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展到第三部,前面德古拉的女儿、外孙都已经讲完了,这一部只能再来讲讲德古拉自己。
于是在这一部里,德古拉也开始卖萌了。
电影主要讲述德古拉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度假的故事,度假过程中,遇到了曾经的对头的故事。
虽然在主题上没有迪士尼那么深,强行插入的主题家庭观念没有成功,反倒沦为附属品,但还是是一部很好的合家欢电影。
电影也依然很欢乐,特效也不错,新出来的人物也让人印象深刻。
最抢眼的要属邮轮上那些服务员人鱼,一个个翻着死鱼白银,永远一副傲视的样子,真是太贱了。
最后和范海辛那个老头大战的戏,变成了轻音乐和迪斯科的对决,这个设定倒是挺好的。
但是很明显迪斯科更有节奏感,比轻音乐更好听,硬生生把范海辛的迪斯科强行输给德古拉女婿的轻音乐,如果换过来效果应该会更好,或者学周星驰,用儿歌战胜迪斯科也不错。
中国动画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不仅仅是特效和故事,连片头片尾都输了。
好莱坞动画的片头片尾都具有很强的创意,观众会像看电影一样去看片头片尾,不仅仅是动画,很多大IP真人电影也是,都会设计一套符合电影的片头——《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子孙满堂,亲朋和睦,吸血鬼伯爵德古拉(亚当·桑德勒 Adam Sandler 配音)在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只不过喧嚣过后,他也陷入深深的落寞中,似乎冷酷的伯爵也开始期待美好的爱情了。
善解人意的梅菲丝(琳娜·戈麦斯 Selena Gomez 配音)看透了老爸的心思,于是带着家人和朋友们踏上了一段充满惊喜的意外之旅。
在百慕大的怪兽游轮上,德古拉邂逅了美丽的人类船长艾丽卡(凯瑟琳·哈恩 Kathryn Hahn 配音),他对这个美人一见钟情,却没有意识到对方来自死对头的范·海辛一族。
与怪兽们缠斗上百年的亚伯拉罕·范·海辛(吉姆·加菲根 Jim Gaffigan 配音),意图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将死对头德古拉以及他的伙伴们一网打尽……
依靠非人类超自然的抗击打性来制造笑料。
丹尼斯在走路的时候,还明显看得到20年前德克斯特的影子。
怪物的皮囊都有一颗人类的心,装满的是西逃者的童年记忆。
仍旧是人类与怪物的恋情,百慕大与亚特兰蒂斯。
反派一定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登场,就像从前那样,换怎样的容器,20年都熬一锅汤。
那部《失落的遗迹》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
弗兰克,木乃伊和隐形人就像当年的正义集团,就是革魔力,维哈林,以及库克。
那个遭遇的脚部特写。
爱上杀父仇人,真古龙。
救了还是会去拿终极武器,因为不能违背家族遗志,这才是所说合理的戏剧转变过程。
爆点总是音乐,这次是DJ battle
一直追杀德古拉和怪物的人类范海辛,一直是德古拉的手下败将,可是世世代代从未放弃,甚至为了一网打尽所有的怪物,弄了怪物旅行社,并且让曾曾曾孙女在游轮做船长。
为了让父亲好好休息的梅菲斯,恰好买了这艘邮轮旅游的旅行,故事由此展开…在邮轮上开始一心想要除掉德古拉的曾孙女艾丽卡不断失手,可是德古拉却有了第二次Zing!
他爱上了艾丽卡。
这里有点不能接受!
因为第一部的时候说了怪物一生只有一次Zing(一见钟情)!
