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次去看泰囧,电梯上遇见十年没见的点头之交及她老公;我:“看电影啊?
”她:“是啊”我:“泰囧好看,我是看第二次了,推荐你看”她:“我就是去看那部”电影完毕,我依然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散场后,电梯又再次遇到他们。
我:“如何,很不错吧”她露出些许鄙夷:“呵呵,可能我们两个比较理性,全场我们一次都没笑,这就是爆米花电影,少年派看过没?
少年派就比较深刻”哈哈,这个场景何等熟悉,不正在是电影里徐朗用不屑的语气和王宝说话的感觉么???
而王宝这种简单、真诚、一根筋的性格,反而让徐朗这种真逼青年体会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
而《泰囧》这部轻松幽默的片子PK掉了《1942》这种题材沉重要死要活的片子,不恰恰也就胜在其带给人轻松愉快得来又让人回味的感觉吗?
大道极简哪!!
博客原文(字号比豆瓣大,看着不费眼):http://neotalks.org/cn/tai-jiong-review.html电影看到后半段,我回头看了一下影院,场子很满,不少是情侣、闺蜜或基友周末结伴前来。
电影里有几场高密度的搞笑场面,基本上看到这些就可以值回票价,加上后面徐翻看王旅行日记的煽情部分,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人对一部贺岁电影全部的期待,如果再加上最后范冰冰在雷人背景音乐中的亮相的话,这部片子完全可以说是「超越用户期待值」了。
可是,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倾向于认为徐峥和黄渤应该有那么一点点野心,拍一部搞笑的电影是他们已经为人所知的事情了。
他们想要表达更多。
徐朗(徐峥饰)是一位精明的企业家。
无论是在辛苦研制四年后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还是在四年中几乎放弃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偏执,或者是在泰国酒店餐厅几乎本能性的给王宝(王宝强)构想「加盟商」的商业故事,又或是他和昔日同窗现在死敌高博(黄渤)之间的明争暗斗,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都是在企业家身上看得到的几种特质:对成功的渴望,对事业的承诺和对商业模式的敏感。
如果没有这些细枝末节的刻画,整个故事就会如同是架空在无厘头上的闹剧,还是能让人发笑,但绝对缺乏后劲,没有让我这样的观众对号入座的反省。
所以我自然的对号入座了。
我没法判断电影院里面的其它人是不是也会这么想,也许他们不觉得企业家这几个字和他们有任何关系。
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说:其实在泰国的这一段事情,就是徐前面四年辛苦创业的一个浓缩版。
如果拍他们研制那个「油霸」有多难,那么这个电影就难看死了,所以只好拍这个闹腾的版本:街头飞车、异国情调、人妖和黑帮。
其实回头想,一开始徐和高只是嘴上逞强互相挤兑,后来是手机跟踪定位,再后来就变成了追车动刀拳拳见肉。
直到最后,徐交了底:两个人谁先获得大老板的授权,谁就拿到了人生的金卡,才能兑现过去四年的努力。
这样的场景多么逼真啊,在现在创业的圈子里,多少人都重复演出这样的戏码,又有多少戏码其实比电影里面看起来夸张的戏码还夸张。
最后的大老板的处理方式其实没出我意料:要求徐高两个人坐下来谈判。
真正回到谈判桌的时候,高才发现徐已经不在乎了,不管他出多么优厚的条件,徐都不动声色。
因为徐发现还有更重要的价值,比那些三七四六的富贵要值钱。
镜头特写徐峥穿着破裤子在石板地上跪滑过去,让傻了吧唧的王宝强脏兮兮的踩在自己的肩头,完成了生命中精彩瞬间的抓拍。
徐导很地道,那台相机从始至终都没有交代是什么牌子的。
所以那几秒钟,我眼泪流了下来。
电影演完了,走出电影院我还是控制不住,跑到一边自己哭了一会儿。
一边哭一边觉得自己这两年真的挺不容易的,然后也觉得徐峥从贴着猪鼻子演春光灿烂猪八戒到现在自己导演一个大电影更不容易。
我觉得一部电影一定要有点贴近人心的东西,而不是单纯的花两个小时讲一个故事或者干脆做成炫技的屏保。
回想这一年看过的所有电影,似乎只有这一部和铁甲钢拳让我觉得心被触动了。
看那一部的时候,似乎我正需要勇气和鼓励。
现在这一部,告诉我要回到最初的起点来对待周遭的人事。
最后想说的是,快要三十岁,对事物的评价其实越来越实际,以至于对打动人心这几个字的要求越来越高,并非我吝惜打一个五星评价。
这部电影可以吐槽的点之多,简直可以说跟筛子一样:剽窃:前半部分剽窃了taylor swift的love story前奏,中间有民乐茉莉花的主旋律,接着sting的every breath you take的前奏,然后是九个手指受伤的押尾桑风格的指弹吉他贯穿后半部分;剽窃:故事主线和进行明显来自预产期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71469/ 宿醉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233761/最可怕的是有一个场景是两男猪在一棵大树下种仙人掌,这是在向 杀手不太冷 致敬么,太特么恶心人了。
王宝强从出场开始,就让我觉得... 有些熟悉。
他有一份平凡的工作,但是却有屌丝逆袭白富美的不平凡梦想;他心有大爱,意淫女神都是为了满足母亲的痴呆症幻想;他为了“未知的间隔年”,毅然“一个人去旅行”;他一幅“我们爱讲冷笑话”的样子,直接让猪八戒感觉“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傻逼”。
没错,徐峥的角色绝对是逼组第一红人!
