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强
Crescendo,交响狂人(台),狂人交响曲
导演:德罗尔·扎哈维
主演:丹尼尔·顿斯科伊,戈兹·奥托,毕碧安娜·贝格,彼得·西蒙尼舍克,Sabrina Amali,麦赫迪·麦斯卡尔,希萨姆·奥马里,Eyan Pinkovitch,玛雅·戈尔金,Uri Elkayam,Karin Marko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知名德国指挥家爱德华(彼得·西蒙尼舍克 Peter Simonischek 饰)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组建一个横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青年交响乐团。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这些来自以色列和阿拉伯的音乐家们,在战争和恐怖攻击的阴影下长大,由于自己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很难共同完成一场交响乐演出。 乐团很..详细 >
2022年4月5日补充登记,2022年1月5日下载看完,当时看完遗漏登记。算是非常德国主旋律的电影,强调用非政治的介质—比如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来弥合(政治)矛盾,而在这部电影中的核心矛盾就是巴以青年之间的极度不信任和仇恨。将这样的乐团捏合在一起的确非常不易。思考的问题:永久的仇恨真的是一个出口吗?存于硬盘8/欧洲电影/2022看过。
“以音乐代替战争”,欧洲圣母白左ngo组织搞了一个音乐会,融合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结果酿成悲剧,真是莫大的讽刺。剧本不错,整个音乐会排练的过程就是强行尝试种族和解的小型实验,结果是注定失败的。也许年轻一代可以跨越政治、种族和宗教的约束寻求和平之路,然而这种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
和平⋯⋯彼此都跨出了第一步
音乐与爱情仍冲不破的仇恨与悲剧
欧洲的有关组织搞了一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年轻人共同举办的音乐会,却不料筹备期间,乐团里的巴勒斯坦小伙子和以色列姑娘跨越民族的隔阂谈起了恋爱,最后阴差阳错巴勒斯坦小伙死亡,音乐会取消…这是一部对和平寄予了美好期待的电影,可惜中间部分拍得有点拖泥带水,对主题的烘托显然不够。乐团集训备战音乐会的阿尔卑斯山下的风光是真美。
阿拉伯人的死,象征了,这个地区的矛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有多大改观的
飞机上看的电影。巴以间的血海深仇哪里是一个NGO团建项目就能化解的。可笑的是,项目眼瞅着失败了,项目发起人拎起包开着敞篷跑车去推动下一个慈善项目了。
音乐太少了,既然想表达音乐融合人性可以带来和平,那就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留给音乐,留给每一天的排练,而不是做什么破冰游戏,因为破冰失败更需要在音乐里失败才能证明艺术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一厢情愿予取予求。由此,可以从创作角度推出两点,要么写成音乐可以实现和平相处的暖色故事,要么白描成伪纪录片式的冷色现实,都好,现在的成品体现不出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任一方面。如果宗教只救赎不产生罪,那么不同信仰的人因此所生之罪怪谁?学艺术本该养成大爱之心,这些成年人还是转不出刻板印象,艺术的精神功效又在哪?匠人罢了?
又一部很好的音乐电影
拍的太做作了,我尽可能的去喜欢这个故事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要让人类修一座通天塔真的太难了
这个色调我不是很喜欢,剧情还可以。
本片控制得相当稳健,节奏不急不缓,信息不多不少,拍得非常真诚,也许只有德国这种乐衷于实行人道主义援助、喜爱公益项目(即有丰富的经验)、有犹太大屠杀心理阴影、并且有古典乐传统的国家才拍得出来。几个关键处的音乐选择了大众熟悉的曲目,与场景契合,瞬间提升了情感表达,结尾的Boléro又紧扣片名。本片虽然有原形,但却是staged,有明显虚构痕迹,并且有时显得很天真;片中多次push观众与角色一起思考关于和平可能性的问题,一次次的反转,再加上有点超现实的剧本,使影片更像是一本沾了血迹的呼唤和平的美好的乐章。创意很beautiful!(几个选角不错)
津津有味。
打卡记录,2021年1月6日观看。根本无法融合。
依稀想起以前参加过的workcamp和别的一些ngo,stiftung的活动,但是没有这么"作妖"的"指挥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电影似乎充满了导言的莫名自信。不过惊叹于德国人的自省,"我"必须去以色列的觉悟。不仅仅是电影里面,生活中也能察觉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复杂情感,一不小心矫枉过正。
期待过高了 平淡到毫无波澜 甚至机场高潮都有点小尴尬 可能是巴以冲突这个立意有点过于庞大了 冲突感很模糊
好吧,也许我太天真。
一场实验,一个梦想。假如有一天地球被我们自己毁灭,我们移民别的星球,这些破问题在新的星球上也无解。
绝望的现实之中仍然有一线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