随后在拿除掉怪物们的武器时,德古拉还救了很多次艾丽卡,最后在拿到武器的时候,艾丽卡把武器给了曾祖父范海辛,在曾祖父对付怪物们的时候,女婿乔纳森和德古拉一起联手对付范海辛…不过最后艾丽卡救了德古拉,最后关头德古拉还救了范海辛,范海辛因此改变了对怪物们的看法,同意了艾丽卡和德古拉在一起。
精灵旅社这一系列一直都有追逐确实还不错,这一部感觉一般般吧。
讲的是旅社的人们一起出去游玩因为前尘往事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后续的事情。
几个观念回绕在脑海里,1.要抽时间和家人一起去玩乐放松2.自己幸福也要让家人幸福不再孤单。
忘年恋还是有的,不要千方百计的去阻拦,祝福就好。
3.没有永远的敌人。
4.唯有美妙的音乐能战胜邪恶。
5.有了孩子也要记得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放松一下。
6.有婚前恐惧症是正常的
三星有余,四星不满,但是会有愿意给四星的冲动的那种回忆加成型动画片。
本片适合合家欢笑,齐聚一堂;适合情侣相伴,携手相顾;适合学生儿童,荡脚尖笑;......坐在满满当当的电影院里,环顾四周,唯一与这本电影剧情的出厂设定,推荐型号,不匹配的观众,仿佛,就只有,我。
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独立观影人,比起网络独立观影人需要考虑的是否对电影保有独立思维和独立判断这些中二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独立观影人大部分时候在考虑的是,这本电影是否适合单人观看?
适合单身人士的独立社交空间很少,我看过以一张孤独指数的表,上面从0-10中的大部分我都做过,一个人去迪士尼也玩的很开心,一个人做手术也疼痛的恰到点处,但是一个人看电影,还是很小心。
一人食很简单,一个观却有点难,一个人没办法看爱情片,因为怕被情侣闪;也没办法去看家庭片,因为怕小孩太多;看悲情片不行,怕在电影院独自大哭;看喜剧片也不行,怕捧腹大笑结束之后听到心里的回声......脑子里的戏多的比屏幕演的还精彩的时候就不需要看电影了。
动画电影分类,算是一个不需要用心也不需要用脑的小消遣,没有太错综复杂的剧情,没有大喜大悲的转折,没有血腥暴力色情,甚至连坏人做的坏事都有限,电影的最后往往还会和主人公一起在彩蛋里扭动,所以找个清净的场次,在电影院的椅子上摊开自己,也会有一点找回那种十几年前兴冲冲放学回家打开电视剧看动画片的感觉。
当然了,还是有差的。
近年来的动画片更荤素不忌了——比如我长很大才看的圣诞惊魂夜,完全就是一个充满了LOVE&PEACE的童话,但是因为画面暗黑,主人公是个人体骨架,在我童年的时候算深夜档动画片;而上一本我看过的以吸血鬼作为主角的动画片是怪鸭历险记,主角是个鸭子不说,还是吃素的——而现在我身边这群站凳子上都没姚明高的小朋友,已然在看一本主角为德古拉的动画片。
更劲爆的是,在讲二婚纪实。
比起大部分的童话所维持的古今中外天下大同的婚姻基本观: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本动画片抛掉搞笑的元素,抛掉音乐背景元素,抛掉别的不重要配角和花絮式出现的彩蛋梗,抛掉这些包装带和彩色纸卡,故事的情节相当简单的来说就是:男主角,又,恋爱了。
问题在“又”上。
据我所知,吸血鬼也有情吸血鬼也有爱吸血鬼也有爱要谈的故事并不在少数,但是无论是精灵旅社本身还是别的大部分少年儿童动画片对社会的深入程度或者说对儿童心灵的保护程度还没有到达谈及二次真爱的地步,当然主要还是保护家长——我们连宝宝你从哪里来这样的科学常识都说不清楚,要和宝宝解释妈妈爱你,妈妈爱爸爸,当然妈妈以后可能也会爱别人,当然那时候妈妈也爱你,之类的纯粹的心灵情感大剖析,真的太难了——扪心自问很多妈妈爸爸自己都没办法对自己做这样的ZING的真心话大冒险吧,何况是对孩子。
我当然尊重唯一,也相信人会陷入二次爱情,但是到底哪一次才是真的ZING,或者两个都是,还是其实都不是,就没有ZING,这不是动画片要解决和讲述的问题,这是没有人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面对孩子视角而言,可能这些让我陷入沉思为家长冒白毛的剧情,不过是要讲一个基本,简单,好笑,你爱我,我也爱你,最后大家开开心心永远在一起的爱情动画片,ZING不ZING,真爱不真爱的,是大人在想的问题。
本片适合合家欢笑,齐聚一堂——但却在告诉你的伴侣、父母和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未来人生,与你无关也可以幸福美满;本片适合情侣相伴,携手相顾——但故事的剧情是你此生不变一生一次的ZING的花火,当然还会为别人的双眸也重新点亮;所以最后我环顾四周,要说完全不会被这本电影剧情噎住回家再想一想ZING的花火的观众,大概真的只有孩子们。
这么算起来,的确算是一本儿童动画片,只有儿童才能尽情欢笑的动画片。
★精灵旅社3 疯狂假期2018.08.19 万达 华府说实话已经记不得前两部的故事了,但延续好感还是来看了。
感觉没必要做3D吧,可能这样会多卖钱?
