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的,Qs 作者 blur 也寫了這部電影,可見這部作品的精彩讓很多人心有戚戚焉。
底下也來說說我的感受吧。
看「雙面勞倫斯」,很難不想起「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2005. 舊文)。
一樣是MTF(Male to Female,男跨女)的跨性別者,冥王星裡的Partick,愛的是男人,他的命運與愛爾蘭交織在一起,死亡的意外、華麗視覺所交織而成的強烈衝擊,伴隨70年代的流行樂曲,在腦海裡炸成碎碎花火。
A wild and fabulous story.至於勞倫斯,他在一段熱烈的男女情愛裡,同樣MTF的身份,卻處在不同的生活條件之中——在大學教授外國文學,也是剛得文學獎的新秀。
年過三十五,他告訴女友,靈魂一直裝在錯的身體裡。
於是這部片注定,除了跨性別者出櫃後,所必定遭受的歧視與奇蹟——被家長抗議、丟掉工作;莫名被人毆打;餐廳裡,不時有人過來進行言語的嘲弄騷擾;而就在一切最低落的時候,得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溫暖。
導演更深刻細膩地處理勞倫斯與女友、家人之間的關係。
深愛勞倫斯的Fred,決心支持他。
然而,原本瘋狂笑鬧的生活,瞬間必須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與歧視,壓力讓Fred染上憂鬱症,也失去導演工作。
和MTF在一起,既考驗她對身體的接受度,也粉碎原本主流關係的想像與保護傘。
在關係的分合與拉扯中,勞倫斯越走越遠了。
生活中經受的歧視,讓她越來越堅強、腦袋明晰,即便仍深愛著 Fred。
但那樣的守候、等待、復和、努力追求的生活,最後卻也看清,Fred跟不上她了——即便待在她不愛的丈夫身邊,但舒適安全的中產階級生活,屏蔽了任何歧視的可能。
即便,Fred並不快樂。
所謂「社會結構性歧視」在當事人周遭的效應,以撲天蓋地、無比具體的方式展現著。
我們看到,一位才氣縱橫、生活無憂瘋狂的作家,如何被鍛鍊為一名戰士——Laurence 讓那位(曾經害他丟失工作的報紙單位)採訪女士,從一開始的不瞧一次正眼,從容說出新一年的篤定;也如同一開始對她尖銳的 Fred 姊姊,給她電話與擁抱的接納。
而導演的細膩,則呈現在Laurence的母親身上,關係中的冷落,讓她點出愛情自私傷人的獨白。
華麗的場景、炫目的調度、運用大量獨立音樂與古典樂的相互刺激、配樂與劇情之間一氣呵成的連貫。
這是我第一次看加拿大魁北克導演 Xavier Dolan 的作品。
年僅24歲的他,曾在19歲時以自編自導自演「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 2009),一鳴驚人。
而從這支預告片,看得出他很愛「很特別」這個梗——一句標示出對他人不友善的形容詞。
Xavier的作品幾乎都跟性別議題有關。
我想,導演自身默默如同Larence,以電影作為他的藝術武器吧。
Blogger http://pbear6150.blogspot.tw/2012/12/laurence-anyways-2012.html新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21210101689r.html
天性爱男人的女人,爱上想变女人的男人,即是这个想变女人的男人,爱的不是男人,这也注定是一场虐恋……就算,这两人,因彼此的挚爱,能看得开,那周围的人呢?
社会呢?
边缘人可怜就可怜在于他们是社会的“少数人”,因此,常常被“正常的大多数”所误解、排斥,异样的眼光和口水,能淹死人……所以,能说出“外表是肤浅的,具有欺骗性”,“我跟随我的心走,不在乎性别”的那对夫妇,也只能“吸着廉价鸦片,住在孤岛上,杂草丛生的房子里,远离人世”,即便自己看得开,对旁人的眼光,自然是只能躲开,消极抵抗的罢!
