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一直有舞蹈的穿插,其中的集体舞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影片的结尾,用了一段双人舞,或者可以说是跑者为背景的单人舞,原谅我对舞蹈一无所知不过我想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解读me too我认为跑者象征着战争,它总是一开始就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因为战争是解决纠纷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男舞者象征和平,和平总是在战争中一点点萌发,开始的力量总是最弱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所得少战争总是在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平淡无奇,但是不会停止和平总是来的迟,但是一旦被接受,就会是印象深刻的,表现绚烂的,大众会被一时的和平吸引住眼球,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和平,渴望看见他跳着一段自己的舞蹈,在历史中留下短暂、美妙的时刻战争总是在和平背后做好准备,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敌人和平总是被不谋好意之人利用,也是被其推翻战争一直都在但是和平不知何时再会出现!
跳舞就像人生Dancing, it's like life.你受了伤就不敢跳了这没什么You get hurt, you retract. That's okay.但如果你变得害怕总是小心翼翼的But if you become so afraid that you' re always guarded从不肯去冒险and never take a leap of faith 你就不能跳舞了you won't be able to dance.再来一次Again.
ECHAD MI YODEA影片的舞蹈和主题歌非常有感染力,平行蒙太奇结构了最后的高潮。
虽然缺少了真实事件的技术细节和摩萨德的光芒,但依旧提炼了对于人性的思考。
谁对谁错,生命的价值究竟应该用什么来衡量。
主题歌《谁知道》(Echad Mi Yode'a)是一首犹太传统歌曲,节奏铿锵。
网上查了一下,原来歌曲的背后有着犹太人的了历史和信仰,特整理在此,对于历史和宗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谁知道》一般在逾越节上唱。
这是一个累积歌,就是每一节歌词都要比之前一节有所增加,每唱到一个数字时,要求把此数字以前所有数字的歌词一口气全唱下来,这首曲子共有13小节。
这里只展示一个小节。
歌词大意——谁知道 1 - I know 1我知道 1 is Our God who is in the heavens and on earth.1是我们在天上地下的神。
13 who knows 1313谁知道13 13 I know 1313我知道13 13 are the attributes of God13是上帝的属性 12 are the Tribes of Israel12是以色列的部落 11 are the stars in Joseph's dream11是约瑟夫梦中的星星 10 are the commandments10是戒律 9 are the months before birth,9是出生前的几个月, 8 are the days to the brit milah8日是割礼的盟约 7 are the days in a week till Shabbat7是一周中的安息日6 are the orders of the mishnah6是密西拿的命令5 are the books of the torah,5是律法书,4 are our matriarchs,4是我们的女族长, 3 are our forefathers3是我们的祖先2 are the tablets of the commandments2是诫命的石版 1 is Our God who is in the heavens and on earth.1是我们在天上地下的神。
这些歌词对应着犹太人悠久的历史和坚定的信仰1是我们在天上地下的神。
耶和华2诫命的石版耶和华在西奈山把两块法版交给摩西,是神用指头写的石版。
(出埃及记31∶18)。
3是我们的祖先 犹太人的三圣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
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角力者”。
4是我们的女族长犹太民族的女性祖先,撒拉、利百加、拉结和利亚。
这四位女族长都是犹太族长明媒正娶的妻子,在犹太早期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
她们是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以撒的妻子利百加,雅各的两位妻子利亚和拉结。
5是律法书摩西五经。
《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Torah,犹太律法。
希伯来文意为“教谕”。
狭义专指《旧约全书》前五卷中的律法。
6是密西拿的命令密西拿律法书有6个分卷。
