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的游戏对我们来说从来不会陌生。
一个孩子茫然的用手捂住或者用布蒙住眼睛开始倒数,一群孩子的嘻笑着跑开,一个个孩子被找出来。
游戏总是开心的,荡漾着的是孩童银铃般的笑声。
但是从那个黑漆漆的夜晚开始,电影便昭示了它不会是快乐的。
似乎只有开始的时候那个画面是明朗的,孩子和母亲的对话,说着会一直爱下去。
直到母亲的死亡打破了这一切,时钟直指2:06,恶梦开始的时候,孩子站在门口的表情。
风喜欢范宁这孩子。
多么好的一小孩啊(妈咪这话怎么这么BT的。。。
),这个世界上有天生的演员,范宁无疑就是。
出彩,她让这部有点老套的片子出彩,当然也不能忽略了德尼罗。
两个人之间的飙戏风看得十分的过瘾。
能从这个孩子眼里读出很多东西。
将来这个孩子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之前她已经给过我们很多惊喜,从之前的世界大战开始注意到这个孩子,似乎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宠爱的孩子。
德尼罗就没什么多说了,老戏骨了,不过好像也有人不喜欢他演这样的角色,个人喜好了吧。
看到中间不到的样子就猜到了查理是谁。。。
一寝室的姐姐们作证~所以情节上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出彩。
提一下,电影里的几幅画倒还不错,让我想到了《大逃杀》里的那几幅。
《大逃杀》里的那几张说是北野武自个儿画的,呵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看过北野武的一些画风格倒是很像。
不知道这部电影里的又是谁的手笔。
看了一半就是要联想到半年前看的《神秘窗》,也难怪有人会说情节上有剽窃的嫌疑。
比较一下吧,演员阵容都算得上强大,一边是两人飙戏,另一边是一个人在独舞。
戴普的演技也是勿庸置疑的,简言就是演什么像什么,不管有多大的差异。
《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艾活传》(这部一直没买到。。。
)《忠奸人》到最近大家都很熟悉的《加勒比海盗》《查里和巧克力工厂》《神秘窗》《寻找梦幻岛》等等,戴普都没让风失望过。
内容十分相象(都是自我人格的分裂),但是就情节上来说我觉得还是《神秘窗》更胜一筹。
《神》显得更为紧凑,《捉》有个贯穿始终的道具——2:06分的时间。
画面上来说比较喜欢的是《捉》,阴暗却不失华丽。
给风就两个颜色的印象:红与黑。
非常的经典。
再就是音乐。
两部都很不错,配合剧情十分的紧凑,在高潮的时候十分能够抓住人心。
除了相象的《神秘窗》以外,我还想到另外一部电影——《The Game》(它的译名实在是太多了,《生日游戏》《致命游戏》《心理游戏》等等,风比较喜欢的还是《生日游戏》这个名字,至少跟故事还是很贴切的而且不会泄漏情节)。
也是一部讲心理的电影。
风觉得在这类电影当中比较优秀的依旧是《The Game》(风没看过的就不放在里面做比较了)。
首先情节设置十分的好,甚至在后来重新看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是个游戏但是过程中风还是会跟主角一起抓狂。。。
汗一下- -|||演员方面也是没什么可挑的了,道格拉斯这种骨灰级的演员摆着就是票房的保证。
故事开始还是很轻松愉快的,入戏是渐微的,不自觉的就跟着一起进去了。
好棒的电影!
