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一动荡,人就免不了怀念过去。
好比孔子喜欢郁郁乎西周,夏商时人动不动就说尧舜。
时代,总是过去的好。
今年也是。
中国人提文革,美国人说上世纪60年代。
韩国人,也有他们的时代执念。
亚洲四小龙。
今天聊的这部,正是基于这时代拍的女性视角电影——《三振集团英语托业班》
先别被名字劝退,好歹这片蝉联韩国电影票房冠军已经13天,碾压朴信惠的《电话》,还是有料的。
01蚍蜉先说个细节。
集团常务初来乍到,跑到员工区问部长,为什么我桌上没工具刀?
部长看向科长,科长看向男下属,男下属看向底层女员工。
懂了吧?
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错,但总要认错。
可谓锅从天上来。
她们是公司的编外人员。
学历不高,专科水平;工作内容,端茶倒水。
一旦怀孕生子,就碰到了职场的天花板,立刻被清退。
女人想摆脱螺丝钉的定位?
有两条路:靠男人上位,靠自己的能力。
托业600分以上就能当代理,成为正式员工。
于是不甘被替换的蚍蜉们,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恶补英语。
托业,这个英语资格证的含金量,意味着90年代韩企走向全球化的决心。
韩国人,要走出去。
女人,也要走上去。
其中三个女人,唱了一台底层女性被压迫的戏。
一个对电脑操作了如指掌,男人不懂,就请教她。
而她的日常,不过是擦皮鞋、倒咖啡。
一个是创意大师,而她的好点子总是被正式员工剽窃,徒为他人做嫁裳。
还有一个,以前是奥林匹克的数学天才,却埋没在贴发票的琐事中。
她们是有天分的莫扎特,而不公平的体制身份,如同“灰色使者”萨列里般拼命让她们干活,直到黯然退出企业这个舞台。
蚍蜉发现大树的致命洞口,是排污事件。
工厂排出的废水,让下游的村民纷纷换上疾病。
公司拿着水质检测报告,证明水质合格,让村民签下协议书,拿了微薄的赔偿金。
唯独这三个人不信。
因为检测报告上的数据,1.98ml,相当于一杯水中滴一滴酱油,有害物质瞬间被稀释。
而从排污水管的口径和容量推断,真实的排放量是一杯水中倒了一勺酱油,水一下子变黑。
这份检测报告是不是真的?
02大树三振集团,是家族制。
放在韩国,人称财阀。
老板的儿子,再不中用,也是位于人上人的常务。
向下属发飙,讲道理讲不过,也能用拳头威慑:这是我爸的公司啊!
作为家族的继承人,想必也是未来公司的接班人。
老子还没下台,就做好了新头像。
在这种体制内,一出大事,首先是瞒。
上瞒下,内瞒外。
对外宣布合格的检测报告,是假的;真的检测报告,被下令销毁。
始作俑者是谁?
正是公司未来接班人,老板的儿子。
背后的帮凶一大串,从部长科长,再到男同事。
外部力量也被财阀封口了。
前来调查水质问题的检察官,看的资料是被过滤的;掌握真相证据的媒体,写的一整面爆料被编辑部毙掉了。
三个女人想撼动这棵大树,难。
而在个人服从集体的体制内,叛徒的下场昭然若揭。
三个女人拿着检测报告作假的证据,向媒体爆料失败后,她们没有被解雇。
因为解雇员工,公司要付赔偿金。
她们的座位被挪到走道的角落,周围只有一个人,禁止员工和她们说话。
让她们心理承受不了,自行离职,才是最狠的惩罚。
03民族个人和体制、企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矛盾,被悄悄转移了。
升级成了民族主义和外来资本之间的矛盾。
回到背景,亚洲四小龙的盛世,正处于“三金”政府统治下,口号是迈向全球化。
公司股份制、去除家族世袭制,正是这一口号的产物。
这也是为什么,老板退位后,儿子屈尊当常务,接任的社长是外聘的美国人。
早已知悉排污真相的社长,利用该事件操控股价,连同海外资本试图收购公司。
三个女人再次收集证据,向其他中小股民游说反对收购案,成功获得高反对票,击溃海外资本收购的野心。
而这次她们的联合战线,是公司背后的员工。
和海外资本的恶斗,英语托业班的优势立马显现出来了。
懂英文,能看得懂社长和其他海外资本勾结的证据,能在对方大肆反抗时,能骄傲地用蹩脚的英文说:我们赢了!
