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被列为止战三部曲,所谓"止战"这个帽子扣的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应该称为二战反思三部曲。
三部电影之所以被凑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节奏的表达了希特勒的崩溃: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法西斯信念的崩溃、希特勒本人的崩溃。
先说说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即「希特勒男孩」,这部片子严格来说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校园片,是批判教育体制的,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残酷高压,最终迫使少年结束了自己生命。
这样的情节是不是让人想起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用法西斯做背景显然削弱了批判的力量,希特勒死了半个多世纪了,教育逼死人的事儿一点不比他在的时候少。
电影把纳粹脸谱化了,纳粹都是邪恶的,因为纳粹的邪恶才导致了悲剧,这种思想十分危险,会煽动人们认为,消灭纳粹才能停止邪恶,实际上,不幸的是,现在人们就是这么想的。
首先,认为消灭某一类人才能有美好生活,这本身就是法西斯思想,其次,每个人都知道纳粹消失后邪恶根本没有停止。
最后,把纳粹妖魔化,无法解释当初人们为什么狂热的支持希特勒,难道当时的人们都是魔鬼吗?
以此代入,想想我们的文革,把罪责都推给毛泽东,能解释当时全国那么多人的疯狂行为吗?
毛泽东比希特勒还惨,希特勒好歹有一堆法西斯分子和纳粹整个政党作陪骂,毛泽东就孤零零一个人,好像他周围都是纯洁无瑕的天使。
「希特勒男孩」的导演十分年轻,但勤于思考,关于教育和体制还有很多话说,于是又拍了另一部电影「浪潮」,「浪潮」是优秀作品,展示了集权思想的魅力和蛊惑性,显然他想以此解释法西斯思想蔓延的原因,可惜还是不够深入,另文再评。
接着是希特勒信念的崩溃,「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三部中个人最爱,女主角表现十分出色,不辜负她饰演的这位少女英雄。
这部电影通过对话把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有趣精彩,即使在所谓的"法西斯铁蹄"下,施暴者也不是青面獠牙,都是普通人,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个人面对个人的时候,没有你死我活的恩怨,都会有正常的同情心。
导演据说对女英雄被捕时最初的百般抵赖很感兴趣,果然,这段拍的简直是绝妙。
电影透露出的一些思想我很赞同,即每个人的境遇决定了他的思想,审讯官本来穷困潦倒,靠希特勒的政策才有这体面工作,他当然要拥护这个带给他荣誉的体制,那苏菲呢?
家境优越,教育良好,也正因如此有宽广的视野,知道屠杀的残忍,出于人类的天然良知反抗法西斯,所以,每个人做事都有个人的动因,把一群人绑在一起批判永远是片面的。
电影最后审判的情节太理想化了,两个罪犯在法庭上的几句演讲就把希特勒的军人们说的坐立不安,一副信念坍塌的样子,所有导演都犯这个毛病,为了表现而表现,完全不顾常识,法西斯信念这么容易坍塌,戈培尔这个天字第一号宣传部长也太失职了。
苏菲索尔是德国十大人物,是位英雄,她壮烈牺牲的时间是1943年,两年后,希特勒自杀,孩子啊,为什么不再等两年,任何理想都比不上珍贵的生命。
不过换了我是她,同样的机遇下,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她也不是故意赴死,没想到发发传单就会送命而已,还是太年轻,也好,生命无常,怎么都要死的。
最后轮到希特勒本人的崩溃,「帝国的毁灭」,记录希特勒最后的日子,饰演希特勒的演员简直是个神,希特勒本人活过来都未必比他演的好,要把大人物演出平常人的一面,是老生常谈,他完全做到了。
可是,这样的人物本来就不是平常人,到那个位置,尤其像希特勒这样把世界搅的天翻地覆的人,他早已忘了当平常人是什么滋味,这样看不到太多真实人类感情的片子,个人不大喜欢,尽管它很纪实。
这部片子完全没有探讨法西斯灭亡的原因,只是记录了过程,但要说导演没有意识形态是不对的。
戈培尔夫人在自杀前,残忍的毒杀了自己的六个孩子,一个一个毒杀,六个,一个镜头都没省略,导演把全过程拍出来给观众看,这绝对是限制级的镜头,作为大人我都受不了想大叫,这样做毫无必要,极大的挑战了观众的神经,完全是一种冷暴力,以暴制暴,导演想展现法西斯的邪恶,但这样的镜头遗憾的展现了他对暴力的喜好。
我心目中真正的止战作品是「西线无战事」和「永别了武器」,这两部书能唤起人对生命起码的恻隐和怜悯,想想那句催人泪下的话:"脱下彼此的军装,我们能成为兄弟",没有人会不反对战争,讽刺的是这样优秀的反战作品诞生于一战后,却依然没能阻止迄今为止人类经历的最大规模战争二战。
经典文学的思想内核都是普世的、人文的,这是人类的共同底线,其影响力是深刻久远的,但某个短促激进的行为依然足以把人类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愿选取Sophie在行刑以前对Hans和Probst说的这句,作为标题。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的德国,慕尼黑的大学生秘密地在一些公共场合写标语,表达对于纳粹统治的反抗,其中Scholl兄妹决定涉险将传单在大学中分发。
