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深喉》的剧照,闲的话可以看看。
人物男女主还原度很高,美术的还原度也是顶级的。
还原出了一个时代。
人设非常饱满而真实,延伸着种种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原生家庭,女权主义,消费主义等等。
首先原生家庭对女主的影响的是巨大的,尤其是她的母亲。
出去玩不许晚回来,晚了打嘴巴子。
对女主的青春性冲动,给予的是压制。
青春期性压抑必然导致反弹和叛逆。
镜头直接一切,真的是干净利落又漂亮。
然后直接跟别人跑了。
但是当她受到家暴,回家想住几天都不行。
主要还是他妈拦着,肯定是不让住。
死也死外面。
还让她必须委屈求全。
这有种压抑女性人权自由的典型扣题。
从身体到精神都得服从男性的暴力,而且还是她妈要求的。
这样赤裸裸的展现,既是点题女权的觉醒,对比在今天的女性。
再没有受压迫的日子,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其中很多大明星的客串十分亮眼,尤其付兰兰这个犊子,整那一出真是让人忍不住笑,瞬间想起他挑头整的《灾难艺术家》,也是活活的给你还原。
作为定性为人物传记片的电影,及格是有的。
最后主角的两个人相爱相杀都很扭曲的关系,当然相爱可能少一点。
上节目也说的很清楚,锅直接甩他妈头上了,一点都没惯着。
最后核心其实集中在女性觉醒和反家暴上。
跟母亲的和解也是略显牵强,影响人设。
对比《花样女王》那种我就是这样的人的感觉差了很多。
总之,就冲女演员的奉献精神,给个满分也是应该。
我不是阿曼达的粉丝,看完这部片后算是正式转成普通粉了。
记得没错的话,阿曼达和暮光女、布莱克莱弗利、艾玛罗伯茨属于好莱坞四小花旦,可见广大媒体对她们前途有多看好。
如今暮光女刚摆脱丑闻,布莱克结婚去了,艾玛跟安妮斯顿合作了部《冒牌家庭》,四小在电影圈有着不同成就,不过,离媒体对她们的期待差得远了。
在四小们的奋斗期里,我看阿曼达是四小里面最努力的:她最先挑战了裸戏她挑战了女同性恋她挑战了音乐剧 ……这次拍深喉女主角的传记片,尺度很大.阿曼达说她必须跟着他老爸去电影院,好在电影播到大尺度片段时能伸手遮住他的眼睛。
看得出,她老爸也是不希望她做出这种牺牲的人吧。
直至今天,关于阿曼达电影的评论里,还是少不了“演技不行”“幼儿园级别”“业余,再练几年吧”此类评论。
这是实话,我承认,我想阿曼达也承认。
她不定位自己,想方设法寻找自己演技的突破点,所以她愿意接各种不同的角色,各种有挑战性的角色,而不是仅限于在校园青春片里扮金发无脑美女。
说她想摆脱花瓶也罢,拓宽戏路也罢。
想起来,我甚至没听说过她有什么大的负面新闻(没有影射暮光女),她很低调,她只是很努力地在做好一个演员。
回虽然到目前为止演技方面成效不明显,可我庆幸这是可以练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我支持她。
这个片子看的正是时候 所以也是格外感触我知道女人难免落个为人妻母的悲剧 这是自然法则的决定 但我也相信个体是可以侥幸逃脱的 如果你坚持的话 像这样的个体通常会被作为异常数据排除 所以不碍观瞻所有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人的弱势地位。
个子矮 骨架小 跟男人打起来绝对打不赢 这基本上就算是完败了 每个月流七天血 浑身软趴趴的什么也做不了 一个月浪费四分之一的时间 每四年就有一年是在原地流血。
一不小心怀孕了 那么你就等着死吧 game over字幕已经准备好了 精神状况由身体状况决定 例假包括前后共计大约十天女人都无法理智的思考 我眼看着自己像傻逼一样的前一秒还在打“哈哈哈”后一秒就因为他打字少了个标点喊“分手!!!
