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是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好电影。
我早就看到了片源,但一直以为是跟我们国内《我们天上见》那种影片差不多的形式,所以一直没有看。
浅薄的偏见啊。
不过因为与《一袋弹子》前后看完,我忽然也知道了为什么上天安排我现在才看。
两部影片都是反映二战的,但角度完全不同。
一个是在战场坚持到最后的战士,一个是在犹太区四处逃亡的孩子。
你猜想,谁更令人心碎?
大概不到十岁的孩子历经磨难,终究回到巴黎与家人团聚;而已经迎来德军投降的战士,却假冒死亡,最终走向死亡。
他们的成长当中,都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父亲。
以及围绕父亲所展现出来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袋弹子》的约瑟夫,有三个哥哥,父母恩爱。
父亲虽然也有那个年代父权特征的不苟言笑,却非常爱他们,尊重孩子的天性,会在晚上约瑟夫不愿睡觉的时候枕头大战。
他的哥哥,都在这个环境下长大,所以知道爱人、承担责任。
影片主要体现了他的三哥莫里斯,也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一路上历尽艰辛,极力呵护约瑟夫,即使被杀也要信守承诺,回到德军营中营救弟弟。
两个孩子几度面临死亡威胁,都闯了过去。
除了好心人的帮助,父母所言传身教的冷静、勤劳、正直、坚忍,才是他们活下来的根本。
而《天上再见》的主人公爱德华,是个才华横溢的富家公子。
在战场上已经赢来了胜利,却假冒死亡,只为了避开从小严苛的父亲。
(当然这里面还有他被炸掉下巴的其他剧情,但这并不是他假冒死亡的主要原因)。
他跟着穷困潦倒的战友待在在平民窟,因为整个牙齿都没有了,所以只能用针管抽流食而活着。
他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画画。
到后来制作了精美的面具来掩盖身体的伤痕,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天分。
从小在富人圈长大的他,也非常有生意头脑,能够敏锐的发现战后社会需要战争纪念碑的商机,指挥战友赚钱做广告诈骗,短时间内即赚的盆满钵满。
而他对金钱确实是没有概念的人,有一个情节特别欢快,在成功骗了他父亲15万法郎之后,面对满袋子的钱,他问是否可以拿一些,战友说本来就是你的钱,随便拿。
只见他拿了几大摞钱,一会儿出来,带着一个全部用法郎做的狮子面具欢快的起舞。
影片中,最华丽的面具,为父子相见而准备,那璀璨的孔雀面具下,是摄人心魄的蓝眼睛。
或许,如此凶猛的面具下,他是为了与整个不堪的战后世界复仇,也是与父亲的最后决战,准备了良多的不屑言辞。
却没料到,父亲认出了他,并为了之前的对他的冷漠、刻薄而真心懊悔。
爱德华那从来玩世不恭的眼睛渗出泪珠,在一切看起来皆大欢喜的时刻,他毫不迟疑的纵身一跃,得到了自己的真正自由。
到这时,不的不让人怀疑,爱德华一生的等待,都是父亲的正视而已。
不然,被炸毁整个嘴巴的他,靠着吗啡才能活下来的血肉之躯,眼见着终于熬来了功成名就、父慈子孝的大富生活,却为何在此刻可以决绝而去,仿佛宏大的乐章戛然而止。
不到十岁的约瑟夫,有勇有谋、冷静成熟,在到处被德军追杀的恶劣条件下顽强生存,可以说有着非常成熟的心智;而相比之下,历经枪林弹雨的爱德华,是个躯体高大的青年,他敏感、脆弱、内心良善却又玩世不恭。
究其一生,都一直是个内心受创的孩子。
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父亲正视之后,他跳楼的那个时段,内心到底是释然、还是悲怆。。。?