电影里有很多印象派,意识流的场景,把人的心绪,用画面语言将其写实了,A.Z.女士收到劳伦斯寄给她诗集《对她说》,这样一本常人眼里薄薄的书,立刻在她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顷刻间,整个房子都被倾泻下来的潮水打湿,波澜四起,水漫金山……几近要把她淹没。
还有A.Z和劳伦斯重逢出逃,一起启程去黑岛,在路上,两人相依相偎,欢快的音乐再次响起,天空飘满了,鲜艳的围巾……还有片中多次出现的宴会、舞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境,同样的A.Z.,除了第一个舞厅场景里,与当时还穿男装的劳伦斯激情相拥的她是肆意欢乐的,其他以后的喧闹场景里,虽然布景华丽,食物丰盛,每个人都盛装打扮,A.Z也是一身华服,但这以后的华宴里,A.Z.都有着繁华的落寞……A.Z没能和劳伦斯一直走到底,在黑岛的旅馆里,他们终于爆发,歇斯底里地相互责怪,劳伦斯责怪她的不够勇敢,没有坚持,最终向现实妥协,回归所谓的脚踏实地的“正常的生活”,而A.Z则责怪他的自私,只顾自己想变女人的愿望,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最终劳问她她到底想怎样,很简单,她想要的是“一个男人”……想抛弃现世的一切,冲破所有俗世的束缚,但真的可能吗?
那次黑岛之旅,连目的地都没有达到,在争吵中,她说到她因为得知他的异装癖而擅自堕胎,终于,让他没了继续吵下去的力气,他私自上楼,留下她,蹲在墙角,无助地哭泣……第二天起来,呼唤他的名字,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是,他已离去,留给她的,是一篇空白、寂寞的天花板和墙面……其实谁都没有错,谁也没必要怪谁,在片末的吧台,两人再次重逢,两杯加冰的伏特加,A.Z的还加了个小柠檬,时隔多年。
劳伦斯已然完全蜕变,里里外外,成为了个“百分百女人”,再回忆往事,竟然说,在自己还未变装的那个时候,两人的感情就有漏洞了,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A.Z劝说劳,要他脚踏实地些,但劳认为“脚踏实地”是对他俩(该说她俩了)的侮辱,因为“我们曾经飞得那么高”……于是女方说:“那你呆在那吧”这不禁让人想起《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他,自飞在天空始,就停不下来,累了困了,就睡在风里,一生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落地,但女方,无论骨子里,与这只“无脚鸟”多么相爱,多么心意相通,灵魂伴侣;最终也想安定,想有个温暖的窝,总而言之,想要“正常人”的幸福……或许,这才是他们致命的区别,变性,只是让在这条裂缝上撒了把盐,给俩人的分开,加了点催化剂……在纠结中释然,或许是因为太相爱,或许是因为不勇敢,或许是因为太理解对方而却一次次陷入沟通困境,但是,一切都难回从前……,于是,Fred终究只能是A.Z女士,有A的开始,也有Z.的结束……
这个片子讲的其实是一个我不算是很能接受的问题,但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我其实对他们是有很大改观的,一个就是他们确实就是生错了性别,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各方面其实都是错的,这一点这个片子其实没有太拍出来。
但这个片子拍出来的是他们的那种煎熬,我觉得很妙的镜头是有几个路人眼神的特写,包括第一个镜头的,其实这就是这个片子最直接想表达的,其他人的鄙视,而且这种鄙视都是那些完全没有了解过他或者说和他没有太熟的人,比如路人,比如家长,比如刚见面时的记者。
但其实熟知他的人并没有多鄙视,包括和他工作的老师,包括他的伴侣,包括他妈。
我觉得这个片子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叙事顺序。
体现在两点上一个是一开始就一直用一段采访的方式去推动,但是采访的画面是到了那个时候才出来的,另一个就是结尾,拍了他们刚见面的时候,尤其是在看了他们那么多坎坷之后,会觉得,一种唏嘘吧。
但这个结尾真的很好,如果把它真的放在开头或者任何地方都没有那么好,放在结尾,放在他们发现其实阻止他们的不是变性之后,就真的特别特别有感觉。
2022-7-17看
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致勞倫斯與我目明與目盲 對你來說都相同狠狠張開雙眼 視網膜上下降的光斑才是你這齣獨幕劇的完美佈景耳聰與耳聾 對你來說都相同巨響停囂 腦中迴蕩起尖厲的嘶鳴便是你人生默片的最佳配樂你的手中沒有槍 卻扣動了生活的扳機給愛人致命一擊生與死對你來說都相同你只在乎復仇的瞬間 和進食黑巧一樣 人類美妙的自毀傾向那麼承認相愛嗎?
生命中的纏綿此刻成了難恕的湮沒用一頂假髮來自盡 用一通電話戕害他人然後呢?
各自私奔。
比如你飛上了天 而我潛入深海在無聲的冰冷水壓下 苦笑要承認相愛嗎?