相比《捉迷藏》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最后一个细节,就是小女孩的画,两个脑袋的艾米莉……都说觉得是一个小查里要出来了,风觉得应该不是。
查里出来是戴维自己不知道的,人格的另一面被隐藏到甚至要自己爆发出来……而艾米莉却画出了两个脑袋的自己,只能说她可能看穿了人格的两面性。
OK就到这里吧,别的也不想多说了。
再罗嗦一句双重人格真的是一个已经被玩烂掉的东西,希望以后编剧们能搞点新意出来,多了总归味同嚼蜡。
我觉得这部片的细节铺垫得不错一开始就觉得那个爸爸非常诡异与不负责。
原来是他自己有病。
他与妻子最后一次谈话不是十分愉快,妻子最后一句:some things are beyond therapy似乎就预示了什么。
按道理说,如果妈妈死了,艾米丽应该多跟其他孩子或者女性接触,弥补创伤,而爸爸却要搬去偏远的郊区,不得不让人疑心。
爸爸每次的惊醒都是2:06分,醒来后都会发现有凶杀,这表示其实他与凶杀有关联。
爸爸十分担心艾米丽跟陌生人说话,包括 卖鱼竿时,警察走近艾米丽坐的车子,爸爸此刻十分警惕。
邻居叔叔跟艾米丽玩跳房子时,爸爸也赶快喊艾米丽进屋。
其实爸爸在潜意识里就害怕艾米丽泄漏秘密,查理也不喜欢艾米丽有其他朋友。
他的妻子背叛了他,他希望能死守住女儿爸爸问艾米丽,你的朋友是谁,他现在在这里吗?
艾米丽想了想,说:i think he is sleeping.爸爸把壶放在灶台上,刚进房间,楼上就响起艾米丽的笑声和壶的叫声,来到厨房发现水烧开溢出了,到楼上发现艾米丽说查理刚走,此刻窗户是开的“did you open that?”"i think u did"。
水难道在几秒钟就开了吗?
其实是爸爸在此之间又变换了一次人格。
爸爸说要看看查理,艾米丽指着墙上他们三口之家的画,说那是查理和妈咪。
至于艾米丽,我就不知道她是自愿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了。
之前看到小朋友玩双杠掉到地上,她会微笑。
赶走小朋友和阿姨(也许是出于为了保护她们)似乎她也希望只有查理一个朋友。
说道查理,艾米丽:he has a lot of fun, fun like mom.之所以把查理捅出来是因为杀人太多,导致她无法承受了。
最后那副图更让人匪夷所思。
他爸爸的人格分裂建立在正常的他不知道的情况下而艾米丽的呢,似乎升了一个级别。
他们家的人格分裂是一种遗传但是那个双头都是微笑的,有理由相信,未来会走向好的方向。
刚写完标题,不小心瞟到了电影封面的那一句话:COME OUT,COME OUT,WHATEVER YOU ARE.这一句其实已经很清晰的表明了本部电影的主旨:人格分裂。
只是究竟谁是那个人格分裂者,成为了本片一直在着力刻画或者说故弄玄虚的POINT。
很容易地,会认为是小丫头Emily.虽然一开始,有那么一丝可能让我抓住了“真凶”,可是导演的避重就轻,对Emily的反复描述。
再加以父亲本身作为心理医生这一职业......让我先入为主的将小Emily列入了人格分裂的主格人选。
这一点上,导演做到了,成功地转移了我们看客的注意力,并让我们顺着他的意图往下走,却在最后真相时,才豁然发现自己的狭隘。
让心理医生成为那个有问题的人。
这才是本片的Point和高潮。
谁说心理医生就应该百坚不摧?
谁说心理医生就应该有着清醒的自我洞察力?
相反的,心理医生反而更应该是那个最受重视的精神病潜伏人员。
他们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负能量”,倘若没有一个有效的发泄和疏导,积聚不断的“负能量”会最终将他们击垮。
所以,心理学这一行业里,很看重“分享”或者说公开式小组式“案例分析”,也进一步的产生了“督导”这一职位。
我们都是常人。
而对于之后,Charle的巩固,Emily爸爸的退后,这一情节让人忍不住想着力分析。
在人格分裂案例中,据我所了解,大部分主人格意识上并不知道次人格的存在,所以每次Emily爸爸都以沉睡的模式让自己“失忆”。
而次人格往往是很清楚主人格的存在。
当Emily爸爸这一角色终于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时,他选择的是退却,选择了让次人格统领自己,而不是迎面而上。
这一抉择真的叫我匪夷所思。
或者说,他作为心理医生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这一问题,所以干脆把自己深埋?
