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是GAY,男朋友车祸挂了,男朋友的妈妈在老人院,不知道男主与儿子的关系,男主去照顾妈妈,但因为妈妈是中国人语言不通,找了个翻译,帮妈妈找了个老头当男朋友,妈妈是难以捉摸的老人,反正妈妈和男主都经常幻想看到死去的儿子(男朋友),最后男主向妈妈坦白自己是gay和他儿子是好基友,妈妈貌似也没什么特别的反映,靠,早点说不就没事了吗?
台词:同样的,你们老了,你们的孩子也会内疚的。
就剩下会有,我得让这些回忆保持它的清晰。
你知道吗?
哭多了以后就学会接受,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快乐的。
学会了寂寞就不再感到不安全,也慢慢懂得怎么样去处理,但是,每到圣诞节,我还是感到非常的寂寞,一种无法形容的孤单。
这一天,所有都静止了,连树叶都不会被风吹动,可是我依旧在动,我不得不动。
我只是不知道我该向何处动,我不知道该动向何方。
我突然觉得非常害怕,怕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
可是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今天过去了,明天依旧会来的,我还是会继续生活下去的。
很晚很晚的时候看完本喵的轻轻摇晃。
说不出来的心疼,我是个看电影不会哭的坏人。
可是每次看到本喵泣不成声的时候心里都会像窒息一样难过。
父母渐渐老去,我们会内疚,我无法想象如果有天我父母有一方不在了,我又不在他身边,他会有多么寂寞。
空空的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
我不敢想,我害怕。
片中的儿子不敢和母亲出柜,本喵说他怕如果说出口了,他母亲会不爱他。
其实我一直不理解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的性取向而和孩子断绝关系。
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这么和我说,我会告诉他,不用怕,爱本就没有错。
同性这条路会很辛苦,可是只要坚持你的本心,爱自己爱的人就好了。
我真的是个反应很迟钝的人吧,看电影的时候不怎么难过,直到落笔写点什么,才开始心疼。
午夜,零零碎碎写了一些东西。
我还是太幼稚。
好梦。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同志电影,影片里母亲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儿子是不是GAY没有直接关联,小本与小梁子的爱情起码从影片呈现上来看也不是那么深刻。
这是影片究竟想摇晃的是什么很让人费思。
当然,就像影片介绍的那样,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人因失去了同一个挚爱后互相扶持的事(这话说得也有点牵强,权且把多愁善感的小本照顾佩佩麻麻的动机是因为他只能藉此想念死去的小梁子)。
整部影片都很平淡,这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的评价,总之就是很平淡,实实在在的平淡。
但喜欢小本的人还是可以看一下这部影片的,小本在该片中飚了很多tear居然没让人觉得做作,可见这真是一个好演员。
小本会是个真正的GAY吗,I HOPE SO。
影片拍得很干净,冬季略显萧条的英伦在画面中意境十足,我想什么时候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那样的画面里散散步,希望有那么一天。
影片有几处还是比较动人的,譬如小梁子为麻麻的事烦心的时候,小本伸手舒展他紧锁的眉头,再譬如两人在滚床单的时候,那画面实在是干净,尤其是两人都睡眼惺忪头发散乱地随意耳语时,让我不得不坚信他们的爱也一定纯净如此。
影片前一半看得很不解,尴尬的母子对话,尴尬的老年对象相处。
后面却也慢慢能够理解这份尴尬,并且感到这份尴尬最是真实。
来自于文化差异,不同年代人的思想差异,一代移民的难以融入,等等这些就是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尴尬。
一开始我还惊讶于珍生活在英国29年竟然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会打招呼的程度,但一细想代入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却也能明白,尤其是本身社会阶级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很多新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都不是时间能解决的。
这从珍对英国大叔date方式的不接受也能看出,这里虽然很大还是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有所影响,珍的固执和不愿意接受改变或者别人的喜好跟自己不同,我的理解是她很难接受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还是自身的言行等。
而这正是我从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相处感受到的,他们很难接受别人改变自己思想或言行。
这种特性也让人更加难融入和理解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原生环境的地方。
另外,Ben的角色诠释的真实太棒了!
不过为啥片名是这样的呢?
