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一开始稻叶就看错了,太一和伊织都是为了需要被需要的人,太一是见到有人需要帮助就要扑上去,算是雷锋附体了,伊织则是为了迎合别人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其实说起来,这片子应该说是一个女主两对情侣的格局,头与尾其实都是围绕着伊织发展剧情的,主题其实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为了别人?那什么才是自己?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要管为了谁,心里不要有负担的选择快乐就好。
实话说,这结论也是有点扯,但是,这种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
就像怪化猫里无脸男的结局是没有结局一样,斩碎所有的面具之后,留下的是本来面目还是一张捏合了不同面具的新面具?或许不重要?把它当成脸来用就是了,人生本来就不是那么清楚的。
第一篇灵魂交换,第二篇压制欲望,第三篇身体变小,第四篇感情传递。
太一越是帮助其他人找回自己,破处心理问题,我就越觉得是不是太一的心理问题更大,大到没有人能发现,最近爆个大的。
(结果到最后他的都没有问题)好上头啊这个剧情,特别是没开弹幕,没有一点剧透,能自己猜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太爽了。
我真的以为这是一个恋爱番的,然后看它评分那么高就来看,结果它居然是个悬疑番,好棒好喜欢。
(其实也没有悬疑部分)班长居然才是全场MVP。
说是悬疑,其实是套了个皮,讲朋友之间和人际关系之间的摩擦与解决。
黄毛男生和黄毛女生这一对好好嗑啊,求求你们在一起,我嗑生嗑死。
第二篇压制欲望,黄毛男生之间在女生房间骑士礼单膝下跪我直接你真会啊,你两不谈还有谁能谈。
风船葛是不是乐子人啊,不知道为什么代入风船葛的视角我也觉得这几个人很好玩。
果然还是纯爱好嗑,比起男主这边的三角恋,还是黄毛这边两个人比较好嗑。
男二和唯真的太棒了,即使有初恋也会马上的去断绝,心里只爱着唯。
伊织开朗的时候真的很可爱,但是黑化了我也觉得很喜欢,我想如果男主真的喜欢伊织的话,应该也是会像我这样想,而不是在两个女生只能摇摆不定。
我还以为最后被绑架会求助班长呢,不是都说了班长在警局上面有人吗。
阿b怎么能直接缺了第六集和第十集,你缺片段我就忍了,缺一整集是想干什么。
在看到op这个画面的时候↓
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句话“我们之中有一个单身狗猜猜是谁呢”。
但是到正片里面,又说男主喜欢的是伊织,我就马上调整了我的心态,认定男主和伊织在一起了,到最后还是op正确。
虽然伊织最后没有和男主在一起,但也不能说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毕竟伊织没有那种强执念(参考文献就是《青之箱》的雏),所以即使他们两个不在一起也不会让人感到遗憾。
甚至说他们不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男主一直以来喜欢的是那个活泼开朗的伊织,当伊织内心的想法暴露出来之后,他反而是“伊织不应该是这样的人”。
到最后伊织找回了自己不再扮演别人眼中的自己,这不比和男主谈恋爱好吗。
在一开始的时候稻叶(短发女生)的性格我是很喜欢的,到后面逐渐恋爱的时候我反而更喜欢了伊织,这难道就是我一辈子单身的启示。
但是说真的唯和男二这一对真希望能出个单独的番,或者有没有代餐,我真的很爱。
(话是怎么说,但是这种类型恋爱番我都已经全都看过了)不错,好看。
参考书籍: 1:《伯克毕生心理学》 2:《简析荣格》 3:《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永濑伊织的心理问题&成因 直入主题:以下分时期讨论永濑伊织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因永濑伊织在不同现象中戏份不同,重点选择表现力最强的集数进行分析。
1:(幼年-E0)缺失父爱和母亲的关怀&家庭暴力→“完美”人格面具诞生 伊织至幼缺少父亲的关爱,母亲的多次再婚中的第二个父亲给伊织带来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因为要讨好他,伊织和母亲才不会遭受暴力,所以她渐渐养成了在别人面前戴上他人喜欢的人格面具的习惯,从E17伊织被撕破最后冷漠的面具中暴露出的心声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于自己戴上他人喜好的面具这件事的要求存在二元论断,也就是说戴上面具这件事只有两个结果:做好或者做不好,做不好就代表着一切都结束了。
这也是他的父亲带来的:因为做不好,没有办法讨父亲开心,就会被施压暴力,这样童年处在的扭曲家庭环境促使了伊织戴上了讨别人喜欢的面具,而这样的面具也确实为她带来了快乐和友谊。
使得她在这样的正向反馈中不停地发展面具。
3:(E0-E5“人格交换时期“)人格面具膨胀→同一性构建障碍 戴着面具的伊织无时无刻在扮演着他人理想中的角色:妈妈眼中的好女儿,同学眼中的活泼天然呆,仿佛这就是真正的她。
戴着人格面具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人面前展露出不同的样子。
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也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
但是伊织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了,如果她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伊织,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她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但是这样戴着面具的伊织正好处在青少年(12-20左右)同一性构建时期。
这个时期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即:“我是谁”),它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戴上10年左右面具的伊织在构建同一性的时候发生了障碍:我一直在扮演他人理想中的角色,那么真正的我在哪里?