不过先不说他,继续王宝强;“八卦来了”!
没错!
他就是一枚清澈凛冽的银镯男子!
且看证据:王二货总是喜欢自拍,脖子上总是挂着三防相机松下TS20(目测未证实)在阳光下45度角拍下自己最灿烂无邪的笑容以及理直气壮的剪刀手;二货喜欢随身携带一个旅行的笔记本,这位葱油饼厨子竟然是用彩色记号笔纪录了自己的愿望清单,还有彩色贴纸编号和手绘图案,神马moleskins跟traveller都是完败啊!
王宝强出门,竟然会分门别类的用塑料袋把证件、笔、记事本装起来,那塑料袋是透明的,我想他一定只用无印良品!
他喜欢和当地人一起,喜欢领略不一样的风光;别人去泰国看人妖,他要去种健康树、打泰拳;只要看那一身纯棉亚麻环保健康织物足以够格三里屯街拍的衣服单品就知道,那色彩饱满亮丽富于层次的艳红裤子,绝对不是你在H&M Zara随便买得到的!
综上所述,王宝强是一枚极其有品味和格调的银镯男子!
其实说男子也不准确啦!
其实直到他给黄勃推油的时候我还可以说服自己他也许比较“随和”,但是他之后给徐峥吸屁股的时候我... 银镯受,以上。
我觉得徐峥除了是”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傻逼”小组成员,也是“当时我就震惊了”小组成员。
没错,此位先生作为主创、导演兼男猪,主要任务就是被王宝强搞傻逼,然后无语的以震组的经典表情凝视对方。
作为横跨逼组和震组的跨界明星,猪八戒不断的把自己的命运放到银镯手里,然后不断被毁灭,把一个无缘无故忍辱偷生的万年受演绎的淋漓尽致。
没错!
这部电影就是阿北赞助的!
这两个人就是豆瓣用户!
偶然遇上就时而互粉时而互掐!
谁让你们天天抱怨改版不好看!
黄勃作为这部电影中唯一的真演员,装疯卖傻分寸在滑稽和真实之间把握得非常到位,印象深刻。
以前别人说这演员好我还以为是本色出演,这次相信了真的会表演,银镯那种凹脑残造型才是永远的土鳖南博万本色。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的素材、创意、情节都不缺,但是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演都太过不足,呈现出一种非常整齐的足以让人误解为风格的混乱和不真实。
PS: 范冰冰真他妈的漂亮!
我真后悔没有去北影哪怕混个灯爷干干!
太好看太性感了!
真想睡了她!
泰囧是我真正意义上看的比较早的喜剧电影了,在老哥的推荐下看了这个,王宝宝傻傻的,却也足够可爱,一路上真的是发生了挺多的事,经历了一路,体验了一路,他们最终也在这条路上得到了成长,挺好的看这个的时候真的可不喜欢黄渤了,这个大概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完全就是一个坏人的形象,不过后来了解的多一点,也发自肺腑地对这个人感到敬佩,在演员这条路上他走的肯定会艰辛,长相不够,努力来凑,现在还蛮喜欢的,至于徐峥导演,对他的印象很多都是来自以前的猪哥哥,那时候还是很喜欢的,相对于这一系列别的影片,这部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很多笑点都是转载自网络,因为已经笑过了,所以看得时候不觉得好笑。
电影中漏洞实在太多,比如跟团游客能随意脱团、游客托着仙人球可以随意出入境、GPS可以定位办公室内位置移动,另外那个毒蛇咬了吸毒的段子更是老掉牙。
这是一部小制作不经细看的搞笑片,但如果评分到8.5分左右,完全是扯蛋,7分都够意思了
真的蛮生气的啊!!!
看这片子不乐还不许人说了吗?
你们看乐的值回票价就开心吧,干嘛非要和没看乐的找不痛快。
没乐的人还要当义工给你们笑了的陪笑吗?
只要没笑的就给人家扣帽子,文青,装。
又不是机器人,能人人一样吗?!
你觉得好看的就好看吧,但是为什么只要有觉得不好看的,马上就跳出来在呐喊:水军吧,又装了吧。
谁装了,你才装了,你才是水军吧!
看着真气人!
不笑还说被人说有病悲哀生活压力很大吧,你笑了,你就正常了,你就人了啊,你就生活无压力,妹子少年钞票从天上掉下来了啊!
不贬低非议毁谤别人很难受吗?
你就看个电影笑出来了,你至于这么有成就感吗?!
本来去看泰囧就是图一个乐,我从来没有在此之上的要求,从没有想过看到内涵或是什么其他的。
但是现实就是我没有乐!!!!!
我也不分析,我也不条框,你要是问我真的完全没笑,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没有让我感觉到欢乐!
连很轻松的心情都没有!
郭德纲的相声我觉得很欢乐,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功夫,甲方乙方,康熙来了,非常了得,的士速递我都觉得好好笑。
甚至TVB轻喜剧,谁家灶头无烟火,爱 回家我都觉得有趣很轻松!
没乐没乐就是没乐!