这一切,或许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此刻,惟愿你我,一直能被命运善待。
若是命运多舛,亦能自我了知:成长的路有千万条,原生家庭只是来路,而我们自己的努力亦可劈开去处。
共勉。
被炸飞的士兵,被沙土活埋的士兵,被炸成碎片的士兵……而这些士兵在几分钟前都在讨论战争快结束了,对面的敌人也不愿意开火了。
他们有的在给战友画画,有的在给爱人写信,大家都在梦想战争结束后的好生活。
这时同伴死了,战争打响了,杀红眼了,顷刻,很多人成了炮灰。
炸弹到处飞,尸体,残肢,鲜血到处飞,导演用真实至于惊悚的镜头,把难得的平静打破,把士兵的梦想撕碎。
从开头看,复仇的对象就是中尉普拉代尔,是他的利欲熏心造成很多人白白牺牲。
故事越往后面,复仇的对象越模糊,越庞大,“手握匕首的人终被匕首所伤”,最终复仇者也被淹没。
爱德华失去了半张脸,活得像个幽灵,他吗啡成瘾,思念母亲温柔的爱,可是爱他,欣赏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父亲冷漠,无言,不懂他,待他像个独裁者,他反抗父亲去参军,最终失去半张脸,只能活在面具下面,父亲于他不是一个温暖的所在。
支撑爱德华活下去的是他疯狂的复仇计划,复仇给了他旺盛的创造力,那三十八具精美绝伦的面具,就是爱德华美的挽歌。
爱德华要复仇,他不在乎了,他也去发战争财,去赚死去同伴的钱。
但是他又清楚的知道是哪些人反动了战争,同时那些人又在发着死人财、战争财。
爱德华在俱乐部狂欢的那场荒诞的戏把法国的权贵讽刺了个够。
复仇有两条线,一条是对中尉的复仇,一条是对整个社会,对上层社会的复仇。
艾伯特说他本来杀不了中尉的,他当时还试图去救他,讽刺的是当时救了艾伯特的马,没有救得了中尉。
艾伯特因为杀中尉被捕,那些把他送上战场的人又把他送上了审判席。
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那个巧合,艾伯特是走不了的,他连逃亡的机会都没有。
导演也是希望多一点温情的,他让小女孩和女仆来到境外找艾伯特,让艾伯特被放逐的生活看起来有了希望。
艾伯特和爱德华复仇成功了吗?
把他们直接送上最后一场战争的中尉是死了,然而把他们几千几万个同伴送上战场的,碾为炮灰的上层社会还在继续运转,依旧灯红酒绿,依旧人来人往。
所以艾伯特只能逃亡,爱德华只能死去。
我真的好想同别人讲一个人。
他很善良,在人间炼狱中救下朋友。
他很聪明,战后的哀鸿中还能瞧见商机。
他是上帝的宠儿,一双能绘尽浮华苍凉的手,一双闪烁智慧天真的眼,他都有了。
他很脆弱,他画了戴不完的各式各样的面具。
他很勇敢,在无尽的虚妄和黑暗中,他还能拉起同伴的手摇曳。
有时他在舞蹈,有时他伏在孩童肩上哭泣,有时他明晃晃地摇曳身姿,面具下的牙齿也许早已紧紧咬住,也许牙齿也不咬了,去疯吧。
有时他笑的很开心,纯真的像个孩子,突然撕下面具,害怕的像个孩子。
最后他拥抱了父亲,冰释了曾今的伤痛,却纵然飞走了。
对,他好像一只鸟,那只曾经很多人都听过的鸟,他此生不能再落地了。
“战争已经结束,我也不确定”。
将反战题材揉进黑色幽默和法式风格,这部“华丽”的战后题材电影颇有文学大作的味道。
再做一些细心打磨,创痛感和艺术感会更出色。
电影改编自同名的法国文学最高奖作品。
时代周刊评论剧本原作:强烈的情绪、十足的清晰感以及天才般的原创性。
电影保留了文学创本的脉络清晰和手法原创,添加了视觉煽动性,但同时减弱了天才般的诗意和将幽默融于电影语言的情境统一性。
全片描绘了一个纸醉金迷却面目全非的战后”舞台“:生者被遗忘,亡魂无归处,人们无处安放的缅怀都是一场场虚伪的爱国骗局。
当伟大的复仇完成,唯有各自死去得以表达对恶的无力对抗,我们天上再见。
在反战题材中,用通俗小说情节荒诞地呈现具有艺术宣言感的犯罪,这种原创性的手法独特而少有。
电影保留地较好。
煽动性的视觉成功主要归功于男主角的人物塑造和细节演绎。
天赋之下的情绪真实而丰富,但可惜并不细腻入微(人物特写与幽默风格的失衡是主要原因)。
38张面具的情绪、致敬意味的画作、签名的隐喻、纵身一跃的华美,都是很好的发挥空间,美这件事,并不美在故事的曲折荒诞,而在核心人物本身。
保留故事性的丰富以求讽刺性的完整,支线基本都安排了,但牺牲了角色被深刻体会和逻辑完整的实现。
本片的镜头语言在舞台框架和真实重现的平行宇宙间跳转,娓娓叙事线和华美复仇线,哪一个是主线?
