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这一季会有许多的差评?
明明我觉得这一季比前两部拍的都要好。
其实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这一季的主题有很大的改变,从刚开始的like变为了更进一步的love,主角们之间从青春时期的少年懵懂,近而迈向成长成熟,所讨论的话题也更加的沉重。
而且这一部的时间跨度也是最长的一部,好像有近一年吧,每个人物都成长了很多很多。
可究其不变的是朋友,恋人,家人之间相互关心,虽然在成长的路途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我能看到每个人物都在很努力的在朋友的帮助下去克服。
也许很多人觉得好多情况并没有必要,但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如此的,这部剧拍的很细腻,真实的再现了现实生活中性少数群体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真的很认真的在为酷儿群体发声。
我只想说心跳漏一拍从来都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腐剧,它告诉我,不管每一种性向都能够开开心心的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尽管成长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会经历许多艰辛与不易,但我们都可以在朋友的帮助下克服下来。
这部剧所表达的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部剧的主题一直在越来越宏观,从校园走向社会,在成长过程中主角人物之间产生许多冲突矛盾,但他们都一一化解,那些温柔的瞬间,那些感人至深的时刻,主角之间的羁绊,这难道不值得我一个五星吗?!
因为看过漫画,所以知道大概剧情,加上台词和具体的情节设计都很有意识地在引导观众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刚看头两集的时候觉得略无聊。
“好像太像教育宣传片了”,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但是看第四集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看的有眼泪,虽然也没有到要哭出来的地步,我觉得这剧就是在引导人去关注mental health且做的很中肯、说的很实在。
你不能指望别人帮你解决问题,但好的朋友家人会支持你陪伴你鼓励你,你应该寻求帮助但是有时候就是有shitty therapists/clinics。
不是说我有什么很值得被当回事的mental health issues,但是这些确实是我在过去的日子里逐渐意识到的事情,并且在接受了这些事实以后才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一些问题。
这些话说出来是很轻飘飘的,好像是一些普世大道理,但是有时候你没有真的在那个死胡同里绕一下你是没法感同身受的,总之heartstopper是一个很好的剧,我希望更多青少年和家长都可以看到,都可以去体会,and if possible, be gentle with yourself and people around you。
一篇基于心漏一拍的日记散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总是要把房门锁好,甚至需要反复推拉以确保安全。
这种行为总是被解读成没有安全感的表现,说实话,我讨厌被别人认为缺少安全感,至少我希望在外人眼里是坚强的。
因此,对于知道我这种情况的朋友,我总是解释为住的地方比较偏远,担心有小偷。
这种习惯到底从何开始的呢?
我真的不太清楚。
2024年10月,考上日本修士的第一年下学期。
明明才入学不到半年,却开始忙着找公司,了解就职信息了。
在没有开始就职活动时,总是听别人谈起entry sheet的东西,说是和履历表很相似,但是是日本特色的履历表。
那时候总是听朋友抱怨entry sheet的恶心,但总是没法感同身受。
于是,让我感同身受的日子就这么来到了。
与其说是履历表,倒不如说是自我剖析表,其中要求你填写你的兴趣、长处、学生时代的你认为的努力过的事,以及,你的梦想。
除此之外,要填写成绩、获奖证书的地方我却没有找到。
看着表单,我有些发了呆,对于一个出生在传统东亚的小孩来说,这些空乏的内容真是太难填写了。
如果你要我填写我成绩多少,有何奖项,我或许可以写出几笔。
但如果你现在还问我梦想是什么,我真的回答不上来了。
烦躁不安,在上了几堂就职课后,我大概明白了填写的方法。
于是,我生平第一次在长处上写道“我很爱归类,不论是卫生还是电子文件”;在学生时代的经历上,我写下了16年板报宣传部的经验。
突然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心烦,我关掉网页,胡乱翻着视频网站,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心漏一拍》。
刚开始看第一季的时候,说实话,我的感触最多的是这是一部很好的青春题材电影,希望国内以后类似的电影也可以多一些。
除此之外,便没有太多关于感触的评价了。
但是当我看到第二季某一集,查理因为谈恋爱成绩下降的片段时,我的心脏不知道被何人用何物打了一下,无声的沉闷压垮我的胸腔。
我感到好讽刺,电视剧里的孩子,仅仅用24集中的一集去谈论这个问题。
而我的整个青春诗歌却只有恋爱与成绩的篇章。
没有自我性取向的引导,没有与家人的沟通,没有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只有好好学习,以及,谈恋爱影响学习的诅咒式警告。
我有些郁闷,也在内心衷心希望我的外甥们的青春是完整的,善良的,真诚的。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开始追第三季的剧情。
我看到他们驾车探索自己喜欢的大学,看到塔拉在众人对其上牛津的期待下仍可以说出我不喜欢牛津的豁达,我为她开心;看到艾尔不断探索自己的性别认知,并且敢于开拓一番天地的勇敢;看到每个人鲜活的生命,我真的由衷的感触。
同时,我自愧不如。
仿佛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命停滞了,18岁。
停滞在18岁的我做了7年自我审视的梦。
我梦到小时候长辈、邻居奶奶给我零食,我在妈妈似有若无的期待眼神下,说了“奶奶我不要,我家里有”后,妈妈喜笑颜开,和大人们夸奖我懂事的碎片;我梦到初中时候,自己一个人发现自己性取向后,无助彷徨,想找家人倾诉但是害怕,最终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自己的不安;我梦到高中时期我好想上传媒艺术专业,但是被爸爸以“不要让你的爱好成为你的工作”的理由打败的屈服;我梦到大学报考法学后虽然不满,但是努力获得荣誉并且不断暗示强调自己,回应家人自己是应试型人才不用感到后悔,自己学运很幸福的谎言......原来,我一直以为,把我困在18岁的是高中那一刻的艰难,后来才发现是细水长流的腐烂。
尽管我知道小孩子找大人要些零食再正常不过,尽管我知道喜欢男生并不是我的错,尽管我知道所有工作都可能让人的一生不幸,那不如让自己的爱好抵消工作的冲击......很多事情我都知道,但是家庭,学校,社会的规则下,我慢慢适应了这个游戏的捷径并且拥有了许多不该拥有的惯性心理。