有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味道。
结尾是大团圆,三个女人实现了每个人的小目标,通过托业考试,成功在体制站稳了脚跟。
看完这部片,最初感觉主题很矛盾。
想谴责财阀由上到下的腐败、从工业到传媒一手掌控,但又无法摆脱,只能按它们的游戏规则成为赢家。
想借鉴国外先进制度,但一遇外敌,弹丸之地的爱国信念和危机感,让他们又不得不联合讨厌的财阀一同奋起反击。
又爱又恨。
韩国人对财阀的感情就是如此,韩国人对国外资本的感情也是如此。
三个女人完成了人生的小小的转变,但在大体系下,始终无法撼动大树。
工作在三振,晋升用托业。
能脱离编外人员实现人生突围,用的都是别人定下的规则。
陷入进退两难之地的无力感,消解在对9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盛世的滤镜中。
泛黄的灯光、张曼玉同款发型、新开的卡拉OK厅···
现在的韩国年轻人,也和我们一样,在叫苦。
房价高企、就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阶级固化越发严重。
而90年代,是韩国计划经济逐步解体,经济腾飞的大跃进时期。
只要不出差错,企业包管一辈子饭碗,在大企业工作就能得到尊重,晋升的通道也并不那么狭隘,只要托业过600即可。
对90年代的缅怀,在片中被寄托在一个理想人物——沈宝蓝的部长身上。
企业出现负面,一肩抗下所有责任;对被埋没才华的下属,能发现她们的闪光点,让她们这颗金子不再蒙尘。
部长和90年代一样,早早逝去。
但部长留下的话,才是这部片的题眼:总觉得以前好,对于没有在以前生活过的人来说,是很不负责任的话。
即便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代,与其怀念过去,不如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现在吧。
*关注「南山采芹人」:看些冷门电影,读点冷门书,说句冷心话。
本片通过三名个性迥然不同的职场女性,讲述了三个朋友如何合力揭露公司所犯下的不正之风的故事 。
故事题材十分老套 ,依然是很常规的“体制之内小蝼蚁缠斗对抗巨人”的道德故事 。
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女性在职场中的不平等对待。
即使你能力再强也办法。
(但问题是她们三全是高中学历,怎么可能在一堆大学学历的人中取得优势。
即使你能力再出众,也没机会展示。
所以还是学习才是硬道理。
)首先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影片设置在1995年一个虚构的三振电子集团里。
这段时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期间,处于汉江奇迹的末尾,1997年的经济危机也还没有来临,人们正处在对未来无限向往的阶段。
而其中的电子集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2年,韩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12.1%的记忆芯片市场。
但这种经营模式也有一个漏洞,就是财团世袭制,无法国际化,面临着财阀改革的问题,所以老社长才让位于美国人。
影片前半段就是三个女主因为高中学历,即使能力出众也只能给那些男人打打杂,空有一身本领确无处作用。
偶然之间发现公司排放污水,随即展开调查,一步步去寻找真相,随之把目标确定在前社长儿子身上。
前半段轻松幽默,但人物形象还是太刻板,每个人都按部就班,没有灵气。
影片后半段急转直下,影片的色调也变冷。
这时来了一个反转,发现罪魁祸首是公司的新社长。
她们本想通过报社来曝光社长这一行为,没想到原来报社早早就受到了公司的控制,前面的努力全部白费。
社长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想把通过世界化的方式,去收购整个三振集团,然后拍拍屁股跑路。
从这开始,影片就开始有些失控,那么重要的文件,就找一个小职工去销毁?
