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tyl说她推荐我看这部短片 说我理想型也在看其实说实话我的感触不太深 或许我离25岁太过于遥远 或许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又或许树立就是某一刻的我“为什么别人可以 你就不可以呢”片中的对话瞬间把我拉回和我妈谈论的场景不只是片中所谈及的主题 我生活中很多细碎的交谈 都变成了两代人难以跨越的思想鸿沟 无数次的交谈和沟通 都变成了难以启齿的伤痛和难以释怀的泪水 “小时候你那么乖的 明明不是这样的”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 听父母的话 孝顺父母 又或是小镇做题家 那个时候哪有自己的思想和自我意识呢 大对数时候大家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所活 时代在进步 科技在进步 不同年代所接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一旦有了是我意识变会开始反抗 压抑了多年了情绪 慢慢开始释放 所以 被压抑了很久的人们会变成父母期待的相反面 又或许是不曾考虑后果的我们在追寻自我“是我的错吗 妈 你没有错”一个无解的命题 定格在母亲在车道对面望向我片中很多镜头我很喜欢 骑车慢行在落日下 湖面被阳光映射的波光粼粼 列车行驶时掠过的春意 以及母亲在天台用洒水头溅起得水花是树立用这些画面来消解一些沉重和痛苦吗
我的母亲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但是她没有守住,转而和我父亲分享,和我姐姐讨论:我会变吗?
我是不是只是踏错了一步路?
他们疯狂给自己洗脑我不是同性恋,即使他们翻到微博里我和男友的合照,他们也只是疯狂跟自己说这只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你看他好像和其他人也会这么亲密地拍照。
”中国人养育自己的后代好像都带有其他目的,好像必须要传宗接代,必须要光宗耀祖。
传统的男权社会不仅裹挟了我们,也裹挟了我们的父母不能让他们的子女与社会相悖。
导演的母亲说“我花那么多钱把你打造出来的是这个样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我的姐姐告诉我,爸爸在发现我的秘密后跟她谈话。
“我觉得当初我们来到长沙是个错误的选择,是不是我们呆在郴州,呆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他就不会这样了。
”人固然是逃离不了社会的,我们的父母也面对不了来自亲戚的重重压力。
人也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当我将自己与传宗接代人口繁衍割席的时候,我爸只会说一句,“你怎么这么自私”。
可是真的很抱歉,我们不能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同样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我的父亲从未奢求我能成为一名大编剧,能在北京混出名堂。
他只希望我能够在两年之后毕业回到长沙,住在他们给我买的房子里,把我初中最好的女生朋友娶回家。
他们供我读书成长,却不希望我有独立意识,他们想把我牢牢锁在身边,这样我就不会改变,我就能成为他们期望的样子。
我仍旧没有正式和父母坦白自己是个同性恋的事实,他们在这一段风波过去之后仍会在餐桌上和我提起要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买房,以后要怎么给我带孩子…但他们其实也知道这些可能不会再实现,但是他们只能不断给自己洗脑,让自己好受一些。
或许在我25岁的时候,我会和导演一样和家里再有类似的谈话。
我们没有错,父母也没有错。
我们小时候很乖很听话,但是现在我们不能了。
对不起。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希望你能看着我,告诉我能够做我想做,爱我所爱。
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跟广东某著名电影自媒体说,这,不就是去年在PYIFF看的《再见,乐园》吗?
