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
就是把神话与奇想进行系统化的思考。
什么是神性?
就是人的活生生加上哲思的亮晶晶。
最近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很难把核心意思说清楚,不知道是我的思考和归纳能力下降了,还是这些电影有着更多面向的表达。
无论是哪种原因,这部也是这样的。
神话的奇思妙想虽然引人入胜,但指向和含义往往是散乱而模糊的,引发小孩(或者大人)发发梦就消散掉,药劲仅此而已。
然而,当人们把一则神话或童话或预言的每一(哪怕是一丁点)值得认真对待的侧面都加以求证,进行思辨,那么哲学就在这些创面开始发端了。
比如,许愿者的愿望会带来什么后果?
精灵的许愿出于什么目的?
精灵与许愿者的关系是否会影响愿望本身进而影响事件的结果?
许愿者的许愿是否单纯是自己的愿望?
精灵是否对愿望带来的后果负有责任?
许愿者和精灵的关系是否是完全的下上位关系?
三千年的渴望,每个人的渴望都是什么?
示巴女王的问题,女人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从精灵的角度说。
这里只有他有独自历经3000年的资格,他经历过接近永世的孤独与绝望,经历过被需要和不被需要,经历过肉体的爱与被爱(被需要?
),经历过精神关系的倾倒与纠葛。
他渴望什么呢?
绝望的时候渴望的是希望?
最绝望的时候渴望的是最渺茫的希望?
那些瓶子在天空在海洋在地底的流转,看似巧合,但也是因为有了漫长时光的支撑而生发出了可能性。
他渴望的是自由?
但也在可以解脱的时候渴望被绑住。
渴望爱与陪伴的甜美?
似乎也许是,但这都系于某个具体的人。
希望和自由才是更日常的渴望。
从女人的角度说。
好巧不巧这3000年里瓶子总落在女人的手里。
她们渴望的是什么?
总体而言,是强大?
力量?
爱情?
依附?
无论如何都与男性有关,哪怕是决心、野心、权力、知识,在漫长而有限的历史长河里来看都欠缺独立。
因为Zefir说自己因为是女人才华不被重视,我一度以为她会许愿让自己成为一个男人。
而Alithea是在上述女性品质之后也是之上的新世代人,她的教育和职业背景让她有更多的人文与逻辑思考,她的个性和人生状态让她卓尔不群。
这些都为精灵3000年的沉寂与折腾赋予了更新的、曾经欠缺的东西,比如被爱,比如被放开。
这里不仅仅是忍痛放手,而且是出于理智和实际的哲人和神人之手。
永世的孤独,偶然的陪伴。
因为你的好,遇到好的他。
还是陀早就看破了一切:要有爱,要有人。
作者:Rebecca Ford / Deadline(2022年5月21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距离《三千年的思念》在戛纳卢米埃尔大厅首映的五小时后,本刊有幸采访到了乔治·米勒、蒂尔达·斯文顿和伊德里斯·艾尔巴等三位主创。
「我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乔治·米勒开门见山地说。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在90年代末第一次读到A·S·拜厄特的短篇小说集《夜莺之眼》时,就开始考虑根据这些故事制作一部电影。
因此,在奥斯卡获奖影片《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所有工作结束之后,他觉得终于到了探索这个故事的合适时机。
故事围绕着一位叙事学家(蒂尔达·斯文顿饰)和一个能满足她三个愿望的精灵(伊德里斯·艾尔巴饰)展开。
这对旅伴躲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个酒店房间里,分享他们过去的故事,并且驱散了各自多年来的孤独(或者以精灵的情况来说,是几千年的孤独)。
作为对孤独和爱的适时反思,《三千年的思念》也是一个充满奇观和想象力的故事,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或者正如艾尔巴和斯文顿所说,「一次乔治·米勒式的飞越。
」因为这部电影也探讨了讲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所以此次访谈深入了解了这三位主创想要如何以一种新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使用修辞的利弊,以及他们过去的哪些故事至今仍让他们记忆犹新。
问:乔治,听说你在90年代就接触到了这部小说,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想要把它搬上大银幕?
米勒:它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事实上,很多故事都会时不时蹦出来,随着时间流逝,其中有一部分永无见光之日。
但这个故事似乎一直对我说,「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把它拍出来。
」我非常感激所有脑海中的碎片都落到了实处。
我必须说,在我拍过的所有电影中,这是每个人都发挥出了最高技艺水平的一部。
如果以奥运会跳水项目作对比,它的难度系数会很高。
我们必须对各种细节精益求精,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
这真的很有趣,当你拍完电影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有时是10年——大家才会确定这部电影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以前真的需要10年时间。
例如我拍的头几部电影就花了一段时间才被大众接受。
现在,这个过程变得非常简短、非常迅速。
我的意思是,关于《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我觉得真正令人惊讶的一点是,它只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一切。
我对另一位电影导演说过这件事,他说,「乔治,他们现在已经在电影院里边看电影(做出敲打手机键盘的动作)……评论已经满天飞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问:所以你觉得这篇访谈稿会在影片首映一小时后就刊发出去吗?