然后就这么巧落在了女主团的手上?
最后就是集结公司所有股东,挫败了这一阴谋。
而女主们也通过不断地学习英语最后成功当上了公司的高层,皆大欢喜。
当然影片也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对服装的还原、背景音乐也很符合当时的年代。
也说了女性在职场地位低下、公司舞弊、从上到下的体制问题。
但是每一个问题太多太杂,也没有深入发展,而且人物动机明显不足,就因为一时的善心就想去扳倒一个财团?
去检举自己工作8年的公司?
所以这也就是个平庸的励志鸡汤片。
看完本片,我只明白了一个道理,高学历才是根本,努力提升自己才是你的出路!
最后,就用片中部长的话用来结尾:“世界好像越来越糟,人越来越冷漠,所以人们总是说着‘还是以前好啊’。
但是一味的说着以前好,对于没活过那个时代的人似乎又是种不负责任,就像我们所怀念的过去一样,现在也能变的更好就好了”。
ps:刚刚发现本片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果然艺术源于生活,现实才更加魔幻。
可以说我是受到影评好评的影响才进一步去认真观赏此片,三个女性职员的励志故事,揭露了职场的阴谋,剧情归纳起来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但贵在价值观朴素,剧情完成度高,对一部消费级电影,已在优秀线以上了。
优点:1.三个角色非常有特点,让大家很有代入感,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不足,也没有常见的金手指和直接圣母情节。
2.剧情环环相扣,也有紧张和出乎意料的剧情,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
3.复古的风格+职场人互相援助的热血,仿佛对过去的复盘。
就像主角在第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听到的道理:总得做点什么,让事情变得更好。
槽点:一是看惯了全员恶人的社会剧情片后,对最后竟然洗白了财阀和韩国政府,反而仇视媒体和bearhug国际资本的并购感到诧异,忽然get到如同拜登or川普的选择,对问题多多的社会也是一种解读吧。
二是一亿三千万赔偿被伤害的村民过于轻描淡写。
三是基层人员保护了公司。
韩国从不缺现象级的作品,《三振》可谓一部韩国版本的《隐藏人物》,韩国在对好莱坞类型的本土化改造上依然驾轻就熟。
三个女性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赢得(男性)世界尊重的故事,这无疑也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政治正确”。
本片在“女性”的弱者身份探讨下,加入了“唯学历论”的社会偏见。
值得玩味的是,在财阀称霸的韩国,长久以来财阀和普通人的矛盾,用一个虚构的“三振集团”被巧妙的转化为爱国主义,转移成为韩企和日企的矛盾。
三星工厂事件的受害者等了十一年才等来了迟来的道歉,投资本片的乐天集团又是韩国财阀巨头之一。
影片在蚍蜉撼大树的主题之下,遮蔽了历史遗留在韩国的财阀问题。
戏剧性的情节始终无法描绘现实之残酷,人民如蝼蚁,在韩国也推不倒大树。
影片结尾处,不断在强调的1995,那个亚洲金融危机前的“盛世”,强调对于美好时代的怀念,更是在有意无意的展现韩国迅速跃为亚洲四小龙时期,人们对于资本的迷恋。
今年真的是奇怪的一年呢,两次辞职的我虽然说没有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至少还是可以吃饱穿暖一段时间,毕业后也是碌碌无为没什么方向做着杂碎的工作,打工人又能赚到什么呢,年纪越大身体肯定是没有年轻时候的要好,但是还好 愿意动脑了 这是件好事,做着自己不爱做的事真的是太难受了,我们都目睹过早晨上班的大军,呼啦啦一大片涌入写字楼中,生怕迟到一分钟迟到扣了半天的薪水,大部分人确实只是混口饭吃罢了,谁又能拍拍胸膛说我做的这份工作就是我喜欢的,这就是我我做的事,这值得我花时间去做,这是有意义的(倒是不一定谈得上电影中为人类社会做贡献那种)。
到2020年的最后的一个月了,还是没什么方向,收到了两份offer,短暂的肯定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之后,仔细一想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不去了,还能撑一段时间,我真的要为一些银子出卖自己当金钱的奴隶吗?