在獨角戲中添置群眾演員:我們牽手 蹲坐在一廂情願的島嶼上在別人看來卻與大陸無異四月去拜一次佛 任天空裂帛接著在宣佈退出演藝圈時 假笑或者愛與不愛對你來說都相同你對苦痛上了癮對這生活的暴戾與溫存同時上癮無法捨棄孤獨和個人英雄主義只能將一切延長:選擇的期限,播映的時間...延長、延長,然後延長,無限延長......* 啊 我盡力了..
Laurence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师,Fred是做导演方面工作的人员。
两人在片场相遇,彼此吸引以及相爱。
可是隐藏在Laurence内心深处的,是成为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男人。
这让Fred被迫接受,最终还是离开了Laurence。
反对一直都存在,从家庭,从社会,从工作。
但Laurence依然存在,没有什么改变。
电影的核心其实是探讨接受的问题。
接受,意味着支持,即使不是完全的支持。
Laurence在追寻自己内心所想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许多的阻碍。
从家庭上,因为没有和母亲提前告知以及突然消失,母亲变得不太能接受他的巨变。
因此在数次Laurence想逃离社会,回家安慰的时候,母亲总是选择了拒绝。
Laurence的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男性。
一直没有对Laurence选择过支持。
对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从一种大家长模式,居高临下的感觉。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Laurence的母亲逐渐接受了Laurence,无论是变装前,还是变装之后的。
毕竟不管怎样,Laurence是自己家的孩子。
母亲爱的是Laurence,而不加性别的定义。
所以母亲选择了支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Laurence。
从社会层面,Laurence同样遇到了许多的阻碍。
从刚开始变装的时候,在街道上,在酒吧里,他总是遇到他人的冷眼和嘲笑,届时他会选择反击。
但是在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对自己逐渐接受的过程中。
社会也变得开明,对这种社会现象也逐渐变得包容。
我们也可以看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现象不再抱以一种异样的眼光。
毕竟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们张开了自己的胸怀,去接受一切可能的事物。
工作层面,Laurence接受了许多的不公。
因为变装,Laurence被家长联合起诉,赶出了学校,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这使得Laurence只能以写作为生,间接导致了和自己的爱人Fred的破裂结局。
但是在电影的末尾,接近新千年之际,Laurence已经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接受了采访,在文坛活跃一时。
这也间接说明了,工作层面上对Laurence这种特殊现象的接受,而不是一昧的say no。
之于Laurence的爱人Fred来说,她遭遇了从反对-妥协-接受的过程,从刚开始的无言。
到认识到自己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而不是他性别的特质。
但是Fred内心渴望的,是一个real man,而不是Laurence这种半路出家的女性。
不过随着Laurence逐渐深入对自己的探索,变装程度也逐渐加深,自己也只能选择妥协,因为她时隔数年,自己爱的仍然是Laurence本人。
虽然最后Fred依然选择了逃避,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举。
Laurence生而为男,内心却住着一个女人。
不过Laurence的性取向依然是女生。
这也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因为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不要说同性恋了,他们就不能接受。
更不要说有着女人打扮的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之事。
这对社会以及民众的认知,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这也是他受到社会的冷艳的原因之一。
奇怪的根源在于,让人怀疑性取向。
男人的特色,是有雄性的特质。
但是Laurence服用激素,外形已经变为了一个女生。
有了乳房。
Fred发现的时候,也是特别的惊愕。
内心居住的女人,也可以说是Laurence长久压抑的欲望的代表。
