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6 Saturday 《尘雾家园》看到二分之一的时候,想到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不幸是另一个人的幸运,或者说,一个人的幸运是另一个人的不幸」当女主突然失去她已逝的父亲留给她和哥哥的房子,当她只能把曾经属于自己的所有寄存在仓库,当她甚至都付不起一家破烂的汽车旅馆的房租,另一家人如愿搬进了新家。
他们按照自己的习俗布置好家园,把楼顶装饰拆除搭成能看夕阳和大海的小阳台,他们欢欣鼓舞,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当女主遇见了莱斯特,被莱斯特小心地帮助、关心,到后来和他坠入爱河、在床上缠绕时,莱斯特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正在等他们的丈夫、父亲回家。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妻子一如既往地照顾丈夫,孩子们依旧期待父亲来接他们,而莱斯特却厌烦了,他们惴惴不安,为什么还不归家?
看到片尾,脑海中的这句话换成了「从未觉得死亡如此轻松,也从未觉得死亡如此沉重」所有悲剧的发生好像就在一瞬间,还没看清楚上校的儿子是怎么被击中,一切就发生了:儿子被裹上白色床单安静地停在抢救室里,上校亲自给妻子喂下了大量的安眠药,看着妻子浅浅冰冷,于是他换上他引以为傲的军服,将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一圈一圈地用胶带缠住,紧紧地抓着妻子的手,就这样一起去了;莱斯特被抓捕,进去的最后一分钟,他给家里拨了一个电话,传来的只是妻子和孩子们欢快的留言声,曾经的生活再也不复返;女主在海边徘徊、迷茫、恐惧,终于决定回到那栋房子里,结果等待她的是两具尸体,她开始后悔了,最后一刻,她承认了:这栋房子不是我的。
所有的一切,在不到20分钟内(大概)讲完,最后回到开头,警车作响,女主抽了口烟,雾继续袭来了。
这出悲剧也许在开头就奠定了,但中间上校一家人的善良、女主的辗转总让我以为会有反转,可惜没有,却是往更坏的结果去了。
根源是那栋房子吗?
是的,但也不是。
我想把它归结为众人心中的执念。
上校对于家人的爱护,对于儿子能上好学校的憧憬,对于女儿出嫁的骄傲,他执念于要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去给全家人最好的生活,他希望所有人都尊重他、畏惧他,他更渴望一种体面,所以他即使在做工人时,也会干干净净地打理好自己再回家,所以在最后赴死的时候,他拿出打理得一新的也许再也没穿过的军服,戴好每一枚奖章。
也是这份执念让他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妻子和孩子都只能听从他的命令,搬家、甚至死亡。
而女主的执念则是一份逃避和懦弱。
她逃避丈夫离开的现实,一次次欺骗家人,不敢说出实话,在她的房子被拿走后,她唯一担心的也是:在18号家人来之前,我要拿回我的房子。
因为逃避和懦弱,她选择在莱斯特的庇护下生活,尽管她已深受丈夫抛弃的悲痛,尽管她也怀疑莱斯特对她的真心;在失去房子和莱斯特后,她终于愿意鼓起勇气去寻找帮忙,她给哥哥打了一个电话,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或者帮助,但她失望了,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倒塌了,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在第一次开枪自杀失败后,她在上校家中第二次服安眠药自杀,但还是被救回来了。
最后她终于不再逃避,她选择接受事实,她回到了上校家,却为时已晚。
一部绝望的片子,让人心生凄凉的片子。
我们总是被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打败的,而真正的绝望却是来自于得不到想要的安慰或念想。
女主没有得到家人的安慰或支持,上校失去了他愿意以任何东西换回的儿子,所以他们绝望了。
现实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
雾——离幻境最近——看美国电影尘雾家园我喜欢伯顿。
昨晚躺床上想好,要先这样写,不那样写,规避好笔下短处,剑走偏峰,以为装得下从容。
其实这从容却从初危机中来,是先见女主,他是后到,他反而占据,于是乎觉得一切都可因他绕,或以他介入,变得转圆转深转颓。
人人得有房子。
房子一朝生变,安身地陷,甚么都是假。
地位、金钱、旧情、邂逅,里边尽有的随之升高湮灭。
伊朗上校为见海风砍掉丛柏,看新房子隐蔽小屋闪现夕晖,神凝地板如水日影在动、在走,于是将透天漫近的新鲜海气,簟纹姗摇的地上百叶联结一起,美好相像引领人去犯罪、去施恶、去占有。
女人父辈十年汗水交付给几个月,便是毁灭。
房子易主,女人失孤。
他出现。
于是蛟龙入海,跳翻欲回天庭。
但是过去的就过去了。
忘不了的老屋,籍籍上位的迫切,两种情感,正义中有疏,歹意里藏情。
两相搏击,看谁认情谁赢。
有错么?