伊织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她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和想做的事情,虽然她在努力,但最后还是决定充当气愤的调节器。
她的同一性构建发生了延缓的现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伊织虽然是在有意识地追寻自我,她也在不停思考和作出努力,但是伊织的人格面具已经达到荣格所说的“膨胀”的地步了,即:将人格面具等同于自我并以人格面具自居。
4:(E14-E15“感情传导时期”)面具被撕裂&颓废期 “感情传导”发生后,太一表白,伊织重新审视了自己:她对太一的感情是自己的感情吗?
还是自己因为童年缺失父爱,只是对父亲感情的投射?
还是被稻和撮合,想要满足她的下意识的迎合反应?
太一知道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他会喜欢我真实的样子吗?
在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之后,她决定拒绝太一。
她害怕让他人触碰到真实的自己。
文研部的五人虽然关系不错,但是并没有亲密到无话不谈,心表如一的地步,特别是伊织,她一直在戴着别人喜欢的面具,借此保护自己。
在太一表白后,她害怕别人窥探真实的自我,出于对于自己内心的保护—筑起了层层高墙,伊织拒绝了太一。
之后在文研部的“感情传导”让她彻底崩溃了。
她一直在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
但这次脸上的面具被活生生地连皮带血地撕下来,漏出最致命的地方。
别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也像匕首,一刀一刀地捅在她的人头。
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伊织这样活到了现在,第一次让别人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前面提到荣格的“人格面具膨胀”,这样的“膨胀”所导致的危害在于:如果一直所扮演的角色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需求,就会受到自卑感的折磨并由此陷于自怨自艾,这样引发的后果是自己与集体疏远,并深困与孤独感和疏离感中。
之后伊织疏远文研部的四个人,以及对于自己在操场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疚、自责和失望切实表现了这一点。
她放弃了平常元气的姿态,以挫败无助、冷漠的姿态处于社交,并把自己孤立于班级之中。
和前几次不同,在母亲不断再婚时,她可以面具让双亲开心;在学校,她可以通过面具成为班级的人气王;在文研部,她可以面具与这四个人友好相处。
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心里怎么想。
她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保护真实的自己——之前努力,拼命,都能战胜的困难,这次行不通了;伪装了这么久,这次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挽回都是杯水车薪,如同沧海一粟,伊织感受到了无力——这个世界上有她怎么做,怎么努力,怎么拼命,怎么撞得头破血流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她觉得累了,第一次觉得累了。
她已经绝望了:她之前可以通过努力伪装来实现的平衡现在崩然倒塌——因为“感情传导”使她无处藏身,越努力伪装,就越是把真正的自己与伪装的永濑伊织的鸿沟拉得越来越大,越是起到了反作用。
之前几次,她有可以依靠的同伴。
而这次太一他们想要做的事情是鼓励她,推着她成为那个戴着面具的伊织,但这样的是不可能的:被撕下来的皮要怎么贴上去呢?
