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人间如梦,浮生如梦。
梦是另一个真实,另一个特殊时空之中,我在,我们都在。
有人纳罕,罗卓瑶和方令正何以继《遇上1967的女神》后,十年了,才推出一部《如梦》,有人期望甚殷,对《如梦》不甚满意,有的以为此作是艺术片,难免曲高和寡。
《如梦》贯注罗卓瑶的流动和寻索命题,半唐番特色和作者手迹清晰易见,101大楼、华山创意文化园区、信义威秀一带在镜头下成功转变成不真实的城市空间,而更重要的是,时间沉淀了细密的思考,对人生的深刻领会,东方人的精神反省,这些一一诗意地反映在《如梦》之中。
《如梦》跟去年韦家辉的《再生号》一样,关注人的存在与流逝的时光,堪为近年香港电影中饶富哲理性的两部佳构。
《如梦》的基本二元结构十分清楚——生与死、梦与真、理想与现实、人脑与计算机、男与女、东方与西方、活力与忧伤、自我与他我等等。
而爱情作为主线贯穿整部电影的千头万绪,又具体化地呈现在同一面孔的两个女孩身上。
身在纽约的男主角Max(吴彦祖饰)在梦中遇上伤心人艾玲(袁泉饰),找到了理想的女神,就令他神不守舍。
Max到了上海公干,遇上跟艾玲相貌一样,性格迥然回异的乡村女子依依(袁泉分饰),Max似乎只能够在茫茫人世找出现实的对象或是理想的倒影。
理想属于一边,现实属于一边,从男人角度出发去看爱情,这是挺真确的反映吧(遇上100%的女孩几乎不可能)。
《如梦》中的依依后来奋发淬砺,投入上海的城市生活,更在现实里找到Max的梦中人艾玲,表明女人也会为个人理想而奋斗,当中可能是为了成全男人,但也可以是个人生命的实现,到底跟男人无关,是为了自主的生活而努力。
爱情以外,还有存在。
Max和艾玲一样,都在童年时,遭到遗弃,遗世独立的孤绝感,无法适意自若的生存遗憾,令Max自小就想躲回衣柜,好像要爬回漆黑幽深的母体,断绝人世,尚未诞生,永远在被保护的安全状态之中(Max埋首于计算机世界和从事网络保安工作多么顺理成章呢)。
而艾玲面对孤儿的身世和男友的自杀,直到跟Max失之交臂,早令她感到人世腐烂,存在没意思。
面对于这个不确定的、神秘的世界,Max只能够寻找。
寻梦?
寻生?
寻求?
《如梦》的外在情节及人物设置上可能令人联想到《两生花》、《情书》、金基德的《悲梦》等电影,。
然而,《如梦》到底是跟汤显祖的《牡丹亭》眉来眼去的,压根儿跟传统东方情怀遥遥契合的。
汤显祖尝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信哉此言。
《如梦》借取或改编了《牡丹亭》梦中相会、忧思成疾、形象写真几个重要情节,但罗卓瑶和方令正并不亦步亦趋,他们没有提供起死回生和缔结婚盟等光明尾巴,而是来一个现代的转化,剎那的光辉和开悟就够了,编导借最后的梦中,世界倾坍,二人在舞蹈中迸发出一股单纯的生命力,将生死情爱赋予一种艺术美,情与梦,梦与戏,结合起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经营的放任自适境界。
艾玲的死别,令Max回到自然,看山看水,这是失意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出路,复返自然,Max吟哦孔子川上的名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时间的流逝,生离死别教人唏嘘,而我却想起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也说逝者如斯,他却从变中看见不变,物我无尽,天地万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等领悟。
对于Max,他又从山水中看到多少?
我们从《如梦》中看到,罗卓瑶和方令正的表达主线效法汤显祖,精神核心依傍苏东坡,这是一种属于道家的美学人生情怀。
而片题《如梦》,想必是来自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信报》2010.5.26]
今年姑娘我忙到连看片的时间的鲜少。
好不容易愿意拾掇些时间出来才看了这痴傻的电影。
原因?
吴彦祖呗。
不管他是否已婚,他还是他。
但!
为什么?
