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看完,出奇惊喜,是个画面漂亮,看得让人心情舒畅的电影。
“得闲炒饭”,这片名许鞍华说是王晶给起的,弄得好像在讲述一群以下身作社交网络之人的故事。
漫不经心中透露出一丝劲爆卖点,是胖子的拿手好戏。
其实看了小半就会知道,电影本身压根没什么情色意图,这圈子离《The L Word》的泛滥拉情很远,也非邱礼涛报告文学式的《蕾丝边者十日谈》。
主角们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基调总体是温暖、轻松着,有点接近于《孩子们都很好》,但却又童话得多的多。
里面的人物虽然各有缺点,但都谈得上可爱。
跟《月满轩尼诗》根本不是部相亲片一样,《得闲炒饭》非但不怎么讲炒饭,其实也没放太多比重去讲爱情。
吴君如扮演的macy和阿来许多地方很像,人是明白人,有些地方颇讨人喜欢,但对生活的态度却是坚定地逃避着责任。
不管伤害着谁人,伤害了多少人,一旦似乎要拿以后的日子负责,就开始退缩。
说到底,可能是没有力量握着笔去写“一辈子”这三个字。
阿来的成长契机是来自于外部的母亲病倒与被揍一顿,而macy是内部,意外怀孕了。
这件应该会彻底改变生活的事,或许让她开始反思是该结束晃晃悠悠支离破碎,规划下怎么去过活。
片头Party上那些女同志投来的鄙视眼神并非毫无道理,人跟人相处本来就应该是放着些一往无前的筹码在桌上。
但在macy这里,双性似乎是留出退让空间。
不是不爱你,而是不爱你的性别了,比人格和灵魂还彻底的拒绝。
片中快速闪回过万绮雯的割脉画面,切出的是这些人在一起本身就是如此不易。
但毕竟不是投资,日子是要一天天这样数过来的,并不因为之前的不易,而让后面易了多少。
最终团圆的结尾,剧本让macy的妥协或者说成熟出现得太直白点了,只是周围人看穿了她,然后逼迫她。
她皮袍下的那个"大",终于袒露了。
但其实谁也不知道,她还会不会跑。
当然,有个小孩子,也许能绑得牢了点。
这个,跟男女无关。
片中配角的行为逻辑因为不给空间过多交待,细想终究有点设定过火。
缠人的小男生,纠结的小男人,御满的女王以及其更御满的配偶,他们更像为了在macy身边营造出足够的情势而存在的,张兆辉乐滋滋地拎着东西来照顾大肚婆时,影片根本没有暗示观众这是否对他那个为买名牌货舍得一身剐的老婆公平。
所以演员自己能带出多少给角色的信息,变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在这点上,吴君如有些吃亏,她认真说话的样子,总像在耍冷,她活泼起来,也像在往大笑姑婆模板上靠。
尽管她很放松,但是20年来在观众记忆里留下的脑补资料,是轻易洗不掉的。
好在片中有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段子,比如张兆辉送项链一节,中远景中吴君如表情变化是亮点。
周慧敏略有点僵,但也只是略。
在故事中,她就是淡淡地靠着墙,岁月刮过脸,爱人来来去去,无助而已。
自然不是许鞍华作品中多好的一部,但许鞍华能把一些地方拍出别人没有的好,也不用期待,就像是别人嘴里的温暖故事。
来了,就听。
PS:半山电梯,是片中很美的一景
昨天在natnatvip上看了<得閒炒饭> ﹣要不是朋友介绍,还不知道这个网站,中港台日韩的娱乐节目都有,香港的电影电视剧都算全,虽然还是找不到我想看的<囡囡>,但是已经很不错。
这年头真是,连下载都嫌烦,网上娱乐太多,要是找不到线上观看便宁可不看,反正不一会就抛诸脑后了。
深夜时分看完了<得閒炒饭>。
片名实在起得怪,把粤语「得閒」和台语「炒饭」混在一起,明明是道道地地的香港电影,导演、演员、取景无一不是香港人熟悉的,却取了个令香港人一头雾水的名字 ﹣虽说香港人也喜欢看台湾节目,但大概十个人有九个半都不知道「炒饭」在台语中的含义。
如果片名起得好一点,对行销而言应该更好。
首先想说的是,很多人标签此片为同性恋电影,正确地说,这是关于双性恋的电影。