” 但却毫无办法 心底里有个声音在嘲笑女人就是这么傻逼 但我还是没有办法 如果一个月里有十天我都在因为花落了下雨了为什么我的爱人不打标点而流泪 那我用哪个脚趾甲去证明男女平等女权主义不是喊的 你首先自己要够强才行 这才是最难的部分我不知道那些觉得要从一而终的女人是怎么想的 拉弗蕾丝他母亲就是个傻逼 丈夫打她女儿 她先质问她女儿犯了什么错 教育女儿要顺从丈夫 我就呵呵了 到底有多少女人接受过这种教育 才让家暴得以存在 我觉得我妈小时候让我学跆拳道 可能也出于这种考虑 但我太懒了 根本学不下来 不然如果以后我男人(如果有的话)敢打我 我就可以把他的门牙踢下来 打一次踢一颗 踢到他记住小时候我爸妈吵架打架很多 印象中每次都是我爸和我妈道歉赔罪 而有一天我的好朋友爸妈闹得要离婚了 我去她家安慰她我发现她妈妈坐在床上哭成泪人 然后叫她女儿去求她爸回来 吓她说你爸要是和我离婚了 你以后就没钱上学了 我第一次看到女人可以软弱成那样 原来还是因为钱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 钱的力量比力气更厉害了 这对女人来说无疑非常有利。
我见过关系最良性的一对夫妇 甚至不是夫妇因为没有结婚 也没有孩子 事业各自独立 双方都很有教养 他说他们最早是朋友 慢慢才变成情侣 这样的爱情也许不是最激烈 但却最舒适 这种相处模式让我很羡慕片子的结尾我不觉得是个喜剧 她只是走上了她妈的老路吧 如果导演有心做这样的设计 反而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片子 类似饲养乌鸦了但现在就搞得好像一个拍色情片的女人最后有个男人肯娶她还让她生了个小孩就是天大的仁慈 她就是赚进了!
运气实在太好了!
反正我的逻辑就是 女人也可以好好的结婚生子 只要你开心就好了 但如果你觉得你背负着结婚生子的义务不情不愿 或者你因为无聊就结婚生孩子 那都挺没劲的 女人的心理在这个片子里没有讲好 远不如时时刻刻 女人心海底针似的 很难用来拍成励志片 相反男人就很容易出励志故事 因为他们好像脑子比较简单 而且激素分泌的比较稳定(吧) 太细碎的东西不会去想到所以能勇往直前 因此比较容易用好莱坞同样也很简单的励志片模式去参考 拉弗蕾丝可以被更深刻的挖掘 她可能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我写影评总会感到有压力,因为我觉得写得不如别人。
可是我慢慢发现,好像不是每个人都会把写评价当成一件很认真的事情。
那我认真看完了一部电影,心里有感悟,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可能是完美主义或者某种自卑心理,我总觉得自己就算写了,也比不上专业影评人,有粉丝的博主,表达能力很强的人,很会写的人,很考究能把影视剧的细节讲得头头是道的人。
但看一部电影本身的意义不是这样的。
我是观众,我看了电影,我有想到的东西,有话想记录下来,或者单纯说一句我喜欢,都是可以的。
我记得以前,看完某个特别喜欢的作品,感到心潮澎湃,就爱逛贴吧豆瓣知乎等等,看看别人怎么说,有没有我没发现的细节,有没有人和我有共鸣。
大热作品一般都是有的,看的人多,讨论也多。
但比较冷门的作品,能找到的有意义的讨论就不多了。
我记得有一年我看了《lovelace》,因为是关于色情片女演员的电影,所以当时豆瓣上的好多影评不堪入目。
但我看完,觉得女主好可怜,我能看懂她的表情。
她好不容易从丈夫旁边跑出来,碰到了警察,警察却叫她“that bj chick”,那一瞬间她眼里的希望都破碎了。
还有她和朋友见了一面,朋友有心想帮助她,但丈夫却在门帘外面守着,不允许她说任何坏话。
