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恶世之子》中,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暴力和痛苦的世界,一位神秘的杀手无差别地对无辜的人群进行大规模杀戮。
然而,这部电影并非只是简单地描述了这一残酷的现象,而是通过对比人物的选择,深入探讨了痛苦、暴力与爱的主题。
它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世界的苦难和矛盾,以及我们自身的痛苦。
这部电影透过艾丽诺和迪恩两个角色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挣扎和冲突,同时也揭示了爱的力量。
它引导我们深思,暴力真的是解决痛苦的方式吗?
爱,理解和接纳,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出路?
《恶世之子》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引发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
《恶世之子》以美国市中心一场神秘杀戮的案发现场为起点,展开了一场引人深思的探索。
这部电影成功地描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展示了人类如何在苦难中寻找解脱,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了暴力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影片的故事以一场大规模的杀戮为起点,29人死亡,案发现场找不到任何弹壳、指纹等证物,杀手毫无踪迹。
这个残酷的开场即展现了电影的基调,一个痛苦的世界,一个看似没有出口的恶世。
这个世界是痛苦的,这是电影的核心主题。
导演通过精细的剪辑和细腻的摄影技术,创造出了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气氛,这种气氛贯穿整部电影,让观众深刻体验到恶世的痛苦。
而在这个痛苦的世界中,人们如何面对、如何选择,这就是电影想要探索的问题。
艾丽诺和迪恩,是影片中的两个主角,他们的人生选择成为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主线。
艾丽诺,一个年轻的女警,面对痛苦,她选择了理解和尊重,她试图找到杀手,阻止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而迪恩,一个神秘的杀手,面对同样的痛苦,他却选择了暴力。
他以痛苦之名,向世界释放他的愤怒,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伤亡。
电影中的配乐、摄影、剪辑等技术手段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打造出一部节奏紧凑、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艾丽诺和迪恩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理解和暴力的冲突,看到了痛苦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影片的结尾部分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在最后的对话中,艾丽诺提出了一个解药——爱。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告诉我们,只有理解、接纳和爱,才能真正解决这个世界的痛苦和矛盾。
然而,这个解药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却留给了观众去思考。
《恶世之子》是一部深度探讨暴力和痛苦主题的影片,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和自己。
它让我们看到了痛苦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远离暴力,才是真正的解脱。
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深度的思考,如果你希望在电影中找到生活的启示,那么《恶世之子》绝对值得一看。
这部影片将带你进入一个深思的世界,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总的来说,《恶世之子》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深入人心的角色刻画,为我们揭示了在痛苦中寻找解脱的路径。
只有理解、接纳和爱,才能真正解决这个世界的痛苦和矛盾。
