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关于伊丽》:我一开始以为电影要表现伊丽这次相亲发展出的浪漫爱情故事呢,因为前面的镜头里伊丽是那么美的一个姑娘。
可是后来她不接电话,又和妈妈说她只呆一天就回家,然后面对大家的起哄调笑,显出为难的神色。
第二天一早,她想走没走成,望着大海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心理就生出疑问了。
不成想,紧接着是一段她帮孩子们在海边放风筝的镜头。
镜头里不见风筝,不见小孩,只有她让我这个女性都觉得异常动人的脸庞和开心的笑容。
正当我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的时候,故事却急转直下,大人们听一个小孩说有人落水了,于是众人奔向大海,一片混乱中,溺水的小孩终于得救,却意外察觉,刚才还在的伊丽不见了踪影。
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人们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彻底没了主意。
这时的电影就开始有了悬疑的味道。
因为面对警察的询问,大家说不出伊丽的全名。
她只是其中一个小孩的幼儿园老师,被这个小孩的妈妈邀请来和大家度周末,见一位刚从德国回来的小伙子。
大家并不熟识。
也没有她家里的电话,对她的家庭也一无所知。
可以想像得出,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此时众人的猜测和应对就是一出反映人性的好故事了。
电影最精彩的就是群戏的场面。
人的性格不同,说出的话,做的事就各不相同了,尤其是当面临意外事故的时候,越是能反映出平日里不易察觉的一面。
大家要怎么和她的家人取得联系,怎么和她的家人说,大家都害怕受到她家人的质问和谴责。
况且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伊丽的尸体。
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不是不辞而别,自己回了德黑兰。
更要命的是,原来伊丽是有未婚夫的人,她前一天不接电话,就是他未婚夫打来的。
她瞒着家人,瞒着未婚夫,来这里相亲。
丈夫们责怪冒失邀请伊丽来相亲的妻子,对说不清伊丽到底是不是掉到海里的孩子们发脾气。
男人开始对女人拉扯动手。
女人们指责伊丽为什么有未婚夫了,还答应来相亲。
他们到最后也不明白,伊丽是为了救落水的孩子才掉到海里去的呢,还是心灵受到谴责,自己跳海的呢?
她和未婚夫的感情到底怎样?
她的内心在这故事当中有过怎样的斗争?
一切都成了谜,电影留给观众自己去想像。
真有点罗生门的意味了。
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后却演变成挺让人费解的事,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
今年还看过《一次别离》,和这部《关于伊丽》出自同一个导演,同样让人惊艳。
因为我以为电影难就难在,你表现的是极普通的人的寻常生活,看似平淡,却在导演的镜头里细腻入微地呈现了让人牵肠挂肚的,不忍割舍,不能回避的感情和艰难抉择。
人生哪里是面对一次别离呢?