丢失镜头语言的统一性,连带失去的还有美学的统一性,这导致文学的诗意被减弱。
或许,保持如《布达佩斯大饭店》般的统一,无论视觉美学上还是镜头语言的风格上,创伤就会多一些痛感。
最后的最后,Nahuel的眼睛不愧是双鱼座,电影8分,没有附加。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不管特效再怎么绚烂,人物永远是最闪光的那个;面具再怎么华丽,也遮不住一双湛蓝眼睛中滚动的泪水。
”这句话完全说出了我的内心感受。
很久没看过如此打动人心的战争片,甚至无关爱情。
既魔幻又现实的故事情节,浪漫优雅的法式情调演绎出战争的残酷和伤痛。
爱德华的眼睛,太美。
以及,配乐满分。
当结尾父子相遇。
镜头定格在爱德华面具后那双湛蓝眼珠,我的泪水也终于没忍住啪啪的往下滴。
不要问我为啥跑那么远去看,因为附近的电影院都已没有排片~——2019.05.04 成都UME成华影城
看死君:最初得知《天上再见》这部电影,是因为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本片荣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最佳布景等五项大奖。
后来在主演名单里看到“大眼萌”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的名字,又是心头一惊;去年最火爆的LGBT电影之一《每分钟120击》的主演便是他。
电影《每分钟120击》中的“大眼萌”而在这部《天上再见》中,他饰演的在战争中被炸掉下巴的画家爱德华,同样是个悲情的角色。
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边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丽面具,然而内心的创伤却终究难以弥合。
毁容前的爱德华
失去半张脸的爱德华死亡不等于遗忘,让我们天上再见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阿尔贝·杜邦泰尔《天上再见》带着蓝色鸟形面具的爱德华,转过身去拥抱阔别多年的父亲,眼睛里闪着泪光,往事释然,暮然回首的姿态,欲语泪先流的样子,不免让人感到心碎。
影像的魅力在于将文字的残酷一一肢解,摊开,可晾晒,可冷藏。
电影将原著最后儿子死在父亲车轮下这一悲惨的结局做了改变,避免了过分悲情,而是更多去迎合观众的泪点。
皮耶尔·勒迈特笔下的“悲欢离合”,在阿尔贝·杜邦泰尔的镜头下“总是情”。
相比较于小说叙事结构的正序表达,电影则是对其整体格局进行一个巧妙地编排——虚构出原著里所没有的阿尔伯特被审问的情节,用他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对整个故事进行一遍梳理,甚至到最后还引出了一个反转小高潮。
这样的改动让整部电影蒙上一丝怀旧的气质,带着冷淡的哀愁,又不失人性的温暖;惆怅,宿命,悬念,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它能拿下今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改编剧本了。
演而优则导的阿尔贝·杜邦泰尔将法国龚古尔文学大奖作品搬上银幕,不可谓不勇敢。
原著里情感纠葛,情节曲折的特质被电影所吸收,这是先天的绝佳条件。
导演不仅把其充分地放大,而且尝试着将重点放在“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已。
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电影中几处挥洒的长镜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炫技成分退而其次,重要在于让观众更好的沉浸在剧情之中。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一开头,俯拍的战场下,一只往前奔跑的狗像是观众目光里投射出的一道线,这条线指引着我们走向银幕深处。
于是,我们看到了破败的战壕,看到了疲倦的士兵,也看到了狗身上的那卷情报。