我忍不住打心眼里开始嫌弃他。
你看他日渐上升的发髻线,让我想到周杰伦先生盖了又盖又高又凸的高额头。
一个男人在我心里,秃头就是幻灭。
而他就这样毫不留情地啃掉我心头的花。
当然,这片子里他故意要扮演一个不型不潮不帅的衰哥,这我也能理解。
但我是再也不愿意听他说普通话了。
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不能再要求一个帅哥声线充满磁性还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能掷地有声地侃大山。
但,为什么在电影里,吴彦祖要这样撞击我本不反胃的胃呢。
我求求你吴彦祖,你还是练好肌肉,打好肉毒,给足我们一个可以顺利从上半身意淫到下半身的好男人吧。
好吧。
我又开始严格要求别人,宽容自己了。
“如梦。
”“如梦似幻。
”这片子侮辱了这俩词。
我想起《天龙八部》里的梦姑梦郎。
那才是经典啊。
梦了就睡了,醒了找到了就婚了。
一个梦,要美,要素就要单纯。
我看着片子里这几个主人公。
我整个人就爬满了鸡皮疙瘩。
男?
失眠症患者,每天对着电脑,他爹射杀了他娘再自杀,他跟着老祖母长大,长大了还养她妈剩下了的猫。
女一,坟墓里爬出来的垂死女人,死了男人,每天呢喃游荡,自小被遗弃。
女二,小笼包狂热者,面目狰狞动作夸张。
他们谁我都不喜欢。
当我看着女一和男在时间的无涯里幻灭的时候,我多乐啊,偏偏之后还这样那样地跳起了舞。
世界已经那么不美好了,为什么电影还要让我看到些乱七八糟的不美好呢。
好吧,或者只是爱装逼的我遇到了一部让我不愿意再装逼的电影。
实在是一装还有一装逼。
昨儿一小弟弟在车上说《哈利波特》这电影真是看得人蛋疼。
我想说,我没蛋,但这电影也看得我疼。
人之为人的福分何其浅!
学者颜元叔便曾明言,“乱世不如狗,治世不如猫。
”华裔白领麦克一觉醒来,惊愕地发现连猫也突然死去。
世虽治世,但在猫尚且不忍存活的治世里,人何以堪?
电影《如梦》借着务虚的片名,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底线作着务实的探底。
麦克是孤儿,陪伴他的猫,是母亲生前唯一的遗下的活物。
在纽约一家安全软件公司工作的他,每天的工作是设计出能有效过滤、隔绝甚至杀除病毒的软件。
这一工作的设定无疑是带有隐喻性的,身处繁华都市诱惑丛生的麦克,其现实生活从不以缓释压力或寂寞的名义投向人群,相反是以保持孤独的姿态,刻意地提防着生活中的“病毒”,包括爱情。
究其心理,他在影片的片尾足足述说了十分钟:晚上母子俩跑到无人的街道玩捉迷藏,目睹父亲射向母亲的32发子弹,自己躲在衣橱里哭。
被死亡撕裂了童年,直至成年也未能平安愈合,反用留下的伤疤织结了一个“衣橱”,当命运与人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时,从不去寻找的麦克直接习惯性的躲进去。
当自己和朋友的合伙公司被并购,只要他同意瞬间可成百万富翁时他拖延否决:“其实我只想要有一个角落,只想吃匹萨,平静愉快。
”抵抗自然没用,他的合伙朋友不是只想吃匹萨的人,麦克瞬间失去了工作、朋友和处所。
他现在的家是“有三瓶安眠药的家”,悉心照料的猫正死于此。
他不断的做梦,碰见了徘徊在午夜上海某广场的艾玲,影片中她的男朋友向雨滴一样坠楼。
在梦里麦克模拟艾玲的男朋友,追寻着自杀的原因,这一过程巧妙的带出了常见于现代人恋情中的“性与爱”、“沟通与信任”等问题。
这也意味着躲在“衣橱”里的麦克,开始有了追寻并尝试走出“衣橱”了。
期间,他发现艾玲的男朋友和自己很像:永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怕承诺太累不给人任何承诺;去看很烂的电影,因为这样可以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有多烂多无聊……他恋上了艾玲,并承诺在下雨天邀她跳舞。
作家苏童说,“世界上所有的胆小鬼都一样,只敢发泄自己的恨,不敢公布自己的爱,他们敢于发泄自己的恨,只因为要掩藏自己爱。
”好不容易走出“衣橱”的麦克,发现自己重新躲进了自己的“梦”里。
“我也想想尝试其他的可能性,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什么梦也不做。
”不想做梦、不做胆小鬼的麦克说,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喜欢不喜欢它的权利,只能去寻找。
他去上海找梦中的艾玲。
但他找到了长得极像艾玲的依依。
依依也是孤儿,和麦克不同的是,她从小便想勇敢的走出孤独,走向欢舞繁华。
听了麦克的故事,她开始的反映无非是,“现实怎比梦中美丽?