這個簡單的小品不值得多說,無論同志、母子關係、中西文化差異、長者關懷都是點綴,片子美在它的feeling,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觸摸到那些事物的時候的觸覺。
整部影片就像片中的陽光一樣,遙遙地照射過來,感受不到它的炙熱,只有一丟丟溫柔的延伸拂過臉龐。
這種濕潤的細膩與含蓄,確實是很亞洲的。
最有觸動的是畫面與聲音不對位時的留白。
世界還在動,但身邊的人聲卻漸漸消退寂靜;還有Richard和Kai,明明說著話,眼前的人卻像幅畫兒一樣靜止了。
若說前者人潮湧動我卻孑然一人的孤寂不算有新意,後者實在擊中心臟,都有過看著愛人說話,聽者聽著就望出神的時刻,千言萬語的愛都在那靜止的空白里了。
很多這樣不依靠情節和敘事,而是依靠細節和營造氛圍來推動故事的影片,往往都變成感人小橋段的堆砌,淩亂卻冗長。
作為導演的長片處女作,他的把握已經無比老道。
對節奏的把控舒緩有序,平移鏡頭與畫面感性與節制並存,一點都沒風格化過頭的做作。
看完全片的感受,沒有太多動用腦力的分析,不過像是躺在搖籃里,被輕輕搖晃著,做了美好而潤澤的夢。
电影里翻译的情节蛮有趣的。
记得本科学翻译的时候似乎强调过invisibility,片中的翻译妹子自己也说她不是专业的,总是依自己的理解和立场强行刷存在感。
人与人本来就不可能无障碍交流,加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加上翻译的主观视角,实在是太难太难。
我是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不擅表达加重了孤独感,孤独感又导致更加不擅表达。
每天刷着各种电影,有时候哭有时候笑,走出去看着人群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看起来永远那么开心,永远有那么多话聊,而我疑惑又窘迫地拼命摩挲着头发。
本喵是全片演技和颜值担当,忧郁的气质和电影氛围浑然一体。
而郑佩佩的角色更立体些:一个顽固而缺乏安全感的老太太,依恋儿子,依恋回忆,拒绝改变,拒绝现实。
她一次又一次伤透了本喵想让她快乐起来的心,本喵想带她走出泥潭,可其实他自己也是泥潭中的伤心人,他只是假装忘记了这一点,泪湿眼眶之际也要耐心愉快地给她做好吃的。
但对郑佩佩这样一位母亲,你又能说什么呢?
老来丧子,茫然地住在异乡一群说着她听不懂的话的人当中,对她好的人不懂她,跨不过文化差异的鸿沟。
你明白他们的立场,各种行为动机,也明白他们之间沟通的症结所在,但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因为你自己也不擅沟通,更因为你改变不了他们。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能拿它怎么办呢?
她说,不是她让儿子内疚的。
这种内疚一直在那,因为父母老了,儿女就会感到内疚。
听着真难受啊,但这就是真实,是东方人亲子关系的真实。
就算你看了那么多欧美电影,心里认同所有个体彼此独立的西方价值观,但放到自己身上,终究不可能真的置身事外。
爸爸落寞无奈的背影,妈妈让你“问问他春节回不回家”的字字句句,永远黑压压地摁在你的心口。
你看本喵和郑佩佩到最后都不用翻译了,一个抽泣着说“I miss him tremendously”,一个空洞地说“我只剩回忆了,我不能让回忆消失,我必须不断流泪”,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又怎么样呢?
就算两个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大家也是在各说各的吧,谁会在乎别人说什么呢?
说实话,这个世界上存在真正的沟通和理解这回事吗?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齐唱月下的花儿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我爱这夜色茫茫也爱那夜莺歌唱更爱那花一般的梦拥抱着夜来香吻着夜来香夜来香我为你歌唱夜来香我为你思量我为你歌唱...--邓丽君《夜来香》蓝色毛衣的你,黄色T恤的你。
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杜撰的回忆?
记忆有时会出些差错,而感情不会。
我在英国29年,我变成了英国人,但我不是英国人。
你爸爸是一半白种人,但他根本就是中国人。
这些年,生活不易。
你说我老顽固也好,说我让你觉得愧疚也罢。
我没有钱,没有丈夫,没法和周围人沟通。
就像每一个中国家长,我想和儿子住在一起。
但是却来了个英国小卷毛,和我的凯住在一起。
房间不够,儿子只能把我放在敬老院。
于是我认识了亚伦,他每天给我送花,觉得我是个有着异国风情的美女。
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真的能够 彼此理解。
可是后来,翻译的介入,让我发觉 我和亚伦的不同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我无法想象和他在一起生活。
不理解为什么他说爱孩子却宁愿生活在敬老院,不喜欢他捏我屁股。
也不喜欢那个小理查。
我对理查的讨厌究竟是对这个扭扭捏捏的小洋鬼子的性格不接受,还是 只是 嫉妒。
这个问题连问号都不需要。
那是我第二次去你家,我看到他穿着--你的那件--黄色T恤。
其实我早有预感,只是我以为我不能接受。
很可笑,我作为一个母亲,要跟一个外人,争自己儿子的爱。
丈夫没了,儿子没了,独处他乡,不通语言。
我还剩下什么呢?