上校,为保体面,放下尊严挣夫人脸、丢个人愿;她——忘记前夫、忘记生活残忍,去力保因己疏漏再次移改他人的自己身:房子。
好像都对,又像一直在缺。
他半路掉下包容,忘记所来路的艰的险;她原本有时间,收留不好,等着没了却想回头。
电影这时安排伯顿。
请他出场,最该有手时他伸过来了,最该有个肩膀,他的厚实并安全,最该需要这只手去停、这肩长在,他手软下,肩后仍有另外女人相望。
这时我总想雾这个意象,都在雾中啊。
这手、这肩、那人、那可怜的女人,隔的这雾,有自来,有回叙,更不外阴阳抵极、相生灭间融炉回造。
其实我是想说,又看见个好的人。
有时像高山,但轻易泻倒春寒;有时如细水,因不得不的泥石蜿蜒,再次有了豁口。
人为财死,生生不灭,灭下的,或说永远灭下,将是情,是不该有的邂逅。
但是可悲它到底属于邂逅。
当你对自己眼前的利益具有某种执念后,可能意味着你将因此而失去一些东西,可能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
这个女孩被自己的丈夫抛弃,因为自己的过失失去了父亲拼命30年为她买的房子,她为了要回房子,每天疯了一样去房子的新主人那里哭诉,给买主家原本幸福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她选择自杀时,买主救下了她,一家人用善良与温暖安抚着她受伤的心灵,就像电影里说的:“她是一只受伤的鸟儿,飞入你房间的鸟儿就是天使,你应该觉得她的出现是上帝的赐福”。
可是买主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在抢夺房产的过程中,不幸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选择了自杀,并且同时杀死了毫不知情的妻子,最后女孩只能守着两具冰冷的尸体痛哭,看着爱自己的人一个个离开自己。
就像那片雾,你如果不走进去,就永远不知道雾的后面是什么,利益博弈的背后可能就是惨痛的代价。
电影《尘雾家园》
严重剧透,慎入!!!!!!
发现以前的评论剧情都没有说很清楚…… 于是只是大概梳理了一下剧情: 一个因政变而逃到美国的伊朗上校,做着下层移民建筑工和小便利店收银员的工作,却为了维持以前的体面仍然住在十四万美元租来的房子里还倾全部家产为女儿举办了一场豪华婚礼,因而有时间就在报纸上寻找政府低价拍卖的房子,好转手高价卖出维持他的体面生活并且给儿子挣大学学费(儿子说其实不需要,他可以打工)。
一个被丈夫抛弃八个月浑浑噩噩的女人,因为没有拆信件错过了缴纳500美元的税单(很有可能是错发的房屋交易税,女主没办理过)而被政府拍卖了父亲还了三十年房贷留给她和哥哥的房产,律师说可以帮她讨回房子,但却因为被上校拍下并要求以四倍价格卖出,使原本有可能十八天解决的问题变成好几个月甚至无法解决,失望的(并且流离失所只能蜷缩在汽车里睡觉)女主去看自己的房子,一觉醒来发现房子已经开始被改造,愤怒的上去制止工人却被施工的钉子扎到了脚,上校一家很友善的帮她处理了伤口,到这里一切看上去还算和谐。
然而上校很快把捡漏拍卖得到的房产,经中介估价以17.5万(低于市场价)挂牌出售(并且已经高傲的辞去了建筑工工作——不想再回头),女主在上校领买房者看房时和上校发生了冲突,回去后,被一直帮助她--认为正义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惩罚家暴男可以诬陷他藏毒--厌倦了婚姻而和她发生婚外情的警察知道了,(警察认为“他或许买下了所有没收的财产,想大赚一笔”--因而认为上校是一个投机者。
而且前面有一个镜头,上校坐在拍卖买来的房子里时仍然在看报纸,报纸上有两个被红笔圈起来貌似是政府房产的拍卖新闻。
)警察跑去威胁上校以购房价把房子退还给房主,并暗示他的妻子和孩子可能会以非法移民被驱逐出境。
上校第二天就去警察局把警察举报了(上校应该有绿卡是美国公民,妻子说他以前在国家安全情报局有朋友,为此才从伊朗逃离。
)警察在单位门口遇到找他闹事的老婆和孩子,然后告诉女主他要先回家(女主以为警察抛弃了她),和妻子在家沟通时警局上司让他马上去办公室:“否则明天你可以来把你的徽章卸掉了”。
女主自行去找上校一家并告诉单独在家的上校妻子说要走法律程序要回她丈夫低于市场价四倍购买的房子,两个女人(上校妻子和孩子一开始是倾向于把房子还给女主:孩子“我为那个女人难过爸爸”)友好协商的时候(女主也很同情上校妻子和孩子不想害他们驱逐出境),上校回到家羞辱并驱逐了女主:“在我的国家里,你不值得让我抬眼相视,你一文不值!
