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好久都没这么愤怒了,真是令人发指,就凭这罪犯法庭上说的那几句,真是枪毙你一万遍都不嫌多,更令我愤怒的就是这小女孩的妈,我真是恨不得钻到屏幕那边去,活活扇死这个碧池,很残忍那种,真是枉为人母,深度怀疑是不是亲生的,太不像话了,这个当父亲的也是个糊涂虫,人家隔壁邻居都善意提醒你了,你去看看不行么,泳池有那么好玩么
人有时候真的是会被虚荣、数据捆绑的物种。
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明明感慨万千,但是一想到写评论的时间可能还够看完另外一部,就会犹豫。
有的人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另一种悲哀。
欧洲,跟我们想象的不同。
这里每五个儿童中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每年有700多个孩子死于性虐待。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
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
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
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
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
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人活着,其实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
“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
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
结果当然是考上了。
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
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
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
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
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
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
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
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
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
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
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
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
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
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
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
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
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
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
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2)见识短。
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
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最后说几个惊喜。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
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
seeya.
影片看得令人崩溃!
小女孩遭受的一切,没有告诉妈妈,真的是有原因的。
我不能理解她母亲的想法和作为我能体会母亲可能不够细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
但是在女主说出罪犯恶行的时候,母亲的作为令观众失望,更令女主心碎。
原来不是所有母亲都爱孩子的。
她只是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希望女主走出阴暗,远离伤痛!
观看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用心理师的视角去看主角发生的事情(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电影,导演就是把观众视角与心理师视角进行重合,这样就造成了观众永远是一个旁观者。
但因为心理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又能很好的进入主角内心,主角对这样一整个事件进行主观化的叙述。
这样主观化的叙述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虚构,当然不是怀疑故事整个故事的真实性。
而是对于细节的描述,就是小女孩的时候主角是真的讨厌吉尔嘛?
这个说法不是很合适,就是小时候的主角对吉尔送的东西有这样的反抗嘛?
还是主角长大了才对这些物品深刻厌恶。
当然令我最疑惑的一个就是主角的朋友,这个朋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女主虚构出来的。
一个虚构出来理解女主的朋友,这样就很能解释为什么女主说我从来过周围的人说过这个事情,而这个朋友却知道。
当朋友说我要去杀了他,后半部分就是她被女主内心关押。
我认为这个朋友对影片的意义就是,女主无法与周围的人达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而虚构出来一个朋友去理解自己。
整个影片就是主角心理治愈的过程和发生的事件,当然最后我也无法判断主角是否被治愈。
但从拥抱小时候的自己和理解她这个片段能看出或许主角已经不对过去选择遗忘,排斥但我想她已经能正视这段过去。
其实,影片中妈妈这个角色,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愤怒。
嘉莲·维雅饰演了这个引起观众公愤的角色,她的演技也相当不错。
在Odette年幼时选择向妈妈哭诉,却没有获得来自妈妈的帮助,才会让Odette一次又一次在性侵中沉溺。
观众在看到崩溃的同时,对Odette的妈妈也是痛恨到无能为力。
