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真正的算看完了这部片子,没有我预想的好(期望值太高)但是还是没有太让我失望,毕竟是在《画皮》《梅兰芳》之后看的,真是让我。。。。
没有话说。
还是把话题转回来吧。
琐碎的故事穿插,但是有很巧妙。
我们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其实也不过如此,你在马路这边的时候,或许我也在窗口向外眺望你,大家互不相识,但又彼此属于对方的衬托背景。
我们。。。
都是对方的路人甲。
还有还有,孩子的微笑,我喜欢。
或许小女孩确实是影片内博得众人最喜爱的一个,她,恩~我也是。
在还里面张开眼睛的微笑,让我沉醉。
毕竟躲在海底还是可以自己享受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我们还有多少的机会能够真正享受?
是时间的不允许还是我们自己?
女人们都是忙自己的事情,哦~一个拥抱才让我们在那一刻相互了解。
旅馆里的留言,是自白还是遗书?
随笔?
一个人的命运就此变成了“。
”我们都像水母在海里面肆无忌惮的飘?
还是我们根本就是没有目的没有希望的被海水托着?
是主体还是客体?
好的,乱~
这些片子我看得有味道,虽然导演得有点拙,但这样感觉很自然,我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电影不一定要有主题的,就象平常聊天说说心里话一样,我挺乐意。
说说吧,把心底里的话都说出来,不要拦着。
朋友说:在思想上疏离于整治你的这个话语系统。
不按照他们所要求的思考路径去思考。
不要在写东西之前,内心里就有一个想要围绕的主题,要觉得“这世界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
这种感觉真好。
8.12《蓝色果冻海》哈哈哈哈哈蛮有意思的名字翻看一下评论发现它之前叫《水母》......嗯🤔还是台湾这种文艺腔翻的好听点。
想起来还是跟《油炸绿番茄》同时期加入想看里,却迟迟没有观看。
这类型的片子...不太好说,情绪值拉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这片子也一样,我看下来确实是有些不明所以的,但大概可以看到三条线:巴特雅的生活主线及捡来带游泳圈的小女孩、菲佣和母女、新婚夫妇及女作家。
三条主线交织构成了地中海小镇上优美的散文诗。
我看到了巴特雅对童年迷失的记忆:波涛汹涌的海面、沉沉浮浮的泳圈、父母的争吵、沙滩上卖冰淇淋的爷爷...我宁愿把失语的小女孩看成是巴特雅童年的化身,小女孩不肯把泳圈摘下,泳圈是她的保护色,如同巴特雅,沉浮半辈子回忆不起那段悲伤的童年往事。
片头片尾曲蛮好听的,听着听着有点耳熟,心血来潮翻开网易云发现是《玫瑰人生》,哈哈哈哈哈哈哈好意外,竟然听到了熟悉的音乐,太温柔太好听了,跟电影基调很符合,蓝蓝的慢慢的,很舒服惬意。
电影不算得太好看,但是歌是真的好听!!
相比翻译过来看不出情态只觉得很美的《蓝色果冻海》,我更喜欢直译过来的《水母》一名。
片名水母算是一个象征,整个人生就像是个汪洋大海,每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的人。
水母片场并不长,只有不到八十多分钟,却多线交错的讲述了三个女性人物的故事线,三个不同的女性,她们会在某个偶遇,但却互不相识。
影片又通过她们带出了一些支线人物,我很喜欢那个不按常理拍照的女孩儿,还有酒店里非常光彩照人的女诗人,可惜她却在影片将要结束时自杀了。
电影很隐晦的道出了巴特雅无所依托的缘由,她的父母离异后并不怎么关心她的成长和生活,充满怀旧感的影像画质实际上却并不温暖。
电影关注了至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双方都将对方当做透明一样的存在,漠视感情的付出,水母蛰伤效应也由此体现,父母探望躺在病床上的巴特雅显得那样的虚伪;反过来,菲佣那样努力想要照顾自己的孩子,结果却被儿女遗忘,孤独终老……电影里的人物不约而同都找到了自己,如果可以,多多关注身边的人,不要漠视了感情的付出。