我潜意识认为成绩下降就是谈恋爱导致的,而如果我不遵循规则,进行了破格的行为,那我就不会成功;哪怕不是自己的原因,我也总是愿意从自己的身上分析这件事的问题......曾经追寻梦想,富有同理心的青年,在分秒的规训下变成灰色的木偶,但如今一张entry sheet摆在木偶面前,并质问它梦想是什么。
三季看完后的几天里,我照常拖着重重的好像多年没有清理的身子吃饭,睡觉,学习,偷懒,打诨,看天变黑,然后将门窗全部锁紧,睡觉。
2024年10月24号,一觉醒来就已经是下午了,我简单的吃了些饭,写写作业,想起电话费还没有交,无奈只好穿上衣服出门。
我走到玄关前,看着自己上的三道锁,一一将它们打开,出门,又锁门。
我先是兑换了日元交了话费,又顺便去超市买了些吃的。
回来路上,抬头看天,乌云哪怕在夜晚也是独树一格的阴暗,他贪婪肆意地吞噬了夜空中最后的光亮,却又时而调皮的移动一些位置,放走一些星光。
想起前几天和阿琳在晚上研究星图,突然有点来了兴趣。
我打开手机星图,趁着乌云下一次的来袭之前,我对准那颗闪闪的星星,是木星。
和我初中时候起床时看见的不是一颗,那颗是金星。
但是,同样好看。
到家门口了,按下电梯间,门开,电梯缓缓上升,门又开...我走到家门前,开门,进家,然后锁门。
我的手熟练的锁上了三道门锁,就在分秒之间,我有些慌神,眼睛对焦在门锁上,怎么也无法移动。
“打开吧。
”突然,一道声音从我的内心深处传来,滚烫的血液随即迸发于我的大脑。
“嗯,好呀。
”我的手很轻,但是很快的解开了两道门锁,只留一把基础门锁。
门好像变轻了,我有些分了神。
瞬间,好多好多复杂的情绪充斥在我的大脑,鼻腔,血管...我的有些踉跄地走到卧室,我坐在床上,我开始了哭泣。
眼泪第一次跑赢了情绪,在我还没有感知什么时,就已经流了下来。
我止不住地哭泣,哭出了声音,我开始委屈,开始抱怨,我像孩童一般述说着,一遍又一遍地述说着我的委屈和不甘。
但是同时,我的嘴巴在笑,止不住地笑。
我笑我仿佛重新有了情绪这种东西,也笑我重新愿意接纳哪些虚幻但飘渺的梦。
18岁前,我在家人,老师的教导下,作为一名自信的学生,积极地活着。
而18岁以后,我被迫开始利益的考量,生活的角逐,惯性的思维让我变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
或许我在本性的反抗,如出国留学,坚决不再学习法学,或者是计划留在日本工作等。
但这一切或许我并不太自知。
而这一刻,眼泪清洗着我模糊的心灵,生命的跳动再一次被我自己感知。
我是尘封在岩石中的巨人,花草和空气欢呼我的苏醒,我或许,开始想完成18岁以后的议题了——我想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2024年10月24日,我迎来了迟到7年的19岁生日,祝我生日快乐。
EP1中Charlie对Nick说“我恨你”时,突然想到《两小无拆》中Pran在床上对Patt也说过一样的话
泰语字幕用เกลียด,就是"恨"的意思。
用“恨”来代表爱意,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同样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李白在《清平调》中同样以"恨"字结尾: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当时唐玄宗和杨贵妃恩爱正盛,在沉香亭赏牡丹时皇上钦点李白来赋诗,但太白仙人却在结句中用到“恨”字,一直不解。
直到日后看到日本歌舞伎的能剧《杨贵妃》中,日语字幕中用汉字"憾"表示"恨",实际两个汉字在片假名表记里都是“うらみ”。
也就是说恨就是憾,所以"爱恨"其实和"阴阳""鬼神""善恶"一样,就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恨就是一种遗憾的爱。
想来朝鲜李氏王朝著名的《恨中录-한중록》,也表达了惠庆宫献敬王后对于亡夫思悼世子无限遗憾的爱意。
생각할 사(思) 슬퍼할 도(悼) 사도세자 - 思悼世子1988年剧版《恨中录》中,大长今导演李炳勋监督将"恨"替换为韩语中同样发音的汉字"闲",是不是就是为了表达被封闭在木柜8天后饿死的思悼世子。
在粤语中"恨"还有"想要得到"的意思,非常有意思。
B站链接:粤语口语里的【恨】最后,点一首代表遗憾爱恨的巅峰之作,林夕-梁伟文老师的《愛的太迟》B站链接:愛得太迟
爱情力学
四方极爱
这一季继续深入探讨了Eating Disorder、What we could do about Mental Health as different roles、Childhood Trauma、Asexual & Aromantic、Social &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about Transgender、Adolescent exploration of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等重要主题,同时也温柔阐述了恋人之间的坦诚交流、恋人之间亲密行为的第一次、恋人与朋友关系处理与时间情感分配的权衡、恋人与自身的优先级选择、对自己身体的不自信、对自己未来的迷茫焦虑与不自信等青少年时期的困惑与烦恼。
这部剧集就像一个温柔的拥抱,告诉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不会迎刃而解,它们或许会持续纠缠你很长很长时间,你会感到痛苦,你会感到困惑不解,你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甚至或许会憎恨自己、尝试伤害自己,但请不要忘记,只要身边有着爱你的人,只要你也用力地去爱你所爱的人,即使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在人生的旅途中走下去,也不算可怕。
我其实是一个很不喜欢与人争辩的人,特别是在身份政治议题上——与人争辩这些议题让我感到疲惫,因为我完全相信甚至信仰着“并不是所有人都生来就含有丰富的同理心,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生来善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拯救”或者说“扭转”那些充满了仇恨或者仅仅是不理解的人的思想。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性的双向鄙薄:在他们的眼里,我所身处的、所代表的、所爱的社群里的人们是“有缺陷的”;在我的眼里,缺乏共情、同理心,轻易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所谓的“正常”下定义,把所有不同于自己的人们归于“危险的异类”的他们也是有着无法医治的“缺陷”的。
但趁着刚看完这部剧集,众多感受从内心涌动浮现、众多早已形成的人生观念在胸口呼之欲出的契机,我想要整理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是为了争辩,不是为了改变任何我前文所提到的心灵含有缺陷的人们的想法,只是因为我有这个权利,我们这个社群,拥有发出我们声音的权利——我们并不像你们对待我们的那样理应噤声。
首先,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这部剧集太过政治正确,或者借着这部剧嘲讽欧美的政治正确“走火入魔”,因为这部剧里面云集了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无性恋、非二元性别等身份政治角色,甚至在这部剧的主要角色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传统的异性恋。
对于会这么想的人,我只想说:滚去看你爱看的异性恋中心主义的剧吧,这部剧不是做给你看的!
