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芝麻官”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接触最多的帝国官僚,在皇权不下县的古代中国,县令是体制在基层的主要代表。
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在行政区域层面采用的郡县制度。
从先秦开始出现的“县”,至今依然是中国的基本行政单位,也是唯一延续了两千年以上的单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支部建在村上,县委书记的责任向下开拓两三层,必须起到上传下达的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全面践行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精准扶贫等大小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县委书记必须要发力,要起到在县域内部解放生产力、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尝试新的增长点的多重任务,这个棒子不可谓不重。
9月6日公映的《樵夫·廖俊波》,讲述的就是一个来自福建省的县委书记的故事,两年前遭遇车祸的廖俊波,去世时已经升职为市委常委兼常务副市长,然而他此前担任政和县县委书记时被选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段经历和他的人生,带给当地人和观众的,更多是一个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深刻领会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勇于去实现理想和担当具体细微的工作。
既不能夸夸其谈,也不要光顾着低头工作,看好眼前路,走稳定、扎实的踏出去,政和县才能有更为美好的生活。
廖俊波出生于1968年,当地师专毕业,1990年分配到乡村中学工作,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的职业之路。
1992年,廖俊波被调动到党政担任秘书工作,从此转向为人民的公仆。
作为公务员,他在多个职务上都有着积极突出的表现。
从镇长、开发区主任到县委书记,这几个阶段性节点,他需要面对的是南平市各地的自然灾害,水火最是无情,生死置之度外,命悬一线也是遭遇过的。
更要直面灾后重建家园的艰苦,不仅是需要调节物资,更要和老乡深刻交心,占用他们的耕地这项工作当然很不简单。
作为开发区主任时,最主要的、最明显的考核办法当然是引进资金和大企业,然而这又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廖俊波最终拒绝了一家知名化工企业的入驻,这就必然需要找到更多的中小企业来填补数字窟窿。
至于个人的家庭生活,早与同学结婚,而女儿与妻子一起生活,几乎成了留守儿童。
为了在县城买房子,老父亲也贡献了七万块钱。
这些都是中国人对于党的好干部熟悉的桥段,似乎有些俗套,然而在谁身上都不容易。
廖俊波也好读书,从思想上找《差距》,更对本乡本土的乡贤有着特别的深意,他们一家人多次在朱熹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地点拜访,那是一种人生的致敬。
更不必说“为天地立心”的张载,也是廖俊波的偶像。
朱熹和张载作为读书人,也曾经是古代的官员,这是中国悠久优秀传统。
廖俊波的职务逐步的晋升,他需要考量的就是为更多的人民服务,需要为福建省最贫穷落后的地方找到更好的出路。
廖俊波不仅到全国各地考察,更是在网上寻找办法,最终为政和县和南平市打下了当地特色物产与互联网的集合,政和县成为淘宝村聚集的所在,而南平市与浪潮集团等共同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也是发挥了气候适宜、成本优势的特色。
作为干部,最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工作的地方和服务的人民,找到合适的、外向型发展出路,让原来相对闭塞的、落后的地区和人民发现更广阔的舞台,这样才有更大的空间向前进。
这是主动地、积极地为老百姓做主,这个做主也不能是盲动的,而需要从实践出发,既要有一定的跨越,又不能是空中楼阁,需要相当的技巧。
廖俊波是个好干部,可惜英年早逝,天不假年否则定然会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现在纪念廖俊波,一是为了他的光荣和梦想,二是激励更多的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桃妖不是妖从没想过,主旋律电影,也会有如诗一样的美感。
作为献礼建国70周年的电影,《樵夫·廖俊波》以“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廖俊波生平为主线索,记录了这位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
不同于以往的传记电影,《樵夫·廖俊波》用浪漫的蒙太奇手法,双线并行,回忆穿插着人物的成长脉络,一路探寻“樵夫精神”的由来,把廖俊波这个“时代楷模”演绎得淳朴、生动、亲切,犹如诗歌浪漫温情、隽永流淌。
