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就是难以忍受的沉闷,直接拍摄粪便屎尿的镜头,对无数裸男不停殴打,流血,虐待,甚至还有男主饿死的全记录,肌肉萎缩、便血、溃烂、晕厥。。。
所有这一切真是叫人震撼,但最难忘的还是那段长达17分钟对话的固定长镜头,而且没有任何切换,说实话,我当时瞌睡了一下,也许是夏天的中午太难熬了。。。
真实自有力量,朴素的信仰,朴素的表现手法。
但这是有力量、真实且严肃的电影,它的风格中的态度已让我们敬仰。
电影长时间的场景展现,对话几乎没有。
就是让你看,看就可以,直观,直观人们真实的生活。
在这些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正如主角所言,我的生命需要真实,不需要各种语言游戏。
他们的静穆自有力量,像沉默的火山,生生不息。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人屏息凝神。
他们在囚室中静默,静静坐着,旁边是静静的衣物。
然后一切爆发,喷薄而出,一切可以看到的物品都在他们手中舞蹈,他们的生命能量像一道道美丽的瀑布磅礴而下,那么有力充满生命自身节奏的舞蹈,在破坏中爆发,他们有一种殉教的热情,对革命,对反抗,对信仰,对生命,对自身。
主角和牧师的对话随意而紧凝,无丝毫拖泥带水。
他们谈牧师的弟弟,bobby少时喜爱的越野,有一次他和许多孩子去参加一个比赛,对手嘲笑他们的口音,他们听不懂,但他们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们看到一头被岩石卡住的驴子,叽叽喳喳的言语,他突然明白,它不需要,他只是把它按在水中,一直到它被淹死……他说,他有朴素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做无谓的牺牲,他必须这么做,他的生命没有了自由一切意义都消失了。
即使希望。
他最后的日子,一切都那么虚弱而动人。
他听到天空中鸟煽动翅膀的声音,他虚弱至失去意识,只看到人的嘴唇在动,嗡嗡的虫子般的声音。
他用最后的力量睁开眼睛,摇晃,摇晃,定睛,母亲……他在乡间的路上跑,不停跑,他不能挺下来,他一直跑下去。
他从哪里来?
他必须回去。
那种跑动让他感到生命的真实,生命曾切切实实存在过。
正如他现在在绝食,在死亡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真实。
生活在巨大过滤网与虚拟阳光下的我们 并没有想过,话语权 是如此珍贵。
珍贵到一个人愿以生命来换取可被倾听的真言。
好像是为了与此呼应 在开始的半个钟头里,几乎没有对话。
我们在沉默中被一点点拉进那个疯狂地渴求着自由的年代,尽管身处牢狱的勇士们连最基本的生存 也举步维艰。
他们用赤裸的肌体抵抗暴力,用排泄物书写愤怒,用挥霍生命的方式 嘲笑世界的荒谬。
看着那个禁卫军少年在一片吼叫、狂笑、棍棒重击的喧嚣中无声地恸哭;看着表情始终麻木的狱警在墙角的落雪安静地抽烟(这也是我最中意的镜头之一);看着bobby用随意的语调谈起儿时勇敢的野营比赛,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只觉得 自己好像变得干净了有人说 这片子太“脏” 也许是他们没有看到最后的纯净p.s. 为Michael 已经超越了敬业的 全情投入 真诚致敬。
个人觉得 目前仅有这部天才般“处女作”的导演steve McQueen 今后将会有人以 伟大 二字形容他。
我很久前就已经发表过了这篇影评了 但是豆瓣的人给我删了原因是没内容我的题目就是这么设的啊 我都说了 好电影让我无话可说了还让我说些什么呢Wall-e是08温情电影第一名 Hunger是08全冠王也许有些就是那一个点触到了你 就会让你臣服于他的艺术性之下就像那07年的into the wild 我到现在都对他的好无话可说就是一种臣服 一种感动 一种无话可说好的我只能写一首诗来赞美你 但是诗还是迟迟没有写好我得酝酿呀我早晚我得实实在在的赞美你!