米勒:(笑)我不知道。
不,我觉得还是会需要更多点时间。
可能这只是我在乱想,但当你意识到人们在认真解读你的电影——你试图在其中表达所有的东西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解读方式都不一样,这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是最棒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仍然在试图弄清楚这个过程是什么,不仅是如何讲故事,还有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
问:蒂尔达和伊德里斯,你们是什么时候加入到这个项目的?
斯文顿:应该刚好是五年前戛纳电影节举办70周年庆祝午宴的时候,我坐在乔治对面,不认识桌子上的任何人,感觉有点局促,就开始和他攀谈。
15分钟后,我才意识到他就是乔治·米勒。
然后晚上我们还和奉俊昊坐在一起吃饭,基本上只是在闲聊。
大约一年后,乔治给我发了一个剧本。
问:你当时看完有什么感受?
斯文顿:我心想,「乔治·米勒要拍这样的故事吗?
」那是他典型的做派,他总是在不同风格之间飞跃,就像打开了不同的传送门一样。
后来我们通电话的时候,我正在纽约上州和吉姆·贾木许一起拍戏,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在哪干什么,然后我们很快谈到了伊德里斯。
问:伊德里斯,你收到剧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艾尔巴:其实跟以往一样,是我的经纪人罗杰转告我,「乔治·米勒想跟你通个电话。
」他和我说话的方式,就像被告知——斯文顿:你一直想听到的那种消息。
艾尔巴:没错。
准备穿上最好西装,你即将登堂入室。
然后我读了剧本,而且读了好几次,因为我的感受也和你很像——这是一次乔治·米勒式的飞跃,所以我得花点时间来消化。
米勒:我看过你们俩的作品,也见过你们本人,只不过还没机会交往。
我记得是在某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上,碰到了伊德里斯,他给我的印象非常温暖,不过直到蒂尔达加入之后,我才想到邀请他来扮演精灵。
我们在通话的时候,伊德里斯说:「我想拍这部电影,不过我们能不能在蒂尔达进组之前,把所有闪回部分的故事拍完?
」老实说,我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但他们俩都不仅是演员,还当过导演和制片人,这意味着他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演员的工作,而是整体情况。
他们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整体的背景下,然后去进行协作。
每个人都知道《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拍摄并不顺利——不一定是个人的错,好在当时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我们都有足够的资源来克服,包括汤姆·哈迪和查理兹·塞隆之间的矛盾。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情况则是完全不同的。
总而言之,伊德里斯还说:「我正在赶往机场,等我到了我们再聊。
」大概是一天后或几个小时后,我突然收到了一张伊德里斯坐在蒂尔达位于苏格兰的农场草坪上的照片。
巧合的是,你们好像在参加一场音乐会,就在湖边。
斯文顿:尼斯湖(Loch Ness)。
米勒:在尼斯湖边?
斯文顿:RockNess音乐节(译者注:该音乐节在尼斯湖畔的农场举办,取名故意玩了一下谐音梗,还有「唯一一个拥有怪物的节祭」的美誉)。
米勒:这又是什么?
斯文顿:这个音乐节叫做RockNess。
艾尔巴:我来参加了一场音乐演出,演奏的风格是科技浩室(Tech-House)。
斯文顿:他还来喝了杯茶,挺不错的经历。
问:你们之间的早期谈话对于角色塑造有什么影响吗?
斯文顿:在我们早期通过谈话相互熟悉了不少之后,有一件事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我们都想要一些真实的东西。
我们希望以最简朴的演技,去获得一些不加修饰的、不做作的、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就我们的表演而言,我们都想去尝试一些混合的、与我们以前的作品略显不同的风格。
我们还希望我们各自扮演的精灵和学者,与观众以前见过的任何精灵和学者都不同。
我们非常清楚所有的套路,反过来说,这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森林。
因此,我们工作的第一部分是确定这些陷阱可能是什么,并找出避免它们的方法。
与此同时,找出那些真实的能量的锚点——什么会使这两个角色与我们两位演员更融为一体。
问: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精灵。
我们以前看到的都是易怒的、诡计多端的精灵。
而这部影片里的精灵总是自我怀疑、脆弱——艾尔巴:脆弱、颓丧…….斯文顿:颓丧的精灵。
米勒:作为一名导演,很容易落入俗套。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想拍一部动作片,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一把枪掉在地上,他们扭打在一起抢枪。
我跟他说,「你看过多少次类似的场景了?
」他回答说:「很多。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自己的电影里也拍过这种桥段,我早就掉进这个陷阱了!