恐怕要面对许多次吧。
也许你可以麻木点,冷漠些,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忍一意孤行,转身离开的,所以痛苦,所以纠结。
生活还在继续,你将如何面对……
电影表演经典示范教材。
不是新片,却是近期阅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部,真实,不做作,无表演痕迹,伊朗电影一次次用平凡小叙事把自己推向国际影坛,全赖那些演员朴素的“表演”演绎画面和渗透情节的能力,这种能力超替了场景大制作,亦如他们平实的生活。
《一次别离》的主演在本片中没有凸显,似乎在告诉我们,伊朗优秀的演员太多了。
当我们可能在的国产电视剧里腻的咋舌不已之余,如果适当来一碗伊朗电影。
那可真称得上一剂解酲,灌顶醍醐了。
伊朗电影,作为冷门佳片频出的门类,在有些电影老餮看来,已经是可以作为一门上好的晚餐优享了。
而《关于伊丽》在我看来,更是伊朗电影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称之为登峰造极者。
伊朗电影素为观影者所偏爱的,既不是浮华的现代都市,也不是绚丽的好莱坞特效,更不是惊悚恐怖的离奇剧情。
而是电影本身最值得发扬的一点,艺术的本质。
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可贵的展现。
《关于伊丽》正是如此。
电影主角,伊丽。
在全片的五分之二就戛然而止,而她所引发的疑问,和猜忌,却比片头更愈发的喷张。
而整部影片也就是关于伊丽的颠覆。
伊丽到底是谁,她有没有未婚夫,她到底是不告而别还是溺死,她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种种解释轮番上阵。
电影中的所有人物的性格,形象,也都慢慢立体起来。
真相也随之揭晓,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开始渗透人心。
坦然言之,直到最后警察通电过来确认尸体我还是不相信是伊丽,甚至揭开尸体我依然拒不承认,直到她未婚夫泣不成声我又再一次瞠目结舌。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把一件极具真实性,生活性的事件,讲成了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所描述的人物,又是极具故事性。
而整个故事的剧情,又把导演阿斯哈 哈法蒂所要象征和表达的东西讲的无比成功。
电影中的成年四名女性,一个近乎失语,随众从流,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感情用事,极其村妇性格,这点我深以为恶且极有体会:而歌什菲试图改变,也想去扑救什么,自己却染病在身,而当她在被其丈夫发现隐藏的手机,更是被愤怒的丈夫报以拳脚:而伊丽,美丽大方,看似开朗的年轻女子,却背负着与旧人的婚约,还有年迈患有心脏病的母亲,这些东西使本该无拘无束的她被掣肘的内心痛苦不堪。
身为老师的她,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时才是她最开心的瞬间。
可是现实往往是来得难受,当她在开心的放风筝中幡然又想起自己的身世,她再也不能面对这些。
她想解脱了,于是,她去了。
而本片运用的手持镜头也是承袭了《一次别离》,精妙的长镜头,手持镜头,和海潮背景的运用,无不在隐喻象征着什么。
几个孩子在片中也是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伊丽是为了救孩子而“失踪”,而孩子的父母却曾几次对伊丽揣测过恶意。
当伊丽的未婚夫到别墅的时候,孩子的父母教孩子说谎,可一名孩子是主动站出来指出事件的发生地点。
甚至,伊丽和主角们的生活纽系也是借于幼儿园老师这个关联。
患病的母亲和婚约的未婚夫,有着希望的孩子和向往的自由,正是杀死伊丽的凶手。
全片除了片尾的配乐,几乎没有任何配乐的掺入。
大部分镜头的背景以拍打着海滩的浪潮为幕,一潮接一潮的浪声从破纸糊着的窗子里隐隐约约,声声阵阵。
1、伊丽似乎不是她的本名,她想摆脱未婚夫的纠缠。
2、她母亲做了心脏手术,无法承受太大的刺激。
(或许未婚夫也帮了忙。
)3、艾哈迈德离婚了,因为痛苦的结局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
她对这句话和说这句话的人都很有感觉。
4、未婚夫自称哥哥,说明伊丽想离开他的阶段已经很深入推进了,他仍然想纠缠。
他有私家车,说明经济条件不错,伊丽不是嫌贫爱富。
5、未婚夫是个暴脾气,难以想象伊丽提出分手时发生过什么。
他不肯放开伊丽,那个假LV包(我认为是假的)一方面表达了女性对西方生活的诉求,一方面是对伊丽掩饰身份的隐喻。
6、伊丽自杀的可能性很低,她玩风筝时的笑容那么灿烂。
她渴望像风筝一样自由的灵魂,在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时获得了最终的释放,自由的人生是伊斯兰世界的女性最....想到石刑,美丽的伊丽用这种方式离开,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第一遍看的时候,没看太懂,因为没有伊朗女性困境和社会背景的了解,所以并不知道导演在表达什么。
脑子里会有很多问题:为什么LV频繁特写出现??
这个情节的设置想透露什么讯息?
伊丽放风筝时的长时间镜头特写,导演的镜头语言想表达什么?
为什么可以在带着孩子的情况下,随意的选择一所条件极差的海边破屋?