或者说,他是真的太累了,所以放自己休息?
当然,这一点,导演没有细说。
反而,笔锋一转,在温暖阳光的房间里,将镜头指向了仿佛没有任何问题的Emily的画上,结束影片。
这个结尾很叫我满意。
至少,也证明了,其实前面的着力描写也是事出有因的。
总体来说,这片子有酣畅感,不错!
==============================================================================================================================================================================================================================================================================================================================================================================================================================================================================看到很多人都说猜到了结局,即父亲是人格分裂,杀了母亲,杀了伊丽莎白,还有猫,甚至还要杀害警察和女同事。
但我认为,这只能算是结局的一部分。
而这部片子真正的亮点在于小女孩的人格分裂,如果这点猜到了,你才算猜中了导演和编剧精心设下的骗局。
不觉得有关父亲的人格分裂的提示出现的很早吗。
就在大家埋怨剧情老套,顺理成章地以为人格分裂的父亲犯下了所有的罪行时,结尾的那幅画带来了逆转。
画中的小女孩,即艾米丽,肩膀上有两个头,而且两张脸一模一样。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艾米丽同样拥有双重人格。
这么一来,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沉默寡言,行为举止怪异的艾米丽到后半部分会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并且一个劲地嚷着不要再看见“查理”,诸如此类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而且影片也因此显得比较独特。
因为在之前烂大街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里,拥有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往往只有一个角色,而这部电影却通过捉迷藏这种游戏巧妙地制造出了两个人格分裂的主角。
仔细想想看,既然是捉迷藏,如果要玩得好,必然得要求两个人相互配合地一起玩。
影片里艾米丽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他让我帮他(查理),是他逼我的”。
这是小女孩在正常人格下说的话,自然要为自己所做的作出辩护。
其实当她处于扭曲的人格时,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查理”杀了伊丽莎白吧。
另外听说影片的结局共有5个版本,特意去查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结局大都暗示着艾米丽也拥有双重人格。
第2140部2005年,恐怖悬疑电影《捉迷藏 Hide and Seek》有点年头的电影了,只能说是我看的比较晚,居然有中文配音的版本,好像是上过CCTV6吧,那就放心了,鬼是不会有了,也不会太血腥(摊手)
两位主演还是很强大的,达科塔·范宁 那时候也还小,小的时候真的老可爱了演技也非常出色整个故事设计的用心了,开始会故意误导上帝视角的观众,最后再慢慢反转,就是现在看起来并能算是惊艳了,但是放在小二十年前,还是可以有一席之地的,故事的留白比较多,甚至是居说有五个结局,讨论度也挺高,其实也算是另一种“ 炒作 ”吧,毕竟只要你不说的清清楚楚,大家就可以随便脑补。
有点小聪明,可以的
别的也什么好说的了,当初那个年代,经典的悬疑电影也不少,05年就有【万能钥匙】这个电影就没有显得那么突出了。
不过能引进来,也是挺不错的,就是我没有看到。。
再看已过二十年
总体还算不错,节奏也可以,一不留神就看完了,意犹未尽呢我是两个头的分解线推荐指数:三星半,不要被剧透直接看,效果拔群。
好多天没看电影了,什么都不想干就找了这一部来解闷。
片子不是不好看,主要是我最近看的神片太多,虽说没有看开头猜结局吧,但是我发现我真的已经对绝大多数惊悚片的恐怖桥段免疫了这部片子的确结合太多的基本恐怖元素,比如小萝莉,自从看了《孤儿怨》,我对小萝莉就有了种极复杂的情感,反正看见了就觉得后脊梁发凉,其中艾米丽身着盛装和父亲的女朋友吃晚饭的情节,诡异程度直逼《孤儿怨》;再比如心理医生,几乎所有惊悚片都有心理医生,他们有的可以挽救一切,有的也可以让一切变得更加难以收拾,我以前就在很多影评说过自己对心理医生和心理病患感情复杂(我居然还想过做心理医生,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当然,还有心理惊悚片常用的桥段——人格分裂,说实话《致命ID》之后,所有人格分裂都浮云了,不过在我一直怀疑是女儿人格分裂的时候,突然揭盅,原来分裂的居然是身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这一点估计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了,我很喜欢。