是我最近看过特别喜欢的好片之一。
虽然运用的手法并无新意,用3个故事串联起来,看似不相关的人隐约又有着似有似无的关联。
但重要的是,我喜欢电影讲述的这3个小故事。
以下含严重剧透。
PART1 主线:巴特雅的生活 我一直在想,婚宴服务员巴特雅和救生圈小孩之间的联系应该并不只是捡和被捡这么简单,在小孩的身上,巴特雅看到自己的影子。
没有人需要她,甚至消失了也不会有人去找她。
巴特雅有一个刚离她而去的男朋友,一个热衷于慈善事业整天忙于奔波在为儿童筹集善款,却从不关心她失语或自闭的母亲。
一个对患有饥饿症的陌生女子都能施以爱心并悉心照顾的父亲却几乎不和她往来。
一个在婚宴上专门负责拍摄幸福瞬间却只喜欢捕捉日常里丑恶的一面的摄影师朋友。
还有一个捡来不会说话的救生圈小孩。
PART2 主线:菲佣和母女总觉得编剧在每一个小故事里都偷偷埋了很多小伏笔。
比如在菲佣和这对母女之间,年迈的老人固执倔强,菲佣和年迈的老母亲初次碰面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语言不通根本无法沟通。
同时老母亲和自己的女儿也一样,总是不能好好说话,有时候三两句话下来就意见不合不欢而散。
隐喻暗示了交流是多么有利于关系的改善。
之后老人慢慢接受了菲佣,女儿和老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
虽然在最后的一场对话里,女儿再次负气离开,但后来当菲佣和老人相拥而泣时,女儿仍停留在屋外注视这一切,相信她对母亲的关心其实一直都在。
PART3 主线:挑剔的妻子、忠厚的丈夫、绝望女作家找了个龟毛的老婆难伺候,偏偏又是个很没安全感容易猜疑的女人。
忠厚的丈夫为讨妻子欢心和女作家换到靠海酒店套房,(其实女作家选择顶楼套房只是为了清静,海景对她没有任何吸引)没想到却被妻子猜疑了。
新婚妻子为此和丈夫大吵一架,却意外的看到作家留下的近似遗书的文字。
她和丈夫赶到作家房间的时候,作家已经自杀身亡,手里拿的是她曾经在房间里写下的文字。
其实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就相隔了一面墙。
我们在这面墙的两边或者继续疏离,或者穿越。
我们必须具备同等的自省和纠错功能。
我们就像那瓶中船,以为躲进漂流瓶里,就永远也不会沉没;也像那水母,需要水才能生存,可是在自我保护的时候却无意的伤害了别人。
其实片中的人都缺乏安全感,比如巴特雅说过,我从不相信任何人;比如那个怪小孩,总是套着救生圈不愿意摘下;比如那个摄影师专找丑恶面拍照丝毫对喜庆婚宴不感冒;比如年迈的老母亲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在害怕女儿疏远自己;再比如年轻的妻子写下的那段关于水母的文字。
电影想要传递给我的讯息,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与爱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中巴特雅和父母,菲佣和自己的儿子,年迈老母亲和演员女儿。
巴特雅被车撞后躺在医院,父母的到访真让人感到难过。
尤其是当巴特雅伸出手的时候,母亲迎上去,却只是拿走放在巴特雅手边的钱包,然后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菲佣给儿子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附近都有巴特雅母亲慈善活动的海报,不知道是不是讽刺。
最终她买到了那艘航行的船给儿子做礼物,是好的结局。
当演员的女儿总是因为工作忙等各种接口忽视了自己的老母,刚看完演出的母亲终于能和女儿的关系有了缓和,却又因为一言不合破坏本来的美好气氛。
而那对夫妻之间的情况,恐怕是天下所有情侣之间太普遍不过的状况。
只能说人和人之间都是单独的个体,拥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却是同样的脆弱和微妙。
一不小心,笑就变成了哭,哭也能破涕为笑。
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和镜头都有小味道。
