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四周异常的静谧,以至于有在STUDIO的感觉,不知是不是这样,鬼使神差地有了自己被困,被封锁,被隔绝的错觉...或者说,这是电影拍摄的精到之处,让你很容易实施"角色扮演",就这样,静静地,脆弱地,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地看完了它 "闭锁症"使这个本来在<ELLE>宣泄自己对时尚,女人,艺术无穷想法的中年男子只有控制自己右眼的能力,绝望,挣扎,窒息感每时每刻,无所遁形,在无数次地在重复"E,R,S,H..."中靠眨眼睛挑出字母,拼凑词语,句子,思想. 第一次拼凑出的句子是"Je veux mourir"(我要死) 第二次"MERCY"(谢谢) 第三次"N'ayez pas peur"(不要惊慌) 第N次(在前妻的翻译下对情人)"I miss you quotidienne"(我每天都在想你) 也许你在庆幸,可是,我们头上都套着潜水钟: 有些大点,有些小点;有些是致命的,有些是慢性的;有些是我们自欺欺人以为它不在的,有些是我们束手无策的:譬如把让不谙德语的人丢在德国,让赘肉横生的小姐呆在夜店,或者就在一堂不喜欢的课/会议上听讲台上的混蛋BLUH,BLUH,BLUH...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自己年迈,行动不便的那一天 另外,片子里的法语作为语言治疗师和病人的媒介实在无可厚非,这种近乎亲吻甚至做爱的浪漫语音,"C'EST MOI"""OUI...
在黑暗的卢米埃尔宫,有人因《潜水钟与蝴蝶》而啜泣。
其中一个,就是我。
《潜水钟与蝴蝶》讲述原《ELLE》总编因中风而肢体瘫痪,在众人的帮助下完成其自传小说的故事。
影片开始的镜头,是模拟他的视线--中风后勉强挣开自己的眼睛。
此后,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由这样的镜头组成。
和一般的主观镜头有所区别的是,因为他中风的缘故,视力范围有限,因此在镜头内的人和物都是特写。
因肢体触觉的残缺与难以控制,他还能有所触觉的身体部位被刻画得尤其敏感。
比如眼睛,比如心灵。
他能看到的世界被缩小,对光的感知尤其敏锐,偶尔会产生恍惚感。
而他的心却越发清晰。
为远离名利场可惜,为不能再照顾孩子痛恨自己,对死亡有所向往,对表达自己给予渴望…… 影片多个时空交错,他的现在,他的过去,他的想象,他的梦境彼此交错,毫无繁杂与不可区分之感,彼此衔接流畅。
他经历的独特在于,他哪怕不能书写不能言语却能够准确表达其内心。
而这种方式是辛苦的--由照顾他的人读字母,他用眨眼睛的方式告诉她们他选择哪个。
在叙述出自己经历的同时,他对往昔所沉浸的时尚圈有所觉悟,对错失的爱情与家庭关系有所追悔;而他也与帮助其记录整理书稿的女孩产生了感情。
在他的想象里,他与女孩无拘束地享受美食,体味爱情。
他内心的自我独白贯穿了整部影片,讲述他的真实所想,嘲讽他人并自我解嘲,话语风趣,毫不掩饰男人的兴趣所在。
有意思的是,他哪怕在最难受的时刻,饱受身体折磨时,仍保持着对女性身体的兴趣。
导演Julian Schnabel肆意与飞扬的想象充斥整部影片,让主人公的幻想和梦境段落真实地传达出渴望。
潜水钟意指受束缚的身体,蝴蝶意指自由的内心。
在影片里,潜水钟一次次沉入深海,海底只有幽光,钟体笨重;蝴蝶却有超乎寻常的轻盈感,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随意去到可以想象的任何地方,见证任何时刻。
Julian Schnabel是美国最有名的后现代画家之一,其画作自由不羁。
《潜水钟与蝴蝶》是他的第三部人物传记片,其前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画家与作家。
看了电影,又读了小说,感觉很好. 我是说电影和小说,少了其中任何一者,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都会片面. 我遗憾的看到,居然有很多人把这部书归为励志,很讽刺不是吗?作者在身陷生与死的尴尬领地时,他会冒出写一部书来鼓励后人的想法?太可笑了. 作者全身瘫痪,仅左眼正常,他无法吃东西,靠注射提供一天所需的热量,他不能说话,没有表情.躺在病床上,感到全身沉重,像沉入海底的潜水钟,被死死地罩着.他说,他还有两样东西没有瘫痪,思想和记忆.有时,他的心灵会像蝴蝶一样自由地飞翔. 治疗师发明了和他对话的方式,读一张特殊的字母表,在需要的时候作者眨一下左眼皮,一个字母便被记录下来,直至一个单词,一句句子.电影里,作者向他的美丽的女治疗师拼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想死. 屏幕前,很多人会潸然泪下吧,那一刻,脆弱生命的无奈感深深撞击着我们,哦,死亡,哦生命,竟然是如此的难以选择.作者常常自嘲,以这样的姿态生活着,他的生命令他耻辱,令他变得可笑. 然而,他是在慢慢地接受着,这时,我同意你所说的,他是乐观的.他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安排了之前的一个书稿合约,用特殊的方式去写书,他也会和别人通电话,当然是在有人向电话那头的人传达他的意思的前提下,他十分配合治疗和复健运动.