”麦克的执着打动了她,她觉得麦克是自己梦寻已久的“繁华”。
这里,一个错位出现了:麦克觉得自己走出梦境寻找真实;一向真实的依依觉得麦克所追寻的真实只是梦,她自己才是真实的。
艾玲和依依是双胞胎姐妹,自小被分开寄养。
她们患有遗传性病,脑细胞会在几周内死尽。
麦克见到梦中的艾玲时,她已病入膏肓。
而真实的依依,心中的麦克却有如梦那般远。
让人频生“白天不懂夜的黑”之感。
参加艾玲的葬礼后,麦克一人去看山看水,有人告诉他一句古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顿悟:我们每个人都会被逝去,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失去生命中的一部分,余下的部分不停的在寻找那失去的。
导演罗卓瑶迟迟不肯给影片一个结果。
在结尾,终究给了麦克和依依一次共舞的机会:在时钟也开始腐蚀、处处充满裂痕不断坍塌的世界里,麦克担负起依依的整个重量,如梦如幻。
两个生来被遗弃的人,像极了一对祈愿岁月静好的猫。
可能是因为袁泉和吴彦祖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演员的原因,我非常偏爱这部影片,从它开拍到上映。
在十二点之前看完了《如梦》,整部影片都很梦幻,刚刚看其他人写的短评,有人说像是一部超长的mv,的确,忧伤起来美轮美奂、快乐起来欢快疯癫。
袁泉的美是惊人的,干净、不俗、气质、淡雅...是一种让女人看了都会砰然心跳的美。
艾玲仿若max说的,是一只猫吗?
那么神经质却无法不吸引人,一身流水的白裙子,一双完全没有世俗的眼睛,但是,正是世俗让这个干净的透明的女孩子不明白他深爱的男朋友为什么要离开他,“难道他不爱这个世界吗?
”艾玲总是在问max。
男友死后,梦里的max成了她的依托。
而远在纽约的max因为梦里的这个女孩也心神宁乱。
在上海,他遇到了依依,夸张的活泼和max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依依与艾玲虽然张着一张相同的脸却有着两种极端的个性。
本以为这部影片会一直这么虚幻下去,这里面仿佛只有依依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连依依在杭州的邻居镜头都只给了个背影,然而,在接近尾声时,一切情节开始变的清晰了。
依依和艾玲是被抛弃了的孪生姐妹,被不同的人收养,而艾玲和max只是梦中的相依相托,max和依依才是真正的现实的感情。
又是一部关于心灵感应的片子,但这次的感动感觉那么纯洁,这里关于爱情得感应、关于姐妹之间的感应、关于梦里牵挂的感应,三个人相互追随相互寻找,真的感情是从心底自然迸发出的,并非言语上的交流就可以达到的。
其中有一段时依依与max的吻,那么自然而投入的结合,但有那么不舍却理智地结束,让人看了即心痛又感念,不得不佩服袁泉的演技,这种内外兼修的女孩无论疯癫还是理性都是那么那么吸引人的,安静,却始终是人伴随着内心的澎湃,那么一个梦中美人又有谁会不为之动心,“他握着我的手,没有太用力,却紧紧握着。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
有人说袁泉演的太话剧了,但这部美的不切实际的电影不正是一段读不懂的人生故事、猜不透的人物心理、看不清的感情去留吗。
like a dream,but not a dream。
一直在寻找,只要心中有梦,就有寻找。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我很喜欢。
可能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和华语版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也就是《两生花》)。
不少人说它伪文艺,这不要紧,在这个被商业片鲸吞了的华语电影市场,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这样的片子,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而且,它的反响还不错,不是么。
它成功地掌控了我的情绪,但总让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完美。
一、梦可依,难成眠,怎奈醒时更远。
Max在梦里遇到艾玲,似乎相处得不错,逐渐相爱,但醒来却感到压力和排斥感,他怀疑梦境,他想要逃避,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其诱惑。
柳梦梅在梦里遇见杜丽娘,同样相爱了,而他醒时依然坚信,这世上真有一个杜丽娘,且必在某处等着他,他要在现实世界寻着她,与她携手人生长路。
我为你而来,你为我存在。
Max终因噩梦难缠,远赴上海,在那里,他看到了那个一袭白衣,眼神凄楚迷离的女子,那是,他梦里的丽娘。
而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停留,这一趟,终是要错过的。