1.政治是令人失望的,彻底失望的,但还是得有人去做。
需要信仰的维持。
2.除了生,人也可以选择死。
3.BOBBY和神父对话的那段是我最喜欢的。
每个人都想说服别人,同时也想说服自己。
看似无意义,但又是意义的全部。
这个过程构成了生活。
4.选择死,有时候不是因为绝望,而是满怀期待。
5.对细节的关注和韩东的小说类似,琐碎的真实,其实也可以很震撼。
N年前在故事会(掩面)上看到一小说,印象颇深。
背景貌似就是北爱,"The Troubles"。
讲爱尔兰和军一狙击手,费尽心机干翻一敌人,兴致一起想去看看那人面目,结果翻身一看是自己兄弟。
追根溯源,北爱这三十多年无非是古老的“宗教冲突+民族独立”故事。
这故事,折腾上百年族人都拼光也是有的,只是凡血案放在西欧北美,就显得特别不凡,那么麻烦:有1972年英国人愚蠢的开枪,U2几位老师歌颂的“Bloody Sunday”在先, 就有IRA迅速壮大各种暗杀在后;继而"Her Majesty's government"再抓其成员取消其政治犯地位;再有Bobby等诸位爷们儿绝食而死;再有铁娘子表示淡定;再是IRA暗杀撒切尔不成却干掉一MP一内阁成员的老婆;撒切尔民调反而高涨,更加无比各种tough;于是反抗愈烈...遂至无穷。
中间还有本片描绘的“看你敢虐待俺们爱尔兰爷们!
”+“你再敢无情暗杀我大英帝国看守!
”。
这故事发展到这除了媒体曝光率比较高外没啥特别之处。
英国人的牛逼之处在于,他们妥协了,于是和平了。
两起大(其实真不大)血案,“血腥星期天”是去年卡梅隆首相代表英国正式道歉;"布莱顿旅馆爆炸案"则以主犯坐14年牢后被释放告终。
丫出狱后还叫嚣“老子干的没错你们死的活该”,奈何和平之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也没人理了。
再谈本片,似乎还是从反抗语境中来建构全片的视角。
为什么这么说?
虽然看守和犯人似乎一人分了一个视角,但貌似前者都是庸俗无聊无情残暴,后者都是可怜屈辱不屈爷们。
一个猥琐地死在一大妈裙下;一个绝食成了圣人与上帝交流去了。
而且,Bobby Sands圣人居然还曾经是个清纯无邪的小男孩!
果真是:“‘Hunger’ dramatizes these events rather than portray them.”总之,作为一反_动派,我不表彰这电影要说的那点意思。
技术上,McQueen老师摄影摄的非常小清新(我不确定这词意思),我个人也非常偏爱长镜头,无音乐的处理,有时候,我真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就像本片,景不多,故事讲的很透,人物(尤其是IRA方面)皆有张力有内容,简单来说,让你信以为真了吧,让你如在狱中了吧,让你饥饿难耐了吧。
附:1. 北爱的英语还真是某北爱外教说的那范儿。
太难懂了!
2. 1969-2001年间北爱冲突死亡责任方分布如下:Republican paramilitary groups 2057Loyalist paramilitary groups 1019British security forces 363Persons unknown 82Irish security forces 5Total 3526北爱尔兰人干掉了3000多人,英国人干掉了三百多。
本片叙事很特别,一开始主角并没有出现,而是从一个刚入狱的菜鸟开始故事,事先没有看剧情介绍,加上觉得几个外国人长得很像,名字也分不清,于是前半段我很晕,并不喜欢一个白净的人和身着黑袍的神父开始对话,故事的节奏仿佛突然改变,进入了另一个故事。
对话的内容绝佳!