他在接受自己,虽然偶尔也会否认. 他的书里透着欧洲人骨子里的幽默感,但我以为,最重要的,却不是所谓的乐观和坚强在驱使着他,而是人性.他有一个经历磨难的朋友曾对他说,保持住你的人性,就可以熬过这最最艰难的时期. 人性,显得多么重要,如是常人,我们恐怕早已丢失原本的自己了,在伤痛中自怨自艾,无法思考,无法接近真理,我们会轻易地丢弃人性.而他没有,他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本真,所以,他很伟大. 他回忆着家人,爱人,亲人,朋友,回忆曾经去过的地方,回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回忆中忏悔,思考,哭泣,自嘲,回忆安慰着他,陪伴着他. 读他的书,你往往会被一些细微的描写感动,只是旧的窗帘,晃眼的阳光,标志物似的灯塔,有风的沙滩,教堂.很难形容这种感动源自何处,或许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周遭的事物的认真,对当下痛苦生活的认真.每一个字背后,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每一个字都令你感到珍惜. 然后,你就突然学会了去珍惜生活,珍惜自己. 他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有过万念俱灰,那些乐观与坚强都藏匿在人性的背后,保持人性地面对人生的不幸,是影片和小说留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潜水钟与蝴蝶》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前颇为引人注目,因为这部法、美合拍片在技巧风格上是如假包换的法语片路子,可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却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还有着知名画家等身份。
共有三部法国片出现在了今年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上(另外两部是《玫瑰人生》和《我在伊朗长大》),它们都带有传记色彩,算是一大巧合。
《潜水钟与蝴蝶》根据法国时尚杂志《Elle》前总编让-多米尼克・鲍比(Jean-Dominique Bauby)的同名原著改编:人生得意的鲍比中年突遭噩运,在脑中风后身患罕见的闭锁综合征,成为一名仅能通过左眼和外界保持交流的特殊病人。
作为只有4 万字的传记书籍,该书并未洋洋洒洒写上一通,因为它的创作方式相当特殊,是依靠鲍比左眼皮的眨动来完成书写的。
(其方式不如物理学家霍金与人交流的语言合成器般先进,需要人工记录的辅助,简单说就是在念出的一串字母中,鲍比眨眼示意他要的那个字母,循此重复,组成词句)。
影片讲述的并非常见的身残志坚的故事。
尽管由于病症侵袭,鲍比头歪嘴咧,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植物人。
他自知来日无多,于是把几百天的时间耗费在了对人生、情感还有记忆的冥想、思考与反省上。
他用左眼看到了世间美好的东西,因为碰触不到,只能通过美丽的想象陶醉其中,回味感受。
他心有不甘,所以有了书,之后是电影。
施纳贝尔用他画家的艺术直觉,捕捉到了存在于鲍比眼前或脑海中的风景,并通过闪回片段等完整组成了这个男人的过去和现在。
影片的摄影尤其值得嘉言,鲍比的所见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沉重困乏的左眼皮,在主观视角里出现了欲坠不稳的各类构图;昏黄色彩的天空,大片低浮的白云,清风大海,孩子女人,欢爱盛宴,它们之间的剪辑切换自由流畅。
蝴蝶意为斑斓美丽的色彩,也是鲍比思想的最后动力,它要解救身处海底潜水钟里的鲍比。
应该说,当不同的人看到书看过电影,鲍比和他的蝴蝶成功了,沉重的潜水钟禁锢住了他的身体,却不会是他的灵魂。
《潜水钟与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是一部由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导演,基于让·多米尼克·鲍比(Jean-Dominique Bauby)真实经历和回忆录改编的电影,是对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约束下的人类精神的深刻电影探索。
影片的叙事中心是马蒂厄·阿马立克(Mathieu Amalric)饰演的鲍比(Bauby),他在遭受严重中风后,患有“闭锁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e),也称为“假性脑瘤”,是由严重的脑干中风引起的全身瘫痪。
在鲍比的情形中,除了眼睛肌肉组织不受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完整的意识,全身其他部分完全瘫痪,无法独立进食,只能通过一只眼睛的眨眼进行交流。