没乐就算了,本来也没什么,每个人笑点不同。
为毛一堆人搞得你没乐是错的一样,法西斯啊。
突然觉得有时候大众真是个讨厌的东西,连快乐的方式都要被指责。
如果真的是有人刷好评,给一部喜剧刷好评真的是更恶劣!!!
连开心都要被指导,那还有开心而言吗?!
《泰囧》作为一部投资不足3000万,无巨星不3D的影片,以首日3600万,周末单日9000余万,首周末超过3亿的票房纪录为这个“末日前的贺岁档”制造了一场狂欢。
这部徐铮同时担任了编剧、导演、监制、主演的“处女作”让他变得备受关注,于是有人开始给徐峥贴上“冯小刚贺岁接班人”的标签,徐峥表示自己承担不了任何使命;有人说徐峥起点太高以后太难超越,徐峥说:“我就要让那些拍喜剧拍得还不如演员好的导演没饭吃!
”;有人开替徐峥担心,担心如此火爆的场面会令他自我膨胀,于是徐峥在微博上发了一句:“江 音 音” (至于“江 音 音”的含义,读者请自行百度。
) “事儿逼”型演员:最爱给导演支招 给编剧改剧本 对所有改行当导演的演员,媒体总喜欢形容其为“演而优则导”,但这句话用在徐峥身上并不合适,因为徐峥不是在表演事业上取得了成绩后才想当导演玩的,事实上在有他掺和的每一部戏中,他都或多或少的承担了导演的角色。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直都是一特难伺候的演员,我很爱多管闲事,拍戏时候会想给出超过演员职责的意见。
”所以,对于徐峥,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位一直以来都“演并插手着导演”的选手。
徐峥很喜欢把自己“爱演”和“爱管闲事”的特点都归结于“表现欲驱使”。
上学的时候,他因为演喜剧会受欢迎,而致力于喜剧舞台剧的研究;毕业后,他活跃在上海的话剧舞台,因为他觉得能把喜剧演好的人,得具备比别人更高的智慧:“见识更高,才能幽默。
比别人多一层,别人才会笑。
”在培养更高智慧这件事上,徐峥一直特别努力,直到他走在路上,开始有粉丝上前说:“我看过你的每一场话剧。
”于是,徐峥又不满足了:“我发现我的同学、单位同事,他们的生活太满足了,他们生活的舒适有情调,以至于丧失了对工作上的追求和冲动,上海没有更多的机会去诱惑他们,所以他们容易在思维上或者事业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让自己保持进步的状态,他来到了“机会更多”的北京,开始向影视界发展。
在北京,徐峥先后拍了不少影视剧,也塑造了挺多个让人记住的角色,但这些成绩并不能让他满足:“我有很多想法,在拍戏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不完美的东西,我演舞台剧的时候累积了很多经验,我很清楚,在喜剧中的什么地方怎么弄,观众肯定会笑。
”于是当“表达欲”占了上风,徐峥开始“管闲事儿”了。
熟悉徐峥的导演都知道,招徐峥进组是一件“既划算又烦人的事”,因为徐峥一定会在拍戏的过程中找导演热烈讨论剧本,慷慨的提出建议,真诚的贡献想法,从而实现他篡改台词儿的目的,一不小心,剧组就会呈现出他在角落里奋笔疾书改剧本,导演、编剧蹲旁边尴尬抽烟的局面:“等他改满意了,他还得找你算稿费,说你欠他多少多少钱。
”编剧刘仪伟,在徐峥演完《爱情呼叫转移》后爆料道。
遇到比较好说话的编剧,徐峥就会不厌其烦的向对方阐述自己的想法,2007年,徐峥演过一个电视剧叫《结婚进行曲》,关机仪式的时候,编剧赵赵对媒体吐槽说:“徐峥逼我改了六遍剧本,我都快成给他打工的了,陶虹可没他这么难伺候!。
” 除了导演和编剧,徐峥对剧组的其它工种也都进行骚扰,影评人老晃在撰写《爱情呼叫转移》的跟组日记时曾描述说:“徐峥在电影的音效和镜头感方面均有自己的创意,比如他向录音师建议,不妨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最著名的‘棒棒棒棒’来制造男主角遭遇尴尬时的黑色情境,他还能进而想到这个创意将成为一条时髦彩铃,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意思维。
”;而拍《人在囧途》的时候,徐峥忙前忙后的给王宝强和黄小蕾讲戏,以至于后来很多网友看到了影片的花絮视频,都质疑导演叶伟民是“吃干饭的”;除了“骚扰”自己的剧组,徐峥也不放过老婆陶虹,2011年,陶虹演了部电视剧叫《我的父亲是板凳》,他去探班的时候,陶虹正和导演抱怨“台词绕口”,徐峥见状立马要过剧本想帮人“看看”,边看还边说:“台词背不下来,就说明剧本有问题了嘛!
”也不管旁边儿导演脸色都变了。
“霸道”追求进步的行事风格,也会让不少人觉得他“太过”,《爱情呼叫转移》的导演张建亚就曾经说:“我很欣赏徐峥较真儿的劲儿头,但有时候我懒得听他啰嗦,他表演的太满,也不给导演留点发挥空间。
有时候他在那提意见,我心里就想着,这场戏我一定得弄好,要不然以后丫该不听老子的了!