所以你必须要避免这些。
斯文顿:但棘手的是,这些套路也是有其价值的。
它们可能并不总是符合观众的期待,但它们是一种词典,是电影语言中的一种行活。
因此,我们也需要了解它们,以便有时能够信手拈来。
艾尔巴:或是避免——斯文顿:玩转或避免。
米勒:确实不只是去避免,更要懂得玩转这些套路。
如果我让电影中的一个角色掉了枪,我或许会让他用手指把枪勾起来,再转一圈耍个帅。
种种套路一直在发生。
我们甚至在生活中也会碰到,特别是在一些陌生的时刻。
很多年前,我是一名实习医生,在一家市立医院工作。
有一次有个人因心脏骤停被送进来,我记得所有其他医生和工作人员都看着我,意味着我必须记录这个病例,并且给家属报告死亡通知。
我们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培训。
因此,我记得我当时走进了家属所在的休息室,同时心想,「我该怎么做?
」当然,我唯一的经验来自电影。
走进休息室之后,我看到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女儿以及一个年轻的天主教牧师在那里等着。
他们看着我,等待着那个消息。
而我所做的只是——摇头,「我们尽力了」——因为这种画面我在电影中看过无数次。
而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行为也完全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我觉得我似乎在重看电影的桥段,他们相互拥抱并开始哭泣。
问:伊德里斯,在塑造精灵这个角色的时候,你如何处理套路的问题?
艾尔巴:对我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于我们搞清楚了他的声音、语言和腔调。
这里的套路很明显:他是阿拉伯人。
他会带有某种口音,乔治和我认真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希望避免这种套路式表达。
因此,我们反复斟酌,讨论地区、精灵与灯神的关系,以及「三千年的思念」意味着什么,然后几乎是一个意外,我开始以一种陌生的方式发声,然后逐渐发展出了所谓的精灵语,一种寻常人无法理解的语言,但他能理解,这是他自然而然说出来的。
它的起源其实是——在宗教的语境下,信徒处于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下自然吐露的一些词汇。
这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我从来没有创造过一种语言。
问:最后,想请你们分享一个至今难以忘却的童年故事。
米勒:早在50年代初的某个圣诞节,也就是在电视出现之前,父母给我的双胞胎兄弟和我买了一张黑胶唱片,其中录制了包括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在内的许多故事。
它是由奥逊·威尔斯讲述和制作的。
我们俩大概反复听了一千遍。
我的政治观就来自于那个故事,因为它是关于贫穷的。
我对英雄神话的理解也源自那个故事,它几乎包罗万象,至今仍然会给我带来灵感。
艾尔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给我讲了一个他的故事。
他说在他们的小村子里,警察有一天突然跑过来问,「你有没有见过这个女孩」,他们手里拿一张手绘的画。
我爸爸回答说,「见过,前几天晚上我载了她一程。
」然后警察说,「讲讲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他当时开着车,看到这个女孩在路边,似乎有点痛苦。
他把车停了下来,说:「我能帮什么忙吗?
」而她在哭。
她说,「是的,我想坐一下车。
」于是他载了她一程。
不久,她说,「哦,我要在这里下车。
这是我要去的路。
」他让她下车,关上车门,回想关于她的情况。
她还在哭。
然后他开车走了。
他回到了他住的地方,与停车处相距大约两英里。
然后当他走到一个有路灯的小山坡上时,在桥上又看到了那一个女孩,但他明明在两英里外让她下车了。
再次回到家后,他感受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寒意。
他觉得自己载了一个幽灵。
我记得他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脖子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斯文顿:我真心相信这个故事,在我长大的苏格兰农村,有很多神奇动物,我一直在寻找它们。
老实说,我现在也是如此。
在树林里,如果我看到什么东西,我就会期待它们是白鹿——那种心脏发亮的神鹿。
甚至到了今天,还在期待着能看到它。
这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种信念。
艾尔巴:参加RockNess音乐节的时候,我看到了尼斯湖。
斯文顿:当然。
你知道当地人说了什么吗?
我在音乐节上看到了伊德里斯·艾尔巴!
原文链接: 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22/05/george-miller-tilda-swinton-idris-elba-interview-three-thousand-years-cannes?redirectURL=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22/05/george-miller-tilda-swinton-idris-elba-interview-three-thousand-years-cannes
一开始看评分很低,以为又是网飞的垃圾食品。
结果看完之后很莫名其妙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虽然我是基本全程2倍速看完的,一开始的时候想到哆啦A梦的那个梗了哈哈,这不会就是一个大龄单身老阿姨的脑内幻想吧哈哈,故事也挺刻意的,无论是女神备胎,乡姑上位,还是有政治正确嫌疑的女版达芬奇,就太缺乏想象力了,这算哪门子的精灵啊,奇幻拍的比科幻还保守,太小家子气了。
但和我看评论区大多数人不一样,最后十五分钟反而让我对这个片子好感度倍增。
如果说一开始还觉得不许愿,不过是电影为了立人设搞的噱头,最后那果决的30s放手真的看傻我了。
姐姐真就一路从头飒爽到尾啊,虽然也有蒂尔达·斯文顿的滤镜在,但是真的看的很爽,也可能真的是最后有共鸣吧笑,提前声明我是个三十多岁的抠脚大叔哈。
上次说,能理解为什么说女生需要个大衣柜来激励自己,结果被人说是沉迷消费主义的小资女??