原著小说以此为起点,记录了他作为法国北部伯克苏梅尔医院病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对过去成功和遗憾经历的反思。
最初,这个故事由他对受伤的影响、反思和觉醒组成。
最终,回忆录发生了转变,鲍比对自己的想象力、当前身心状态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故事继续精彩地进行,利用隐喻,他将“潜水钟”描述为他的肉体,把他囚禁起来,字面意思是“把他锁在里面”。
相反,一旦他重新发现自己的想象力是一种自由流动的生物,可以“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并穿越时间,他就会将其称为“蝴蝶”。
在书中,他写道:“我决定不再怜悯自己。
除了我的眼睛之外,有两件事没有瘫痪,那就是我的想象力和我的记忆力。
”[ “I decided to stop pitying myself. Other than my eye, two things aren’t paralyzed, my imagination and my memory.”]与转录它所需的勤奋技术相比,这本书中详细而优美的语言几乎相形见绌。
当鲍比继续在医院接受言语治疗时,他在言语治疗师的帮助下开始展现自己的思想自由。
凭借她的聪明才智,鲍比能够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按最常用字母到最少字母的顺序重新排列字母表)并“抄写”了这本书。
利用这个字母进行抄写本身就很艰巨——每个单词的翻译和抄写需要2分钟,整本书花了10个月的时间,作者每天眨眼4个小时才写完这本书。
事实上,这篇文学作品是在没有提笔、按下按键或张开嘴的情况下写成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花点时间令人钦佩地考虑。
这本书会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弦,给他们一种牵引力:时而突然地带有讽刺,弹奏着夜间图像的梦幻插图,并用刺痛的语言来挑衅它们,正如作者描述的被“抓住”和“扔进”一个轮椅。
这些短语由这位在灾难性大出血中幸存下来的年轻人写下,让我们从字面上的“眼睛”一睹最罕见的中风相关综合症(LIS)之一的患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诚实、悲伤和希望,让你在面对毁灭时微笑着流泪,并保持至关重要的希望。
他在书中写到自己在场景中的“无助”和感觉时,这对读者很有启发。
其中一次经历是,眼科医生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将他的眼睛缝合起来(讽刺的是,这本来就是眨眼)。
鲍比描述说,这个男人一定是多么愚蠢,如此近距离地看着他,却看“穿”了他。
他继续表达他的厌恶和恐惧,因为医生显然没有注意到他闭上眼睛时不情愿的眼神。
其他时候,他一遍又一遍地说话,他内心的“蝴蝶”(代表他的想象力和思想)因不同意而颤抖,而他的“潜水钟”身体拒绝配合移动。
即使在善意的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时刻,他也经常被剥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
一个例子是,当他拼写“lunettes”(法语中的“眼镜”)时,在他完成这个短语之前,有人认为他正在拼写“lune”(法语中的月亮)并开始与他讨论月亮。
然而,这本书最有力的方面和更强烈的潜在主题是他认识心灵力量的惊人能力;他认识到,自我反省、记忆、逃避的能力——正如他在脑海中描述的去遥远国度旅行的能力——本身就是残疾的毁灭者。
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似乎经历了某种转变。
他曾一度形容自己日复一日地孤独地生活在病房里,“渐渐消失了”。
然而,他通过认识到那些让他感觉“人性化”的事物来对抗这种观念,让他暂时逃离了潜水钟。
这些保留下来的关于他以前的自我的想法,比如穿羊绒衫这样的“琐事”,以及回忆以前喜欢的活动,比如开车、吃饭,都给他带来了快乐。
[ 上述内容部分引自Sarah Caston,PT、DPT、NCS: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From the Eye of the Unseen,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in Rehabilitation,2015-7-8. https://www.jhrehab.org/2015/07/08/the-diving-bell-and-the-butterfly-from-the-eye-of-the-unseen/ ;Bauby JD.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Jeremy Leggatt, Trans). New York, NY: Knopf, 1977;]该片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视点(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简称POV)来讲述故事,这种技术的使用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和叙述功能,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在鲍比的经历中,尽管他的身体一动不动,但影片通过充满活力的记忆、欲望和人际关系来表达他的内心生活,体现了他与灾难抗争的英雄主义。