”而老婆陶虹也总“批评”他太学院派,演戏欠缺真诚。
对于这些建议,徐峥一面照单全收,寻求改进,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因种种“不能控制”的情况产生挫败感。
“大妈”型监制:当家做主从“欺负新人”开始 当发现出演别人的戏不能尽兴之后,徐峥开始寻求走一条能“当家做主”的路。
而当家做主的第一步,就从“欺负新人”开始。
2009年,在别人的推荐下,徐峥读到了《夜·店》的剧本:“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一个故事。
我就跟给我推荐的那个朋友说,能不能认识一下这个编剧?
然后我们相约喝了一杯咖啡,我觉得他特别有想法。
”而当时还是位青涩少年的作者杨庆,也急需徐峥这样一位经验丰富还是名人的前辈来帮衬,二人一拍即合,徐峥说:“我反正也没什么权势,就把我能拉得来的关系都用上了。
”这部电影的创作中,尽管最终导演和编剧都署名杨庆,但事实上徐峥几乎插手了从找投资到改剧本,从导演到后制,从宣传到发行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最后《夜·店》得到了很广泛的认可,还拿了传媒大奖的“最佳编剧”,杨庆很感激徐峥,徐峥却一直自嘲说:“我碰到了很好的年轻的导演,打着帮人家的幌子,然后自己在里面沾光,到最后尽是拣钱包了。
”《夜·店》取得成功后,开始有年轻导演找上门来请徐峥当监制了,2011年,徐峥主演了新人李海蜀的影片《搞定岳父大人》,并应邀担起“监制”重任:“之所以会给《搞定岳父大人》这部戏当监制,首先是因为导演的软磨硬泡,其次是我觉得这部戏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可能性,比较适合一家老小去看,我想看看自己的判断准去不准确。
”正式挂名“监制”后,徐峥比原来管的更多了:“首先就是要为电影确定一个格局,确定电影的类型,选定演员阵容,选什么样的摄影师,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采取怎样的制作格局等等,然后就是确定剧本,每段戏怎么样去衔接,台词怎么说裁合适。
之后就排戏,每个演员的戏都排好,并且跟摄影师一起探讨这个大致的拍摄方向。
”徐峥形容自己在给这部戏当监制时基本上就是“大妈做派”:“我就是什么都管,我觉得我得对得起投资方,人家让我当监制就是看得起徐峥这块招牌,我得尽我最大的努力拍完电影,不能低俗不能山寨,不能被骂是烂片。
” 不过,《搞定岳父大人》的导演李海蜀似乎没有《夜·店》的杨庆那么好控制,在成为导演前,她是一位资深的编剧,她非常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些想法会有冲突,一般我们回探讨达成一致,但她有她坚持的地方,最后都以她的意思为主,毕竟她是导演。
如果是我做导演的话可能和现在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现在只是配合她。
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很多不满足的地方,但我要尊重导演,好坏就不说了,反正就是跟导演想的不一样,我看到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但好像没有这种机会。
” 渐渐地,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徐峥决定:“不如索性我就完全自己来一回。
”“苦逼”型编剧:《人囧2》与投资方理念不合搁浅 《泰囧》的筹拍并不是那么的顺利,2010年《人在囧途》成为当年的小片黑马之后,徐峥就曾表示:“我对《人在囧途》这个剧本的创意很有想法,当时我们拍这部戏只用了25天,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但因为自己当时不是导演,很多地方也掌控不了,所以我希望我的处女作能延续《人囧》这个题材,第一因为它有群众基础,有口碑,第二我个人也十分喜欢,我希望能够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做一次。
” 随后,传来了《人在囧途》的续集以《人在囧城》为片名在广电总局报批立项的消息,徐峥将担任这部影片的导演,而之前与他合作过的《夜·店》导演杨庆将和徐峥一起担任续集的编剧工作:“我和杨庆写了2万多字的故事大纲,也已经花了数月时间创作《人囧2》的剧本。
”然而,《人囧2》最终却未能如愿开机,2011年底,媒体曝出了《人囧2》撤掉立项的消息,随即徐峥也公开回应表示的确已决定放弃《人囧2》:“我们的创作激情和片方的制作理念发生了偏差,目前我和这个电影已经没有关系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再以任何形式参与《人囧2》的创作。
” 从徐峥的回应方式可以看出,《人囧2》的搁浅给他带来不小的打击:“这期间的经历非常曲折,要是写出来可以再拍一部《人囧3》了。
”对于《人囧2》的曲折故事,徐峥并不愿意多讲,他只说:“我一度为此很难过,我觉得哎呀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好的题材,而且我已经把故事给写出来了,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东西好,但是为什么这个事情就是不成呢?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焦虑之后,徐峥开始劝自己学会“放下”:“后来我觉得我得能放下,我不做这个事了,于是我就去泰国旅游。
但是在泰国时候,其实这个事儿在我心里还是没放下,忽然我想,我为什么不做一个泰国的故事呢?