对于一个在这样一个完完全全异性恋中心主义的世界里顺顺利利地活了二三四五十年的异性恋的你,这部剧居然敢没有把异性恋放在世界的中心,居然没有绕着异性恋转,甚至居然敢忽视异性恋的存在,真是大胆!
世界都要崩塌了吧!
这个世界都要完蛋了吧!
现在你知道我们看你们做出来的、天天吹的、爱得要死的那些LGBTQ人群完全隐身的或者当个背景板或者作为一种猎奇性质的玩物出现的异性恋中心主义影片的感觉是啥样了吧?
当然你肯定还是不会知道,因为你的共情力为零,把自己放入他人的处境里去尝试感同身受是你天生缺失的能力,这是你灵魂的缺陷。
对于你来说,LGBTQ只是几个字母,只是几个符号,几个标签,一个猎奇的存在,一个玩笑,一个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或许还是一个所谓“资本抑或政敌生造出来的概念”,一个对于社会来说的“威胁”;但对我来说,这里面是每一个像我一样活生生的人。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早或晚地开始迷惘,为什么我们会和自己所习得的、社会所告诉我们要成为的那个人不一样,为什么会对同性产生特殊的感觉,为什么会感觉自己被困在不属于自己的身体里,为什么会为自己的性别被假定而感到不舒服;我们会因为压抑自己的天性、选择所谓“正常”的生活方式而被指责,也会因为释放真实的自己,拥抱自己的天性而被指责;我们一辈子生活在这样的双向矛盾里,更为痛苦的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在人类社会宏观层面上做到简单地消失,因为我们就是永恒的客观存在;我作为一个个体或许可以简单地消失、死去,但永远都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在同样的矛盾里挣扎着,数千年前曾有,数千年之后也会有。
人类社会当中的个体,本就不是简单地分为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人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社会性动物,客观而多变的物理生化环境、基因序列、激素、大脑神经网络、甚至是某些冥冥之中人类尚未发现但控制着一个人对自己感受的存在,以及每一个人具体的社会历史经历,等等这些无数个因素,组成了我们这样的一个肉体和灵魂上的双重人类,这样的我们必然是复杂的。
我们每一个肉体和灵魂必然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欲望,这样的感受不是简单的男女性、或是什么性恋可以一概总结的;有些人或许觉得荒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名词、那么多的标签,可是不是先有了标签,再有了标签所代表的人,而是先有了无法在已有标签中找到归属的人们,再有了新的标签;我们是先有了自己的感受,再用一些分类标准去描述它,而不是先绞尽脑汁思考创造出一个猎奇的分类框架,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往里面装。
我们是先发现,自己好像并不喜欢异性,却总是对同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再发现有许多和自己有着相同的人,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归属于同性恋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是先在不停探索中发现,自己好像对于性、对于浪漫关系没有兴趣,在和与自己有相同感受的人交流后,才发现自己归属于无性恋或是无浪漫倾向。
这样简单的例子,我可以举无数个,但能够理解的人自然理解,不能理解且没有共情力的人永远都不会懂。
没有人爱给自己贴标签,我们只是爱自由地做自己。
如果这些标签对你来说只是一个笑话,那么请fuck off,不要影响我们活出自己快乐而精彩的人生。
回到这部剧,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部完全以LGBTQ青少年的成长为中心的剧集,而且在很多时刻都能够完完全全地感同身受。
对于顺直人来说,这部剧描述的生活、人群、社会或许就像另一个世界一般的存在,有这样一群LGBTQ青少年聚在一起的成长生活或许就像Peter Pan的梦幻岛一样地不真实,但对我来说,这里面大部分的烦恼与困惑,都是我所真实经历、感受过的烦恼与困惑,而且我们酷儿就是会喜欢找酷儿一起玩呀,怎么了呢?
我真实地经历过剧中所描述的性向迷惘、探索与确认,经历过以“娘”之名的性别气质攻击,也经历过不知道怎么向熟悉的朋友出柜,不知道怎么向家人出柜等等烦恼。
Charlie和他朋友们的故事,让我逐渐开始理解自己的成长,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有我,还有很多很多和我一样迷惘的人——这难道不比再拍一部老套的异性恋青春恋爱剧要意义深远得多吗?
再者,即使这部剧的人物设定、剧情不符合现实,有所艺术加工又什么关系?
文艺作品本就不是天生要完美贴合现实。
看《哈利波特》《千与千寻》《大话西游》看得津津有味的你,你爱的作品里可以出现魔法、妖怪、龙、魂魄,但是但凡哪个作品里多出现那么一两个黑人、性少数,就是“政治正确”,就是“强行塞入”,就是“脱离现实”——可是有没有可能,我们生活的社群当中本就有很多性少数呢?