所以她哪怕面对关心自己的朋友,也只能言不由衷地说“我这样的女人能找到chuck,很幸运了”我还记得她一开始漂亮又阳光,但嫁给chuck才三个月,整个人就变得憔悴,眼底都是疲惫,发型也是平常没心情打理的样子。
记得她刚刚拍完那部电影,出了名,接受采访。
女主持人很不理解地问你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她说:“因为里面有我啊。
”我理解她,一个从来没有被人重视和珍惜过的人,突然间制片方看重她,观众知道她。
她最漂亮的样子也被镜头记录下来了,当然会是开心的。
但是后来她的父亲给她打电话,说他去看电影,结果发现演员是自己的女儿,很伤心。
她和父亲一起在电话里哭。
即便父亲也不知道,她是被丈夫哄骗和强迫的。
最后,她跑去求助制片方大佬,大佬还希望她拍续集,结果她摘下墨镜,露出别人看着都害怕的淤青。
制片方大佬痛揍了她的丈夫,作为观众看着还算解气。
以上这些片段,我都不需要重温电影,不需要再搜出来看看解说,都是一直记在我心里的。
除了觉得女主可怜,我也觉得气愤,难过,因为现实里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虽然所有人,包括今天看过这部电影的很多观众,都会把她视作一个没有感情的,可以宣泄恶意的玩物。
但是我相信,制作这部电影的人,出演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是理解那个女演员的,他们理解很多个处在这种情境里的人。
也会有很多观众理解,哪怕他们的评价不在豆瓣的前排。
我今天突然打开了话匣子,想认真写下这篇迟来很久的影评,就是想告诉自己,和也许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用害怕写影评,世界上一定有人理解,一定有人有共鸣。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17天影响人的一生,女性地位,家庭暴力,人前风光人后凄凉,家长的影响,东西太多反而都太表面化了。
拍摄手法前后对比,插叙闪回,但是没有明显作用。
女主的闺蜜倒是不错,表面看上去玩世不恭,浅薄淫荡,原来也是重情重义,品德高尚。
这个渣男就不怕T-1000突然变身插死他吗,压根没认出莎朗斯通,拿着冰锥替女儿报仇。
想到了一位岛国某v女优。
是一位男性朋友和我说的故事,「她不是热爱这行才做这行的。
她是为了男友的导演梦想,伟大到亲自上阵当演员。
很是让人感动。
」多伟大,伟大到和男友分手后还是继续这“伟大”的事业。
听完我感到了很大的“触动”,因为我发现这位女优和我这位朋友三观感人。
以上只是突然衍生出的回忆片段,和电影无关。
下面来说说电影:阿曼达很漂亮,构成上总体上很一般,故事算是说完整了。
拉芙蕾丝后来开展的反色情,反家庭暴力运动只用字幕带过。
还了解到了《深喉》算一种类型的开山鼻祖。
以上。
喜欢看传记式的电影,这些人都很伟大。
因为他们或为人类带来巨大贡献&巨大苦难,或勇于越过困难,摆脱苦难;挑战极限...看到他们,会唤起你的勇气,愤怒,感动,同情心,使命感,还有各种别的。
同时比起他们你会感到渺小。
因为生活并不都是大的痛楚。
大学时最喜欢的一位老师说过他当年北漂时的故事。
一事无成穷的叮当响。
和一群玩乐队的朋友在院子里种大麻。
混迹在各种馆子里,占着一个桌子啥都不点。
等到邻座有人起来了就坐过去接着吃人家剩下的。
他说:当你感觉生活不会比这再糟糕了。
当人走到底的时候就会起来的。
此前也许别的人怎么劝你都没有用。
那还没到底怎么办,那种还能忍耐的痛楚怎么办?