整部影片,没有轰轰烈烈的情绪渲染,更没有长篇大论、歌功颂德,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的嘱托、妻子的陪伴、女儿的成长,让人物在多重身份中穿梭,他的笑容里始终挂着血肉的温度,让人不自觉的泪目了。
现实中的廖俊波,匆匆走过49个年轮,生命定格在那个雨夜,永远离去了。
意外来得太突然,只留下亲人们无尽的思念和老乡们不舍的送别……电影中,一个年轻记者追随着廖俊波生前的足迹,用点点滴滴的事迹,串联起了他勤政为民、兢兢业业的一生……从邵武到南平,再到武夷新区、政和县,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他总能将区域的发展接轨时代的脉搏,也将长远发展、百年大计放在心头。
镜头里,他总是奔波在基层,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可他的眼中却始终闪烁着光辉,仿佛永远有用不完的精气神儿。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廖俊波下基层工作,老父亲坐车路过来看他。
父子两人匆匆一叙,聊几句家常话,父亲从布包里拿出7万块钱退休金,交给儿子,说自己的退休金也用不上,让他拿去买房子。
人到中年的廖俊波接过钱,脸上却挂着窘迫的笑意,说都这么大了,还要让父母操心。
可是,他想尽快买个房子安顿下来,免得那些开发商打他的主意。
在父亲面前,别人眼中的“官儿”,还是那个傻儿子。
可这几句话,却说得很真实,也很有分量。
人在官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而廖俊波,却甘于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人。
对于一部传记电影而言,最难得的就是让人入戏。
可《樵夫·廖俊波》有如此鲜活的人物原型,想不入戏都难。
青年廖俊波很有武侠世界里的浪漫情怀,为了和心爱的林莉在一起,甘愿放弃学校提供的大好机会,也要追随爱人的脚步。
那些骑着自行车飞奔的岁月,宁静而美好。
从学校转入镇上工作,廖俊波第一个跑来问林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什么?
林莉看出了他眼中的兴奋,用笑容表达对他坚定地支持。
最美好的爱情,大概就是这样彼此成全,相濡以沫吧!
这道爱情的光,成了他人生的底色,无论职位如何调动,林莉总是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从未抱怨。
也正因此,廖俊波生命定格的那一刻,才如此令人心痛,痛到无法割舍。
他答应过林莉的,等他退休了家务活全包,还要买个好点的相机,陪着她和女儿,旅游、摄影……泛舟湖上的一家三口,当初的约定还在耳边,可那个许诺的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多希望,《樵夫·廖俊波》不是真人真事,只是编剧笔下的一个故事。
这样,他的生命就不会定格,他还可以去完成武夷新区的规划,招商引资,看它一路走向繁荣;去实现自己的诺言,陪着他的妻子和女儿,看遍祖国的秀美山峦……生命虽短,可他走过的岁月,却如锦繁华,如歌绚烂!
总有人感动中国,《樵夫·廖俊波》值得9月6日的大荧幕!
平淡岁月里的真英雄,丝毫不比科幻里的超级英雄差,因为真正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是他们!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今年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应感激那些为国家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者,也应缅怀那些在岗位上因公殉职的英雄楷模。
他们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
生前担任福建省南平市常务副市长的廖俊波,曾长期在政和县担任县委书记,任职期间,他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带领全县人民,将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老区贫困县,带到了全省中游水平,创造了一桩桩奇迹,书写了一段段佳话。
优秀传记电影《樵夫•廖俊波》,正是以以廖俊波事迹为蓝本的。
影片聘请了《霸王别姬》编剧卢苇担任剧本顾问,著名导演宁敬武执导,两位资深戏骨郭广平和陶红领衔主演,王双琥、魏小军、刘浩闻、洪浚嘉和戴卓凝联袂出演。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樵夫•廖俊波》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属于主旋律影片却毫不说教,并适当借鉴商业大片的表现手法,注重悬念的构建与伏笔的埋设。
开篇不断变化的倒计时数字,提醒着我们生活的无常与生命的富贵。
随后,影片采取了倒叙形式,以年轻记者罗闽昊(洪浚嘉饰)为廖俊波创作特稿为线索,将与廖书记有关的见证者串联起来,并巧妙运用交叉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的生前与身后事情对比呈现,产生出足够的戏剧张力,吸引着观众一路前行。
《樵夫•廖俊波》还营造了一个重要悬念,为什么廖俊波要将自己的微信取名为“樵夫”?