从整部影片的剧情来看,成年后的Odette所面临的真实生活与回忆相结合,没有过于悲情的情节渲染,也没有大力地控诉,但是影片却非常有力地将性侵这一主题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张力很强,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肩负起对孩子的责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情绪在前面的一次次诉说中积压,最后在奥黛特携手童年的自己穿过那扇充满阴霾的门后得以悉数释放,最终,还是长大后的自己疗愈、拯救了那个曾经破碎、怯弱的自我。
母亲的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态度;父母的情感疏忽;人面兽心的恋童癖吉尔伯特,罪人总是假装善良的接近并侵犯你,而他始终认为自己毫无过错,一切都归咎于受害者的“不拒绝”。
奥黛特说自己是天鹅湖里那只濒死的白天鹅,夹带幻境的回忆中、舞台上,奥黛特可以任意穿梭、随意变换,自由欢快的在街道狂奔、在舞台上肆意起舞,像一只洒脱、活力四射飞翔的鸟儿。
可现实终究是太过于沉重,即使她已经长成一个大人却依旧无法摆脱那扇粉色门的束缚,那扇门像一个硕大的黑洞,吞噬且封闭着她,奥黛特只能试图通过不断逃避的方式来忘记这段残害她人生的回忆,所以在一次次的叙述中,她总是躲闪回那段和好友一起大笑玩耍的日子,那扇门背后的故事,那个“不能说的游戏”在漫长的心理治疗中才得以被述说。
好在罪人罪有应得,奥黛特也并非孤立无援。
父亲说:“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面子其他的已并不重要,但你的人生还很长,你还有一个好的前程。
对不起,我不能说到做到,不然我一定会去杀了他,但我永远支持你,会一直陪伴着你”。
对比于母亲始终的不理解和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她一度拒绝相信并共情女儿,也拒绝承认并给予女儿所请求施与的爱和陪伴,父亲说的这已经足够了。
在场的叙述方式,打破第四堵墙,让旁观的观众也似心理师一样在奥黛特真实的回忆、现实世界与幻觉回忆世界中来回逡巡,感受着她一直抑郁积聚的痛苦,想要找寻解脱的出口却始终在迷途中来回奔走。
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爱,而不是所谓的太熟悉而不敢讲述,是他们的漠视、威逼夺走了奥黛特的自主,也剥离了搭建亲密关系的间隔桥梁,这段关系是有瑕的、破裂的,它无法抵达也无法触发奥黛特倾述的内心关卡,因为和所谓最为亲密的父母亦或是伴侣,这些关系传递出的都是不够爱、缺乏信任的,而作为内心破碎、没有安全感的奥黛特来说,躲避伤害的方式只有隐藏和回避。
我们或许并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很厉害的大人,可是这并没有关系。
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也不是一件很受伤的事,不够爱的话那就自己给予吧,长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善待童年的那个自己,我们依旧可以是自己的小孩,我们可以自己拥抱自己,我们可以爱自己,很爱很爱。
或许每个小孩或者大多数小孩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自己选择了忘记 因为害怕。
当他们看到这些电影时 早已长大成人 或许以为类似的事情仿佛发生过却又像是一场梦。
长大了 有了自己的生活也就选择原谅、不计较、或是继续遗忘 因为他们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孩子往往是人一生中最脆弱、最弱软的时期。
而电影中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她并不关心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她只是一味站在作为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处理女儿的事情。
直到女儿说出真相,妈妈的态度依旧违背了一个众人心中应有的母亲形象。
她似乎不仁慈 或者说对自己的女儿过于残忍。
连一个简单的拥抱与安慰都没有 反而还责怪自己女儿考虑的太少,从而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若是对人性或者母爱依旧抱有希望,从这样的角度或许能看到的是母亲或许后悔了 自己以前的不细心、自私没想到让女儿失去了像自己求救的机会。
妈妈怪女儿让自己的孩子陷入了一生的自责,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 她也在自责。
有一个镜头 high angle shot is used to her mother.伴随着女儿的舞蹈 她飞了起来。
导演这里的隐喻仿佛就像是 她想要逃离 逃离自己的母亲,她想追寻自己的梦想 因此她才能飞那么高 而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在那个时刻 在她跳舞的时候 她妈妈在high-angle shot下是那么的渺小,她不再被自己妈妈束缚。
是父母亲自把孩子推向深渊,自责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无法替自己的子女受害,他们只会后悔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孩子。
那又如何,这部电影的妈妈就是对现实生活妥协的典型代表。
她就像熔炉里小男孩的奶奶,好像不得不对现实所低头,似乎没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尽管奶奶留下了泪。
伤害了就是伤害了,无法因为任何形式抚平孩子们受伤的心。
但她们无能为力。
而父亲则是呈现另一种 他似乎看起来想要为女儿出口气 因为他很懊恼自己没有发现。
他其实跟妈妈一样 由于对女儿缺乏关心 才让他们的朋友有机可趁。
跟熔炉的手法虽然不同。
熔炉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过大致的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引导观众在一个特定区域中。
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无力、脆弱、恐惧,以及那些大人面目可憎的模样。
对这些镜头尤其是其中对校长面部特写的镜头到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电影中许许多多的场景 让观众直面了孩子受害的全过程 被暴力或是被侵犯。
即便是他们最后选择了断的结局。
而这部不能说的游戏,多是给一个暗示,比如门后的厕所,疯狂的舞蹈,女孩的人生变化。
我们看不到那些真实的镜头,但却同样也能在脑海里想象到那些场景,或许这样的拍摄更可怕因为每个人所幻想到的情况或是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程度的拍摄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的确前者更能激起观众愤愤不平的心情,因为观众不需要想象太多画面,电影已经以它尽可能的残忍去展现了。
不过有时候后者却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可能。
最可怕的不是这些电影的出现,而是每当我看到这些类型的电影,都在想现在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在受到伤害。
国内的一线城市或许少,但那些穷乡僻壤像熔炉那样的地方,国内会少吗?