他们的行动很轻易地就被发现了,他们被逮捕,被审问,到最后行刑。
这故事不过几天时间。
整部片子,仿佛德国这个民族,不多一分一毫的修饰,在影片情节内容安排,拍摄技巧运用等方面都十分的精要。
希望·天空·阳光在最初的审讯时,Sophie面对严峻的检察官,在空隙间会望一望窗子,仍能够望到蓝天。
这蓝天客观上不过是蓝天,但是更多的代表着Sophie心中的希望。
在最初一轮审讯结束之时,Sophie被短暂地逮捕,随即又将被释放。
Sophie望望此时的窗外,是红砖砌成的墙,黯无天日,她笑了,她不必面对这样的窗口。
然而就在此时,一通电话宣告Sophie她无法重获自由,就差那么一点点。
审讯继续,检察官妄图 Sophie能够供出更多叛国罪犯,此时的天空被拉起的窗帘挡住了。
尽管Sophie把她的智慧、信仰真诚地与检察官分享,检察官并不为所动。
检查官也无法动摇一点点Sophie的世界观,她的理想,他拉开窗帘,背对着窗,然而Sophie看到了灿烂阳光,看到茫茫天空。
即使是Sophie被关在监狱,她也时常伫立于窗边,那个小小的窗,却有充足的阳光,能看到辽阔的天。
在空袭的晚上,她似如春笋兀立迎接春雨的洗礼,她勇敢地站立,彷如不畏惧盲目的爆弹,彷如自己是自由的,而不是被监禁的。
Sophie对着小窗口,呼唤她的上帝,呼唤又是宣告着她的希望。
最后Sophie被带出监狱,她即将面对死亡,却如一个初生的孩子,闭目沐浴着纯净的阳光,那一刻,仿佛世上没有了杀戮,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尊重,没一个灵魂都是自由的。
反抗·言语·神情贯穿全剧的是,那些为理想的争辩,到处都迸发着希望的信念,反抗的坚定。
人的思想、信念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得以传达。
在Sophie与检察官对峙之时,自从她明白自己已经无法逃脱,只有承认自己的“罪行”时,她毫无逃避,她为自己的行为自豪。
她一直都是那样坚定和骄傲。
她反问检察官为什么犹太孩子和他们一样却被无情地用煤气、赌气杀害;为什么一个在他家乡的犹太牧师受到所有人的侮辱,而后毫无悬念地被杀害……她质疑检察官,他依据的法律妄图带来秩序,不过是希特勒用来高压统治,剥夺人们言论的自由的凭借。
她认识到,她的民族正在被引导向一条死路,当希特勒失败之时,她的民族,会被世界人民排斥、指责,指责民众没有反抗希特勒的暴行。
她回答检察官尖锐的问题,民众触犯法律,检察官觉得应该让民众遵守法律,Sophie镇定地说,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律是可以修改的,依据人的良心。
人们,在民主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自己的权利,免于专制的伤害……德国是一个寒冷的国家,人们时常说寒冷环境中长大的人更理性,而德国就是一个盛产思想家的国家。
然而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胀,失业这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及德国在一战后的耻辱:凡尔赛合约……这,使得德国一部分人沉醉在希特勒的蛊惑中……然而在此情况下,仍然有清醒的人,大学生——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青年能带来希望。
在所谓的诉讼时,一个身着红袍的法官几乎把整个诉讼的发言几乎都自己说了。
所有的审讯程序都是虚设,辩护律师,听证人,全部都鸦雀无声,更不要说反对的声音。
没有反对的声音就不可能有公平的审判,当只有一条所谓绝对正确的信条时,它必然是需要被怀疑的。
真理是不需要歇斯底里的,真理并不需要强词夺理,指鹿为马,而法官恰恰只会抢断被告的反驳,只会大声呵斥,你看他额上青筋暴起,再看看镇定凛然的Scholl,正如Sophie所说,正因为法官以及所有纳粹思想的拥护者,纳粹之所以逮捕、审讯、处死他们,是因为纳粹的恐惧。
在影片中,让人为之一振的除了那间歇出现的天空、阳光以外。
还有坚信希望坚定反抗的拥有共同理想的青年们的眼神。
无论是他们独处时流露出的勇敢还是他们相互传递的鼓励,相互传递的希望与爱。
你能在他们的眼睛中看到他们的力量,能从他们的眼睛中获得力量。
就在行刑前,监狱的看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安慰,虽然这不符合规矩,三个“战友”——Sophie、Hans、Probst.围成一圈,同抽一支烟,他们微笑,为共同的理想而死,有能够分享思想的知己一同赴死,或许是一种英雄之泯灭的安慰。
他们拥抱,仍旧微笑。
Sophie首先被带去行刑,她说:太阳依旧照亮天空。
她被押向刑房的路上,充分汲取着阳光。
她美丽而年轻的面庞,在阳光下温暖,彷如新生的婴儿。
思想是不死的。
我想起了《V for vendetta》中,最后的枪战场面,惊慌失措的官员一个劲的放弹,嘶吼:Die! Die! Why don’t U die? 接下来就是: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e than flesh,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a.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题记:我希望哈哈贯穿你们的一生,无论他多么艰难。