有没有可能你所幻想的那个几乎所有人都是顺性别异性恋只有那么0.01%的人可能会“不正常”的世界才是真正不存在的呢?
接下来我想讲第二点,也就是关于性别与性取向探索的问题。
我无法形容自己已经多少次听到多少次类似于“不要宣传LGBTQ,会影响青少年”“很多青少年把自己归为LGBTQ人群是因为觉得这样很酷/青少年会因为觉得这样很酷而‘选择’成为LGBTQ人群”之类的观点,也数不清自己已经为这样的弱智发言翻了多少次白眼了。
第一,异性恋就这么脆弱,听点看点同性恋的东西,就会变成同性恋啦?
那看来异性恋也没有那么“自然”嘛?
同性恋天天被你们异性恋包围,咋没变成异性恋嘞?
第二,成为LGBTQ群体的一员从来都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成为同性恋/跨性别/酷儿,意味着面临无数来自外界的阻碍、伤害,意味着无数次怀疑自己,意味着随时可能失去自己家人、朋友的爱与支持,意味着永远不可能彻底敞开心扉、放下心防,意味着在大部分时间都要隐藏部分真实的自己。
成为同性恋/跨性别/酷儿,意味着自己不再成为社会的“默认选项”,意味着自己永远都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解释自己的特殊性。
这样的境况,怎么会“酷”到吸引好奇的顺直青少年来扮演?
第三,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人固有的属性。
如果性取向是一种选择,没有人会“选择”受人排挤受人非议的生活。
正是因为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性取向,所以我们除了拥抱真实的自己之外别无选择。
我们不是像在桌子上挑几盘菜一样这盘是异性恋那盘是同性恋这盘是双性恋那盘是无性恋哎呀当一个同性恋好有意思让我试一下吧像挑菜一样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性取向是根植在身体与灵魂当中所固有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随着人生的前进去发现它。
有的人曾经表现为异性恋,后来成为了同性恋,并不是他从异性恋“变成”了同性恋,而是他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逐渐发现自己曾经以为的爱并不是爱,而逐渐在同性身上找到了这种感觉——他发现了自己真实的性取向;有的人曾经表现为异性恋,但逐渐发现自己也能喜欢同性,并不是他从异性恋“变成”了双性恋,而是他一直以来都是个双性恋,只是他后来才发现了自己的这一面。
请不要把异性恋当成每个人的“出厂默认设置”。
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取向存在有错误认知,是完完全全正常的,因为一个人认识自己的过程本来就是漫长的,有的人或许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才能够完全了解自己。
我对自己性取向的认知,也经历了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的变化过程,人在年少的时候,对爱、对性的理解都还不成熟,你怎么能期盼他就一定能够发现自己真实的性取向呢?
对于青少年来说,只有放心去感受,放手去爱,去尝试,才能够慢慢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不论犯下什么错,都不过是成长沿途的风景罢了。
第三点,关于跨性别人群的社会政治争议问题。
我真的受够了总有人尝试把LGBTQ权益跟女性权益放到对立的两面了!
首先,权利并不是蛋糕,不是给这个群体多分一点那个群体就少了,不是支持这个群体就是损害、反对另一个群体了。
我们为这个那个群体呼吁争取这样那样的权利,是因为他们在这样那样的领域受到了忽视、压迫,他们被纳入了“非默认”的范畴,但人类社会,不应该有任何一个人被“非默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活成自己的“默认”。
因为我关心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也关心和我一样的人们的权利。
这种关心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选立场,不是我是Team Female你是Team Trans我们在同一个箩筐里抢苹果、在讲台的两边打辩论,而应该是求同存异地共同追求作为弱势群体的权利。
第二,提出问题,是为了找到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我发现很多人提出跨性别的存在给女性带来的问题一点二点三点列一长串,结果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跨性别是女性的敌人,女性主义需要反对跨性别——Excuse me?
否认跨性别的存在完全不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它依然是一种对现存问题的逃避与掩饰。
如果男跨女的存在会让女性感到没有安全感,感到女性空间被占用、被侵犯,那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去界定女性空间的边界,去建立性别中立厕所,去商讨能够让跨性别和女性都感到被尊重的解决方案?
否认跨性别的存在,像JK罗琳一样宣称世界上不存在跨性别,甚至以一种可笑的方式去定义何为女性,难道就能够解决真正的问题吗?
把跨性别视为自己的敌人,去先入为主地仇视一个群体,而不是去探讨如何在社会中形成新的共存体系,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吗?
如果你希望的是未来的社会里,男厕所being现在和过去的男厕所,女厕所being现在和过去的女厕所,任何性别空间、任何事情都像现在一样、像过去一样,就好像跨性别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的话,那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这是永远都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商讨的,只能是如何做出让更多人、更多群体都感到满意、感到被尊重、感到被看见的改变。
落笔至此,也算是把多年来堵在自己心口的大半关于身份政治的观点倾泻而出了。
虽然讲了好多似乎与Heartstopper这部剧无关的东西,但它们都是我在看第三季过程中感受到的,让我不吐不快的内心想法。
正如前文所说,我其实很讨厌和人讨论这些观点,因为我并不试图去改变任何人,我尊重任何人being who they are,即使那是他有着缺陷的样子。
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还太年轻,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我的观点还不成熟,我还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改变,我现在的观点跟几年前的我差异甚大,我未来的观点也可能跟我现在的观点完全不同。
但不论如何,这些就是此时此刻的我的观点,它值得被记录,值得在将来被回顾,它也只代表我的此时此刻。
一口气把心跳漏一拍第二季和第三季看完了,很多细节、伏笔和萌点在三季的铺陈中更连贯。
这样的小甜剧,不磕上头是不可能的,但看完这三季,让我动容的其实是剧情里呈现的各种好好沟通、好好经营、好好修复的亲密关系。
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在一个又一个拥抱中被具象化。
爱侣之间的升温,朋友之间的小别扭,姐弟之间的羁绊,亲子之间的努力拉近距离……看到拍手叫绝的是第三季里Nick因为不知道怎样帮Charlie缓解情绪问题而黯然神伤,黛安姨妈拥抱安慰他说:爱很美好也很重要,但不能奇迹般疗愈一切,也不能排除万难。
但爱依然可以让你站在Ta身边,尽力为Ta多做一些让Ta好起来的事。
真的是很高级的爱的教育教科书啊。
拥抱比千言万语更有力,是理解,包容,鼓励,是你不必解释什么,我都懂,也都接受。
是此时我心情五味杂陈,但更要紧的是你此刻需要一个拥抱。
在拥抱里,或者说在尊重、信任、沟通和倾听里,一点点重塑自己真正需要的安全感。
先拥抱吧,拥抱是各种亲密关系中最高级别的浪漫,愿看剧的你我也拥有可以随时拥抱充电的爱人,友人和亲人
我来啦!