我们自以为自己生在太平盛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
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或许正有很多很多的小孩深处在这个看似太平的乱世中饱受折磨。
他们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
错的或许是因为生而为人 注定饱受折磨。
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没办法去救每一个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但我希望伤害孩子的大人们不仅仅只是得到所谓的“法律”的制裁…我们都害怕 害怕所谓的公平后面藏着多少肮脏的交易…孩子们 我若能遇到你们 我希望我可以保护你们 、每一个。
如果以牺牲她人毁灭他人行使自己的欲望,简直可以下地狱的废物。
通过心理咨询和打破固定场景的方式,实现回忆的插叙讲述。
衔接主观视角的方式实现舞蹈动作的跳跃,好震撼。
导致青春期经历不幸的孩子父母往往具备不过问和过分干预揣测而不等待孩子发声的时刻。
其中的舞蹈都是很有张力的,女主角始终在通过她的舞蹈(靠吸毒、靠放纵)表达和发泄曾经历过的儿时伴随着心里的疼痛与回忆,而表面佯装正常与毫不在意、甚至伪装成开心的样子(是她认为说出来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所以索性选择闭嘴。
我觉得是痛在我的子宫上。
席间女主因为一句刺痛的姓名瞬间变成乖巧、沉默不闻的小时候。
还包括与儿时遇事同样无措的手势。
“这只是一段回忆,别让它毁了你的生活。
”就凭坦白后与父母间对话的社会议题,以及父亲的回应我会给它打满分。
母亲不过是借此逃避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最后她选择了关心自己内心那个,始终被关在小黑屋的女孩。
与她一起成长。
正因为有太多像片中妈妈这样的人 那些性侵受害者才不敢站出来 一辈子都活在心理创伤之中 最后他们还反过来怪你: “为什么当初不说” “为什么不拒绝”爸爸的态度也间接造成了这种伤害 我深刻的记得有个场景 吉尔伯特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带小女孩去山里度假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意见不合相互争辩了几句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了句“你随便吧”很无力的四个字
这个故事给我好大好大的感触,原生家庭真的太重要了。
影片是在讲奥黛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重塑,以及直面过去,走出伤痛的路程。
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影片,回忆让现实与过去交织在一起,用舞蹈来衬托奥黛特那种极致的强烈的痛,与恨。
她的童年被那间粉红色的门困住了,她的舞蹈也让我相当震撼,无关技巧,只关乎其饱含的强烈感情。
影片中也有原生家庭对奥黛特的影响。
奥黛特的母亲是个典型的自恋型边缘型障碍患者,直到最后她都不认为自己对奥黛特童年的教育与感情缺失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当奥黛特连家人都无求诉无门时,该有多痛。
少女性侵的故事屡见不鲜,却每一次都让我无比触动。
电影:【素媛】,【熔炉】,书籍:【黑箱:日本之耻】。
能走出来的,是勇士,走不出来的,便是毁灭。
关于性侵,一个人的力量太弱,这样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的发生,需要政府的有所作为和法律的保护,可惜,现在社会越来越难。
弱者会遭受无数伤痛,强者拿钱解决一切问题。
只希望,前方道路依然有光,帮助更多的孩子重建心灵,正视自我,直面惨淡的过去,走向新生。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看的太憋屈了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