我看的结局算是happy ending吧,父亲死了,女孩被送进精神病院,女医生决定一定要治好她。
据说还有个结局是女孩子画了两个头的娃娃,刚才忘了说了,这画画也是个常见恐怖桥段,《孤儿怨》《寂静岭》,好像这小萝莉一旦会画画就什么妖魔鬼怪都能招出来。
如果这样,无疑是在暗示,这个孩子也是人格分裂。
这外国人拍个电影就得弄个4、5个结局,还真不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想的。
Ok,ok,我知道我又开始吐槽了,这样不好,还是那句话,我就是看的多了,所以缺少惊喜感。
就像今天中午米妈妈说的,不能问你片子可不可怕,你的承受力和正常人不一样。
DING这真的是部很好看的惊悚片,所有的恐怖都是依靠声音,气氛,蒙太奇来达成的,是很完美的心理恐怖,也是我最喜欢的。
记得以前我就说过,那种很血腥的,强化视觉刺激的我都是不喜欢的。
还有最重要的,这里真的有值得思考的东西。
我很喜欢捉迷藏这个游戏的设置,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游戏了,小时候享受了太多游戏的快乐,却从没想过这个游戏就像是我们险象环生的人生。
隐藏、寻找、吓一跳,受到惩罚或者嘲笑,然后继续更深的隐藏。
我们生命中太多的快乐和美好就是在这样的不断隐藏中渐渐消失的。
就像影片里的父亲,不断的隐藏自己,不断的选择忘记,最后人格分裂,其实喜欢玩儿捉迷藏的并不是女儿而是他自己。
说到底,所有的心理恐怖电影都是一样,告诉我们这世上最可怕的永远是人心。
可是,这世界上的人都能想得明白吗?
很多时候,我们能抓住藏在床底下或者衣柜里的人,可终究逃不过躲在自己心里的鬼,难道不是吗?
看完整部电影,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许多疑问,比如说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就是,David和Emily是不是双重人格?
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双重人格?
各个人格的特征是怎么样的?什么时候是哪个人格?
在影片中关于David的双重人格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详细的解答,而关于Emily的部分则较少且充满疑问。
我觉得主要是导演为了营造氛围,误导观众故意为之所导致的,同时影片具有多个结局也说明了导演对于情节的设计是开放的(但我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如果能加入更多巧妙而不显然的暗示则会更好,反正我个人看了好几遍也没看出多少,可能是我个人观察力所限吧)。
接下来我就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来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看了好几遍电影后,综合分析,我觉得David和Emily都是双重人格。
首先说毫无疑问的David,电影中给出了两个最可能导致其双重人格的原因,一是David说想给Emily一个比自己更好的童年,暗示David自己的童年不好,而不好的童年显然对一个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二是David发现自己的妻子有外遇,这是最重要的因素,David(父亲人格或者说正常人格)不愿意记起这段回忆,不断梦见关于这段回忆的片段,表明这就是导致David产生或者说加剧双重人格的重要原因——分裂成两个人格,从而逃避这个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关于David双重人格如何产生的结论:David的童年并不是很好,使他产生了潜在的双重人格(程度不是很高),而目睹妻子外遇,导致其双重人格的程度达到很高的水平。
然后David两个人格的特征及产生这样特征的原因也不难得出:David是一个比较无趣但负责任的父亲,始终尝试着去维持一个完美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而David的另一个人格也就是Charlie,则是个“有趣的”,但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暴力倾向的人,可以说是与前者相当对立的一个负面角色。
我觉得或许其不好的童年就伴随着具有比较强控制欲,时常对其使用暴力的父母(我觉得不好的童年很大可能包含这样的因素,当然也只是猜测),从而导致其后一个人格形成;然后David又很想拥有一个和自己童年不一样的家庭,因此David则与Charlie完全对立,是一个温柔的爱自己家人的父亲。
而目睹自己妻子外遇则进一步强化这样的分裂,Charlie代表其内心的阴暗面:非常愤怒,想要杀掉背叛自己的妻子;而其父亲人格则仍希望维持整个家庭,选择容忍。
然而最终Charlie爆发,杀死妻子并伪装成自杀。
Charlie和父亲人格什么时候占据David身体这个问题很好区分,这里不赘述。
我们可能会有疑问,后面我们知道David并不记得目睹妻子外遇,那么如果在目睹妻子外遇后David人格分裂加剧,那是否David此时也忘记了目睹妻子外遇的事实?