吴君如的角色 Macy 很早就表明姿态,大声捍卫自己「时直时挛」的取向,虽然怎麽看她都不太可能会和男人「玩认真」;周慧敏演的 Anita 却不同,虽然少女时代与 Macy 的感情令她刻骨铭心,但她说后来她也被男人伤得很透,证明她并不是仅仅把男人视为玩物的同性恋者。
影片本身,中规中矩。
我想定位应该是爱情小品吧,颇具娱乐性,演员表现出彩,个别桥段很别致,例如吴君如和周慧敏重遇当晚,两人在中环苏豪区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走了几次,除了藉此细緻呈现香港优皮一族日常活动的场景,兼隐喻两人总是在徘徊、摇摆、「唔上唔落」的关係外,也表现了同性恋的特点:在香港,送情人回家是男性的义务,女性的特权,可是在同性的关係之中,纵使保有男性化/女性化的角色,两者的关係还是比较对等,你送我回家,还是我送你回家,都没甚麽关係。
Anita提议送Macy回家时,我难免觉得有点怪怪的,我想这是强迫观众(包括男性和女性)审视批判深植于己身的「男性霸权意识」的一种策略。
影片初段Macy参与女同聚会时关于双性恋的发言虽然精彩(吴君如的演绎可记一功),但是放在电影中,说教意味太浓了。
整体的感觉就像许鞍华很想透过电影去 make a statement,劝诫观众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异己」,有些地方太着痕迹,反而损害了影片本身的魅力。
许鞍华的电影,屈指一算原来也看过几部,她的<男人四十>、<天水围的夜与雾>等,无疑拍得含蓄洗练得多,把故事娓娓道来,人物塑造得真实饱满,令观众易于代入,师生恋、中港婚姻等议题都退到后面,以人物、情节为先,但最终还是能刺激观众思考深层问题,却不是给出答案落力让观众接受。
当然,<得閒炒饭>的定位和前述两部全然不同,是很难当文艺片看的,比较深度自然不公平,但是影片确实有点落入教条主义的俗套了。
还有就是Eleanor(万绮雯)追忆曾经为 Macy 自残的画面有点煽情和多馀,其实这段过去靠演员和对白表现已经足够了。
不过,许鞍华对于同性和双性恋的取态却很有意思。
一方面「异性恋霸权主义者」自然是影片调侃的对象。
影片中 Anita 的女同事们对于她的所谓姊弟恋和未婚先孕(其实充其量是姊弟一夜情而已)百般嘲笑,当然更不可能接受她的女同志身分,在厕所说三道四的嘴脸显然是典型港女。
男角们(Mike 和 Robert)都以近乎丑角的姿态出现,一个是乳臭未乾、连性经验都几乎没有的小子,另一个也可以说是大龄孩子,和惠惠(谷祖琳)的沉稳成鲜明对比。
影片的一条副线可以说是两男的「启蒙」过程,因为恋上的两个女子各自选择了同性恋人而开始接触女同性恋,于是两人体认到男女皆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最终成为新品种家庭的一员,也算是指向当今社会人伦关係的一种崭新可能性。
另一方面女同性恋者却同样被讽刺。
在前面提及的女同聚会中,正如 Macy 所说,一众女同攻击双性恋,本质上和异性恋霸权主义者无甚区别,同样不尊重别人的选择,Macy 说话时许导不忘特写一下两位女同轻蔑的样子,再想想 Macy 刚加入聚会时那位 Tomboy 俨然知识分子般的发言(「我们每次来玩都很有agenda,例如会谈谈父权社会之下的性别阶级...」),更觉得讽刺。
而影片中四位比较正面的角色 ﹣Macy,Anita,Eleanor,惠惠 ﹣也很有趣。
首先,致力批判父权文化的 Eleanor 和她的伴侣惠惠虽然是女同,却有颇为传统的家庭观念,总是催促 Macy 找寻另一半,尽快「成家立室」,还介绍女友给她认识。
片中几次提到两人和 Macy 的关係就像家人,Macy 还说怕她们见到 Anita 会像父母般 「口水嗲嗲啼」﹣两人岂止是家人,简直是家长了。
Anita 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同,渴望和 Macy 组织家庭,根本没考虑过独力抚养孩子的可能。
影片后段 Anita 深深陷入该生孩子还是堕胎的苦恼中,却被 Mike 一语道破:其实生不生孩子,应该是她自己的选择,根本不应该取决于 Macy。
可是后来镜头一转,两个孩子都出生了,Anita 到底对自己的自主权有没有真正的觉悟呢?