像开头的时候巴特雅和男友说话时的背景板,像一片宽阔的蓝色海。
还有巴特雅和小女孩在海底的那段,冰激凌小贩出现的那段,都颇含意蕴。
其实我觉得,讲的还是接受和内心强大。
接受,接受所有困扰你的生活糟粕,承认他们客观存在。
放弃沟通、停止被理解的奢求,其实人人都各自背负,理解了又如何,无法救赎。
孤独,我们生来孤独、并孤独至死。
如果你明白的,不必再多言,我们拥抱,然后微笑着独自坚强。
拉了这部电影的前五分钟,写了五十三页的拉片作业不过大部分截图截图全是水分。
虽然没有专业设备,自己手工作坊拉一拉还是挺有乐趣然后我发现这样的多线叙事果然是讨巧又好看就说说这谋杀了我五六个小时的前五分钟。
影片开始,服务生小女孩和他的男朋友出现在蓝色背景上,湛蓝湛蓝的背景呀看上去一点也不真实,就像在梦里一样。
男人的手中抱着一个放在瓶中的船……这是第一件出现的把三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线索船这片头出现之前的一分半钟一直是这一对情侣在蓝色背景下关于分别的情绪积累,两个人都面无表情看上去平静。
直到那样梦幻的蓝色背景突然启动,原来是一辆货车,男人头也不回的上车走掉。
这个主角小女孩那最后的一句别走凝固在空气里,蓝色背景被灰色调取代,小景深的画面,女孩失望的表情,有些悲伤,更多是荒谬然后音乐响起,片头。
01:35接着女孩走进一扇门,走进厨房,在逼仄忙碌的空间里,移动的镜头有时候加上变换角度的摇拍,她一直不停碰到不同的人,却始终没有一个注意到她,她也从来没有抬起头。
冷色调的画面和让人窒息的孤独气氛。
然后,又走出一扇门,女孩把镜头带入一场舞会,上一个场景中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单纯的画面仿佛就是人物介绍,一目了然,如果说这一扇门的推开是对另一个世界的进入,那最开始的一扇门就是带入女孩自己的世界嗯……继续,女孩手里拿着托盘,一个胖女人过来拿食物,这个女人,很胖,打扮的很花哨,很,滑稽又是滑稽她这么囧的造型一出现,就让人意识到呀有事要发生了。
果然这个囧女人带着镜头从这个第一女主的身上来到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三分之一——新婚夫妇。
这里这里,从片头就开始的音乐并没有消失,而是由女服务生的心灵音乐变成了舞会音乐从头开始。
再说这胖女人啊她把大家带到舞池的中间,一对新婚夫妇。
这个胖女人,她就是个好串场然后,新娘新郎甜蜜地转几个圈,男的被带走。
有人给新娘送了一个绿气球。
为什么是绿气球呢?
因为又有事要发生了……嗯……接着跟拍这个新娘,她拿着绿气球来到一个老女人身边,这时候,镜头左边出现了一个穿墨绿色衣服的亚洲女人。
接着镜头摇,摇到亚洲女人和老女人的近景画面,老女人拿着绿气球。
想一想这色彩到这里电影的最后一个三分之一也出来了。
接着,电影中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女孩出厨房)镜头剪接出来了,两个相视而笑的女人身上闪光灯闪过,紧接拿相机的女摄影师同时,同时音乐改变咳咳咳从片头字幕就开始的音乐就像一段开场白,它能表现女服务生的寂寞,能表现新婚夫妇的浪漫,也能在亚洲女人身上一带而过,在主要人物全部出场的下一秒马上切换,随着闪光灯的扇动一点也不突兀中间省略几十秒……然后是新娘被困在了厕所,又见蓝色,蓝色的封闭空间,一直用俯拍。
新娘喊老公的名字,画面切到她老公喝醉的脸,新娘喊外面有没有人,画面切到一群在舞池里乱七八糟的人……这样的蒙太奇运用,又是荒诞而且,随着新娘的最后一声喊,画面切到亚洲女人,摇到她的近景,她捂住耳朵,绿色气球顶在天花板上(气球不就是她……)显然她不是因为听到新娘的喊声才捂耳朵,但这样的剪接,还是两个字,滑稽荒诞的不真实里透出的生活小悲伤……最后呀这新娘没办法,就自己往出爬呗于是,就有了婚礼上的这一幕,婚纱摊在地上,新娘只穿着睡裙,被困在厕所里哀嚎……还是那两个字哈哈这五分钟的最后,又是那扇门,镜头从全景推推推推成女服务生的特写。
她,还是被排除在外……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开场。
