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孤星计划》这个片没报太大期望,甚至看前20分钟左右的时候我都觉得这片要烂。
因为影片前20分钟大篇幅都是在渲染男主和女主的甜蜜瞬间,跟言情偶像剧一样。
我心想:完了,这片要烂。
这就是典型的一边闹革命一边谈恋爱,这类型主旋律剧、谍战剧、抗日剧太多了,也被广泛批评过。
要是这么拍我肯定给差评,太儿戏,也太对不起先烈。
好在接下来影片画风突转,看到女主死的时候我一下子舒服了。
不是对女主演员或者这个角色有意见,是我实在烦一边闹革命一边谈恋爱这种主旋律套路。
真正的革命就是残酷的,就是有各种流血牺牲,敌人也不是傻子,不会让你一边谈着恋爱卿卿我我,一边就把任务完成了。
当然,女主死的那个镜头也有点模仿《无间道》的意思,所以这个片离经典肯定还是有一段距离。
从女主死后,影片的残酷性和谍战味儿一下就出来了。
反派几乎全员智商在线,不光国民党的特务,就连那几个租界洋人龙套警察都很谨慎,谍战的伏笔、细节、反转也极多。
可以说这个片是典型的低开高走,虽然和《风声》《色戒》这种顶级谍战片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远超市面上一大批谍战电影、电视剧了。
最后结局的时候,导演编剧也没让我失望,没有搞什么大团圆的结局,但凡剧本智商在线一点也不可能大团圆是吧?
目前这个结局就很悲壮、很严肃,而且没有过度说教,也没有过度煽情。
记得那个一只眼的正派角色牺牲,就一个镜头,一下就没了,没有拖着说半天遗言,也没有闪回之类的过度煽情。
主角王源牺牲的时候也没有这些,这就很好。
身为主角的王源演技其实并不突出,但他在本片里至少有一个好——懂得藏拙,没有大喜大悲的表情,没有太多的大哭大叫戏份。
作为谍战人员本身就该隐藏情感,作为新人演员也不适合演那种爆发性很强、对演技要求很高的戏份。
隔壁王俊凯在《749局》里面就犯了这种错误:大喜大悲、大哭大叫的戏份太多了,而演技又不扎实,所以演得很尬。
其实别说是青年演员了,就是中老戏骨,能把悲痛、喜悦、兴奋、愤怒这些表情演得入木三分、润物无声的,恐怕也不多。
你又不是为了拿奖冲影帝,所以还不如藏拙,少演这种戏。
这种流量出演的电影肯定会引起粉黑大战,我不是任何人的粉或黑,我也不觉得王源的演技就一定比王俊凯强多少,但是看到评论区好多饭圈养号的,给这个片打一星但给《749局》打五星,就挺搞笑的。
当然还有更多养号的直接隐藏个人主页,你都没法查成分,高明多了。
饭圈入侵豆瓣也不是啥新鲜事了,因为是对家粉丝就给这片打一星,和因为是王源粉丝就给这片打五星在我看来也没啥区别。
凭良心说,这片肯定既不值五星,也不至于差到一星。
评价一部电影也不是单看某个演员或导演,而是看整体的完成度。
就像我虽然给《749局》打一星,但王俊凯的《刺猬》我打了四星。
我肯定改变不了饭圈入侵豆瓣的大趋势,但还是希望路人擦亮眼,不要被饭圈的虚假数据误导。
《孤星计划》是少见的以青年群像为主要角色的谍战片。
满屏都是年轻的面孔,特殊的时期,艰巨的任务,热血又悲壮的故事,看到最后,忍不住为这群热血青年流泪。
很久没有在电影院里看到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群像影片了,看完真的好爱热血又鲜活的他们。
因为你会在影片里看到,那个白色恐怖时代背景下,有志青年浪漫又热血,勇敢且纯真。
他们在前辈的带领下成立孤星社——“虽然天上的孤星散发一点点微光,但是能给黑夜中的人带来希望。
”——这就是孤星社存在的意义。
在看电影之前,我以为影片是讲了某一个角色力往狂澜,救大家于水火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才明白,孤星从来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
名为孤星,实则是群星。
看似是一个人在奔走,实则所有人都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孤星计划,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老师教导,指引方向。
有同学团结,互帮互助。
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有志青年们,他们虽然被打压,但是他们的信仰、友谊、勇气都是坚不可摧的。
虽然当时整个社会被白色恐怖的氛围所笼罩,但是青年志向,崇高远大。
心系祖国,从来不是一句悬浮的口号。
电影的结局让我很意外,因为我没有想到会如此惨烈悲壮。
大抵是前期故事里的青年们各个都是鲜活灵动的,我期待看到他们友谊天长地久,期待看到他们梦想成真,实在不忍看他们的生命在青春年华凋零。
流血的命运太过残酷,但的确是那段真实的历史。
在故事的结尾处,感动和敬佩之情达到顶峰。
热烈悲壮的青年们,足矣让观众潸然泪下。
电影看完,让我坚信: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没有人是真正的孤星。
李一民从来不是一个人,他有丁梦华,有许天平,有江岳,还有许多许多没有出现的名字,正如满天的繁星,共同筑起中华的梦。
喜欢《孤星计划》里呈现出的少年模样,聪明勇敢,正直果断。
他们看起来年轻,但并非弱小,他们从不胆怯,他们的智慧能识破敌方的圈套,他们有勇气直面敌人的枪火。
他们互相加油打气。
他们在黑夜中被点亮,也照亮黑暗中的别人。
即便是孤独的火苗,也能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每个人都会离开世界,但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划过不一样的轨迹。