Laurence的父亲极度具有大家长气质,是父权制的代表。
在家里对母亲颐指气使。
Laurence在这种氛围里面生活,自然也是和母亲站在了统一战线。
毕竟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深入。
家庭内部的压迫,促使了Laurence内心女性角色的发展。
在教学岗位,面对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监督,想做自己的目的,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社会是父权制的,这种凝视也是带有父权制意味的。
于此,家庭内部,社会外部,Laurence收到了内外的压力,内心的女性角色也变得更为强壮,自己想做自己,想做一位女生的欲望,也是愈加强烈。
Laurence虽然内心的女性角色被持久的压抑,但自己却是一个很男人的人。
和第二任女友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戴着耳机,而不去理会他人,不会照顾他人的情绪。
即使口口声声说,自己对他人抱以感情,是一种喜欢的情绪。
可是冷暴力,确实是处处可见。
不会照顾让人情绪的巨婴,需要女性的服务,这和Laurence的父亲如出一辙。
这也是Laurence变为真正女人的阻碍,因为自己从行为上已经在行男性事的后辙。
多兰的电影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完,一部分是因为资源的原因,一部分因为时间。
但是我发现,多兰的电影里面一定涉及三个话题,自我的讨论,母子的关系,和对男权制度的反叛。
自我的讨论,主要体现在做自己上。
做自己包括,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正视自己内心所要,并且以追求。
从多诺万,母亲,以及这部电影我们都可以看出,主角都是在追寻内心所望,或性取向,或成功,或爱恋,都是在做自己。
母子的关系,是多兰电影的基调。
母子的关系再差,母亲也是对孩子有着无止尽的爱。
Laurence的母亲对Laurence也有着无止境的爱,在回答Laurence关于是否还爱自己的问题上,他的母亲也是坦言,自己爱儿子,而无关性别。
母性的光,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父权制的反叛,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摆脱以及接受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反叛。
或自己的身份,或者被绑架的感情,都是内部或者外部爹味太重的原因所导致的。
而逃离,则意味着一种形式的自我反抗。
回到这部电影,Laurence变了,确实变了。
外形,工作,对社会的看法,对工作的看法,工作地点,语调,容颜。
这些都产生了改变。
但是Laurence或许也没有改变,他还是母亲的儿子,还是Fred的爱人,It’s Laurence anyways, 他依然是劳伦斯。
“It's Laurence, anyways.”
节奏和方向毁掉了这部电影!
“他们相逢于微时,他用一个曲别针做成的小物件初次俘获了她的心,他给她念诗,彼此写下不能容忍的事——这个单子在长长的甜蜜里被拉长,那时的爱情,像她的红头发一样热情似火。
直到有一天,他说:其实,我想变成女人,但是,对于你的爱不变。
一切就有了变化,她开始守护他,看着他变化,他们的关系也在变化;他们后来分开,他出版诗集,里面全是她她她,她嫁给了她想要的男人,住在一栋白房子里,他偷偷地在她房子外的一块白砖上涂上了属于她的红色;他们又在一起,又分开,争吵,纠缠,几年后,曾经梦想里的黑岛,成为了伤心地……几年后,他们再见面了,互道:你真美,像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但话腔一开,情人间的介怀迎面扑来……从他女装上身的那一刻起,怎么都回不去了;只记得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他们在片场的门口相遇,他说他赢了20块钱,10块钱加油,10块钱用来给她买杯喝的,说这话时,他挑起了眉毛,意味丰富,她呢,那时还没染成火红的头发,看着眼前这个头发修剪得像小男孩儿的男人,羞涩而明媚得笑了……”这是一个从立意上让人动容的故事,多兰在探讨爱的道路上,再进一步:“什么才是纯粹的爱?
如果爱也有性别之分,那改变了性别的爱还成立吗?
”但他勇敢地走向了一条“表现主义”的不归路,在所有对于关系挖掘的路上,都铺上了华丽的地毯和意向明丽且不明所以的铺陈,唧唧复唧唧,到最后,便成为了视觉摇滚MV大串连。
情感的推动力被无休止的自我陶醉和让人眩晕的镜头稀释了,所以,看完,这股爱的力量并没有被传递出来。
电影里,最好的片段,除了女主角在餐厅里痛骂嚼舌老妇的那段,便是结尾处,初相识的青涩美好,用曲别针俘获一颗情窦初开的心,两个人浅笑在一片漩涡里,让人直想起这么一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真的是太匆匆,唯一这么一处用情最深的镜头,便是电影的Ending。