紧接着,人性的丑恶和温暖进而在我们眼前交替出现。
残酷的战争剥夺了人的生命,同时也摧毁了人们的希望。
相比二战,一战在影史的露脸次数还不及二战的零头,这反倒给电影以无限想象空间。
老式的武器,落伍的战术,粗暴的大炮,野蛮的机枪,蓝灰色颜料刷上去的战场,尖叫,死亡,恐怖,绝望,在法国人的镜头下徒增一丝陈旧诗意。
不同于好莱坞战争场面的蛮横无理,电影不以血浆去渲染其残酷性,而是用极为舞台化的布景和烟雾效果去烘托战场上的气氛,制造地狱般的意境,然后突出个体的无助。
精神家园的倒塌,让战后的人们麻木沉沦。
爱德华就是这样,一个投机大商人家的儿子,自幼和父亲感情不合,出走当兵,却不料这是他悲惨命运的开始。
战争摧毁了他的容颜,让他失去了下巴,终日以喉咙中的导管进食。
这在那个极其重视外表的法国时期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吗啡让他解脱,也让他迷失。
他不愿以这样的残败面貌去面对家人,他选择“假死”,用死人的身份来达到自己的重生。
于是,他看见去世的母亲,欢快的姐姐,傲慢的父亲。
就像是普鲁斯特的幻灯一样,过往的回忆在他脑海里一一闪现。
而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张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美的面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材质,让我们无法不惊叹于爱德华的精湛技艺。
然而,再绚烂的面具,似乎也终究弥合不了他内心的创伤与痛楚。
而俗话常说,上帝关上了门,还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
尽管身心受到了无法愈合的重创,但在制作面具这件事上,爱德华发挥出了惊人的才华。
在原著小说里,虽然叙事是正序的方式,但经常会出现人物对往事的回忆和内心的独白,作者在后记里也提到了普鲁斯特对他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也弥漫在影片的气质当中。
全片第一人称的口吻将时间拉长,变形,糅杂着会心的法式幽默,搅拌着法国人自古以来的柔情浪漫,有一种“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伤感。
电影深得法国文艺片的精髓底蕴,喃喃自语的旁白配搭着光怪陆离的场景,填充的尽是随手皆拾的商业元素。
怪诞深情甚至卡通化的音乐似乎把电影传送到了100多年前卢米埃兄弟的放映机里,复古精致又逗趣。
我们仿佛从中看见普鲁斯特蘸着茶汤吃着马德莱娜蛋糕的绵长柔意,看见雨果立在巴黎圣母院面前的悲悯哀伤,看见马尔克斯悬浮在冰块之上的荒谬魔幻。
原著里琐粹的枝节都被简化,留下了大枝干。
突显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阿尔伯特虽然盗用银行的钱,但本质是善良的。
中尉普拉代勒相较于原著的形象则更为脸谱化的丑恶;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自私专断,让无数的人赔上了性命,也让爱德华和阿尔伯特赔上了自己的人生。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他进行报复,或者说对当时整个纸醉金迷的法国上流社会进行鞭挞。
虽然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实际上复仇的这条线被刻意的冲淡,转而是对华丽的上流社会进行全景式的再现。
这一点在电影的后半段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五光十色的宴会,欢笑,灯光,红唇,西装,似乎是在对应着电影一开场战争的惨烈状况。
人们在这里买醉,在这里疯狂,也在这里失去。
它就像一头巨型的怪兽,人们在它的胃中,不断地被透析,消化。
爱德华沉沦在这里。
他戴上面具,画上彩妆,执手杖,着华衣。
神韵像极了陀氏笔下的宗教大法官。
他将那些发动战争不问人民疾苦的权贵们做成了恶搞的面具,人们在酒会上用蛋糕,香槟塞对他们击打,审问。