答案肯定不是非黑即白的,毕竟像电影里中的桥段在现实中有是有,但很少,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所以才有主人公那样的设定,毕竟少部分人才是闪闪发亮的呀,不管他是表面上的精英,还是表面上的傻子。
同样在一篇公众号推送了解到了什么是“三和大神” 还有普通人的一生。
看完了也是挺汗颜的,因为人啊,沉沦真的很容易的,爬上来一点都挺难受的而且并不见得爬上来就有多好。
但是如同电影中奥数天才一样,至少明确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也算是有个做人的底线吧。
电影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女主走在校园里看到了广告栏贴的 “给落伍者的喝彩”为题目这几行字,真的是很有力量,在校园时看一腔热血;工作了几年后看也算是守卫心灵那份纯净之地吧。
今年的流行语也是挺丧的在我看来“内卷”“打工人”之类的,无论是无奈笑笑自嘲也好还是真的是认命了,可能是社会进展的太快了,无论是房价、生活成本、培育下一代还是科技发展,快到每天都得学习新的东西,不是说不学新东西就代表我懒,不上进给自己找借口,是真的怕赶不上,落后了,同样深深的感到不安和焦虑,一直在适应社会带给你的一切,试问什么时候真的感受到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了?
学生时代那夸下海口的梦呐?
能看到这相信有人能跟我大概有些感同身受了。
真的需要有时候停下来,想一想了,至少还能像我一样能有闲赋在家的机会,挺好的。
最后 如果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那就刨除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随便做点吧。
(图是在别人那盗的,没办法,不会截😛)
电影:《三真集团英语托业班》 韩这部剧乍一看,有点小妞电影的意思,虽然剧情表面反转再反转,但属于你一眼就能看到结局的电影,所以当爽剧看就好了,过程还蛮可爱的,我主要是被李絮吸引,怎么看她都不够,仔细看才能发现这部剧的细腻之处,挺值得回味的。
影片里面有几个对比:肮脏的资本运作与纯粹的道德底线学历与职位高低的联系男人阵营和女人阵营看出什么取决于内心想的什么。
电影从学历说起,三个低学历女生从进入公司一直做着不温不火的工作,她们自诩职场女性,每天的工作却是给同事端茶倒水、泡咖啡、拿鞋,财务作假,而她们服务的对象却是要么连复制粘贴都不会的人,要么是剽窃自己创意的人,要么是得了癌症每天无精打采的人,虽然很不情愿,她们也做好了随时离开工作岗位嫁人生子做家庭主妇的准备。
可她们的理想又是当上代理,虽然知道不可能,但还是报了英语培训班,眼看着自己有可能被辞退,却在一次偶然事件里找到要为之努力的事,这件事与自己所在公司利益挂钩,面对黑暗势力,三个女生合体对抗,经历重重难关,最终实现梦想。
一条主线,但围绕着这件事的人可显得太多面了,有的看起来正义满满,实际上是恶势力头头,有的人看起来很坏,实际上是内幕提供者,有人两面三刀,有人嫌自己做得不好,虽说人类生存法则各不同,但是涉及到别人的性命,就值得背水一战了。
看完电影我在想,学历的确重要,不过自己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女主不具备洞察能力、察觉不对之后没有立马行动的决心、行动时又不具备写一份好报告的能力、写好后又没有上交的胆量、上交后又不敢很近……总之一步步递进,情商智商都得双双在线,要是她一步错,那前面的路都白走,当然很幸运的是,她还有站在她身边的、同样智商在线的两个好姐妹。
