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那一刻,我欢喜,我快乐,我甚至有些感激他,我是多么盼望着和他成为真正的兄弟,但是我后来明白了,每当这种人说出最甜蜜的话语时,也就是最可怕的时候到了。
第六集:兄弟,要论分餐露宿,你可没我在行,当行僧那一会儿,我每天都露宿野外,一觉醒来,全身都埋在雪里。
第七集:陈野,他是为银子打仗,谁给的银子多,谁就是他的主子。
咋不是神,咋只是觉得,那个人的味不对,说起话来,甜得发腻。
你怎么知道陈野不可信任呢。
先生,咋元璋最擅长的,可能不是打仗,是观察人心。
你感觉到没有,咋大哥比以前能多了,也厉害多了。
以前,他的性情和咱俩一样,实在。
可现在呢,他也学会了杀伐决断,恩威并用。
真中有假,假中又有真。
先生,都看到了吧,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啊。
进城之后,很多官兵都得意忘形,军纪越来越涣散了,如果再不严加整治的话,日后定出大事。
上位真是见微知著,义军的弟兄们多数来自山林草莽,他们不守规矩,也讨厌规矩,可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当一个人手执天子权柄,有了毫无节制的权力,怎么会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呢?
即便有与妻儿兄弟的人伦情谊,但与膨胀的权力心相比,这些脉脉温情就显得微乎其微又不合时宜了。
天子圣聪独断,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听糟糠之妻的谏言?
天子帝王心术,怎么容许臣子对他洞若观火?
天子受命于天,怎么会忍受没有兄弟子侄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这种荒谬说法?
所以朱元璋恨啊。
他恨马皇后屡屡挑战尊卑界限,更可恨的是,她竟然有着与她地位不相称的智慧,让她有底气来挑战他的权威。
面对第一场恩科后险些酿成的学潮,她举重若轻,将北方士子的汹汹民意化为感戴天恩;在内廷,她润物无声,几十年如一日地厚待军眷稳定军心;对大臣对儿子,她比皇帝更懂他们的心思,更知道如何因势利导,使其宽心。
其实夫妻两人心知肚明,马皇后未必逊于朱皇帝,但朱元璋却说「若她是个男子,能当中书省的丞相」。
他肯定她的才能,却一定要压她一头——她能当丞相,虽为万人之上,却必要居于一人之下,那就是他,朱元璋。
他也恨刘伯温。
皇帝与臣下相处有如猫捉弄老鼠。
如果一只老鼠竟然能判断猫伸爪是要它性命还是虚晃一招,甚至在猫还未伸爪前就料到它要伸爪,那猫的尊严何在?
威慑何来?
朱元璋曾疑心刘伯温也有称帝之心,一次是问他与刘邦可有血缘关系,一次是受胡惟庸提醒担心刘归养后被浙东百姓拥戴。
刘伯温,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朱何必作此疑猜?
盖刘实在太聪明了。
刘的心智照得朱元璋的心思无所遁形,谁也不想一丝不挂地见人,何况皇帝。
进一步的,朱或许会想到,把刘放在皇帝的位子上,以刘的目光韬略,难道不比朱做得更出色?
这种「我会的他都会,我不会的他也会」的差距,对骄傲的朱皇帝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这也是他近乎虐待刘的原因之一。
而在刘伯温身上,我看到了可怜的职场人的缩影。
只不过这个职场只此一家,不能跳槽,只能认命。
老板虽然精明强干,文治武功,却视人命如草芥,触怒即杀,视能臣干吏为工具,用完即弃。
乱世之时,刘还有改换门庭或回乡退隐的机会,盛世初建,他却被削去了所有其他选项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的鞠躬尽瘁,和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哪里是一样的呢?