这是一位德国人给我们的忠告――――卡夫卡·陆(KavkaLu)http://img.verycd.com/posts/0509/post-248980-1127753177.jpg战争是一块试金石一些人苟延残喘,而另一些人为了人类正义的未来勇敢加入赴死者的队伍,这是不仅是勇气更是信仰。
理想主义的旗帜注定赴死者坚定的神情,当慕尼黑的苏菲在1943年的春天加入反抗纳粹的左翼团体时,她的眼中闪烁着信仰的光芒,这种纯粹让他们忘记了可能的危险,在大学散发传单的举动带着激进主义的冒险精神,可是,唤醒民众的人注定像盗火者一样悲壮,这部电影是根据德国二战期间著名的抵抗战士苏菲·绍尔生命中最后几天的人生故事改编的,影片描绘的是她和其兄长因为在大学里散发反纳粹的传单而被捕,影片绝大多数时间描绘的是苏菲在狱中和盖世太保的唇枪舌剑的场景,这是一部和灵魂与正义有关的电影,影片的场景局限在审讯室和牢房,对于叙事电影而言这样的选择是一种冒险,一切需要演员通过丰富的表情将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我们看到影片里苏菲从一种侥幸心理到最终独自承担罪名的过程是理想主义者一次升华的过程,苏菲的形象总是让我不由自主想到江姐和老许,这些为了人类不被奴役而前赴后继战斗的人们是我们应当铭记的,苏菲和盖世太保关于自由、正义以及良知的对话对于所有专制国家而言都有现实的意义学生的革命热情总是带有明显的激进成分,在严酷的环境里,苏菲和汉斯兄妹选择了战斗,终于,一个撒传单的冒进举动终于让他们进了盖世太保的牢狱,他们也曾经恐惧可是信仰让他们坚定,在行刑前三位慷慨赴死的青年的拥抱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苏菲第一次踏进牢房时她抬头望了一眼铁窗外的蓝天,这样的镜头在她最后的人生旅程里一再重复表明了这些勇敢的人对于自由和净空的向往。
这部影片其实可以改编成话剧,苏菲的心路历程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这部获得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的影片从电影本身而言似乎没有什么道理,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见人性题材在欧洲电影节的分量,德国民族的伟大也在于此,反思让人对于罪恶有所警醒,电影里苏菲和盖世太保的较量是心灵之中真相和虚伪的争斗!
我个人认为饰演审讯官莫尔的演员其实演得更好,作为国家机器下的一个官员自我在权力面前完全消失,他和苏菲关于精神病人送进毒气室的对话可以看作德国文化对于二战罪恶的认真反思,极端的理性导致人情的迷失,纳粹存在的社会基础发人深省。
无论你处在什么位置,完全麻木的人毕竟少数,苏菲知道承担后的命运是什么?
她坚定地走进赴死者的行列,这样的选择在一个卑微的世界里无从讨论,而信仰从来都是神圣的。
没有人可以逼迫你进行良知的选择,生死的考验方显立场的珍贵,为了哈哈的未来那些英雄的人格是何等的高贵。
为了活着,许多人不再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犹如片中的莫尔的无言。
人的一生充满着这样的选择,我们无法责难那些贪生怕死的人,然而,我们应该鄙视那些为虎作伥的人。
在片中苏菲的父母双亲是值得尊敬的,在和女儿最后的相见时一个拥抱就是全部的话语,所有的今世都是暂别,在天堂上帝看得见。
我们注意到欧洲电影在音乐选用上的克制,这部影片在他们判罪后出现的钢琴声表达了苏菲的心情。
作为一个战争的反面形象,德国当今电影人对于自己国家不堪回首的历史的反思更加具有人性的感悟力量,他们可以更加准确把握战争里普通德国人的情绪,像身在位置上莫尔的无奈、女监看守和神父,这些小角色对于他们兄妹的反应更有意思。
法庭的上,苏菲对法官弗雷斯勒预言的:“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
”而他的兄长则轻蔑地对法官说你连战场都没有去过,没有资格谈论。
对于司法公正,他们去法庭的路上,苏菲望着法院楼顶上的手执天平正义女神可谓意味深长。
当她告别父母转身的一刻泪流满面,而当她看到莫尔时立刻擦去眼泪,露出倘然的笑容,这个过程对于观众的心灵必定是震撼的。
这部欧洲文艺电影的意义在于他的历史责任心和反思的努力,一个没有反思精神的民族必定是精神的侏儒。
反思,当我们的手沾染了人子的热血;反思,当我们为了排除异己而将人置于死地!
【附录:影片资料】《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2004德国中文直译:苏菲·绍尔———最后的日子导演:马克·罗斯曼Marc Rothemund演员:朱丽娅·耶特斯Julia Jentsch、法比安·亨里奇Fabian Hinrichs、亚历山大·海德Alexander Held片长:114分钟奖项:2005年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5(德国反思影片)2006年6月22日 星期四 下午23时45分 云间大雨后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这部片子中最为恐怖的地方恐怕是,盖世太保警探和特别法庭审判长所展现出的一套可以完美自洽的个体之于家国的权利义务观念,在爱国主义与主流价值观面前,那些暴政的反对者、反思者因为没有参与对“敌对国家”的战争,而成为国家的蛀虫被钉在民族、国家的耻辱柱上。
暴政从来都是用家国情怀来将自己打扮成替天行道为民而战的斗士。
正义女神的雕像同样会矗立在纳粹的法庭上。
与暴政战斗的人们,仅仅为暴政所痛恨吗?