这部电影以艺术的方式对暴力和痛苦提出了深度的质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它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个体都拥有选择的权力和机会,我们可以选择理解,选择爱,远离暴力。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去电影院观看、体验和思考的作品。
”
Flawed person in flawed system.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警匪片,当然从侧写侦破的角度看是非常细腻精彩的;这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抓捕犯人的压力和争功夺权的内耗,不是在场面中而是在细节里徐徐展现。
每个人心中对人的评断和先入为主的印象被挑战,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人,没有一个毫无由来的反社会,生活在 flawed system里,人人都有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
是像迪恩一样用火发泄,或是像埃莉诺一样用水抚平,只是方式上的区別,情感内核相同。
超出预期的片子,需要观众抛开对好莱坞式警匪片的刻板印象细品。
PS北影节采用的译名:追凶,虽然也没能完全涵盖 misanthrope的意义,这个恶世之子就更让人一言难尽…
最近才看完《恶世之子》这部影片,不同于传统的悬疑推理犯罪电影,本片更多是对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性的探讨。
其中呈现出的霸权与不公与古老东方的“因果报应”哲学不谋而合。
作为是影片中亦正亦邪的两位主角,艾丽诺和迪恩,他们的人生选择成为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主线。
艾丽诺,一个年轻的女警,面对痛苦,她选择了理解和尊重,她试图找到杀手,阻止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而迪恩,一个神秘的杀手,面对同样的痛苦,他却选择了暴力。
他以痛苦之名,向世界释放他的愤怒,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伤亡。
而在艾丽诺和迪恩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理解和暴力的冲突,看到了痛苦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让我们明白,远离暴力,才是真正的解脱。
此外,影片中塑造的马克和艾丽诺两位警察形象也是异常出彩。
在片中,两人更像是师徒关系。
他们从一开始互相敌视,在经过接触和磨合后,最后组成了“破案双人组”。
可他俩即便是警察身份,也和片中的杀手一样,遭受着社会体制和官僚制度的挤压,权力对他们的排挤和边缘化,这让他俩在破案过程中困难重重。
面对不公,只是他们和凶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已,这也明确表达出电影里的凶手与警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由此看来,电影中“迪恩”杀人狂的施暴行为,也并不是想单纯体验暴力带来的快感,他的暴行不是由自身引发的孤立行为,而是压迫和剥夺个体尊严的蛮横制度引发的个体反应。
而大多数人的暴力犯罪,不是因为他们享受暴力的快感,而是出于某种原因。
当一个人被压迫到极限时,他在摧毁世界的同时,也在自我摧毁,就像定时炸弹一样。
可以说《恶世之子》是一部深度探讨暴力和痛苦主题的影片,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和自己。
恶世之子 (2023)6.7202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达米安·斯兹弗隆 / 谢琳·伍德蕾 本·门德尔森
结局真的是特别厉害!
😊😊😊😊😊😊😊😊😊😊😊😊😊😊😊😊😊😊😊😊😊😊😊😊😊😊😊😊😊😊😊😊😊😊😊😊😊😊😊😊😊😊😊😊😊😊😊😊😊😊😊😊😊😊😊😊😊😊😊😊😊😊😊😊😊😊😊😊😊😊😊😊😊😊😊😊😊😊😊😊😊😊😊😊😊😊😊😊😊😊😊😊😊😊😊😊😊😊😊😊😊😊😊😊😊😊😊😊😊😊😊😊😊😊😊😊😊😊😊😊😊😊😊😊😊😊😊😊😊😊😊😊😊😊😊😊
官僚系统中的困顿,似乎每个人都在其中,无能为力,也不能够改变些什么我想到的是罪恶,比如杀手对于世界的讨厌和厌倦,认为整个地球只是一个大监狱而已,你无法找到避世之地,每块土地上面都有主,你需要按照其规则做事,需要赚钱,需要工作和劳动,你被监督和强迫着,要做事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到了《空中监狱》里面的那个连环杀人魔,其中一段话也是类似的:人们过着工业流水线的生活,每个星期工作五天8个小时,找个地方过周末,然后还有一些节日,结婚生子,按部就班,如此60岁退休,你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疯狂吗?