到这里,剧情稍稍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牡丹亭》般的冲破现实距离的东方浪漫主义的爱情传说中,可就在此时,西方人文主义细胞又在导演体内复活了。
二、双生:而你是你,而我不是自己。
Max在此来到大陆,却因机缘巧合到了杭州,遇到了那个和梦中人有着同样面孔的女孩依依,而她不是她,她活泼,热血,和梦中人一点都不相似。
依依答应帮他找艾玲,也是帮自己找到失散的双胞胎姐妹。
可以肯定的是,双生题材是纯西方的东西。
我不是说这电影里就不能东西结合了,我想说的是导演既没有把握这两者的精髓,也没有决定到底哪个为主哪个为副,让整部影片缺乏一种协调感。
大多数的双生题材,都有一个重点:作为双生的两者,必须共有某样事物,比如共有一个身份(休.杰克曼《致命魔术》)、共有一个生命体(《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话说《如梦》中有太多情节抄袭此片)。
近年来,许多东方艺术家也尝试了不少这样的题材:共有一段爱情(岩井俊二《情书》)、共有一个身份(山本文绪《蓝,另一种蓝》)、共有一个名字(矢泽爱《NANA》)。
以上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抓住了双生题材的精髓,两者是独立而统一的,两者因相互依存而完整,而作为不同的个体,却是要完整一段故事或是发现生命的不同可能性(此前的东方艺术家更习惯用轮回来达到这一目的)。
而本片的导演却违背了这一宗旨,不但没有突出他们共有的事物,还活生生地把她们撕开了,摆在两个有着极端冲突的对立面上,更是残酷地让男主角择其一,让这对双生花拼个你死我活。
双生这个元素的渊源,我觉得应该是西方强调个体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结果。
也可能是强调独立意识后人们为填补内心的孤独感而产生的美好想象:这世上还有这样一个我……如果这个元素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成为文艺片中的经典,只可惜导演在东西方主色调之间一直在徘徊,此时,她的东方主义情怀又发酵了。
三、影子或者替身原来你爱我,不过是因为我像她,只要她一回来,我的一切就都结束了。
这样的桥段曾是多少东方式经典爱情悲剧的主题啊。
改编自歌剧《图兰朵》的魏明伦的《中国公主杜兰朵》就有一个任何西方导演都想不出的东方式结局:公主杜兰朵后悔莫及,披上被她害死的女奴柳儿的外衣,放下身段,成为柳儿那样的平凡女子,去寻她的爱郎。
没有一个西方导演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强调个体意识:我就是我,我为什么要像别人呢。
而《如梦》中依依这个角色也确实有着这样的背景和骨架。
一个乡下女孩,仅管有着和Max梦中的艾玲一样的面孔,却没有她那样的城市气息,她那样的时尚感,冰冷的气质。
依依,土里土气,热情,活泼,单纯却因善良和质朴而显得可爱。
比起艾玲神经质的冷漠,我当然更爱依依,爱她,是个有血有肉,脚踏实地的人。
当她换上精致的衣服,干净的妆容敲开Max房门的时候,Max问她:“不是很累吗?你的头发。
不是说,不吃饭吗?
”她忍住了,她并不是想要扮成别人的样子去偷来一点不属于自己的幸福,她只是不想让Max白来一趟,失望而归。
她宁愿暂时不要做自己,放下自尊和自我,也要成全他的幸福,哪怕只是一个没有逻辑的梦。
可是这太可怕,这亦是她的噩梦,她离他越近得到越多就感觉越失落,他抱着的是她,想这的却是另一个人。
当Max吻过她以后,她不得不让自己清醒,她失魂落魄地走了出去。
第二天还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出现在Max面前,继续帮他寻找艾玲。
而Max对她的态度的急转直下,越发让她觉得自己可悲。
她给他留了一张纸条,劝他回去。
当Max在纽约迷失自我的时候,她却清醒地做着傻事,她在上海工作,要继续Max未完成的梦。
直到Max再次来到上海。
其实当Max在午夜的广场再次把她错当成艾玲的时候,她完全可以将错就错地演下去,此时她已经可以演得没有破绽。
而她没有这么做,因为她期待他喊出的是她的名字——依依。
她留MP3的那一段,像是一把利刃,刺穿每一个当过影子的人的心。
她想赌一把,只要他也梦到过她,哪怕只有一秒,她就有信心 把这个信梦的傻瓜唤醒。
可是没有,她还是输了。
她退出了,让他继续那个可悲的梦,去寻那个真正的梦中人。
其实她可以自私一点的,任性一次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几乎把全部的爱和同情心都给了依依,而狠心的导演却又把天平硬生生地倒向了艾玲。
Max根据依依给的地址找到了医院里昏迷的艾玲,还有她那本记录他们共同的梦的日记。
他把她从梦镜中救出,团聚了,最后艾玲还是不可避免地死于脑部退化。
这样一来,艾玲就成了绝对女主角,那依依算什么,既然大篇幅都是以依依的视角切入,前面大半的浓墨重彩都是放在依依身上,现在又突然这么来一下,你让观众之前对依依付出的感情情何以堪啊。
当然你可以说,Max不是说过吗“再精确地机器也计算不出,他到底爱她们两个中的谁更多一点。
”他爱依依吗?笑话,你不觉得这句话很牵强很违和吗?