我的夏日小甜剧终于回来啦 好想念我的Charlie和Nick呀 还是因为拖延症,这一篇也拖了好久... 我在思考怎么写这一篇,突然想起来可以参考一下之前自己写的,发现之前和现在的想法还是蛮像的哈哈哈,我还是想用人物关系去写这一篇观影感。
BTW之前拖了俩月才写完,现在一个月不到,也算是一种进步了吧哈哈哈... 我觉得这部剧之所以优秀,除了大家出色的表演,还在于它很有深度的内核。
这种东西我觉得是剧的灵魂,是很难被取代的 如果说第二季围绕的是come out的主题,那这一季的主题就是eating disorder。
我觉得剧里对神经性厌食的探讨特别好,它里是从NickCharlie的感情发展中切入的,结合Charlie之前的经历来看,就特别贴合。
我刚好那段时间在看《闪闪的儿科医生 第一季》,昨天也刚好在写这部纪录片的观影感。
对其中那个神经性厌食的病例印象特别深,后面也有去一些精神科医生的频道去了解这个疾病,所以看剧的时候会更能共情一些。
Nick & Charlie——小金毛X小卷毛我们小情侣第三季归来依旧是如此甜蜜 真是羡煞旁人,开头Charlie练习怎么和Nick表白也太可爱啦 虽然已经确认关系在一起了,但是不忘记/吝啬表达自己的爱意真的很棒!
很多人就是相处久了,以为很多话不用说对方就能理解,但恰恰就是这种想法限制了彼此的良性沟通。
与之相反的是,恰恰就是太熟悉彼此了,我们更需要保持有效的沟通。
不要把谢意爱意恨意都偷偷藏心里,多点拿出来和亲密的他分享。
我们终究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没法要求对方完全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我特别喜欢第二集后面,为Charlie的神经性厌食感到无力的Nick和阿姨在海边的那段对话,阿姨说得太棒啦!
看剧的时候,能够深切地感受到Nick作为男朋友,对Charlie的病没法进行专业干预的无助感。
我相信这种无力感是能够共情的,对于身边有抑郁、焦虑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朋友,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什么,聊天的时候应该怎么措辞... 这些都是我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因为我会害怕自己不加斟酌的话语,会无意中刺痛到敏感的朋友,所以我会去查资料,去多多了解这方面的资讯,去学习去理解。
我觉得有这些思考的人都很温柔,证明我们都是很爱我们朋友的。
但我们能做的确实不多,就是默默地陪伴与支持,我们朋友需要的其实也不多,恰恰也是我们能给予的。
我超爱第三集后面,简直就是从牵手进家门一直哭到结尾。
Nick作为一个16岁的小男朋友,他真的做得很好!
他有关注到Charlie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私下自己去主动学习和了解,并且及时和Charlie提出来让他意识到,但也给足Charlie空间和时间,不催促他去直面自己的厌食问题,在关键时刻给予适当的提醒以及足够的支持。
我们金毛小狗狗太会爱人啦!
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剧没有只一味地描写Nick的付出,它也有很深刻地刻画出Charlie的挣扎。
在一个精神相对比较紧张的家庭里(其实从后面圣诞家族聚会里妈妈的表现、外公外婆的态度语气、亲戚的谈吐反应以及后面妈妈和Charlie坦诚自己受外婆影响比较大所以很多事情会抓得比较紧可以看出来),Charlie是有意识地压抑克制自己的情绪的,因为过去的经历提醒着他,他的诉求很可能会得到一个负面的反馈。
所以他前期的逃避排斥抗拒,是能够理解的,但在Nick的支持鼓励以及自己的坚定努力下,他还是选择勇敢一把,去向父母坦诚自己的每况愈下的状态,去踏出那艰难的第一步,主动寻求帮助,I want to get better. 真的好让人感动啊!
爱是滋润勇气的土壤 后面心理咨询师Jeff和Charlie说的那段话我觉得好棒呀!