恐怕噬人的巨浪更来自于不知觉醒或不愿觉醒的人民。
总有那么多的人,昨天还疯狂的嘶吼着支持暴政将觉醒者撕成碎片,今日便毫无愧疚的享受着觉醒者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国家变革红利。
此情此景不止发生于纳粹德国,亦从未止步于纳粹德国。
PS:盖世太保会在审讯中提示索菲推罪求生吗,女狱警会递上香烟让三人独处吗?或许我们没有证据否定它们发生的可能性,但在数据统计层面上一定是可以忽略的数值。
就如同《窃听风暴》中的史塔西员工在现实中无人因目睹监视对象的生活悲剧而收手反思。
导演所要展现出的这丝人性温暖与关怀因为不具备代表性,而显得做作。
之前便知道是个二战题材的片子,可全剧第一个单词sugar从留声机里飘出来时,还是极具杀伤力的。
甜蜜的美国流行歌曲,甜美的花季少女……不过除此之外,导演并没有采用更多战争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对比,也避开了“劣等”民族遭受迫害的情节,而是展现了苏菲,一个有纯正德国血统的女大学生的反抗。
也许在战争的发起者看来,在乱世能够拥有相对安稳的生活、学习环境,苏菲理应感恩戴德,好好珍惜了。
可对于自由的信仰,使她清醒地认识到了战争及独裁的罪恶,勇敢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情绪,或者突显人物光辉形象,让我的心颤动的,反而是一些细节:灵机一动推下宣传单张,漫天飞舞;空袭来Sophie没有躲起来,打开窗像是在观赏烟花;迈向死亡之门,她的头微微仰起,感受阳光的抚摸。
这些写实的细节、非语言性的刻画,倒描绘出她更丰满的生命。
「属灵的人能参透万事」,Sophie用信心之眼,早已瞥见即将到来的胜利,便坚定地走向她不可避免的结局。
几日受审期间,她屡次争辩,也许不只为自己,也为唤醒对方顽固麻木的良心。
法庭审判,不禁让我想到YS在公会受审的场景——「大祭司就站起来,对YS说:“你什么都不回答吗?
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
”YS却不言语。
……YS对他说:“你说的是。
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他说了僭妄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
」( 太 26:62-65 ) 原来,大喊着叫骂的才是内心恐惧的人,真正勇敢的人发言掷地有声。
终于挤出时间观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情节相当简单,苏菲作为德国评选出最伟大的十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21岁就由于参与白玫瑰行动,在慕尼黑校园散发白玫瑰传单而被捕,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最终被处死。
影片拍的非常的简洁干练,如浴春风的背景音乐与审判官的咄咄逼人交错出现,展示了苏菲内心对于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年轻少女生命的美好,在最后的审判期间,这两者成为了矛盾体,只能舍弃其中的一样,伟大的苏菲选择了坚持信念,放弃生命。
就像她说的,她如释重负,因为我用生命保全了信仰,可以让信仰继续下去。
从片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反党叛国的嫌疑犯,纳粹党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文明,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而是收集证据,公开审判。
就我们所知道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德国尽管有一段血腥的二战历史,曾经那么疯狂的纳粹党,怀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
即使战败后,如今德国人民热爱和平,敢于承认历史的错误,歌颂苏菲这样牺牲生命的白玫瑰成员,这绝对不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德国人民的觉醒是需要惨痛代价的,这个不仅是德国,任何国家不都是如此吗?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
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
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豆瓣
崔卫平: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经济观察网2005年的柏林电影节,德国电影《索菲·朔尔最后的日子》(又名 《希望与反抗》),荣膺最佳导演和最佳女演员奖。
影片取材于1943年地下抵抗组织白玫瑰成员索菲·朔尔和汉斯·朔尔兄妹,因在大学教学楼散发反战传单被捕,四天之后被处以极刑,同时遭到处置的还有他们的同伴克里斯多夫。
“白玫瑰”甚至算不上 “抵抗组织”,他们最多也就是在公共场所散发传单,在街头墙壁上书写标语或在已有的标语上面打X,主要成员为大学生及少数大学教授。
前后共有百余人被捕,两批处死了6人,其中还有1位教授。
在那个极端的情境当中,这些人们属于另类生存。
此前已经有过一部影片以此为题材。
这便是拍摄于1982年的 《白玫瑰》,1984年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在中国电影院里公映过。
两部影片都是以妹妹索菲·朔尔为主角。
我们不喜欢一个献身的人物,因为她/他身上的光亮过于强烈。
但是,令人睁不开眼睛的强光,并不是她/他本人所为,不是这些人做了什么极端的事情,而是最终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力量,剥夺他们生命的力量,是残暴和骇人听闻的。
将对施暴者的印象,延展到了被施暴的人们身上,是不公平的。
2004年完成的这部 《索菲·朔尔最后的日子》值得关注。
拍摄这部影片的导演马克·罗斯曼,1968年生人,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第六代。
在柏林电影节的发布会上,导演道出了重拍这个故事的想法:“当年,包括我祖父母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德国人,面对纳粹暴行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我希望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
”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表述背后,实际上蕴藏着希特勒政权结束之后,在德国、西欧以及远在美国知识界的人们,对纳粹暴政进行反思的思想风暴,积淀着许多杰出头脑思考的成果。
换句话说,这位年轻人承受了不同的教育和思想背景,而这很可能是为我们所不熟悉的。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这位年轻的姑娘,与她站在一道的她的哥哥及其他同伴,又是受着怎样的鼓舞,从什么地方吸取力量,在完全是密不透风的情况之下,觉得自己必须选择相反的方向?