这种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也是一种移情练习,挑战观众对残疾和生理限制的看法。
在很多时候,影片的视角带有幽闭恐怖色彩。
摄影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摄像机和镜头来模仿人眼的视角和动作。
在《潜水钟与蝴蝶》中,运用了多种摄影技巧,如模糊聚焦、突然的视角转换和近距离拍摄等,以传达主人公的视觉障碍和心理状态。
从技术角度看,维持整部影片的第一人称视点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在主人公瘫痪于病床的情况下,观众只能看到角色所能看到和知道的内容,如果处理不当,有时可能会导致叙事能力的脱节。
例如,一些评论家已经指出,《潜水钟与蝴蝶》中这种第一视角的最初使用很引人注目,但随着电影的进展,可能会感觉很花哨,一旦新鲜感消失,可能会疏远观众。
[ Schager, Nick.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Slant Magazine, 31 Aug. 2007. 网址:https://www.slantmagazine.com/film/the-diving-bell-and-the-butterfly/]这种方法可能感觉像是一种逐渐消失的噱头,让观众脱离了故事可能提供的更深层次的情感纹理。
比如在《触不可及》《万物理论》这样的更流畅的电影叙事之中…… 但使用第一人称视点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新奇,更重要的是它加深了观众对鲍比情感状态的共鸣和理解。
通过他的眼睛,观众能看到周围人的反应和环境的变化,这种直接的视觉经验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种视点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局限性和对外界的依赖,让我们真的从病人的视点来看看世界。
不过,影片的第一人称视点镜头并非一以贯之,而是插入了一些半主观—半客观的镜头,也有一些纯然的客观镜头,想必这也是制作团队精心考虑之后的选择,因为要想全然依托于运动和交流能力受限的主人公的单一视点,会导致影片剧情在很多时候无法“跟上”。
为了让它在叙事上更为流畅,就必要在一些场面使用非第一人称视点镜头。
不过即使如此,这部影片对于第一人称视点镜头的使用仍然是电影史上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尝试,可以说是最成功和最彻底的尝试之一。
除了第一人称视点镜头,影片中鲍比的声音也体现了第一人称的特征。
伴随着视线的摇摆不定和图像的模糊、跳跃,他的声音也断断续续,经常只迸发出几个关键词,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说话能力,这种声音是他自己的内心独白,但是与声音上的第一人称视点一起,帮我们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处境和事情的变化。
很多时候,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专注于识别“错误”(疼痛、损伤、功能限制),然后制定计划来“修复”这些问题。
我们很少寻求真正给我们的病人带来希望和摆脱他们可能经历的任何身体限制的东西。
这种家长式的观点,或者说“救世主情结”,有可能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筑起一堵墙。
而让·多米尼克·鲍比的复杂故事雄辩地揭示了与灾难性伤害相关的许多复杂的情感和欲望层面,比如他对可能出现两个貌美的协助者的期许,这里就夹杂了一个我们经常忽略的面向,那就是“植物人”的性欲望,这尽管对于“治疗”而言经常是被忽略的因素,但是在病人的精神康复中,却往往是能带来希望和生存欲望的东西。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鲍比的自传性陈述,没有一个身体受损但智力受到刺激的大脑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我们很难切身地发现和感受到这一点。
总之,第一人称视点使观众能够直接体验到主角的视觉和情感世界,这在《潜水钟与蝴蝶》中尤为关键,影片的主人公鲍比因患有“闭锁综合症”后的视野,在观众这里获得了相应的视觉转写。
这种摄影技术让观众能够从鲍比的视角看世界,从而深刻感受到他的孤独、无助以及内心的挣扎和希望。