整体还是那个套路的故事,各种怪物的无厘头,正反派相爱相杀,最后一起伴着神曲走向印度风。。
没有很惊喜也没有很难看,放松自己吧。
不管是人还是怪物又有什么不同。
大概我现在就需要一个能擦出火花的人或者怪物吧。
2018.08.20 19:49
不吓人的怪物们,沉溺于freestyle无法自拔 未曾想到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这部动画片《精灵旅社3》竟然成为了最应景的电影,搞笑归搞笑,也不乏甜蜜元素,在海底神殿德古拉为船长“挡枪”的场面,狂撒狗粮啊。
所以七夕刚过,这里还要马后炮一下,各位情侣过节看电影,没选这片,亏大喽。
更未曾想到的是,这套格局有限,故事模式完全类似的《精灵旅社》系列,竟然能拍到第三部,而且依照目前的票房走势(截至目前,北美公映一周1.5亿,全球4亿,而本片的成本仅有8千万),未来第四部也是板上钉钉的。
瞧这一家子在我看来,《精灵旅社》系列比起其他系列动画,格局还是偏小一些。
因为第一部的故事模式和格局已经被限定了,说白了就是旅社老板一家子的琐事。
估计连该片主创都没有想到电影会如此成功,导致后面两部作品也不会跳出这个模式。
泰坦尼克号乱入?
所以,《精灵旅社3》中,德古拉还自黑了一次:“不就是把旅社搬到了游轮上,这有什么不一样??
”格局和模式被限定?
我一说您就明白。
《精灵旅社》系列的故事都用到了一个“瞒天过海”的招式。
第一部,德古拉为了避免怪物发现人类,把小哥打扮成怪物,还阻止女儿与这位谈恋爱;第二部,德古拉为了蒙混老爷子,把外孙打扮成了吸血鬼;第三部,德古拉向女儿隐瞒自己与船长谈恋爱的事实,结果船长是范海辛的曾孙女,打算灭掉怪物,也蒙混了所有人。
所以,这三部基本上都是描述这一家子的鸡毛蒜皮,不是拉女婿对付女儿,就是一家三口一块对付老爷子,互相大摆龙门阵。
而且其中有个规律:★德古拉用“瞒天过海”的方式对付的都是自己人(蒙了女儿两次,老爸一次),结果最后自己也中计了,被未来的老婆给蒙了,真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每次“瞒天过海”的起因,都是碍于亲情,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亲情关系,可谓有始有终。
所以,《精灵旅社》三部的编剧各有不同,但我猜至少每集故事大纲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人,不是导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的主意,就是亚当·桑德勒的点子。
而且就这么个家庭琐事的故事模式,竟然拍了三部,且如今依然能获得大量观众追捧,就是因为建立在这个非常“没创意”故事基础上的角色带来的娱乐效果,才是非常“有创意”的地方。
流行文化中的恐怖怪物们世界奇幻文学中的各类恶魔、怪物以及不死生物永远是大银幕上的常客。
在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的影史50大恶棍之中,真人角色比例很少,而恐怖片、神话片里的大坏蛋形象占据了相当多的比重,比如吸血鬼、狼人、木乃伊等等基本榜上有名。
环球怪物系列如今已经被索尼玩坏了这些虚构的怪物形象,坏得很纯粹很单纯、没有理由的坏,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坏得太有趣了,所以才成功有了光彩。
比如在很多网络文化中,有恶搞异形、吸血鬼的图片和漫画,却没有恶搞汉尼拔的,这就是区别。
正因如此,才有了《精灵旅社》系列,将影史上那些最著名的怪物集合一处,用反传统手法给观众的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最大创意,就是将吸血鬼、狼人等作为怪物角色进行拟人化、日常化、萌化的接地气的处理。
在此之前,这些怪物都是来自于亚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骇人”形象。
但随着他们知名度不断提高和观众审美的进化,这些可怕的怪物大部分都进入了主流文化之中。
就像哥斯拉一样,最早只是恐怖片、特摄片里的反派,如今摇身一变,不但横行于好莱坞,还广泛进入到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中,光是哥斯拉玩偶就深受孩子们喜爱。
试想一下,50年前这玩意还是能把小朋友吓哭的恐怖怪兽哦!