绝了。
就其实我们并不反对立人设,你看动漫,acg,哪个火爆的角色不是人设好。
我们讨厌的是立了人设之后,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绿茶婊。
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透露着知性,优雅,简直完美,连那种孤独都是,都快看哭我了,自我感动了哈哈。
就像看诺兰的电影,科幻的外皮下,主题永远是爱一样。
科学只是个工具,它不能替代爱,更准确的说不能替代哲学,电影三大母题,有科学这一项吗?
笑。
我是个标准的理工男,我认为像明日世界一样,只有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世界才是理想中的世界,我认为科幻片里,想要人类进化的都是反派很不可思议,我认为人类以后必然被淘汰,人类只是进化的一环,就单说两性生殖也会被生殖苗床之类的取代,就像我小时候看的科幻小说一样,人类在宇宙中生活久了,下肢退化头变大手指变细长变成et一样,人类几万年后还长的和现在一样才不科学。
但就像我既能焊电路装电脑玩模型一样,我也能做蛋糕十字绣编头发,无论是轻度体育运动还是养花养鸟雨林缸,我都行啊。
那天跟朋友聊天说我现在不满足于只做男人,一开始还把他们吓到了哈哈。
人性是复杂的,人生是丰富的,把人浅显的归结在一个词上,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
就像我对小圈子的反思,人生最终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小圈子,但万万不可沾染小圈子的气息,就互相攻伐,自视甚高那股子纳粹劲。
为什么不能包容一点呢??
科学跟爱冲突吗??
并不冲突啊??
为什么科学家就不能心思细腻,情感丰富了???
科学家就不能蹦迪了?
文学家就不能抡锤子了??
什么刻板印象?
至于说和精灵相爱太快,虽然我的确也没共情,但其实我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我相亲时和妹子说的,我不相信一见钟情,对一见钟情也是嗤之以鼻,我只相信责任和付出,但这个岁数了,和别人聊天十分钟,还不能知道你是否喜欢这个人?
那你这几十年白活了吧。
所以现在看那些漫画,男女主互相拉扯个几百话,简直无法理喻,看个十几集新鲜劲过了看下最新一集,还没在一起,好,大水逼,弃了。
说起来我相亲了几十个妹子了,最喜欢的,可能是某个相亲对象朋友圈里的一朋友照片?
刚说完不相信一见钟情,哈哈哈自己打自己脸。
一不小心又打了这么多字,总之这部电影我觉得应该在8.5分左右,主要配乐太好听了,我去看看有没有原声集了,就像纪元1070一样,对这种伊斯兰风的古典乐一点抵抗力没有,太好听了。
【概览:秘技·反复横跳】作为现代好莱坞的缔造者,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近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对电影主题与类型涉猎颇为广泛:抛开近200部(挂名)制片,名下的导演作品种占据绝对多数的是幻想和(虚构和非虚构)历史题材,横跨了从儿童、科幻、战争、动画、惊悚和浪漫爱情等多个门类。
多样化的选择,也佐证了他作为电影叙事大师的绝对实力。
尽管作品数量不及斯皮尔伯格的三分之一,来自澳洲的乔治·米勒也有着同样罕见的广度。
他的主要电影作品都围绕着《疯狂麦克斯》系列展开,但也有成人和儿童童话(《东镇女巫》《小猪宝贝》),奥斯卡最佳动画(《快乐的大脚》)和当代抓马(《洛伦佐的油》)。
即便在《疯狂麦克斯》系列范围之内,也有着从传统西部/公路片到更大规模的动作电影的不同变化。
但与斯皮尔伯格不同,乔治·米勒的不拘一格有其无奈和被动的一面:身为外来者,他在对抗美国大制片厂的时候没有足够话语权,最终导致了他总是在开发地狱里徘徊——《超时空接触》《正义联盟》《太空奥德赛》的流产,《疯狂麦克斯》续集开发的迟滞。
但幸运的是,这也为乔治·米勒的每部成片保留了非凡且独特的创意和生命力。
从极致的动到极致的静,《三千年的思念》有着COVID时期电影的显著特征——舞台的局限性,CG的(过度)运用,可以再多下点功夫的剪辑和配乐——这也构成了乔治·米勒美学的另一个重要侧面;而他以区区六千万美元,就换来了非常惊艳且独树一帜的视觉体验。
就其文艺电影的本质而言,六千万的成本又注定无法回本:非动作类型,主演缺乏票房号召力,连个像样的高潮都没有。
米高梅和联美选择在传统淡季的秋季档公映,已经显示了对其票房表现缺乏信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千年的思念》缺乏吸引力或可看性——只是缺乏足够广泛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经济账显然也不是乔治·米勒的头等大事——事实上,乔治·米勒的多数电影都无法靠票房回本(包括商业上最成功的《狂暴之路》)——他更在乎能讲出什么样的故事,是否能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三千年的思念》有一种舒适的午后阅读感,对戏剧冲突毫无谄媚。
这种安静的力量在当下好莱坞的电影环境中极其罕见,似乎也只有外乡人能够去真正将其实现了。
【制作:伪幻想的Stage Drama】BFI在90年代曾推出过一个“世纪电影”系列片,其中乔治·米勒为澳洲电影拍摄的一集名为《四万年的梦想》。
作为他在《狂暴之路》后的首部电影,《三千年的思念》似乎与其有着奇妙的呼应,在暗示线性时间上的某种无法避免的轮回。