为什么萨皮德会认为对于伊丽别人会怎么看她?
为什么未婚夫会执着于为伊丽有没有拒绝?
伊丽到底是离开了还是身亡了?
看完这部电影,带着这些疑问,我详细阅读了豆瓣评论和请教了ChatGPT,有些答案满满浮上来了,但仍不是特别清晰。
Who :LV的特写、留德、法学院学生,汽车和香烟,背景信息揭示下的角色们为伊朗中产阶级。
When / where:度假海边破屋。
西方文化对伊朗中产影响很大,度假是他们优越生活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
但伊朗的中产并非像西方的那么稳定,他们可能拥有较好的教育和职业,但是经济状况并不是特别富裕。
Plot:伊丽是离开了还是救孩子时溺水身亡了?
伊丽,手机、钱、包包证件都在在萨皮德那,她能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荒野小镇,去市区都须要汽车的情况下离开么?
有迫使她这么艰难仍要离开的动机么?
在客观条件的呈现下,她离开是不可能的。
她明媚善良,帮忙照看孩子相较于离开,她没有那么桀骜的性格。
如果我是萨皮德的朋友,我会怎么做?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会和萨皮德一起,要求警方坚持加大搜索范围,尽可能寻求更多的地方乡亲们的帮助。
第一时间通知伊丽家人,告知现在的处境,说明伊丽的因救孩子落水的情况,同时诚恳的道歉自己在过程中的失责。
伊丽是一个美好的人。
她去救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如此被萨皮德围堵,也没有愤怒,而只是接受。
情绪和感受极其不适时,伊丽被萨皮德的朋友当工具人去照顾孩子,也没有拒绝。
她是幼儿园老师,一个人着实可以照顾3个孩子。
我突然想到,龙应台写的《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温和顺从的人很少说“不”!
她是善良的人,为救孩子跳下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其他的人,因为抓住了她道德败坏的纰漏,一下子把自己从愧疚感中解放出来。
在伊朗未婚女性在见未婚男性时有明确行为规范,必须有监护人的同意和带领。
同时伊丽在有婚约的情况下,约见未婚男性更是伊朗女性道德上的污迹。
如果她是自愿约见没有任何拒绝,她的家庭,她的未婚夫也会为她败坏风俗而蒙羞。
伊丽被殉葬了,伊朗社会和文化的封闭造就了女性艰难生存处境。
伊丽向往自由,仅想追求一段自已满意的情感。
在放风筝的特写下,带着风筝来回奔跑是多么自由和开心!
剧中的萨皮德的朋友们,没有人真正在乎善良美好的伊丽为救孩子死去去是多么心痛的事情,他们满脑子在想怎么和这桩麻烦事摆脱关系。
导演镜头下的中产阶级朋友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美好的家庭和宽敞房屋和车子,但却藏着一颗幽暗难以被窥探出的自私自利之心。
在《一次别离》之后,我翻出了阿斯哈·法哈蒂比较经典的几部片子,《关于伊丽》是其中之一。
电影围绕三对夫妻及两位单身男女在海边别墅度假的故事展开,伊朗女孩伊丽被赛碧德劝往一起前去,并被安排与客居德国回伊朗度假的单身男青年阿莫德相见。
那个漂亮而神秘的女孩伊丽并非主角,但电影中的一切都围绕着她展开。
伊朗电影始终是围绕着伊斯兰教根深蒂固的传统,《关于伊丽》也不例外,它似乎表达了关于女性权利的无奈。
在伊朗宗教里,伊丽有着未婚夫仍去相亲所背负的是一种罪行,可她并不爱她的未婚夫一直想分手。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伊丽问到阿莫德为什么离婚的时候,阿莫德如是说。
她听到这句话时一定很有感触,因此未婚夫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只是看了一眼并没有接听。
恋爱到这份上,想放弃的人多么痛苦,不舍的人又多么悲哀。
在她离奇消失之前,电影有很长一个镜头来表现她放风筝时的欣喜和轻松,在现实中她不能像风筝一样自由,那么只有死才能洗刷她的负罪之身,才能得到她所希望的自由和平静。
不管她是因溺水的孩子而死,还是选择了自杀,剧中并未说明也似乎并不重要了。
其实这片子要怎么说呢?