不是揶揄,也不是开玩笑。
虽然那部电影,有被贬异为中学作文PPT,但也有声音说,个体记忆,珍贵难得。
我是真觉得,这部亮相坎城的短片,也可以改名叫《再见,乐园》——毕竟逝去的温州/故土/家庭回忆,本就是一个乐园式存在。
只不过,它以自身为镜照,看似朦胧摇曳的镜头,似乎一直在寻找和瞄准的焦点,最终戳中现实的位置,更个人,更私密,也更准。
再以20min不到的短片体量,它并不会引发PYIFF观看时的争吵,毕竟那可要一个半小时,会吓跑许多人。
回头有《再见,乐园》看的时候,大家可以再回来看以上判断。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无疑是一套私影像私电影。
只需再做个简单比较,就能发现短片的议题与议题之间,差异可以有多大。
去年,同样争议颇多的《天下乌鸦》,显然就是一个和女性生存危机有关的公共议题。
一个更大,更具社会意义的作品。
而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
换言之,由于声画分离,观众可以溯着声音,去猜想母子对话,也可以随着儿子在父母身后泅泳的影像,去感受美好乐园被成长秘密所打破的锥心之痛。
如果有人觉得,它不够电影,或处理得太过简单。
事实上,拍这样的短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对大陆这样的“田园意识”社会,我简单想了下,坦白出柜的压力(或许也不能说压力),对于一名异性恋,堪比一个人公开承认有性瘾,或相亲时脑门上贴着没车没房。
当然,有性瘾或没房子本身,并不构成对一个人的否定或评判。
我只是想说,它和出柜一样,是过于私人的一个事情,既不值得一定要宣扬,也不应该被嘲讽,它是属于隐私,自然权利的一部分。
一个创作者,愿意选择袒露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实,这已经胜过大陆95%的主流电影人(不要问我为什么是95%)。
至于电影不电影,它的声画分离,本身就是很电影的技巧处理。
短片结束于远远的,被一辆巴士擦划过,与母亲的对望,也是和某段记忆,某个秘密的对望。
母亲不愿看着儿子的眼睛,与之对视(参照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你会知道,凝视一个人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惊心动魄的体验),作者通过电影,尝试找到与母亲沟通的理想方式——也就是,他仍然希望彼此的理解与距离,可以更近一些。
当他袒露自己性取向,彼此间的距离,是多出来了一个既定事实。
如今,彼此间的距离,又多出来了一部电影(好在它会保持小规模流传,但不至于公开放映)。
对于观众,观众既可以充当作者的眼睛,母亲的眼睛,还有摄像机的眼睛,这种无处不在的视角,使得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三人餐桌的对话。
换言之,观众通过观看,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温州家庭的内部,似乎正与作者挨着肩膀,或低头沉默然,或想拍拍他的肩膀,安慰起来哭泣者。
当《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袒露了身份的秘密,不仅扯动了许多无法出柜,或是与家庭羞赧难言的群体,而母亲以“怪物”,传宗接代之期望破灭等言语暴力,行相爱相杀之捆绑,未必只见诸这个灰色群体。
相反,这种以大为名的爱,粗暴或温柔之杀戮,在大陆非常之典型。
说到底,《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篇影像日记,也是一则记录,经过滤镜与技术处理,进而成为作品。
“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我在前文的分析,其实正是艺术与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正向作用),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
哪怕具体于2022年,当下此刻,同样值得一再强调,一个人要留下个人记录,不应该被卷入宏大话语和叙事的声音,那是多么的重要。
哪怕它看起来,还是在说一个被认为特别轻,没有表现真正生存之痛苦的指摘。
但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自我情感价值,受到干扰,斥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痛苦,可以被认为是更大的,值得说道。
毕竟,人之立存于世,既有向外的一面,也有向内的一面。
自由并不是一个可以拿起,又可以丢弃的附着物,它会一直驻扎在我们心里。
对《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里的“我”,自由就是他的取向,他的选择。
不想伤害人,也不应该有人被伤害——尤其是彼此相爱的母亲。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呈现了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好比插入到《萌之朱雀》的纪录短片)。
