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虽然影片都是讲述的都是国家层面的历史进程,但两个人应该都在各自国家的革命中付诸了行动,不然完全可以去和平的地方一起开始新生活。
7.0。極權悲劇的共振以細膩的虛構代表性個體敘事為連結。
太私人了,联合历史的半影像半纪录的模式其实不太像电影,不过片长放在那,想要表达的细腻和关爱也足够,只是实在不算是上乘之作。
东欧剧变和伊斯兰革命之间,动荡社会和女性个人意志之间的,只存在于秘密警察资料里永无天日的感情。专制和自由,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的声音。You need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imagine a future that doesn't exist.
#🍋观影# 心有戚戚焉
影像的选择一般,但信件独白太过动人。你的轮廓模糊了,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我到底是在和你说话,还是在喃喃自语呢?片尾展示的一系列伊朗女性居留申请也是一个冲击。她们那么美丽,那么璀璨,读完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人生才刚刚开始……结果她们到底度过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呢?
月色下/河流倒映出我和我的影子黑夜如瀑/仿佛鲜血从我口中流出我们曾经亲密无间/我们曾经如胶似漆我才发觉没有你的悬崖竟陡峭至此我从悬崖坠落/又见那轮明月河流又倒映着我和我的影子我们曾经形影不离我们曾经形影不离
从选取并组织素材的角度来说它未尝不是一种实验影像。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到齐奥塞斯库之死,似乎革命总会导向失控的结局,两位虚构的女性角色仅通过声音“在场”,面孔却像尤利西斯般不停地在革命间游荡、经受着考验(导演应该从《一个唱,一个不唱》&《尤利西斯》那里汲取了许多灵感吧)。想到近两年的伊朗等国家,历史的幽灵从未远去。如此生活三十年…
伊朗反帝制革命群众满溢上树堆积废楼,燃烧油田直立汽车丛林,直到要求平权的独立知识女性被两伊战争中扔手榴弹的长袍面纱娘子军取代;罗马尼亚计划经济物资短缺和万人集体舞团体操高唱却无声的领袖赞歌,终被饥渴群众围攻的可口可乐面包车和经济全球化后钱不值钱的动荡恐惧取代;已经忘却了你的声音,有你的胶片也逐渐腐坏,但就算理想主义在群体运动中逐渐崩塌,秘密警察依旧保留着我们书信里的真爱……历史影像的又一真实虚构法,挺好
时代巨变下的女性个人命运,撇去书信画外音看那些图像想起了香特尔阿克曼,冷静而残酷。
可能比较私人,但是和观众失去联系。
{纪录片起步02}
我已经记不得你的声音了,我看着我们的合影,那时的我们是多么要好,甚至剪刀都很难再把你我的影像分开。照片上的人影已经褪色到快看不清了,印在纸上的人像何时会从纸上淡去?我们逐渐淡出了彼此的人生,我想象着你和我说话的样子,你的声音好像变得陌生了。有时只有我自己的声音久久在脑中回荡,我真的很害怕,你到底在哪?
临时起意买了票结果看到了目前最棒的一场。整个片子类似伪纪录片,但脚本都来自档案馆和私人影像,画面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两个主人公一别多年对彼此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只能通过书信(画外音)穿越时空来艰难对话。最后Zahra彻底没有了音信,Maria在信里说她已经想不起Zahra的声音,只能戴着她给的耳环在镜子里假装在一起,假装We used to be one…太难过了。书信里情感真挚细腻是那种女导演才有的风格,Q&A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导演是男性,但女编剧没有来放映现场,因为去给自己过生日了lol 开头Azar Nafisi的诗:You need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imagine a future that doesn't exist. 然而导演还是愿意相信希望
一对裹挟在思潮中的交换生笔友,点评乱世,互诉衷肠,罗马尼亚与伊朗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导演将这些私信上的文字与大时代变革的画面糅合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全新的、非政治的景观社会,它在表达上足够波澜热烈,在结果上也足够渺小惨淡,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形成了互文。所以相比起同类型里小资怡情的《家乡的消息》,我更喜欢大浪淘沙般的这部。比较有趣的是齐奥塞斯库粉墨登场的那个片段,配乐神似通辽小曲儿,很应景。
你需要想象力,去想象一个并不存在的未来。
漫漫路上,不知所措
上一個把一雙女子揉雜進萬萬人的動盪歷史與革命中給我無盡的震撼和感慨的還是碧雲的帶喜和銀枝。將女子拋進歷史,用女子開啟並講述革命,微細人身的榮枯在家國龐大敘事的興衰中虛浮,再大的悲哀,好像也沒那麼痛苦了。革到最後的,就是命了吧,眾女子在回歸中離散,一場開始,完成了她們的終結。那末革命之間呢?遊行,熱情,口號,呼喊,群眾,手挽手,肩碰肩,軍隊封路,硝煙彌漫,砲火連天,寫不盡的情書斬不斷的情絲是由一個女子到另一個女子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細如冰裂的綿長呢喃,致最後的茱麗葉:離別時妳送我的耳環我仍在配戴,對鏡端詳,想像妳來到,於鏡中,我們合二為一;我多想與妳再見一面,流淚眼望流淚眼,談十晚再談十晚,不要為了保護我而離開我,我希望我們可以由頭來過,人世幾多不堪與狼狽,夜空煙花依舊嘹亮,妳未看到嗎?
半虚构性质的纪录片,和年初看的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类似,都是追求文本层与影音层的分离效果,文本层是虚构的一对同志情侣间的秘密通信,以书信内容为线索,剪入反映革命之间——从伊朗1979革命到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十年间两国历史变化的影像素材,期间涉及到了推翻巴列维王朝、两伊战争、霍梅尼之死、东欧剧变、齐奥倒台等众多历史事件。有意思的是,片中两位主角间最后不得不相忘于江湖的结局与现实中伊朗罗马尼亚两国的遭遇是印证的——都以革命开始,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成为了今日两个不同世界的国家。后革命时代的罗马尼亚尽管走得磕磕绊绊,时至今日仍是欧盟的吊车尾,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终究比起伊朗还是幸福太多。类似题材补充可看四月三周两天和我在伊朗长大。
70年代对于罗马尼亚和伊朗来说是动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遭遇可以说都是人祸,随时代大流颠簸,可惜的是时代有变好的可能,人生却苦短不一定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