本来因为是孩子溺水救援后发现跟来以相亲为名来的伊丽失踪了,大家开始是猜测伊丽可能是救孩子溺水了,那种不安焦头烂额,然后慢慢一点点放出关于伊丽的信息,这种渐进的信息量是选择性的把握非常好,然后大家心态开始变化,每个人都是尽量的逃避责任寻求内心的解脱,最后这个信息量全部出来后,大家那种状态就完全是推卸责任,高高挂起的感觉,其实每个人知道内心惧怕的是宗教,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畏惧作用这是必然的,离谱的是人人几乎都是为了寻求躲在宗教的庇护下,而把伊丽的下落干脆就淡化了,这是荒唐可笑的。
导演这片子有指宗教对人的束缚,不过《古兰经》的这种强大是肯定不能动摇的,这是保护更多的是从族群出发的,以现代的西方价值观相较肯定那就没自由没民主可言了,可一旦古兰经崩溃,国家政体无论什么样,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没信仰是可怕的,政体都在其次,中国历朝历代虽没国教上升到全民信仰的地步,可普世的价值观里是有伦理道德存在的,与法律形成互补再加以一些宗教的敬畏精神,保障人民这种精神世界的信仰,今天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正是把这个破坏掉了,各种人格底线被打破,才是现今问题的渊源。
伊朗有些法律尤其是对女性的法律看上去没有人权,不过宗教在至少还能还原真相,像这部,最后还是大家把知道的都摆开了说出来了,像《一次别离》也是最后怕惩罚在孩子身上,不敢接受赔偿,是愚昧也好,良心也好,说出真相还于清白这也是宗教的一些积极因素,至少我看来总比碰瓷那种无底线的要懂得廉耻吧。
从本片来看,我更相信导演要探讨的是人本性自私的一面,伊丽那个我不希望知道是自杀,虽然那个可能性更大。
第二部伊朗电影,小记如下:大海埋葬声音,房间里的来来往往都在讲人性。
从开着车兴致勃勃在隧道里激情呐喊到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本来期待着孕育一个女性解脱的故事,结果是在面朝大海的空房间里,短暂的欢笑一页翻开,女子的命运像是被海浪裹挟着,莫名其妙地噤了声。
神秘不可知,如同被面纱裹挟。
一间屋子就像一个封闭的戏剧空间,冲突之下,所有人“啪”地一下被点燃,不再是那个团结的小集体,各执一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原生组合,女人/男人,夫妻,父母和孩子...... 就这样,一根线变成千丝万缕。
当悲剧来临,有人沉默寡言,有人急于自保,有人自责无措,有人诉诸暴力,有人编织谎言。
但毫无疑问:女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故去的,都成为被怀疑和责难的第一选择。
女人的声音注定被代表,作为妻子、母亲、未婚妻的她们,看起来是最好的牺牲者和替罪者,因为她们身上捆绑了诺言,以善良、诚实和清白之名。
车子要深深地陷在沙滩里,男人、女人、孩子合力地想推着它走向岸边,可是在这人人自危的疏离之下,面面相觑又各怀鬼胎,不为加害,只想逃离。
泥沙的重量叫它下坠,这样的困境,像个无尽的等待。
落水好像被赋予特殊意义一样?
大家都因为水,在水里慌做一团。
慌做一团之后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顺理成章地改变。
后面的剧情就是当时男主角在车里说的的那句话: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导演通过后半段大段的来来回回的推拉让大家看到,普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该继续寻找,或者放弃寻找的痛苦选择后会选择默认放弃,并让自己接受一个痛苦的结局。
“艺术家关心的是否真的是道德问题?