而另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系统,什么样的法律,什么样的运转,什么人在其中,合力将一个刚刚绽放的年轻生命送上断头台?
于是形成了影片思想辩论的风格。
与此前那部《白玫瑰》主要是描写英雄成长的经历不同,稍晚的这部将镜头主要集中在妹妹索菲·朔尔最后五天的日子上,这期间主要是接受审讯。
影片中审讯的过程即辩论的过程,审讯者与被审讯者并不处于先天的道德制高点上,而是一点点拉开他们之间“平等”的思想战争,没有严刑拷打,没有神经战或者心理战。
德国女演员朱丽娅·耶特斯(1978年生人),将上个世纪20年代出生的女英雄,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准深刻。
英雄的“锐气”不是表现为怒目金刚,而是从容淡定的智性和自信。
根扎在生活之中当导演在国家档案馆里找到为数不多的几页材料(盖世太保毁了它们的大部分),惊讶地发现,在被捕的最初几个小时,索菲·朔尔表现得“像一个专业的撒谎者。
她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斗争,她装作十分无辜,装作从楼上掉下来的那些传单与自己毫无关系,她只是出于恶作剧才将它们推了下去。
”同样,她的哥哥也在东拉西扯,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件有关生死存亡的事情。
正像导演本人也谈到的,材料中那些胡编乱造的借口,不仅不令人反感,反而成为最感人的文字,超乎他的想象。
这个看法先让人一怔。
但人们如果也想到那是一个短暂的、被抹掉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痕迹,是一个即将被黑暗吞噬的人,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体温,那么观看这样的对话,便不会觉得琐屑,而会有一种惊奇之感。
首先需要回答为什么要提一个空箱子来到大学,这个箱子的体积正好与后来搜缴的传单本身大小相称。
试图撇清箱子与传单的联系,这是 “虚假”的努力;然而围绕着这个生活用品,却勾勒出这位姑娘的生活世界。
她要回到乌尔姆的父母家,因为妈妈上次来,将她的衣服带回去洗了。
“在这个时刻回家,难道不上课吗?
”“还要看一个朋友,她刚刚生了孩子。
另外,妈妈也病了。
”“乌尔姆那么远,不是太仓促了吗?
”“朋友提前了她要去汉堡的计划,我也将周末旅行提前了。
我已经订好了12:48分去乌尔姆的车票,我还与姐姐的男朋友约好了在火车站见面,不信你可以去问他。
”她一口气扯出来的生活网络表明,她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孤立和抽象的。
她与周围人们有着密切的互动。
“既然要去乌尔姆,那为什么还要提着空箱子来学校?
”她又开始另一个方向上的胡编:跟一个叫做吉泽拉·舍特林的女孩有约,现在不得不前来取消。
这听上去同样轻松可信,符合一个女孩子的生活内容——约会、取消约会、再约会,不厌其烦,漫无尽头。
“那为什么要带哥哥来大学?
”回答这个问题,又扯出一堆乱麻般的细节——“神经科”、“心理系”、“哲学教授胡伯在一楼上课,要找的女朋友舍特林在他的班上”、“我们提前到了,于是来到二楼”。
审判官需要非常清晰的头脑,才能从一个女孩子纠缠一团的生活中,整理出某些头绪。
观众也一样。
为了防止她自杀,牢房里派了一位稍年长的女囚犯与她同住。
在谈到是否会连累家庭时,姑娘马上显得不安和沮丧。
而问及未婚夫的情况时,她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他“长得高大,深色头发,是一个自由的精灵。
总是能把我逗乐。
爱情,这完全是无条件的爱情,多么美妙。
”即使在阴暗的审讯室里,一有可能,她便会将目光投向窗外的蓝天。
她的眼睛装满了期盼。
这是一个舒展、饱满的生命,她与周围人们的接触,和他(她)们的关系,这一切都是生气勃勃的。
她在他(她)们之中,被他(她)们所环绕也环绕着他(她)们,接受呵护也付出自己的关爱。
对这样一个生命来说,她不知道冷漠是怎么回事,没有体验过这种失败情感。
她差一点就蒙混过关了。
但搜藏哥哥的房间暴露了真相。
后来在为朋友们开脱、替朋友撇清时,她的又换上另一批真切琐碎的细节,令人感到她的生活世界充实温暖,诗意浓郁,散发着无尽魅力。
这个世界既是她自己的,也是数代前人而建造由她所继承的。
于其中,那些古老的法则——信任、友爱、忠诚、休戚相关,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这个时期人们精神状况的汉娜·阿伦特指出,“孤独”、“原子化的个人”,是造成人们丧失常识及价值判断的根源。
在“孤独”中久而久之,人们会变得迟钝麻木,进而不辨善恶,不分是非,什么都无所谓。
根扎在系统当中为拍摄这部影片,导演和编剧做了很多功课。
他们甚至找到了审讯索菲·朔尔的那位审讯官摩尔的儿子,听他介绍自己父亲的性格。