我早就想了解朱元璋的一生,终于有机会在寒假看完这部剧,整部剧的剧情很连贯,大部分符合历史,胡军的演技也很在线,好评好评,下面主要谈一下基于看完这部剧我的一些感受。
朱元璋多次自比于刘邦,其实,他的军事能力远远拉开刘邦一大截,第一次让我感到朱元璋这个人不一般的时候,就是他做行僧时为元军抓住的义军超度,真的很难想象,别人用刀指着他的脖子,他却毫不畏惧,只为了一个刚发生的对陌生人的承诺,就毅然向前,他那时候才刚开始啊,如果被杀就什么都没有了,或许这就是他,讲义气,勇敢刚毅,也正是这件事,让马皇后对他心生青睐,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打动我的那一刻是郭天叙被元军骗,朱元璋直接出兵,但是他兵分两路,一路去打探金陵城的情况,可谓是奇兵,这是这样,让他成功抓到机会,拿下金陵,为他的成功奠定基础。
对待人才,朱元璋非常尊重,他看人很准,直言,咱这双眼睛能看透世间的忠奸善恶!
李善长,刘伯温都被他折服,由开始的试试看到后来坚信朱元璋定能成功,他们两个多次表明这是一个圣君呐,他聪明着呢!
对朱元璋是又佩服又害怕,朱元璋也和刘邦一样认为驭人,其乐无穷,他用刘伯温牵制李善长 用李善长牵制刘伯温,两大能让被玩弄于股长之中。
朱元璋的领袖才能和君主之气第一次震撼到我是在陈友谅攻打洪都的时候,那是他第一次感到害怕,他要杀我,他要我死!
六十万大军对二十万,怎么想都害怕,而且陈友谅狠辣无比,首站即决战,一战定乾坤,他不是来打仗,而是来拼命。
朱元璋躺在地上,瞪大双眼,大汗淋漓,他谁都不见,这就是一个领袖一个人的承担,一个人的抉择,他出来了,他心里有数了,但在这之前,他偷偷藏在门后,将众人的议论记下来,最危险的时候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忠奸,这个抉择好像那么意料之外,要打,要主动出击,可是又那么在情理之中 不打败敌人,怎么能统一称帝呢?
杨宪一事让朱元璋丢脸了,他看错人了,第一次因为看错人哭了出来,再厉害的人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太自信,但是朱元璋经过这个事,可是吸取了教训,他开始秘密筹建锦衣卫,他要知道文臣武将的所有事!
他再也不会那么相信一个人了。
后期的朱元璋更是发了狠一样,毫不留情,他要把一个干干净净的江山交给朱标,他要做好一切,所以宁错杀,不放过,朝廷上下都惧怕朱元璋,可能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他要震慑这帮人,让他们永远不敢行奸佞之事。
一路走来,只有马皇后最了解他,以后没有人再叫我重八了,马皇后去世的那一幕,看的我泪如雨下,既是朱元璋的初恋,又是他的知己,马皇后仁慈贤惠,实为妻之典范,后之楷模,朱元璋在他五十四岁这年嚎啕大哭,悲悯不已,一代开国圣君,为了他的爱妻,他的马皇后,哭的像个孩子,只有他心里知道,那个马皇后藏在衣服里的大饼才是世间最美的美味!
人生如戏,一部大戏演完了,朱元璋的一生也结束了,看完后心里空空的,又感觉好像满满的,有很多想法,一代领袖,开国皇帝,他得到了天下,也失去了很多,人这一生重要的就是要多经历一些事,要珍惜相遇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才是老了之后的回忆。
这才是晚年的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想的事!
陈友谅都知道,斩人不一定是为了做事而杀鸡儆猴,更多是为了立权而斩将立威,但立威要注意时势风向。
若是手擎火炬,那便是风助火势;若是手掌孤灯,那必然是风吹灯熄。
“王公大臣,不知危亡吗?
”“你以为,就你知道危亡?