公元2世纪末,当时犹太教除《托拉》成文律法外,还有数百年来拉比诠释律法而形成的大量的“口头法规”。
教导犹太人“可行什么”和“不可行什么”。
在犹大亲王的主持下,把所有关于律法的评论汇集在一起,加以分类、整理和补充,经20多年时间,编成一部希伯来文巨著,称为《密西拿》。
7是一周中的安息日(the Sabbath)安息日(the Sabbath)是犹太教(Judaism)主要节日之一。
Sabbath一词源于阿卡德语,本意为“七”,希伯来语意为“休息”、“停止工作”。
创世纪,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犹太历每周的第七日,也就是星期六。
犹太人谨守安息日为圣日,不许工作。
8日是割礼的盟约男婴如出生后第八天会举行割礼。
割礼为犹太人盛行的传统宗教仪式,希伯来文称此仪式为“盟约”(brit)或“割礼的盟约”(brit milah)。
男婴如没有生病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等延期理由,穆汉就会为出生后第八天的男婴举行割礼,父母会致祝词以表明自己的儿子已被纳入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约。
根据《圣经·创世记》17章9-14节的记载,上帝吩咐亚伯拉罕为自己、男性子孙和仆人都要行割礼为永久之契约。
按中世纪犹太教口传律法哈拉卡,没有跟从割礼者会被视为有意犯(karet),会招致在上帝剪除的惩罚。
对犹太人来说,为出生后第八天的男婴举行割礼是著神圣的特殊意义。
9个月是孕育生命的时间犹太怀胎从受孕那天算起是九个月。
10是戒律耶和华和摩西订立的十诫一、除了耶和华神以外,不可有别的神。
二、不可拜偶像。
三、不可妄称 神的名。
四、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 证陷害人。
十、不可贪恋人的一切。
11是约瑟夫梦中的星星约瑟曾经梦到十一颗星星向他下拜。
约瑟是雅各的儿子,他曾经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他和哥哥们在田野里捆禾稼,哥哥们的禾稼向约瑟的禾稼下拜。
第二个梦是太阳,月亮,和十一个星星向约瑟下拜。
哥哥们解第一个梦认为约瑟要作王;父亲解第二个梦认为父亲,母亲,哥哥们要向约瑟下拜。
约瑟后来被哥哥们出卖,颠沛流离,辗转成为了埃及的高官。
后来,犹太人跟随他一起到了埃及生活。
再后来,犹太人沦为奴隶,导致摩西的出现,以及《出埃及记》一幕。
12是以色列的部落以色列十二支派是由以色列第三代始祖雅各的12个儿子发展起来。
雅各第11子约瑟后来成为埃及首相,成为极为重要的一支派而得到了两份家产,分别由其子以法莲(Ephraim)和玛拿西(Manasseh)继承,而后来由于雅各三子利未(Levi)成为耶和华拣选的祭司,不参与分配土地,住在其他支派之内,故而总数还是12。
13是上帝的属性犹太人基本信仰——迈蒙尼德《十三信条》12世纪著名犹太学者迈蒙尼德总结了犹太人基本信仰,共13条,称为《十三信条》。
《十三信条》内容是:一、我完全相信上帝。
上帝创造世界,掌管一切。
二、上帝是唯一的真神。
三、上帝无形、无体、无相。
有形、有体、有相、有限之人、之物,都不是上帝。
把有形、有体、有相、有限之人、之物视为上帝者,都是拜偶像。
四、上帝永恒,无始,无终。
五、上帝是唯一值得敬拜的神。
六、上帝借先知传递话语。
先知的预言真实可信。
七、摩西是最大的先知。
八、律法是上帝在西奈山亲自颁布,借摩西所传,不可改变。
九、律法是永恒的,不可替代。
人们要永远遵守。
十、上帝洞察人的行为。
十一、上帝奖赏遵守律法的人,惩罚违背律法的人。
十二、弥赛亚必将来临,要每日盼望。
弥赛亚来临的时候,世界恢复和平,恢复正义,万民都归向上帝。
这是弥赛亚的使命。
没有实现弥赛亚使命的人,都不是弥赛亚,无论他怎样宣称、人们怎样相信、他有怎样神迹。
十三、人的灵魂不灭,死后复活。
脑海里隐约浮现远古祖先的身影,耳畔响起古老的歌谣,全副武装的战士义无反顾冲向敌人。
仿佛想起《低俗小说》里塞缪尔杰克逊在杀人前念诵的台词。
——正义之路,被暴虐之人包围着。
用慈悲和善意祝福他,让他带领弱者穿过黑暗的山谷,他守护自己的兄弟,寻找迷失的羔羊。
如果有谁,敢于荼毒我或者我的兄弟,我将怀着巨大的仇恨和无比的愤怒展开报复。
到那个时候,他们将会知道,我的名字,是耶和华。
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
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
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
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
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
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
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
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
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
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
纪实?