告诉你那位警察朋友,他的上级知道了一切,你这样和他讲,这里是我的家!
”怯懦绝望的女主(向忙于工作的哥哥求助而没得到任何回应,房子的事也不敢告诉妈妈)买了酒拿了警察留下的配枪,喝醉了,回自己原来家门口自杀(此时她已经放弃了房子还有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但配枪里没有装子弹女主崩溃大哭,被上校发现后抱回了屋里,上校妻子让女主放松,喝茶洗澡,女主却在浴室里吞药自杀。
警察回到和女主共住一处的小屋发现许多酒瓶和消失的配枪然后去争议房产里找女主,发现被上校妻子抢救催吐后正被抬出浴室的女主,本来不待见上校(投机房产和举报他)的警察以为上校一家伤害了她然后把他们关进浴室里囚禁了一晚。
清晨上校在浴室教唆儿子--“艾斯穆尔,我想让你假装,今天你被这人恐吓了,你必须按他说的去做。
”艾斯穆尔:“为什么?
”上校:“他很软弱,没有枪就不名一文!他很恐惧,恐惧的人很危险,我们要拿出我们的勇气来……”(旁边听着的妻子失望恐惧的闭上了眼睛。
)上校骗警察要去政府还房子,钱(4.5万)给女主房子要过户给他,警察相信了他(但女主想阻止,已经不想要房子只想和警察一起离开,并且不相信上校会这样做)。
警察在政府楼道里威胁上校时被洗脑的儿子趁机夺取了配枪,握枪指向警察的艾斯穆尔被闻讯赶来的警察击毙……外面一片狼藉,屋里只剩两个原本想要和解的落寞女人,仿佛等待着之后要发生的更多的悲剧……没想到会出人命(还是个无辜的孩子)的警察交待了一切,在看守所给家里打电话时只剩下无情的应答留音……被释放了的上校、后悔地跪在医院祈祷的父亲也已为时晚矣,回去下药杀了妻子又握着妻子的手自杀,女主回房发现自杀的夫妇崩溃哭泣,躺卧在他们中央想找到归宿和他们融为一体……最后女主坐在原属于自己而被上校改造过的阳台上,发丝脸庞被雨水和雾气浸湿,对警察说“不,这不是我的房子”……大家在这里可以自行判断善恶对错,如果真的有善恶对错的话……或许每个人在自己的处境里时都认为自己没有做错,或许每个人都没有做错,但混乱和错误开始相互交织时悲剧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混乱而毫无人性的美国政府,浑噩怯懦的女主,自以为是又贪婪(女主放弃房子要他走时他想拿那笔钱开始新的生活)的警察,贪婪高傲放不下面子的上校(妻子儿子只想要安稳的生活,不想--因他的投机--像吉普寨一样搬家”),无辜茫然被洗脑的孩子……
渐渐亮起来的天光,下着颓靡的雨,潮湿的海风打在Jennifer Connelly的脸上,长的黑发蓝的眼珠,分不清是雨还是泪——或也许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不算是绝对美丽却绝对震撼。
是属于尘雾家园(House of Sand and Fog)片头的映像。
一个来自伊朗的由于政变携家人流亡海外的前上校,一个被丈夫抛弃后沉迷于酒精过一天算一天的颓废女人,一个和妻子结婚10年之后丧失激情的野外指挥官。
故事就从女人的房产被官僚机构错误没收拍卖开始。
女人不顾一切地想把外人赶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家,而现任房主的上校则认定了这里就是自己的梦想家园不愿就此放弃离开。
在这样的过程中女人赢得了指挥官的怜惜与爱慕,一场拉锯战由此展开……导演Vadim Perelman的处女作,改编自99年的畅销小说《不伦之恋》(In the Bedroom)。
而导演并没有完全着眼于小说中的关键词“恋”,而是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人性的刻画上。
片段一。
女人的母亲打来电话询问她最近过得好不好。
直接看到半睡半醒的女人风卷云舒般披散的黑发迷离的眼,我以为这会是部情色电影。
而当镜头拉开,却发现偌大一张水床的另外一侧,没有人。
镜头继续拉伸,整个房间似乎好久未经整理的杂乱无章。
滴水的水管,肮脏的碗碟,杂乱堆积的衣服,还有不该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林林总总。
没有声音没有对白,已经反映出这个人的生存状况——只是活着而已。
当母亲问起她丈夫的时候,她回答说:他在我身边正熟睡,白天工作很累。
尽管他已经离开她有八个月了,还是没有对最亲的人泄露分毫。
这样的女人或许是坚强的,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即使对家人说了,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他们也不能够帮助解决什么,工作狂的兄长,爱攀比的母亲,人们相信的都是被告知的,权且这样,很好很好。