一场舞会,自然流畅地带出三个主要人物,并且性格鲜明,到处都是小情趣,到处都是小无奈,到处都是小悲伤。
其实在开头就能遇见每条线索的结局。
女服务生从始至终被忽略,她的世界就在没有人理会她的后厨,她一直站在那扇门外,望也望不到中间的舞台。
亚洲女人,其实就像那只绿色的气球,即使充满氢气能够往上飞也只能停留在屋顶,冲不破束缚。
她在喧闹的舞会捂住自己的耳朵却不能离开,因为线始终我在她的雇主手上。
可怜的新娘,她在自己的新婚舞会上被从舞台的中心逼到了狭窄的厕所,华丽的婚纱和高跟鞋都是假的,她坐在地板上音乐盖过她的声音没有人要听她说话。
她们都在这个舞会上被排斥失语……就像,她们的生活一样。
强烈建议看看这部电影啊,三条线不时地自然交错,即使不看,找找这五分钟来看看也不错这五分钟俨然一部短片啊什么时候***能拍出来该多么牛叉
据说,夏娃吃了欲望之蛇变成的苹果后,她不仅与亚当相爱,那条化作苹果的蛇也一直存在于她的身体里,后来代代相传,传给了我们。
所以在我们可见的外表之外,还有深不可测的内心,我们的行为安分守己,内心却激荡着滔天的罪恶。
电影《蛇发女妖》住在特拉维夫的三个女人的生活片断。
这三个女人像水母一样,随波逐流,过着孤独的生活,有时也会对过去和未来提出疑问。
一个在婚礼上端盘子的妇女,在海边捡到一个不说话的小女孩;一个结婚当天摔断腿,因而无法出国度蜜月的新娘;另一个来自菲律宾的外籍看护,碰上一个超难缠的老太太。
本片获得了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还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周最佳编剧。
很多看过该片的人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巴特雅身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片子。
和巴特雅这条主线并行的,还有其他很多分线,住在旅馆里的新婚夫妇,同一个旅馆里要自杀的女“诗人”,需要被照顾的老妇人,老妇人的演员女儿,菲律宾女看护,甚或至警察和女摄影师,大家似乎都在寻找自己。
情感,生活,工作……我们都遭遇欲望之蛇的不善凝视,如何面对,如何让自己回归平静才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蓝色果冻海》。
这名字真好。
可惜是冬天看的,如果是夏天应该会更好,因为清爽,凉快。
蓝色,果冻,海,这些事物都是那么舒服,让人会觉得美好。
男友离开了,他问,你没什么想要跟我说的了吗?
比如,别走?
女孩儿不吭气。
男友搬家的车开走了。
她说,别走。
浑浑噩噩地过着依旧疲倦的日子,直到巴雅特(她的名字我忘记了,姑且这样叫吧)在海边遇到了没穿衣服只套了个小小救生圈的小女孩儿。
女孩儿那么小,样子讨人喜欢,我对这个小女孩儿喜爱得不得了,她浅浅的棕色小卷发,红蓝的小救生圈,一切都可爱到不行。
小女孩儿乐呵呵跟着,这个女孩儿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甜甜得咯咯地笑,唯一一次发出声音,是当巴雅特试图为她穿上一件衣服的时候,她惊恐地大喊起来,就像《铁皮鼓》里面,小奥斯卡在医院里嘶叫起来,所有的瓶瓶罐罐都闻声落地,碎裂一片,这声音听得真让人揪心。
你女儿的眼睛跟你的很像。
警察冒出这样一句话。
而她也在被问到小女孩儿年级的时候脱口而出,五岁。
这一切后来我才理解,小女孩儿就是她,她就是小女孩儿。
小女孩儿在海边迷失了方向,或者不是迷失,她只是讨厌爸爸妈妈无休止的争吵和欺骗。
她逃走了。
她套着小小的救生圈,永久地,在海上,迷失自己。
直到被长大的自己重新发现。
可悲哀的是长大后的自己还是在重复地不快乐,过着水母一样的人生。
另一条情节线,老妈妈朝自己舞台上扮演僵尸的女儿笑了的时候,她慈祥的样子以及女儿回报她的一笑让我眼泪流下来。
后来女儿说,真高兴你能来。
老太太乐得那么高兴,憨憨地说,“我很喜欢这部演出,这个导演真有才华。
”我为她的谎言而伤感和感动。
“我呢?
”“你是我女儿,我不能客观评价。
”“你喜欢我的演出?