权贵们被爱德华通通判了死刑,这是他个人对那个伪善卑鄙的金钱世界的一次蔑视,也是一场无比绝情的讽刺。
他对这个世界嬉笑怒骂,其本身也沦陷在这个世界中不拔。
五花八门的面具填充着他空虚的心,这也使得电影越往后越有一种古怪诡异的调调。
喉咙发出混沌的声调,夸张的肢体动作,怪异的面具,还有那些极为抽象的画作。
它们建构出爱德华,忧郁又癫狂,敏感又多情,在“大眼萌”纳威尔极其卖力的演绎下,显得更为立体传神。
一个好的演员在于让观众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他的炙热情感,更何况纳威尔全程几乎都只带着面具。
用面具去抗拒这该死的人生,是爱德华内心的坚定信条。
他无法审视过去,始终在战争的阴影和虚无的华丽中彷徨无措,内心的巨大煎熬像一锅煮沸的水,不停地洒出来。
直到父亲的突然出现,水即将烧干。
而他只是上前拥抱,深情的眼神将过去与父亲的纠葛往事冲散。
他回不去了,已经彻底回不去了。
亲手制造的纪念像骗局让他达到了精神的高潮,高潮之后,是一片空白。
他无法也没有脸面再面对父亲,或者说他也已经恨透且看透了这个乌烟瘴气的世道,已经没办法存活于世。
所以我们看到他冲下天台,纵身一跃,像一个坠落人间的天使,跌入到灯红酒绿的世界之中。
“噢,我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天上再见”。
恩,天上再见。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直接观感其实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华丽地包装着悲剧,只是本片将背景置于战争之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反效果将战争的影响放大,是很高明的处理。
同时,本片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各有利弊。
首先,对于Édouard最后的抉择,有两个镜头已经很明显地进行了回答;其次,对于Maillard的爱情,也通过演员的表演埋下了伏笔,可以说全片没有废笔,前后呼应充分。
但相应地,本片与盖茨比相比又显得太过饱满,我都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把书里的情节都给搬上荧幕。
覆巢无完卵,战争也应该有盈缺,没必要像悬疑解谜片一样将情节安排得如此紧凑,导致人物仓促结局,颇有赶工意味。
此外,很喜欢本片对于战争的描述,短小精悍的场面戏过后马上转入结果与影响,通过个体痛楚的展现反而更加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毕竟战争由人发起,有人参与,远不止血肉横飞的场面,还有各种各样丰富的情绪,风声的真挚,沉静如海的克制,地雷区的压抑,钢琴家的无奈,乔乔兔的天真,正是这种种情绪打动我们的心,使我们能对彼时的牺牲有更加深刻的领悟,而非一时震撼不已,而后通通忘记。
“写东西的时候,开头最难”,便以此开头吧。
偶然得知《天上再见》在国内院线上映了。
它在法国凯撒电影奖中12提5中,烂番茄指数高达93%。
可以说,《天上再见》是4月最后一部佳片,也是5月第一部杰作。
电影以一战为题,却重点着墨于战后;明明是悲剧,但让人时时捧腹。
不过笑中带血镜头追随送信的警犬,回到1918年的113高地。
德法士兵都无心恋战,但中尉普拉代勒在暗地引发双方交火。
在这场师出无名的战役中,艾伯特险些身亡,爱德华失去了下巴。
战后,为了维持生计,艾伯特在巴黎做最下等的工作,他的未婚妻却另抱琵琶;
爱德华虽出生于显赫世家,但由于家庭矛盾,他不愿面对父亲,在军事档案中偷换身份,戴上面具、与艾伯特一同生活。
他俩穷困潦倒,普拉代勒却靠死人发了财。
似乎,永远是普通人背负战争的代价。
爱德华想报复社会的不公,“复仇”的欲望被被满足后,他又全然陷入空虚。
最后,他被父亲找到,陈年积怨在自白中消散。
爱德华,被莫大的虚无推向死亡;艾伯特,选择了另一条路。
这部电影很反常,以创伤为题,却充满戏谑,但那幽默,又带刺。
爱德华对社会不满,为何普通人只能是战场的炮灰,借战争“牟利”的人却生活惬意?