深受感动的是护送重要人物成功撤离后,李一民本有机会一起撤离,但是他坚定地选择留下 ,为了去解决掉更大的“麻烦”。
惧怕死亡是本能,那些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李一民”们,更显少年可贵。
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群可爱的青年们,他们的生命如夏花般灿烂。
一直很喜欢谍战题材的电影,紧张刺激的节奏,动人心弦的暗战,都令观众久久无法平静,这次徐展雄导演带来了这部群星荟萃的《孤星计划》,多名耳熟能详的新老演员加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谍战题材电影,还是百年前的一群新青年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毅力和鲜血坚定前行的故事。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有的人胆小懦弱,有的人驻足不前,但是却有一群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面抗击扑面而来的暴力和恐怖,其中有的人曾经是学生,有的人曾经是工人,有的人曾经是浪子,但是无论他们身份如何,过往怎样,都齐聚在坚定的信仰之下,用自己的青春和勇敢,用一个个黑暗中发出的微光,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繁星。
惊险刺激,悬疑拉满,你中有我,我中有敌,一次次的交锋,一次次的对决,当青春热血VS老谋深算,剩下的只有真假难辨的营救计划,还有不断反转的双方对垒,当零零后新生代年轻演员跨越时空演绎百年前的热血青年,这既是青春的传递,又是时代的更迭,薪火相传,信仰传递,莫过如是,这既是题材的突破,又是类型的创新。
这是一部群像的电影,如王源饰演的李一民,如张雪迎饰演的丁梦华,如梁靖康饰演的许天平,如李晨饰演的侯老师,其中有的人完成了从一个普通人到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的蜕变,有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牺牲,有的人能够抛却过去大步向前,还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信念的传递,一个个不同的群像,一个共同的信仰,能够经受住烈火的洗礼,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千人百态,各有不同,但是当做出自己的选择走上正确道路的那一刻,都用自己的生命为薪材,用自己的青春为火焰,在那个时代掀起属于自己的浪潮,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一群曾经的热血青年,一群现在的坚强战士;一张黑白的合影,一段青春的热血难平;一只貌似普通的钢笔,一个坚强意志的传递。
当青春化作天上的孤星,当热血成为燃尽一切的火焰,有那么一群人,当青春重逢,当信仰齐聚,用自己的身躯发出微小的光芒,既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这是时代的浪潮,这是历史的篇章。
这是一部青春热血的时代电影,这是一部热血激荡的谍战传奇,当假营救VS真计划,当假叛徒VS真卧底,当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VS阴狠狡诈的敌人,唯有告别过去、拥抱未来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孤星计划》突破了谍战戏的类型框架,将主角设定为少年人,这一创新之举为影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活力。
青春元素的融入,使得这部谍战片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悬疑与紧张,更增添了一份青春的朝气与力量。
影片在视觉表现与叙事手法上均表现出色,情感共鸣也是影片的另一个亮点。
少年人的豪情壮志与环境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激起了观众对自由与希望的渴望。
面对社会的动荡,无畏的青年无疑是最美的风景。
《孤星计划》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无论是为了享受精彩的故事情节,还是为了体验那份关于青春的感动,这部电影都能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影片不仅展现了谍战的紧张刺激,更传递了关于勇气、信仰与希望的重要信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导演徐展雄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紧张感与情感共鸣巧妙结合,尤其在关键情节的处理上,镜头的切换和音乐的配合几乎达到了无缝衔接,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摄影师在色调和光影的运用上也极具匠心,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的场景。
不好意思同学们,我没有坚持到最后,强忍了半个小时,我就放弃了。
主旋律不是问题,拍的好一样看。
但这部电影敷衍了事到令人发指!