摩尔给他家族带来的,肯定不是光荣而是蒙羞。
影片中,摩尔提到了这位儿子,正在东部战场上卖命,甚至比索菲·朔尔还要小一岁。
无论如何,这位摩尔当年肯定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做下的这么一件事情,在他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不仅永远跟随他,而且跟随自己的世世代代。
影片中的摩尔先生长相普通,身材松弛,略微秃顶,除非偶尔咆哮的时候,其余时刻平平淡淡,就像住在你家对门的邻居,每天夹着一个皮包上班,并不知道他干什么,放在火车站这样的地方,任何人都不会注意到他。
但正是这样的人,也许正在做一些许多年之后看来,是骇人听闻的事情。
当然,他并非天生的恶魔。
在某些时刻,他甚至不加掩饰地表露出对于索菲·朔尔的同情。
起先,当找不出索菲·朔尔的任何证据,他大大松了一口气,当说到 “你今晚或许就能回乌尔姆”时,甚至朝索菲微笑了一下,索菲也报之以欣喜的微笑。
事情败露之后,当索菲问:我们会被怎么样,亲戚是否也会被牵连,摩尔表现得爱莫能助、有气无力。
最后当他要签署对于索菲的调查结果为 “严重的反党罪行”时,他小心翼翼但是十分清晰地提醒索菲,“是不是你只是相信哥哥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而让自己参与其中?
”他的意思很明显,是想替索菲脱罪,但被索菲拒绝了:“不,摩尔先生,这不是事实。
我并不后悔,会独自承担结果。
”但说到底,这个人偶尔流露的好心,只够管他自己消受一小会。
他这个人的重心并不在同情方面,他在这个世界上主要面对的不是索菲这样的人,索菲只是他工作中的插曲和过客,他要面对的,是身处其中的现有秩序、他自己的那个位置、他被编制进去的系统。
假如这个体制同时也具有同情和人道之心多好。
那么,就不会让人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系统的要求和指令,在它们面前,他感到自己是渺小和无能为力的,虽然也不甚同意,但是非执行不可,因为最终的结果一定要出现,有上面的人需要看到。
而另一方面,是个人残存的一点意识道德感、羞耻心,或者少许称之为良知的东西,它们不是很强烈,但是能够感觉得到,隐隐约约能够听见它们的声音,但是在系统面前,它们最好深藏不露,自觉像个罪犯似的。
一般这两者也许不是那么势不两立。
但是的确有这样的历史情境,来自系统和来自人内心的良知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阵营,这便是人们需要选择的时刻。
最好人们一辈子也不要遇上这样晦涩的时刻,但有时候这样的时刻就摆在人们前面,无可回避,非常残酷也令人非常为难,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选择良知的人们自然会吃苦头,不会得到任何现实的好处,但是选择系统的人就一定功德圆满吗?
他们自身人性的损失呢?
他们在历史上所产生的长远的灾难性后果呢?
系统是抽象的,冷漠的,于是人也获得和分享了系统这个本性,成为冷漠的和抽象的。
摩尔承认朔尔兄妹 “所采用的是和平的方式。
”索菲反问:“那你为什么还要惩罚我们?
”“这是法律”,摩尔答道。
他一手拿着法律,一手拿着索菲的小本子,将前者盖在后者上面,做对齐状,然后说:“我作为一名刑警,有义务检查法律的规定与民众的行为是否相符。
如果不相符,要查出问题在哪里。
”导演和他的工作团队甚至找到了当年刽子手的资料,他的家族从事这个行当已经八代之久。
绞死朔尔兄妹,是这个人祖上传下来的手艺。
他从来不管绞死的是谁。
对他来说,被谁雇佣都一样,但是他记得自己一生中将3000人执行了绞刑。
他像是完全没有遇到过像朔尔兄妹和他们的伙伴那样的人一样,在死亡面前表现得那样自信从容、富有勇气。
根扎在良知与真相之中什么能够使得这个无人性的系统,产生一些断裂?
在它密不透风的铁桶内部,产生一些缝隙?
良知与真相。
针对摩尔用“法律”作为尺子来衡量人们的说法,索菲反驳道,他手中玩弄的“法律”,“用重刑、监狱和死亡,惩罚自由发表言论的人们”,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秩序。
摩尔背书似地说:“如果不遵守法律,那么又该遵守什么呢?
要遵守法律,不管谁颁布的。
”索菲回答:“那就要看您的良心了”。
审讯官倒吸了一口凉气,困惑地看着她,仿佛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词。
“法律可以改变,良心却不会”。
索菲清晰地说道:“为了我的良心。
”这就是那个著名的讨论了。
声称自己是根据当时的“法律”和“规定”行事,是大多数参与到纳粹暴行的德国人事后的解释。
但是这种法律,却公然将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送进集中营的毒气室,这在军事上也不成立。
而这样一种野蛮的秩序何以能够运行?