随着罗闽昊见到一个个当事人,了解一桩桩事迹,这个答案也一点点清晰起来,最终水落石出。
影片在最催泪的戏份中戛然而止,留给观的感动与震撼却是长久的。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廖俊波(郭广平饰)读大学的年代,公务员考试并未普及,他起初并不想从政,但却有着一种认准方向就不回头的执着。
为了毕业后能和女友林莉(陶红饰)在一起,他放弃了学校看似更理想的安排;为了帮助拿口镇百姓度过洪灾后的难关,他毅然挑起镇长重任;为了证明政和县不会永远落后,他带领全县人民大奋力直追;为了让南平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市民造福,他更是妙招频出……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把奉献挂在嘴上,有人却把奉献当成一种本能。
“我廖俊波,能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干出一番事业,为这个世界多做点事”,这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是他的一贯处事原则;而“一个疯子带领一群疯狂玩命”,是他工作方式的真实写照。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影片以大量真实细腻的镜头,将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廖俊波形象展现在大银幕上,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洪水来袭,他带领干部群众抢险抗灾;山火肆虐,他和村民们没日没夜地扑救;为了建设开发区,他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儿,以单位为家;为了引进网商人才,他不惜开罪自己的故交好友。
廖俊波并非名校出身,又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工作,但理念却一点也不落后。
他紧密关注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动向,探索将新经济特别是物联网引进南平;工作之余大量阅读各类科技著作,让自己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
苦干加巧干,显然比只会吃苦要走得更远一些,也会赢得更多人的真心欣赏与尊重。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廖俊波并非官迷,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更不是那种没有情调,不尊重女性,不理解妻子的直男癌。
年轻时,他可以骑车几十里去看女友;人到中年,他也会在深夜迎候旅游归来的妻女,会为她们准备礼物,并向爱人承诺“欠你的你都记在账上,等我退休后还总账”。
他对女儿廖子琪(戴卓凝饰)的学业,也是寄予了满腔希望。
这样的丈夫,怎能不令妻子理解和珍惜,让女儿景仰和自豪呢?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但是,如果说廖俊波在这个世界还上有亏欠的人,那一定是他的妻子林莉。
即使丈夫成为了常务副市长,她依然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还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自己买菜做饭,还要用单薄的肩膀支撑起家庭,照顾老小。
如果林莉不是廖副市长的妻子,很可能会发展得更好,但她愿意为这份爱牺牲,愿意支持丈夫的事业。
这位英雄背后的伟大女性,同样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而他们两人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相知相守,更让无数人深深羡慕。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高分剧《大明王朝1566》中,郭广平饰演裕王朱载垕,即嘉靖的三子,老成沉稳中略带暴躁,与一帮戏骨互飚演技,给人留下了很深印象。
而以《生活秀》《风云》成名的陶红,也是无数人心目中完美女性的代名词。
不得不说,主创团队选择这两位表演功力扎实,角色拿捏准确的实力明星,确实是眼光精准。
郭广平演活了廖俊波的坚韧执著、锐意进取,陶红把林莉秀外慧中、知性优雅的气质塑造得相当传神。
两位年轻演员洪浚嘉和戴卓凝也有不俗表现,特别是那场母女相拥的戏份,足以把无数人当场看哭。
炎热的夏季已然过去,但电影院的火爆却一如往昔。
在一众商业大片之外,《樵夫•廖俊波》恰如一杯清新的政和白茶,沁人心脾,催人思考,让人落泪。
能带给观众长久感动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75年前,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倒数第二年的艰难岁月,毛主席在延安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政论文章,提出来简明扼要的观点。
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
革命年代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设年代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廖俊波无私奉献了一生。
1968年出生的廖俊波,2015年作为优秀县委书记受到领导接见,2017年因为车祸牺牲在工作的途中。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廖俊波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他的一生生活和工作都在福建,福建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也是他奋斗不息的所在,正如电影中一再提及的朱熹和张载,他们都是南宋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古代知识分子为乡梓、为时代、为华夏,他们有他们的理想。
现代知识分子也是要为故乡、为当代、为中国,作为当代人拥有着当代人的理想。
廖俊波从师专毕业,到中学教书,然后进入体制,成为秘书、镇长、开发区主任、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兼常务副市长,这一路走来,在多个不同层面的岗位上、干的是第一线的工作,需要组织材料、调查研究、抗洪救灾、灾后重建、扑灭山火、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电商开拓,等等,从相对传统的乡村工作到具有开阔视野的宏观把握,活着的廖俊波,一直在为自己、为故乡找差距,差距的存在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更多还是精神领域。