这只是雪上加霜罢了,然而最悲剧的就是这样善意的帮助,明明想要拯救,却在一次次地撕碎她,折磨她,蹂躏她,她早已破烂不堪了,却被不明白真正自己的朋友一次次踩踏。
现在的她才是真正的孤独,无助,被剥离了生存的意义。
她是一个人:孤独,荒凉,找不到人求助也不想求助别人,就像被隔离在玻璃瓶中,深知无论她怎么声嘶力竭的叫喊,别人也无法听到,听到了也无法理解她,理解了也无法拯救。
就像在ED中,无论真实的自己怎样求救,带上伪装的她再怎么想帮忙也只能是流泪和无视。
5:(E16-E17“感情传导”后期)同一性构建&治疗 伊织属于幼年的家庭暴力和亲情缺失综合人格面具膨胀和同一性构建障碍导致的神经症,神经症者都是完美主义者。
她无法接受现实中那个有缺点的自己,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
她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全或无,她想找到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却永远也找不到。
她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不能容忍一种有缺陷有遗憾的生活和人生。
她的自我是分裂的,既自负又自卑。
“他希望自己无能为力……但与此同时又……坚持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她倾向于感到自己无足轻重,一文不值,但如果别人不把她当天才看待,她又会勃然大怒。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伊织在面具被撕破,不与任何人社交,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的小岛上,很多人很心疼她.但对于神经症,荣格并非把症状视作一种无味的受罪,而是把它们是为灵魂在逃避恐惧和寻求实现的挣扎过程中经历的成长的烦恼,一个获得意识和成长的价值无量的机会——神经症是一个尚未发现其意义的灵魂的所遭受的痛苦。
神经症是让病人注意到其生活中所缺乏的东西和有问题的方面的一种呼唤,是让病人踏上自我发现之旅和重生之路的一种呼唤。
荣格把神经症的治疗分为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叠,也并非按照顺序进行,它们是: (1)忏悔-Confession:这是进行宣泄的最初阶段,此时病人把她扛在身上的秘密告诉分析师,而在剧中,伊织由于文研部成果被毁的契机,加上稻和坦诚的谈话,才激发了伊织忏悔,或是宣泄的治疗的开始。
即道出内心中真正的自己,也是在被撕碎了“完美的人格面具”和“冷漠的面具”下真正的她。
这个阶段通常和强烈的解脱感、卸下重担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罪疚感减轻了,孤立感,自卑感以及为社会所不容的感觉也同样如此。
阴影的整合开始。
(可以说那些小混混为伊织的心理病症恢复打了一记漂亮的助攻)
· (2)解释-Elucidation:这个阶段大致等同于Freud(弗洛伊德)的“解释性”分析。
症状和移情现象得到考察,俄日能得到发展的区域被确定下来。
开始认真发掘潜意识的工作了。
(3)教育-Education:(1)(2)所获得的顿悟被投入到生活中。
一个人开始对自己产生不同的体验,并开始探寻新的存在方式。
这通常伴随着对社会要求的一种改进。
关于这两段治疗是在伊织获得太一肯定其人生价值,即:不管你伊织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永远是朋友,我永远肯定你。
和在稻和被绑架后的心理挣扎之后。
(4)转化-Transformation:对潜意识的发掘是的一个人直面阴影,以及其他被激活的原型成分,这些原型成分是是对之前狭义的,神经症的或片面的发展的一种稳态补偿。
伊织真正的转化成功是在最后击败小混混后,害怕得跪倒在地,完完全全暴露出自己心中的恐惧和懦弱,以及嚎啕大哭的外在反应。
这是整个文研部发生超自然现象以来,伊织在别人面前表现了自己的脆弱,人格转化的时候——伊织虽然很害怕,但却没有表达出懦弱。
欲望解放的时候。
伊织也在努力修复文研部的感情,并鼓励和肯定了稻和的生存方式。
在时间回溯的时候,伊织借着文研部四人的帮助拒绝逃避过去,肯定了现在的自己。
之前任何时候,她都是那么完美,帮助别人,鼓励别人,而她唯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恐惧。
现在伊织终于放下了一切防备,直面不完美的自己,“完美的人格面具”由她(也必须由她)亲手击碎了。
这代表了转化的完成和治疗的结束。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伊织这个人物在参考几种心理学资料之后的人物心理分析。
介于本人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只是一名小小的二次元宅。
如有专业人士觉得我胡说八道,妖言惑众。
欢迎批评指出我文章排版和内容等各方面问题所在,来使这篇文章更好地被阅读。
(心理疾病患者的人物心理着实比正常人复杂多了,就喜欢这样矛盾有深度的人物)
连续看了好几天,从一开始的稻叶党已经转变为了伊织党了。
看到最后的时候其实还是会蛮难过的,因为是真心想这太一和伊织要是在一起该多好。
所以刚在网页上找寻好多好多答案,现在平复下来了。
1,太一说过不管伊织变成什么模样都不会改变心意,也认得出她,可是呢,大约还是爱的还是不够深吧,否则怎么不会发现伊织的难过和恐惧。
却一心想,让伊织快点变回以前的那个开朗女友。
2,既然伊织已经决定开始了新的人生,放下以前那个虚伪的自己不是对自己最好的结局么。
谁说未来不会遇到一个更合适自己的呢?