《三千年的思念》显然不是乔治·米勒最好的作品,但这需要考虑到其作为疫情电影的独特语境。
由乔治·米勒和他的女儿奥古斯塔·戈尔联合撰写的剧本在开发和成本受限的基础上,不得不将全球视野的野心转换为了小剧场的串联。
这种变化使得《三千年的思念》有了更多源自舞台戏剧的典型特征:在形式上延续了从《与安德烈晚餐》到《日落号列车》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辨,而在(文本和视觉)内容上又有着《十日谈》式的讽刺和荒诞属性。
这一表现在实质上回归了所谓“叙事”行为的本源。
时下的好莱坞在创意人员和公关部门的操作下,将“叙事”的概念再包装,将其表述为电影/电视节目的某种价值属性。
但叙事原本就是视觉化的正当本能,过分强调“叙事型”不过是在掩盖缺乏创意和吸引力的借口而已。
就《三千年的思念》而言,剧本允许在嵌套叙事中同时审视故事和叙事这一行为(同时是动机和目的),并以不同风格的画面和基调之间的转换来传递微观和宏观尺度上的隔阂感。
乔治·米勒和退休再出山的摄影师约翰·希尔(《英国病人》《冷山》《狂暴之路》)在有限的条件下提供了充满活力的视觉保障——尽管并非所有观众都会喜欢这种东方主义过剩的气质。
总的来说,《三千年的思念》提供了足够简单的故事概念,同时为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视听环境以提供一种启发性的体验。
这种体验的成功与否与影片质量无关,而在于观众能否和蒂尔达·斯温顿的角色一样,体察到自身在某一时刻的确切感受——这与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珍爱泉源》异曲同工,冀望观众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自己汲取其中的寓意。
这就是storyteller的本职所在。
【表现:唯有孤独与矫情永恒】《三千年的思念》可以看作是乔治·米勒对“摩登情爱”的思索——虽然这一过程一点也不摩登,甚至还很传统。
艾莉西亚(蒂尔达·斯温顿)和迪精(伊德瑞斯·艾尔巴)之间的对立是典型的纯粹理性vs.浪漫主义,两者之间在生命长度上的差异让这种对比显得更为有趣:永恒眼中的爱情理想主义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
是一种暂时的形态和意想,还是能够从物质依靠中抽离出来的某种存在呢?
与《真爱泉源》不同的是,《三千年的思念》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只是罗列了几种可能的方向。
这些不确定性为童话和寓言故事带来了诗意和模糊的美感,恰如《疯狂麦克斯》和《快乐的大脚》,提供了超出作者意识以外的解读方向和空间。
尽管商业价值无法与流行明星们相比,伊德瑞斯·艾尔巴和蒂尔达·斯文顿是当代最出色的锚点演员。
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R.I.P.)类似,二人无论是作为中心角色还是支持角色都有着非常可靠和扎实的表现。
艾莉西亚(蒂尔达·斯温顿)这一角色虽然是名义上的第一主角,在二人关系之中却处于相对弱势,因为直到第三幕之前,她对叙事的贡献寥寥,而第三幕本身又存在一些叙事动力上的缺陷。
这当然不是表演的问题,蒂尔达·斯文顿对此类文学阿姨实在是太过熟悉和信手拈来了。
2022年是劳模伊德瑞斯·艾尔巴的又一个忙年,规模较小的《兽》是近年流行的荒野求生类型之中的佼佼者,成名作之一的《路德探长》也要在年内推出电影版。
迪精一角显然更受到剧本的青睐,他表演中的真诚和广度也让电影对情感的探索更加可信。
一个凡人要如何与不老不死的角色分享和体会他的悲伤和折磨呢?
伊德瑞斯·艾尔巴给出的了触手可及的答案。
蒂尔达· 斯文顿和伊德瑞斯·艾尔巴为电影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美感和艺术气质,然而《三千年的思念》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徘徊,这种犹豫不决,或者说决心不足,是无法被表演的成功所弥补的。
也正是由此,《三千年的思念》在表演、技术、和叙事手段上的成就,要远远强出它与观众之间先交流,再互相取悦的能力。
【总结:奇观与日常】《狂暴之路》七年之后的乔治·米勒的疫情电影来的有些晚了:如果能在过去两年间上线流媒体直面宅家观众群体的话,会有更好的效果。
但这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结,六千万的成本也是不小的回本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近乎与零的时候。
电影有着个人特色鲜明的视觉效果,当代最好的表演和叙事体验,但不少主观和客观的障碍阻止它获得更高的成就。
【月度回顾】电影《13条命》剧集《医院五日》【月度预览】电影《别担心亲爱的》剧集《特殊病人》
影片的故事路线很简单,一个精灵因为欲望的爱被囚禁,因为欲望的愤怒被囚禁,因为对爱的不真诚而被囚禁,因为爱的没有自我而无法存在于现实,终于找到了正常去爱的方式认识到了爱的真正意义。
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爱渐渐接纳了自己的存在,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世界人类慢慢发展抢夺了神话的空间,没有了幻想的世界是否还是活着的世界呢?
