩克。
好的,那么我们还是需要回归这部片子的题材:动作、科幻,然而我愿意看到的精彩的打斗,变身一刹那回想漫画中那一幕的激动感,完全被克制。
甚至打斗中的浩克那张“绝望的愤怒”的脸,看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只能说,该收的没收住,内心戏的过度呈现,失去了整部片子应该有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结尾“吸收人”老爸的部分我激动了一下,没想到就一下而已。。。
“吸收人”的效果没有被展示好,这一段可以很漂亮的打一阵子的,没想到落进水里伽马射线一来一下子又开始内心戏了。。。
总之,李安老爷子的戏我还是会看,只要别再拍科幻动作片就好了。
============================================================ p.s.看到一个典型的正面评论,刚回复的,忍不住复制上来。
2013-02-14 00:31:22 深海 还是喜李安导演的,太在一部典型的美漫电影中探讨了很多深奥的东西,比如:人的潜意识,父子关系,个人对抗强权,核武器对人类的影响,基因突变,美苏冷战背景。
我觉得比《复仇者联盟》这种根本就是看特效和爆炸的大杂烩电影强多了 回复你 同学,漫画的电影化首先就是要把隐藏在漫画迷脑海中的动态映像呈现在银幕上,不看特效核爆炸的一般都是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去的吧。
我就是喜欢看特效,尤其是连漫画细节都不落下的特效,这不仅过瘾,而且是对漫画本身的致敬。
(我的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499735345我在B站做了许多宏观经济、商业分析、投资研究相关的原创视频,欢迎关注)虽然这部电影问题也挺多的,不算上乘之作,但是相比其它漫威电影的普遍平庸,又好太多了。
我对所有其他漫威电影的打分都在12星之间。
对漫威系列早已审美疲劳,主要是觉得:1.剧情太简单,并且幼稚,人物没深度,太平面太卡通,没什么深挖的地方,且千篇一律;2.因为分级的关系,漫威电影打架场面多,但你不会看到一滴血,不真实,并且在本是危险的时候突然插科打诨搞笑一下,说明主人公们没有真实的危险,如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所说,看漫威电影的体验跟去逛”游乐园“一样,观众感受不到危险;3.炫目的打斗场面同样是千篇一律;4.剧情和设定也是漏洞百出,不过我倒是早就原谅了漫威宇宙这一点,毕竟是爆米花嘛,还要什么自行车。
总而言之就是没有惊奇之感。
所以这几年的漫威电影都没怎么看,要么是陪人去电影院看没得选只能看这个,要么是在PC端上拖进度条在十几分钟内看完。
复联123回忆不起讲什么来,对复联4也毫无兴趣。
我觉得漫威电影主要还是给儿童以及中学生看的电影,对于高中生而已已经显得幼稚,就不用说成年人了,不过成年人没有更好地选择,也被宣传进去看了。
有一天对李安拍的漫威英雄电影起了兴趣,想看看李安当初是怎么拍漫威宇宙的。
其实这部片早在上映时就看过了,当时看确实也不觉得好。
年代久远,已经忘了内容了。
这回看完感觉还不错,漫威英雄电影大多平庸,相比之下这部实在熠熠生辉。
这次我看出了不少以前没发现的东西,应该是因为自己有更多人生经历、更能感同身受。
而李安又擅长于地刻画人物内心的纠结。
(我的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499735345我在B站做了许多宏观经济、商业分析、投资研究相关的原创视频,欢迎关注)这部片缺点是有的:1.仿动漫式多镜头观众不适应2.特效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过于5毛,有些打斗又太没有打击感了。
3.剧情有点沉闷。
除了第3个缺点,前两个缺点对剧情的吸引度在过了16年后(哇,竟然过了16年)已经没多大影响了,毕竟对于老片,大家会原谅这些末节。