”在徐峥眼里,泰国对中国人来说很“接地气”:“我们国家人出国旅游的第一首选就是泰国,我们对泰国也不算陌生,而且泰国又特别的有特色。
”于是从泰国回来后,徐峥放弃了原来编好的《人囧2》剧本,开始启动做一个泰国的故事:“结果一切突然就变得特别特别的顺利。
然后我发现我之前为《囧2》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没有白做,所有的原理,故事里面的节奏,它的高点、低点全部有用。
然后我碰到更多的一些idea,比方说油霸,比方说仙人掌,比方说泰国的清单,这是由其他人的智慧贡献出来的,但他们只是给了一个点,我们就在电影里把这些点全部变成了一条一条的线索。
” 带着这个意外得来灵感,徐峥开始了《泰囧》剧本的创作:“我研究了很多二人行的伙伴电影,看的最多的是《午夜狂奔》,罗伯特·德尼罗演的,还有《第八日》、《雨人》、《虎口脱险》等等,我不断的想,为什么以前的喜剧会那么好看,我一看就想笑?
突然有一天,我在家看《达人秀》的时候,忽然找到了我和王宝强这两个人物之间应有的感觉了,就是那种错位感,我终于抓住了,于是一下子他们的对话变得就是很容易。
”徐编剧“开悟”之后,就开始拿着剧本到处找投资。
这是一条更加曲折和黑暗的小路,当时徐峥跑了很多大公司,却没有一家愿意投《泰囧》。
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电影公司老板的话说就是:“大家都觉得‘徐峥哪会导戏啊!
’”最后,徐峥在刘仪伟的介绍下来到光线影业:“我跟光线的老总讲这个故事,他很喜欢,基本上我故事讲完了以后,半个小时之内就决定要投资了。
”于是,徐峥终于结束了他的“苦逼”编剧之旅,走上了“处男导演”的光明大道。
全能型导演:“监、编、导、演、宣”一条龙 提到“处女作”这件事,徐峥总会表示“其实我早就不是处女,因为我在太多别人的故事里一直企图做一个主人,但框架又是人家的,我也要尊重导演,所以最后做的男不男女不女的,对,跟人妖似的。
”然而事实上,徐峥在他的“管闲事儿”生涯中积累起的丰富经验已经让他成功建立起了一套非常符合电影工业机制的“监、编、导、演、宣”一条龙工作法。
黄渤在采访中曾经说过:“徐峥当导演,我一点都不出乎意料,因为他太有倾诉欲和表达欲,平时还特别爱学习,他老喜欢跟我们说一些奇奇怪怪的片子,让我们自惭形秽,只能装没听见。
”但其实,徐峥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好电影的研究上,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好莱坞导演的工作方法上。
徐峥说在《泰囧》开拍之前,他看了大量的好莱坞电影制作花絮:“那时候,我看到大卫·芬奇拍《社交网络》的时候,他和亚兰·索金,跟两个演员,关在一间小房间里,旁边一个小DV拍着,一句一句说话,说台词,编剧会在旁边给演员解释,你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写这句话是什么原因,然后他们再讨论每一句台词。
所以到了拍摄现场,绝对不会突然出现‘哟,这个剧本有点问题,我们坐下来研究一下吧’这样的事。
他们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很深感触,我觉得这才是真的艺术创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种专业性。
”带着这样的理念,徐峥对《泰囧》的拍摄行程也做了缜密的规划。
首先就是找来资深编剧束焕对剧本进行进一步的敲定:“我做演员的时候,在其他剧组老是碰到在现场要改剧本的情况,这不合理呀,虽然我老在现场给别人改剧本,但其实我对现场改剧本很讨厌。
所以这次我自己做剧本的时候,我能改的尽量全部都改好了。
我做了很多蛮变态的事情,像我给王宝强的那个剧本,我把‘王宝’所有的台词,全部给他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好,我保证这一定是他拿到过阅读最愉悦的一个剧本,这完全是属于一个演员的报复心理。
”与此同时,美术和摄影的选景工作也在积极展开:“美术和摄影每天一起去爬山,到处走,每个地方都去好多次,然后拍成照片拿回来给我看,我来决定到底在哪里拍。
我们在那个机场的那场戏,那个机场地形很复杂,楼梯上去下来、上去下来,我们去了好几次,去那边把整个戏的调度全部安排好,然后副导演把照片都拍下来,回去按照那些照片把平面图全部出来,发到每一个部门手里,我们大队在哪里,吃饭在哪里,先拍哪一面,再拍哪一面,全部都分配好。
”最后,就是和王宝强对戏,徐峥借鉴了大卫·芬奇的做法:“我们一句一句把对白全部都念过来,然后我们在宾馆的房间里排戏,摄影师、副导演在旁边拿DV全部都拍下来,一边排戏我跟摄影师一边把机器的位置全部布置好,连起来演给大家看。
其实到了现场大家完全知道我们俩会怎么样,每个部门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们在现场的效率很高,大家到现场就是去拿活儿的,所以我们每天拍完之后都很爽。
”影片拍摄结束后,徐峥又满怀责任感的投入到后期制作上去,从镜头剪辑到配乐筛选,从节奏把握到颜色调整:“我所看到的所有的东西,听到的每一个声音,所有的一切的事情全部要自己进来盯着去完成,因为我要负责任。
”随后,徐峥又把这种责任心带进了宣发环节,从预告片的拍摄、制作、投放时间,到每一款海报的字体、字号、发布顺序,徐峥都要一一过问:“我如果不把宣传、预告片这些创意都做好了,良心上就过不去,你拍一个再烂的电影其实也是需要有这么多工艺流程的,如果放在电影院放三天就拿下来了,我会觉得这是玩儿什么呢!