就剩下回忆,慢慢地模糊起来。
The wine of Love is music,And the feast of Love is song:And when Love sits down to the banquet,Love sits long:Sits long and ariseth drunken,But not with the feast and the wine;He reeleth with his own heart,That great rich Vine.--The Wine of Love, by JAMES THOMSONI thoughtthat you would like it, like what I do.All I am doing, all that I have done, I do it out of my conscienceWhy can‘t you understand me, or this culture.I am trying to help you!So I can comfort you, and myself.I know you miss him.I miss him tremendously.但爱这个字这个字 逐渐变暗,变得沉重 和摇摆不定,并开始侵蚀 这一页纸。
你听----雷蒙德·卡佛《爱这个字》Richard是个很好的人,Kai的妈妈是,Alan也是。
请我来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Junn和Alan理解彼此,也为Richard能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关心她。
说句真心话,我是想帮他的,我愿意帮她。
只是有时弄巧成拙。
无论是帮二老彼此的沟通,还是Richard一心想的让她更好,抑或是我想要的弥合他们二人间的矛盾。
事情总是朝着我希望的反方向跑去。
原来语言的沟通,远不如看在眼里、留在心里的想象美好么。
一开始,我说Junn是lazy bitch. 后来我听说,很多亚洲移民的老人都是这样的。
我想他们也许只是,抵触这里,拒绝融入。
这样想来也许我们应该对她多一点的理解和包容。
毕竟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有太多我们无法体会的苦难与委屈。
P.S 这部影片的配乐很好。
细节上导演有很多想法,但处理得稍显生硬。
剪辑也有些突兀。
P.P.S小本生日(10.14)前后中文Lilting的字幕会由@小本钟字幕组 放出,大家期待吧(虽然这部电影的中文字幕并没有什么特别好期待的。。。
orz不过翻译会加上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看过很多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比如清新的《爱在暹罗》,经典的《断背山》,还有比较劲爆的《自由坠落》一类,当然也不乏很过GV,不过这一部给了我不同的感觉。
其原因就在于它从梦幻翱翔的天空坠到了地上,切实地还原生活,直击了同性恋者们一直不能面对的现实,更揭露了很多想要出柜但苦于各方面压力无法出柜,只得苦苦隐瞒自身,在夜深人静之时自我消遣或“草草了事”的尴尬、无奈,究其原因,就像影片中Richard说的那样,“GUILT”. Richard以为这种内心无法摆脱的愧疚感是源于他的恋人Kai的母亲强加于他,但母亲的一番话说得字字珠玑。
那种愧疚感是无法抹去的。
就算没有母亲的依赖,那愧疚感就会消失吗?
不会的,那是一种恐惧感,恐惧父母或是异样的眼光,或是犀利的冷嘲热讽,这还算是轻些的吧?
在当代社会,我们的21世纪,我们的2015年,又有哪一个家庭(尤其是我们亚洲国家的家庭)能够“容忍”自己的儿子、女儿是同性恋?
这种不同的性取向在我们看来是一种病态,或者至少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情。
久而久之,子女们的潜意识里也渐渐形成了一种“同性恋是不光彩的事情“这种异常的想法。
可是这本身并不是不光彩的。
就像张国荣在《烟火》中唱过”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难道这世界上只有红色的烟火是漂亮的,紫色的烟火就是丑陋的吗?
Nonsense!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我们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可是这种对家庭、对社会的内疚感真的能让同性恋者们追求到想要的幸福吗?