认识到个人、时代、地区的差距、差异,才有可能找到改变的方法。
廖俊波这一生,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樵夫·廖俊波》主要呈现了廖俊波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的工作,这个县在历史上属于福建最为落后的地方。
多山多雨、自然灾害严重、经济不发达、而外出打工人员不少,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带。
廖俊波作为县委书记,他领导的脱贫攻坚为民解忧的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班子一把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个口号,更要找对选准方法论,只有让老百姓在符合时代背景的前提下、超前一步方能实现弯道超车,否则永远亦步亦趋将是彻底的落后。
为此,廖俊波拒绝了污染环境严重(即便是符合了当时的标准)的化工企业,而选择坚决走电商平台的道路,从而实现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淘宝强县的双重目标。
廖俊波是个好学的人,单纯从上学时的专业背景来看,显然他工作之后一直在充实自我,从实践中找问题、多看书多思考多实践,他才能从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进化为优秀的领导干部。
中国是个巨大无比的大国,县委书记不好当,因为这是整个执政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岗位,“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记对于县委书记这一层级的评价,体现在廖俊波短暂而忙碌的关键时刻。
廖俊波是敢于面对困难的人,他正视问题所在,不畏惧、不踌躇、不退却,积极努力的向前推进工作,脚踏实际的大胆设想,他这一生,既燃烧了自我,又照亮了别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家乡和中国,他的付出有回报。
我们现在纪念廖俊波,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美好生活都是需要自己来创造。
说到英雄,你可能会觉得离我们很远,会想到漫威宇宙中的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等,然而英雄其实又离我们很近,甚至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追授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廖俊波书记,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一位从人民中走出来,又回到人民中去的英雄。
如今,以廖俊波书记事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樵夫·廖俊波》即将上映。
在新中国华诞70周年到来之际,这样一部电影,一个人物,俨然是非常地应景,值得我们每个人所铭记。
《樵夫·廖俊波》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它的故事源于现实,表现于真实,所以整体观感上会让人很有代入感。
叙事手法上,影片从开篇便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从廖俊波成为书记后的人生讲起。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在一场大雨中,男主人公廖俊波不幸因公殉职。
这样先交代结果再倒叙过程的手法新颖且大胆,这非常考验剧本的扎实及导演、演员的表现,毕竟悬念失去了再讲前面的故事,能够成功吸引观众是很难的。
从结果来看,这部影片做到了,它不仅将人带入到了廖俊波的故事中,更让人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所震撼。
廖俊波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学校时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当学生会干部的机会;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为了工作,为了服务好人民,他又放弃了很多陪伴爱人,陪伴家人的机会。
从开始的镇长,到后来的书记,再到最后的副市长,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心里装的是百姓,是民生,是城市的发展与经济。
这样一个人物会让人想到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多位优秀的人民干部,他们用生命贡献于人民,用行动坚定于信仰。
正如他的微信名称——樵夫,他就像是用自己的生命化为了柴,照亮于一方水土,恩泽于一方人民。
难得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仅仅讲述廖俊波,而是通过这个人物折射出了整座镇,整座城。
印象最深刻的是廖俊波对于政和县的功绩,他一心谋发展,先是将本地商人通过招商引资给政策的方式,实现人才与资金回流。
之后,又大力发展本地的文化及特色产品,从弘扬本地生人的朱熹文化,朱熹精神,到将本地的白茶发展起来,销售出来,甚至还打造了电商产业基地,这一切的一切,俨然就是一本如何发展本地经济的教科书,非常值得其他地方官来学习与借鉴。
如果这个故事能够帮助到其他地域的发展,那真是善莫大焉了。
如果用一个字来评论该片的话,那我的答案就是:真。
这个真字不仅是出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时在影片中还出现了很多真实的人。
包括当年面试廖俊波的人,廖俊波帮助过的人,廖俊波的女儿等,句句真情,字字肺腑,让人感动不已。
加上影片不同时空与平行时间线的交叉讲述,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魅力,那就是让人能够时而感受到廖俊波的亲切,时而又会沉浸在他离开我们的失落情绪中,大有“庄周梦蝶”之感。
对于这样一部类型片来说,能够做到这样既有人性深度,又有精神高度,同时还不缺乏亲情温度的电影,实属难得。
宋代诗人萧德藻就曾作过一首名叫《樵夫》的诗: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有的樵夫涧底磨刀斧,是为了全家明日谋,而“樵夫”廖俊波的涧底磨刀斧则是为百姓谋,为民生谋。
这样的好官应该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这样的精神应该被更多的人学习,所以9月6日上映的这部《樵夫·廖俊波》,真的不应错过。
问这样的问题其实就好比问《三侠五义》是怎么来的。
白玉堂、展昭本人一定是因为侠义、善良,做了很多让百姓感念的好事,生前死后都被人惦记着,才有了这么一本讲述他们生平的小说。
你要说这就是他们真正经历过的事儿吗?