还是执着于不断挖掘当人们面对道德问题时,究竟我们在用什么做判断和选择。
”对这个亘古问题的讨论也没有做到敢于像莫森那样更直接拍出来(《电影万岁》/《纯真时刻》跟道德无关,更多得是探讨选择)同款靠密闭空间和对话制造悬疑的王者还是十二怒汉,其他的都是青铜,这个片后面真的是够垮。
绝对不用两个小时,一个贼简单的故事后半段还非得搞莫森阿巴斯戏中戏那一套还真是的。
落水好像被赋予特殊意义一样?
大家都因为水,在水里慌做一团。
慌做一团之后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顺理成章地改变。
后面的剧情就是当时男主角在车里说的的那句话: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导演通过后半段大段的来来回回的推拉让大家看到,普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该继续寻找,或者放弃寻找的痛苦选择后会选择默认放弃,并让自己接受一个痛苦的结局。
“艺术家关心的是否真的是道德问题?
还是执着于不断挖掘当人们面对道德问题时,究竟我们在用什么做判断和选择。
”对这个亘古问题的讨论也没有做到敢于像莫森那样更直接拍出来(《电影万岁》/《纯真时刻》跟道德无关,更多得是探讨选择)同款靠密闭空间和对话制造悬疑的王者还是十二怒汉,其他的都是青铜,这个片后面真的是够垮。
绝对不用两个小时,一个贼简单的故事后半段还非得搞莫森阿巴斯戏中戏那一套还真是的。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
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
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6/10 打卡发哈提的电影;还是更喜欢《一次别离》的强情节设定吧
实在有些不知所云,剧中的人物到底都在纠结什么……
法哈蒂请你适可而止。(唯一一次外景调度?
没有任何电脑特效,却在平静中蕴含着沉重的话题。编剧厉害。伊朗电影有一次给我惊喜。
這應該是對男權的社會所提出訴,但卻令劇情流於八卦性,本來只要誠實以對就好,何必小題過於大作。
伊朗悬疑片,女主真耐看,剧情紧凑,群演都很不错。9分,目前8.1。
没最后的警方发现,更映衬电影里那金句
是从这部开始有意避免呈现核心事件来营造悬疑的吗?可每部都用这招儿,对圣斗士可是无效的啊……
伊朗的电影不错啊。
3.5。从简单的周末度假切入故事,用谎言堆积起来的平和被意外戳穿。一开始看到小朋友溺水就不忍心看下去了,没有想到小孩子有惊无险,反倒是伊丽。冲突表现的非常自然。最后与未婚夫单独相处时始作俑者还是说了谎。就像艾哈默德说的,“没有结局的痛苦”。其实有点怀疑最后未婚夫看到的不是伊丽。/这个导演真的很擅长这种故事。伊丽扮演者很可爱啊。
還以為結局會讓伊麗跳出來打翻觀眾預期呢,結果是真死了。假如在伊麗死去的當下,導演拍出淹死,這電影後半一百分鐘的懸念也不用演出了--不得不佩服導演如此憫熟了觀眾的觀影心理阿(雖然前半段還是超沉悶的)
不知道在演啥玩意
很难归类
简单来说 没意思
孩子落水的那段看着挺揪心的
哈斯发·法哈蒂的电影一直根植于《古兰经》和西亚文化的,保守传统和现代人文之间的冲突一直都是他电影里最重要的题材。但是这部09年的作品比后来令他成为各大电影节宠儿的《离别》和《过往》更加刻骨。只是这一次不是关于婚姻和男女,而是一个神秘的女孩引发的一环环遭遇。但一切应该归咎于谁?导演从
死亡不重要 原因也不重要 结局是一切。
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卧……真想爆粗,30分钟过去了,就让我看一群人在那不知所谓的巴拉巴拉,毫无重点。电影啊大哥,你以为是网络直播,即便是网络直播也不能这么样浪费时间啊。真是佩服豆瓣上这些装B的货,超过8分的评分是怎么评出来的?!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