还是一如以往地,必须依附在另一半身上,幸福、快乐,都只能倚靠别人?
影片没有答桉。
原本我觉得 Anita 的角色如此设定,实在太守旧,可是如果经人家一说便大彻大悟,从此独立起来,恐怕才是真正的教条主义吧。
<得閒炒饭>高举的不是同性恋,可能也不是双性恋,而是选择权和自由。
廿一世纪了,就别再把自己和别人框得死死的,世界很大,性别不止得两种,学着尊重别人,放过自己,才是正途。
不过,自由诚然可贵,却不应以自由之名,作践人与人之间的爱,因为包含了关怀、包容和忍让的爱,才是人类社会最高贵的价值。
所以片中最自由的双性恋者 Macy,也被 Eleanor 当头棒喝:她一直逃避对 Anita 给予承诺,负起责任,这却是 Anita 最需要的。
爱一个人,同时被这个人爱着,就意味着你没有权利伤害她,哪怕是自由也不能成其为藉口,因为你选择了让这个人对你敞开心扉,让她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向你暴露,为此你必须对她负责。
当然,真要说的话,所谓承诺其实也只是很脆弱的东西,你说永远的爱,有谁能承诺得起呢?
我一直坚信,如果有一天,爱真的逝去了,尽早分开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所以最后两人都生下了孩子,一起组织了家庭。
说到底,Anita 的想法是对的,亲生骨肉是永远的亲人,你把他带来世上,就得对他负责,所以只有让 Macy 生下孩子,才能令这隻没有脚的小鸟停留下来。
孩子不但令两人的关係更完满,宏观地看,对于今天这个多元性别和性向的社会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稳定因素。
许鞍华以大众化的方式,表达了相当有趣的观点,相信这也是她的策略,影片的娱乐性恰恰是她的软销技俩。
虽然个人认为许导这次的手法太露,但她表达的东西却很有意思,对生活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我们来说,可以视为思考性别问题的指南,用以提示我们必须避免的思维陷阱(如同性恋霸权)和 “what not to do”。
女笑匠吴君如和玉女周慧敏的组合,应该吸引了不少「异性恋和同性恋霸权主义者」看吧!
這個片子好久之前就已經聽說,時間長到我下載下來看過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我之前念叨好久的【得閒炒飯】。
我不懂得研究電影,只懂得自己喜歡看,看過會有fu,會流淚會笑的就是我心中的好電影。
片子開頭就讓人心裡產生很愉快的感覺,音樂很好,聽到的時候甚至能聞得到鏡頭那端的空氣。
周慧敏的印象還停留在“大時代”的時期,這次片子讓我和她都驚豔了一把,年過40還依然身材樣貌保持的如此之曼妙,看下樓梯的背影甚至有國中生的錯覺。
吳君如沒想到身板也能夠使這樣,被筆直的腿還有微駝的身體迷惑了一下。
笑。
喜歡她整個簡潔乾淨的樣子,黑西服,白襯衣,簡單的拎包。
還有那樓梯,上上下下的樓梯,我送你,你送我的來來回回。
也許真的跟這片子的另一個名稱一樣“上上下下”。
那電梯,步梯,是一前一後的曖昧,是美思的手撫上了安妮塔的背,是美思躲過地產公司老闆,是美思墮不墮胎時候不小心的扭傷,之後蔓延開的將要失去的恐懼和軟弱。
這部片子裏面覺得每個人都演出都很好,我喜歡這種,我看到的演員我熟悉但是也許不是個個認得。
,也喜歡臺詞裏面吳君如對小朋友分析爲什麽異性戀世界不能接受同性戀,而同性戀世界又不能接受雙性戀的任性的糾結。
喜歡聽這樣的長篇大論。
也喜歡萬綺雯那個ex的角色,演的非常有大愛,非常的溫暖。
身邊的世界裏面,分開的也許是因為不愛,或者愛的太深,但是沒有見過如此成熟,如此有擔待,如此如此美好的人了。
片子裏面的一個男人,一個男孩,都是很好的人,這其實也是電影的好處之一。
總是讓我看了以後對生活充滿希望,然後鼓起勇氣去面對現實的社會。
其實片子自己延伸出去就會知道這之後的日子將會很快發生變化,羅伯特和他的妻子總歸會有自己的孩子,或者這個孩子被發現,而邁克總歸要長大,要有他自己的世界。
呵,這算是我這個旁觀者的杞人憂天了。
總之整部電影看起來很舒服,得到鏈接以後下下來整個感覺很好,畫面清晰,並且是有字幕的粵語版,我更是十分的驚喜。
喜歡這種生活化,紀實化的電影。
看完《皇家赌场》,就去搜007的礼服是什么牌子,哦,Tom Ford。
看完《国王的演讲》,又忍不住惦记Colin Firth的风衣,哦,潮服连连。
看完《得闲炒饭》,当然,搜不到吴君如的小西装的,搜到也没用,只有她穿才能那么好看。
翻了豆瓣上数页短评和评论,尤其短评,好玩的还蛮多。
贴贴:一、搞笑型老清新小品喜剧年輕人應該抵制同志題材的電影,不然你身邊不上不下,不三不四的人會越來越多 导演你到底要为周慧敏用多少柔光呢?