特别浪费生命!
我不希望这样子!
我希望在每一步上都能够做出一些专业精神来,而所谓的专业就是比如进组第一天我们就拍好了‘萨瓦迪卡’的预告片,然后,在《白鹿原》上映的时候,观众就会在影片放映前看到它!
”周密规划、井然有序的工作方法,和徐峥要对全剧组负责的态度,让《泰囧》的拍摄有了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保证,也给剧组每个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于是,我们忽然发现,在徐峥“霸道”追求进步的这些年里,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忍不住想给人改剧本、提意见的“事儿逼演员”,也不再是一个“表演太过”的学院派,在他身上,一个成熟电影工业体制下的类型片导演需要具备的素质渐渐体现出来。
回顾一下徐峥这些年来说过的话会发现,在他只是一个演员时,他总是说“我不想只做纯粹的演员,我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当他的创作欲终于得到了满足后,他又说“我不想做一个职业导演,我当导演都是被逼的。
”乍一看,徐峥还真是挺“贱”的,但仔细想想,这改变其实正是他成长为一个全能型导演的特殊方式。
(撰稿/宋小卡 原文链接 http://ent.163.com/special/moviestories34/)
我曾经一再问过:为什么年底时候想看一部纯爆米花电影那么难呢?
历史上这一重任从来都在冯小刚导演的肩头,但是今年他申请休假,放弃拍摄贺岁篇,改去拷问历史了。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历史咬紧牙关没招供,冯老师也没真敢下狠手。
这也倒罢了,但是年底几部大片往深沉里扎,明显的副作用是观众欲求不满。
一年将尽,有什么比看一部比现实生活更累更苦逼的电影更类更苦逼的事情呢?
都想着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也好把团购的优惠电影票在过期前消费掉,等出来的时候却全都抑郁了。
好吧,让我们一起在黑板上重新再写一遍吧:电影首先是商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观众。
贺岁片的功能更加单一,让大家笑一下,再让大家睫毛沾湿一下,最后加上个大团圆的光明结局。
左手笑料,右手温情,重点在于允许观众狂笑,但是温情部分一定要把泪点控制好。
只允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姑娘们的小胸脯在黑暗里剧烈地起伏着,男人们发出轻微的咳嗽,不安分地扭动屁股,原则是绝对不允许眼泪流下来!
于是,他们看完大团圆的结局走出电影院,觉得情绪上做了一次充分的按摩,满身舒爽地投入圣诞新年春节大购物,甚至在春运的人山人海里回想起爆笑桥段突然就乐了起来,暂时忘记了自己已经单脚站立了36个小时。
基于以上分析,《人在囧途2》之泰囧很可能成为今年中国电影的最大黑马。
导演兼编剧兼主演徐峥(别百度了,就是《春光灿烂猪八戒》的那头猪)很严格地执行了贺岁片的工业流程,该有的全都有了:有笑料---王宝强(别百度了,就是《士兵突击》里那个二)扮演的二逼阳光青年,正面遭遇徐峥扮演的精英装逼青年。
两人身后,还有专注倒霉三十年的黄渤一路追杀。
有温情---无论是陶虹和徐峥的夫妻温情流,还是王宝强的母子温情流,都让电影院里瞬时安静下来,观众暂时停止了大把大把往嘴里填塞爆米花,而是认真呼吸,努力眨眼。
有床戏---你根本不会相信眼前发生了什么!
真的有床戏,而且极腐!
而且爆笑!
事情发生在第25分钟到30分钟,全场观众的腹肌都快断了。
有大场面---听说这部片子总投资2000万人民币,虽然是一部屌丝级投资的影片,但是徐峥还是安排了追车、黑帮对峙等大场面。
但是,追车的车子加起来大概不超过10万就是了。
有屌丝逆袭---狠重要!
这世间有什么比屌丝青年最终心愿得偿更让人振奋的事情呢?
感谢范冰冰范爷,她扮演的女神狠有说服力,估计也拿不到多少片酬,但是让结尾增色不少。
徐峥、黄渤,徐峥,黄渤,你想到了什么?
《疯狂的石头》。
有人肯定会问,《人在囧途2》和《疯狂的石头》相比如何?
坦率说,还是要差一点。
《疯狂的石头》不是贺岁片,是纯喜剧。
徐峥自己第一次做导演,拍贺岁片,不可能做一部从头笑到尾的爆笑喜剧。
徐峥自己又做编剧,自然也忍不住要炫耀一下剧本书里学的技巧。
比如一开头就是同时交代两条线索,再比如说台词全都是写成潜台词,完全没有“你不知道吧?