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选择在2022年的结尾打开这部片子,巧的是这也是一个跨越了十年的故事,从1989-1999.它的英文名直译其实是各种劳伦斯,我更喜欢英文的名字。
劳伦斯是复杂的,他是男人,身体里住着女人,他爱着一个女人,甚至到最后他都保留了他性征上的男人。
无论是他重生的1989还是全球都激烈的LGBT运动的今天,劳伦斯都无疑是特别的甚至边缘的。
但看完整个近3h的作品后,我想劳伦斯的故事可能只是使一些更普遍的问题极端化的一个载体。
故事里的问题甚至会让我想到最近看的《花束般的恋爱》,现实与理想,脚踏实地和在天上飞……所以爱情和面包真的是矛盾的吗?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找到关于自己的平和和身份的认同我想是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理想与现实,两个人的分分合合,断断续续的激情与爱,最后落成了一句“脚踏实地”。
我想他们都曾经因为理想爱对方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劳伦斯坚定的选择了自己,而弗雷德可能也在不断地摇摆和选择中,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了。
我爱导演的先锋表达。
很难相信很多意识流的表现和先锋艺术性的镜头语言竟然至今仍能使我们惊叹。
很多的镜头截图就是艺术,狂放又细腻,这对于观众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视觉享受。
4:3的画幅配合一些人物的特写和导演特殊设计的场景,真的是让人想疯狂截图。
如果说《我杀了我妈妈》是白色,《幻想之爱》是红色,那《双面劳伦斯》就一定是紫色。
如果说前两部是对画面和声音的不错的尝试和突破,这次对于叙事的保守地浅尝也绝不能说失败,腼腆的泽维尔•多兰坦言自己要追随《泰坦尼克号》,而他放射着奇异光芒的野心也正如他还在找寻的“冰山”,正悄悄浮出水面。
他有的是坚定而非自信,他在一步一步地探寻自身的潜力,而非一味地玩弄和颠覆。
自编自导自演的前两部作品,让泽维尔•多兰显得很自恋,这一次,他却自恋的更加隐晦和深沉,159分钟“舍不得”剪的片长就足以说明,同时他渴望探索的触角也伸得更长,他从单纯地关注成长、性取向及两性关系问题到开始尝试消解性别,消解正常人和边缘人之间的灰色地带。
他真诚地、自传性很强的独特风格更好地服务于他的叙事中,他不再受制于23岁这个过于轻浮的年龄,他开始尝试从周围的人身上找故事,虽然是并不怎么新鲜的甚至有点烂俗的“变性人”的故事,但他确实做到了用与众不同的、让人惊叹的、辨识度高的方式来讲述,这着实令人欣喜。
大饱和的五彩斑斓,明艳清新的色调,大色块单色的运用,讲究对称的封闭式构图,反常戏谑的声音游戏,这些个人化元素在该片中有增无减,同时泽维尔•多兰也开始使用少量走出去式的开放构图,纵深感很强的大景深镜头等等。
他毫无章法的“胡乱”剪辑,连续特写镜头的堆积,神经质般的手持摄影,突然就产生了某种效力,激烈碰撞的虐恋情绪外溢出来,仿佛一滴滴迷人的紫色迷幻液体。
泽维尔•多兰在色彩、服装、音乐方面的品位自然没得说,但令人欣喜的是,这次在对话幽默感的拿捏上他也有了新的突破,优雅的歇斯底里,知识分子式的调侃,精准到位的少言寡语,当然总会有人觉得都是胡言乱语瞎扯淡。
演员方面,男主角梅尔维尔•珀波(Melvil Poupaud)从以往单纯的“坏男人”变为肆无忌惮的“变性人”,女主角苏珊娜•克莱蒙(Suzanne Clément)渐入佳境,女配角莫妮亚•乔柯里(《幻想之爱》的女主角)更是不动声色地用同一种表情表现完全不同的情绪,泽维尔•多兰自己也只是在派对上若隐若现了一下,充满野心的样子。
在《命运》交响曲下漫天飞舞的人造雪花,从屋顶垂直落下的、浇醒梦中人的一头冷水和没有表情的哭泣,在明媚黑岛上惹眼的紫色风衣和从天而降的五颜六色,为抒情而扬起的漫天落叶,从嘴里飞出的黑色蝴蝶,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涂上保尔•艾吕雅的“自由”,幸运的泽维尔•多兰有太多的大师可以学习和继承,但幸运的他却能找到最符合自身电影气质的“邪门歪道”。
男女主人公在汽车内封闭空间的几个段落我很喜欢,在狭小封闭的空间内,男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通过影像语言外溢释放出来,随性肆意,真不像出自一个23岁的年轻小gay之手,这种激烈冲突的情绪张力是他上两部电影里没能做到的。
男主人公劳伦斯相识几个歌伶的段落让我有点担心这个年轻人会过早地坠入奢靡的黑洞中,那毕竟都是大师功成名就后玩的奢侈把戏,泽维尔•多兰离那儿还太远,二三十年后再玩也来得及。
看了三部就觉得苍白无力已经腻歪的人请尽快放手吧,泽维尔•多兰显然不是你的菜。
不管故事讲得好不好,不管用怎样锋芒毕露的方式讲,我就是能记住他,他就是能抓住我,反正,他就是泽维尔•多兰,他就帅帅的、才华横溢的在那儿,你爱喜欢不喜欢。
惊叹这部电影的配音与场景,二人漫步于五彩的衣雨之下,代表的是解放与自由,或是发泄吧。
等待了如此之久的相遇。
最后男主角剪短了头发,没有抹口红,他说反正都是劳伦斯,是因为心爱的她说需要一个男人的缘故吗?