周慧敏是吃了防腐剂长大的么 电影的名字让人有食欲。
看到吴君如说的那句:我表弟要去变性,她两年之内换了四个宗教!
我笑疯了二、感慨型爱情无关性别,只在乎安全感。
爱情的黑夜里有正午的阳光搭自动扶梯时Macy轻抚Anita背部的细节几乎让我入戏了我们总是希望可以变成macy,结果,我们都只是anita。
(还有人很认真的做了截屏,http://www.douban.com/note/122166152/)BI的人群才最有爱吧!
三、知识型收获一首插曲,李安琪的《you're the one》 人家哈佛高材生特种种子(精子),才一千多块美金。
许鞍华的格局是越小越好,越平淡越有料四、哲人型只要你有搞定自己的能力,颠覆男女关系,做不婚妈妈等等全是云淡风轻的选择。
一切乱来在充裕的财产和修养面前,不过是调剂生活的轻松配方,最惨的就是你先学会了乱来,却买不起自己那笔单。
我在想,双性恋,是不是就是把世界上每个人都去掉性别的的标志, 然后就变成 ,只剩人与人的爱情了。
五、台词型“她经常弄得我方寸大乱,迷失方向,但她又时不时让我找到生命的意义。
”“爱情总有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见钟情,靠些化学催化,几秒钟就搞定,对我来说很容易。
第二阶段就维持一两年,就是靠荷尔蒙。
第三阶段维持到两年,要靠勇气去忍受。
第四个阶段,靠负气,“亲爱的,你既然这么讨厌我,那我们就结婚吧,看看,是你死还是我亡” “我是男人,我有感觉,有承担,不用在我面前向女人求婚这样激烈吧。
”“爱情就是邪教”六、终于到了我最爱看的“挺吴君如穿小西装型”,嗷喂!
老清新,喜欢吴君如的西装多过周慧敏的裙装吴君如真是没底线啊没底线。。。
倘若所有拉拉都如此养眼该有多好!
吴君如很放松吴君如越来越好了 吴君如好有型 吴君如倒是越老越好看越有味道了吴君如真的超级有魅力啊吴君如那个角色一定是射手座看到了我喜欢的女演员,万绮雯,周慧敏,吴君如。
拉拉什么的,不感冒,还是一男一女站在一起看来舒服。
不过吴君如穿男装好帅啊。
全剧看下来一直面带笑意是怎么回事,毫无违和感,吴君如竟然让我觉得蛮帅的。
这部电影,我看了它四次,今晚终于看完,明白前三次都是因为我没能坚持到吴君如埋周慧敏的胸。
(……)抛开其他有的没的,真的好喜欢这部既混乱又温馨的爱情小品,好喜欢这样百无禁忌的世界观。
故事很简单,两个bb,四个妈妈,后面跟着一对豁达的捐精者;观念很前卫,异性恋不满同性恋,同性恋不妥双性恋,但当所有人坐下来认真沟通,又能站在一起努力去对抗这个充满歧视的社会。
上次看许鞍华的电影是《桃姐》,当时已经觉得她很会讲“情“,今天又看《得闲炒饭》,才明白她本质是在讲“人“。
身份只不过是层隔膜,有情才是人的天性。
当我们谈到爱的时候,其实无关性别,年龄,取向,只不过是动物的本能让我们释放自己的荷尔蒙,只不过是游荡的信众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邪教教主。
讲回演员,其实靓当然是周慧敏靓,但我眼睛总盯着吴君如,看她大笑,看她高谈阔论她的“性别政治“,看她在障碍横生的世界里明目张胆地逃避责任,肆无忌惮地去爱去恨。
好吧,其实我更喜欢Macy。
就像Anita讲的:“Macy系最最最英明神武嘅人,佢成日搞到我亂嗮,冇嗮方向……但系佢又時不時會令到我,搵到生命嘅意義。
”希望未来的我可以遇到一个Macy。
ta没有明确的性别,年龄,身份,ta只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代号,ta会是我的信仰。
我看电影DVD有一个习惯,就是遇到很喜欢的吻戏片断,喜欢用慢镜头去回味,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在出现那个片断时,按DVD遥控器的暂停键,然后一直按暂停键按下去(就是手指有点累),这样,这个片断就可以一直以慢镜头的节奏展示下去,直到你想结束这种状态为止。
这次看《得闲炒饭》就是这样,我很喜欢那段电梯热吻,但又觉得吻得太快,时间太短,于是就用慢镜方式看了一次,感觉果然更加回味。
为什么呢?