太阳非常的好,今天的歌是SophieZelmani的
尚多,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他有一只看上去要崩裂的眼睛。
除此之外,他只有想象力,和记忆。
谁说的,好电影是关乎人性的。
我并没有看过原著,于是还是给这电影打了5颗星。
你的生活苍老衰弱,僵硬而无声。
没有人是鲜艳的色彩,没有人在跳跃。
那一遍遍被读出的字符好似咒语,你说的第一个词是Die。
因为感觉到的恐惧,被世界遗弃与忘记,无能为力。
不能亲手打开电视机,不能拥抱或者亲吻爱的人,甚至不能赶走停留在鼻子上的黑色苍蝇。
你被困在你的身体里。
“透过我窗花上那磨损的窗帘,一道淡淡曙光开启了新的一天。
我的脚跟发疼,我的头重愚钝。
我的身体好像被装进一种潜水钟里…”你是被束缚了的酝酿的蝴蝶,潜在浓稠的深水里,用一种不设防的就范姿态。
红白条的灯塔,象征着保护。
你身边那些不离不弃的人,最终成为了创造奇迹的人,成为你的力量与勇气。
天地如此宽广,你停留在海面中央,那是一座孤岛。
沉默而强硬。
海的声音那么大,倒灌进你的睁大的左眼。
那是你唯一的线索,唯一可以与这世界交融的线索。
后来的后来诞生的书。
像她说的,即使跟随你潜入海底也无所谓,因为你是我的蝴蝶。
倒回的断裂冰层,破茧的蝶,还有慢慢消退的光。
你挣脱出了那个潜水钟,你最终飞起来。
那我们呢。
我们被困在哪里,在哪里,什么位置,什么人可以帮助,什么季节即将过去,什么才是唯一离开的途径,什么才是勇气。。。
假如你是让多米尼克鲍比。
法国巴黎,初冬的阳光还显温暖,风和日丽。
你驾车驶在郊外的路上,翠色入目。
右座的男孩处在成长的稚嫩中,那是你久别的儿子,他嘴中的琐碎于你都是种灵动。
但这只是前一刻。
后一刻,你便无力地卧在苍白的病房之中,眼前人影恍惚。
你困惑而愤怒地回答着这些陌生人的提问,但你马上就发现已经再也没有人能听的到它们了。
你中风了。
左眼皮是你唯一能运用的肌肉。
你不能运动,哪怕抬起你的手指;你不能说话,哪怕你的声音已经在心里变得歇斯底里。
眨一下是肯定,眨两下是否定。
这便是你能表达的,这便是你在他人眼中的全部生活。
让多米尼克鲍比,原法国ELLE杂志的主编。
1995年12月8日,43岁的鲍比突发中风。
为他诊断的医生曾说,要掉入此病的陷阱比中乐透彩券还困难。
1997年3月7日,《潜水钟与蝴蝶》的法文版问世。
6月,纽约英文版。
7月,伦敦英文版。
8月,德文版。
这是鲍比在中风后的两年中用左眼皮“写”成的书。
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个民族的人在阅读这本简短的文字。
1997年3月9日,让多米尼克鲍比去世。
2007年,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执导《蝴蝶与潜水钟》,获戛纳大奖。
鲍比说现在的他就像是被困在重重的潜水钟里,紧紧地被拢罩着,压迫得快喘不过气来,但他的灵魂如同轻盈的蝴蝶一样可以四处飞翔,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下任意翱翔。
潜水钟...无助,窒息,愤怒,沉默。
沉没在深水的潜水钟,无法穿越的寂静中包含着蠕动的愤怒。
当中风后的鲍比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他就只剩下一只左眼了。
上帝甚至没有给他抱怨的机会,就夺取了他的一切。
这个曾经情场得意,事业顺利的风流才子失去了所有,左眼中颤抖的图像告知着他的存在。
他甚无法得知自己的外貌,当医师们推着轮椅带他穿梭在走廊中时,他看到了那张出现在镜中脸。
那张嘴歪眼斜,毫无生气的脸。
他尖叫了,噢,天哪,我就像是甲醛中毒了一样。
即使此时,他的嘴唇依然令人绝望的外翻着。
鲍比失去了语言。
当医生一针针缝起他那失去效应的右眼时,他严重抗议,但他的驱赶声只能一遍遍地回响在潜水钟内,它慢慢下沉,深邃的海水锁住了他的灵魂,骨肉,和每一寸肌肤。
无法入眠的夜里,停播的频道用刺耳的声音让鲍比疯狂。
而在清净的周末,没有尽头的寂寞让鲍比身处地狱。
漂亮的语言医生教会了鲍比“说话”的方式——她阅读常用字母表,当鲍比听到需要的字母时,就眨一下左眼——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
然而,他用这种艰难的方式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我想死。
画家出身的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采用了特殊的方式演绎这部电影。
片中近1/3的镜头都以鲍比那模糊的视野表现他和他的左眼所能看到的全部世界——它狭窄,颤抖并且模糊不清。
在影片的前半段,这种压抑的视角配合着主角马修阿马利克愤怒而绝望的独白,使我们对鲍比被病症紧紧锁住的身体感同身受。
深海的潜水钟,病床上的鲍比,就像是极度愤怒的人被强行堵住了嘴,他无法呐喊,只能独自面对幽深的宁静。
蝴蝶...自由,灵动,妄想。
今天看来,似乎我的人生一无所有,只有一连串的失败。
我不能爱上的女人,我不能抓住的机会。
我允许它流过的快乐的时刻。
我在结束前就知道了结果的比赛...曾经的我究竟是愚蠢还是盲目?
抑或是只有灾难的刺眼光芒才能还原一个人的本性?