其实未必。
但如果连这个也没有,那去考证他们真实事迹的人就更少了,这样一来,对于这些正义又牛逼的人实在太不公平。
说回廖俊波。
他身上被大众知道的勋章分量都很重,一个是感动中国人物,另一个是中宣部追授的“时代楷模”。
反正我看过《感动中国》,觉得只要是能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他们对社会的奉献听起来都像故事,这些人的精神层次一定是高到普通人达不到的程度的,要不然怎么会每看一次就掉一次眼泪呢?
然后是“时代楷模”,官方对这个称号的定义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值得人们学习、值得人们尊敬、值得人们传颂的人物。
全国上下,到目前为止也只有97个人/团体得到了这个称号。
这样的人,肯定是列在最具有正能量的电影取材榜单里的吧?
虽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还原度怎么样,但是能把廖俊波的事迹讲述一部分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这件事情肯定是正面的。
我其实打心眼里很反感那些带着负面揣测议论人物传记电影的人,因为做记录人物或者纪念人物这件事情的意义其实超过了拍电影本身,好比在那个没有网络、电影稀缺的年代,如果没有《雷锋日记》、没有他的谈话记录、没有记者跟踪的报道和追溯,他的事迹也没办法被人熟知。
廖俊波也是一样,只不过时代不一样。
在这个大片宣传铺天盖地、娱乐新闻占据市场流量的时代,光靠新闻报道和他仅有的影像资料已经不足以让他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了。
如果不是恰好看过他那一年的《感动中国》,我其实也不知道他是谁。
我看感动中国给他的评价里有一句是“人民的樵夫”,说真的,我也很期待电影是怎么拍摄他、怎么解读“樵夫”这两个字的含义的。
人物传记类的电影如果好好拍是很好看的,比如《模仿游戏》《钱学森》和《万物理论》(在这里我就不讨论某些对国内外电影的两重评价标准了哈,仅以此举例)。
所以其实我挺期待这部电影里对他政绩以外的描绘的。
总而言之,有比没有好,如果要去评价,了解一下比不了解好。
文/田金双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
电影允许我们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意味着融入银幕上的角色,也意味着用另一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看电影《樵夫·廖俊波》亦是如此,通过该片,我们大可以通过屏幕走进廖俊波的内心世界。
“无论干什么事,我都会竭尽全力的!
”这是廖俊波参加工作报道时说过的话。
这句话看似简单、质朴,但却是全片的精神核心所在。
纵观廖俊波的生平,大可以用“生长于斯奉献于斯,倾注一生目光于斯”概括。
身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学子,从邵武拿口镇到荣华山工业园区,从政和县到武夷新区,廖俊波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条件都很艰苦。
可是在基层工作的他,就这样凭着“樵夫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一件件苦差事做起,让地方面貌旧貌换新颜。
可以说,闽北热土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山川地貌,也培养了廖俊波坚毅的品格。
影片中有个桥段感人至深:报社记者罗闽昊实习期结束后,准备离职。
彼时,主编交给他最后一个任务,希望他深入采访廖俊波生前的事迹,这也是他最后一个任务。
主编问小罗:“你知道他为什么叫樵夫吗?
”正源于是“樵夫”这个词汇,罗闽昊开始了自己的采访。
该片亦随着罗闽昊的采访开始回朔廖俊波奋斗的一生。
你听过“巨人保罗”的故事吗?