我可太喜欢女孩子做一件事智商在线的感觉了,有智慧的女人在我这里反手就是一个大写的赞,还很喜欢那种平时拽的不行关键时刻拧得清的人,剧里三个女主只有李絮看起来聪明有力量,女主一有点夸张了,全凭纯纯的正道之光照着,女三无论如何都像个小女孩,所以我最吃李絮的颜和气质。
即使说是小妞电影,我觉得也值得看一看啦。
90年代的语境下,等待韩国国民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
这个职场故事设定的事件正处于危机前夜。
与《可爱先生》以拼搏奋斗的职场故事谋求国家振兴不同,这部影片立足于2020年的“新危机”局面,回望90年代的那场危机,以反思其发生机制和集体精神应对策略。
故事涉及如下几个层面的矛盾:1,公司官僚制与下层职员的矛盾。
2,工厂管理与乡民的矛盾。
3,外籍经理人与本国管理层的矛盾。
主人公们辗转在三种矛盾里,直到第三种“东-西”矛盾超越了第一和第二的“上-下”矛盾和“内-外”矛盾,成为重大的压抑力量和翻盘快感来源。
换言之,从金融危机的角度看,本土企业虽然怪诞奇葩,但远没有境外资本穷凶极恶。
前一个压榨员工的生命,后一个剥夺本国企业的命脉。
于是底层职员的奋斗,接续了企业命脉。
从整体上看,这是韩国电影资本为本土商业资本背书,以全球资本为假想敌的故事。
资本所生产出的(文化)意识形态,总是把自身的秩序描述成符合人性、自然而然、从来如此和普遍存在的。
但这部影片的三重矛盾,却在彼此的矛盾中显露了那种“自然而然”面临的危机。
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要求资本以全球化的面貌出现,横行无阻。
但当代多元化世界的格局却必然要求以民族-国家的角色处理资本问题。
于是底层职员的自我奋斗,最终转换为选边站的是非问题。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开始你排斥它,后续适应它,最后“不能没有它”。
职员的选择总是有限,她们充满怪异味道的选择,也透露出当代韩国人回望金融危机时的矛盾心理。
故事上也是能看出来花了心思的,既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需要客观地呈现,又有现代的讽刺话题需要展示,大背景的细节导演没有丢,话题上的深刻导演也没忘,使得所讲的故事在娱乐观者的同时又能让观者思考,很是优秀的一波操作。
强权与弱小之间的抗衡本就不对等,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掩盖的本身就是真理,即使持真理的一方是弱小,弱小也会因为掌握事实而变得强大,而更多内心强大的弱小得以凝聚,面对恶毒的强权也会无所畏惧,勇敢和智慧是手中得力的武器,将暗夜切开一道口子,阳光自然会将其撕碎
优点:1.三女主,女性联结超强,女配多 2.逻辑严谨,剧情尿点较少,故事精彩,很燃 3.主角塑造很好:聪明,意志坚定,不畏权威,有完整角色弧 4.涉及职场歧视,结局主角团晋升5.反派大boss男形象符合大众审美,能力强,结局揭露其丑恶嘴脸有助基本盘对男性祛魅 6.有白男骚扰主角B被B呵斥 7.有女性领导缺点:1.有女配和主角B有职场竞争,但用性“丑闻”疑云羞辱B,且结局依然作为恶毒女配丑角被B反击 2.美化男性严重/洗白男配:男配A为女主C引导者,虽然生前“被动”做过恶事,但死前为主角团担责洗白;男配B洗白太突兀;男配C虽然脾气很大但“实际是个好人” 3.虽然有涉及女权但是不够激进4.中文翻译有辱女词 5.主角B因潜规则疑云被打压到别的部门,但打压B的男D隐身,且无为B平反或重挫男D的支线剧情6.部分台词无意义且较白话 7.多数女角色的工作服较紧身,强调女性曲线
宝蓝的上司是太让我感动的一个角色。
你无法直接评判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但他的确陪伴着宝蓝成长,如父亲一般的人物。
“现在世道越来越坏了吗?