鲍比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即使身处在潜水钟里,只要上帝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哪怕那只是一只视力模糊的左眼——他也依旧能像一只蝴蝶一般翩跹而出。
不过这不是一部励志片,而是一部优雅的法国电影。
瘫痪的鲍比并未有过强烈的求生欲望,他更没想过要以自己短暂残缺的生命制做出什么伟大。
他只是用这段宁静的时间更加缓慢的思考和品位人生,用所有的回忆和想象把自己放飞。
那美丽的语言医师,曾在无数臆想的场景中与鲍比甜蜜地约会。
即使是在影片开端,绝望的他也在初识她时脱口而出“啊,我是在天堂”,并将那左眼颤巍地打量在医师的胸部上。
记忆中的过去一幕幕展开。
轮椅上的父亲,欢笑着的孩子们,深爱着的女人。
鲍比的人生开始倒带,他曾经珍惜的,错过的,拥有的,失去的。
回忆是时间的杰作,四十三年的人生在两年中重现。
他一遍遍主观又客观地解读自己,在失去身体的时候得到了自我,真正的“我”。
他可以想象任何事,任何人,任何地方。
在黄沙漫舞间与驼队信步,在寒风凛冽中登上雪峰。
他见到了最爱的女人,金黄色的沙滩他与她拥吻。
一旁轻荡的海浪,那是碧蓝色的海洋,深远幽邃。
鲍比的父亲说鲍比被困在了自己的身体之中。
但空间对灵魂而言没有意义。
即使远能登月的我们,相比浩瀚宇宙依然也只是被捆锁着的可悲生命体。
地球大于人体多少呢,思维的穿梭不需要任何的物质限制,一只左眼,鲍比便证明了他的存在。
爱...错过,伤害,等待,真情。
鲍比最爱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他们曾浪漫地缠绵,甜蜜地对视又含情脉脉。
但一切都只是发生在潜水钟里的幻影,他不断悔恨不断追忆,却与她不得一见。
“我始终在这里等你,每一天。
” 病房陷入沉默,守在病床前的前妻斯威娜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泪水。
这究竟是对谁的惩罚呢,无辜的斯威娜不得不将这句话一字一字地传达给电话那一端的女人。
她占据了她所爱的,她让她泪流满面。
“我始终在等你。
”这不是一句情话,而是鲍比不能掩埋的真情。
他被剥夺了伪装的权利,他“说”出的每句话都是赤裸裸的真实。
他被迫如此凛冽地表达自己,没有选择。
四处留情的风流才子在生命的末端最后一次清点了自己的心,变成了最真实的人。
一个黑人...朋友,冷幽默,温情。
带着一个摩托玩具来探病,强行让一个不能反抗的病人带上一顶像只兔子的皮草帽,读字母表的时候忘记看鲍比的左眼。
这个大咧咧的黑人彻底激发了鲍比的幽默感,马修阿马利克那略带讽刺的语气让我们与鲍比一起苦笑不得。
他似乎很难接受这个只剩一只左眼的鲍比,他不能怜悯,不能温柔,还有些束手无策。
所以他笨拙地安慰,笨拙地照顾,又笨拙地玩笑。
他真是个可爱的朋友,当生活灭亡了的时候。
父亲...命运,禁锢,无能为力。
一小时四十七分钟的电影结束后,几乎没人会忘记鲍比的父亲。
那个瘫痪在轮椅之上,几乎无法生活自理的老人。
他年轻时同样风流倜傥,同样无法忘记最爱,而在年老之时又同样被身体禁锢——不过他只是半身瘫痪,他的儿子却几乎变成一个植物人。
鲍比的蝴蝶曾飞过父亲的房间,那时鲍比正一边为他刮脸,一边和他拼着口若悬河。
“医师说如果我能活到一百岁就给我举办一个盛大的派对。
但是我不想参加,谁想活到一百岁?
”鲍比的父亲颤巍地站在镜前微笑,那张遍布皱纹的苍老的脸与他壮年时神采飞扬的照片并列在一起。
在鲍比失去生活的很长时间后,他才接到父亲的电话。
同样无助的老人似乎有些语无伦次,他听着语言医生在电话那头缓慢念出的字母表,忍不住地啜泣。
“所有的思绪从我的脑海中奔涌而出....我有一个想法,关于我们的,我们处在同一种状况之中。
我被禁锢在公寓里,不能上楼也不能下楼。
我们都被捆锁了,你被困在身体里,而我被困在公寓中。
”断断续续的话语。
一种亲情,一种宿命。
由于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是一位地道的美国人,所以《潜》一片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国电影。
但在优美的法语和优雅的法国思维的包裹下,称其为法国电影无可厚非。
不过由于这一混血身份,《潜》不得不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中夭折。
除此之外,尽管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四项提名,《潜》最终还是从奥斯卡无功而返。
而在今年那场颇受诟病的金球奖颁奖中,本片却捧得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导演两项桂冠。
对于这一结果,导演施纳贝尔微笑道:“被接受的感觉真好。
”