为你可以牺牲的我性别吧。
我一直在意女主角的发型,从红色染成了黑色,最后剪成了短发,颜色是一种最直接的情绪表现,也许他们都真正变了。
值得注意的细节:男主最后眨的是左眼,而之前异装时是右眼。
双面的我吧。
在与女记者聊天的时候,玻璃窗外的男人一回头,原来是之前学校里的那个老师,当男主就要被开除时,还不断说着好话。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吧,压抑的、被歧视的他们。
爱真的与性别有关系吗?
如果你是homo,你就要变性吗?
他们说,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想转变自己的性别,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识,也许只是遇上了一个与自己恰巧同性的爱人罢了。
就像剧中的那个女人说的,她是lesbian,但她不在乎她的爱人已经变成了男人,因为心的感受,她不在乎她的爱人是否有dick。
但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吗?
你的男友说他想变成女的,但他还是爱你的。
他开始异装之后,你们还做爱。
也许有时我们只是认识不清自己,我们在混淆自我,什么是爱呢?
什么是性别呢?
你想变成女人,可你还爱女人。
你们都是在违背自然的规律啊,也许吧,可是这样的时代,千禧年的过后,有些东西不该如此了。
评价多兰的特点。前卫,个性,细腻,长,帅。
演员的演技啊,太赞了。
多兰是无论如何也要给自己一个镜头。
Melvil Poupaud的女装扮相还真不是特别的好看,尤其是没带假发的样子,但他第一次变装后走过学校的长廊那段真的很喜欢,色调,服装,配乐都非常的Xavier Dolan,他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次比一次大妈,但一次比一次演得好。整部电影情感丰富,高潮却略显多,如果长度卡在一个半小时会刚刚好。
如果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所有的分手就都是命中注定的落荒而逃。一部过度饱和的片子:色彩、人声、音乐、台词、情绪…全都满到不加节制。可那些幻灯片式的抒情段落跟角色有关吗?还是导演的呻吟?讽刺的是,拍得最好的一场,恰恰是异装第一日现身课堂时那鸦雀无声的一分钟。人物各个爆丑不忍直视。
终于看了!每当看到fred那上了年纪翻黄干枯皱纹横走胶原蛋白尽失的青筋绷了一薄脸(不管有妆无妆)和头发,和脸的描述一样的发质(及头发的颜色些),我就难受。
一个变性人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撕心裂肺。泽维尔·多兰的美学就是:略显华丽,有点浮夸,兴之所至来一段MV。确实极富个人风格,带有明显的任性与随意,但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形态。
最后两人的仓皇而逃,让爱情变得苍白残酷。
果然是阿莫多瓦+王家卫的范儿
无节制的慢镜和特写,剧本实在太长太啰嗦,没有什么情节,基本全是人物的情感描写。PS Melvil演得挺真诚,但女装扮相真心不好看(虽然服饰都很美)。
终于看完了。168分钟超长MV。
每个人都自私残忍的活着 肆意的评断他人的生活 坚定勇敢地继续 也无从知晓获得和失去哪个更多 Melvil Poupaud很帅也很美 但被演技实在赞的Suzanne Clément盖了不少风头 Xavier Dolan镜头的运用很美 都让人感觉有卖弄嫌疑 片中的小浪漫耍得也很是高明 但剪辑还是有点凌乱 2个半小时对我来说有些冗长
将近3个小时,加上魁北克口音法语,耳朵都要听得长茧了。。。。。好在Melvil Poupaud好帅,果然还是巴黎腔好听。画面和配乐都不错,只是感觉都不及上一部。
哈哈
这位小哥这次拍的也太长了
故弄玄虚
色彩、服装、配乐都很好,一如既往的个人色彩。但升格、名言用的过了。挺平庸的故事。敢不敢短一点!
看不懂
这一次多兰没有继续自我下去,而是真正讲一个故事,可片段化的叙事还是另可看性大打折扣。视觉风格方面,天才少年已经得到过太多赞誉,我只能说初看惊艳再而腻三而烦,他的片子长度都控制在90分钟应该好一些。
你是勇士,只是我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