当然,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
电影采用声画分离的手法,画面是障掩,声音才是重点。
如果只讨论“看不到的声音”,它也是许多人提到的,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
在那部电影里,女儿不理解作为风流同性恋的母亲,她们需要坐下来谈谈。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母子对话,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长期,日常可循的,导致需要这么一部短片去信,充当书简般的正式交代。
我们无从判断,这部电影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也许,如同许多面临类似认同困惑与亲情维基的LGBT群体,这对母子间的心结,需要的远不只是一二十分钟。
好在,时间这个东西,我们都还有着。
而短片的影像——持摄像机的儿子,爱花的母亲,夏日水中的一家人,会永远流动,鲜活和年轻。
资料补充:《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年轻导演黄树立执导的一部短片作品,它参与了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单元,并获得一个酷儿棕榈奖。
黄树立是影片《再见,乐园》的摄影师,也是顾晓刚新片《草木人间》和蔡杰新片《人海同游》的摄影师。
相信大家很快会看到他的更多作品。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看完了。
好多话想说。
去年过年,树立说想拍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中间我们很久没联络,十月的某一天,在温州,我和树立约在一家巷子的咖啡馆,他带着他的八毫米胶片,说最近一直在记录一些素材。
咖啡馆在巷子深处,我们需要往里走很久。
六年了,他总是会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把一些有感觉的景或物记录下来,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
不仅是为了拍这个纪录片,对于生活他也一直如此,边走边记录。
摄影机是他的另一双眼睛。
我问他,有什么打算吗,疫情还回美国吗,他说不知道,想回。
我又问,那你在温州呆多久。
他说不知道,把片子弄完吧,但要弄的东西太多了。
他说昨天和妈妈进行了深度对话,算说开了,后劲十足。
当时我只是笑着说有多足,他也很夸张的说后面给你看,感觉这个片子后期剪辑的时候会很完蛋,反复来回听那些,蛮崩溃的。
再就是我们聊一些未来,人生和情感困惑,一个普通平常的午后date。
记得喝完咖啡他觉得饿,但是那条路上的三姐妹糯米饭不知道为什么关了,于是我陪他买了个饭团。
那天天好蓝。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这份影像。
我不想说“片子”,那听起来太商业了,而这二十分钟太私人了。
在六月的第一天,我看到完整的成片,不带任何朋友滤镜来说,它高于我预期太多了。
我不是性少数,成长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性别困惑,我震惊于能把这样私人私密的感受,扩大到让更多人去共情。
这也是第一次看树立的片子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受。
他所经历的痛苦、struggle、迷茫透过这些细碎的画面再次在我脑海中拼凑,过去的一些对话,一些笑着说的无奈,又在我记忆里滚了一遍。
他这次太敢了,好敢。
树立妈妈的声音一响起,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其中有很多是因为同学七年,了解到阿姨的可爱包容外向性格(我封为瑞安赵涛),但即便如此,谈到这样的话题还是会。
评论里很多说声画不同步的 ,像vlog的各位你们不觉得声画同步才更残忍吗?
他一直在用画面消解这种沉重和痛苦。
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戛纳予以了酷儿棕榈最佳短片奖的回馈。
这一届,短片、温州、90后,成了中国电影人与世界影坛沟通的关键词。
一方面,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年轻作者与地方叙述、私语影像相结合的魅力,而另一方面,长片,特别是非新生代导演的长片,再次零入围的事实,不外乎宣示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影坛的进一步脱节。
戛纳当然不是衡量电影的绝对标准,我们可以不用功利算计奖项多寡,但是无法忽视因为各种原因无缘的中国电影,还要花费多少力气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语言和声音。
中国电影确实难。
不稳定态势下的行情持续走低,使得电影这盘生意愈发集中在固定步调上,保守,重复,潜入主流,自我压缩。