当你觉得自己没有掌控权时,会觉得焦虑。
亲密关系的其中一点就是,能够信任某人,放弃一部分掌控权,这很可怕。
但只要你和Nick尊重和信任彼此,彼此沟通和倾听,你就很安全。
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确实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
但亲密关系的建立,就是要和对方分享自己私密的空间。
把自己比较脆弱的一面示人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意味着会有被伤害的风险。
我们都没有办法百分百地去确认别人是不是值得托付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变化,包括我们自己。
最爱你的人最懂刀往你身上哪里捅会最痛,这种信任的确立和掌控的交付,是爱的其中一种呈现方式,我时常会被它背后散发的勇气和力量所震撼鼓舞到。
因为我是被伤过就很难再次交付的人,它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已经把对未来的期盼和重新开始的勇气都淹没了。
这也是救赎向那么戳我的原因,它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美好。
当我看到深陷沼泽的人,在爱的滋养下重获信心与勇气,慢慢地挣出泥潭重新出发,内心深处的我,也会被感动到。
Charlie心路历程的变化这条线刻画得很完整也很自然。
我很喜欢最后的Charlie在没有Nick的在场也能独自完美地完成舞台solo的情节,他真的做到了。
从前他的世界可能很小很小,觉得只有Nick是真正懂他的人,但渐渐地他发现,其实自己身边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为了他努力学会控制情绪冷静表达学会放手的妈妈、一直把自己放在第一顺位把所有的爱都给他的Tori、即使少了他生活还在继续但依然会留着位置等他的朋友们...也许他们并不是最懂他的人,但他们是他相信无论顺逆境都会陪在他身边一起分享或分担的重要存在。
这些爱与支持都是支撑Charlie走出来的底气和勇气。
BTW最后Charlie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收获去帮助惊恐发作的Tara冷静下来,以及疏导抗拒亲密关系的Tori去勇敢地踏出整个世界只有自己(Charlie)的那一步,去鼓励她找寻属于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得我好欣慰好感动 我感觉还会有第四季 大概讲的是Nick的问题了,剧后面有在铺垫他选学校的问题,出于对Charlie的担心以及自身的顾虑,他首选是近距离的学校。
但在去不同学校感受的旅程中,我和朋友们都感觉到他已经心有所属了,接下来就是看Nick有没有办法去踏出自己的那一步了 希望Charlie的独立能够鼓舞到他 两小只都要好好的Tao & Elle我们Tao一开始热恋期,就是Elle脑,睁眼是Elle,闭眼也是Elle,其实真的蛮可爱的!
从侧面看出来,他真的很在乎Elle啊 但作为好朋友,心里有落差感是正常的。
试想你最好的朋友们,原本是吃饭上学唠嗑玩耍什么活动都腻在一块的,但渐渐地一个两个都去谈恋爱了,剩你一个单身汉,你会跟平常一样装作没事发生没所谓吗?
Issac这个角色其实非常真实。
其实对于Issac也好,Tao也罢,大家都需要在成长中学会处理自己和爱人与朋友的关系。
朋友和爱人肯定不是相悖的,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当友情和爱情同时出现的时候,他分给友情和爱情的时间精力跟刚开始谈恋爱一样,是需要时间磨合与实践调整的,慢慢去找到最适合彼此的方式和距离。
Tao也在慢慢地成长,我真的很爱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主动去和朋友道歉,去坦白去把事情说开的性格。
对我来说,坦白局是需要花费很大勇气的事情,不是如此轻易就能做到的,但是剧里的他们都能够用行动去告诉我,真挚的感情是值得用勇气去赌的。
他也从一开始的Elle脑,有分离焦虑,渐渐变成成熟独立的Tao了 他会用属于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爱人——透过自己的镜头。
也能在听到Elle说有计划想出国读书之后,说自己要赚钱买机票之后去看她的话。
健康的感情就是能滋润人健康地成长TaoElle这一季也经历过想要更进一步发展——have sex,但是对于自己性别的焦虑,在关键时刻会让Elle陷入一种焦虑和害怕的情绪中,但最后还是朋友的开导下,慢慢地让她放松释怀,尊重自己当下的每一种情绪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Tao也做得好好,他非常尊重Elle的想法,会认真大方坦诚地和Elle去沟通这件事,一起去学习磨合成长Elle因为把自己的画作po上网,成为小网红。
被一些无良媒体抓住了流量热点,以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为由,邀请她上节目接受访谈,实则是抓住她作为trans的身份大做文章,去进行一些时下敏感热点的讨论。
这件事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看到大方努力自信独立的Elle被如此对待,我心里也不好受。
不过父母当下的反应和做法真的超级棒!
我最最感动的是Tao为Elle做的小视频。
Elle是知道Tao无论如何都会站在她身边支持她的,但她也很清楚,Tao不是她,无法完全和她共情或理解她,为此她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Tao的视频更多的不是在解决这个无解的难题,而是表达即便他无法完全理解共情Elle,他也能从自己的角度和镜头描述他眼里独具魅力的Elle。
不需要因为外界不同的声音而怀疑贬低自己,勇敢做自己的你,对我来说就是如此优秀和重要。
感同身受是重要的,但它不是生活的重点,求同存异才是正解Darcy & Tara这一季讲这对的不太多,一直都蛮甜的 我真的很喜欢Tara和Nick的关系(插个队说一下吧),他们交心局看得我感觉非常温暖 在大家都把关注重心放在患病的Charlie身上时,Tara会提醒Nick也要关心自己的心情,soooo warm Michael & Tori这对很可爱捏 Charlie上大分,之后坐主桌。
Tori也该去探寻自己的精彩生活和世界啦 冲鸭!
终于敲完啦 虽然后面似乎有点草草结尾,但 已经是我的所有了哈哈哈,第四季见吧,也不多说了!
写于2024年11月25日星期一
三天看完了三季——从第一季的小甜饼到第三季开始讨论一些更沉重的话题,不管遇到开心还是不开心的事剧里的朋友和恋人成熟得甚至不像是十几岁的孩子,更像是每个人理想里朋友和partner最好的样子。
说他像是童话也好,之前在cineplex看电影一直很喜欢影厅前海报版上不是简简单单写“放映开始时间:几点几分”,而是写的 “your escape begins at … ”。
我们把影视作品叫做escape,不过就是为了体验一个我们无法真实生活的世界——heartstopper完完全全地做到了。
喜欢构图工整的对称,喜欢镜头对颜色的运用(黄蓝雨伞简直是神仙意向),尤其很喜欢最后一集结尾的表达——穿了三季暗色长袖毛衣的charlie终于穿上了亮色的T恤在彩虹色装饰的嘉年华里跟乐队一起上台演出——颜色和音乐真是辅助叙事神奇的存在!