我感觉这个也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都只是猜测。
影片开头David问妻子有没有什么想要谈的,正常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David(此时应该是父亲人格)在暗示妻子坦白她外遇的事实,所以David此时是知道这个事实的,但也有可能David只是在关心妻子的抑郁症(妻子吃药等镜头很明显体现出妻子是有抑郁症的)。
而如果David此时是知道这个事实的,那么应该就是在人格Charlie爆发杀死妻子之后David受到冲击忘记了目睹妻子外遇这件事情。
不过这并不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是我在重看时突然想到的。
接下来是Emily,我个人看到的结局是小女孩在Catherine家里画了自己有两个头的画,也就是表明了Emily具有双重人格。
就我个人而言,我第一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真没看出来小女孩有什么明显双重人格的地方,我只觉得可能只是她在受到刺激后性情大变罢了。
倒是父亲有很明显的不正常的地方(几次时间错乱以及总是戴着耳机写东西),因此在重看的时候我特意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搜索Emily可能体现双重人格的地方。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Emily有时很冷漠,不愿意亲近任何人,甚至具有一定暴力倾向;有时则是个比较“正常”,活泼的小女孩。
我觉得这大致就是Emily两个人格各自的特征(姑且称后者是正常人格前者是第二人格)。
那么Emily究竟什么时候是第二人格呢?
我觉得这两个人格确实不太好区分,因为就算是正常人格难道就不可以冷漠脸吗?
我们先来讨论Emily何时产生双重人格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是Emily目睹母亲“自杀”的时候。
因为在此之前影片中并没有任何相关征兆,也没有理由,但当然Emily可能一直有潜在的人格分裂的趋势,因为父亲有人格分裂,母亲有抑郁症,遗传的易感性是一个因素但不主要。
既然Emily是在母亲死后产生人格分裂,那么会有一个疑问:Emily有没有目睹父亲杀死母亲?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因为,Emily会在这么晚的时候起来并看见父亲发现母亲在浴缸中的尸体就很巧合,可能是父亲的哭喊惊醒了Emily?