我儿子小学三年级作文要是写成这样,我就让他退学,不要再给我丢人了!
什么铺垫,什么人物建立,什么起承转合,都去他地!
大家都看过企业内网的新闻稿吧,就是那个感觉,糊弄鬼的玩意儿!
电影被权利操控是他们不尊重电影,电影拍成这样是自己不尊重自己!
不喜欢你可以不拍,但请不要作践自己!
『孤星计划』设定很广,故事很乱,妆造很新,演技很糟,台词很尬……与其拍成这样一部全方位烂的伪“谍战片”,不如换个思路拍成一部侦探类综艺大电影,“流量”加持说不定还能有意外之吓。
王源和梁靖康的男一男二组合,仿佛让人梦回《维和防暴队》里的黄景瑜和王一博,纯卧龙凤雏的存在,面瘫式尬演配合糟糕的台词功底,简直太绝了。
【4分】
谍战电影,倒是跟想象的不太一样。
《孤星计划》,就是以惊险片的格式,拍了一部谍战电影,如果把该片的时代背景替换,妥妥地就是约翰·弗兰克海默或威廉·弗莱德金式电影。
如果再将故事模式替换,妥妥就是一部“同学聚会”互道珍重的青春情怀电影。
这当然不是贬义,恰恰是俺觉得电影走了一条相对不一样的路线。
当下无论是华语谍战电影或是剧,剧情或模式都是有相应模板的,这是老传统,上世纪相关反特电影为雏形,在大概10多年前,09-12年期间,还是出品了一批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精品。
而长期之后,多数谍战、特情类影视剧,在创作上难以摆脱以往同类电影的窠臼,在叙事模式上依照的还是以往的传统化程式。
其实拓展一些说,类型是一种模式和规范,但当规范和模式已经在某一类型作品中颇为流行时,也反过来成为了一种桎梏,制约了作品的发展。
以谍战作品举例,这类作品一度过于依赖故事性,靠节奏、悬疑来吸引观众,且在人物开掘上,基本都是套模板,要么人物被动地服从故事情节,要么敌我双方各自塑造一对儿双雄类型的对手,甚至在对以上通用法则的不断复制中,人物配置、故事结构、叙事技巧呈现出来的多是一种雷同的格式。
PS,插一句,我有个编剧朋友几年前就写过谍战剧本,那过程简直了,天天在屋子里憋故事,想一个桥段或情节,却发现被某部同类作品已经用过了,然后就绞尽脑汁琢磨剧情怎么离奇怎么来,以至于精神衰弱,我一度以为他要升仙了。
当然这他参与编剧的这部剧后来也播出了,豆瓣6分多,效果一般。
后来一块吃饭,他还跟我吐槽来着,说创作谍战剧,就属于“既要,又要”那种,既要故事曲折人物刻画鲜明,又要保持正面角色在人设上“洁癖”,很多地方无法发挥,就那么生编,所以很痛苦,效果也不算太好。
不过这几年谍战影视剧有所起色,单说电影这边,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与程耳的《无名》都属于代表作,但二者其实相对比较个性,因为个人风格过于鲜明,且创作者有着对故事驾驭度的娴熟技巧,说白了就是其他人学不来。
不过两部电影的成功,貌似有点给后来同类作品找到破除类型桎梏的契机、引导创作者打开思路的感觉。
啰嗦了半天,终于回到《孤星计划》了。
因为这部电影就是有点“打开思路”的意思。
首先电影比较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化繁为简”。
电影的主体叙事,就是发生在“三天两夜”,主线故事就是护送一个神秘的目标人物离开上海。
说白了,其实就是“任务片”,看过《碟中谍》系列的观众对这种格式都很了解,但电影的风格和故事情节设置,跟后者完全不同,更像是上世纪的那种一度流行的惊险电影。
如卷首举例的那两位西方导演,具体到作品就是威廉·弗莱德金的《法国贩毒网》和约翰·弗兰克海默的《浪人》。
二者的共同点就是设定了一个限时限定的任务,追求故事的短平快,并将角色让位给情节,强调整体冷冰冰的质感和快节奏叙事带来的惊险效果。
而《孤星计划》也是如此,电影更具体一些,有点像《悬崖之上》与《浪人》的结合体。
就是选取了环境背景下的一个“横切面”,把任务目标、任务关键角色,都隐藏在了故事背后,就好比武侠片争夺武林秘籍,这个秘籍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剧情只是专注做任务,这叫“棋子戏”。
导演徐展雄一切“从简”——抛弃了传统谍战作品繁琐的人物刻画和曲折剧情的营造,将主要人物限定在了2-3个人之内,对角色进行点缀性的刻画。
同时借光大众相对熟悉的时代背景,以“五卅运动”和“四一二事件”为关键背景,带出了人物立场,为什么昔日的同学最终要兵戎相见,渲染到位。
而这个“三天两夜”的限时任务,其中用倒叙、闪回等方式,穿插了一些谍战电影的经典要素,如在特定场景接头、对暗号、立场塑造等,使得故事线被拉长。
期间也涉及到了怀疑、不信任以及背叛等传统谍战元素,主要在叙事上,参考了20世纪60、70年代惊险片的模式。
即主线任务走惊险格式,故事内部依靠人设和立场上点缀悬疑风格,以猜忌、背叛与信任建立故事的“钩子”,同时再把风格调配到冰冷或者肃杀一些,营造叙事风格,同时降低“角色让位给故事”带来人物性偏弱的感受,因为文本上的极简处理会带来影像风格的升级,就是惊险片常见的基本模式。
这里还要插播一句,都说我国的谍战类作品,基本都是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反特、特情电影模式,而这些作品的蓝本,正是西方的60、70年代的惊险片,并融入了自己的叙事特色才糅合而成。
而《孤星计划》相当于“挖”到祖师爷了。
不过电影最后一幕,还玩了一招“叙述性诡计”,我认为应该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了,虽然可以猜到角色设定大概率会有反转,但真的没有猜到是这样的剧情设置。