太多曾经生猛的、锐意的导演在某个人生或产业的阶段,不约而同步入精神的中老年,随着暮气四合,别说他们能够枯木逢春,单是初生牛犊,也难有几位可以不那么计较地走出头几步。
所以《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导演,1997年出生的黄树立,就有非常宝贵的真诚和无畏。
因《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获奖的陈剑莹、因《地儿》获奖的李家和,凭《风筝》入围的李映彤、凭《口腔溃疡》入围的涂琳等等同样如此,当成熟长片输出有限,他们更加是这次世界影坛上的声浪。
不过最出圈的,还是影后竞争者汤唯的温州老乡黄树立。
获奖是一大原因,而这些天Festival Scope网站提供了难得的正规渠道,也提升了国内影迷的戛纳参与度,哪怕很多人因为没能搭对梯子而遗憾止步「Sold Out」关,此外,针对不当传播的热议,也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
再者,这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年轻同性恋者的私故事,题材依旧的禁忌与当事人的自我袒露也能勾起更多兴致。
黄树立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之后,以电影专业MFA候选人的身份去了纽约大学,在他重返家乡的日子里,就带着新买的超8摄影机随处记录周遭人等,直至他选择跟家人出柜,扭转了这些本无目的的素材的立意,也扭转了自己作为电影人,更作为中国式儿子、同性恋者的轨迹。
也就是说,原本的城市记录与人物捕捉,最终会人为却自然而然地,指向一种家庭的传统困境,以及一种个人的生命抉择,而这,又贯穿了国内千百年的所谓传统束缚。
观看《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故乡在以一种碎片化的模式交错呈现。
在超8mm/16mm胶片上,温州的日与夜、市区与郊外、家人与陌生人成为观察的对象,也成了最大的风景。
身为一位电影摄影师,他带有清新文艺气质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生活化的充沛诗意。
而他拍摄的行为本身,也夹带着童趣,他会饶有兴致地把视角对准飞起的塑胶袋,会通过影子的动作跟自己的镜头打招呼。
有点游子归来,在召唤过往以及过往的自己的意思。
他还找到许多故地。
比如父母年轻时工作的旧址,那里有他们婚后故事的甜蜜初篇。
又比如以前他们一家人的处所,如今住进了一位打工的女孩,他还打探了,租金是一年8000元。
琐碎的叙述性出来了,而悠扬的怅惘尾随而至。
喜事有了老去的痕迹,故乡有了他乡的性质,日升月落,人来人往,反而是自己,在历史与现下,都少了一个未来的稳固位置。
所有的事件与情感,就这样跟着画面、声音逐一浮现了。
这种复古的慢调,恰恰跟极具当下性的《口腔溃疡》形成强烈对比,后者以拼贴形式,刺激地融汇视频直播无处不在的侵入性和空虚感、恐怖意象呼应的生活态度以及女主角口腔溃疡般的痛与麻。
追求隽永意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有痛感,但那是绵长的,连皮带肉的,而且是跟家中至亲环环相扣的。
对很多跟他一样,未能遵循所谓传统去结婚生子的人而言,返乡是兼顾期待与折磨的举动。
越是偏离快节奏、独立性都市生活的地方,越会在纠缠的人际关系中遵奉习俗与规训,进而排斥导演这类异己,毕竟同性恋根本无法契合这种宗亲生活,只能带来所谓羞耻。
这时候,注定只能远离的家乡会最大程度地保留旧时印记,如同琥珀一样成为具有凭吊意味的根,而它强烈的陌生化具有排他性,把曾经的主角边缘化,直至对应上本质的「流浪」身份。
看这部短片,也有这种感觉。
用黄树立担当摄影指导的一部作品的名称来形容,就是「再见,乐园」。
短片中的流逝时光清晰可见,越是怀旧,就越是难堪,而越是新奇,就越是残酷。
这里有一个过去和当下的母亲,而母亲是跟故乡紧密关联的。
他对母亲,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爱,但是,却因为对方直白的排斥,即对同性恋身份、对不婚状态的抗拒,而不会被接受乃至回应。
感情投射的落败,是电影内核最明显的痛苦与悲哀。
影像处理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精巧的割裂感。
关于母亲的懊丧、痛哭与失控,有三段声音带来的暴击。
她会拖着哭腔数落儿子,「你现在的生活,像个正常人吗?
」「我真的是生出个怪物来。
」又有转向对自己的责怪,认为都是她的错,才会让他是这副模样,看似刀口朝内,实质上往外扎得更深。
这时候,画面是晃动的景致,或是暗调的人面,哪怕是白天,也是拜祭或烧火的场景。
而在那些暴风骤雨的话音过后,会立马排上相对美好的画面,譬如骂完「怪物」后,是母亲在对付一只螃蟹的影像,继而,同在厨房中,中年的母亲被迅速切换成青春时期的模样,笑意盈盈,爱心满满。
她看得到沿途花卉的美,每每停步欣赏,但她看不到儿子情感世界里的盛放繁花,同样很美。
这些有意为之的割裂感很有情感冲击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种现场不可能进行录像的拍摄困境。
观众很难不代入黄树立的处境,会从极其熟悉的话语里,思考曾经带给你最多爱与最大支持的母亲,为何同时也会是最不理解你,最能伤害你的人?