3,所以一时的错过,大约是等待日后对的那个人出现吧。
ps:太一完全是所有动漫里的烂好人形象啊,没有稻叶这样强大的腹黑女,其实伊织也是驾驭不了的吧。
也好,太一和伊织的感情彼此可以真实面对后坦然放下,大家都更懂得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人了吧。
至少谢谢你曾让我如此用心的爱过。
PPS:百度后得知因为声优的连带负面影响,造成这个动漫的收视率很低,未来不太会推出第二季。
只能说,跟它自己这部戏的命运一样呀,太虐。
但是,我还是认为如果还有第二季伊织,一定会得到很好的结局。
那个稻叶,我已经无爱了。
一声叹息啊看动漫!
明明泽城很适合傲娇的说,稻叶的确也是傲娇,感觉是不是泽城声线有变化了?
略显苍老?
不适合学生了?
大概吧,总之有些违和感。
本作挖掘人性有一定深度,结局显得略蛋疼,永濑伊织的转折有些突兀,细想之下的确也说得通吧,总感觉最后作者充满恶意,通过伊织吐槽稻叶,揭露了本作主线三角关系的真实形态,男猪的优柔寡断,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四处留情;稻叶是内心骚动,心口不一,反复无常;伊织倒是敢爱敢恨,最后完成蜕变(最后感觉她是上帝视角了)。
让人无力吐槽的是男猪最后,还敢摆出一副圣人姿态,对伊织说不管怎么样的你我都喜欢,然后直接无节操的倒向稻叶的怀抱,稻叶也是一拍即合,喂,这还真呼应翻译的中文标题“随意”了啊。。。
于是咱就成了伊织粉了。。。
明明对丰崎爱生不感冒的说。。。
顺带一提。。。
妹妹很萌的哦。。。
心里想的总是直接说出来的话,真的很让人受伤。
但是朋友不就是互相伤害的吗说得真好,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啊,为什么总要跟别人展现理想中的自己啊,为什么要这么累啊,为什么要把自己压抑到崩溃啊,自己就是自己啊,想那么多干嘛,想让别人开心的时候让别人开心,想自己表达情绪的时候自己表达情绪,这又怎么了。
这也是在为了别人,这也是为了避免有更大的损失,这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更好地更快乐地更自由地活下去!
“我一直受着无聊的标准的束缚,一般人会怎么做,一般人不会这样做 之类的,我会以此为标准决定自己的行动,所以就陷入了自在演戏的感觉,我以前都一直想要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但不是这样的,就算不拘泥于一般人会怎么做之类的常识,也有愿意肯定我的人们,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按你自己的方式活下去,这样就好。
”
我真的无语了,怎么会烂尾成这样,虎头蛇尾的,这部番给我的感觉就是脑洞大剧情狗血结局和屎一样,开始设定还不错,五个各怀鬼胎的回家族凑在一起,一个古怪的老师加入解开他们的心结,先是身体互换,再欲望解放,还有心灵相通听到心声,本来是很有意思的设定,也逐渐解开了彼此的心结,比如有人伪装自我有人过于老好人,有人分不清莞莞类卿还是喜欢,有人战胜不了心魔,本来都挺好,但是越来越烂特别是结尾。
身体互换表白的时候还挺青春的,说要为了自己活下去也不错,所谓的坏人老师原来是好人也不错,但是无论是前面铺垫一堆母亲被家暴结果结尾是母女误会母亲重拳出击,还是男主在梦里和小辫子女生互相表白结果一醒来和傲娇在一起,都有一种啊?
怎么回事的感觉?
你是故意想跳脱?
还是真的收不回来剧情??