事情是这样的。。。
吧啦吧啦吧啦”。
所以,看起来故事是圆了,拍得也很流畅,但是总有些小瑕疵。
让人看了觉得徐峥还不足够倒霉,而且倒霉程度不是逐次提升,刺激不太够。
同时笑点要能再多再密集一点就好了,我们完全承受得起。
最后,笑点基本上是纯表演,一个网络段子都没有,也没有流行台词可以让人背的可能,有点脱离群众,群众总是需要点段子的。
不管怎样,年底终于出现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
2000万的投资,估计能过一亿票房,弄不好过两亿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观众实在是憋太苦了,之前倒逼《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逆势票房大涨就是一个预兆。
在这个时间点上,能让观众开怀大笑就是王道。
最后,我知道很多人又要说我是帮人营销,拿钱吹捧。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分析完全是正确的。
在这个故事里,徐峥从2000万的制作费里艰难地划出来一笔钱给我,要求我帮他做营销。
如果票房大卖,他承诺我可以和范冰冰晚餐。
关于这个故事,我还有第二个版本。
在这个版本里,我根本不认识徐峥,纯粹是看完电影之后因为喜欢而义务写这篇东西,以此纪念我的朋友们当年在看完《疯狂的石头》之后,自己掏钱买票在街上发给路人以此支持宁浩的壮举。
前后两个故事,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泰囧是囧系列中给我观感最好的一部,包括画面和剧情。
第一部虽有记忆柔光加成和经典光环,但在重温之后,却不得不感叹浪子回头和大度主母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很是不适,而且因为是第一部,小成本,没什么钱,所以很多地方效果有限。
港囧则是三部里面最差的一部,换人之后明星略尴尬的表演和老旧拥堵的HK也带来不了什么愉快的观影体验,除了一些老歌曲用来怀旧炒情怀之外,乏善可陈。
泰囧则是各种商业元素都具备,徐峥和宝强一路,飞机酒店公汽大象民宿高山溪流藤桥寺庙,各种巧合爆笑,一路打架闹腾,最后再带出宝强旅游的原因,升华一下影片主题,手法很套路但也很经典耐用,虽然也有令人不快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四星。
《泰囧》卫星升天似的票房,并不令人太惊讶,毕竟喜剧片是最有群众基础的娱乐片。
有人觉得你情我爱太做作,有人嫌枪林弹雨太暴力,有人看鬼神和杀人狂会吓出心脏病,但只要没有患下颌关节炎,人人都乐于被喜剧逗的前俯后合。
一部动作片如果90分钟全是打斗,最狂热的动作迷也要审美疲劳,但一部喜剧片能叫人笑足90分钟,却能获得由衷的赞叹,笑声本身就是肯定。
很多时候,一个叫人胃痉挛的爆笑段子,远比耗资上千万的特效镜头更叫人觉得值回票价,因此投入回报比遥遥领先的总是喜剧片,比如《我盛大的希腊婚礼》,连吸金王卡梅隆都要甘拜下风。
《泰囧》中等预算却有一线大片的商业成绩,是异数也是常态。
当然,一样的菜式,顾客难以下咽还是吮指回味,还得看大厨的手艺。
如果拍喜剧就能卖座,咱们也没必要设什么保护月了。
徐铮自导自演《泰囧》,是摸熟了喜剧片的创作公式,成竹在胸,有备而来。
他特地钻研过卓别林经典,分析过周星驰无厘头,还借鉴了芬奇和索尔金创作《社交网络》的工作方式,心怀谦虚和诚意博采众长,自然能独领风骚。
比起前一部《人在囧途》只从一部好莱坞公路片《落难见真情》取经,这次的佐料更丰富,想象力更大胆,技法更成熟,观众当然也更买账。
有人说,因此看到了大陆喜剧片的希望,我倒觉得,虽然片中全是大陆演员,也荡漾着十足的“北”味儿,却能嗅到浓浓的港片黄金年代的气味。
那快的像车轮飞驰的场景变换,那叫人拍大腿的鬼马逻辑,那多路人马齐当搅屎棍的冲突设置,甚至一追车就要往集市里冲的套路,都实在唤起港片的印记,反而与宁浩的赛车系列明显不是一路。
新世纪以来的大陆喜剧,越来越喜欢借用几句网络用语来挠咯吱窝,偷懒、突兀又落俗,而且除了雷人和幼稚的,竟贡献不出几句原创的、值得铭记的谐趣台词,典型的捞一票心态加豆腐渣工程。
《泰囧》难能可贵的反此常态,网络笑话去无踪,对白是高度符合人物个性的,幽默、误会、尴尬和丛生的“囧”是自然而然从情境中诞生的,虽然仍没能留下太有嚼头的台词,但已足够看的肃然起敬。
其实喜剧片虽千变万化,经典叙述结构早在默片时代就成型,多年发展,只是换上各种包装。
如果一部喜剧片是一个玻璃瓶,编制情节、填充笑料就是一个装石头、倒沙子、最后倒水的过程。
本片的“石头”是印象深刻的几个大桥段,徐铮狼狈爬行躲避宾馆男女,黄渤和王宝强出发点不同的错乱对话,杂耍式的癫狂追车等,支撑起整个剧作大纲,仔细想来都不算新gag,但胜在与传统有不同演绎,宾馆一场与王宝强按摩平行剪辑,两者还在节奏上有某种喜感照应,黄王处处双关的对话到竟以一方轻信作结,引出了后面关于“喜当爹”的多重花样,飞车追逐则巧妙纳入了泰国风情和民俗,俗套焕发了新生命,老段子制造了新娱乐。