似乎变成了一种程序和定势,变成一种标准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的人说要躺平,不工作,因为也感到,这样的生活似乎过于无趣,之前看到一个新闻,美国一个大巴司机,工作多年一直不出错,有一天,就是开了大巴车,跳出既定的路线,然后漫无目的地开了好几天,对于一种习惯和庸常生活的反抗我想那个杀手,一定也是很痛恨这个世界,讨厌各种规则,或者鲁迅先生说的,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只是不想被吃,所以他杀人,电影的台词是:我杀了200个人之后,终于有人开始关心我在想什么了,似乎渴望别看见,被倾听,希望能够解脱出来的命运,我们许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螺丝钉,是耗材,何尝也不感到悲哀呢,正如杀手说的那一群牛,在那里呼吸新鲜的空气,吃着草,看着蓝天白云,而后有一天被送进屠宰场,剥皮分解,成为人类的盘中餐,然后又进入到大自然中,如此循环的命运人们建立的系统,警察系统,FBI,权力的运行以及那些争夺功劳和内卷,那些明争暗斗,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和位置,可以将许多人当做工具和代价,葬送许多人的性命,躲在一个系统背后,获利和操纵一切,但是是否某个人在操控一切,其实不是的,是这个系统,是这个运转中的系统,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的,都是被推着走的,包括那些隐藏事实和真相的,或者争功劳的官员,都是如此,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也为了保住利益可能在资源面前,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所有人,都是身不由己的,都在斗争,而且,这可能是宿命
据说票房不咋地,写实题材是有多不受待见。
这片除了女主演员略有点撑不住,其他都相当不错,完成度在这一众跨疫情拍摄的电影里能排进一档。
其实我觉得这片距离《沉默的羔羊》就差在谢伍德跟福斯特上面了。。。
只能说编导已经尽力了,能藏拙的地方都藏住了,可能这个角色深度对于演员来说还是复杂了点。
老FED拉马克,甩锅领导组,低沉嗓音的大反派,FED小跟班,甚至几个被询问的证人,各路配角都挺出彩。
故事节奏也挺紧凑, 没什么废话的地方,插入的支线——搜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射击游戏玩家害他跳楼,跟超市抓捕那几个极右民兵着实把甩锅官僚狠狠黑了一把。
破案的过程我很喜欢,没啥顿悟推理或者孤胆追凶,只能是硬着头皮穷尽那些鸡毛蒜皮的线索。
动作场面意外的很不错,经费有限但是精华都出来了。
特别是mall里面那场,从回放里面倒叙就简简单单几个镜头, 把枪手那种可怕的冷静(冷血)样子完全描出来了,这手法显得特优雅。
比那种张牙舞爪式的反派表现更让人害怕。
gunfire场面本来就是这样,子弹不长眼,上一秒还在洋洋洒洒,下一秒中弹就嗝屁。
那种浮夸风突突十分钟打的满墙满地单孔还皮都没擦到的戏我是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最后的工棚包围戏有点小破绽,警方都吃过mall里面枪手有大量爆炸物的亏了,还这么傻乎乎密集队形围个半圆上去有点太不长记性了吧。
感觉波士顿爆炸案那片里面场面才更合乎实际逻辑:枪手最后躲进后院小船里面不出,警方知道可能有爆炸物哪里敢靠近,远远的各种长枪催泪弹把船打成筛子。
2023美国动作片《恶世之子》,又名《追凶》,豆瓣评分6.5,IMDb评分6.6,于2023年7月28日引进国内上映。
美国人自己拍的反应美国枪支泛滥题材的电影,倒是头回看到,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片的题材很新颖。
美国枪支泛滥显然是很好的警匪片、惊悚片甚至悬疑片题材。
美国枪支泛滥是个令人发指的顽症,由于政府与军火商的利益勾连而导致无法解决,美国枪支保有量多余美国人口数量,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倍感恐怖的社会现实。
本片不算是动作片,动作戏极少,整体属于剧情片模式,原本以为会是惊心动魄的动作片。
影片开门见山,干净利落,刚开篇就是无差别狙击杀人,开篇吊足了观众胃口,不过后来的剧情片模式令观众失望。
每个罪犯都不是天生恶人,每个罪犯都是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双重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本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揭示恐怖杀手的精神心理深层次的原因。
影片中的杀手堪称“人间恶魔”,没有目标的无差别杀人真是可怕。
枪支泛滥是外因,枪支泛滥给了人性扭曲者以暴虐发泄的机会。
虽然本片题材是枪支泛滥,但是更多着眼点是人性,着眼点没放在抨击枪支泛滥上,从这一点上说,影片立意不够深刻。
期待着能早日看到旨在抨击枪支泛滥的电影。
影片用多束弹道分析的绿色激光汇集于大楼一处、迅速定位凶犯位置的桥段,我头回见到,很开眼界。
弹道分析的剧情在警匪片中见过,但是本片这种高科技手段是头一回见。