感觉是去美容院挤过黑头的痛(抱歉用这样的比喻),当你疼得感觉受不住要喊停时,突然对方就收手了。
于是你又可以继续忍受。
事实上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强大的。
用一个已经变成有名的“大俗”台词,确实就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受痛苦更需要勇气。
好像又写了乱七八糟的东西。
但是就这样吧。
不过是片刻所感。
(手动再见)算来四年没在豆瓣瞎写了2015.5.27
美国五十年代政治上麦卡锡主义盛行,整个社会气氛压抑和沉闷,思想趋于保守,文化工业的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又牵制理想的发挥,“垮掉的一代”们在战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信仰与抱负,进而在六七十年代愈演愈烈嬉皮士成为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反英雄,他们承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制造幻想,金斯堡使劲地嚎叫大肆宣扬毒品、致幻剂、性解放,一众尾随青年穿着破衣服、住着破房子、当众裸体、同性恋双性恋频繁、交换情人过着群居生活,在伦理秩序失衡中发现新的自我,追求自由,还原被扭曲的躯体和灵魂,与既有的传统道德秩序对抗。
丹尼尔·贝尔认为,这种反叛情绪和对时代的狂怒是“喧闹不堪、咒骂成性、流于猥琐的”,并且概括出六七十年代文化激进主义的特色“对暴力和残忍的关注;对性倒错的迷恋;制造噪音的欲望;反认知、反智性情绪;坚决抹去艺术和生活之界限的努力;艺术和政治的融合”。
Linda Lovelace这个创造了上亿美元票房的情色片《深喉》的女主角,就是性解放时代的封面女郎。
《深喉》在美国的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一时间受到性解放人士的高度簇拥,而引发了与保守派的论战。
当时的制作公司和演职人员因此被告上法庭,男主角还被判5年刑期。
美国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给《华盛顿邮报》记者提供线索的报料人自称“深喉”。
现实生活中Linda Lovelace 不堪忍受丈夫查克带来的折磨以及影片带给自己恶劣的影响,此后一直是美国反色情运动的代言人。
影片《拉芙蕾丝》开头20岁左右年龄的Lovelace反感自己的小伙伴揭开自己的胸罩带裸泳,本以为这会是一个保守的邻家女孩,但是事后我们知道她还曾有一个孩子,结合陌生男子Chuck,很快便于其热恋上床,尝试一切未尝尝试过的性技巧,可见Lovelace 也是众多性解放成员的一份子。
而恰恰就是这个陌生男子查克让她渡过了多灾多难又无比辉煌的一生。
来自宗教和男权的双重压抑使拉芙蕾丝带上了强烈的女权色彩,拉芙蕾丝遭受查克Chuck的毒打深夜回到父母家中希望能得到母亲的庇护,然而狂热的清教徒母亲却让女儿一切都听从丈夫的,认为无权为女儿做主。
而查克凭借强大的男性霸权主宰着拉芙蕾丝的一切,不择手段地强迫拉芙蕾丝拍三级片、接受性交易,还有无原则的毒打。
孱弱的女孩根本无力承受,更无力反抗这一切,女性的地位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观,仍旧匍匐于男性的脚下。
而导演似乎无意在女权和性解放在着墨太多,Linda Lovelace失足妇女受骗被逼拍照卖淫的故事完全架空了时代感,放在哪一时代都可能会发生,都会受到同情。
这一出性解放和反女权的戏反而被拍成由于婚姻不幸和家庭矛盾造成的失足事件。
有着大眼睛和颇似娃娃脸的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拉芙蕾丝,对于传记片,如果剧本、导演、演员发挥问题不大,肯定能拿到一个奥斯卡提名。
但是90分钟的片长,被明显分割成前后两部分,一部分是拉芙蕾丝的辉煌史,一部是受虐史,倒叙插叙的频繁使用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阿曼达的表演显然也会有前前后后的对比,然而不连贯地分割使得角色本身的转变显得过于突兀,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几乎是同一张脸在通过化妆变幻着沧桑而没有任何分别。
这部电影是和The Canyon那部电影同天看的,看完后得出个共同结论——Hollywood真是个坑人的地儿。
首先,关于Lovelace的故事实在是太丰富了,她本人的生活比电影Deep Throat还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当你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似乎能够理解the girl next door为什么能做出那么惊天动地的行为了。
其实,性解放的思潮在那时影响着众多妇女,而Linda本身似乎也很愿意演电影,因为她觉得自己之前是一只含苞待放的花朵(小时候总听到这话儿,现在想来感到sick),需要释放自己,所以她去演电影一方面受人蛊惑,或是被传统价值洗脑,一方面也是自己想要did it, 因为她需要释放。
然而,导演在安排这么个题材丰富的故事时,似乎没太抓好重点,但to be honest,传记题材的电影本就容易费力不讨好,因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Lovelace, 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最后,谈谈表演,如果电影是照着传记拍,那么它应该更多的挖掘主角的内心想法,然而片子也没怎么呈现这一点,所以导致Amanda可以发挥的空间并不多,这导致这电影有点不伦不类,似乎有哗众取宠之意。
希望,Amanda能够凭着这么多的牺牲能获得一些表演提名,但似乎这次是白费力气了,挺喜欢她的,真的需要在演技上多提高提高。
另外,片中的亮点是Franco出现的时候,不过他戏份太少了。
影片中的女主琳达,我没看出来和《给朱丽叶的信》里头的索菲是同一个人。
索菲,是一个很干练积极的女性,可是琳达,却近乎颓废,十多岁怀孕生孩子这种事,对保守的中国人都无法理解,包括我。
查理,现在听到这个名字就恶心,女权在他眼里就是个虚有其名的空壳。
践踏女性自主权,像对待奴隶一样对琳达,琳达只是他用来赚钱获取利息的性工具,衣冠禽兽,何况还是个外表毫无优点,猥琐大叔的代表!