四、它值得更好的结局我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而且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更能让人接受。
1.艾玲和依依是同一个人先前Max梦中的艾玲,其实是后来得了脑部退化将不久于人世的依依,穿越到从前Max的梦中的结果。
也就是说,那个上海女孩艾玲,其实就是依依的后来,她为了帮助Max寻找梦中人,留在上海工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如Max梦中人般的时尚白领,而她因经历了与Max的感情,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梦中男友自杀的情节可以改动一下以前后呼应。
接着,就可以安排依依留给他“大学医院313”的地址其实是她自己的病房。
然后可以有一个人告诉Max全部事实,Max才发现一直错过的忽视的就是一直要寻找的。
2.艾玲和依依是两个人艾玲就是个配角,也确实经历过男友离世,但并没有那些与Max相同的梦,不接受Max,态度恶劣或者接受Max只为骗他钱,当他一穷二白后离开他。
而依依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他无法接受梦与现实的落差时帮助他重现站起来。
最后,Max解开了童年的心结,认清了梦境与现实,选择走出梦境,真实地生活。
以上两种结局的好处就在于,主调明确,也不用把对女主角的喜爱割裂,依依的存在显得举足轻重,增强协调感。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导演一直在东西方精神哪一个做主旋律的问题上犹豫,在两个女主角之间徘徊,亦在“梦与现实”和“梦是什么”哪一个做主题之间踌躇。
电影的确很精彩,但是却显得老练而不够成熟。
当Max因无味的生活在现实中迷失了,他开始向梦求助,在对艾玲的帮助中他寻找着自我的价值当艾玲同样因为男友的死在现实中迷失了,她向梦求助,却因为渐渐爱上了Max而更加失去方向而唯一一个不曾迷失的依依,却因为这两个活在梦里的人,在现实中迷失了。
好久没看过那么美的一段舞,而这美丽,太美丽,让人落泪也许活在梦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如果一切都真的如梦,那人间既是天堂了。
梦境与现实的题材其实可以很有挖掘性,可是这部片子角度设置实在让人费解,没有明确的主题,画面也无特色,看到一半就心生腻味。
也许吴饰演的男人需要一种外来刺激,因为生活的苍白,童年的遭遇,但虚浮的描述是不具备说服力的,电影的动人在于细节的呈现。
所以,个人认为开篇独白中那句“把猫煮了,附有菜谱”是此片的亮点,吴彦祖的语气是那样无力的戏虐,很恰好地反应了他角色中那点未被生活磨灭的感情。
其实,吴彦租在影片中的独白(除了童年那段煽情),都还是值得玩味的,一如他蓬乱的造型,大有反客为主之势。
影片情节本身,幅度的把握太弱,柔美不足,戏剧化也不到位,因而有点不伦不类。
至于袁泉,她还是适合演话剧……
看完《如梦》我情绪非常糟糕,正好北京又在下半死不活零零散散的小雨,走在马路边上,后面汽车喇叭按得此起彼伏,我觉得自己要死了,没事居然吃饱撑着来看一场文艺电影,哪怕出发点仅仅是想多看两眼曾经属于大众情人的吴彦祖,身为一个有操守的成熟妇女,我已经不爱已婚的吴彦祖了。
这部戏一开始就让人觉得多余,镜头摇晃最终固定的影像界面,有点类似八九十年代的怀旧电影。
等干净的吴彦祖出现时,电影唯一的优点体现出来了,拍得画面干净,不乱七八糟,起码视觉上好比踏入一间整洁的房子,愿意坐下来继续等待。
直到袁泉出现,一切土崩瓦解。
这个传说中中国唯一还在走纯文艺路线的女演员,不知道为什么我老觉得她明明长得很三八,下巴的痣,高耸的颧骨,要不是病态的瘦,她其实可以去做另一个丁嘉丽。
你看一个女人不爽,那她做什么你都不爽,伴随着莫名其妙毫无说服力的情节,我时时拿出手机频频看时间,此时此刻,我多么想旁边有一个人能跟我一起点评下画面上各种奇怪的设定。
可惜整个大厅空无一人,我对自己的选择更加绝望,一切完美的气氛中,主题却是一部烂电影。
看着袁泉表演歇斯底里,我很尴尬,仿佛身处一间卤煮店里有人在唱a thousand kisses deep,恨不得煽他一巴掌,哥们你正常点成吗?