如果硬要挑一些不足或许是很有特点但是难免有些俗气的手绘动画。
第一季的运用算是新颖而且恰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想要牵手的那个镜头里小闪电和小火花(莫名其妙让我想起了jojo rabbit里jojo看到butterflies的镜头——都是对年轻灵魂第一次感受到难以抵抗的爱这种抽象感觉完美的具象描绘)。
后期不知道是审美疲劳还是动画有些被滥用了,总觉得很多时候有些没必要甚至喧宾夺主,好好叙事或许会更好。
说回剧情,数不清看这个剧哭了多少次,无数次被年轻孩子们纯粹的爱感动(不过第三季一定比前两季加起来都多)。
作为一个T值几乎点满的人在生活里一直很难做到共情,甚至觉得安慰不过是不合时而且不会有人想要的廉价怜悯,就像加害者的道歉不过是为了请求原谅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一样。
但剧里的角色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关心仅仅停留在 “你还好吗” 的表面问候。
比如,平时严厉的科学老师给Charlie申请head boy的鼓励不是 “你一定能做到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而是 “想想如果你成为head boy可以激励多少人” 。
比如,朋友们一起想怎么能帮到住院治疗的Charlie,送出的不是仅仅一句 “get well soon”,而是Tao选择用爸爸留下来的dv记录大家的生活(家庭老式DV的复古颗粒感用在这里简直不能太合适)。
还有Elle陷入世界对trans恶意的阴影里情绪低落时,Tao没有强迫症一样地问她你怎么了你没事吧,而是用之前的素材剪成视频展示给Elle “你在我眼里的样子” 告诉她在爱她的人眼里她永远是最美的。
甚至被拉来顶替Olivia Colman的姨妈也贡献了封神episode结尾:听到Nick对Charlie的担心安慰的不是直接一句 “im sorry to hear that”,而是 “你只是个16岁的孩子,这些负担对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太重了”,还有之后关于love can’t fix anything的探讨——真的不愧是专业心理医生。
这一季其实很适合对比sex education,都是讲中学生对心理健康和爱探索的故事。
从这点上看heartstopper或许探讨得更深刻也更贴近生活。
经历过心理问题的痛苦或许能体会到剧里对charlie内心挣扎的描写有多细腻:大多数旁观者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努力把挣扎压在心里在众人面前演出积极一面的希望,无比厌恶自己甚至想推开帮助不想变好的无助… Nick和Charlie互换视角用日记记录生活的那一集我几乎从头哭到尾(那一集叫做journey,包含着成长的旅程,一个不能再贴切的名字),从九月讲到一月,rewind(是那个音乐剧人的汉密尔顿魂又动了🤧),互换视角叙事,两条线最终在医院长长走廊两端的对视交叉,人物成长和音乐的完美配合,说他是三季以来的最佳episode一点也不为过。
最后单独夸夸kit connor!
金发翘臀的美队(bushi) ,第一季开始就被官方认证的金毛大狗狗(金毛和边边也太配了!
),仅存不多的让我对白男群体还留存希望的明灯。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nick眼里的担心焦虑和不知所措一点点加深,很多细节很难相信这是个只有十几岁小演员的表演。
其实打开这部剧的初衷就是看了the wild robot又看到好多戏剧评论夸赞kit在宽街罗朱里的表现。
Nick无数打动人镜头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在tao拍给charlie视频的结尾——Tao在画面外略带玩笑地发问,Nicholas Nelson, 你想对你的男朋友Charlie Spring说点什么,镜头里Nick穿着夸张的美队装扮,背景是喧闹的万圣节派对和紫色的霓虹灯,但他直面着镜头,好像完全不处于这个世界,好像镜头那一边的Charlie才是他关心的全部,镜头推进,沉默,他脑子里应该闪过了很多话,但终于什么语言都比不上那一句,I love you。
(或许已经可以从这篇剧评提到第四集的次数看出来我有多喜欢那一集了)很多罗朱的剧评都提到了Kit能把莎士比亚的台词的语气和节奏演绎出来不一样的韵味,说实话没在国外读过书分析过莎剧也大概理解不了莎士比亚的美,但从这个镜头里我也体会到了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优秀的表演——不过是简单的一句我爱你,却能演绎得这么动人。
看完剧去搜演员才了解到kit戏外被迫come out as bi的故事,世界对他的恶意未免有些太重了(这个事件跟这部捧红他的剧的主题放在一起看也是讽刺)。
最近因为the wild robot和罗朱他的优秀也有被更多人看到,希望金毛以后多演好戏!