影片表面上讲的是爱的崇拜,(的确有些含蓄)可更深层次却探讨了自由意志(命运,选择,存在:可以从精灵探讨囚禁中自己的反思从女主找到自己的渴望等方面)以此得出了一种从混乱矛盾到和谐永恒,从不自知到知道了一切自己知道了的事情而获得平静是积极的方向……也探讨了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这方面隐喻参照神话与科学在故事中的定位变换,与精灵的关系从危险意外的的,到不安定防备的,到平常存在的,到可以去爱的,换到科学从客观真理的,到奇迹的,再到人类无意识破坏体现的(环保片?
真的是……)这样的过程同样可以映射到本能欲望幻想与客观知觉理性之间的水乳交融,各司其职的关系,圣人?
永恒?
无论如果有情感的智慧体都伴随着主动去做盲目,错误选择的本质,但现实是这样的我们终将与世界和谐共生。
所以面对欲望,爱 ,暴力,主观能动性,恐惧,谨慎……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控制消灭或标准化,而是理解关怀承认接纳与和解 尊重自身的人性才是通往永恒的光辉。
同样也宣传了一波圣经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导演的文化背景,导演的记忆结构,还能说什么)当然最后无法回避的是影片的美的意义的营造……这是一个故事的音乐性,尝试去理解人物,理解氛围观感的线性向量方向变化吧,感受上的东西,讲出来就无趣了。
因为看不见一种更客观的文化态度,所以作为中国人有些克制,所以对我来说影片实在称不上多么意义深刻,感人肺腑……永恒意味着虚无,学过数学的都能理解无限的数字,无论是周期的变化,还是π这种无尽的混乱,一切意义终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而让人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所在,不能绝对精确计算的数真的能获得绝对意义吗?
而追求永恒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背离。
所以看到最后一个规律的周期变化,我看到了死亡,而影片明显初始主题是以爱,以意义来讲述的,为死亡,为虚无赋予意义,这是无法得到答案的,意义终归会在那些被忽略的变化与可能当中,这点要注意一下了吧。
一开始被所罗门王弹奏的音乐吸引,然后把全片看完,很喜欢男女主和电影的画风。
灯神讲述他之前被封进瓶子的经历,有点一千零一夜的感觉,不自觉的被他带进故事里,见他所见,想他所想。
灯神的故事讲完后,女主突然的表白打破了我对故事的思考,感觉这个转变太硬了,和前面荡气回肠的故事有点接不上。
如果后续情节再饱满点,感情来的不那么突兀的话,可能就完美了。
欲望也是由自由意志转化而来的,放大或缩小都是自己的,爱或许就是放弃一切,心甘情愿的失去自由,这种感受也只能是自己的。
所有不受控制的情绪,正是真实所在,或感性或理性,不奴役别人,渴求别人的爱,正是自由之爱。
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黑色而独立的路灯,或许就是通往幸福的路径。
大大小小的故事,无不围绕欲望,喜剧不如悲剧多,精灵🧚♀️被困在瓶中的几千年,情绪也在不断的发酵,变化。
何为智慧,可能真的就是无知吧,没有早早的预见,没有复杂的不安,安然若素,顺其自然。
1,应该忠实原题,叫“三千年的孤独”。
2,表面是灯神的孤独,实际是女性三千年的孤独。
3,四个小故事,示巴—古藤—糖块—泽菲尔。
从一路下滑到重新崛起。
4,女人一路下滑,同时男人也在一路下滑。
所罗门-穆斯塔法/苏莱曼-穆拉德/易卜拉欣,跟泽菲尔搭配的是一个老朽。
5,贯穿全片的问题:女人最想要什么。
答案应该是爱。
但不是男女之爱。
然后通过泽菲尔和艾丽西亚两个故事,校准了爱的定义:既不被灯神控制,也不控制灯神。
6,灯神代表某种“前文明”的力量,包括“讲故事”这种方式。
前文明未必是“蛮荒”,“蛮荒”是文明/下滑/男性的偏见。
它到底是什么,仍然有待发现。
可以叫原始丰饶、初民、道、春天,等等。
7,一点启发:如果你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参考点,可以考虑lover角色,而不是父、母、主人、老师、大哥,等等自带权威感,只能单向交流的角色。
如果,这部片子真的像《一千零一夜》一样,从头到尾让Djinn把它(他?