这就是这些怪物进入主流文化的契机,因为他们形象鲜明,而且就算坏,也坏的很单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而这些进入主流文化的怪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精灵旅社》的五位主角:吸血鬼、狼人、木乃伊、学科怪人、隐身人。
如果把这几位如今进入主流文化的故事,都说一遍,恐怕这篇文章就跑题,这里只挑重点的说,以德古拉举例。
德古拉伯爵赛高来自于欧洲罗马尼亚著名传说的吸血鬼,本来就是西方让人谈之色变的怪物,但在1819年波利多利医生创作的《吸血鬼》小说中,将吸血鬼主角鲁斯凡爵士(Lord Ruthven)从野蛮的杀人活尸转变成了英国贵族形象开始,吸血鬼在大众心中的造型就开始变化了。
直到19世纪末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的哥特小说《德古拉》打底,成功将德古拉变成吸血鬼的代名词,而且他们文质彬彬、具有吸引异性魅力,能够控制受害人的思想的绅士形象至此定型。
克里斯托弗李版德古拉如果说吸血鬼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出没于恐怖文学和电影之中,虽然充满魅力但还是让人心有余悸。
那么真正让吸血鬼进入主流文化,要归功于1976年美国作家安妮·莱丝的小说《夜访吸血鬼》。
因为这套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去除了吸血鬼的负面、隐喻和消极影响,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有些可怜,从而更加令人着迷。
所以在如今,进入主流文化的吸血鬼的形象与最早恐怖传说里嗜血怪兽的形象完全不同,看看现在有关吸血鬼题材的电影都是些什么——《暮光之城》《刀锋战士》《嗜血破晓》《黑夜传说》《吸血鬼的生活》等等,动作科幻、青春爱情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恐怖片。
拍吸血鬼的恐怖片?
恐怕没人看的哦。
《精灵旅社》系列中的德古拉,采用斯托克小说中经典角色德古拉作为原型,形象上算是电影史上诸多吸血鬼的形象结晶。
★比如造型,来自“吸血鬼之父”托德·布朗宁1931年的电影《吸血鬼》中贝拉·卢戈西饰演的德古拉,看剧照就能发现该造型对后世吸血鬼形象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个性方面,这位沿用了赫尔佐格《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中的诺斯费拉图,比如孤独、害怕人类等设定都是出自后者。
★到了《精灵旅社3》,我们发现这位卡通德古拉,也摄取了《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的特征,比如不怕大蒜,这是安妮·莱丝笔下吸血鬼的独特之处(她笔下的吸血鬼并不害怕大蒜或十字架,也不会被木桩钉死),本片中德古拉一家“害怕大蒜”的原因是吃了大蒜会放屁。
克苏鲁终于醒了《精灵旅社》系列,能把吸血鬼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代表昔日怪物早已渗透主流文化,同理,狼人、木乃伊、隐身人也是如此。
不但完全不吓人,而且光看形象就能叫得上名字。
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西方怪物,在东方尚且如此知名,就知道他们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了。
PS,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环球黑暗电影宇宙的失败。
这些怪物形象已经都如此大众化了,你还玩这一套阴暗恐怖的玩意儿?