如果结尾传统日漫的热血青春这部番我感觉至少也能打到9分,现在这种草草结尾的结局给人一种前面都白看的吃屎感,我真的服了。
不像大家那么高评价,我觉得如果在人格互换阶段结束,这作有9.5. 欲望解放阶段结束,这作有9.0. 突然变成小时候 结束,有8.5.但是心灵传输阶段结束,最多只有7分本作5主角 八重樫太一、永濑伊织、稻叶姬子、桐山唯、青木义文稍微说一下,八重,牺牲型人格。
也就是所谓亚撒西男主的超级进化型,问题一般都是由他解决伊织,讨好型人格,从小时候的经历起带上“面具”,扮演已经让她忘了自己姬子,谨慎性人格,前期比起自己的感觉更看重团队,认清以后忠于自己的感情,比起部长伊织一般是由她发号施令唯,受过男性创伤的天才柔道少女,放弃了柔道,和青木的问题都不算大,基本副cp很稳青木,除了无忧无虑,忠于自己,专一以外没有能力的废柴男二(感觉主要作用是防止进入后宫路线)也是本作虽然不器用,但是基本没病的的唯一一个人虽然好像是 风船葛 引起的全部事情,但是其实就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剧情在人格互换阶段,基本上是说言语的力量,靠男主嘴炮解决了,姬子的太过谨慎(或者说不想露出自己的弱点),唯的恐男(进度较低,只能对八重),伊织也算认识到可以脱离面具做自己(进度很低),其中不乏校园四霸的风格,最后八重告白伊织结束,然后是欲望解放解读,这一个阶段主要是比起言语,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如果想要相互理解的,互相伤害是必不可少了,这个阶段基本是唯恐男基本上解决了,姬子认清自己对八重的感情,与永濑立下就算争男主也不影响友情的关系(此乃谎言,面具),变成小时候,解决的就是过去的遗憾,包括凑数的男二的初恋目标(唯攻略up),唯的柔道梦,永濑的第二个爸爸的受伤害问题并立下的五人一起就能面对从小的阴影(此乃谎言,面具)。
心灵传输阶段,永濑问题全面爆发,拒绝了八重再次告白,有了自我认知问题,不知道大家喜欢的是面具还是自己,这个阶段全面说明了前面那些过家家一样的实验,并没有解决永濑的面具问题,基本上这种问题也只能在找出自己前不加掩饰的活着,这时候朋友能做的也就是守望再加点鼓励,顺便稍微抑制,防止班级气氛变化,然后其余三个主角(废柴不算)一直喊着让她变回原来的自己,继续活泼什么的,充分显示了四人组根本不懂的永濑,也拯救不了永濑,这时候总是看不惯现在的永濑(她不扮演可爱你们还不开心了)的濑户内三人组居然不走软刀子霸凌路线(我不是说霸凌好,但是一般走向就是这样),直接干了票大的(部室破坏),最后实行犯(三男)还把姬子抓走了,没心灵传输直接里番路线了,最后原谅了濑户内,还把实行犯放走了,最后脑袋还被回手补了一钢管,可见作者已经圆不回来了,和理科生二期一样要用绑架事件来推进事件,外部威胁解决内部矛盾,最后大团圆,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又盖上了盖子,八重伊织分手,姬子上位,姬子恋爱后变可爱,发表会成功,文化研究部存续,副cp加进度,可喜可贺(棒读),可喜可贺(棒读),反正靠男主也拯救不了永濑,有些问题只能靠自己和时间解决。
比起以上几位精神病人,有时候路人说的话都比主角团真实,本作唯一的人间清醒班长 藤岛麻衣子 才是真的厉害,无论是助攻(林间组队),还是收尾(实行犯解决),还有虽然喜欢永濑但是在永濑封闭自己阶段,并没像主角四人组频繁踩雷,虽然是被设计的便利工具人形象,但是实际守望+鼓励才是真的能解决永濑问题的关键,个人觉得算歪打正着了。
只是新闻,跟动画无关··························转自新浪动漫······························轻小说改编动画《恋爱随意链接》自7月开播以来表现得不温不火,然而最近爆出的声优丑闻却让本作站在了风头浪尖之上,成为最近几天日本2ch等网站“讨论热度”最高的新番作品。
所谓ドッキリ,是日本娱乐节目常用的一种整蛊方式,既营造一个整个舞台只有被整者被蒙在鼓里的虚拟环境来给观众取乐。
《恋爱随意链接》的先行上映会上就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制作组通知声优市来光弘前来试音,并号称他所配音的新角色将在先行上映会上当场发表,然而先行上映会当日宣布的却是市来光弘将就任《恋爱随意链接》的“宣传部长”,但不会在《恋爱随意链接》出演任何角色,并当场播放了对此豪不知情的市来光弘前来试音并合格时的偷拍录像。
这本来是一次活跃上映会氛围的玩笑,但市来光弘本来就并非人气声优,近年来的代表角色只有《Another》的风见智彦等数人,因此对《恋爱随意链接》的试音非常重视,为此努力练习了很久,先行上映会上可以明显看出市来光弘受到了很大打击,当晚在自己的推特上暗暗写下了“这一天我一辈子也忘不掉”的话语。
这一事件发生于6月底,由于当时《恋爱随意链接》并未开播,所以事件本身也并未在网络上激起火花。
然而最近《恋爱随意链接》的广播又让这一事件再次浮出水面,主持广播的男女主角声优寺岛拓笃和金元寿子对市来光弘大开嘲讽,表示“那是历史的瞬间”“看起来超可怜”“那样的人崩坏掉的瞬间很棒的感觉”,遭到了网友的严厉批判。
不少业界人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市来光弘表示同情,杉田智和在广播中称“要是我被搞的话就把在场所有人的脸记住就回家”,山本宽称“这样的傻瓜到处都是,一直占据着业界,没什么可意外的,当然我也是”,《零之使魔》原作者山口升则称以前参与试镜时迟到了被导演大骂,“那些声优都是在认真努力,不成功则成仁,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竞争配音岗位的,握有选择大权的我们不认真对待怎么行!?