好没意思的剧情,感觉有点腻腻歪歪,哪有厌食拍这么小题大做男朋友担心到哭😟为了说句i love you 做这么多心理准备有点矫情吧,现实里遇到会觉得莫名其妙的,正常情况下都是直接开干了,每条感情线都挺收敛的,大家素质都挺高,用词非常文明,说话都和玩儿一样,陶吵架像生硬背稿这几季整个剧情都非常有电视剧感,现实中人们不是那么对话的,有种Facebook上的无脑爱情小短剧或者巴啦啦小魔仙的感觉,和真实的校园生活很不相符啊,像皮囊或者这就是英格兰等等,那些看起来就不会是这种感觉,那种才有British teenagers感觉,哪有中学生像那个Harry一样调侃人,小学生行为还能当有一堆伙伴的霸凌者,而且那种怎么算得上bully,世间没有那么善Charlie既然最后铁了心不想原谅笨还要决定听他道歉,人家最后一次领走钱特意去找他道歉,态度诚恳,结果听了半天不肯原谅人家,还不如直接走开,之前该为自己挺身而出的时候默默受委屈,最后却搞成这样挺无法理解的.btw,sebastiancroft也太帅了像skins里边Cassie有厌食症,她朋友们的反应才是正常的,不出点大事没反应,当面看到会关心一下这篇真的好像一群英国人在演美国片,我不信哪所英国哪里会大众都那么看中🏈这部剧里目前是一点⚽️的影子都没见着啊😅这是在英国这不科学🙂↔️发现了Charlie房间the strokes的海报,对青少年影响挺深的,NB
这一季突然间变得越来越细腻了 越来越贴近每一个青少年内心的惶恐无助不安与挣扎突破探索 特别真实特别细腻特别温暖 看完想人人大哭一场【ep1 Love】对爱的勇敢表达 对爱的真实理解 我爱你从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ep2 Family】情感关系 生活 与家庭的紧密联系【ep3 Talk】各种各样的talk 与家人的 与朋友的 与恋人的 沟通成为了联系彼此的重要桥梁(好感动的ending/Charlie在Nick的陪同下勇敢与爸妈沟通啦)【ep4 Journey】治病的漫长过程是场Journey 等待彼此有喜有悲也是场Journey 无论对Nick还是Charlie还是所有的朋友 “Hi, Charlie. I love you.”两位小朋友都写日记真的好感动哦 以及结尾的门口相拥555【ep5 Winter】遇到的困难 无助 迷茫就好像冬日里的刺骨凛冽 但请相信烟花盛开之时一切都会好起来【ep6 Body】 explore ur body no matter physically or mentally/亲密关系的其中一点就是 足够信任某人 放弃一部分掌控权 Part of intimacy is trusting someone enough to let go of some control.(这里没猜错的话应该是舒肤佳老师的歌作bgm)【ep7 Together】群像最好的一集 特别的感动 together的力量无穷大∞(可惜没有Tori和Isaac)所以请勇敢地说出来 相信彼此 总有人会能帮到你【ep8 Apart】啊啊啊啊啊经典的摩天轮(重要的事情都要在摩天轮上解决是吧哈哈哈真的很像love Simon)好感动 离别不是痛苦的 是甜蜜的555每一帧都刚刚好(无论是镜头 配乐 光线)每一帧都又如此温暖 不愧大家期待的整整一年的神剧 吗的整哭了我好多次啊
THIS SHIT SUCKS BALLS
我可以理解第三季想讲什么,但是太政治正确了,可能我还是太老中了
真爱的话我觉得i人也可以把我爱你说出口 爱=生理喜欢+性格合拍+有共同话题+能力闪光点 一个不知道突然就有了个奇怪的心理疾病 一个天天就想和对象在一起 还是单身的小胖可爱 4.真的是很爱啊 竟然心疼男友哭了出来 omg竟然是跨性别者 我看了俩季都不知道 亚裔把头发剪短后好帅 8集了就为了脱衣服坦诚相见然后doi
这季会发生什么呢 怎么突然就生病了 没原因吗 有点刻意了感觉 而且一说niko sixteen teenager有点让我好出戏。,我也想躲进教室里去亲亲。。不是哥们 food disorder有必要让大家一起痛哭流涕吗 ep7所以既然你只能接受妈咪的答案是yes whyask。,?虽然我本人也是这样 问一下以示尊重 但还是。,这就是你们teenager所纠结的吗 自我认同 andhavesex 想要表达的太多却没有一个说清楚有逻辑的 ep8多莉这条线是压死三星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真无语了 干嘛呢这是
我都不知道他们在矫情什么,怎么这么高的分
也不知道是台词写作太尬没有表演空间还是演员本身的问题,绘本的淡淡的是整出来了,却有一种神游的不真实感/疏离感。酷儿乌托邦fan fic真人剧集
已经不那么迷恋了,但感到无比珍重,是礼物般的一部剧。(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你们这些偷我人生的英国小狗崽子!
矫情小可爱们到s3变成巨人花嫁画风(bushi😂 弱化了S3本应有的主题 副线喧宾夺主哪要看tao组和教师组那么多镜头尤其是那个谁
终于快进到披头散发但是没看到奥姨
看完这个系列正式对欧美青春剧祛魅了!都说这一季主打温暖治愈/议题广泛,我看完只觉得白人矫情/zz正确(让有些人物比如trans的性格反而更模糊)尤其查理和姐姐对妈妈真的好敏感,整体看下来真心没觉得妈妈有哪里很冒犯他们,不敢想象如果置换一个东亚母亲他们会如何崩溃,不过换个思路,白人社会里高自尊、高敏感、高自由语境也是我无法体会的,他们如此“矫情”瞬间变得合理。再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
HOLY SHIIIIIIT同志们Charlie 只有15岁!他才15岁!我15岁在干啥…
这一季讲了个啥?看了怎么感觉跟没看似的🙂↕️
低于预期,不过真的很羡慕这些小孩,他们的困境在我这里无足轻重
这一季在这个童话里加入了一些贴近现实的要素,也因此比前两季增加了厚度,大概是从纯粹的糖水变成三九感冒灵的程度,或许这是一个带有希望的故事,但当这种希望落地与现实稍有关联时就显得如此悬浮
不太明白为啥这一部评分那么高,第一季勉强还算一个小甜饼,后面简直裹脚布,老调常谈在创作方面又无新意两个主角越看越不好看。。。
sorry 我有心理问题,我看下去并不觉得治愈,只觉得矫情
真的就是一直在談戀愛一直在談戀愛,不過小朋友的時候確實也是這樣的啦戀愛大過天,但是一樣的內容撐三季我真的無法,所以他們該不會還要繼續拍吧。
告诉我这世界真的存在这么美好的人和朋友吗555555 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看完会觉得身边不太美好……
太健康了健康得想似东亚女铜阴暗逼在屏幕前无所适从看了半集已经受不了了。怎么这个世界还有人这样活。不过没有第一季的心动🥲
我只能说Charlie吃点儿中餐就好了,火锅,烤鱼,水煮肉,酸菜鱼,锅包肉,黄焖鸡各种炒菜炖菜都安排上,还能有吃不下去饭的时候?那英国菜搁谁能吃得下去?还是一样的外国人外国剧,除了party就是party。第一集去海边后面去植物园动物园海底世界,后面变装party,又新年party,生日party,离不开的sex,外国人真是逃脱不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