于是他心血来潮,谋划了一起犯罪,虚构了公司和人名,仅凭纪念碑的图纸,竟然还真的骗来各地预订的款项,日进斗金。
但对爱德华来说,这是恶作剧,钱不重要。
他又让人戴上法国将军和英王的面具,宣布将他们处决——刑具是香槟和馅饼。
角色性格中的对立和喜剧化的表达,中和了爱德华的悲剧色彩。
他并非抱有人性永恒的悲哀;他的痛苦,是特定社会矛盾与战争的产物。
电影采用这种间离手段,不过分渲染爱德华的情绪,让人更冷静地直视悲剧的成因。
影片中极富象征性的面具,是另一种间离手法。
由于面具的限制,爱德华的更依赖肢体语言,这种戏剧化的表演,强化了他的“被观看感”。
拉开观众和角色心理上的距离。
这些面具,也构成爱德华命运的成分。
受到战争和家庭的双重伤害的他,无法面对残缺的自己。
与路易斯嬉闹时,他是风花雪月;报复普拉代勒时,他是心机深沉的女子;大梦将醒时,他是活在幻想中的孔雀。
面具赋予爱德华一种陌生感,让他与自我产生了距离。
戴上面具,他可以是任何人,唯独不是他自己。
除了面具,电影中的间离也在于爱德华与艾伯特之间。
电影的主人公是爱德华,组织故事的视角,却是艾伯特。
艾伯特切身经历了这一切,作为情节的推动力,他的旁白平行于事件的进展:但他也是旁观者,与被注视者。
这种叙事方式,以一种微妙的疏离感,让人清醒意识到,这只是个故事。
讲述这一切时,艾伯特所处的情景——被宪兵队审问——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进行再度确认。
“你们,不过是观众罢了”。
即使对爱德华的自杀,电影也不作煽情,而是快速转场。
因为这部电影期待的,是反思,为了感动而挤出的眼泪,毫无意义。
就像布莱希特在《街景》中借助路人描述一起车祸。
为的是引起围观者的关注、做出有关改善交通的判断。
而非让观众移情于司机与受伤者。
而这部电影的“缺点”,大概在于内涵太过广泛。
战争、家庭、法律、制度等都被提及;艾伯特作为电影的一个能动元素,也叙说了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种种情节,比如他与玻琳娜的相爱。
所以,刚看完电影时,可能会有“我到底看了什么”的茫然感。
但是,电影不必就一个主题展开,而是基于某种原因、为了产生某种意义而对该主题的特定诠释,经由这个过程,新的意义也诞生了。
借用《时时刻刻》中的一段对白结尾:“为什么有人必须死呢?
”“必须有人死了,其他人才能意识到生命可贵,这是对比。
”“谁会死呢?
”“诗人会死,那个先知。
”还有心怀梦想的人。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如是三七在公众号回复“再见”,即可获得影片资源
在回国途中的法航上看的,很惊喜飞机上的资源还都蛮新。
看完120bpm对Nahuel一直念念不忘,这部电影中仅仅通过一双眼睛和有限的肢体来表现爱德华的挣扎 悲伤 脆弱 疯狂和愤怒。
带上面具的他是自由的是兴奋的是可爱的是天真的,面具他的下实则是痛苦的迷离的,除去战争给他带来的生理伤痛,隐姓埋名不能与姐姐想见,父亲对他天赋的不屑一顾。
但幸好,他有阿尔伯特的照顾和小女孩的帮助。
小女孩的设定很好,在残酷的战争和道貌岸然可耻的上尉面前,孩子的心是最为纯净的。
面对爱德华恐怖的下巴,她只是轻轻的用指尖抚摸着,Nahuel这里的眼神诠释的太好,在她面前他不是一个丑陋的残疾,仅是一个需要安慰的经过战争侵蚀的受害者。
最后,他们的画册大卖,爱德华的父亲终于通过画作上儿子的自画像标志找到了他,父亲终于懂得,从他的画中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自己儿子的内心。
(父子相认那里我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
“Merci.” 爱德华上前轻轻抱住了自己的父亲,你终于理解了,这么多年我希望的不过如此。
爱德华转身踏上台阶纵身一跃,戴着他那绚丽的孔雀面具展翅飞向了天空。
天上再见了......以不同的角度诠释战后给人们带去的伤痛,也揭露了那些依附战争向上爬的丑恶之人。
社会有它的光怪陆离,荒诞虚伪,同样也存在温馨和快乐。
只是伤得太深已经无法挽救,唯有吗啡可以麻痹自己,这一小盒吗啡是他得以短暂地忘却自己的伤痕累累。