”,以各自的方式对整人游戏的企划者进行了批判。
据最新消息,受于舆论压力,《恋爱随意链接》制作公司SILVER LINK的社长金子逸人已经在推特上进行了道歉,并宣布市来光弘配音的角色将从第14话开始登场,不过现在这条推特已被删除,是否是因为市来光弘选择了拒绝这份“施舍”般的工作不得而知。
·························分割线·············································上述事件确实过分。。
总之,这部片也彻底火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声音可能是让人羞愧难当的,是“邪恶”的,是会令人厌恶的,有的声音的美好的,是更容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
人们不用因为自己有不同的声音,或者说不那么理想的声音而贬低自己,这部动画这样告诉着我。
伊织是我最最心疼的一个女孩,她在一次次的现象发生中,几乎一直处于矛盾漩涡的核心,一直戴着假面,是以一个表演出来的自我形象去博取认可、喜爱的孩子,她出身于单亲家庭,在母亲多次离异过程中带来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卑微小心翼翼地渴求着一个个新“父亲”的接纳,却从未体会到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伊织可以说是这部剧里真正的女主了,先是小心地掩饰自己的家庭问题,自己的理想形象也一直保持得很好,但是编剧并不是对这个女孩有多么宽容,实际上这一切只是为后面伊织剧情的展开的铺垫,通过时光回溯,伊织面临的家庭问题暴露了出来,通过感情传递,伊织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巨大矛盾也一览无遗。
是的,剧情一步步的推进过程中,伊织在收获着新生、在不断前进,但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是比同伴有更多成长难题的她更深入地被动地将内心的苦楚展现出来,成长可能伴随疼痛,但被动的现象发生带来的揠苗助长式的快速成长就可以说是剧痛了。
伊织是忍受着剧痛来到最后几集的。
伊织面临着的问题,我以及很多相似的人都会遇到,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缺失爱的关系中,为了得到肯定而发展成讨好型人格,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意有没有表现得很好,这种表演出来的样子被人肯定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会为这种经过自己精心打造、努力展现出来的,自以为一般人做不到的“优秀”的样子而感到莫名的优越感。
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只有想被人认可、接纳的心情是真实的,当假象被人揭穿的时候,当自己无法再表演的时候,别人会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好,而自己在同时体会着一种欺骗了别人和自我贬低夹杂的负面情绪之中。
最后人设再也维持不住的时候,留下的是自己都不愿意直视和接受的自己。
这时情况几乎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伊织所体会的正是一种破灭感,和一种感觉失去一切之后的无所适从吧。
但是,我们真的一无所有了吗?
从零开始,当破除了很多自己的想象之后发现真的有很多人“在乎你是个什么样子在乎得要死”吗?