而“沙子”指代叫人抿嘴的歪点子,比如黄渤飞跃栏杆的大头朝下,电梯调侃人妖不成蚀把米,泼水节,吸蛇毒之类,冷不丁就冒出来,填补笑声。
“石头”讲究编排起承转合,节奏感控制得好,便能叫人腰肌崩溃,“沙子”注重出其不意,大多是灵机一动的小聪明,猝不及防时来上一把,如果被预料到了,就丝毫不好笑了,最后灌上“水”,顺圆故事,就大功告成。
想想好莱坞动画大片,90年代港产片,甚至相声和栋笃笑这样的舞台艺术,某种程度上也遵照这个规则,张弛有度,起伏有致,抖出源源不断的大小包袱,足以叫人乐在其中。
另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动画效果般的转场,真是锦上添花的最佳注解,想想《太极》中无处不在的字幕,起初也给人这般眼前一亮的惊喜,但后者一味卖弄这些小花招,竟把故事晾在了一边,舍本逐末,成了绣花枕头,真该跟《泰囧》好好学学。
《泰囧》是一部生逢其时的喜剧片,在这个王晶蚕食老本,黄百鸣后劲乏力,周星驰动辄四五年磨一剑的时代,观众太需要这么一部不低俗、不弱智、不打情色擦边球、不玩屎尿屁更不往观众咯吱窝里塞鸡毛的喜剧来激活细胞,抖擞精神,笑着面对将信将疑的末日逼近。
新世纪也有成功的喜剧片,但几乎找不出成功的“纯喜剧片”,一旦刨除爱情、时尚、职场等元素挂的羊头,只留下全军覆没,哀鸿遍野。
徐铮之所以能赢得空前热烈的掌声,还在于他明白,喜剧片不能毫无追求的嘻嘻哈哈,需要找到“符合老百姓的审美和内在的情感需求的普世价值”,因此《泰囧》有一个情感充沛、基调相对严肃的结局升华。
此处是需要多点逻辑感,少点怪趣味的,因此一直不靠谱的王宝强也很自觉的靠谱了起来。
即使递进有点生硬,如今的观众需要这样一抹有现实感的温情收束,旧式贺岁片那种所有麻烦自动解决,然后一堆人出来齐喊“恭喜发财”的结尾,在新时代已经不太玩得转了,这也是黄百鸣新贺岁片持续遇冷的原因之一。
徐铮为了兄弟挺身相助的决然,他动情忏悔后夫妻团聚的美满,王宝强终于和女神海滩“蜜月”,一部喜剧片需要这些来给人回味,否则即便笑足全场,观众也会觉得仿佛少了点什么。
但是,千万别想当然这又是一个逆袭屌丝的俗套,王宝强的角色不但有个大款哥们儿照应,连他自己都月入三万呢,被励志到的朋友千万别对号入座想入非非了,看完电影早点睡,明天还得搬砖呢。
文/方聿南
中国的喜剧片拍成这样,我作为一个观众就很满足了。
就这还赚三亿呢,中国人民真是有钱没处花了
好看!很逗!本来如果是我不会去电影院看这个的,但是没想到却意外的好看!哈哈笑点很高的我都被逗乐了好几回,笑的肚子都疼了~可见真不错~没想到是徐峥导演的!~可以呀~~影片结束后的花絮观众都看完了才走的,可见确实不错!值得观看!~
很有美国小成本喜剧电影的FEEL,做为国产电影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很想参演啊~~~~
怎么看都是辛酸多过搞笑。
基本上我就是“拍大腿”和“哈哈哈”了。虽然打动了部分人的温情戏份并木有打动我,但在“逗人乐”这个任务上确实做得很不错了。PS:好!想!去!泰!国!
三傻大闹清迈。笑点泪点都戳的很准,感觉是去做马杀鸡的。
还不错~合格!
这个。。。真的好笑吗。。。你们知道8.6分有教父3吗?
为搞笑而搞笑【冷笑话】
这部电影的营销是个奇迹,尤其是在电影本身这么傻逼的情况下,更奇迹
也就是一部票房比较高的喜剧吧
有言曰低级幽默是伸手去挠别人的胳肢窝,这部片子彻底放下身段,以给观众全身笑点做一次泰式按摩的风格引人发笑。因为它按摩得真的狠用力,加一星。
2012年的现象级华语喜剧,名场面无数。疯狂的石头之后国产喜剧中最优秀的,作为一部贺岁档期电影影院的效果更是出色,值得充分的褒扬。进一步地挖掘了王宝强的奇葩特质,增进黄渤强化了整体的冲突喜剧效果,规避了人在囧途过多的乏味情感戏,成为一部更彻底的喜剧,给普遍以烂俗为招牌投机票房的国产喜剧以警醒。后来的港囧、囧妈也更能体现这部泰囧的出色。
三颗星给电影,一颗星给它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没想象中好看
作为喜剧还是不错的。
看点笑点没有预想的结实。内容说简单点就是一个白领和二B青年的故事,中间穿插过一次基友歌曲。说实话全片我真的没有笑过,王宝强装疯卖傻,黄渤创意走反派,徐峥依然风度白领已然让我厌倦,此片独独能让人觉醒的就是提醒人永远不要和比剪刀手的青年在一起,因为你不能像他一样在结尾逆袭白富美
太可爱太好玩了!比起第一部来说,制作更加精良,节奏控制的更好,影院里笑声不断,全程无尿点,今年看过最好笑的电影了。虽然徐峥在预告里说过好的喜剧电影不应该是一直笑,应该留有空间,但是煽情的“空间”还是稍微多了一些。但是…导演,说好的人妖呢?★★★★
全片无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