最大的噱头要集齐环球几大怪物?
《精灵旅社》系列早在2013年完成了,而且人家是索尼出品的。
第三部里连范海辛都晒出来了。
所以说,《精灵旅社》系列几乎算得上西方怪物与流行文化的一次碰撞,除了几位我们光看形象都知道叫什么名字主角怪物们,其余还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形象,它们几乎都离开了亚文化领域,都常见于西方各类奇幻甚至儿童文学作品(有的可能在东方不太流行,以至于大家叫不上名字)★比如因《绿野仙踪》《灰姑娘》而成名的女巫,本片还看上了一位男巫,后者的形象最著名的就是《暗黑2》中死灵法师了。
★还有如果冻一般的史莱姆,在《飞天法宝》和《怪兽大战外星人》有过出场,本片里这位超级抢戏。
★雪人,是东方传说进入西方文化的怪物之一,到了西方几乎跟大脚怪混为一谈,在《木乃伊3》中,雪人作为墓穴守护神出场,算是近期比较著名的作品了
★九头怪,九头妖怪在东西方神话中都是BOSS的怪物,这个家伙学名为Hydra,比较著名的代表就是九头蛇,不过《精灵旅社》中的怪物只有6个头,具体形象来源于雷·哈里豪森的《杰逊王子战群妖》
★小精灵,本片中新加入的角色,把飞机开成过山车的那群恶搞的小玩意,早在1984年斯皮尔伯格监制、乔·丹特执导的《小精灵》中其捣乱的本领就已领教。
★然而《精灵旅社》中最著名的“新人”,当属结尾大boss,来自《克苏鲁神话》中的旧日支配者——克苏鲁,被粉丝们亲切的成为克总。
“克苏鲁”这个词,具体来源于《克苏鲁神话》,这套来自于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的神话体系,几年前在东方还是比较陌生,近几年才流行起来,也出版了不少关于《克苏鲁神话》的相关汉译小说,这跟魔兽世界、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等西方奇幻流行文化作品在东方风靡有关。
要概括克苏鲁神话,是很困难的,但对于非粉丝来说,只需要记住两点就够了:第一、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是克苏鲁神话的核心。
它们是恐怖的、拥有伟大力量的古老存在,在上古时代曾经统治地球,但结果却被古神封印,在如死亡般的睡梦中安眠。
它们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克苏鲁(Cthulhu),它沉睡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都市拉莱耶(R'lyeh)。
第二、这个神话体系,影响了很多奇幻、恐怖作品。
包括史蒂芬·金和胖陀螺都是其粉丝。
比如《地狱男爵》中拉斯普京召唤的邪神,就是克苏鲁神话中的阿撒托斯。
《林中小屋》最后现身的大手也是克苏鲁。
而根据洛夫克拉夫特小说改编的电影《疯狂山脉》,最终项目被取消,也是胖陀螺的怨念之一,希望这位拿了奥斯卡之后能够说服片商重启这个项目。
还有在《精灵旅社3》中游轮的目的地——亚特兰蒂斯,在《克苏鲁神话》中是旧日支配者时代的失落文明,有大量记载。
比如著名的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中,恩吉尔教授留下的笔记中就有记载“亚特兰蒂斯和失落的雷姆利亚”。
而在《来自万古》中,有触手和长鼻、章鱼的眼睛、鳞片和满是皱褶的不定形巨体加塔诺托亚,就是亚特兰蒂斯和姆大陆的信仰中心。
其实在《精灵旅社》系列,克总就疑似现身,在第一集中,仅仅露了一只触手,作为科学怪人跳水用的跳台,不过从大小上来看,你也可以将其认作是挪威海怪。