真正戳泪点的是琳达与父亲的通话,我曾一度怀疑她的父母是否是冷血动物,可是当我看到父亲颤抖的拿着听筒,泪目,以及母亲切换频道的时候,原来他们真正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女儿。
他们的信仰要求女性必须服从丈夫,可是一个像查理一样的变态是该被主惩罚的。
最后的最后,琳达写《苦难》,终于,摆脱了噩梦,嫁给了另一个男人,有了孩子,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
这样,似乎看到了索菲的影子。
You can come out of this a complete person again. I can finally be myself!不论你是否经历了lovelace的痛苦,永远,都要be yourself,and fight for the rights,fight for yourself!
挺流畅的一部电影,没想到分数这么低,可能跟女主角有关系吧。
我指的不是演员——虽然不少人质疑阿曼达稚嫩的演技,我倒觉得还好,演的很自然,而且也演出了剧情里需要的那种层次感,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喷的地方——我想说的是这个角色本身,问题就出在了她的层次感上面。
影片的叙事方式不算循规蹈矩,大概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走马观花的交代了女主角琳达与其第一任丈夫恰克的相识,并在后者的带领下,接拍了名震天下的《深喉》,然后由此一炮而红(literally,“一炮”而红)。
第二段则源于琳达为出版新书而进行测谎,并因此触及当年的回忆,然后通过插叙把第一段故事重新审视了一遍,只是这一次展现的却是光鲜背后的另一面。
第一段故事可称为“表”面,第二段则是“里”面。
在“表”故事中,琳达完全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甜心的形象,整个过程轻松愉快,争名的得名,逐利的得利,皆大欢喜。
“里”故事却把前面树立起来的主角形象给完全打破了,琳达成名的背后其实充满了辛酸,她一直生活在人渣丈夫恰克的折磨中,其实是个充满了无奈与忧伤的可怜人,与“表”故事中的形象截然相反。
这种叙事手法可以通过前后两段的呼应与对比来增加故事的“嚼头”,本来无可厚非,但其副作用则是让女主角的形象模糊不清。
观众们说不清女主角到底是个什么形象,于是也就觉得这个角色身上体现不出“力量”,最后就觉得整个故事都像那个脑门上中了一枪的充气娃娃一样瘫软无力。
事实上女主角性格的模糊与其现实当中的原型也有很大的关系。
真实的琳达拉芙蕾丝就是个随波逐流、任人摆布,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
这样一个人物虽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却让人感觉不到她的力量。
片中女主角鼓起勇气来跨过生命中的最大障碍——逃离恶魔丈夫——这一段拍的也很潦草,让观众积攒起来的情绪得不到很好的释放。
除却女主角的性格设定,第二段“里”故事本身就拍的杂乱无章。
反复“抽插”的剪辑方式把这一段的时间线打的稀巴烂,在剧情进展到某处时总会意义不明的插进来一段别的时间点上的事,而且很多对于观众理解剧情起到的似乎是相反的作用。
比如詹姆斯弗兰科的戏份,不明白为什么要剪的这么碎,然后东一点西一点的塞到故事中,是想让这个酱油男的戏份显得多一点吗?