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很惊讶这么多人喷这部片子,仔细读了他们的观感,发现不少人想看到详细的营救过程演绎,神秘的摩萨德特工如何搜集情报,优秀的飞行员驾驶运输机高难度低空飞行,精英突击队战士如何迅速出击和撤离……因为恩德培行动史无前例,太过于传奇色彩,所以来到影院的中国观众都带着自己对此事件的想象来消费这场表演,远离我们生活的表演节目,无可厚非。
可惜,导演让他们深深失望了。
有人恨恨的说巴以冲突的动作片,浓墨重彩两个德国劫匪干嘛?
简直猪一样的队友 ! 红色旅,最著名的恐怖组织,在物质丰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最具理想主义崇高目标的革命青年组成。
这个视角,恰恰是主创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真实反映欧美主流社会对这事件的态度,对近百年来中东世界和西方世界冲突的反思,真实再现了左翼政治思想对欧洲社会的剧烈震荡。
和思想同样充满力量的就是现代艺术,片中现代舞蹈的强烈冲击力表达的真是酣畅淋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够想象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有多么激烈,多么残酷,多么的浪漫……如果只想看自己想看的应该去看类型片,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就骂,就不要怕外人嫌弃我们国人素质低了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大多数反恐电影以军人为视角,本片比较特别,主线在两个德国劫匪和以色列高层,男劫匪是个理想主义者,很天真,又胆小,这种人都能成功劫持飞机,可能劫持飞机并不像本狼想象中那么困难,也可能那个年代的安检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把枪带上飞机的,都不用组装,直接从包里掏出来就能用,女劫匪倒是有死亡的觉悟的,就是想表达出自身理念,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呐喊,平时的电影里看惯了劫匪们对待人质残忍粗暴,没想到这片子里的劫匪还挺人性化的,除了痛打了一个人质之外,绝大多数人有吃有喝有马桶,水管堵了还可以自己跑去屋顶修,以色列高层的压力很大,对于如何应对内部分为鹰派和鸽派,以总理为首的鸽派犹豫不决,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前怕狼后怕虎,鹰派就一个字,打,到了最后关头,还是统一了意见,搏一把,算是很成功的一次营救行动,只死了一个士兵,四个人质,毕竟以色列的特种部队在世界上也很顶尖的,标题看还以为会从特种部队的视角来演绎,其实只给了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舞者舞蹈节奏,密集的鼓点与密集的枪声互相呼应,音乐得到升华,跳的居然是脱依舞,汗。
胖机长的角色塑造得很好。
总评三星7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恩怨情仇本狼不大了解,从小到大新闻联播就没少提到他们之间的战争,当然了很多年也不看新闻联播了,了解得更少了,也没兴趣去了解
导演才气不足,人物刻画平淡,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记得看过探索频道介绍这个事件,对以色列突击队的行动感到惊心动魄,堪称反恐教科书!这部电影却把行动跟现代舞搞穿插,弄得我尴尬的要死,真的看这部电影不如看记录片,什么元素都想加进去,就会变得四不像!另外,这部电影也考量了政治性,不敢得罪穆斯林,不敢得罪非洲国家,轻描淡写,最后就成为啥都不是的电影,最近的导演都怎么了?敦刻尔克拍得令人失望,这部更糟糕,同样是以色列的故事,慕尼黑至少甩了这电影几条街!
