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启示录
Fekete pont,Lesson Learned
导演:巴林特·茨姆勒
主演:保罗·马蒂斯,安娜·梅索伊,阿科斯·“达丹”·科瓦奇,伊内兹·马蒂斯,加博尔·费伦齐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本片是匈牙利年轻导演巴林特·茨姆勒的剧情长片首作,聚焦十岁男孩帕尔科从德国转学至匈牙利后,因自由散漫的作风与严苛校规格格不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体育老师的暴力体罚加剧了他的自我封闭,直至新来的文学教师尤西以同理心打破隔阂,与他共同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展开一场关于创伤治愈与人性觉醒的无声抗争。师承超现实主义..详细 >
一扇自己破了然后没办法被修好的窗户,一只被困在教室里飞不出去的无头苍蝇,一个只是和别人不同好像没有在遵守规则的就被学校厌弃的“问题少年”,一个因为解释不了为什么电脑属于自己被迫把财产留下的不合群老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好像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哪里都是错的不对味的需要被修正的。但是被修正的东西从来都是我们看的到的表面功夫,真的和站在树顶的他对视的是和他同样高度的我们,不是站在树底下抬头望去的他们,也不是因为树被砍掉没办法再次爬上去的其他人。
#2025.6.21 SIFF 不喜欢,太拖沓了。舞台剧、跑步真的没必要拍那么久。文戏太多且用意不明,想从密集又好似处处打暗号的台词里让观众提炼到什么?剧情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有种不知道在文艺些什么的做作。对不上导演的脑波,且屡战屡败,睡着三次,一度想拎包走人了。
还可以看看
进门出门这样的芝麻小事强调规则至上 但在教师队伍建设 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真正重要的问题上推诿冷漠 解决问题简单粗暴 结局停在砍掉大树 无解 无语 …电影太拖沓 中途两度要睡过去
电影不是意象堆叠
本届看的五部新片里唯一喜欢的。看到中间的时候觉得有点太散,最后收得非常有力,家长会那场戏可以拿掉,有点画蛇添足。通篇远景固定镜头用得挺灵,最后修窗和砍树做结尾绝了。其实小男孩真的没犯啥错,是这教育系统太无情了。 @SIFF06
能感受到导演通过长镜头想表达出的压抑感,但是整体节奏太平,基本没有情绪爆点。刚开始还比较能静心赏析,后期影院里大家都坐立难安了
体育课上的红T恤,监督出入口的门卫……规矩无处不在。修不上的窗户,官僚无处不在。家长会上的争论,对穷人的苛责和冷漠无处不在。不守规矩的孩子和老师,好吧,孤立无处不在。精简版的诗集和读诗时消失的字幕……是意外?是剧情和现实的藕断丝连?
果然同样体制的国家味都差不多,真的压抑
从一扇修不好的窗户,到一个管不好的孩子。从一个不想被规训的学生,到一个不想被同化的老师。无聊的开学典礼并不能席地而坐,因为孩子爬树就锯掉了那棵树。从《捏造》《普通的孩子》到这部,今年上影节已经看了三部关于孩子教育的电影,这部显然轻巧又深刻,值得拿到每所国内中小学循环播放。
4.5
和小学乃至到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规则是用来遵守的还是用来违背的,我始终不得而知。喜欢简单而深刻的电影
看来在匈牙利当班主任也很痛苦
上影节打卡。好真实,好无力。
从开学典礼校长发言引用诗句形容天气开始,点点滴滴许多客观和主观的代入和共鸣。成长是那么痛,而人生并不会因为成长而变得容易。比如有些荒谬的起因不过是“想一个人呆着”。(让小朋友爱恨交加的诗人原来是裴多菲
没规矩无以成方圆,沉溺于规矩无以有未来。
不仅讨厌无师德的老师,同样对主角小男孩感到愤怒。整部电影还是比较浅显的,就是稍微有点长
教育,一个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转学生、年轻教师,简单的人物设置;线性叙事、琐碎对话,略显平淡的故事。但它有种举重若轻的能量,比如每次在触碰到僵化体制一角,感觉要窒息之时,空镜就会出现,阳光和煦、音乐轻快,以及最终的留白——一切就落笔在一棵被锯断的大树上。
Triggered,想起自己的学生年代,比这可怕他么十倍。最喜欢那段十五分钟的戏中戏,有了摄影机运动和场面调度的加持,魔法般迷人,是我看过的最好的school play,与压抑的校园现实决裂,迸射出希望之光。观众问小演员最喜欢哪场戏,他说最喜欢被体育老师打那场,哈哈哈。
2025年上海电影节长三角放映观看的两部电影之一。之于体制性“规训与惩罚”的反思,落脚在不同师生个体在如此系统之中的差异化觉醒、回应与应对上,最终以独立师生个体的黯然离场而告终——这既是全球保守化浪潮下社会生活“内在”化转变的真实写照,也同样映照着“冷战”历史遗产的角力之延续。舒缓轻音乐的主基调,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现实之间的暗讽,以及那些关于个体与群体的服饰色彩对比隐喻,都让人会然于心。可以跟Pink Floyd乐队的摇滚名曲《墙上的另一块砖》和林小英老师的《县中的孩子》一书构成完美互文关系的一部电影作品,除了节奏与剪辑可以更为精炼紧凑之外,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