然而她想不到,起床之后一场非人力可扭转的宿命,已经在不远的片刻之外等待着她。
片段二。
茶几。
上校家里的茶几大概属于伊斯兰教的某种占卜用图腾。
他的几乎不会讲英语的结发妻子跪在地板上把它擦得纤尘不染。
上校在超市工作的时候啃着 snickers,小小一条却吃了良久,我把这看作是解除压力的方式。
还是会在下班的时候到高级宾馆换上剪裁优质的西装细细刮了脸用须后水涂抹在脸上。
宾馆人员问起来的时候,他挺直脊背说:我的车停在这里。
是这样的不得志的爱面子。
一个人背离自己祖国在外漂泊的时候个人的言行举止似乎放大到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而上校,在这方面,曾经是有很大的不能放弃的自信的。
他说:美国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他们只是在意自己得到了什么,只是在乎自己现在嘴里面的一点点甜味。
后来这个茶几在家庭矛盾爆发的时候被自己打破,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象征了信仰的破灭。
片段三。
责任。
结婚十年的野外训练军官,有个最好朋友成为自己的妻子。
制造出两个小人儿之后,却发现她并不是他所爱。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需要他帮助的,流离失所的女人。
在频繁的接触之下产生了感情。
她需要他的怜惜帮助甚至爱护,于是他们做爱,更甚者,他爱上了需要帮助的她。
男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属于年少的堂吉珂德情结,认为自己是个骑士,和幻想中的怪兽搏斗,为了自己貌似理想的梦奋斗着,甚至认为结果可以救出位公主,从而爆发出一些平素看不到的潜力。
据他自己描述的妻子是个十分理智的女人,却在他准备离去的时候歇斯底里了。
大概没有女人可以放弃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而面对一起生活了这么久的他转身离去的时候,无论还有没有爱,她都不可能完全不在意。
类似于国产电影《一声叹息》里面说,时间长了,握着她的手和左右手互握别无二致,然而砍掉她却和砍掉自己一样的痛。
片段四。
死亡。
上校在经历了女人服安眠药的事件之后,和军官协议把房子卖还给政府,再由女人将房产转让给上校,这样上校会得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而女人和军官则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到别处另寻住处开始崭新生活。
貌似双赢的一个结局,我以为这场让我目不转睛沉重到不能呼吸的电影终于会有个happy ending了。
可是就在去办理手续的路上,上校的儿子看不惯军官颐指气使的态度,趁其转身之际拔出了他的佩枪。
你把我的名字叫错了!
无巧不成书,偏偏有两位警察在这时候赶到,命令孩子放下枪的时候,年少的伊朗人并没有很快反应过来,握着枪转向了警察。
于是难以预料的一幕发生了:警察冲着男孩开了枪,正中胸口。
他在倒地之前的二十秒内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或许还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在里面?
),也是只有少年人才会的卤莽吧。
曾经一直坚持不放弃房产的父亲在看到自己儿子轰然倒地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最重要的。
他在医院里跪地祈求天主,为了延续儿子的生命可以放弃一切。
然而有些事情终究是回天乏力,悲怆的祈求并没有换来想见的结果。
得知这样的消息之后上校的妻子服了大量安眠药,却没有很快睡着,而是等到上校回来之后对他诉说了那样的一个梦境:房间里有一只扑扇着翅膀的鸟,四处寻找出口,我感受得到它的翅膀扇起来的气流。
我把窗户打开,于是他就飞走了。
上校抱着妻子渐渐神智不清的躯体放到曾经他们做爱之后说道:我们都满足了的那张床上,自己换上曾经的戎装别上所有奖赏的徽章,用塑胶袋罩上了自己的头并且狠狠地,义无返顾地在脖颈处缠绕上胶带,一层又一层。
最终他神智模糊倒在床上的时候,他试图用自己的手寻找妻子熟悉的手心触感。
他成功了。
当女人发现他们发疯一样将塑胶袋扯开进行人工呼吸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于是就有了片头那一幕,女人站在晦暗的天空下,身边调查案件的警官询问:小姐,这是不是你的房子?