就像是他以一种开诚布公的方式,很努力地靠近母亲,但只能接受被否定的噩耗。
这种矛盾性,是我们所见怪不怪的。
不可否认,母亲很爱儿子,花费了无法衡量的金钱与精力,让他出国留学,走到现在这一步,因此,当儿子无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光宗耀祖,就感受到失望与屈辱。
在中国,甚至东亚,等价交换反而是家庭最凸显的牵绊。
没有办法收支平衡的两代人,永远无法达成平等与爱。
生命不再是一场允许你「自私」去体验美好的历程,而是从出生开始就背负债务的沉重任务。
为什么明明是私人的故事,却让这么多人找到共鸣,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中国儿女,一代代都在默认这种成长模式,而等他们成了父母,又会传承这种教育主张。
显然,《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情节已不新鲜。
而它进一步的动人,源自多年以来,亚洲绝大多数人依然突破不了这一情感困境。
到了这里,就不只是同性恋者的独有问题了。
我们也要看到,上一辈固然无意中展现了令人难过的交易思维,但是,被勒令担当等价商品的儿子,也让母亲在影片中成为转变基调的叙述工具。
而摘录并强化这些声音内容,已把短片与导演推向了某种关乎利用的道德处境里,毕竟具有编排意识的私密记录,已经走向了世界。
这自然不是有意为之的反击。
就像他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一切都自然地浮现。
通过电影来质疑和展露自己,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场对自己内心的真挚对话,我在自我经历和记忆里漫游着,直到找到了那个最残酷的真相,这既让我痛苦,又治愈了我。
」
他需要呈现这些话语对于自己的伤害,也要由此呈现自己作为领受恩惠的人,并没有忽视这些供养,只是一度无能为力,手足无措。
终归,短片很实诚地把我们一代代人共同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修复彼此造成的伤害,如何审视自己,如何面对未来?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需要摸索。
把《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就是「你会望向我吗?
」中英之间构成了一个伤感的问答,黄树立说那里有「沸腾的沉默」,而这的确是无数两代人之间的精准形容。
走到这一步,独属于同性恋的困境,也可以挑衅地指涉广大人群的集体困境。
而且,这部短片也可以随着中国电影的逐步式微、边缘,映射里里外外的双重压抑。
那么之后,该是沉默,还是沸腾?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很难想象这是我们瑞安人的作品,很难想象我的家乡,有一天,也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一部电影里。
即使,它在获得戛纳奖项之后,登上瑞安新闻稿的第二天即迫于压力被撤下。
我们还是看到了这部片子,看到了黄树立、黄树立的男朋友、黄树立的家庭。
是的,在此之前,我就知道这个家庭。
瑞安,不过一个小县城。
它这样小。
人们总是很习惯把孩子的“非主流”行为归结为异常,归结为“怪物”,归结为“造孽”。
我们上一代的人们,似乎都喜欢花,喜欢时装,喜欢舞蹈和书法,喜欢一切看起来很完美很高雅的事物。
假装看不到这个世界上的阴暗面,假装不知道世界上有欲望这回事,有爱欲、情欲、色欲、性欲。
当欲望来临时,人们是卑劣的、自私的、下流的。
人们对性爱讳莫如深,却对生孩子津津乐道。
我想到很小的时候,一位叔叔送我一本漫画,不知道他是真的不清楚,还是故意,那是一本R18的漫画书,名字叫《亲密关系》。
我看得面红耳赤。
后来,妈妈没有推门就进了我的房间,我刷地一下把书塞进了抽屉。
被发现了,被臭骂了一顿,书扔了,但那些看在眼里的画面已经删除不掉了。
我已经知道世界上有性爱这回事,原来情侣之间的爱情,是有肉欲的。
我高中时,喜欢一个男孩子,恋爱不顺,因此抑郁。
她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自控,她更觉得那个男孩子很丑,这居然也是她质疑我的puppy love的一项。
直到后来,我完成了再也不想继续的学业,交了男朋友,我订了婚,结了婚,生了孩子,她也没有真正面对面地和我谈,性爱是怎么样的。
似乎默认这些事情,男方会知道,女方根本不需要了解和明白。
或者双方都不需要知道,一切都像天上会掉馅饼一样,什么都会有的。
她应该不知道她的女儿无比了解这些,从高中开始就看R18,为了没有负罪感,只看耽美,似乎这样负罪感会轻一些。
到了大学,又开始听日抓、中抓,入了广播剧的坑。
直到后来,耽美成为了习惯,成为了一辈子。
如果她知道自己看起来听话,从不越轨的女儿微博上关注了一群gay,生活中也有一些gay朋友,大概会晕死过去吧。
想一想都觉得有一种愉快,罪恶的、背德的愉快。
可惜她至今不知道,我也犯不着去跟她说。
我的小0朋友,他很幸福,他有爸妈的支持,甚至他的爸妈会在他和男朋友吵架时,劝他们不要吵架,好好过日子。
他在和我们聊起取向时,觉得这事一点也不奇怪,更不值得好奇。
我说你是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
那些真正面对现实的性少数群体,那才是真正的难题,无解的难题。
拿掉“同性恋”这个标签后,仍是那个关于“父母想要的‘我’”与“我想要的‘我’”的古老矛盾;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
没有指责黄妈妈的意思,但她的想法在这片土地上非常典型:1.你以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2.你现在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3.你为什么不能和其他人一样?