在《精灵旅社3》中,不但让克总全身亮相大秀“音乐细胞”,还把《克苏鲁神话》体系变成了电影的剧情。
片中的线索暗示,在太平洋海底沉睡、足以毁灭怪物的力量、昔日亚特兰蒂斯的崇拜之神(其实亚特兰蒂斯崇拜的那位叫做加塔诺托亚)、海底神殿等等,充分证明这只大章鱼不是《加勒比海盗2》中的挪威海怪,而是真正的旧日支配者降临。
而《精灵旅社3》也成为第一部把“克苏鲁神话”体系融入故事的商业大片,可喜可贺。
我们的逗比怪物联盟,终于召唤出了伟大的克总。
不,其实是把进入主流文化之后的克苏鲁大人也拉下了水。
彩蛋:洗脑神曲大战结尾DJ大战大概是全片最high之处,不但动感十足,而且还有着文化内涵——新旧文化的交织,怀旧文化最终KO掉了时髦潮流。
本片的制片人亚当·桑德勒,就是典型的怀旧文化支持者,他在《长大后2》中就干过一回。
他带着“周六夜现场”(SNL)那帮货们,在结尾大玩怀旧party,大叔们用一套80年代流行文化COSPLAY,干掉了泰勒·洛特纳为首的一帮90后。
《长大后》《精灵旅社3》中更加明显,两套DJ音乐大战,用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就是,不同年代的洗脑神曲之间的PK。
范海辛把克总洗脑的歌曲,就是当下很典型的夜店DJ舞曲,很聒噪的那种,比如下面这样。
而德古拉和女婿,用三首歌应对,前两首乡村乐和布鲁斯,太快没听清。
但最后一首歌,非常著名,叫做《Macarena》(玛卡雷娜)。
这首歌是90年代神曲,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拉丁音乐,连续创下14周美国公告牌排行榜首记录。
而更神的还在后面,这首歌因为太洗脑了,后来也成了著名的DJ口水歌,并且成功入选“DJ死也不愿再听的十首歌”榜单。
所以当放出了这首歌的时候,片中大部分怪物都在吐槽“烂透了”。
所以这里的对决就很意思,就是亚当·桑德勒个人的小情怀,意思就是,就算比洗脑歌,我们那个年代的也比你现在强,你们年轻人得这些太聒噪,连克总都吵醒了。
而这样的PK,“翻译”过来,好比当年流行大街小巷的的士高名曲《NO NO NO LIMIT》,战胜了这个时代的“freestyle”。
让我们感受一下《Macarena》的洗脑程度。
【Macarena-玛卡瑞纳】中英字幕PS,《精灵旅社》系列向来有制造神曲的习惯,第二部是《 I'm In Love With A Monster 》,最喜欢第一部结尾那首《My Zing》,不亚于《玛卡雷娜》,亚当桑德勒还贡献了非常赞的rap。
精灵旅社片尾曲Cause You're My Zing高清分享
2018美国奇幻动画片《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 全球累计票房5.28亿美元,定级PG,豆瓣评分6.7,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6.3,于2018年8月17日引进国内上映。
三部曲的故事主线各有不同,第一部是人类闯入怪物家族、人类与吸血鬼的爱情,第二部是人类与怪物的子女教育冲突,第三部则是吸血鬼德古拉的爱情第二春。
在本片中,德古拉是真正的主角,戏份比前两部都要大得多,其他怪物和人类的戏份大为减少。
前两部的原班人马、重要角色悉数回归,增加了怪物猎人范海辛及其外孙女两个改邪归正的角色,还增加了挪威海怪、巨型宠物狗等怪物角色。