假如它像上半部分就这么文艺下去,其实我也可以忍。
你知道的,硬要给我划个圈,我只能站在文艺圈里,装B装优雅装失意装崩溃,我也是可以假装一下的,谁不想要看上去很诗意的生活嘛?
也不是没在家喝过红酒,也不是没在家点过蜡烛,虽然我内心已经想好了解释,前者是为安眠,后者是为驱蚊。
问题是导演任性地选择了一个让人崩溃的下半部分,她让袁泉去演一个乡下姑娘,蹦蹦跳跳脾气暴躁举止粗鲁,我看了只能义愤:她为什么这么侮辱郊区女青年?
一个郊区女青年的心在放映厅里砰然裂成八瓣,太TM侮辱人了。
《卖花姑娘》中的村姑都没那么讨厌,袁泉演的杭州市井小妞则想让人一脚踹死。
她完全忘记了这样一个现实,无论什么出身的姑娘,都会有独特的美感,而不是她想当然创造出来的那些萌点。
城里来的导演拍出了一副她以为的村姑形象,企图与另一个脱离世俗之美的袁泉拉开反差,忘却现实后成功制造出来两个神经病。
我则在下面求饶:真的,导演,文艺并不是神经病。
据说吴彦祖问过大家,你看这部电影哭了吗?
观众都强忍住笑默默无语,实际上我流了两滴眼泪,在袁泉抱住她的濒死双生姐妹,动容说“我们曾经整整拥抱了十个月”的时候。
我只能被一些以真实为出发点的情感打动,流淌点俗人的眼泪。
电影结束,无疑噩梦一场,走出放映厅,看到海报我忍不住笑了,宣传语居然是“宅男春梦,玉女迷情”,要是有人被这句话吸引进去,没准开场看15分钟就想暴打导演,整部电影中吴彦祖搂得最紧的,是那只死去的猫。
如果不是这个片名,如果不是有吴彦祖,还有对袁泉的那么点小兴趣,我不知道会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先说演员。
吴彦祖很好的又挑战了自己,扩宽了自己能够承担的角色。
然而,女主角,算是一个败笔。
不说说袁泉不好没有气质,而是她的气质就是那样安静,有些文静内敛的。
她的气质没有办法改变,这太根深蒂固的气质反而导致她在表现country girl的时候是如此的做作,那些特意显现出来的没有素质的动作,大笑都夸张的那么假。
电影就变的不像电影,像是在演 戏。
在故作天真上,袁泉远远还是不及另外一个精灵女演员,周迅。
在天真与沉静上,袁泉只能胜任后者,两者都能胜任的,周迅应该可以。
难不成是考虑到周迅和吴彦祖身高差距太大了么。
再说说这部片子。
罗卓瑶算是一朵奇葩。
之前看过城画上有关她的一片报道,这个被认为是情毒的导演确实让人捉摸不透,让人震惊,让人唏嘘感慨。
如梦是一部诡异的片子,然而她的情节又是完整的。
只是艺术的画面不能完全遮掩最后有些狗血的剧情。
抛开那些文艺的幕布,情节其实非常的单纯又狗血。
概括起来人物关系也不过几句话。
所谓的两个人相遇在回家的路途中在我看来,似乎多了一丝恋母的成分。
不过让我喜欢的,是猫的意象,这部片子,至始至终都是由一只猫引起的。
猫的还魂,让这些诡异的梦变的有迹可循。
记得那片罗卓瑶的报道,特意提到袁泉带领吴彦祖去看他爸爸遗体的那一幕。
小小的脑袋,装满了人生。
这是再高级的电脑也无法媲美的记忆。
每个人的脑袋,从一开始就开始记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纠结,要悲伤,要面对。
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如梦的,至少我们都知道,人生如梦。
到最后,那些记忆都成为了梦。
如果她不叫如梦,这部片子还是这部片子,上海纽约特质也都不够明显,还是部裹着文艺外壳来展示人生复杂与宿命的片。
只是因为文艺的一层渲染,这部片子变的有了倔强的气质。
所以说,这部片的文艺衣服确实穿的挺有档次的。
PS: IT男的不修边幅在片子还真实淋漓尽致的体现啊= =
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题记《如梦》这部由罗卓瑶执导的影片,自从在第46届金马奖入围名单中荣获最佳剧情等九项大奖以来,自己就对它充满了期盼,自己一向特别偏爱片名比较有深意的电影,如《岁月神偷》、如《好雨时节》、如《月满轩尼斯》、如《廊桥遗梦》,尽管并未观看影片本身,这样富有意境的片名对我已经具有致命的诱惑力,无疑《如梦》也是如此。
宣传海报上打着“宅男春梦,玉女迷情”这样的噱头,窃以为实在是为了现今的眼球经济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就影片本身,干净而纯粹,唯美而凄楚,悬疑而浪漫,是梦?