”“嗯。
你有一半时间都躺在地上装死。
”如果真的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受到蓝色果冻海这个名字的话,那就是巴雅特家漏水漏到整个房间浸了厚厚的水。
那时候,月光打在地板的水面上,深蓝夜色的光泽,柔软地浮动,碎碎的月色随着每一次的浮动被撕得更碎,漂浮的水面亮晶晶的像果冻,又放佛是一片海。
真美。
这也许就是果冻海。
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联想,事实上,它的另两个名字是,蛇发女妖,水母。
从这里开始雨水把影片的几个主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小男孩儿以为新婚丈夫是乞讨者,在妈妈的鼓励下跑过去给他东西。
老太太和菲佣挽着手走在大雨里,两个人笑得那么幸福,像是一对母女,老太太蹦蹦跳跳的样子就像又一次年轻起来了。
这真让人感动。
而巴雅特,面对可以游泳的房间,只是安静地关上门,走出房间,这时候下起雨来,她站在一个地方仰起头,上面就是妈妈的大海报。
妈妈作出爱心公益的招牌动作,那颗用手比划的爱心就在她的头顶上,可其实却唯独没有关爱到她身上。
我能睡沙发吗?
这儿没沙发。
然后她趴到床上就睡。
她让人一次次想要怜惜。
可是这些幸福以后便是不快乐。
老太太的话气走了女儿。
菲佣没有买到给儿子的大船。
她在哭,转过身,老太太看到她,突然就抱住她,两个人的悲伤转变为一份双重的情感。
老太太给了她母爱,她把自己对儿子的母爱给了孤独的老太太,变成老太太渴望已久的女儿的爱。
事实上,老太太给她买了那只大船。
而女儿也并不是真的要走。
“水母就在船下方”水母,像许许多多的庸庸碌碌,虽没有作为,却一直在抗争,就像诗人的话,她们被水包围着,可仍然口渴,我突然想到幸福,其实我被幸福包围着,仍然觉得不那么幸福,还在希冀着更多的幸福。
她要用她眼睛中的开口才能喝水,从不能闭上眼,没人会注意到水母的死去,因为她不会粉身碎骨于岩石之上,她仍然保持高高在上,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姿态。
水母才是导演的意图吧,每个人都像是水母。
至于蛇发女妖,我猜也许是水母很蛇发的样子呢?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
光看片名就感觉到浓厚的以色列风情(我一直觉得蓝色就是以色列的民族色)。
的确,这部片子反映了生活在以色列的各阶层、各族裔的小人物的故事,出身离异家庭、情场失意的婚礼服务员到一个人住酒店套房的诗人,从为了养活孩子而身怀六甲到以色列打工的菲旅宾女佣到坚持梦想的阿拉伯裔话剧演员。
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以色列的社会现状:失踪人口、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慈善事业、多民族融合等等。
一开始婚礼的长镜头,一下子就把片中的几个人物囊括进去了,女服务员、女婚礼摄影师、新郎和新娘还有观礼的菲佣。
然后从女服务员在蓝色的大海遇到长着雀斑、光着身子、总是穿着游泳圈的小女孩开始,这几个小人物的故事就慢慢地发展了。
这几个故事从一开始到比较后面的发展都是有点消极的,因为几个主人翁都处于不太好的境遇当中,社会上的不公平对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使他们就像漂泊在瓶中的船,蓝色大海的水母,无助地生存着。
而到了最后,人与人之间误解的消除、释然让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
最有意思的镜头应该是女服务员小的时候在海滩游泳的镜头,以小女孩的视角拍的,作为故事线索的买雪糕老人的镜头,爸爸和妈妈准备吵架的镜头,到在海边游泳时迎面而来的汹涌浪花再到回头望见爸爸妈妈在海滩上吵架的镜头,生动了还原了女服务员唯一的童年记忆。
而这个情景也暗示了观众,其实那个在大海走出来的光着身子、戴着游泳圈的小女孩,不过是女服务员童年的一个幻影。
有一个城市小人物故事片惯用的手法也在本片中出现了,就是不同的主人翁会在同一场景中产生交集,他们不一定认识,但这些交集却会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此外还有从一个故事转移到另一个故事的作用,比如菲佣和女服务员在街边不小心撞上了,菲佣的钱包里面的东西洒在路上,女服务员帮忙捡东西,而菲佣却把儿子的照片弄丢了。