好了,终于说到正题了。
本片女主角的性格虽然不吸引人,但是一众配角的形象却还算鲜明(也可能是戏份不多所以没机会暴露缺点)。
詹姆斯弗兰科的戏份虽不多,但他演的休海夫纳这个角色却给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
休海夫纳是《花花公子》的创始人。
此人如今已经年过八十,仍对男欢女爱之事乐此不疲。
正因为阅女无数,使他在女人这方面有着较高的阈值与造诣,不像一般的猥琐男一样老是挂着一副饥渴相。
这个人的形象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克,虽然极度好色,却又总能保持自己的风度。
付兰兰很好的展现了海夫纳这种“好色而不淫”的如王子一般的高贵气质。
琳达与他在一起时就像是一朵被捧在手里小心呵护的雪花,给人感觉在整出戏中她最没有压力的时刻,就是坐在海夫纳旁边那一夜。
本来对于这部电影的感觉也就是还好而已,能一下子啰嗦出这么多,完全是因为看到付兰兰出场大喜过望而激发出强烈的表达欲。
他来打酱油倒是没什么,毕竟他成天到处打酱油。
关键是好久没看到他的王子范儿了。
类似于本片的故事,弗兰科的表演也分表里两层。
他睁着眼演戏和闭着眼演戏是两种境界,就跟《圣斗士》里的沙加一样。
闭着眼演戏的付兰兰是屌丝范儿,而睁着眼时则会变身王子(关于两种境界谁高谁低这个因观众而异,不过大部分付兰兰的影迷似乎都认同他闭着眼时才是“里”的境界)。
近年来弗兰科虽然在大银幕上很活跃,但大多是以犯二耍宝或者秀下限掉节操毁三观的形式出现,像我这样的脑残粉虽然也很受用,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怀念《蜘蛛侠》《崔斯坦与伊索德》时期的翩翩公子。
全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有两个,除了付兰兰演的休海夫纳外,就是由罗伯特帕特里克扮演的女主角的父亲了。
一开始以为女主角的父母都是一带而过的酱油角色,却没想到他们在第二段故事中还能反复出境。
父女俩的那次电话通话是全片最大的泪点。
老人不甚明显的表情变化与声调起伏却传达出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无限爱意。
影片结尾是女主角带着丈夫和儿子回到父母家,三代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
虽然角色原型在那之后依然命途多舛,但影片定格在此处也算是给了她一个相当光明的大团圆结局。
最后,扣一星,原因是都有詹姆斯弗兰科出演了,suck someone's dick这项重任居然还落到了别人嘴上,实在班门弄斧、暴殄天物,差评。
原来那么难看的色情片背后有这样一段让人心疼的过去……
甜美+色情=暴力美学
家庭暴力,逼迫自己老婆卖身、演三级片,母亲的盲目顺从观,造就了这个女孩人生中的一段不光彩,即便以后过上了正常生活,阴影一直随形。
色情产业和女权运动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剧本将重点放在了琳达·拉芙蕾丝这个角色拍摄【深喉】前后变化,婚姻观念和家庭教育成了苦难的始因,这点选的有点平庸,需要演技支撑。彼得叔的洗剪吹造型和腹黑属性依旧,只可惜阿曼达的演技问题太大,整个角色的时间跨度前后性格上没什么层次感和变化。★★★
看到Adam Brody有着童年被毁的感觉 ( ・_・。)
电影对色情文化blabla社会变化等着墨不多,而是选择集中在女主身上。导演对于角色的塑造不尽人意,女主这个角色的变化没有什么亮点。叙事前后交织但是剪辑和镜头又不给力,凌乱。7朱诺也露点就给力了。
我就知道这片子一定不能少了付兰兰
比较有特色的一点是片子以中间为界,展示了人前和背后的两个拉芙蕾丝。这是看《深喉揭秘》也了解不到的故事。就像片子最后说的那样,仅仅17天的色情女性生涯,不能定义拉芙蕾丝这个人,它什么也说明不了。
四星全给阿曼达吧、、、个人感觉是一部非常虐心的片子,看完很难受、、、
1.居然是一个逼良为娼的故事2.Amanda Seyfried无论演什么都给人一种傻天真的即视感3.付兰兰客串萌点十足4.要不是看演职员表,我一直以为Sharon Stone是Jessica Lange。
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剪辑混乱.没点深度...竟然还敢打着女权的口号来骗我看?!呸...浪费cast 浪费Amanda的胸...
骚年们,少撸!
最喜欢看奇奇怪怪的人物拍传记片了,生活永远比虚构的电影荒诞一百倍
对于传记片来说拍得太浅了,不过冲着女神的咪咪还是要给三星的,正常的胸部就是这样的嘛。不过如果让我选女主,心中出现的名字必须是凯特·哈德森,没有之一。
Amanda很美啊,看来我也挺爱小圆脸的
艳星血泪史。
amanda不适合这种角色.....她不适合任何一种除了花瓶以外的角色...扮老都不像!
domestic violence
如此激烈的题材,拍出来却不能很吸引观众,后半段对女主个人的升华,似乎偏离了主题,不过,本片的主题一直在徘徊吧。。。
有可能因为删节导致情节内容都大大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