美国人自揭老底、自己拍的反应美国社会阴暗面的影片,我国政府肯定乐意引进,需要让“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国民感受美国的真实一面。
本片的原名Misanthrope直译是“厌世者”,文题相符,恰如其分。
影片播放事显示的片名是To Catch A Killer,直译是“追凶”。
中国名《恶世之子》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实片中立的“恶”应当是厌恶的恶,和“厌世者”是一个意思,但是《恶世之子》这个片名却有黑化美国之嫌,政治倾向很明显。
女主比在分歧者时候看着明显年纪大了,但更有一种成熟和力量的美感。
凶手就是一个典型的厌世者,小时候的意外受伤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接受社会环境的变化,终于在新年夜的时候用一场大规模血腥的枪击案来做出回应。
凶手虽然厌世,但并不愚蠢和冲动,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思考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具备出色的武器使用技能,这点就很要命。
要不是女主用凶手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警察最后找到凶手还得非很大劲。
从联调局和警方的应对来看,大家在分析和判断凶手各种情况的时候,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在群体开会讨论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太多废话,虽然大家在某些问题上会有分歧,但每个人的职责都很明确,能快速达成方案并付诸行动,这点很像赞。
开会讨论的那个场景,有一点让我想起之前在美资公司工作时候的会议讨论的情形,感觉似曾相识的样子。
最终凶手并没有杀掉女主,可能是因为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人,甚至想让女主帮忙把自己杀了然后烧掉尸体,只不过后来巡逻警察的到来打乱了这个计划而已。
影片借抓捕大型枪击案的凶手的过程,来展现一些社会问题,同时也毫不掩饰政警体系里的官僚作风。
最终女主在为自己和上级争取最大权益的情况下,也跟这个体系达成了一些妥协,虽然有点无奈,但好歹也算是有些收获吧。
女主最终实现了进入联调局当特别探员的夙愿,也算是一个比较正向的结局吧整部片节奏紧凑,场面也还过得去,给6分有点低,给8分有点高,7分比较合适。
相当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离奇罪案侦破的过程。。
男主刚愎自用 自命不凡 女主敏感 感性 两人化学反应有些莫名其妙的怪异, 也又在情理之中。
PS有一幕, 女主看罪案发生时的大楼门口广场监控, 行人四散奔逃, 监控人工智能给每个人头上加一个框框。。。
而杀手就是发冷qiang 无差别击杀。。。
两者放在一起令人不寒而栗快餐店mass event 一场improvise delicate show... 干脆 有效 highly motivated trained action.超市阻击战。。。
最后女警点击有点搞笑last not the least, Ralph Ineson's voice is so impressive that sometimes you lost in the conversation before getting the meaning out of it (๑•̀ᄇ•́)و ✧
哎呦,谢琳·伍德蕾和本·门德尔森主演的好莱坞犯罪悬疑片《追凶》出资源了啊,这是前不久北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片儿啊,当初就想看来着,结果只放一场没抢到票,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在网上看到了啊!
毒舌君之所以想看这片子,一方面是因为主创阵容,说起来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的名字,估计很多人都不熟吧,但说起这位阿根廷导演2014年执导的《荒蛮故事》,估计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吧!
这部《追凶》就是他打入好莱坞的首部作品了,女主角谢琳·伍德蕾曾经是当红的青春女星,主演过《分歧者》、《大小谎言》等知名影视剧,男主角本·门德尔森也是不少好莱坞大片里的黄金配角了,男女主角属于那种演技受到认可且挺讨观众喜欢的演员。
这片子看预告片感觉也挺吸引人,美国巴尔的摩市在新年夜发生严重枪击案,29名市民在高楼大厦中被冷血狙击手无差别射杀,本·门德尔森扮演的老成持重的FBI探员领导此案的调查,他看中了谢琳·伍德蕾扮演的认真尽职的年轻警员,于是让她担任自己与当地警局的联络员,共同侦破此案。
但是,整部影片看完感觉并没有预告片那么吸引人哈,没有大家常见的犯罪悬疑片那种线索层层推进,反转又反转的烧脑剧情,也没啥火爆刺激的枪战和追逐场面,总之呢,就是看起来并不是很有商业娱乐性,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吧,这片子才能拿到电影节来评奖嘛!