“听话”、“规矩”、“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这似乎是这里维持“和谐”亲子关系的最重要的三点,且给与配合的主动方都是孩子。
可一旦孩子生出一点点自我追求的意识,一旦他们稍稍偏离了父母为其设定的“正轨”,一旦孝顺的“顺”字不再是百分之百,这层脆弱的表皮就会脱落 。
所以,子孙辈的性取向并不是家庭的根本矛盾,它不过是让其潜在的、休眠中的冲突爆发得更加激烈而已。
导演估计是想借这些被他拍下的生活中的细碎的镜头告诉他的妈妈:他一直是他,现在和以前没得什么不同——依旧爱父母,爱朋友,爱生活。
作为一个儿子写给妈妈的自白书,它足够真诚;但作为一部面向更多受众的短片,它的镜头太琐碎,文案又近似郭氏风格。
不过,无论观众是否属于少数群体的一员,这种在家人与自我之间奢望求同存异、寻求理解与和解、充满爱与矛盾的争吵,或多或少能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希望导演的妈妈能体会到他渴望传达的那股直白而真挚的情感吧。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对视过了。
我逃避他们的眼睛,逃避他们的接触,逃避他们的话语,逃避他们本身。
我知道爸爸看过我的日记。
在房间外,我看着他一页一页地翻动,全然不知我的凝视。
日记本里写了一个女生。
那是初中的事。
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同样看过这些日记,但我觉得她会,她是从我的头发丝到细胞都不会放过审视的人。
我搬到了新的城市,例行公事地和他们视频。
“你要多交朋友。
”“我一直都在交新朋友啊。
”“不是交女朋友。
”一阵错愕,性取向这件事我从未敢提及。
长久的沉默。
“唉。
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吃了鱼和蔬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流漩涡,她擅长的转移话题,我擅长的逃避。
她不想转移话题的时候,便是无休止的争吵,我是弱势的那一方。
她的责备、评判、哭泣一上来就封印住了我本就难以说出的感受。
“你怎么变成这种自私的人。
”“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出国读书的钱,你回来就是这样吗?
“”我们每天担心你,你爸爸头发白了这么多,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们。
“”除了我们,谁还会对你这么好。
你反正现在是不听我们的,等你出社会就知道了。
“”中国人就是要传宗接代、建立家庭、孝顺父母。
你是中国人就该做这些事。
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你为什么就要不一样?