两个同样智慧的人的对话,虽很长,看不厌。
主角有光环,自然是正面人物,但神父同样让人心折再之后,就是一个瘦子的胜利了。
有一个镜头,主角上半身的侧影,腹部深深地凹陷下去,我想,可敬的不是角色,而是演员
深夜,因为这部电影而与人生的饥饿赤膊相见,取材自The last six weeks of the life of the Irish republican hunger striker Bobby Sands. 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身体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没有勇气就没有自由。
是的,我见过很多表现人生虚无的表现形式,在各类电影里的荒诞,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的犬儒,但是这样的,史诗般的殉道和抗争,却真正直指我心。
是在比较仔细地弄明白历史背景以后,才开始着手看电影的,电影里几乎唯一的一段对话便是 Bobby 和神父面对面,照镜子般的对话。
这段牛逼的长镜头反复提醒我,什么是才生命不可缺失的东西。
看到他后来身体的触目变化我觉得好坦然,真的,人如果明白他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他便能心甘情愿过任何一种生活。
这是一部从头残酷到尾的电影,丝毫不给观众喘息,使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电影,还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成功了。
对于内容,我们无权谈论,任何评论都是对死去的人的亵渎。
影片在视觉上确实给人以非常大的冲击,灰冷的色调,狭小的空间,无不给人以压抑。
政治犯的疯狂举动,国家机器的残酷镇压,使观众一下子被裹入了这样一段历史的漩流当中。
接下来,随着影像的不断展开,观众渐渐开始理解冲突的原因,理解那疯狂背后的深深的信仰和哀思。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由于饥饿产生了对童年的幻觉,似乎为影片的残酷基调带来了一丝美感,然而这温馨的背后,却是更大的凄凉,似乎比暴力场面来得更为抨击内心。
为了配合剧情,电影的节奏也被设计的极为扭曲。
大段的沉默跟着大段的对白,使人的情绪不断的被拉伸开来,执迷而感同身受的体会着人物的命运。
对于人物的塑造,影片一开始还是有些混乱,为了引入主要角色,进行了大量的铺垫,而很多铺垫是徒劳的。
使电影开始因为缺少焦点而显得凌乱。
不管怎样,对人肉体的残害,总会给观众一种震慑力,导演恰到好处的把观众的这种情绪引导到对历史的思考上来。
记录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相信人们看过以后,自会对其有自己的评价。
from IMDB:An odyssey, in which the smallest gestures become epic and when the body is the last resource for protest.fiction的影迷把它当作艺术杰作来看,Unfiction的说有主观粉饰“KB分子”(这顶帽子杀伤力太大)的嫌疑。
个人觉得有争论就好,否则sands们就死得不值当了。
2016.11.17,15路公交车。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叙事方法,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是本片的一个鲜明特色,不过看多了确实感觉时间停滞了。当然,法鲨的表演和为此片做出的巨大牺牲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嗯- -。。
摄影完美,配乐上乘,Fassy的演技一流。但我仍然无法赞同IRA的Agenda.任何的极端主义都是值得唾弃的,这一点在狱长惨死于其母身前那一刻显得尤为突出。人之间理念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任何使用犯罪的方式来争取都是必须禁止的。我讨厌撒切尔,但是我认为她做的对。IRA的所为,包括绝食,都不值得欢呼
f9882902db
删掉台词吧,默片.
十七分钟对话将生与死 动与静割裂成残忍的此岸和彼岸
自虐个什么劲
伟大的电影。不喜勿喷。2014.04.11~2014.04.12
不爱看这么阴沉的电影。
虽然一点也没看懂,但是好像确实很厉害的样子。Steve Mcqueen处女作就这么风格化。。。。。
在仅仅90分钟的电影里,导演竟然用了将近30分钟去拍摄一组单一场景中的对峙戏,而且几乎没有配乐和镜头的切换,史蒂夫·麦奎因可真敢玩
看后让人感觉不适,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观看此影片有难度。叙事有些一塌糊涂,同时个人很是不提倡影片里面这种无意义的抗议活动。
我不知道该评价什么了。。。
震撼
看到中间那段对白 真心看不下去了。。。 好浓的爱尔兰口音
饱了
感觉在这90多分钟画面很单一,法叔也太敬业了,,瘦到不成人样啊~~
史蒂夫麦奎因的处女座,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在牢狱里的反抗,最终绝食身亡。麦奎因喜爱用长镜头,片中三组长镜头很抓住人,水枪喷射墙上的圆,清洁工扫地,和最为长的与神父对话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
特别棒,有种让人冷静的震撼,看完眼睛都争得更大了。“千山鸟飞绝“这是他自己走向绝境前的写照,但人不会杳无踪迹。
SteveMcQueen是Sheryl Crow的那首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