但在影片中几乎是父亲刚开始哭喊Emily就站在后面了。
但也可能是Emily的房间离浴室特别近,也有可能是父亲在走廊叫“honey”时Emily醒了,不过可能性不大。
更小的可能是恰好此时起来上厕所。
因此我们就很有理由怀疑Emily在此之前目睹了Charlie杀死妻子并伪装成自杀的过程(毕竟搬运尸体这一段过程被看见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如果这样就很难解释之后Emily的两个人格起初并不讨厌Charlie甚至喜欢Charlie的事实,因为如果Emily是目睹父亲杀母亲而人格分裂从而逃避这个事实的话,那就很大可能应该像Charlie和David这两个人格一样,分裂出去的第二人格知道这个事实,而原先的正常人格不知道。
那么第二人格在知道父亲杀了母亲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喜欢Charlie。
最能支持Emily两个人格都不知道这个事情的细节是第一次的2:06父亲发现浴室里的字“you let her die”。
首先这个应该是Emily的第二人格干的。
因为正如David所说,这是Emily的蜡笔和字迹,就算人格分裂可能改变David的字迹也没理由让他的字迹变的和Emily一样,因此这肯定是Emily写的,但Emily否认,说明应该是她的第二人格干的(这里我们知道Emily的正常人格是不知道第二人格干了什么的)。
如果Emily知道是父亲杀了母亲,那她理所应当写“you kill her”而不是“you let her die”,后者的意思显然是Emily觉得父亲对母亲的治疗不够或者可能是关心不够,从而导致母亲因抑郁症自杀。
因此Emily的第二人格是不知道的,而显然Emily的正常人格也不知道,因此Emily没有目睹父亲杀母亲。
再分析母亲死的晚上前面的片段,我们可以知道Emily感觉到了母亲不对劲,因此很可能Emily整个晚上都因为担心没有睡着,于是听到了父亲的声响就起身目睹了浴缸中的母亲。
由这个“you let her die"我们也可以知道Emily第二人格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她内心深处认为父亲对母亲的死负有责任,因此Emily的第二人格对David的父亲人格是怀有排斥心理的。
这可以解释开头大部分时间里Emily对David的冷淡态度(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样的Emily属于第二人格),以及Emily第二人格对Charlie的喜欢,并合作激怒David。
(未完待续)
罗伯特.德尼罗、达科塔.法宁,一老一小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以演技著称的好演员,这也使《捉迷藏》增添了不少光彩。
米国人也越来越喜欢玩心理惊悚了,虽然剧本发展到最后并不算高明。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猜想,不会又搞出个“人格分裂”之类的老套噱头吧,好歹也是罗伯特.德尼罗的片子啊,不会那么滥俗吧,没料到真给我说着了,真让人失望。
罗伯特.德尼罗最后手持尖刀猛力踹门疯狂追杀女儿时的情形模仿《闪灵》的痕迹太明显了,简直和杰克.尼克尔森手执利斧追杀老婆儿子的镜头如出一辙,这是导演用这种方式向死去的斯坦利. 库布里克致敬么?
和米国人拍的所有恐怖惊悚片的结尾一样,在云开日出阴影散去日子步入正轨之后,仍然会留下一个小小的警示意味的尾巴,小姑娘图画上自己肩膀上的两个脑袋,预示着未来的自己又是一个人格分裂患者,就象怪物哥斯拉最后下的那个蛋,恐怖和惊惧永远存在,没完没了。
又一次因为专注于剧中的细节气氛而完全顺着导演的思路走。
都说结果很容易就能猜到,于是揭秘时只有我是一副“原来是这样”的样子。
不得不说,DOKOTA FANNING演得真是太好了!
真的很有天分的孩子,确实是眼睛里都是戏。
讲精神分裂的电影很多,这部捉迷藏评分算不上特别高,但用捉迷藏表现精神分裂的方式很巧妙在理。
首先精神分裂里面的多重人格一般不会同时出现,人格之间没有关联,完全是不一样的“个人”。
多重人格的存在是不正常的,所以要把多余的人格找出来消灭。
跟捉迷藏中躲藏和寻找的游戏很像,只是这是精神上的。
与其说是因为小女孩喜欢捉迷藏,不如说是小女孩与爸爸两种人格之间的找与藏。
回到电影中,大家都说一眼就看出男主就是凶手本人。
我觉得一个悬疑电影的意义不是让你最后找出凶手是谁?
有些电影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揭示凶手是谁但电影本身很优秀。
感受剧情的发展,感受人物之间的互动,感受电影中让你记忆深刻的台词。
在本片中打动我的是,男主妻子死前那句:有些东西是永远都治疗不好的。
当然开始导演是设下陷阱让我们误以为妻子是因忧郁或者无法治愈的疾病而自杀。
但反观整部片,这句话足以点醒精神病的恐怖之处。
现实中精神分裂是否可以完全根治,我不清楚,也没去研究。
电影中男主之所以会出现精神分裂是受了妻子出轨的刺激,这种伤害是无法治愈的,于是引发了灾难。
真相揭穿后,回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妻子的意思是:这段婚姻是无法治愈的。
这种刺激加深了男主的怨恨。
影片放到中段之后我都不确定凶手是否就是男主,因为小女孩的表现,让我觉得应该是另一个人。
小女孩就这样演技高超地应对老爸的两种人格,她真的能理解这是一个人的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格?