他的优点则是难能可贵的:1. 其实跟诺兰的蝙蝠侠侠隐之迷是一个路数,讲浩克的起源,绝非肤浅,有深刻的东西,2年后诺兰才拍出侠隐之迷,李安是领先的。
不过诺兰做得好的地方在于他的剧情更有起伏,这跟诺兰非线性空间剪辑技巧有关 ,剧情沉闷加上上述提的缺点,吓退了很多观众。
2.比较真实,让人相信这些设定,好像真的有个人拥有这种变异能力,观众是真正入戏了。
要做到这一点不简单,需要大量的细节,反映了导演的功力。
美国人评价《卧虎藏龙》中也提到,里面人物飞来飞去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剧情让观众都相信这些设定。
对于只看了成龙那般的打斗模式,而没看过飞檐走壁打斗的外国人而言,能第一次看即接受,李安的功力不可谓不深。
3。
有些场景打斗就好像《卧虎藏龙》的打斗一样,是美国人拍不出的,很写意,是人物内心的外化,比如军队对浩克在旷野上的追击,那些镜头的处理未尝不反映了浩克对自由的向往;末尾浩克与其父的打斗,事实上是班纳对他父亲复杂的感情turbulance的外化,跟《少年派》中的派经历风暴那段很像。
当然,由于是起源故事,剧情主线仍然是让人猜得到的,所以惊喜上面不会太高。
这部电影票房惨淡,让李安告别了漫威英雄电影。
如果让李安拍第二部《浩克》,再加快下故事节奏,可能会是难得一见的经典,超越诺兰也是有可能的。
(我的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499735345我在B站做了许多宏观经济、商业分析、投资研究相关的原创视频,欢迎关注)
其实复仇者联盟里的绿巨人是走这部中的憨直路线 爱德华诺顿的那个瘦弱型 大约和联盟的造型设定有冲突吧 李安这部绿巨人在动作之外 更想表现的是人物关系上的冲突 有趣的部分是开始时六十年代场景 故意运用当时的表现手法 创造出了类似cult片的反类型效果 十年之间cg动画的进步程度 这部片子里可见一斑
李安每次都体裁不同,主题相同
我看过最好的漫画改编的电影
李安这电影比较失水准。
喜欢李安的叙事风格,比第二部好多了。。。
-拍完卧虎藏龙以后拍绿巨人浩克 你有故意把武侠片的元素带进科幻片吧 -我没有啊 -那为什么绿巨人会轻功 -那不是轻功 那是他跳得高
没想到是李安拍的电影,我以为只是一般的大片
复仇者联盟就差绿巨人,给补上。乏善可陈,李安真不适合拍商业片,而且还是超级英雄题材的。剪辑师过多的花哨叠化和分屏很有哗众取宠之嫌。
又闷又长,李安作品
前半部分很拖沓,从绿巨人大战恶犬开始好起来~
这个生化人太危险了
是因为我先看了复联之类特效牛逼剧情流畅的片子吗,觉得这片子拍得实在太难看了。大段大段的无对白,好不容易说句话还僵硬得要死,尤其是将军,严重怀疑是台词没背熟。特效受限于技术就不吐槽了,屏幕动不动分成几格、PPT一样的镜头切换又是哪个年代流行的?
在漫威超级英雄还没有被俗套化之前,电影公司或者制作人还拥有自我表达与诠释的权力,李安将绿巨人的困境变成家庭式(父子/父女/爱人)之间宿命式的纠结(相爱相杀),颇有点东方式的味道,可惜超英类型的受众并不买账(而失去了好莱坞「外来者」的身份和「跨文化」的比较,李安也沦为一般性的情感电影导演),尽管最后还是有些动作戏和特效,包括似乎选角的失败也导致这部电影显得不伦不类与无病呻吟。
科幻文艺两不宜
好可怜的绿巨人,好想做他的女朋友保护他。
只有东方人眼中的超级英雄才是悲情的;可我觉得这片太冗长了,而且剪辑像PPT。
这是喜剧吗?我快被雷到极点了,动作场面太囧了,卧啲娘,看到后面爆炸的一幕喜感到一口水差点喷出来
走在所有超級英雄前的濃重悲劇色彩。可惜用錯了英雄。
傻逼的好像玩具
所以,这个故事就讲最强生化武器是怎样炼成的。有利的,就是超人,不利的,就是怪物。李安作为一个华人导演,影片里面确实有一种细腻的东西,那种不紧不慢的节奏无关剧情,只是一种气氛。不过这也导致故事讲得黏黏嗒嗒的看得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