我很喜欢以前的人,以前的一切,但现在好像大家都不关心别人了。
如果说以前多好多好,这对没有经历过以前的人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话。
所以现在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同样重要和珍贵。
”宝蓝父亲去世的时候,她的上司留到了最后。
她上司癌症快要去世的时候,想到的,就是帮宝蓝扛下一切责任。
也正因为这样,在追悼会上,公司来的人寥寥无几。
你的追悼会,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参加,多而杂,难道不觉得吵吗?
少而精,真正为你离去而难过的,那才是最重要的啊。
所以我觉得,我觉得宝蓝的上司,拥有了一个特别珍贵的追悼会,难能可贵。
你快要工作了,希望你能有紫英一样的有勇气,有底线,善良正直的人,“我希望工作是能给人带来价值的,而不是减损价值的。
”有多少人工作就只是想混口饭吃?
你也想这样吗?
girls help girls
这种题材的电影看完后结果发现里面扮演勇敢热血善良的主人公的演员本人其实是霸凌犯,真的和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前面此起彼伏的节奏挺好的,后面嘛,有点失望的结局,时代感也不强,有点遗憾。
纯商业类型片壳子,“蚍蜉撼树”的女职员救企故事,很多职场女性困境刻画得非常深刻,“英语”及“学英语”这个点一语双关,从职场到国家,时代氛围也烘托得不错,最后还燃了一把!
很好看的故事,然而生活永远不会是这样,人们还是会饮用重金属超标的水,被骚扰的女职员永远是那个被指责的对象,坚持真相的记者会惨死街头,说着口音重英语会被随时打断。 但我们还是喜欢看电影,看那些我们想要做却没有勇气做成的事情
验证了,这么搞果然像电视剧
《菜英文没在怕》
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也堪称是职场童话了。对抗社会和资本两座大山,仅靠善良勇敢是不够的,从片名到内容都在突出学习的力量。是啊,没有知识怎么对抗上层建筑呢,要用魔法打败魔法。ps真心觉得电博选片还可以,虽然冷门,起码都不无聊。
集合了女性爭公義和民族主義的命題,做得卻挺庸常。「英語」元素根本不太重要
原来是这么一个托业培训班!
南韩对美帝的一次意淫(本以为是白日做梦,结果评论说是真实事件改编???)
大概是我期待值太高,整個故事還是比較套路的,但電影在年代服裝化妝音樂包括結尾的還原上都做得挺細緻的,開頭高中學歷的女性無論你是奧數冠軍出身還是有想法有能力的前輩也好但做的都是給男性打雜的工作,本來以為這才是本電影的主題,但最後走成了小職員挫敗大陰謀,男女員工聯手都為挽救公司努力,小職員挫敗跨國集團大陰謀這個路子就太扯也太俗了,PS李絮真是太好看了!
前四分之一节奏给力 人设推得也响亮分明 可惜后边拉垮了 中段啰嗦平淡 结尾赢得又假又煽又狗血 不过姑娘们穿得特别好看 当女权时装片看吧
被片名骗了,看完发现,也怪不得片名。知道会围绕女性话题,开始以为是补习班逆袭爽剧,后来发现在揭发污水中想要说世袭制大财阀弊端,万万没想到最后落脚在民族团结用国际化的方法对抗全球资本操控。一会儿喜剧、一会儿悬疑。像个筐一样,装了太多东西,没法起名字了。一个类型片,矛盾失焦、人物陡转。
蝉联韩国票房十三天第一?开玩笑吧呢,谁特么今年上电影院看电影啊,尬演啊。
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了点韩国职场女性遭受到的歧视与不公平待遇。电影后期剧情的发展让人觉得荒诞无稽,有点太扯了。
越来越对这种片子不感冒。。
片名不好,更加偏重偵察過程,人物都很豐滿,波瀾轉折和幽默感都會到位。
Old-fashion审美,很棒。
故事和片名没多大关系,平庸的故事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