这里就不剧透了,只是单独说一下角色动机,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在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下,一切追求破旧立新,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换句话说,也是需要“救星”的时代。
救亡与启蒙的年代,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有救世主情结,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
在我看来,电影跟当年的《十月围城》有些类似,但“救星”的塑造更加模糊,并没有具体指向某个人,但我们都明白这个人是谁。
而且电影并没有简单的树立一个高、大、全的神主牌位,而用是着力于一群年轻人群像,用“横切面”的手法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一个具体事件,侧面反映时代风貌。
所以,整部《孤星计划》看下来,便是一出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同学聚会”。
开场就用倒叙的方式,塑造了以王源饰演的李一民为首的工人和学生们相濡以沫的形象,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他们的出身也是三教九流,汽车修理工、军官的儿子、帮派子弟……大家出身不同,但进入大学当了同学之后,就一视同仁,志趣相投的都是朋友。
这里再度剥离时代背景,电影的主角是一群毕业之后的年轻人,应届生。
他们生活都不太如意,有的理想破灭看不到目标而选择颓废,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终日摸鱼。
在丧失生活动力的低谷里,还谈什么梦想,说什么目标?
他们其实跟我们差不多。
而有了时代背景的营造,就是在逆境之中,他们看到一盏明灯,就是这个救星。
最终他们拧成一股绳,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最终合力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电影后半段就是“大学同学聚会”,为什么不是初中、高中同学会?
我觉得在座的各位,比我更加清楚,大学同学,那些与你一个宿舍或者一个班,乃至志趣相投、话术投机的兄弟姐妹们,是建立在你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的基础上,那种友情,难得可贵电影把控年轻人心态方面,还是非常准确的,尤其最后一幕的大布局,英雄的卑微出身早已是欲扬先抑的坊间惯用手法,片中对“反派人物”的心路交待,才更加耐人寻味。
电影其实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青年觉醒”包装,诸如开场部分,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
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
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就可以了。
而比起其他电影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孤星计划》将伟光正的形象全盘隐藏在故事背后,着眼于对行动目的描述。
同学聚会之后,重新激活那些感慨与情怀,目标一致再加上复仇,与时代氛围的渲染的融合,成为故事最大的推动力。
因此,电影的结尾一幕,介于舍身的动容和复仇的爽快之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
源哥,太帅喽,远超预期。
“孤星计划”可他们并不是孤星,一群人就是一群星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导演真的会拍敢拍,很多镜头语言真的令人害怕又令人充满对未来无限的向往,强烈的视觉冲突,更让人珍惜美好。
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谍战片,并且这个时代背景很多人都不了解,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我都不知道“五卅运动”,不知道“白色恐怖时期”。
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国共合作第一次破裂,我们都知道当时的环境状态有多危险,可就是还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毅然决然的选择加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们总是能看到国外有罢工游行,可是我们还在争取3000块单休的工作,前辈为我们争取来该有的利益却在一点点流失。
看到李一民他们从洋人哪里逃离加入“五卅运动”真的很激动,如果不是前辈们的奋力力争,很难评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打倒资本主义”!