看到这里我联想起自己多年前看的同题材的越南电影《恋恋三季》,这部片中也出现了不同的主人翁产生交集的情节。
与《蓝色果冻海》不同的是,《恋恋三季》是以一年的“三季”作为时间线索,以“爱恋”为主题,而《蓝色果冻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区间,它是以广泛的“生活百态”为主题,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叙事的。
有一个细节是很有趣的,就是警察局的警官将不能有专门文件夹入档的失踪人口档案一一折成之船的样子,从而引申出瓶中之船那首诗的隐喻。
这首诗是有意思的,前半部分是新娘子写的,她当时跟丈夫度蜜月时屡遭挫折产生隔阂,所以才写下有点绝望的诗句;后半部分却是给新婚夫妇让出套房的单身女诗人写的,却也成为了她的绝命诗。
就像无助的蓝色水母,她带着有遗憾的情感了解自己,孤独地离开人世。
在这里po出这首诗的节选,以作欣赏:(新娘子写的)瓶中之船不会沉没不会积尘看瓶中船漂啊漂多漂亮啊却没人能上甲板不知驶向何方外界的风不能使之扬帆船不能扬帆帆就成了装饰 船翻了水母就在船下方被水包围 仍感口渴眼睛一睁一眨 喝到水......(女诗人接着写)从不能闭上眼没人会注意到水母的死去因为她不会粉身碎骨于岩石之上她仍然保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姿态......这个贯穿本片的隐喻,其实不仅仅能用在民族命运蹉跎的以色列人身上,芸芸众生,未尝不是如此。
人都是孤独的,当中苦乐无人知晓,无人相助,就像瓶中孤独漂泊不能扬帆的船;但人也有属于自己生活的姿态来保持尊严,就像用眼睛喝水的、可爱的蓝色水母。
意識流啊意識流。值得一看
水母、蓝色果冻海、蛇发女妖!台湾翻译还真坑爹。主题和故事不错,痕迹有点重,处女作
小女孩好可爱。大爱片尾曲
"尽管身处水域 她的嘴唇却是干枯的 只能通过睁大的双眼呼吸 永不合上的双眼 没人会注意到她的死去 她不会撞到岩石 她保持高高的姿态 还有骄傲"
够细腻
第一个故事顾及了情怀也顾及了浪漫,谁能想到童年会从大海中向自己走来。欧洲片独有的气质之一就是敢于把想象付诸银幕而不赘言,因为有共鸣的自然会懂。整部电影的气质非常沉静,诗人的故事也很神秘。主妇随笔与诗人遗书互换却彼此认同,这么美丽的缘分也只能出现在欧洲片里了。(让我脑残吧!)
故事平淡中尽显生活本真,内心戏偏重,需要人静下心观看。
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完成度太低,本来是可以拍好的,本来是一部大气、非凡张力的文艺片,却拍成了四不像——仅仅靠不靠谱的氛围感染了一些小清新而已。这电影拍的是一个梦,一个青春尾端的一个少女的梦;一边是关于童年的一切美好的记忆,一边是成人世界的冷漠、孤独,影片最后终究还是回到了梦,让所有的一切都实现了——以女主的一个微笑😊完成了导演敷衍了事的最后一笔。唉,可惜了。
当年我到底看了多少大闷片啊!
很多独立电影常有的问题,主题优秀但表现的过于沉闷,失去张力也就失去了视觉的吸引
几个落魄女人的一大萝废话,女主的头发还能更那啥一点吗
有些可爱的地方,但基调还是太往积极里去,我能接受的温情片到底要有什么前提呢,无奈地耻辱地妥协吗?
07年戛纳很安静..
啊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2.5。
片头曲是玫瑰人生.这部片子好奇怪.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看的我特别摸不着头绪..
3.5。水母的意象贯穿全片,看似柔弱,却依然可以伤人。小女孩不乏巴雅特的自我影射,大海是她最深的记忆,寻找小女孩更是有着寻找童年的隐喻;菲佣与老人的语言障碍影射老人与女儿、菲佣与儿子的沟通问题;新婚夫妇间的不信任与缺乏安全感,均在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微弱关系。关于亲情与爱情。
没太看懂,卖冰的老爷爷好慈祥
就是几个人的生活片段。有点忧伤有点无助。画面给人摇曳飘零之感。像一首莫名其妙却又不是滋味抒发一时感怀的散文诗。比较喜欢前半部分。小女孩可爱。
很气质, 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