她吸了一口烟,烟雾呈直线状吐出的时候,她说道:不,不是的。
这样的电影,总是让我在看过之后心情沉重难以成眠。
它不是直接打击人的泪腺,不是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独特的,它像是黑夜里面最最深沉的大海,当所有人都觉得它在沉睡,它波澜不惊地叙述着的时候,其实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是错综复杂的暗涌,是时暖时寒的洋流。
那些细节处彰显的最传神而直接的描绘,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每一处生活的气息,那些让人看完以后心情压抑却不发一言也掉不出一滴眼泪的镜头,那些潜伏在镜头里面沉重的生活的本质,像是一张最粗糙的砂纸,在我内心缓慢地,缓慢地摩挲,在毫无知觉的开始,在昏昏欲睡的过程中,在消失语言的结局里,将内心磨得千创百孔。
看到片子开头一家人在海滩上跑的镜头,我就知道自己会喜欢上这部片子...剧本也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情节很紧凑,矛盾很突出,演员很出色,又是一部不太挑得出毛病的好片子。
片中的三个主人公,一个想in,一个想out,一个想 change,最后谁都没有如愿,围绕着这么一幢海边小楼,谁都没有做错,但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但我觉得他们都错了:他们都太自我保护,没有去相信别人,这是这个故事的悲剧;但恰是我们这个不让人信任的社会才会造成他们这样的心理,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我们的人生就像一个茶几,充满了杯具和餐具...
电影的叙述缓慢而深刻,导致我看完之后有片刻的恍然。
上校说:在里海的时候,我砍掉了沿海的树,为了站在房子的露台能看到大海。
然后是他们一家人的逃亡,为了让女儿嫁的体面,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白天在工地做粗重的活计,下班了去酒店卫生间换上干净、体面的衣服。
重大的生活落差也没有压垮他,因为心中还是存有希望,希望能安定下来,有自己的房子,不再被打扰和流亡的生活。
cathy的颓废、不愿面对现实,就如同当下很多得过且过的年轻人。
她所住的房子被洲政府拍卖。
于是,流离失所。
在电影里,她的家人只出现在电话中,一次是母亲打电话来说:我18号会跟你姑妈一起来看你。
另一次是她打给哥哥。
生活中总会有太多我们无法面对和承受的时刻,如果家人就在身边,或许真的是一种幸福。
故事围绕着海边的那栋房子展开。
两个本互不相关的人,突然之间站到了不共戴天的对立面上,以至于彻底破坏了各自原本的生活。
绝望的cathy试图自杀,被上校救下。
吞药,又被上校夫人救下。
看到这里的时候,你会觉得,凡事都是存在转机的。
而结局却是,cathy的情人挟持上校和他的儿子去州政府签署转让的协议,途中发生争执,儿子死于非命。
上校一个人在医院的休息室用伊斯兰教的仪式祷告。
一切晚矣。
人总是不由自主的被欲望控制着,如果行走于大雾中,总是会茫然而不辨方向。
有时候毁灭了我们的生活的,并非仇恨,而是我们抱有的希望。
而和希望总和代价密不可分。
cathy从海边赶回那栋房子,上校和夫人安静地躺在卧室里,此时此刻,对于他们才是解脱吧,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老房子的露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海还有往事。
cathy如果婴儿般蜷缩在他们身边。
the end
这部片子,还是04年,上大三时候,坐在寝室的窄小床铺上,看过的。
莫名的喜欢此类电影,并非热衷或者情绪多么起伏,而是七八年过去了,仍然记得一些情节,沉默的上校如何handle他的生活,为了女儿,出去做工,多年的生活,又让他谨记为人的体面和光鲜,最后不得不牵着老伴的手,离开人世。
没有什么需要责怪和可以责怪的人以及事,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如此生活让人疲倦,疲惫当然生活也并非总是如此上校在美国的经历,为何需要同情?
他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伤害过更多的人呢?