两位德国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而参与劫机和恐怖组织。
同情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但终究在始终考验其弱点。
这都是英雄的试炼。
人性都有弱点,你可以选择崇尚理想,甚至为此背叛自己的国家。
但家乡的痕迹不会从你的本能里抹去。
一个反叛分子说,我杀人是因为我爱我的国家,你杀人是因为你恨你的国家。
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恨意可以促使你杀人和做这些事吗(绑架人质)。
政治之上没有对错,最后让步和进攻。
现在的德国依旧被绑架在过往历史的沉重中。
“他们(犹太人)当然会认为你是纳粹,因为做威胁他们事的你,是德国人啊。
”反思与同情。
选择怎样的路就代表你是怎样的人,永远反思永远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影片的背景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划了一次劫机事件。
而且为主的两个居然是德国人,这一男一女,纯粹是带着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做的这事。
他们因为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困难,所以自觉自发地为巴解工作。
劫机后,他们带着飞机上的几百名乘客到达了恩德培,在那里好以色列政府谈判,要求对方释放巴解的俘虏还有其他的。
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和平斗士”;对于以色列而言,他们是“恐怖分子”。
当然,恐怖分子,无论如何政府都不愿意采取谈判的方式,因为一旦谈判了,就将有越来越多的“劫持”事件。
以色列军方决定要武力解决,最终通过了,并且成功解放了一百多名以色列乘客。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包括当初俄罗斯解决车臣恐怖分子劫持学校师生的事件(印象深刻,当时电视居然还直播现场)。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似乎只有那个假装怀孕两个月顺利获得离开的姑娘,真正为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更智慧的是,她看到劫机者同意小孩子上厕所,所以才这样做)。
其他的人,真心没有什么大概率存活。
毕竟政府一般都不会真心谈判。
以色列总理,对得意洋洋的国防部长说了一段话:如果我们永远不和其他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艰难的博弈。
2018/6/29 �6>�,j�???T}
以色列特种部队千里奔袭,特种作战著名战例,不过影片把重点放在了不同人物的心理上,但以方的人物刻画并不深刻啊。
1星,拍的不好。很多年前有过一个故事版的《火狐一号出击》,这部新作品名字一样,但剧情完整度还不如几十年前的那部作品,作为一场国际很知名的大营救行动。政府的方案,军方的执行,国际各关系的态度,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丝毫的体现。 导演反而想用文艺的方式来诉说这场危机营救,先是给反派人物赋予了一大堆的崇高理想,然后再给主角这边弄出了不少浪漫情调,考虑过现实人物的感受吗?交火时则用剧场舞蹈来生搬硬套表现这场营救的激烈程度,几个场景来回切换到烂。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历史剧情片。
不管,反正这种美式人质营救混搭欧洲文艺片反思的调调我很喜欢。从人的立场出发,一切都圆得通。这也是最该立足的创作立场,而不是为了某某某集团。一部清爽好看的影片。
我只想说,这片的硬字做的我想死。
主要是劫机犯的视角可也没拍出什么,埃迪马森口音模仿得很卖力而以色列演员口音却很轻。摔大马趴脱衣舞太烦人。
人物一个都立不起,劫机者被描述得连傻叉都不如。
这么荡气回肠的题材几乎被浪费了,本可以拍得热血沸腾
白瞎了这题材,三分不能更多了
特种兵小哥哥好帅
打电话那段和结尾的蒙太奇都挺有想法的,行动的镜头应该可以更多些,但是6.1分貌似还是有点低。
这么传奇的一次军事营救行动,就被故作玄虚的舞蹈和啰嗦的心理刻画所糟蹋了。
要不是知道背景故事,是真的看不懂…
宣传
二星:追求政治正确,所以点到即止,但效果实在是太流水账了。解救人质的重头戏和舞蹈混搭剪切,这是什么鬼?看片尾字幕知道了一些历史,其实也是挺讽刺的,无论谈判不谈判,你们还是人质...
好题材 浪费了
所有的前期铺垫,都是在积蓄力量为了最后的爆发,战斗情节只有几分钟。和《追击本拉登》、《艰难一日》的叙事手法有些像,七十年代的氛围营造的不错。
穿插的舞蹈莫名其妙
1976年一架从以色列起飞的法国航班被劫持到乌干达,最终以军千里奔袭营救人质。编导并没有把影片的重心放在军事行动上,而是全面展示了事件的过程,恐怖分子的情况,高层决策的分歧,特种部队的行动则占了很小的篇幅,两组平行的叙事镜头将舞蹈与营救交叉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居然是拍了毒枭1/2的人!看来他还是适合拍连续剧。另外我看的版本字幕翻译让我吐血,全场巴基斯坦……没看到一次巴勒斯坦
明显这个事件被讲坏了,几乎不讨论劫机者的背景动机与以方救援的惊心动魄,但毫无意义地补充了背景音乐是如何诞生的这条线,再扯一些人道主义,结尾来点政治正确,除了摄影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