爱德华是不幸的,当时的赌气把他推去了充满硝烟之地,一炮炸毁了他的脸也炸碎了他的心。
他是幸运的,战友的不离不弃,小女孩的活泼善良都给他带去了一丝慰藉。
还是老生常谈,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它摧毁你的国家你的城市也会蚕食所有人的心。
最后给纳老师的演技点赞,也不知道内地会不会引进,希望每个人都能看一下这部电影。
因为它值得。
有关天才的故事似乎大多令人心碎,无论是《海上钢琴师》的寂寥与冷冽,还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孤傲与决绝。
尽管偶尔也会有《美丽心灵》或《心灵捕手》那样的温暖片刻,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旁观着天才们独自承担起天赋和才华带来的敏感、脆弱、孤独,与凡俗世界的格格不入,以及与自己的和解或是抽离。
初见这部《天上再见》,极易被它的海报所误导,将其预想为一部热闹而生动的歌舞片。
片中也并不缺少缤纷多彩的绘画设计和充满法式浪漫的幽默与巧思。
然而,当身为艺术天才的主角爱德华经历了战争创伤和人生磨难,逐渐与主流社会渐行渐远,他的人生也与蒂姆·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拥有了相似的低落走向,浓郁的悲剧色彩悄然弥漫开来,直到把整部作品浸染成忧伤的深蓝色。
战争创伤成为这份暗沉底色的重要元素,除了枪炮直接造成的身体伤残,在战场上亲眼目睹的人性本质也成为爱德华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没有好友的不离不弃以及少女的交流与默契,他可能早已在自卑绝望中一蹶不振,更不可能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疏解,并释放出自己乐观跃动且惊艳世人的美术才华。
当爱德华被炮弹炸掉了下巴后,面具成为了遮盖他残缺面孔的重要工具。
这当然也是一个绝妙的隐喻,除了身体,画家的内心同样承受了成长和战争带来的双重创伤,少年时与父亲的冲突和对抗,战场上目睹的人性之恶,都让他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了质疑和不信任的隔膜。
面具盖住了脸上的表情,同样也是为他敏感的内心筑起了防护网。
偶尔他也尝试着与之和解,但更多的时候只是用色彩表达和加重内心的这份不安与隔阂,直到伤痕再也无法弥合,直到面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永远无法摘除。
只要没有摘下面具,他的命运便注定抛离不开悲情的色彩,他难以获得与世界的真正和解,即便是最后一刻与父亲的拥抱,也无法触及他内心最底层的悲观和孤独。
故事由此获得了沉郁的底色与直击人心的力量,偶尔的温情片刻,比如他和少女的默契配合,与好友的信任和情谊,顺利完成对反派的逆袭,如同静寂夜空散布的寥落星辰,难以真正照亮前方的道路。
那些面具再精美独特,也无法为他取得一个真实的身份,更不可能换回充沛寻常的普通人生。
“有些鸟生来就是要翱翔”,影片中精巧丰富的色彩和构图,最终都成为天才自由飞翔和陨落的陪衬和注脚。
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基本以忠诚的态度改编了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原著小说,在提供细致优美场景画面的同时,电影也保留了较完整的文学性。
叙事结构便是代表,影片先为故事构建了问询回溯的倒叙框架,然后开始在不同时段内自由行走。
好友艾伯特提供了旁观者、亲历者和评论者的多个角度,叙述的语气抒情而写意,不少段落都剪辑得干净利落,舒朗的简单镜头,便迅速勾勒出一个层面的情绪或情节走向。
而从战场、病房到奢华酒会、豪宅的楼梯与楼顶,场景多变且转换极快,如同社会生活也在不停变换着色彩迥异的面具,以此对应角色的情绪起伏和人生段落。
当乐曲终了,天才陨落,电影回归反思的主题,观者在慨叹命运的同时,也理当对战争、亲子、孤独有了各自的思考与判断。