(芷宁写于2008年2月28日)该片自由烂漫的影像风格令人欣赏,那炫目的光影,虚镜和闪回的适度运用,加之散而不乱的叙事逻辑,不断拼接叠加出片中患病主人公的臆想世界和过往记忆。
“新表现主义画家”兼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将绘画的色彩和表现主义的手法融入到镜头画面中,而出挑的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则通过不同的色调、光度甚至走焦的运用来再现病人恍惚的视觉和不羁的想象,进而引导观者从不同点面对人物做了一番了解。
可以说,影片以非一般的手法,用超越束缚的镜头语汇和直白坦然的真实故事,逐步再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及其自我梳理的过程,所有这些活跃而灵动的特质让这部讲述亡者最后时光的影片泛出乐观的光芒。
许是在声色犬马、放浪形骸、奢侈糜烂的世界里混沌太久,做了6年法国时尚杂志《Elle》主编的让·多米尼克·鲍比(马修·阿马立克饰演)于1995年冬开始进入一种罕见的“境界”——因突发血管疾病而陷入深度昏迷,继而身体机能遭到致命损坏,即患上了被医学界称为“闭锁综合征”的重疾。
许是之前的生活太过嘈杂鼓噪,患病后鲍比的世界可谓简单清净多了,苏醒后的他不能活动身体,不能说话,甚至不能自主呼吸,唯一能动的便是左眼,仅比植物人的状况好点。
鲍比逐渐意识到自己还拥有想象力和回忆这两样东西没被剥夺,他的肉体虽如潜水钟般笨重,但他的思绪和灵魂却轻盈如蝴蝶般自由翩然,至1997年3月离世前,他每天都在脑海深处做着自由行,仿佛乘着想象的翅膀,这种旅行的乐趣和精彩,便促成了他最后的著作《潜水钟与蝴蝶》。
这部书是他使用上天留给他唯一和外界交流的器官左眼完成的——眨眼一次代表“是”,两次代表“否”,鲍比用他幸存的左眼来选择助手说出的字母,逐渐成词、成句、成书……在小说出版后的第10天,鲍比的肉体离去,而他的精神世界已注入书中留给世人。
不同于自由驰骋的想象力,鲍比的追忆往事则具有现实反省的意义,曾经的职场风光、情场得意和花样迷情,如今都显得有那么一丝讽刺的意味,随着自嘲式的内心独白,观众开始认识、鲍比重识了昔日华年——曾经的他没珍惜过很多值得珍惜的人或事,哪怕曾为他生了三个孩子的前妻Céline(艾玛纽尔·塞尼耶饰演),他为了另一个女人抛弃了她。
他更没有仔细思考过人生,他曾和父亲谈论过生死,然而核心态度却是轻率的。
在他病后,Céline第一个来探望他,且学会通过其左眼的眨动和他沟通,还带着三个子女来看他,带给他快乐,甚至陪伴他走完弥留之际。
然而,鲍比心中最爱的那个女人、他最想见的那个女人却始终没有出现,他曾十分宠爱她,在她身上大把花钱,所有这些,在他患病后顶多换来她的一通表述“我爱你”的电话,而这通电话使鲍比的左眼流出了泪,使Céline的内心再次流泪。
这场戏里,马修·阿马立克和艾玛纽尔·塞尼耶的演绎很精彩,特别是艾玛纽尔·塞尼耶,她将Céline接听电话意识到是那女人时的失措、打开免提让鲍比听时的无奈、必须离开一分钟让他们“单聊”时的难过、返回并拼读鲍比答复时的痛楚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颇有层次感。
除却Céline,该片还有几位宛如天使或圣母般的女人,如负责语言障碍调理的Henriette(玛丽-乔西·克罗兹饰演)、帮助鲍比完成写作工作的记录员Claude (安妮·康斯金尼饰演),她们的耐心悉心和关心仿佛一抹冬日暖阳,令影片呈现出的脉脉温情和丝丝暖意。
该片随处闪现出不俗且有效的创意,如不在意完整性的主观镜头、大量生动且极具调侃的画外音,都恰如其分地描摹了不能言辞的鲍比的内心波动。
再如,伊始的20多分钟讲述的是鲍比刚从深度昏迷中苏醒,逐渐认识到自己状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银幕便是鲍比的那只左眼,而观众则和鲍比一体,通过他残存的意识感官来看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世界,来听医生的解说,也听到了鲍比对应医生解说所产生的心里话。
通过这种感同深受的处理手法,观众做了次充斥着吃惊、无措、恐惧、无望的心路历程,当鲍比在女医师引导下选择出第一个句子“我想死”时,观众便对他充满了理解。
之后,也是通过观众和鲍比一体的方式,再现了鲍比那慢慢接受现实、开始正视面对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该片很长一段的时长里,因观众即是病床上的鲍比,故而无法看到“自己”的模样,只能通过那扇“窗”,看到医生护士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当鲍比被推往露台路过能映出变形模糊图象的金属墙面时,观众和鲍比的反应雷同——“那个家伙是我(他)?