非梦?
纠织在真实与梦境中,理想与现实中,生与死中,那样的细腻而绝美,令人动容。
凡看过此片的人一般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此片无聊甚而浪费胶卷,另一种则认为此片堪称文艺片中之经典。
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却是可以理解的,文艺片一向被定义为模糊难懂、意境抽象甚而晦涩艰深,才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去除了所有的商业气息,保留最纯粹、最真挚的故事,娓娓道来,诚如需要我们去静静体会,用心品茗,才会在感动的同时收获一份属于自己内心的悸动。
记得张小娴曾说过: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茫茫人海中找寻生命中早已注定的他或(她)。
如此宿命的一句话,于我,却是深信不已。
影片中的美籍华人迈克一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小就亲眼目睹母亲被枪杀的血腥场面,于他,与母亲的唯一联系就是她所留下的一只猫的后裔,那是他感情唯一的寄托,唯独现实生活连这一点念想都要夺走,当自己一直疼爱呵护的猫也永久的离开的时候,他的世界不再有阳光,于他,只想逃避,逃避这个冷酷甚而与他几乎没有半点感情牵连的世界。
艾玲,一个留着整齐刘海、垂顺直发、总着一身洁白连衣裙的女孩,弱弱的声音、温柔的举止,优雅的身姿,却因为自小被父母遗弃以及成人后被男友遗弃而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于她,这个世界在她心中日渐腐烂,患有先天性脑癌的她躺在病床上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的欲望,于她,离开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这样的两个人,两个拥有绝世而独立孤独感的两个陌路男女,在一场场的梦里,他们彼此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再从相爱到离别。
在梦里,他模拟她和她前男友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并以此来开解她,鼓励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在梦里,他全然不似现实中的木讷与封闭,在梦里他可以操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而有着独特的幽默感;在梦里,他陪着她忧,陪着她痛;在梦里,他向她承诺永远不会离开她,和她约定在一个有雨的夜晚与她共谱一曲雨中之舞,实现她多年的夙愿;在梦里,他们彼此情愫暗生,倾心相许。
就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一样,迈克始终相信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真实的艾玲存在,那是情侣之间特有的心电感应与心心相通,于是他开始在现实中找寻,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迷惘,难道真的只是梦一场?
但为何梦境又是那样的真切?
现实中,他邂逅了另外一个女孩,一个和梦中的爱人有着一模一样容颜的女孩,只是性格却迥然不同,梦里的那个她娴淑而温婉、高雅而忧郁、孱弱而苍白,而现实中这个叫依依的女孩却是一个不修边幅、咋咋呼呼甚而身上带有些许乡土气息的女子,惊人相似的躯壳下却是两个完全独立、全不相干的灵魂。
带着对迈克如此执着追寻真爱的感动,依依和他一起开始了艰辛的找寻之旅,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相处,依依早已芳心暗许迈克,甚而在她的心里有了一个些许自私的想法,希望现实中没有那个她的存在,甚而依依愿意扮演、愿意假装那个她,愿意掩饰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去模仿他梦中的那个她,甚而愿意为了得到他的爱去竭力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味与举止,为的只是与他心中的那个她更加接近,原以为,只要努力就会得到他的爱,却终究是一场空,他心里最记挂、最思念的仍旧是梦中的那个她,原来爱情里,早来一步,往往就决定了心的归属。
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这是《塞外奇侠》里纳兰明慧的一句话,自己印象尤其深刻,也许真的是这样,爱情里纵使得不到,只要在没有我相伴的日子里,你能比我过得幸福就是一种最好的祝福与爱意表达。