美国有个神话人物是个巨人,叫保罗-班扬。
这个巨人樵夫力大无穷,伐木快如割草。
廖俊波微信上“樵夫”这个名字即取意于此。
影片最后,记者罗闽昊经过深入走方始以领悟,却原来“樵夫就是薪火相传的砍山人”。
该诠释也和《樵夫·廖俊波》中“薪火相传,照亮世界”这一主题不谋而合。
在多年工作中,廖俊波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拿口镇、政和县,还是南平市武夷新区,每一处都有他付出过的痕迹。
在他眼里,“群众的事无小事”一直是他的口头禅。
对待群众温和,对待亲朋温暖,但温和与温暖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赶紧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廖俊波对底线的坚守成全了他永远澄澈的目光。
廖俊波去世后,记者罗闽昊走访时问群众对廖书记的看法时,一个村民饱含泪光地讲起当年廖书记对自己说过的话:“赚钱的事你们来做,不赚钱的事我们来做。
”这就是樵夫的精神,这就是公仆的力量。
斯如廖俊波妻子林莉所说的的“懂你是最长情的告白”,廖俊波对人民群众亦是如此。
也正源于此,廖俊波贯穿如一的像樵夫一样苦干实干,不畏艰苦为群众和地方经济解决难题。
纵观全片,“滴水穿石,空谷传音”亦是对樵夫廖俊波的最好诠释,而这亦是本片的精髓所在。
首先,《樵夫·廖俊波》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
廖俊波生前是福建南平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在2017年3月18日工作途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8岁。
廖俊波是一位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体现了忠诚、实干、务实、担当、廉洁的优秀品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为这样一位真实的干部人物制作传记电影,很容易成为罗列功绩、辉光耀眼的模式化作品,会把真实的人物捧得高高在上,就像相框里塑封后面难以触及到的神一般的存在。
而电影《樵夫·廖俊波》并没有这样,早已离开工作岗位的那个人依然真实,一样可信,从而可亲,电影好看。
即便是电影,在角色身上要有平凡人的影子,让观众产生同理心,才会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从而从情感上接受。
即便是人物传记电影,更不能完全脱离真实的事实素材基础,成为宣传工作的工具,让观众觉得脱离实际而失去对人物和事迹的怀疑。
不可信的样本太多,于用影视作品宣传先进人物的初衷南辕北辙。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
优秀,也是普通人在真实的点滴中散发传播出的闪光。
他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真正让人觉得优秀,甚至高山仰止的,恰恰是在平凡环境中的点滴,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决策,是不是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
优秀人物给我们带来感动,就是在平凡中和我们相亲相近,但做到了常人所不能。
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忠实的记录了一份平凡,但也带来了真实的感动。
优秀人物起点于平凡,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面临大学分配阶段的廖俊波还是非常普通的年轻人。
在90年代初期,上完大学、学校安排工作,就是很多亿万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
但为了能够和女朋友的工作单位近一点,青年廖俊波婉拒了组织上的安排,成为大山里一所学校的老师。
每天要骑上三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山路,在山村里辗转,只是为了和恋人更为亲近。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对最挚爱的恋人没有真实的情感,怎么会对更多的普通百姓有真实的情感?
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感开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有爱的人物。
为优秀的人物树碑立传,总不能让他成为高高在上的摆脱世俗的神人般的存在。
他依然首先是个人。
为爱情而冲动,哪一个年轻人没做过?
他和我们一样,这样的设置才会让我们有亲近感。
不仅如此,廖俊波为官多年后,还在为买房发愁。
当老父亲拿着积攒的退休金雪中送炭时,廖俊波难掩愧疚落泪,不忍但还是收下了老父亲的辛劳血汗。
这种为难,只有真实的我们才能感受到。
通过这样贴近青年人心理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手法,让电影《樵夫·廖俊波》从电影一开始就使人产生共鸣,没有建立起疏离感,也让这部电影炯别于大多数国产人物传记电影。
门风、祖训、家教,是影响一个人个人品质的家庭因素。
拥有良好家风的小家,才会为国之大家培养出有优秀品质的栋梁。
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一直在廖俊波耳边谆谆教诲的就是他的父亲。
正是这样一个老派的甚或古旧的老先生角色,在潜移默化中,让廖俊波成为一个正直、实干、担当、清廉的人。
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的老父亲这个人物也相当真实,从而丰满。
骨子里有儿子当官光耀门庭的朴素虚荣,这是老旧人物所不能避免的。
看到儿子当官了,那种抑制不住的自豪,又板着作为一家之长的面孔很淡定的表情,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而接下来扮作路人调查乡亲们对这个当官的民意,在收到乡亲们对这个当官的褒奖时,开心的样子真是让人捧腹。
随着儿子的升迁,这样一个老父亲深入民间对儿子执政的背调从未间断过。
这样的热心,直到被媒体记者怀疑是不是来抢饭碗的同行,或是哪家高层微服私访,老爷子慌乱走开,连称“我也是自媒体码字的”,让人笑中有泪。
有这样的老父亲,在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考察着儿子在民间的官风和口碑,有着怎么样的深意?
儿子是我们家的儿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老父才是真正的光耀门庭。
家风正直,才会培养出为官清正的子孙。
老爷子每次为廖俊波送过来的君子兰,正是这种在正直家庭门风中代代相传的价值精髓。
优秀的人物,自有其成长的优秀的土壤。
电影《樵夫·廖俊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优秀的干部光辉的一生,但却是用一条非常朴实的方法来旁注,来为这部传记做了另一种角度的记录。
优秀的家庭价值观,培养出来了优秀的青年,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道路上,廖俊波又有着自己的忠诚和实干,他又是怎样从一名优秀的有情有义的青年,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呢?
以及,廖俊波为什么自比樵夫呢?