或许只有心怀温情善意,锤炼坚强自我,才能承载起上天赋予的才能与创造力,并寻找到个人与世界、与命运的平衡及和解。
狗走战壕,1977。受伤士兵。同样奔赴战场,似乎生死枰秤上无论长官还是士兵都差不多,回归生活,阶级差距不只一点半点,不是谁冲在前面谁就得到的最多。通过电话盒反光doi到起身接电话,zoom out ➕拉。孔雀西装人(锈湖
年 度 十 佳。剧本、表演、运镜、配乐、美工…完美契合在一起,这就是艺术品,这就是电影魅力之所在。如有来世,请让我投胎做一次法国人。
很典型,把电影拍成一首歌,三段歌词,结尾与其说是设置的小团圆,不如说是歌曲本身要求的收束。
其实也不知道表达了个什么 但是这节奏 这表现手法 这脑洞 这该死的浪漫 就是好看 这就是老审美强国吧
无聊
死马口里有半口气,面具背后剩半张脸。此后他凭这口气在凄苦的世界挣扎喘息,他借这张脸在寂寞的人间无悲无喜。有的人无人知晓,籍籍无名,拿走身份无关痛痒;有的人落材入殓,长眠地底,调换棺木无人在意。他抢走吗啡,丢掉戒指,再不用挣扎喘息地活着;他跳下阳台,戴好面具,终于能无悲无喜地死去。
非常糟糕的电影,全程靠背景音乐强行煽情,浅薄而无趣,几乎看不下去,完全不懂评分为何如此高。跟时代背景类似的《我控诉》相比,差距至少一光年。
1.从残酷战场切换至浮华都城,由丑恶嘴脸相交于绮丽假面,行间字里萦绕的忧伤与悲悯似乎永远也得不到释怀。"我曾以为艺术的才华足够安抚一切,但原来心之破碎便是消逝,只得天上相会"。2.幻灭飞跃仿若情同身临,碧波泪眼自如对月笙歌。高开低走,不过对于尚未阅览原著的我而言再合适不过了。
法国人的拍摄手法真是特别,类似战争轻喜剧不是第一部了。总体来看故事情节很简单,父子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悲剧。
法式幽默和浪漫讲战争 只是有点满
相当一般,非常传统的传奇故事模板,而且还讲崩了。这片真正精彩的是各种美术造型和服装设计,在还原时代的基础上极富创造力,且一一契合当时的艺术潮流,别看故事了,多留意下这些吧。
剧本写的什么玩意
不懂这样一部无聊之作怎么拿到凯撒奖的。
这就是那种乍一看很精美,仔细想想什么都没讲的电影
2013的龚古尔文学奖改编,战争创伤、父子(不)和解,影调绚丽如同差不多时代题材的《漫长的婚约》,因此幽默也是太过于法式而难以形成共鸣。
又一部"本可以…"式的电影。
奇迹般的电影。好久没有看过这么让我的内心感到复杂的电影了。男主人公的疯癫,痴狂是对战争的控诉,对父权的反抗,面具下的掩盖的是战争的虚无和残酷带来的空虚感。他从正直坚定地反对从战争中获利的人们,讽刺自己父亲代表的资本家的行列走入了靠战争发财的骗子的行列,他堕入了黑暗,但是他仍然是自由的,最后一跃不是跳下而是飞翔。首尾呼应的叙事,迫害者最终死于同样的迫害手段(被埋在坑里闷死),一定意思上类似中国的“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结局悲喜交加,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非常有法式奇幻的味道,面具都很漂亮。主要想表达战争对士兵身心的摧残,但是诙谐幽默的基调貌似并不能很好地衬托这个主线。
愿世界和平,每个人都很善良地对待别人,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人性,每个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这样的世界该有多美好,我喜欢也想要还期待这样的乌托邦世界……大家,天上(人间)再见!😘 —— 2019.04.30:《幕后玩家》《大同》《爱在记忆消逝前》《天上再见》《风筝》,曾经犹豫过要不要重看脑海紊乱时期“经历”过的电影/剧集,这样或多或少可以改变那时候留下的诡异记忆?可这一年多来,终究还是没有一部被我“用”来洗刷回忆。如今趁着《天上再见》在国内上映之际,又看了遍这部电影,算是一改当时“天上再见”的恐怖想法了。
精致却不好看,荒诞却不有趣,煽情却不动人。法兰西的幽默和浪漫都已经被愤青们的政治正确搞得,只剩下矫情和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