靠的是剥夺人们的思想表达自由,任何人不能发出异议,哪怕这违反了人们心中基本的常识,违反了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底线——“勿要杀人”。
比起“勿要杀人”,表达自由当然是第二位的。
但是当杀人的秩序建立,能够对这种秩序进行批评,表达自由就成了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否则这个秩序无法获得纠错能力。
索菲姑娘早些时候也参加过德国少女联盟,天真地认为希特勒会给人们带来面包和幸福。
从前线归来的哥哥,带回了300万波兰犹太人被关被杀的真相:“我们的报道从来不会有,所有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犹太人都关在集中营里”。
而在故乡乌尔姆,有一位犹太教师,被抓到冲锋队前,所有人都要在他面前走过并吐上口水,当晚他就消失了,就像在1941年在慕尼黑消失的是上千人一样。
索菲母亲的朋友还对她讲过纳粹将残障儿童送上卡车集体屠杀的事情。
其他的孩子问,“车子开往什么地方?
”护士回答说,“车子开往天堂。
”然后余下的孩子们唱着歌也上了汽车。
对于摩尔认为 “这些人是毫无意义的人生”的说辞,索菲一字一句地说道:“没有人知道,精神病人的灵魂是如何的。
没有人知道,那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成熟,是可以脱离肉体的。
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对于纳粹这样一个高度极权、高度镇压的政权来说,除非有外力的作用,比如战争,否则很难有力量使得它改变,指望它本身自我纠错是不可能的。
而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除非有一场“内部革命”,即人们开始听从自己内部的声音,开始寻找自己的良知、道德心,同时克服在那种极端情景下造成的恐惧、虚无和冷漠,自己动手解除加在自己身上的符咒,才是解放的第一步。
哥哥汉斯在传单中这样写道:“我们不会沉默,我们是你们泯灭的良知。
”根扎在利益和欺骗当中不要以为摩尔这样的人,真的是在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兢兢业业做一枚螺丝钉,如同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
在索菲面前,摩尔携带的“系统的面具”不断滑落,露出了他的个人面貌。
在他听起来是无懈可击的劝说中,人们明显听得见另一种异样的声音,那就是他这种人自己的个人利益。
摩尔声称自己来自德国西部的普法尔茨省,本来在农村当一名警察,“如果没有(希特勒)发动的这场运动,我还在农村当警察。
”阿伦特曾经指出,希特勒的运动门槛不高,一旦它需要忠诚,便需要将一些毫无信念的人们拉进来。
他们往往是一些心怀怨恨的人们。
索菲的父亲在地方上担任市长,因为说过希特勒 “是上帝对于德国民族的惩罚”而被关押六个月,撤销公职。
这本来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
因而在摩尔看来,这个家庭和索菲应该感谢希特勒,感谢现有的一切,而不是反对他。
摩尔的怨恨将他的世界变得倾斜,同时又反过来促使他接受一个倾斜的世界。
“你享有特权,你和你的亲戚无耻地利用了这个。
你在战争期间用我们的钱去上大学……而我只学会了屠杀”。
这听上去与任何信念或意识形态毫无关系了。
虽然摩尔从来也不准备作为个人站到系统前面来,但是他克制不住地泄露了他自己的生存,他生活的根基和秘密,他曾经遭受的鄙视,让他学会了鄙视他人。
“你们与我们这些你们鄙视的人,一样领粮票,你们无论如何都要过得比我们好。
你完全没有必要说这些,可是你还要说。
”从个人过日子安逸舒适的角度来看,索菲的确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索菲的举动、构成索菲的动力和精神世界的那些元素,统统在这个叫做摩尔的人理解范围之外,他从来不曾听说过它们,也没有看到过一个人那样行事和做人:“我不理解,以你的才能,却不去考虑也感觉不到国家社会主义”;“为什么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会冒险有这样的想法?
”“你必须适应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所有这些说法,已经抛却了抽象体系及其价值,而是拿“个人”作为钓饵,更像是两个“个人”之间的谈话。
至此,不仅索菲与摩尔的语言处于分裂状态,摩尔本身的语言也在一分为二:一方面是他所说的“法律”,是那个庞大的“无人身的系统”,不允许携带任何个人色彩;但是另一方面,支撑着这部机器的,却是各种各样个人原因、个人动机、个人的利害得失及个人恐惧,是他们这些人在这个系统当中得到的个人好处,没有好处他们是不干的。
问题还在于,所有这些个人因素,都被那个庞大的机器藏在里面,从外面看起来仿佛这里没有个人,是机器本身在运转,谁都得听命于系统的指令,但是实际上,这个系统恰恰是许多人的个人利益堆起来的,是这些人在系统中寻找他们自己的宝藏,他们运用系统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将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民的利益。
在隐蔽的个人利益的驱使下,摩尔审讯官宁愿选择性失明。
他称索菲所说的“不是现实”,那些失踪的犹太人,“是他们自己选择离开的”,这是他从自己的位置希望看到的。
他将所有那些不能支持自己行为的信息,自动排除和过滤了。
只有这样认为,他才能心安理得。
那位在最后的审判中咆哮的法官,哥哥汉斯指出,他从来没有到过前线。
言下之意是构成他判断的基础仅仅是后方的宣传,因而是不成立的。
在索菲与摩尔之间,到底是谁在替他们的民族着想,更是一目了然。
摩尔从他自己的现状出发,决定赌上一把,他把“希望”寄托在希特勒战争的胜利上面:“如果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你就可以过自由的生活。
到时候你怎么说?