无论如何,她加入了这个人格分裂的游戏,走一步看一步。
尽管最后安全逃脱,自己却产生了精神分裂症。
又是另一个恐怖的开端。
捉迷藏这种游戏在恐怖电影素材里也是蛮常见的,因为它既有趣味又有恐怖性。
可怕的东西就藏在找寻之中。
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都隐藏了很多我们自以为忘记了或者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的东西,有些相当很阴暗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只是不会去形成另一个人格。
环境的刺激会激发沉睡的记忆或本能或隐藏的病症。
电影中的爸爸的另一个人格就是他原本的黑暗面,但是被病态地激发了。
何况,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充满了捉迷藏的游戏吗?
隐藏小三的丈夫和企图捉奸的妻子,隐藏小抄的学生和寻找作弊的老师,隐藏罪证的犯人和搜查证据的警察……我们都想要找到被隐藏的真相,但事实是,你很有可能永远都找不到。
或者找到了,会伤得更重。
能触动内心,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这是我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
从这点来看。
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好莱坞的著名loli都是演悬疑出身的吗= =
成片节奏太慢,主要是剧本不太行,少了悬疑片该有的一惊一乍。编剧和导演都不具备天才的实力,28分钟弃剧,这豆瓣的高分也太水了。
气氛渲染的不错 但是很多地方根本不能自圆其说啊。。。。。。 还是不是看恐怖片的料。。。。。。
双重人格的恐怖杰作。2014年2月2日投影
一直以为隔壁大叔才是那个最猥琐的存在,原来人家是个大好人...
太长了…有点故弄玄虚…老的小的都人格分裂……我只承认音乐氛围很恐怖 范宁的表演很精彩……
为什么我觉得这片子一点意思也没有...德尼罗怎么会接这样无聊的片。小女孩是不是精分根本不影响片子什么,只是增加了话题而已。
拖沓且无聊。非常无趣。真相早就能猜到了。所谓很厉害的五个结局也大同小异故弄玄虚。小女孩的角色非常讨人厌。【小菊花妈妈课堂开课啦!孩子和老公人格分裂了怎么办?一定是欠收拾了,揍一顿然后枪毙了就好了!】
今天又夜不能寐了 看看提神~ 老分裂没意思&我对这种萝莉有摧残倾向…
诸多不合理之处,可以说导演为了忽悠观众已经顾不上太多。剧情突然转换的难以预料也是拜这无节操的忽悠所赐,但还是足够渗人,罗伯特德尼罗确实不像只是陪衬。后半部基本是模仿闪灵,手电筒一闪一灭的画面突显变态,达科塔范宁演得尤其好。结尾画暗示另一个DID。5个版本?被当作提线木偶的观众说什么好
两个演员一人一星,别的没了。
太磨叽,而且结局也太傻比了!
有点俗套的情节,外加没看懂,女孩和她爸爸究竟谁先把谁给逼疯了。
他们的惊悚片总要搭上精神.离婚男子俨然已经受到歧视.
范宁小时候好灵 现在看了好多小范宁的作品也很美 其实对比一下才觉得Dakota更好看呀
虽然看了一会就猜到结局,但是还是值得推荐的
看不惑大叔分裂装傻卖萌,有点囧……
看到是人格分裂我就不开心了,哪怕是能遗传的。。。世上哪有这么多人有这毛病的。。。所以说这就跟科研似的搞要搞得早,follow就弱了
儿童的应用非常不成功,前后性格差异太大,铺垫的太做作,最后揭穿谜底时没有什么意外的感觉,剧情本身的设置非常诡异,不管是查理还是老爸都是同一个人,不懂为什么一个小女孩能够接受之间的差距。女心理医生也是一个极其突兀的存在……
小范宁演技真不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