自己的人生,终究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
去成为自己,去关怀自己,无论朋友是否在身边,无论家庭环境是温暖还是冰冷,是美满还是缺失,在看起来一无所有的背后,去觉察到自己的痛苦、面临的困境,在内心中撑开一片青空,让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从天空下飞过。
或许这样静观,进而去自我关怀,伊织和我们都能够更坦然、更平静地去面对人生。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让周围的人获得幸福,伊织有这样的自我期许已经足够美好、足够可怜可爱了,但是她最先需要的是带给她自己真正、真实、安心的幸福感。
我喜欢这部动画,这部动画里的人物没有套路一般的模板,去说去做模板里印刻下的话语,探讨的是人或早或晚都要面对的、真真切切的成长之问,伊织或冷漠、或痛苦、或酸涩、或脆弱的、或振奋的声音,就是她在不断的挫折之中前进的注解,她的心情传达给了我,产生了共鸣和感动。
最后伊织和太一的对话,平静、释然又有些悲伤,初恋的感情是真的,那时的不成熟和犯下的错误也是真的,但依旧会觉得“能够喜欢上你,太好了“。
是啊,最后伊织还是一个人呢,她变得更加开朗,更加真实,更加率性,不是表演,就算不这样也可以被爱,也有人爱着她,她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这样的话,伊织也可以向前迈步了吧。
最后伊织利用之前锻造出的看人之法,也是因为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识别出来,看出了濑户内的伪装,将自己接受到的鼓励,收获的成长分享给她,并提出想和她做朋友。
我吃惊于在刚刚被伤害过的伊织能这样与伤害她的人推心置腹地交谈,更惊讶于她的原谅与宽广的友情。
伊织正如早春新生的嫩芽,在寒冬之后的土壤中,以难以置信的速度破土而出,向着更温暖、更光明的地方成长着。
最后,祝愿可爱又灰暗,开朗又阴郁,热情又冷漠的伊织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无论是怎样的你,我都最喜欢了!
我很想用心理剖析的角度去温暖而又不失深入的注目于这位矛盾、丰富的角色,还是在能力上有所欠缺,在剧评区看到有同好非常严谨地去分析了永濑伊织的成长心理过程,写得非常出色。
去营造出一个虚假的形象,活得像是在演戏,我在初中时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所以对伊织特别有同感,当时营造出想帅气可靠、勤奋好学、谦虚礼貌的人设会被同学钦慕,被老师喜欢欣赏,但是终究这是虚假的,在初三和高中时我维持不了这样的人设了,自己特别的迷茫,也特别的自卑,在经历虚假之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想学什么,高中之后没有老师会高看一眼,也不会有同学钦慕的眼光,我还会因为什么而感到快乐、感到对自己满意呢?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现在我也说不出自己到底想做怎样的“事业”,但还是有大大小小的,纯粹的个人趣味的追求和事情想要去进行,渐渐没有这样那样的焦虑了。
想特别感谢上大学时我学小提琴的老师,他认真地鼓励着我去打破自己的枷锁,去尝试去体会崭新的人生。
第一次在番剧中看到和自己这么像的角色,伊织,要幸福哦,无论你是怎样的人,我都很喜欢你,所以请安心地,带着一些信心地成长吧!
欢迎来b站找我玩作者:宁静的夏天宁静的梦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986722
无聊至极,下流低俗。
歌挺好听的,但内容,它想表达什么啊……
9集弃
只看前几集还成 后面一直撕撕撕 没有好好挖掘交换人格这个主题的有趣之处 这点上连上天和七个魔女都不如 果然演到一半用年龄操作凑数 对各人的家庭生活描写很少 大家全在名为学校的牢笼里互相撕咬转圈撕逼 到最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难道还要第二季?
胃疼,女主这都能输?笑死
= =哇,没get到我
平庸 开头有一个很有潜力的点子 然而并没有能力兑现// 回头想了想 其实这部还可以
人设可爱。人格崩坏。
最后四集新年大放送啊,14集青木居然戳中我的泪点了。嗯,依然是我的菜。
应该说...有点烂尾?
有臆想症的就看吧,没错的。
不喜。
现象一:看声优自然变换声线真是有趣。现象二:略无聊。现象三:返老还童萌度上升。应该有二期?
要晕死了,这到底是演什么?
http://tieba.baidu.com/p/1832744690
作画很好,声优表现张弛有度,剧情也还算说得过去——如果不是出了那样的事情,应该会是一部高销量的优秀的作品吧。默哀一下原著。(此分仅打给动画组的操作)
解读青少年心理还蛮有意思,但是好多普男yy的感觉,还有恶趣味。好没特色的男主,还三个女的都好感他,哈?
2
一直到叶子在永濑面前哭的时候才听出来是泽城,厉害了!
吵吵闹闹又和好,剧情几个字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