大家还是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去寻求真相吧。
传记电影《樵夫·廖俊波》讲述了福建省南平市原副市长廖俊波的生平,电影只有100分钟,要细致展现廖俊波同志的49年的人生道路,是做不到的。
但是在这100分钟里面表现廖俊波同志华彩的人生章节,这就构成了一部精彩的电影了。
对于全国十几亿群众来说,廖俊波同志并不是人尽皆知,但是在福建南平,他则是一位备受称赞的好市长。
《樵夫·廖俊波》的叙事方式很独特,一开场没多久就展现了廖俊波同志因为车祸而殉职的场景,对他不熟悉的人,对这个开场会被震撼到。
主人公一上来就因公殉职,后面的故事怎么讲?
之后就是从大学时代的廖俊波开始讲起,从他大学毕业到学校当老师,之后进入政府工作,从科员到镇长到副市长,廖俊波的上升是凭借一件件为群众做得实事和好事,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以及群众的拥护,他所领导的地方,每一年都会有新变化,经济搞上去了,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这样的领导深得民心。
从电影来说,《樵夫·廖俊波》这部电影不是流水账式的作品,这一点值得点赞。
传记片不好拍,即使这个人物有很精彩的人生,但电影的时长有限,这就要取舍人物的人生事迹。
并且叙事上也要有把握,电影必须吸引人且精彩,毕竟要让观众知道一个人物的生平,至少也希望观众能够把一部电影从头看到尾,不吸引人不行。
《樵夫·廖俊波》的故事情节就很吸引人,影片主创选取的是廖俊波生平的几段精彩事迹,譬如他当镇长时和群众一起抗洪,还有领导军民一起扑灭山火,从这些事迹中能够了解到,这是一个坚强且勇敢的领导,灾害面前冲到第一线。
之后就是他搞活经济,在政和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首先想到让当地农民的农产品和电商结合,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他的精准眼光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纵观廖俊波执政时期的政绩,其实并不难想到,可以说,人人都可能想到,但做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
为了成功搭建电商平台,廖俊波甚至亲自打电话给在外地经商的年轻人,请他回乡支援建设。
为了把山村的梯田变成旅游景点,廖俊波还邀请摄影爱好者来采风,努力把梯田这块品牌打出去。
廖俊波搞活经济的办法并不高深,可以说,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找到可行的办法,并且努力推进这件事情的成功。
有些事情确实不是丰功伟绩,但做成了,就能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活向优越化转变,廖俊波就是这样一个做实事的人。
电影中,廖俊波喜欢把自己比作《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郭靖天资不聪颖,但是凭借赤诚之心和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侠。
廖俊波当然不想做大侠,不过他非常钦佩郭靖的精神,为国为民不辞劳苦,他这一生也的确做到了为他人发光发热。
崔汀/文
樵夫这一词汇其实不算很常见了,就算偶尔提起樵夫,脑海中浮现出的也是个身负柴枝、在幽静山野中孤独前行的农人形象。
不由得慨叹世道果真不一样了,樵夫这一职业也变成了古早的记忆。
在当下这个时代,还有真正的樵夫吗,樵夫还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吗?
9月6日上映的《樵夫·廖俊波》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富有新意且意味深长的答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时代,总需要一位人民公仆肩扛一把柴,燃亮一团火。
电影《樵夫·廖俊波》根据福建省政和县廖俊波书记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来。
首先,影片在叙述方式上就不落窠臼,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不少主旋律作品为观众诟病的平铺直叙、难以感同身受等缺陷,而选择以记者调查廖俊波“樵夫”微信名由来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既符合情理又不显突兀。
最重要的是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相当真实的观察视角,带着好奇心去深入探寻“廖俊波,何许人也?
”这一问题的解答。
大风大浪缺乏具体的现实感,反倒是寻常小事和微小细节里最见人心。
《樵夫·廖俊波》的成功之处,恰在于把握住了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处细节,让观众透过光影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并且为之深深感动。
从廖俊波和女儿“小大之辩”的简短对话里,就能体会到他的谦卑与无私:女儿说他最大,他却说自己最小。
也许只有真的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很低,才能真正体察到人民最现实的需要。
由此观之,“樵夫”这一微信名也自然就容易理解:没有甘愿燃烧自己的心态,又如何为他人释放光和热?
“我一直在想,我廖俊波,能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干出一番事业,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多干点事?