那些王公大臣比你更知危亡,他们早把家眷、财产搬到上都去了。
”哪有大人不知天下大势的道理,要么是声色犬马夜夜笙歌不肯睁眼,要么是高谈阔论党争权斗暗中移民。
天威难测不错,勿擅揣圣意也没错,这都是帝王之术罢了,但是隔得远了就一定看不清了,哪怕有铜管也是一样,甚至只会将屏障织得更密。
记得数年前和家父讨论时曾说起,朱元璋既然传位朱允炆,又为何给予朱棣等王那么大军权。
我当时想来,一来当然是朱元璋作为小民出身,信子不信臣是思想遗留;二来他也未必没想过藩王可能造反,但若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连此事都处理不了,那兴许就应该让靖难发生,好歹肉还是烂在了自己朱家这口锅里罢。
“如果你这一刀砍下去,不能让他身首异处,那么你这一刀就万万不要砍下去。
引而不发比离弦利箭更厉害。
”这不只是在说杀伐果决,更重要的是说不要把刀刃用在太多脖子上,刀刃若新发于硎是因为用的巧,也是因为用的少,用多了总有砍卷刃的那一天,那一天也正是自己的脖子变成疤的时候。
特务机关不比文官集团,他们出身低微依附皇权类似于宦官,他们可以帮皇权鞭策官僚体系,却做不到让国家机器润滑起来,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阻塞活塞运转的污泥。
就像看瓜甜不甜熟不熟轻轻拍拍即可,若是打了洞虽然尝到了但再也不可能塞回去了,即使把每块瓜皮都塞回去它也早已经死了。
“不知道洞里有什么就根本不要去掏,同样的道理,不知道查出什么样的事情,就根本不要去查。
”刘伯温此言,Humphrey也说过,说明这可能是官僚体系的最终必备的潜规则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体系,也许也只能维持一个稳定的体系。
“养身之道在于养心,心静,身子骨就轻松,若是用心太过,就容易把心用灼了。
”幼时总觉心思缜密是优点,长大才窥见优点必有缺点,心力得省着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哪一种都好,只求别虚度谨慎。
在看这部剧前半部分时,我只觉得朱元璋情义分明,是个当领导的料子,看到后面大明开国后,渐渐发现后面的事仿佛似曾相识,好像就是几十年以前的事吧,不一样的是朱元璋杀人杀疯了,为了子孙更好的继承大明直接搞大清洗。
而他更仁慈些,希望tz们更好,也揽下思想运动和革命的一切罪名,不要四个伟大,只留一个teacher。
这两年对产学媒的声讨浪潮愈发高涨,人们在呼唤他的归来,其实不必等,我们就是他。
奈何这几年不会再有这般好的历史剧了,《颜真卿》《李清照》都过不了审,反而“迪丽热巴”之流大肆圈钱。
对于刘伯温,看的事情很透,一眼看到未来,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许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可是他没有办法……原本想归隐,回青田老家;皇上的恩威他也看的透,不得不又回来。
他是回来了,可是心却不在这(已经看透了,很无奈的选择……)最后被歹人下药毒死,很凄惨,更应该说是“恨”小人的卑鄙,“悲”刘伯温的结局。
可反过来想想,也只有死能结束这躲不过的一切,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到了“大智若愚”,可是仍然没有用……
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
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
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
不都是改编小说嘛!
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
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
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
绝对影帝级表演!
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
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
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
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其实要是有能在以史籍记载为主基础上,戏曲民间传说和《明英烈》等传统说部的一些素材拍摄一部朱元璋故事的剧,那该多好啊. 谁说胡军就不可能去演李世民、赵匡胤这样“文治”为重的帝王?
张少帅、项籍这些不同的人物他都演过。
不播映历史正剧《朱元璋》,却很积极地播映《传奇皇帝朱元璋》这般不传奇的戏说剧,真不知那个电视台是怎么想的。
有的剧评说《朱元璋》剧中‘战争戏缩水,武将也跟着缩水,常遇春成了大龙套,李文忠被冒名顶替,汤和反倒成了武将第一人。
徐达被人讥笑为像张飞’?