(我真的总是和别人关注点不同,也期待同辈青年可以勇敢反抗资本的压迫。
)导演真的很会拍,视角是从王源饰演的李一民出发的。
他还是一个普通小工人的时候,被洋人资本家压迫,意外的遇到了找他来维修打印机的许天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看到了这群大学生身上明媚的朝气。
我相信他就是羡慕的,整个滤镜都是梦幻的,他也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这群人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没有因为李一民的身份就歧视他,反而向他伸出了友好的双手,选择接纳他,他如愿的成了他们中的一份子,一起学习,一起抗争。
可是这样温暖的日子并不长,他们的大学还是被冲了。
再次见面就是两年以后了,立场也不再统一,李一民还是跟着侯老师身边,他还是很纯粹。
我在这里不想路透很多,只能说这是一部不错的悬疑谍战剧,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不看到最后都猜不到真相是什么。
它的叙事也不复杂,简单易懂,节奏紧张明快,但一点都不老套。
主线故事是送胡先生安全离开上海,但是却没有真的用大量镜头去描写这场任务,反而把镜头给了背后的同事,侧重于情感。
同学间的友情,同乡之间的信任,还有父子之间的亲情,在一次次推到怀疑之间去选择信任。
张雪迎饰演的丁梦华,她有的不仅仅信仰,更是充满勇气。
她的目标是成为沈荩先生一样的记者,她做到了,她就是那个时代进度、独立女性的具体象征。
终于有导演在谍战剧不让女性角色只当花瓶了,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丁梦华,现在也是。
最后再说一句,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结构设定,李晨饰演的侯老师是他们的启蒙人,带领壮大了他们这个群体,就是像火把照亮前进的方向。
侯老师把火把传递给了李一民,李一民又把火把传给了更年轻的小报童,火把就这样一次次的传递下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时代。
他们不是孤星,是点亮黑暗的繁星,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看完的那一刻真的有被成功完成反击爽到,当然更多还是对他们舍生的投入为之感动。
本来是冲着谍战悬疑这个题材去的结果发现不止有谍战部分精彩,成长线、群像、动作戏样样在线!孤星计划你深藏不漏啊!电影100多分钟整体节奏很紧凑,但是该埋的该解释的都有。
剧情反转是相当的多,前后连接有时会让人觉得恍然大悟,万万没猜到结局反转这样的! 另外超级喜欢里边的成长线,群像部分,没有任何刻意煽情就是这么的叙事就赚足我的眼泪,导演编剧好厉害,去看的朋友一定记得带纸巾!整部电影下来逻辑很强很有巧思,故事叙述饱满流畅,冲突处理的很棒,是一部极好的谍战悬疑片。
另外想说这部电影的演员演技都挺在线,好的电影就是有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沉浸、共情,我看的时候总是攥拳,跟着哭一起笑。
对于网上议论比较多的王源,我想说他演的出乎意料的好,完全没有既往他本人身份的影子,动作戏很干净利索,情绪表达很准确,细节比如眼神切换啊,对不同人的状态啊,都有自然传达出来,有很好的演出来李一民这个比较复杂的角色,是有不同以往的影视表现的,担心这一点的朋友可以放心冲。
真的是反转,反转再反转,不看到最后,根本猜不到,电影在色调,氛围,音乐,场景等各个方面都是top级别的,非常出众,在后半段,真的应了那句群像的镜头都是死的死,伤的伤,在电影院哭了两三次,真的要带纸巾去,看到了他们好感慨啊,100年前的今天,有这样一群人在以自己的生命保护这个国家,他们甚至看不到光明,能抓住的只有心中的光明,就那点火星,变成了现在的燎原之火,真的中国人永远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这段没在大众面前演绎的历史,今天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呈现,并且散发出光辉。
不容忽视的是,电影中强调了女性力量,女性光辉闪闪发光。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演员掉队,全员演技在线,李一民的成长,自我奉献,非常感人,赚了我好几滴眼泪,丁梦华的纯洁和关键时刻的鼓舞人心,不仅鼓舞到他们,也鼓舞到我等等,绝对今年的黑马电影,非常值得我的票价,甚至想让我2刷,好多细节值得品味