““你根本就不管我们。
我们以后老死、病死,你也不会管的。
”如出一辙的话语,除了我很少做到树立那样尽力地去说出自己。
我们日渐稀少的面对面相处里,大部分是平静,或者说普通的。
他们总是有空闲就带我出去,去那些新建的地方,试图弥补上我不在重庆时飞速发生的变化;他们兴致勃勃地给我做饭、买一堆我一年只能用得上2次的家居用品,好像我还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是那个从出生起就在家里被他们操心的女儿;他们不厌其烦地邀请我去和他们散步,我偶尔会同意,散步的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默默听他们说出的一切,想听的,不想听的,几乎不太说话地走完全程。
当这些画面被写下,或者被八毫米拍出,它们也会蒙上温馨的质感。
但旁白总是在的,那些无法消解、令人痛苦的话语和鸿沟是埋在日常里的裂缝。
平静下深渊在涌动,于我于他们,皆是如此。
更糟的是,我总想逃开和忽视的裂缝在不经意间也变得越来越宽。
现在,我站在妈妈生下我的年纪,过着与她截然不同,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漂浮人生。
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生活始终悬浮。
我体内流着重庆的山、水、树,但我好像回不去了。
奥卢给我力量和自由,用温暖的手将我推上自己的道路,但我好像也回不去了。
越走向世界,世界就越大,我跟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处乱飘,试图找准时机抓住它。
它是什么,它有多重要,我不知道。
相遇、告别、重逢,亲近的人们渐渐散落在各地。
树立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也是我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
我漫长地生活在自己的奥德赛年里。
I can only look at you from behind.
四星给主题,没给的一星也在主题。
因为我觉得这个视角最后的转变可以更成熟,似乎拍这部片子的人就停在25岁,依旧充满迷茫...一代人 多少家庭的伤多少妈妈和孩子的矛盾。
爱,疼爱。
对于hope:小孩要开心,老人要光宗耀祖。
前一代留在父母身上的阴影投射在了这代人的身上,恰好这代又是最骗不过的一代。
"我学不会看你。
"实际上是"我不懂得如何爱你"。
大量的念白,经典真实的私密录音对话。
掏心掏肺,最后也哭得撕心裂肺。
蓦然回首,两颗心已经站在不同的位置。
"我怎么生出这个怪物"(这是0几年拍的?
胶卷效果?
)用很多温情的画面,讲着悲哀的故事。
给了"她"最好的画面,我是那样爱她...我看她没处理好爱与自我,我以为我做到了,才发现没有。
最喜欢水的隐喻:夏天的水 水中的追赶..."迁徙,流动,成为另个人"
越想越厌恶这种片子,决定改个评分。录音是在拍摄之前录的,片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录音「立场先行」的创作,我讨厌立场先行,也讨厌这种「创作」。纪录片不应该是这样的。另外,这片子和二舅视频有本质区别吗?
真挚,导演无意于去解决这个困境,妈妈的笑还是那么明媚就好。
纵使对你有千般不理解和万般的恨,可每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还是笑着的。
B站up主水平的旁白,画面酷爱捕捉风的形状,背景音细节处理很好,但故事整体还是私人化的故事,中国万万千千的同性恋都听到过的对话,没什么新意。
感觉over这种内核青少年歇斯底里shit了,无论它披着什么外衣。
这岂止是泛lgbtq+的问题那么简单 这是两代人的集体创伤 一万个不一样的同代家庭 同一个对话 将问题放在结婚生子工作上也是一样 是我代跳不出的创伤 也是我们父母辈的困局
刻板的同志印象,帅气的同居男友,有钱留学躲避家庭,却又卑微祈求家庭和解,以为这是大多数中国男同的现状,确实少数又少数有钱又矫情的同志生活
有点无病呻吟。
私人影像,普通又不普通的故事。
自叙的语气和八毫米胶片一样都是某种虚假乡愁的圆满媒介吧。一种交作业般的心态。但这会令一些人流泪。// B-
lgbt好几十年了,怎么还再拍这种陈词滥调?
non-cinema
可以意识流,但不要意识流到仅仅把创伤摆出来。(和结界)
勇敢和真诚,是做一个电影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2】旁白与画面都在自说自话,完全看不到二者之间有何联系。摄影当然好看,但大多数时刻都是超八相机本身所赋予的“美感”。
另一种的日常对话
妈妈,你没错,你没有错。那么,是哪里错了呢
光影的效果还不错,直接对话的呈现让人看到不同的个体共享了同一种家庭的苦闷挣扎。但是旁白并没有什么思想深度,甚至是有些幼稚,只能说声音蛮好听的。结构上觉得有点散。导演的男朋友是真的蛮帅的。这个“望”倒是做得挺好的。希望导演未来有更好的作品。
妈妈像是一个有距离的道具 置景里的一员
现在年轻一代的导演都喜欢拍这样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