”索菲反问道:“你相信战争的胜利?
难道我们想成为全世界憎恨并永远排斥的民族吗?
”索菲和她的哥哥、他们的同伴以其勇气、洞察力、良心和超乎常规的行为而进入了历史,为后人所传诵;而审讯官摩尔和他的同事,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英雄们一道进入“历史”,这是千真万确的。
这些审讯官、法官们是否曾经有那么一些时刻,面临着这种选择:如果不得不与审判对象一道进入历史,那么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
尤其是自己的后人看起来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
一看電影名稱"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Die letzten Tage) 便知道女主角必要一死, 而故事當然也圍繞蘇菲最後的五天. 一齣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發生在德國納粹時期(1943), 不太沈重但警世.看完電影, 令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電影開首女主角及其兄長在大學校園裡急忙擺放傳單時的背景音樂及情景. 那令人緊張的節奏在電影末段Sophie, 哥哥Hans, 及友人面對審判及處死時再一次奏起, 很有震撼力. 這兩段音樂在電影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沒有它的襯托, 電影的壓迫感便難以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導演是Marc Rothemund, 之前未看過他的作品. 女主角Julia Jentsch原來曾演"The Downfall" (Der Untergang, 2004), 但沒有印象. 電影囊括了十七個國際獎項, 資料如下:Silver Bears Berlin 2005 for Best Leading Actress & Best Direction3 German Film Awards 2005 for Best Film (Silver), Best Leading Actress (Julia Jentsch), Audience AwardAudience Award & Best Direction Brasilia 2005Audience Award Hamptons 2005Bernhard-Wicki-Award 2005German Guild Award 2005European Film Awards (Julia Jentsch & Marc Rothemund)Bavarian Film Award 2005 (Producers' Award)German Film Critics Award 2005 (Best Actress)Source: German Films 另外也被提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沒有吸引人的面孔, 沒有一絲幽默輕鬆, 唯一慘不忍睹是三人面臨處決時的景象, 掩了雙眼, 電影用全黑畫面交代, 空白銀幕維持了好一陣子, 把觀眾從銀幕帶回現實當中, 給人更真實的感覺. 整齣電影都是那五天(1943年2月18日至22日)所發生的一切, 審問, 審訊, 心理戰, 內心的鬥爭. 不花巧, 不造作, 審判場上納粹德軍的虛假殘酷在眾目睽睽之下更形實在.
女主虽然长了张长方形的脸但还是很漂亮 很勇敢
这个世界,总有人愿意为了正义和真理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那个时期的纳粹法律与秩序,的确值得研究
审讯官和法官歇斯底里逼问的形象简直就跟大家印象中的元首翻版一样;女主令人钦佩,将“坚毅的灵魂和善良的心”诠释得非常到位(有时我真觉得某些素质是天生的,后天只能强化);行刑竟然不用枪决而是铡刀!这点惊到我。
外面的阳光依旧明亮...
(就是总觉得看这个类型的德国片子不是在看电影的感觉。)
没有沉重的历史 便没有今天的昌盛!
“我的父亲希望我正直,自由的生活下去,无论困难有多大。”
蘇菲坐到書桌前,她面前給放上了一個咖啡杯,開始一次次與納粹軍官娓娓辯論了起來。又或者回到監室,與女獄友又娓娓交心了起來。又或者,終於走上法庭,被審判長再而三地訓誡了起來。表現形式單一,人物和故事都缺少遞進,台詞是政宣文本和反納粹廣告,極端而典型而直白以至矯作,說教感撲面而來,尤其還搞出個“自由”兩個字,絕了。要不是來自真實原型,兩星都沒有。
敢于发出声音的人自古以来都是可贵的,尤其是身处险境的时候就更加难得可贵。信仰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让人忽视一系列的不利条件,最终做出来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苏菲做到了
姐弟俩在审讯时的斗争,让人们难忘.
前面文戏太多看不懂
平静中透出力量
很多人连发单单的胆子都没有 却在用网络实现着自己的市油目标
人世间最伟大的博爱,莫过于为朋友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便在第三帝国的阴霾笼罩下,也有人为了真理和自由而奋斗,可见对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压迫,而是麻木不仁。
无论影片探讨的是多么严肃的话题,但这么不走心的剪辑和赤裸裸的穿帮镜头都让我频频出戏,看一半弃。(一小时零五分处,代表民众与法律的小本子反复变动,就好像一直在跟我说这两个演员只是在对台词一样。来回穿帮足足有五分多钟,剪辑师瞎了啊。后程快进看完。)
如果世上只有大海,蓝天和微风该有多好
这不是一部红色影片么?电影中我党地下工作者不也这样?不太喜欢女主嘴边的笑容……
教育教育了我
传说中的“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