——不知朋友是否看过《传奇皇帝朱元璋》,此剧正式播映时把故事拦腰截断,莫名奇妙地突然出现朱太祖率部准备与陈友谅水战的情节,而且全剧的武将和战争戏无一例外都跑龙套了,无论步战、水战、马战全部缩水,老实本分、没被明太祖诛杀的汤和,在剧中口无遮拦、满脸络腮大胡子,徐达、常遇春等民族英雄都成了胡须如雾黑如棉花浓密的人物,而且将士们都是像《太平天国》剧中太平军的装束,常遇春也是如古代庄稼汉一般,而且头裹布巾,常遇春杀陈友谅俘虏的场面似乎显得常将军是个屠夫,很多战争拍摄场景也与《太平天国》类似。
这个历史人物传记剧竟然意外地可看性极强!
太好看了!
虽然有的地方确实粗糙得可以吧,演员频频嘴瓢2333但瑕不掩瑜!
剧情台词人物主演的演技都很棒!
而且金句可不止“你馋她身子你下贱”,后续简直金句频出!
但是后面几集要不是老胡军儿演的朱元璋我真的会恨得看不下去!
惨 刘伯温 惨,还把李善长灭了九族!
徐达死我真的看哭了T﹏T朱重八你没良心TAT二虎的结局竟意外地很好!
我觉得二虎还挺威风的嘿嘿。
真是喜欢不起来朱元璋,还万古一帝,气量狭小得很。
说什么帝王之心,我看未必。
嬴政就从不杀功臣,两个人都想自己子孙统治千秋万代,但相比之下嬴政就远没有那么狭隘了。
只可惜偏偏放过了一个赵高。
以前喜欢嬴政的时候一看到那种万人朝拜的场景就觉得心潮澎湃艳羡异常,现在一看到这种一人独裁中央集权就觉得封建至极心里老大不舒服。
也是我的一个特大进步啊。
“童—年,我—们,是—朋~友—”结局响起这个片尾曲加上之前的回忆杀还是感慨万千滴,46集演了这么多这么多内容!
插两句题外话:有些人总喜欢说“做皇帝就得这样”“心狠才能成大事”这类的话,我真是肚子里好笑。
因为他们把自己当皇上了,殊不反应反应自己连文臣武将都算不上呢。
没统治者的能耐却很爱共这威风凛凛的情~
今天看《明朝那些事儿 》,正好看到马皇后之死,便想要写些什么。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没有马皇后的出手相救,可能朱元璋在遇到郭子兴之前就被杀死了,如果没有和马皇后成亲,即使在郭子兴门下,也斗不过郭天叙和郭天爵。
她就朱元璋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即将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饭。
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原来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
更难得可贵的是,马皇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朱元璋要杀朱文正、李文忠、宋濂时,她都出面苦苦哀求,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
马皇后懂得一个人生命的可贵,在她患有重病时,拒绝医治。
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在马皇后死时,他不禁哀声痛嚎,因为他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这个女人给了他无数的帮助,却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她的丈夫成为皇帝后,她仍然以爱心待人,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
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爱关怀和挽救了许多的人。
虽然她最终也没能把朱元璋这辆失控的车拉回轨道,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历史硬伤不少。不过,倒是真的演出了一个朱元璋。
我觉得编剧还可以,刘伯温演的很好,朱元璋嘛还可以。整体走向不错,就是这么好一个电视剧人物念台词处处白字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了,这个怎么推广?背景布置及画面都比较简陋,群演都像是大街上拉来的,太群众了,估计在编演员太少,都是随便一个场子拉来的,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这部历史要是能好好重拍,必能惊天地
严哥老是谈朱元璋长,朱元璋短,这几天先来学习一下!