和前两部相比,本片的叙事结构有些散,故事主线不够明晰,虽然时长是三部曲中最长的,但总是感觉有些琐碎的、与主线无关的内容在滥竽充数,以至于我听到旁边一个观众说“这片子究竟讲的是什么”。
第一部结尾备受好评的音乐元素,在本片中得以大幅度发扬光大(第二部的音乐元素所剩无几),甚至加入了DJ尬舞曲的桥段,本片的音乐元素的比重是三部曲中最大的。
本片的豆瓣评分是三部曲中最低的(虽然并不算很低),当然,仍然充满欢乐,从头笑到尾,但是搞笑包袱没有更多新意,再加上旁支琐碎的笑料的堆砌,感觉主创团队有些江郎才尽的味道(导演没变,三部曲都是一个人)。
漫威的预告片常被称作“预告骗”,因为预告片里的画面经常不会出现在正片当中,预告片起到了迷惑观众的作用,我惊讶地发现,本片的预告片竟然也是如此,预告片中的很多画面并没出现在正片中,在我记忆里,这是头一回在漫威电影以外遇到“预告骗”。
本片的CG动画技术,是三部曲中最好的,场面是三部曲中最大的(大海洋、大怪兽、大游轮),增加了百慕大三角和亚特兰蒂斯的探险冒险元素。
本片和前两部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局限于“精灵旅社”这一发生地,将故事搬到了海上游轮上,“精灵旅社”这一片名已经名存实亡。
事实上,本片的英文片名并未像宣传的那样“Hotel Transylvania 3: Summer Vacation”,而显示的是“A Monster Vacation”(怪物的假期),这一片名与故事内容是契合的。
小时候看的欧美动画都是超人总动员、机器人瓦力什么的,后来再看一次,还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之后还有不少新创的精品,疯狂原始人、动物园的。
最近连着补完了精灵旅社三部、爱宠大机密,都没有达到预期,一瞬间我理解了尽管制作全程在线,耗费巨资也不一定能稳稳地把故事写好。
在这里我就把2和3一起聊了,反正也没什么不同。
第一部的时候,影片挖了许多的坑,有太多的冲突在种族上面,观念的异同,角色们对待现实存在的问题,都能成为提升影片内涵的切入点,第二部是带孩子,第三部氏族仇恨、家族使命,还有能不能有第二次爱情,都是些简单、老生常谈的话题,影片完全可以以引人向善为出发点去直面这些问题,不过精灵旅社呈现出来的只有一出闹剧接着一出闹剧,可能是看得太多了,好莱坞喜剧方式仅仅流于表面,在各色怪物中倒霉造成的形变,不管再怎么做也不可能超越猫和老鼠啦,留一点空间让笑点在聚集情节上好吗。
第一部还能勉强给出4星,当作给续作铺垫的,人设在改编之余都保留了怪物们的特点,添加了很多现代元素,怪物都不吃人,食用血都能买不同口味,在这样的世界观下面,怪物除了长得奇特都蛮可爱嘛。
德古拉爱跳舞,梅维斯那诱人的大眼睛,主角团有十足魅力得到观众的青睐,第一部情节上是无聊的,胜在能够完整塑造德古拉一个父亲形象。
而续作并没有填坑,立刻就有小孩,挖出了更多的问题,用戏谑的方式,随便拉一个角色做反派,配角的态度极其容易改变,第一部都有同样的操作,起码乔纳森给大伙留下了欢快的回忆,第二部德古拉的父亲弗拉德,才上场没几分钟就完成了从坚守封建顽固的思想,最后被感化的整个过程。
第三部范海辛的孙女还给了德古拉英雄救美的机会,完全可以和范海辛一起提早拿了乐谱,到了大三角就能处决了一行怪物,偏要做出完整的旅游,毫无杀伤力的北海巨妖,乐谱自己都无法承认被作为最终兵器而自我了断,这不是闹剧是什么。
精灵旅社是个很好延续的作品,人设精美,方向标都立了不少,不知道制片人为什么就甘心让影片走向爆米花,仔细看细节上都下了些功夫了解了不少怪异传说,不过都做成爆米花了还希望能有观众反复看吗?