最爱的人最先放手,依依做到了,尽管有那么多的不舍甚而些许的不甘,有过内心难以摆脱的纠结,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放手,选择告诉他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早已先他一步找到了那个梦中的她,原来那个他梦中的她竟和她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原来他那个梦中的爱人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胞姐妹。
于迈克,当他真正在现实里看到那个在梦中、在生活中日思夜想的女孩时,看到她因为先天性脑癌而昏迷不醒甚而意识全无的时候,他有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用爱来唤醒她。
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梦里,他与她再次相遇,梦中的她下决心要离开这个感觉自己被遗弃的真实世界,去追寻永远的解脱,于他,有千般不舍万般心痛,“你醒来吧,相信我,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是梦中他对她的承诺,更是深深眷爱的流露,最后一次在梦里,难得的雨天,在高楼林立、空无一人、静谧恬静的广场上,他牵着她的手,一次次把她抛起、旋转、摆手、再抛起、再旋转、再摆手,在细细的雨中,那样的缠绵与深情,令人惊艳,终究,他还是实现了与她雨中共舞的承诺,完成了她人生最后的夙愿。
自此,完完全全失去她的日子,他回归到大自然,看山、看水,明白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真谛,终究他还是从梦境中得到救赎,从而重新得以回归这个最真实的世界,曾经自己那样的孤单与迷失,那样的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那样的惘然与纠结,也那样执着的去追寻过和自己同样有着深入骨髓孤单感的那个梦中女孩,那样无所顾忌的爱过,拥有过,足够了。
影片的最后,依依俏皮的一句“干吗又跑到我的梦里来,不可能是我跑到你的梦里去了吧”,仅此一句预示着结局的完满,于他,得不到梦中的那个她,所幸还有现实中的另一个她与自己相守到白头。
记得《前赤壁赋》里的一句话“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真实与梦境,理想与现实,都是人生中矛盾着的艰深命题,是梦非梦,如虚如幻,尽管梦往往并不能照进现实,但正是因为有梦,生活中的我们内心才得以保有一份最朴素的幸福感,拥有了做梦的权利,我们对生活才更加充满信心与憧憬。
就演员来看,吴彦祖与袁泉这对俊男靓女的组合确实十分养眼,拥着着“半世纪来最有气质华人女明星”称号的袁泉,这个有着如雕塑般精致五官、羞涩安静、干净清爽的女演员,自《蓝色爱情》、《上海记事》、《美丽的大脚》以来就一直被公认为拥有实力派演技的她,在《如梦》里的一人诠释两角,精湛的演技可圈可点;吴彦祖,这个帅得不同寻常的男明星,一路以来,一直努力的扩宽自己的演艺面,在《如梦》中不惜牺牲自己一向俊朗的扮相而尝试演绎一个有些许邋遢自闭的宅男,无疑是他演艺路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与突破。
《如梦》,梦境与真实、咫尺与天涯的凄美爱情故事,于自己,在触动中收获了一份独有的感动,一种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的生活感悟。
袁泉演的真不好。
有点神经兮兮
不知道少了点什么……
吴彦祖的演技不错~
画面干净,不喜欢袁泉的歇斯底里和神经质。
第一部让我想中途离场的片子 也就摄影还不错 整体就是小成本版的《无极》 遍布吐槽点
要有戏剧张力不是歇斯底里就可以的,梦境;绝症;双胞胎;这些被用烂了的东西你不做点新的东西出来很快就会被厌烦的,何况袁泉根本算不上个好演员。这片有在影院上吗?去电影院看这个也算倒霉了。
好台湾 好文艺 好神奇= =
吴彦祖很帅,袁泉腿很漂亮,呃,就记住这些了
袁泉的演技,吴彦祖的国语,完全在一个水平上,袁泉太做作了,打了鸡血一样莫名其妙又闹又疯又神经,完全不知道她在干吗,吴彦祖国语真的是个障碍,当然,没人不爱他吧,换了刘烨演这个角色可能好点儿
天呐~华丽的舞台剧吧~
如果我出现在你梦中会是什么模样。吴彦祖好帅。
如果这部片没有吴彦祖那真是可以去死了
冲着袁泉和吴彦祖的名号来的。
当每天的梦境有了延续,是否还能分清现实世界的真与假?即使每日面对着如此相同的一张面孔,可仍在苦苦追寻着梦中那个清冷身影。决心寻找梦中人时,孤单是相同的,梦境已胜过了现实中的所有。“逝者如斯,不分昼夜”。一段梦境跨越到现实中的异国情缘,两个曾经被遗弃的有缘人,结局虽喜但悲
他爱上了梦中的她,她爱上了现实的他,总之人物刻画的相当好。
你们俩都大爱!!~~
令人发指的伪文艺 符合物极必反定律 可以改成超现实话剧 以及 一个巧合:看完我就拉肚子了
现实与梦境交织,袁泉与吴彦祖搭配,喜欢的一塌糊涂。假如真的在现实中遇到了梦中人,结局也未必让人心生喜悦。纯白的色调,却是一个忧郁的故事,希望有情人能再度重逢。
剧本导演调度都不错,虽然两生花的故事有点重复,但角度还算新意,惟不太喜欢两位主角的演出,尤其是袁泉,太过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