不能说难看,只能说还要打磨剧本
导演不会导、编剧不会编、演员不会演但他们都非要吃这碗饭的既视感……
过家家闹着玩呢
两星半,前20分钟拍得有些乱,整体剧情没什么悬疑的氛围感,人物的反转相对常规
“我们终究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渺小又如此可怜敌不过世事变迁。既然无法改变何不一往无前/咬紧牙关力挽狂澜”从家国的宏大叙事到平凡的个体叙事,整个电影聚焦于一群青年,他们中有小工人,有大学生,也会因为家国,因为友情,因为信仰等相聚在一起。也为了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奋力一搏。结局是没有主角光环的,他们也为这份信仰的达成而牺牲了性命。但并不那么遗憾与悲惨,这份家国情怀得以实现,我同行的伴,也以另一种方式再次重聚。所以,“信仰,会让我们再次相逢!”李一民和小圆的歌给我的感觉很像。这种微妙之处在于,相较于技巧,能更明显更突出感受到他与人物、歌曲的“交融感”,仿佛本就一体,有很强的代入感。电影里还有很多细节的表达,经得起推敲和细品。李一民这个角色确实演得很好很好,是一束光,也是一把火,点亮这暗夜。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基本上就是一个低配版的《十月围城》。那位胡姓大人物大家应该都能猜出是谁,只是因为故事是虚构的不方便讲出来,而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反转,借鉴了《洛城机密》。
好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片子了(其实也没有很久,上一部qj观众的还是他的好兄弟王俊凯的749局),演员根本没有演技一说,从剧情到剪辑都是一坨,电影局你们能不能不要再让这类东西祸害电影业了…没人去看电影是活该啊
超绝网大感,毫无质感的画面,混乱的镜头,尴尬的剧情,最后能把一个主旋律拍出《小鬼当家》感也是没谁了。左抄一点,右抄一点,毫无意料之外的反转,这部片稍微思考一下剧情纯纯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情感。本片最大的作用可能就为了满足粉丝看一群配角衬托他的英勇,还有他被电击的双下巴和全程精致的妆容。下次能不能在严肃题材把猪油般的镜头擦干净,柔光不是用在主旋律的,从这一点看导演一开始就把这电影当爱情片或者梦境拍的,啊想起来了,导演上一部《革命者》也这样用,上次我就看不惯,这次又是,而且呈现效果更差,也算是独树一帜了。
他变了,他没变;他没变,他变了。多处台词设计有问题,演员演技配不上剧本,看在免费的电影票爆米花和可乐的份上多给一星。
此沙 四场戏 射酒瓶 失去一只眼睛 喝酒 狙击狗屁不通不知所云
不太行,没有电影质感,感觉像电视剧,台词功力也不太行,出戏,王源演技比四字确实不行,剧情当然就那么回事而已,勉强三星
2.5 能看,但也只能看一点点。
一部渐入佳境的谍战片,前面我真怕拍成一边闹革命一边谈恋爱,还好并没有。后面残酷性和谍战味儿一下就上来了,反派智商在线,伏笔细节极多,结局很悲壮、很严肃,不儿戏、不说教、不过度煽情,值得四星鼓励。
这是我看过悬疑片里面最好看的,前面铺垫的都非常好,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悬念,有反转,李一民的那个人物角色还蛮鲜明的,演的挺好,是整个故事性的核心,结局也是意料之外,值得一看
各青年演员们真实地演出了在年代下,一群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热血青年们的意气奋发和斗志昂扬。同时影片采用大量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让整个计划更显神秘和悬疑,好几次反转都让人倍感烧脑。
结合了年轻人的热血和间谍片的紧张刺激,孤星社他们的信仰和勇气让这种年轻的感觉更显得难得,不光是那种让人紧张的心理战,还有让人感动的情感时刻。
王源有点良心就别演戏了。宛如一个发面大馒头在屏幕上晃来晃去,剧情无聊且降智,演技这种没有的东西就不评价了。
毕竟演员和故事所属时代隔了好几辈,还都很年轻,有种说不出的松弛感,在无压力和平大社会里成长的人也许表现不出那种斗争的张力
此时正在电影院 刚看完 眼泪都还没干 孤星计划真的很好看!节奏很好 反转很精彩 角色和剧情设定都很有戏剧张力 王源演技特别让人惊喜很有灵气 从去年在央一看他演的追光的日子就感觉到了他演技很自然 这次他唱的片尾曲也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