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
Le Ravissement,The Rapture
导演:伊里斯·卡尔特巴克
主演:阿弗西娅·埃尔奇,亚历克西斯·曼蒂,尼娜·梅尔瑞斯,尤尼斯·布西夫,拉德米拉·卡拉巴提克,杜斯克·巴德贾,安娜·布拉戈耶维奇,格雷高尔·戴德洛, 马蒂厄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3
简介:莉迪亚(Lydia),一个对工作非常投入的助产士,正处于失恋的状态。与此同时,她最好的朋友萨洛梅(Salomé)告诉她自己怀孕了,并要求她来接手自己的怀孕生产。一天,莉迪亚抱着朋友的婴儿时碰到了一夜情对象米洛斯(Milos),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开始了谎言......详细 >
显然,女主的好友兼服务对象都通过了测试。前现代女性生产与女性在家庭中的家庭地位有关,现在呢?现代女性生产也与女性在现代社会里的社会地位有关。那么「助产师」不禁要问:这种「产业升级」值得《狂喜》吗?所以她才试探性地对着她的朋友和她的观众撒一个小谎。即,本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女导演将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故事交由一个男性叙事者来讲述,而这种叙事处理方式不一定就是女性创作者缺乏自信的表现,事实上,女性(助产师)视角捕捉到的真相性景观相当具有说服力。或许是因为那个偶然又必然驶入助产师眼界的「驾驶员」 视角更具公共性、前瞻性和兜底性吧。毕竟在部分女性看来,男性是多余的——理由大概就是影片开头:男性不会生产,只会背叛。但影片却肯定了男性作为唤醒性、陪伴性和助产性力量的价值。这种「高贵的背叛」当然值得《狂喜》呀!
在可以理解的离谱路上越走越远,挺好。但一定要使用社恐妈宝男友的旁白串联故事吗?这种明明可以携带但就不带性格与心理的配角旁白于叙事有何真正的助力?
欲望的代偿,孤独让人痛苦、失去理智,一个谎言的开始接着就是无数个谎言,理解但是无法认同。
不一样的绑架电影,把本应该很激烈的矛盾冲突处理成状态了,埃尔奇的表演很好,长得也好看
以一个谎言开始,以一场悲剧结束。
关于生产、产后抑郁、生产后遗症刻画比较真实细致,一看就是女导演拍的。女主仿佛游离在外的表演方式很恰当,但男旁白感觉没必要。
首先让我惊艳的是美术和摄影…做的太好了,剧情也很细腻,崩溃和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传染给观众。(虽然不理解女主因为什么被这种人吸引而一夜情)。作为导演首作就真的已经很成熟了
法式浪漫
一个孤独的女人对一夜情的对象念念不忘,于是假称好友出生女婴是两人春风一度的成果。为了来之不易的温馨与爱情, 她用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滚雪球般铸成大错。女主所作所为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她也知真相败露将身败名裂、一无所有。 于她, 片刻的 就算是谎言得来的欢馨也值得(。•́︿•̀。)
女导演在最后还是很温柔
#2024BJIFF# 7分,看似疯狂的举动之下是一个人的空虚和对爱情的渴求。其实电影的法语原名是最对味的,“Le ravissement”既指抢夺,也指欣喜若狂,用来诠释女主的行为再合适不过。无论过程如何,女主的付出还是有所收获,或许这一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人。
6.6分左右。一个长得漂亮,熊又大,职业素养高的姑娘,怎么会感觉饥不择食地找男人呢?居然还为了一个秃头大叔男干了如此多的蠢事。影片在一层一层地将蠢事深入,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漂亮的姑娘绕了一圈,没了青春没了朋友没了工作,只落着了一个秃头大叔,简直了。
女主居然孤獨到飢不擇食找禿頭男人和偷孩子,劇情不如換成偷狗。
当代,孤独青年,偷孩子假家庭,故事内核好
细腻,生动,但总体动机让人觉得无趣
“莉迪亚相信她和莎美乐有某种连接,就像交通船一样,每当莎美乐不开心的时候,她就会开心,反之亦然。好像她们同时只能有一个人幸福。”
a crazy liar desperately chases love. 完全不理解的行为动机,但我很喜欢女主那种孤独疏离的感觉(很像我的生活状态不是指恋爱脑)和闺蜜产后忧郁的表达。
色彩很美
作为导演长片首作着实惊艳。这个剧本拍摄成长片的难度系数蛮大的,因为通篇存在道德问题,但没有道德绑架,稍有不慎就会把女主角处理成一个货真价实的变态。成年人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难以单纯,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谎言,用一个事实去击垮另一个事实,直至覆水难收,令人倒吸一口凉气。女主角的妆造和神态都非常iconic,总是勉强打起精神的疲态和仿佛永远填不满的孤单落寞(难怪被选做影评人周官方海报)。几处镜头处理的很是巧妙,但是温馨的结局略感画蛇添足。
看完第一反应是不安的疯狂的犯罪可以同时用细腻来形容吗。Lydia穿着热烈明艳的红大衣,神态却始终是抬不起眼皮的疲惫落寞,贪恋谎言带来的幸福根源难道仅仅是孤独吗。对密友的微妙感情完全是女导演拍女观众懂的只可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