”当镜头转换角度,观众犹如蝴蝶般飞出了鲍比的身体、也仿佛鲍比的灵魂出窍前去一探皮囊究竟般,于是,那扭曲狰狞的面容和瘫痪无力的肢体终于出现在镜头里……和影像画面、画外音一样,该片所用配乐也是令人欣赏的部分,一些以往影片的配乐(如《洛丽塔》)和流行歌手的音乐(如U2)都被吸纳其中,在丰满了影片整体效果的同时,更在听觉氛围上给以贴合人物心境的感受。
在看这部影片时,总是想起另外两部影片,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我的左脚》和贾维尔·巴登的《深海长眠》,许是基于角色身体疾病的限制,马修·阿马立克的表演无法如丹尼尔·戴·刘易斯那样富有张力,也无法如贾维尔·巴登那般细腻深远,但那不停转动的眼球和眨眼,却给人踏踏实实难忘的感觉。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276495_d.html)
又一个死亡前题材。
话说曾经生活要有多得意就有多得意地原法国版Elle主编Jean Do Bauby中年突然中风,身体失去知觉,浑身上下只有左眼可以眨巴。
于是就靠着只眼睛,写成了一部书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一开始在豆瓣上看到这个小说, 然后得知拍成电影。
永不让我失望的Laemmle Theatre如期上映。
原来不理解标题中的两个名词是什么意思。
看了电影就理解了,身躯无力完全失控压抑沉闷就像一个潜水钟,思维却仍然流淌飞跃彩色自由像一只蝴蝶。
电影拍得很意识流,故事发展到哪里就拍到哪里,好像没有特意安排, 完全let it be. 虚实交错,而且往往是转换的残酷生硬,多次在回忆或者想象美好生活或者想象的时候音乐嘎然而止,镜头拉回现实的病体身躯,睁大的清楚血丝的眼睛特写。
真实的伤人。
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好人坏人手枪特技,只有深深浅浅的感情,生命和死亡。
竟也颇有浪漫的色彩。
特别要说,爸爸的老演员出场两次,表演实在完美。
在大年30這天看完這部電影。
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筆記本前,專注的,孤獨的,看完它。
片子開頭就像一塊磁石,把我牢牢吸住。
晃動的主觀鏡頭,那只努力試著張開,想要看清楚這世界的眼睛。
他的意識,他的心理仍然存活著。
讓。
他用字母告訴女護士說:我想要死。
他的眼睛像被什么物體粘住,模糊著。
后來被縫合的右眼再也無法隨意瀏覽這個世間,只剩一只左眼不停的轉動,上下左右,企望看清楚每個角落。
這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他哭。
當前妻來看他。
鏡頭從清晰慢慢轉向模糊的時候我明白了,是他的眼淚糊住了僅剩的左眼。
妻子說:你不要哭。
可是他到底能做什么。
要做什么才能維持生存下去的信念呢。
他選擇寫作。
寫作。
是最好的選擇。
把靈魂都注入到紙張之中,像一種釋放一種解脫,讓身體不要那樣沉重和疲憊。
多好。
他還活著。
還可以說這個生的故事。
生,真是我們的幸福。
影片從頭至尾時時出現旁人與他用字母拼寫來溝通的場景。
他們將字母一一按順序說出口,他則以左眼的眨動做選擇。
眨一下,表示是。
兩下,表是否。
他保有他的想象力,以及他的記憶。
他的身體雖然一直僵直在醫院的病床上,輪椅上,甚至游泳池里,而他的心卻暢游在無比廣闊的世界。
父親遲來的電話,他的面孔因焦急難過而扭曲。
我知道那一刻如果他還能發出聲音,他必定號啕大哭。
父親在電話彼端哭泣,他讓護士對父親說,不要哭。
可是可是,他們還能如何。
他們哭。
我也哭。
不要等到一切都失去了,才追悔,才懂得要珍惜的沒有珍惜。
用勁全力生活下去吧。
生,真是我們的幸福。
我不太喜欢这样的镜头感~
我打95分
DVD买的有问题,法语发音+英文字幕......但还是坚持看下来了,构思很独特但整体有点闷。片中人物尤其是那几个女的不太好分辨
法国人的艺术有时我真的欣赏不来,看的我头晕眼花,沉闷漫长。
走进影院只期望找到关于人生和死亡的一点感悟。(电影资料馆)
故事很简单 视角很特别
他人口中每一个字母和你每一次疲惫的眨眼最后都幻化成心底的蝴蝶
最大的喜欢给片尾曲。听完这个故事只觉得艰辛,只希望即使有天做噩梦也不要这么累的。整片不断出现口水,病人,汗液,蝴蝶,每个都是我生理性恶心的底线,能看完已经不容易,对不起原型人物。爸爸很棒,超级棒。
好艰辛喔。。。太可怜的人啦
太沉闷了。。。跳着看了几分钟,闪人。
有一种深海长眠的感觉
看书的时候就被感动 画面和配乐很漂亮
不落窠臼 影像充满魅力【电影资料馆】
导演把植物人的视角表现的很好,虽然我们都无法感同身受。。
倒胃口的片名,倒胃口的海报,我是带着潜水钟与蝴蝶两个人的爱情看的本片,是不是太狗血了,自从维纳斯之后,对这两个主角很无感,但我喜欢法语单词的那些片段
这片子不就是摄影好么,加上几个有魅力的女演员,其它有什么
Fuck,三天才看完。
挺沉闷的
中风患者的奇妙精神世界。拍得其实挺好的,只是我不喜欢。
突然失去才能让人突然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