这些都是生活的片段,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值得每个人去探寻和思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自己
我遇见了跟女主一样的事,可惜的是没主角那么幸运,可以在这时候遇见好心的人,曾想自杀却又买不到药,是多么痛苦的事.戏剧毕竟是戏剧,现实来的可能更残酷很多
"有时候毁灭了我们的生活的,并非仇恨,而是我们抱有的希望。
"这是电影介绍中提到的主旨,让人迷惑,天使与恶魔,到底我们看见了什么?
一个这么好的单词,突然出现了否定义,是变得深刻了,还是有其他隐含的意思?
这个电影的压抑,来自于我们通片找不到发泄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也都是无辜者。
如果有一个单纯的“坏”角色,可以让我们唾弃咒骂怨恨愤怒,让情感有确定的发泄对象,那么也许在片尾之后会觉得精神上好过一些,但是似乎这些导演并不想变得这么单纯。
看《尘雾家园》与看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一样,在红尘纷纭中,透露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沧桑。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无法左右和控制,又怎么去决定生活,更别说希望!
过度的希望变色成欲望,张着血盆大口,它才是吞噬我们的生活的元凶。
我从来只希望过朴素而单纯的生活,我把“希望”想象得美好,所以我在内心躲避“希望会毁灭生活”这样的定义。
潘多拉打开魔盒放出一切丑陋和凶恶,却把希望永远封在盒子里,要记住,希望永远也得不到,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切罪恶来自于得不到又放不下,再美的天使,此时也会成为撒旦的侍女,接受命运的作弄。
一字之差,已经隔了千里万里,千层万层。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有时候毁灭了我们的生活的,并非仇恨,而是我们的欲望。
上帝给了我们很多条路,我们选择其中一条,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积极而守本分(作为一个人的本分)的活着,是上帝的诫命,也是真理。
也许,一切,在最开始的时候都不会发生!
很压抑的一部影片,整体感觉死气沉沉的。很短的一个故事硬是拉长到两个小时多,节奏很慢,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才刚看了一个开头,差点要看不下去。这部电影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吧,不过感觉不是很值得去看(都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的了,还以为写错影评……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看)
一栋争议房产的悲剧,购房需谨慎投资需冷静
表演很加分的片子 可是它散发出的绝望感真让人恶心
社会家庭题材一旦套上重重的好莱坞外壳后,就变得一股脂粉气。上校的梦想是恢复往日雄风(砍树与霸权),结果只有引来同等的武力与悲剧。也许我们不是在追求家,而是追求一种自私、对曾经的补救,在家中迷失了自我。本片感情线又简略又乱,实在喜欢不起来
剧情坑爹。。。
杀死我们的不是仇恨,而是希望?不全是,应该说欲望才是最毁人的。守住自己的欲望,比什么都重要。
JC这回饰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啊,被丈夫抛弃,终日消沉自暴自弃,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政府的错误失去了自己的房子。不去斗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反而千方百计针对房子的买主。自己没有能力就跟警官勾搭在一块,这个警官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只用了几天就垂涎美色抛妻弃子。他们两人骂着JC的混账老公,但是警官和他又有什么区别。上校一家虽是背井离乡流亡海外,但上流社会的体面深深烙印在骨子里,和那两个下层土著形成了绝佳的反衬。一场人伦惨剧,是底层互害,也是对拥有一个家的渴望。
什么sjb逻辑
很无聊
真挺难看的,这种故事
女的自己先煞笔的 政府又犯二,最关键的是警察越权嚣张,本来一个民事纠纷变成了人伦惨剧。那些喊顶我的移民美帝的逼在哪里呢? 有Connelly眼睛的那种女人我看着就像打丫的
一个人的希望,另一个人的绝望
相当无聊的片子,可惜了两个好演员
残酷的现实冰冷的让人窒息。
not bad
虽说一切都是当地zf的错误,但是女主太婊气冲天还特别蠢毫无自立能力,渣男警察色迷心窍抛妻弃子的结局是吃牢饭。
一个由房子引发的惨案,片子不火的原因是女主和男主的冲突不戏剧,完全在意料之中。
囧 ....一个房子至于吗= =
一栋房子引发的血案?!
一个揪心的故事。很沉重很压抑,可是谁都没有错!詹妮弗·康纳利这么老了。本·金斯利长了一张大反派的脸本片演执拗的上校。打酱油的妇女援助中心员工,看着面熟,原来是泰坦尼克号中女猪的势力妈妈,弗兰西丝·费舍,有点分不清她和玛吉史密斯。片头上校在女儿婚礼上的那段话很精彩。