”就是抱着这样朴素的愿望,廖俊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了过来。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点无人不知,可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只有自己知道。
镇里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时,廖俊波临危受命扛下了镇长的职责,而他的决心就是“死都要干好”。
纵使岁序迁流,可廖俊波的初心和坚守从不曾改变,这种变与不变的鲜明对比,有着大音希声一般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为献礼的主旋律影片,《樵夫·廖俊波》既做到了真实还原人物形象,让“樵夫”廖俊波其人为更多观众所知晓、所铭记,也充分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提升了影片的真实度与可看性,摒弃了缺乏吸引力的平铺直叙,而是从真实生活场景切入、在平实小事和微小细节中观照人性的良善与无私。
从廖俊波抗洪、救火、为村民谋福利的热心身影,到他一字一句、身体力行践行人民公仆的使命与职责,我们看到,“樵夫精神”和廖俊波其人终于如血肉般紧密相连,难解难分。
有点像纪录片,还不错!
宁敬武能够一部接一部地拍这种烂片,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且芦苇写了这么差的一个剧本,更是奇迹。
廖俊波也说,要自己发光,不依靠谁。一心牵挂人民是什么感觉。
叙事方式有点乱,按照新闻稿章节顺序来的。单位组织的观影,还是有小感动
看了映后见面会,一位主创说这是一部有自己味道的主旋律电影,确实有自己的味道!就是有些地方演技有点尬,这种叙事性我是很喜欢的。
这部影片一开始就强烈吸引到我了,它的拍摄手法纪实,画风质朴。为了讲出真情实感,电影《樵夫·廖俊波》以观察者的角度出发,走访廖俊波的家乡以及工作地点,拜访他的家人朋友,只为探寻一个答案“为什么廖书记的微信名是樵夫?”其实在探寻廖俊波的过程中“樵夫”背后的意义就逐渐显现。捍卫公平正义,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百姓,用苦干实干将经济发展收获的“薪柴”带给民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廖俊波就是那个薪火相传的砍柴人。影片通过“小家”与“大家”、“祖国”与“自我”间作出的不平凡选择,清晰坚定地告诉我们:艰难困苦或许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当你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时,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影片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廖俊波书记的事迹,他的大爱、微笑和初心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不要拖欠工资,要和老百姓亲,不能乱砍树。
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可以带上家人一起去影院感受一下里面的温情,促进亲情升温,也可以带着孩子多接触一些正气凛然的氛围,有助于成长。
剪辑明快~迅速的说完廖书记的一生,好干部啊!!!夫人女儿的戏份演的不错!除了还是那句好人不长命之外,我还有个灵魂提问:是不是早婚早育就容易走得早😂
看完影片被廖俊波书记的事迹撼动了,第一次觉得这种主旋律的电影超级好看,强烈推荐。
世风日下,这不电影正式行走的三观矫正机,满满都是正能量,可惜廖俊波这位人民的樵夫却提前离开了被他的正气所深深感染的人,让人心生悲凉。
之前也看过许多献礼大片,还是廖俊波书记更让人为之触动啊。
被廖俊波书记的事迹深深打动,观影过程周围人都在默默擦泪。我们需要廖俊波书记这样的好官,他的离去让人叹息。电影拍得一般。所有的星都献给廖俊波书记。
参加了主创见面会后看了电影,这部主旋律的片子叙事结构还是不错的,用一个记者写报道的调查过程展现人物的重要事迹,串联得比较自然。时间线也在调查过程中切换,比较不枯燥。中间穿插着一些对当事人的评价,看的时候有点疑惑,这些人是现实中真实人物还是演员?不管是真实人物还是演员,我都觉得这样的穿插方式很不错,但要是注明一下会更清晰。p.s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看过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是不是受其影响,感觉《樵夫》的叙事方式和许导的《黄金时代》有些相似。
世风日下,这不电影正式行走的三观矫正机,满满都是正能量,可惜廖俊波这位人民的樵夫却提前离开了被他的正气所深深感染的人,让人心生悲凉。
拍出了政和人民心目中的廖俊波书记,贴近生活。
今天看了电影《樵夫廖俊波》,说实话看之前并不知道这个人,看后很感动,落泪多次,影片中有几位真人采访,看的出廖书记真的是个好官,老百姓们深深怀念着他。感谢剧组真实的还原,让我有机会了解这样一个好官。
拍成纪录片会更自然好些吧。逝者如斯
影片最让我惊喜的是,没有必然存在的“为人民服务的清廉官职人员一定没有时间处理家庭问题,并且与家人关系疏远”,相反的是,该影片让我看到了工作与家庭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想,对一个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书记来说,家人的支持无疑是最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