因为用正常放映速度去看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ANITA和MACY的整个身体动作,而用慢镜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焦点就可以集中在演员的眼神上,在那些拍得好的爱情戏里,演员眼神里的情愫是很引人回味的;这次,周慧敏就做了一回好示范。
简单来说就是:君如的嘴唇很用力,慧敏的眼神很给力。
“电梯热吻”中,MACY先轻轻啄了ANITA的左唇一下,然后轻吸了一下她的右唇。
在准备“啄吻”时,ANITA还显得有点生疏,毕竟都12年没见了;但在吻过之后,她的眼里有了变化,睫毛顿时闪动起来,被爱人轻吸右唇的时候,她轻轻闭着双目在回应,在享受,眼里分明有了一番醉意。
轻吸之后,MACY的眼转而向下,盯着ANITA花瓣一般的嘴唇,而ANITA呢?
这个时候,ANITA的眼神变化很精彩!
此时此刻,MACY盯着ANITA的唇,ANITA却盯着爱人的眼,她整个精神都被激活了,眼睛一下睁得更大,而且,眼神是那么专注,比MACY更专注,这时,被激活的不仅是她的眼神,还有她已经冷却了12年的心;在ANITA被激活的眼神里,我们能看到丰富的情愫,有醉意的迷恋,有焦灼的思念,有无奈的埋怨,还有一种不堪却又难解的痛苦恨意,我们甚至感觉,她的眼里似乎还有压抑已久的泪水;她盯着心爱的MACY,欲罢不能,欲语又止。
旧情复燃,真是旧情复燃。
她用双手抓住MACY的衣领,一把用力拖了过来........她仿佛是要报复MACY,于是下狠狠的力,用狠狠的吻来告诉对方,自己有多恨她多想她,她爱她如同恨她一般强烈........头顶的监视器打断了缠绵,她推开MACY,故意作出镇静的表情,心却一下回到了年少时节的炙热夏日,刚才的热吻让她有点不敢置信,她仿佛被强大的高压电流击中,一时有点发呆,有点没醒过来,但是看到MACY的笑脸,她也笑了,她像少女一般羞涩着,回味着,甜蜜着,期待着........用慢镜这么一看,真是让人感觉更加甜蜜。
从吻戏中演员的面部反应来看,我觉得热吻的暂时中断可能不是编剧的本意,而是为了找一个理由,让慧敏和君如喘口气,休息一下。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热吻时,君如和慧敏的腮都有凹进,君如的腮更是凹得非常明显,我们只要有过热吻的经验,或者自己试着把腮给好好凹一凹就知道,如果腮是这种状态,那嘴唇一定是很用力地在做吮吸的动作,倘若这样的吻持续得太久的话,演员估计也坚持不了。
不过,君如能持续这么久,吻功着实还是了得,她的嘴唇确实有力,但是,在这场戏里,她在眼神方面的表现显然没有慧敏那么精彩,那么丰富,那么细腻多情。
这让我想起了两位演员在做影片宣传时的说法,君如说,不管是吻男还是吻女,对她来说都只是工作;而慧敏则说,一上戏,她就当君如是自己的另一半,就真的会去爱她,而且,她还希望在拍戏空档时,君如少说家事,少谈女儿,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对君如多一些幻想。
从演出的表现来看,两位演员内心的反应确实和她们在宣传中对吻戏的说法一致。
由此,我想所有仔细看过这场表演的女同志更有理由羡慕君如了,慧敏这次真的是在片场用心谈恋爱哎,能够被她热吻且投入真心去爱的女生又有几个呢?