)在过去3000年间,身为一个瓶中妖精所经历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给我的观感可能会更好一些。
影片前半段剧本的创意我其实非常喜欢。
从《阿拉丁》到《七龙珠》,我们从小到大,或看过、或听过太多此类许愿神灯的故事,其中的核心矛盾来来回回都是正反两派争夺许愿权,这种套路看久了自然会有些乏味。
阿拉丁vs贾方
《龙珠》中每次召唤神龙都会引发一场大战所以当又有一个“灯神”故事出现在眼前,但里面的主人公却不愿再重蹈前辈覆辙的时候,观众就会突然感到耳目一新。
这位叙事学专家Alithea,出于自身职业的优势,比屏幕前的我们更加熟悉此类故事的每一个“陷阱”,面对满足三个愿望的诱惑,却迟迟不肯开口,反倒是让手握魔法的精灵急得团团转。
直到此处,我还在期待Alithea的坚持会让电影有一个出人意料的走向这种反套路的做法,让电影在前面一个小时中始终保持了很好的悬念,我饶有兴致地想知道:一个拒绝了瓶中诱惑的许愿者!
好极了,导演会让这个故事如何收尾?
然后,Alithea开始许愿……影片从此开始,让我目瞪口呆。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来到天竺求取真经,佛祖说早知道就用QQ传给你们了谁能告诉我,为什么?!
影片前面花了一多半的时间,用了各种桥段在反复向观众强调,这个女主角是多么的独立、优雅、与众不同,结果她的终极渴望就是谈恋爱?
导演和编剧(据说是导演的女儿?
)是不是对女性内心渴望有什么误解?
若说对方是个涉世未深头脑简单的青春期少女倒也罢了,但影片中一个深谙各种历史典籍,专门研究讲故事艺术的学者,居然早餐都没吃完的功夫,听对方说了两个无法证实的野史传说,就疯狂爱上了这个从瓶子里钻出来腿上长毛的精灵,这其中的说服力在哪儿?
你不是号称自己无欲无求了吗?
就被这种水平约等于老友记里乔伊用来泡妞的“欧洲旅行故事”击中了?
Friends S8 04好,退一步讲,即便我接受这是因为Alithea被Djinn过去的痴情故事唤醒了内心荒芜已久的爱情幻想好了,但是反过来Djinn凭什么会爱上Alithea?
合理性在哪里?
要知道后续情节解释了这并不是因为许愿的力量,难不成就是因为Alithea拒绝许愿,所以Djinn就霸道总裁上身,开始演“女人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样?
WTF
这个镜头颇有《水形物语》的既视感这种流俗的转折,让影片前面很多线索都变成了意义不清的废戏,比如,Alithea小时候头脑中那个有名有姓,笔墨不轻的虚拟小男孩,为什么后续却完全没有再提及?
还专门安排了一个真人来演同样是这个场景,既然告诉观众女主有哮喘病史,为什么这个设定再也没有参与剧情的发展?
除了最后跟邻居大妈吵架时又出现了一次为啥非要把示巴女王设定为精灵?
除了引出那个烂俗的“腿毛梗”以外,还有什么对故事更有意义的作用?
古代人把女性有腿毛当成笑话,现在还拿这个梗出来做文章简直恶趣味影片开头Alithea在机场和演讲时遇到的两个精灵,意义在哪里?
为什么后面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只是想说明伊斯坦布尔暗藏魔法世界的话,为啥只有Alithea看到了,别人没有这个资质?
小哥你人去哪儿了?
为什么Djinn的第三个故事中,Zefir看书时手指划过文字的动作和抖腿的习惯与Alithea这么像?
两个角色有什么情节上的呼应?
Alithea 抖腿+划书
Zefir 抖腿+划书,后续哪怕再安排一个镜头让Djinn注意到两个女人都有类似动作也好得多等等这些细节,我在看的时候,全都以为影片要在后面将其收拢起来,把故事引向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但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从此之后,就是一个古怪阿姨和她的秘密男友的爱情故事。
唉…说实话,你们两个真要谈恋爱,可能回到漫威宇宙中效果会更好。
专门拍一集古一法师和海姆达尔两个“死鬼”磕CP,艹,这不比看雷神4演什么“前女友再爱我一次”有意思多了。
反正你也cue到漫威和DC了不是吗?
The end.