本片跟常见的犯罪悬疑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将犯罪元素与警察破案,同极具真实感的政治和社会元素相糅合,从而给影片营造出一种十分荒诞与无力的氛围。
男主应对枪击案、追踪凶手的行动,屡屡受到比他更高层级的大人物的掣肘,他想要的是如何确保民众安全、如何抓住凶手,而大人物们考虑的则是如何讨好民众、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甚至如何在追凶无果的局面下,拿男主出来当替罪羊。
丝毫不顾这些影响办案、急功近利的举动,是否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悲剧。
而男主面对各种乱象,虽然也想让破案的节奏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但面对那些大人物的决定,也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妥协,甚至一次又一次地被误导,让破案之路跑偏,引发出更多跟破案无关的暴力和死亡。
即便当他追踪到了凶手的相关线索,依然无法锁定凶手到底是谁,因而也是倍感心累和无力啊!
而女主的角色设计,则跟枪击案杀人狂形成一种镜像效应,他们都在童年遭受过严重创伤,都有反社会人格,女主甚至能敏锐捕捉到杀人狂的犯案心理。
而两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杀人狂彻底自暴自弃,与社会为敌,用暴力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女主则努力不让自己崩溃,坚守心中的爱与信念,用警察的身份来保护他人、守护自己,也正是通过她的敏锐观察和细密心思,最终确定了杀人狂的身份。
整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比较吸引人,就是剧情中段并不遵循传统犯罪悬疑片的商业套路,所以在某些人看来会显得比较无聊吧,但毒舌君想说,只要你认真且投入地观影,影片中段的剧情和角色,也是不乏看点,没那么难熬的。
好在影片结尾枪击案杀人狂的登场亮相格外给力,虽然美国影视剧已经塑造过数不清的变态杀人狂角色了,但当本片中的这一个出场,还是会让人感觉十分独特。
这个人极度理性又极度疯狂,不长的出场时间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毒舌君想跟大家分享影片中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有一场戏是男主邀请女主到他家吃饭,女主在路上随口问了一句:“你结婚多久了?
”男主回答:“从我们被允许的那天开始。
”毒舌君当时第一感觉就想去查,美国法律允许的最低结婚年龄是几岁啊?
结果到他家一看,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再联想到男主此前在警局当中演讲时那种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顿时感觉,嗯,这个角色的设计还真是花了心思的啊!
(文/毒舌君)
片子还不错,但后三分之一的走向有点崩,包括女主的光环和凶手的自杀,观感上并没能推向高潮。
这部电影实在太棒了!从头到尾无尿点。从片头,艾莉诺让老妪留下过完新年,到枪击不断,到房室爆炸,到艾利诺去楼下拍人头,上17楼差点掉下去,再到开始探案,不断揭露美国警方与FBI的丑陋(这种丑陋甚至更甚于杀人魔王,因为他们是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杀人魔王在Mall里的鏖战,几乎预判了警察的所有行径,简直就是个举世天才。若不是碰上艾利诺,若不是兰马克慧眼识英,恐怕这个凶手将永远逍遥法外吧!最后小屋下面有个Bunker,小屋爆炸从后门逃走,真的是每一步都算到了,唯独没有算到的就是艾利诺会狠狠咬他那一口。而他为什么,没有杀艾利诺?或许即便是狼,也不会裁决自己的同类?