影片中的Kai给了我们答案。
第一遍看完有种闷住的感觉,感觉说到很多点但都没说透,为了弄清楚到底哪些点没说透于是二刷,二刷时基本上一直在心里默默弹幕。
因为小本+导演的东方背景所以期待有点过高。
中文台词不够顺,翻译的语调也有些小学生念课文的僵硬感,所以感觉略怪。
再加上翻译身上没什么戏剧点,就显得这个角色的设置有些尴尬。
人物的性格稍微有点弱,尤其是儿子和翻译,不过也可能跟小哥表现力比较弱有关,好几次错觉他就是来衬小本和郑佩佩的。
有些地方,用视觉语言可以表现得更好的,但导演选择了用对白说出来的方式。
少数戏剧冲突的位置可以略作调整。
有一些线索放在了不易察觉的细节上,如果能提出来就更好了。
有些地方好像对白和旁白区分不明确,二刷的时候发现其实是导演要的镜头剪辑方式。
到最后也没理顺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每个人的态度都有些模糊,故事线也感觉缺了点什么不够完整。
最后总得来说觉得导演想表达的点很多也很散,以至于难以用单一的故事线串起来,这也影响到故事发展的逻辑有时不太看得懂。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写过的一篇命题作文,第一遍写的时候想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结果篇幅严重超长而且自己也觉得越写越写不清楚。
第二遍再写的时候把所有的个人感情全部关掉只留下一条伟光正的思路,顺利地完成了一篇符合考试要求的东西。
先这么多吧。
有空再做修改。
剧本节奏奇差,台词莫名其妙,情感单薄没共鸣,英国电影人得了一种小清新癌。同是养老问题,《Rosie》论思想深度不止高过多少,虽然也很文雅很内敛,却没有过多纠结在小情绪上而迷失现实。
期望过高 故事过于苍白 本喵好软
除了本之外,其他真的不太好……
2014.3.25 HKIFF2014。体现了导演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审视,不过是不是父母老了儿女就一定会内疚,得两说。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细节很有趣,但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特别是凯,弱到不行。(为啥豆瓣分那么高…)
东方的同志导演似乎都喜欢探讨亲情,还记得2011年那部【一家人】,主题够深沉,剧作却显得单薄无力,即使有不错的演员,话剧式写剧本的方法依旧让很多地方显得生硬。一部不够成熟的长片处女作,幸好那种东方人在亲情和养老方面的价值观很容易打动一些人,不过这年头还在纠结出柜有点过时了。★★
剧本很差,情节也生硬,全靠摄影撑场面。整个电影就像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实在没有什么深入和挖掘的。
小本和郑佩佩的演技都很棒,片子很闷,但情感很细腻,始终困惑我的一点是,两人交流加上一名翻译实在太膈应人了,吵架那场戏,范如实的把小本的“fucking”翻了出来我真的没忍住笑场了。
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很好的“跨文化交际”素材。被很多人批说教味过重的最后一段话却直戳心窝。她在回忆里一遍遍问为什么把我扔在这里,就像我在梦里一遍遍问为什么当初没有告诉我。痛失所爱,却又不愿意回忆成为老旧的照片,却又要继续迎接明天,唯有“圣诞节”静止。演技真的很好,撑起了整部片子。
剪辑赞。[2014.08.18]
空间太窄,没有启发的可能
很遗憾到最终两代人间的关系都没有真正弥合,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根基上差异所导致的,影片用珍和亚伦的鸡同鸭讲不断诠释这一点,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两段回忆和现实的交错显示了母亲与爱人同等重要的地位,也让珍最后那句“一个母亲,要和一个外人争夺儿子的爱”更令人有所感触。范(女翻译)的介入本应多出一个视角,可她全程几乎都只是在做工具人,除了重复文本,没有任何作用。结尾的疲软驱散了影片所有的意义,珍大段的感言不太能让人投入其中,自然就难以共情了。
主打亲情+擦边球,并没有伸到文化上。可惜了这样的演员,剧本实在硬伤。
本老师说话真好听。其他人都好尬,太出戏了。男神演的再好也拯救不了了。
很慢但很短。演技都蛮好,主题有代沟、老年移民的孤独、向母亲出柜,整体上黏带一点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碰撞(sui-fucking-cidal)。但感觉真实性有一丝失位,片中那位业余翻译的professionalism实在是太让人分心。最后感觉不够深,或者说太浅
我倒是蛮喜欢这部的。尽管中文台词有些生硬,但演员演技很好,镜头也很棒,整个片子很有味道。事实上,比起平常心我更喜欢这个。
特有的东方视角让悲剧和冲突有了一种宁静的禅意,同时也丧失了很多故事本身可以挖掘更深的机会,Ben的演绎细腻动人
失望。
前面还好,定位温情,但电影一个调调走下去,没有剧情,就乏味无力了。
如此一个小小的故事,却在小本和郑佩佩的简单眼神和对话太极中发出光芒。如同梦呓的拼拼凑凑的剪切或许是对繁杂感情最好的表现,声音不断被掩盖被置换,画面不断被重放被审读,小品片轻轻摇晃出别样韵味。年轻的男孩们,快找个英国男盆友然后向妈妈出柜吧( ^ω^ )
怪诞又混乱 衬衣小本真是又美又温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