作为《一千零一夜》中最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阿拉丁神灯》已经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其中擅长制造惊喜,也擅长翻拍的迪士尼,就先后把这个故事拍成了动画和真人电影。
尤其是2019年上映的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真人版《阿拉丁》,全球10.5亿美元的票房,也印证了全球观众对于这个古老神奇故事的喜爱。
已被亚马逊收入麾下的米高梅,在今年推出了一部名为《三千年的渴望》的影片,而故事原型还是来自《阿拉丁神灯》。
重复的翻拍是实现不了更大突破的,所以米高梅此次另辟蹊径。
《三千年的渴望》由《疯狂的麦克斯》导演乔治·米勒执导,伊德瑞斯·艾尔巴和奥斯卡奖得主蒂尔达·斯文顿主演。
影片中艾尔巴出演被困的精灵,斯文顿出演学者女主,为了呈现出新颖性,乔治·米勒也动了一番脑筋,片中的精灵不再困在神灯中,而是被装进了各种瓶子中。
女主来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进行学术交流,在一次外出淘宝中被一个外表艳丽的瓶子吸引,回到住处清洁瓶子的时候,意外将瓶中的精灵放出。
还是老规矩,精灵让女主许三个愿望,而淡定的女主却不想许愿,在两者的僵持下,精灵向女主讲述了他三千年来所经历的故事,女主也逐渐被打开了心扉。
最后女主许下了让精灵爱上自己的愿望,片尾也是两人幸福的走在一起的身影。
借用世界著名的神话故事,来讲述一段深刨出来的爱情,算得上是导演的奇思妙想,不过是一种怪诞的方式。
这种怪诞的方式,与之前杨紫琼的那部《瞬息全宇宙》很像,只不过这部影片可没有《瞬息全宇宙》在票房上那般得意,因为该片的全球票房才勉强过2000万美元而已。
很显然,导演的意图是抛砖引玉,用古老神话故事来做外壳,目的是讲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片中的女主表面看上去特立独行、学识渊博、无欲无求,实则她也拥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只不过受过伤害的她,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了而已,她内心依旧拥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埋藏太深了一些。
生活的压力,会让很多人隐藏起一些心理,如果得以释放,也一定会达到不一样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导演想要表明的针对当下很多人很奢侈的想法。
影片的定位已经限定到小众的行列,所以影片传递出的人生道理是有的,但是说起票房就要差太多了,因为影片的特效部分原因,致使影片的制作成本高达6000万美元,如此看来,扑街无疑。
【END】
虽然但是,我觉得这次中国观众不配了,咱不相信故事
船新R级版本的《阿拉丁》新编,就是后半段萎掉了
后半段故事不行,硬生生变成了中老年政治正确版的我的精灵男友。Tilda和Idris都很好,但俩人完全没有化学反应。
平乏无趣的故事,一如片名一样土,半小时弃
成人版的阿拉丁,轻松诙谐的风格很喜欢。
很美的爱情故事。示巴女王看到所罗门王的美妙弹奏,喉头滚动,她心动了。女主听到高智商女和巨灵的爱情故事,也喉头滚动,她同样心动了。有些时候自以为的无所求,只是因为求不到,没有遇见那个刚好能撞在心口上的人。女主爱上巨灵是因为巨灵的博学和深情,巨灵遭遇过如此多的蠢人,难道这样冷静睿智的女主他会不喜欢吗?我觉得这部片子把爱情写的很美,很好诠释了灵魂伴侣。只是很多人想要的是魔神动作片罢了。另外,女主和高智商女的小习惯相同,难道是在暗示她是她的转世吗?
有一点无聊了,以为是线性发展的剧情,结果是回忆杀。
一个没什么超能力的精灵说无聊故事说完女主就爱上他了 这TM是男魅魔吧这样都能喜欢上OTZ 说的故事很无聊 时刻都在希望女主直接许愿把这莫名其妙的精灵塞回瓶子去 展开也很迷完全不知想表达什么 中间一堆肥肥那段看喷了简直精神污染OTZ 全片唯一能看的只有Tilda 造型很知性美也很合适 只看她的cut就行了其他地方毫无意义 感觉还不如直接拍成Tilda日常到处旅游考古淘宝研究 看女神日常比现在这有趣多了
George Miller在两部MAX之间的玩票之作 也可以理解在一堆深沉晦涩的戛纳主竞赛里这部非竞赛能得到好评 非常轻松地谈论中讲了不少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三段故事侧重也各有不同 第一段是纯粹的爱慕 第二段是王族夺权的政治戏 第三段是深陷爱中的奉献 Tilda和Idris的哲学对谈又回归到人类感情的基本——孤独的灵魂需要爱与关怀 短短一百分钟包罗着浩瀚之境 若是在电影院看 体验会更好 另外虽然没怎么刻意强调 电影对女性困境与智慧的描写很出色
就不能许个愿让疫情消失吗
这最终竟然落脚在爱情,两位主演很喜欢,但是一点火花都没有
#TheScreeningRoom
#Cannes2022 比我预期好太多了,怎么可以这么悲伤、孤独又快乐
很克制的浪漫,是爱,是电磁,是火尘,是等待。
挺可爱的
以为会把Idris Elba拍得很性感结果,直男果断拍不好男人。土耳其服化道的部分不知道土耳其人看有啥反应,我觉得还蛮美,太子和国师搞基那段倒是没想到,好莱坞早晚有一天拍分桃断袖。
3.5 前期叙述故事的场景非常好看,服化道做得很好,但是没想到最后是以不知情从何起的爱情故事结尾……剧情的处理上真是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前半段还蛮好看的,但是后半截简直让我怀疑是我妈串通乔治米勒拍出来的催婚大片==
无聊的我翻白眼,怎么敢拍110分钟
灯神的故事被改成这样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