只能说君如太好运了。
导演许鞍华说慧敏脑子比样子更好,不演戏可惜了,她的说法我当然同意,但又觉得慧敏不止是脑子好,其眼神也很有潜力可挖,这次的演出就证明了她在眼神方面的戏剧感染力。
慧敏被选为同志梦中情人第一名可谓实至名归,她的银幕魅力,真是女神级的。
四年前的电影呵,我很吃惊许鞍华要把单身妈妈,恩,明明不是单身,只是又不是父母双全,应该怎么说,女子独立生子?
我很吃惊许鞍华要把女人只为了自己,单单一个人承担生育一个孩子这件事放到女同身上印象中,香港应该比我们开明开放数十年可是,好像在差不多的时间,杨澜《天下女人》开播第一期就说这个话题一个女人独自生孩子呵呵,换句话说,要孩子不要它爹其实本身,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不必跟同性恋感情纠缠在一起,再继续增加戏剧矛盾说实话,要不是许鞍华这样的高手这个故事矛盾就太多,一不小心就炒成一盘浆糊不过女性导演就是女性导演对女性的脆弱女性的生育渴望女性的安全感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些,这些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甚至美思对于责任的恐惧责任跟自由几乎是对立面真的有人不自由毋宁死呵呵,估计男人们想不到女人也会这样当然,我其实不明白男人们是否真的会惧怕责任到放弃感情(大家批评异性都没道理,因为都不是真的理解)连《心理学》教材都与时俱进的教育我们:当女性对社会的参与越来越深入,经济、精神可以真正独立之后,家庭、或者跟一个差强人意的男人组建家庭就变得可有可无一百年前,女人必须因为她离开男人无法生存,社会上几乎没有给女人提供工作机会而今天我们几乎同工同酬,我们在养活自己之外甚至可以照顾到更高难度的需求:例如,生个孩子吧只为自己为了无法抵抗的生物本能呵呵,不必经过哪个男人同意不必看若干人等的脸色只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心理和经济能力这不是天方夜谭,许多人已经做了呵呵,请参见杨澜《天下女人》的采访对象还有更多人在筹划当然,生个孩子是大事,自然要认真筹划真喜欢美思,独立、自由,如风一般的,爱恨由心(男女自由这点就罢了,好吧,我还是保守)而周慧敏的角色(呵,高下立见,我都不记得这角色的名字)就是一个典型的女人,渴望爱渴望生命缺乏安全感担心脆弱,但是美丽到楚楚可怜嘿嘿,我等平庸之辈没有周那等天赋,还是努力修炼成美思吧恩,期待一部真正讨论独自生子的电影,想来不远。
她說,或許我會愛看這部片,只是我一直沒能涉獵.前晚搜索資料,無意找到了這部片,彼時正好無事,於是第一次嘗試著看les片,確切說是bisexual片.之前gay片也只短短看過一兩部,而且是偏文藝的那一種--如果不算上羅馬的房子那種赤裸裸的需要我皺著眉快進的更深層探討人性但卻把性放在檯面上的片的話--105分鐘的影片,用了我兩個晚上看完.好吧,其實我想說,如果不是周慧敏出場時那麼美麗,我或許對這部片子依然不去想關注.片子前段那段探討我還饒有興趣地看著,然後就開始變得無厘頭,如果不是我認識的為數不多港星之一張兆輝的出場,也就不會讓我終於有看到熟面孔引起興趣看下去的衝動了.至於吳君如飾演的那種女漢子,聳肩同類相斥!哈哈這還是許鞍華的作品嗎?總而言之,以我的智商來說,港片,是我永遠不能理解的一類影片..
要么怎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和偏好呢,记得旧时一个老同学假期里到我家做客,闲聊中说起看电视的时候最讨厌下面出一行字幕,都听得懂中国话,干嘛画蛇添足浪费有限的荧幕空间呢?
我禁不住惊诧竟有不喜字幕之人,我自己是原声+字幕控,仿佛有字幕依赖症,觉得字幕种类越齐全越好,没字幕的、清晰度低的铁定不看。
偶然在我家的智能电视上找到许鞍华2010年拍摄的《得闲炒饭》的片源,既非原声,也无字幕,纠结了片刻之后还是决定观看。
谁让许鞍华是我最爱的香港女导演?