总体感觉看下来啥感觉呢,感觉剧情太快了。真的是快。还没反应过来都快当皇帝了。感觉马皇后虽然挺不错的,但是做事也确实有的时候并不妥当。朱元璋那一招记纸条太牛批了。真的是无敌了。刘伯温要被他吓死了。在家修养都被拖回来了。李善长也是惨。感觉整个官场也起起伏伏,没人能一直停留在权力中心,除了皇上。朱标死的太早确实遗憾。整个明朝的底子都打好了。感觉他不死也能发展的不错。媳妇儿子一死,朱元璋直接开始连杀了。无敌了。晚年杀了好多人啊。电视机里面没有说的太细。感觉朱元璋开始的时候确实忠义无双,后面也确实独断专行。开国皇帝的功过有点难评啊。不过他喜欢折腾人。真的是残忍。锦衣卫也是够毒的,
婆婆沉迷帝王将相……不过,胡军好帅啊~演草莽皇帝还是挺好的。就是故事时不时就很尴尬。
是我最爱的电视剧!没那些大制作投放巨款,但确比那些好看1W倍!
演技断层,除了主演,群演水平不行
恶心的影射,恶心的价值观
李善长归养和吕宋二人跪送刘伯温的桥段狠狠被感动到
这两分全是给胡军的……
胡军把憨厚和帝王之心演的淋漓尽致,超喜欢马皇后
几个主角真的强,但配角太搞笑了吧
喜新厌旧、冷酷无情。没有歌功颂德这点很好。PS:胡军的演技出神入化。
刘邦刘备打天下的时候更多靠的是谋臣武将,而朱元璋更多的则是亲力亲为,他问别人策略时更多时候并不是在咨询建议,而是在寻求认同、强化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他们比刘邦刘备甚至唐太宗都强,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在思考,而非依靠。治天下的时候更是把这一点强化到了极点,对臣下永远不能佩服、依靠,而是驾驭。刘伯温太聪明了,朱元璋始终担心驾驭不了他,所以才会对他如此多疑。从另一个角度说,刘伯温是唯一让他没那么自信的人。
一口气看了七集 实在有些不能忍 作为历史剧掺点野史的内容可以解释 有些改编可以理解 但你大范围修改历史就是大忌 郭子兴本是欲杀孙德崖无果 你却告诉我他二人最好共赴战场携手而亡 除此外人物刻画也是为设定而设定 初时憨直的朱元璋 从军五个月就精明果敢心有城府 变化得未免过于唐突
你就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本来是为了名场面而去看的,却不知不觉间用了6天补完46集。剧情很多地方都做了大改,比如时间线很多都对不上,野史也用了,毕竟是历史改编电视剧,这个还好能接受,毕竟不是纪录片。
胡军版朱元璋意外地不错!可你怎么还管北平叫大都呢。服装也差。此剧难得地有朱棣大婚的场面啊哈哈,演朱棣的演员长得有点喜感,纯打酱油,童年版是个女的演的orz。2017/1/10补充:演童年朱棣的是早安少女组的琳琳!感觉两个次元融合了2333
为刘伯温和让太阳停下伤心哭了几次。总结和某类上级打交道的经验。爱记旧账,说此事翻篇不能当真;不谄媚就是疏离清高,尤其是比他学问高的;不好听的实在话,哪怕追问也不能直说,问题早就有,说出来的人会变成问题的一部分。不明白职务安排可以问,攒着委屈怒火易挂脸闯祸。不要抢他的机会做好人。面子从来不虚无缥缈,具体到万事要请示,不能靠猜自作主张;不要揶揄多嘴;不要擅自动他手里的任何人财物;不能放下他去巴结同事;不能宣扬没公开的安排;不能默认是某职权某组织的主人,无论面对的是谁;无靠山不太平时不能推脱,他会安排难度数倍的任务立威。先记到这,虽然看着有委曲求全的意思,但当做雷点指南,以自己舒坦为主。“能臣嘛,走到哪都得踩在是非窝里”“有时候请人家吃饭,并不一定指望人家来,只是给人家一个拒绝的机会”
又是部戏说剧,篡改历史,愚弄观众,该打!
胡军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