第二部和第三部真的远远比不上第一部,除去剧情的单调,后来的新人物就说说哪个角色顺眼又有特点的,不管是范海辛的孙女,还是德古拉的父亲,就只有隐形人的女朋友还不错,对吧。
剧情上我觉得让怪物的孩子们来一场冒险,增进友谊,让丹尼斯和温妮的感情戏饱满些;给梅维斯和乔纳森一个二人世界的主场,展示一下人类和怪物有哪些种族差异,要如何化解矛盾并一起生活,虽然我是想看更可爱的梅维斯,但就算让帮怪物大叔们去一趟人类世界,都可以达到的效果,制作方却不往那个方向走,现在是怪物被人同化了,即使是怪物对于人类来说也不过是明星而已。
如果还有续作,我还真看下去了,我能确定精灵旅社也就这种程度了。
到高潮部分实在是有点疲了
好好看好好看好好看 为这样的动画片打call
90min的英语听力,维持自信的一个半小时。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评判电影的话叫做“孩子们看得很开心”,当然频繁的笑点也顾及大人。真实理解儿童奇幻与成人神话的巨大差异,无所谓真理正义矛盾,只需要单线条的开心美。(印度神曲拯救世界 手动微笑脸)
太偷懒了 什么登西
比我预期的还要好看。厉害了。
不咋好笑…
剧情老套图个乐,第二春、触手系、家庭观念、决战斗歌、真爱至上;我也想坐游轮玩耍。
一些梗抛得自然而让人开怀大笑,如较为传统的皮刺先生和皮刺小姐的焦虑和引发的一系列事情;惊艳舞池女郎和形成反差的强壮右臂;范海辛家族接连失利却屡败屡战,这些都让我们会心一笑。而电影不止于此,亚特兰蒂斯的盛景、咸鱼如权威般的屡屡发言、多次出现的小狗在让大家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思考。男女主的爱情是极强的戏剧冲突,如妖冶的玫瑰般绽放。在梦幻般的电影里,爱情可以冲破一切。
哈哈哈哈哈
娱乐性极强,针对性非常高,亲情与爱亘古不变的主题,本质就一好莱坞流水线式的合家欢动画。明明10钟左右短片体量的故事,硬是左嘻嘻,右哈哈的蹦跶了近100分钟,低级、无趣的笑点与包袱塞的太满太足了,且不给你任何喘息休整的机会,“暴饮暴食”式的输入,也根本不考虑你咽不咽得下,同时又没什么营养,难以消化,看完也记不到个什么。倒是第三幕的DJ大战拉回了些面子,够嗨够炸,看到了点想象力,也是仅剩的亮点所在。
6.5,夕阳红恋曲,宿敌到亲人的俗套转换,没有什么波澜,过于平淡。
感觉没有前面两集好看。新女主的身份,最后应该让老头说明是收养的,岂不是皆大欢喜,反正父母也没出现过。爱情线发展的还有点刻意
从第一部的父女代沟,到第二部的下一代教育理念冲突,再到第三部的父辈晚年生活。父权的反叛与和解是近年好莱坞合家欢系列动画一条常见的主线,《海底总动员》《海洋奇缘》《疯狂原始人》《寻梦环游记》之类都是这套路,精灵旅社的父亲最可爱。发掘出每只怪兽身上独一无二的梗,创意无限。光是那坨连台词都没有的绿果冻就贡献了多少笑点啊……还有船上那群表情高冷性格kuso的咸鱼服务生、神曲最终对决什么的~游轮控表示一本满足。这动画的人物动作越来越夸张,光是动作就自带笑点…
各种奇思妙想的怪物,恶趣味十足的笑点,和温情治愈的故事内核
Generic and predictable
zing~
三星半。
看到经典恐怖片里的怪物在大银幕上卖萌还是很惊喜的。尽管桥段还算好笑,但剧本可以说是相当粗糙了,水准和网大的精细程度差不多。
我真太喜欢这个系列了,看第二部时候那种担心烂尾的疑虑被这部统统打消。百慕大到亚特兰蒂斯三天两晚游轮度假加海底两万里潜水,这种设计分明是来跟神秘文学爱好者拉仇恨。用德古拉X范海辛致敬罗密欧与朱丽叶,doomed love梗虽然老套,但是归于你我不分人与怪,只想世界充满爱,就很应景很平权了。结尾的大型怪兽广场舞趴相当萌了!
德古拉娶我嘛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