电影倒没有让人失望。
看了之后心情久未能平静,至少可表达一点,要给每个人犯错、糊涂、犹豫、挣扎的机会,切不可感情用事,包容性和同理心极其重要。
许导一直是个特别的导演,这份独特在《得闲炒饭》里更显浓烈,她身为女性,自称好久不接触男性,已到了一接触就尴尬的阶段。
通过这部电影,她既戏谑,又自嘲,独立的女性意识蓬勃不泄,同时还暗示着男性也是男权压迫的对象。
吴君如口无遮拦之下,倒是道出了很多性别男女间心照不宣的事儿,社会压在男人身上的重担已让他们遗忘或忽略婚姻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于感情培养,而非物质回馈。
在中女(中产阶级女性)吴君如的一番说教下,某男开窍似地明白老婆不是性冷淡,房事确需一个细致周全的过程。
传说中女同之间对sex的满意度要高于普通男女,原因也大体在此吧,女女间的感情沟通、肢体交流、灵魂默契更易使她们得到充分的满足。
我在这里说,不免有隔靴搔痒的嫌疑,因我又不是女同,仅仅也只是观影所感。
得承认,看到电梯里吴君如和周慧敏热吻的时候,我浑身起鸡皮疙瘩,理解和认同,到底是两回事。
《得闲炒饭》是个很奇怪的片名。
全片讲述拉拉故事,何来得闲炒饭?
原来炒饭在台语、日语等语境中即是Make Love的意思,得闲Make Love,有空就来Make Love吧。
我理解是说像电影中以吴君如为代表的BI拉拉,中女,可以独立、洒脱地切换自己的性取向。
在她眼里,世上之人已失去性别的标签,不是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而单纯地是人和人之间的事。
且看她时而直,时而弯,把前女友、现女友、前女友的现女友、男朋友、炮友、蓝颜团结在一起融洽共处,如同许导游刃有余于香港市井生活中普通人的的浅淡悲欢一般。
很好,许鞍华通常都不会让人失望的。
有过《女人四十》,成功的拿捏了女人的情感,由许鞍华来执导百合题材,确实可以信手拈来。
虽然追求的效果不同,还是不由的想起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春光乍泄》。
两位女主角找的很贴合角色。
周慧敏~~女神依然!
以百合角色宣告复出,应该可以成功告别玉女的束缚。
虽然剧情过于顺畅,结局过于完满,不过对于喜剧来说,最常跳脱的条框就逻辑。
不得不说,片名果然很王晶很咸湿。。。
没事就炒饭,翻滚吧蛋炒饭~一不小心炒出俩baby。。。
这次王晶又赚到了吧。
做不到的承诺就不要给。给了承诺就要去做。
許鞍華未能掌握的電影。輕鬆甚至散漫了。
香港人境界真前卫
不知道是不是国语配音的原因,感觉很垃圾
港片的演员总是几张老面孔,来回炒冷饭,这次的周慧敏算是“新人”,却仍只是来吸几口金,炒几把作,当然这是后话,只要片子够好,也无须耿耿于怀;熟女/两性/同性/都市...占尽了热门题材,仍火花不够,没feel,实在可惜!一句话:没意思,真没意思!
好吧 周慧敏还是那么好看
怎么这么乌烟瘴气!
许鞍华的小文艺,虽然主角已是中年女子,却仍然十足小清新。算不上精彩,但看点显然集中在四十出头的、生得白亮大脸的周慧敏身上。
一直看着陈伟霆还有那个惠惠=。=
结尾商业得太无聊了,张兆辉和陈伟霆很可爱
既不弯又不直,肿么办?
吴君如一如既往的出色。我没想到周玉女也表现得那么好
两位女同未婚妈妈的情感纠葛,轻喜剧的剧情,很诧异的大家庭。吴君如戏精收放自如;周慧敏复出有点点生疏,一代玉女终于也要秀身段;万绮雯真瘦。
我所看过的lesbian中最不卑不亢最温馨最清新同时也是柔光打最多的片子--
好看好看
万绮雯美爆了!
不知为何,特别难过
You are the one, only now I see.
烂片~周惠敏只适合去当花瓶
六年前表弟去变性,四姑两年信了四个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