开场10分钟的运镜调度,就值4个星
叫厌世之子吧,大家都一副厌世脸
几年前我对《荒蛮故事》苛刻了。进入美国电影工业流水线后这个导演磨掉了全部的才思。费了老大力气只做出来一个二流故事。冗长的文戏,无趣的立意,乏味的反派。难以代入任何一处。
开场烟花杀人是挺棒的,中间觉得有些垮塌的,感觉很难进入故事,毕竟这是荒蛮故事的导演啊,几年就磨了这么一个电影,结果是这样的。控诉官僚主义?当然影片最核心的观点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这个厌世者的有些地方是能让人思考甚至共鸣的,比如看不到星星了,比如现在到处都太吵了。他是个自然主义者,传统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人,但这些表达完全不新鲜。荒蛮故事我也喜欢但觉得没大家说的那么好,这个更差了。
用一个追凶的类型讲政治,但女主角的设定又是游离在这套叙事之外,赋予她和凶手之间的“内心创伤”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两者相互离得太远了。
《蛮荒故事》导演新作,低成本B级,破案片而且是悲剧收场,看的是又气又难受。全程闷且压抑,谢琳伍德蕾演技依然稳定发挥。
影片不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剧本。底层不想努力躺平了是厌世,女主属于底层但还在努力的,反派也是比厌世者更加极端一点,反社会人格。影片设定女主用爱来面对世界,然而只是单纯的用语言来表现,那些通过演员用大段对白来表达主题的电影基本没戏。影片有部分是在讽刺官僚主义,底层人通常都比较讨厌官僚,为什么自己不是官僚,这只能算是情绪,不能算是主题。影片很努力在拍,试图碰瓷沉默的羔羊,以为能爆了,一片成名,然而真的报了,报废了。
80/100历史的伤痕,时代的症候——开头一段新闻剪辑的蒙太奇即确定基调,其后一路向毁灭的方向狂奔,如此阴暗、恐怖,看不到希望。可惜不够决绝,结尾有些泄气,不然这将是一部属于末日的电影。
高开低走 闷得要死😅好多talking,尤其是结尾那20分钟…我滴妈耶 死了几十个人的大案子 加一块就三个人在认真对待??警局和FBI的其他人连打酱油合作都不算 除了搅💩就是和稀泥…政客和领导全程: Lammark勇敢飞(但别飞太远),出事自己背😄🚪老师终于开启了演中年给佬的副本,被开除后撒娇那段太可爱了🥺he deserves better
2024-077
除了结尾丢丢狗血仓促,前半部分还是很让人喜欢的。
《猎凶风河谷》版《罪与罚》,一边是杀人狂魔的道德控诉,一边是失意女警的奋力一搏,他们都看不上这个臃肿低能的社会秩序。这个病态社会里,查案or犯罪究竟是任务还是工作,究竟有没有人真心投入,难不成都如野兽般弱肉强食?可以说谢里丹没拍出的韵味,居然被《荒蛮故事》导演拍出来了,可惜镜头语言还差点劲儿。
结尾非常泄气,一方面是把上司强行降智写死,直接着重了他功利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反派的改变毫无征兆和道理,自己母亲自杀都无动于衷的铁石心肠,最后的选择莫名其妙。讽刺挺直接的,我反而喜欢的是电影里对于暴力行为引发一连串暴力行为这一点,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一定是放大了这种危险。
想表达的太多,又都探讨的浅薄每个角色都功能性太强,每个镜头都刻板呆滞
千万不要带着看一部类型爽片的期待去看,这片子完全就是个走情绪的片子,故事和悬念反而不是最要紧的。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片子的氛围质感,很冷冽也有点压抑,演员的表演也能始终把我牢牢抓住,但问题也在于,整体的呈现方式还是有点太冷静了,观众们试图去理解凶手的动机,以及女主角跟凶手之间的羁绊,但却发现那套所谓的理论似乎并不见得能站得住脚,这就显得有点力有不逮。整个片子也加塞进去了很多概念,种族阶级体制环境舆论影响等等,来呈现社会的混沌混乱状态,但最终也没有给这种“恶”一个特别服贴(或者说让观众信服)的动因,所以有点潦草收场的感觉。不过听说这片子内地上映一刀未剪?能保留这种情节尺度的批片不太多见,还是支持一下。
密集的空间对话戏以及相同的故事主线和内核,这明明就是电影版《心灵猎人》
BJIFF.2023.04.27看了預告片就很期待,好久沒看到Shailene了。搶票選了不錯的角落位置,但北影節的字幕是單獨的,所以前面人的腦袋會擋住字幕。cbd萬達依舊沒有空調熱得要死!我都懷疑開暖風了,連導演都說太熱了!
偏哲学的犯罪,很忌讳出现真情告白,结果他还来一大段……跟小学作文似的,社会对人的全面控制不应该用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